从日方史料考证平型关之战日军伤亡多少人

从日方史料考证平型关之战日军伤亡多少人
从日方史料考证平型关之战日军伤亡多少人

从日方史料考证平型关之战日军伤亡多少人

平型关战斗中,115师某部的机枪阵地

摘自《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萨苏,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摘要:

从各类日本资料分析,桥本所部被消灭的当在三百五十人左右。应包括日军桥本顺正中佐以下随员数人,大小行李辎重兵一百多人,高桥义夫骑兵小队六十人,以及约同等数量的朝鲜夫役或伪蒙军,损失马匹一百多匹。77辆大车和一辆汽车全被摧毁,物资被缴获。

新庄汽车队方面日方自己承认战死者约二百人。当时战争死亡率与战伤率为1∶3,考虑到日军遭到突袭,而且部分人员最终被包围全歼灭,死亡人数应该比较高,这个比率可能改为1∶2更趋合理。因此,即便这战死的二百人日军包括了解围部队的阵亡人员,这一路日军的伤亡也将达到六百人以上。

如此计算,仅这两路日军的伤亡,就已经达到了九百人以上。

同期,日军第十一联队、第二十一联队、第四十二联队等部队曾全力突击,试图挽救两支日军。但是由于遭到八路军各部队的顽强阻击,未能前进,反而不得不作出后退姿态。日军直到三天后才进入关沟伏击区,他们除了收尸已经没有作用。按照当时日军援救战友的作战士气和未能成功的结果,日军在这三路援助中每路遭到数十人的伤亡应该不会离谱。这样说法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日军第二十一联队战史记载当天在镇边城损失20名士兵。其时间正在桥本和新庄两部覆没之间,推测当为试图突入解围时遭到的伤亡。

因此,平型关大捷中日军伤亡千人应该不是一个很离谱的数字。

曾经写过一篇对于日军在平型关大战中损失的文章,写完以后多承熟悉军事的朋友加以指点,或指正,或考证,多有收获。于是萌生了对这次战斗中日军的损失进行进一步考证的兴趣。其结果,在日本,陆续发现一些相关资料,个人认为颇有补充的价值,于是将原作加以修订,重新做成此文,作为对这一问题的一点补充吧。

从下图可见,此战日军与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军同时交战。不过,图中标明和国民党军交战中日军阵亡最高的军官仅为中尉(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也是颇为激烈的,第十一联队战史中记载第一大队长尾家剑就差一点因为全军覆没而引罪自杀)。所以,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即图中在蔡家峪和平型关之间描述的战斗中,击毙日军两个中佐的伏击战战果显然对国共两军都是很重要的。

日军《第十一联队战史》中关于平型关战役的作战图

可能因为此战中被歼灭的并非第十一联队所属部队,图中有一些错误。第一,“平型关大捷”战斗日期应为9月24日,图中标错,第二,新庄所部被称为“全军覆没(全灭)”,而第二十旅团坚称该部队有不少的突围人员,不能称为“全灭”。这也符合我对此战战果考察的结果。此外,图中标注的“朱德指挥的第二十三军两个师9月30日向五台方面逃走”,也很有趣。因为,朱德虽然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但实际无权指挥国民党军部队,而平型关前线中国军队中也没有二十三军这个番号。据对比双方序列推测,这可能是三十三军孙楚的部队,是两个旅,不知道为何被日军误会为两个师了。

当初写平型关之战,是因为在海外看到一份报道,提到平型关战役日军的损失,认为日军的损失应该是“一个不完整的汽车中队和一个负责大行李的运输和护卫的辎重小队,共计有日本兵60人”。因此,认为把平型关看作大捷纯属夸大。这样的所谓资料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在日本所见有关的资料,日军伤亡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而且,把平型关伏击战称为大捷,还有一条重要的理由。

那就是当时日军的新闻管制还不够完善。在七七事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日军的新闻报道管理还不十分严格,如《朝日新闻》报道的南苑之战(即佟麟阁、赵登禹殉国之战),曾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九军顽强的防御,并对守军的坚强深表钦佩。不过,这种报道随着战况的“泥沼化”,日军管制的力度日益加强,这种还算客观的报道就越来越难以看到了。日文报纸《每日新闻》根据其华北特派员的报道登出了平型关伏击战的新闻,加以实地照片,并冠以“我军运输部队在平型关关口附近不明地域遭到从两侧高地的伏击全军覆没(全灭)”。虽然没有具体报道人员装备损失情况,但依然成为战时日军报道在中国作战失利的极少珍贵新闻之一。从国际影响来说,无论此战歼敌数量多少,称为“平型关大捷”,都是很有道理的。

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了多少日军,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期使用的数字)和一千(近期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使用数字)之分。从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来看,一万和三千都不大可能,属于战时为了鼓舞士气而进行的战果宣传。据此,我认为中方比较可靠的数据是一千。这个数字对比日军的参战部队,个人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所谓日军仅仅损失60人的报道,是不确实的。

然而,分析日军损失,使我们遇到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日军为了维护士气,对战时损失和战果的不实报道,使日军的实际损失与其公报不符。比如,日军报道在中原战役中最为激烈的洛阳之战,我曾找到龙门山激战、停车场肉搏战、禹王庙之战等多次恶战的回忆文章,中日方面都承认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攻防作战而日军最后报道的伤亡情况呢?不过损失55人而已……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战场,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曾经一次就宣称击沉美国四艘航空母舰。实际上战后调查,击沉的,仅仅是一艘登陆艇而已。

所以,对于平型关之战的真实情况,我采取了根据史料进行推测,而不是直接采用日军公布伤亡数字的报道(第二十一联队战史中直接报道此战阵亡15人,连日本大概都不会有人信)。

在日本的有关资料《终战记念日特集》中,日方资料写道:“八路军在五公里的峡谷里将日军团团包围,不断攻击,经过不到一天的恶战,日军全军覆没。”如果五公里的战场上只有60个日本兵,那就要差不多100米一个了,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也明白,这个仗怎么能打呢?“第五师团四十二联队救援的官兵证实,可以看到约百辆被烧黑的汽车和辎重车。”如果是这样,就算一辆车一个人,日军也不可能只有60人,何况,驾驶车辆的和押运的还应该是不同的部队呢。

战斗中日军突围的人员似乎不少,日军突围人员形容“红军”(就是八路军)作战与国民党军不同,他们子弹不多,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打出三枪就冲锋。因此与日军很快进入白刃战,八路军使用的白刃战武器除了刺刀,还有“青龙刀”等冷兵器。

日文刊物中对此战结果还有一种说法:“这次攻击中,毙伤日军1000人以上部队,很多军用物资被缴获,中国抗战以来的大胜利,称为《平型关大捷》。”不过,这个说法有些值得质疑。最初我查到此文时,认为是日方自己的数字统计。不久,有朋友告诉我,这是日方引用中方史料翻译过来的数字。虽然可以认为这表示日方接受这种看法,但是并非日军的内部统计,其权威性当可质疑。

好在还能够找到更详细可靠的资料。目前关于平型关之战,日文资料中萨注意到三本很有价值的材料,《第二十一联队战史》,原每日新闻随军记者益川的《大陆舞台上的中日死战》,前者日本各大图书馆都可以借到,后者在《丸》杂志上曾经连载,其第三部分,对平型关之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另一本则是在查找其他资料时,意外发现在日军《第十一联队战史》中,有着比遭到打击的日军部队对此战更详细的记录。因为第十一联队的尾家大队,正是22日最后乘坐新庄淳卡车的人员,该联队亦奉命救援平型关遇伏日军。可能因为损失的不是自己的部队,所以记录更没有顾忌一些。日军勾勒出的平型关之战,终于显露出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令人惊讶的是,它提到的战场状况,居然有很多是中国史料中所根本没有提到的。平型关之战可能和我们传统的看法不同,在八路军的伏击圈中,它有两个战场,日军是从两个不同方向钻进八路军的伏击圈!

日军在山西行进的兵站汽车队,也是《每日新闻》报道此战的插图

从中文史料看,日军在平型关之战中的状况,是一个典型的口袋之战,也就是日军钻进中国军队布置的口袋阵,然后被全部歼灭。但是日本方面的记载,这个口袋却是有两个进口的。

平型关之战,实际发生的地点并不在平型关,而在平型关以东的关沟峡谷。

益川的文章中对这一战一开头就交待“平型关是北支山岳地带山西北部的阀门”,“曲折的隘路两侧是十米——三十米高的陡崖”,“昭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午前,雨中,两件大惨事在这里发生了”。

一次战斗,为什么会发生“两件大惨事”呢?原来,进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六千余”部队伏击圈的日军,分属两个部队!这两个敌军部队,一个是从平型关返回灵邱的“新庄自动车队”,搭载其他日军部队一部,属于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由两个中队组成,搭载部队人数不详,从西向东进入八路军伏击区。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新庄淳中佐。日军资料中没有记录它的总人数,但是从后面记录的伤亡来看,这支部队比对向而来的大行李部队要多得多。有朋友考证日军旅团长三浦少将和从前线归来的慰问团也在其中,这一点我所见到的日方资料没有记载,存疑。进入伏击圈的另一支部队是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灵邱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指挥官浜田大佐)辎重部队,第五师团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与他们同行。

这两支日军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都在这次战斗中被击毙。

日军在平型关战死的最高军官是中佐,而且一下就打死了两个,第二十旅团的新庄淳中佐和第二十一联队的桥本顺正中佐。中佐,就是中校,在日军中指挥一个大队的军官军衔只是少佐(少校),比如十一联队的三个大队长,就都是少佐。中佐属于中高级军官,一下打死两个,如果日军投入部队只有60人,那应该就不是辎重部队,而是贵宾部队了。

这两个人的身份也很有意思。

首先,桥本顺正的“参谋”身份,在中国人眼里属于那种可有可无的次要幕僚,所以并不觉得打死一个日军“参谋”有多高的价值。实际上,这是中日两军“参谋”职务不同造成的错误理解。中国军队中,参谋是连级军官,中尉而已,责任也是补缺拾遗,跑腿辅助,所以,有“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的说法。而日军中,”参谋”是非常重要的职务,在指挥主官不在的时候,常常要负责指挥整个部队的作战行动,在军中的地位极高。比如河本大作、石原莞尔,在关东军中的职务,也不过是“参谋”而已。实际上,日军师团的参谋长,也不过是大佐军衔,只比“参谋”高一级而已。另一个“参谋”的例子是高月保,他在被军统特工击毙于北平的时候,职务就是华北方面军的“参谋”。而这个“参谋”,不但是日军大本营号称“拉脱维亚的樱”的苏联问题权威,是日军制订对华细菌战方略的关键人物,还是贵族院的议员,担任天皇特使“宣慰华北”。日军中的“参谋”可能小看?这种职务,通常是日军培养高级指挥官时给予有前途的军官的过渡。事实上,日军中具有战略思想的高级将领,多半在发迹前最后一个职务就是“参谋”。在战斗中,派一个“参谋”去指挥一个联队长,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因为他属于那种带尚方剑的人物。而这个桥本正顺的履历更显示,如果不是被打死在平型关,此人很可能是一颗日军中的明日之星。桥本是日本陆大毕业生,从1933年到1936年长期担任“朝鲜军北方特务机关本部”(地点在珲春)副机关长,军衔少佐,其顶头上司,就是关东军中著名的老牌殖民专家和野心家——河野悦次郎大佐。这个特务机关,是镇压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组织,他的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桥本在这个任上“功勋卓著”,估计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将其调入第五师团担任师团参谋,也因此他的军衔为情报中佐。在遭到伏击时,桥本的表现,也证明他的军事素养相当出色。

这种因为两军军制引发的理解错误,并不仅仅限于“参谋”。在缅甸战役中,被孙立人逼得剖腹自杀的日军将领水上源藏,其职务是“五十六师团步兵团长”——一个团长,在中国军队看来实在不是什么高级军官,怎么会是少将?实际上,日军中的“步兵团长”,指挥的部队至少一个旅团……

也正因为日军将桥本顺正视为有前途的军官,所以此战之后,对桥本的死多有惋惜之词。桥本最后的风头,比同时战死的新庄淳中佐高多了。

其实,新庄淳也是个很值得注意的人物。至少,在被包围以后,新庄所部的抵抗远远超过桥本的部队,八路军的损失,推算起来大半是这支日军造成的——这不奇怪,桥本手下多为辎重兵,训练不足,新庄的部下则堪称精锐,数量也远远超过桥本的部队。

新庄淳的军衔比他的职务似乎要高。新庄淳的职务是新庄自动车队指挥官。这个自动车队(即第六兵站汽车队)包括两个机械化中队。按照建制来说,是一个简编的大队级单位,按说,其指挥官应该是少佐级别。然而,新庄却是中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庄部队并不是普通的后勤部队。

从军事角度,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如果不计补给和士气(前者部队本身不能决定,后者涉及因素太多不好计算)是三个因素相乘构成的,即火力、机动能力和防御。日军在侵华作战中一度横行,是因为对中国军队而言,它的火力和机动能力都有极强的优势。其中,机动能力角度,日军在七七事变时,已经是一支半机械化部队。所以,在中国军队普遍采用的线性防御阵地上,日军经常可以利用机械化的优势,快速移动到中国军队薄弱的一翼实现作战的胜利,防御时亦然。而中国军队仅仅靠步兵机动,在平原地区是很难发挥人数优势的,往往是总兵力占优,具体战场上却体现不出来。这种机械化还使日军的重武器能够快速跟上一线部队,从火力上压倒对方。

不过,日本也不是富有的国家,像第五师团这样的部队,也无法实现完全的机械化,只能称为半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含义,就是部队本身还是传统的步兵,但机动作战时,由专门的汽车部队进行运输,实现快速行

进的目的。“新庄自动车队”,就是为平型关日军提供这种机动能力的部队。事实上,在平型关作战的日军主力三个大队(第十一联队尾家大队、第二十一联队平岩大队和第四十二联队折田大队),正是新庄部队从灵邱,于22日送到平型关前线的。实际上,新庄部队在现代军事角度有一个更贴切的名字,应该是——摩托化部队。

不过,抗日战争开始前后,正是这一兵种处于幼年时期的时代。因此,日军将其归于辎重兵也无不可。但真正的辎重运输,日军还是舍不得使用这样宝贵的部队,日军向前线运送弹药、被服之类,还是采用大车运输的方式。巧得很,平型关之战,一一五师包围的,恰恰是日军一个汽车队,加上一个大车队。尽管兵种地位未定,但日军深知摩托化机动这种战术的价值和汽车部队的宝贵,所以“自动车部队”在日军中的地位高于普通步兵部队,有兵种优势。这才会任命新庄淳这样的中佐指挥此部队。

如果回头来看,林彪这一战,第一打掉了日军的辎重队,也就是说端掉了平型关日军的饭锅,第二打掉了日军的摩托化部队,也就是说打断了平型关日军的腿,这一击,实实在在地打在了日军的软肋上。那么,这两支部队的日军,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第二十一联队的辎重部队。我在最初研究平型关之战的时候,认为这支日军辎重部队包括担任警卫的高桥义夫骑兵小队共计250到260人。其中,因为日方文献记载桥本中佐乘坐一辆运兵“巴士”随同前往,我这样推测他的随员。担任指挥的指挥官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他率一辆运兵汽车(特别点名是运兵车)担任指挥,他不但是这支队伍的指挥,还有到前线执行联络的使命。从点名他带的是运兵车看,估计车里有他的卫士、司机、副官等,总共约十人。

在太行山中的日军辎重队--大行李队,可以看到每车约四人控制前进

然而无意间发现的一张照片,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支日军的兵力,要重新计算。

这张图本身并无特别,但书中对于此照片的一段说明引起了我的注意——“昭和十二年九月,粟饭原部队大行李从灵丘出发,满目沧桑的北支大行山脉(应为太行——译者注),艰难的行军,同期小仓中尉也在其中,于是留影纪念,不料却成永别。”

最初吸引我注意的,不过是“大行李”这几个字,因为平型关之战中,关于日军“大行李”是怎样一个作战单位,始终有所争议。等我仔细看这张照片的说明,心中忽然一动。灵丘?桥本顺正所部不正是从灵丘出

发的吗?!我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日军在灵丘的作战情况,发现,日军占领灵丘的日期是9月21日,攻占灵丘的部队,则是日军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的第一、第三大队。战斗中,第一机关枪中队中队长福岛勋负伤,伤亡数十人。所以,日军不可能在9月21日之前从灵丘出动任何部队。而按照日军的纪录,所谓“粟饭原部队”,正是日军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的别称!

按照日军纪录,25日清晨,日军第二十一联队的大行李队从灵丘出发,携带粮秣、弹药、被服等前往平型关方向,并在这一天上午遭到八路军一一五师的伏击歼灭。此后,日军步兵第二十一联队主力(除已在平型关前线的第三大队)则全力向平型关下集结,补充三浦旅团的一线兵力。28日到达前线,开始对内长城一线的继续进攻。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想象日军可以在9月底前的三五天时间里重建一支“大行李队”,并从容自灵丘再次出发。

而且,照片上有一点特别的地方令人瞩目。那就是在日军的大车辎重队中,居然有一辆汽车!这也恰好和桥本顺正中佐乘汽车与二十一联队辎重队同行前往平型关相符。

所以,这张照片上的日军辎重队,我判断,极为可能就是日军这支被八路军包围歼灭于关沟的桥本部队!

这支桥本所在的辎重部队,根据日军的纪录推论,应该包括以下单位。

第一部分是大行李。这个需要解释一下,有人认为这是对于辎重队的统称。询问现存的日军老兵,大行李是一个独立单位,相当于兵站(旅团才有正式兵战,联队只有大行李),编制约百人。这次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大行李部队要到前方建立兵站,才携带了大量物资,以至于八路军缴获的军大衣都够整个一一五师每人一件。由于日军进展顺利,而9月底正是换季季节,估计三浦旅团此时考虑的已经不是怎样拿下平型关,而是冬季作战的物资储备问题了。如果不是出于建立兵站的需要,携带这么多的大衣显然难以理解。第二,小行李即普通辎重队,携带日军第二十一联队作战需要的日常补给,如弹药、粮秣等,共计辎重兵七十余,担任掩护的轻重机枪兵15人。运输兵没有经过全面的战斗训练,因此自卫能力较弱。两路共计有辎重车77辆,上面第十一联队战史也提到日军进入包围圈的包括“大、小行李”队。不过,由于大小行李编制并非固定,如果这路日军中大小行李的辎重兵人数少于此处的计算,也不奇怪。第三,为了加强自卫能力,派遣护送的高桥骑兵小队(高桥义夫第三骑兵小队),编制60人。第四,担任指挥的指挥官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及随员。这里,根据照片上汽车的类型,我认为其随员不应超过五人,否则车中无法坐下。实际上,照片上可以看到汽车共有四人,加上司机,桥本及其随员很可能正好是五个人。按照这个计算,这支部队的日军总兵力为二百余人。

有日文资料称这路日军不过是“马五十匹,大车七十辆……有辎重兵十五人,特务兵七十人护卫”,这里面毛病可就大了。马五十、车七十,不知道这个车如何拉法,难道用皇军来拉?有的车“皇军”拉,有的车畜牲拉?估计是皇军会法术,一指,车就走了。再说了,只有15个辎重兵,这70辆大车怎么赶法?看来鬼子会木牛流马。你说那护卫的也可以赶车。问题是护卫的是高桥义夫骑兵小队。骑兵啊,难道鬼子用战马拉车?那打仗的时候怎么办?这叫护卫吗?要是骑着战马在旁边赶着无人的大车行进……剧寒,好像幽灵片啊!

其实,如果看那张在太行山中的日军辎重队的照片,可以看到在太行山山地地区,每车实际至少需要四人一马推拉才能正常前进。这就是中国军队青睐于在山地和日军进行战斗的地方——使它的机动性下降,并且造成后勤的瓶颈。结合这路日军共计七十余辆大车(日方记录实际共77辆)的情况,如果加上负责警卫的高桥义夫小队60名骑兵,总人数应接近四百人。之所以与预计二百余名日军有出入,是因为日军当时普遍使用

朝鲜人作为后勤支援人员,参加运输,他们不属于日军的军队编制(日军后勤人员也有台湾人,但前期不编入战斗部队。在日军中,日本人高于朝鲜人,朝鲜人又高于台湾人。当时还少见在当地拉的情况)。而战斗中,显然这些朝鲜人由于穿日军后勤人员服装,无法分辨,也被八路军消灭,并记入了战果,因为此战中并无朝鲜民夫被俘的报告。说起来,八路军把这些朝鲜“夫役”记入战果并非错误,由于“日韩合并”和多年殖民教育,二战中日军的朝鲜帮凶颇为不少。而且在对华战争中,他们经常在战斗紧张时拿枪投入战斗并对中国军队顽抗到底,后来还有大量朝鲜人补充进日军成为日军正规官兵。在伪军发展起来之前,这种日军中的朝鲜人常常被中国军民称为“二鬼子”,并以其凶残和纪律败坏而著称。实际上,如美军在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中计算的日军死亡人数,就包括大批担任设营的朝鲜后勤人员,而日军计算损失时,一向是不计算朝鲜人的。

新庄所部日军,其总人数则是一个谜。他的本部,包括两个汽车中队,其中的中西汽车中队,共有人员176人,另一个中队不详。这另一个中队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很难确定,但应该高于中西汽车中队。因为在网上查找,日军一个中队,最少的人数194,最多的350。中西汽车中队只有176人,在1937年的日军中,是非常罕见的。日军一个大队的标准人数为1091,包含三个中队和大队直属部队,一个中队的兵力在二百多人才是正常的。

有日本网页介绍此战新庄部队损失为“第六兵站汽车队共出动卡车八十辆,计损失卡车七十五辆,指挥官新庄淳以下四十三人战死,三十四人负伤”。

这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75辆卡车被击毁,连死带伤八路的子弹手榴弹一共碰着了77个鬼子。

除了指挥官新庄,平均一车一个鬼子,只有一个误差,还不都是打死的,连擦破皮的也算。

那击毁卡车不是给你打成火焰山就是给你扔俩手榴弹炸开花,多壮观啊。可是,八路也是超人,就能掌握好一辆车上只能死或者伤一个鬼子!不能多,也不能少,打了正司机就决不能伤副司机,误差不过3%!

忽然一想,剩下的鬼子呢?两个中队怎么也有400人吧,减去死伤的77,还有三百多,可车辆给毁了75/80,连鬼子头都给毙掉了,这皇军干什么吃的?是不是枪一响就跟兔子似的……

其实,这个数字的产生,是有背景的。新庄这一路日军,除了自己的两个中队,还记载携带有如下人员——一个护卫小队和机关人员,到前线的慰问团若干成员(有资料称三浦敏事旅团长和他的卫队也在其中,但也有资料称当日三浦在内长城前线,故存疑),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兵和看护人员。伤兵这部分可能是日军损失最大的。因为如果是轻伤日军前线的野战医院都可处理,日军在平型关前线的鹄子沟就有野战医院,后送的肯定是重伤失去战斗力的人员。战斗打响后日军汽车兵可以突围逃跑,这部分伤员,就很难脱逃了。日军新庄自动车队代理队长中西正式报告中自述这支部队损失七十余人,这个数字常被引用。而日军增援部队进入战场后,自称“新庄中佐以下二百人战死”。其区别,就是中西的正式报告只提汽车队本身的损失,却全然没有搭乘日军的损失情况。

那么,当时车上有多少日军伤员呢?在国民党军的顽强抗击下,平型关前线日军的损失不小。实际上,战斗到28日,前线的尾家大队报告全大队1091人编制中还剩三百余人。日军记载,由于25日“平型关大捷”,

国民党军受到胜利鼓舞,26日至28日发动了富有勇气的反攻。而日军由于没了新庄这付“快腿”,增援部队直到28日才到达战场,这一阶段日军损失惨重。如此,假设此大队日军的伤亡有一半是26日到28日发生的,按照当时作战正常伤亡比例一比三计算,到新庄汽车队出发的25日,则有约一百七十人阵亡,四百三十人负伤。其中轻重伤各占一半的情况下,就有伤员两百余人需要后送。而平型关下25日前日军共有三个主力大队(其他部队因为本来编制残缺暂不计算),就算另两个大队的伤亡只有尾家大队的一半,则合起来,也有四百余名伤员需要后送。如此,看护兵也要至少一百名。所以,新庄所部日军,算上伤兵应该在千人左右。

至于汽车一共80辆,这很可能是中西汽车中队的汽车数量(每车正副司机一共160人,加上一个修理班,与该中队176人的纪录基本符合),而不是日军全部汽车的数量。原因是这支汽车队是日军派出运送三个大队部队到平型关前线的,且预定返回接运一个联队的援军。三个大队携带全套装备的日军,共计三千余人,如果仅仅80辆汽车,每车要装携带全副武装以及被服,携行近距离支援武器(迫击炮、掷弹筒等)的40名士兵,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翻一番,每车20人,还比较合理。而中西的报告,实际也没有提被拦在包围圈外的日军车辆。

25日上午,两路日军同时进入八路军伏击圈。11点,东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不便,大车行动艰难。这时,八路军猛烈的袭击开始了。

说到这里,有一点应该回顾一下,那就是大家都将平型关之战称为八路军与日军的第一战。从日军的记载来看,这是一个错误。在平型关大捷之前三天,八路军就已经和日军打了一仗,不分胜负。这一战斗,也在八路军老战士的回忆中得到了证实。只是,双方对待这一战的态度,却是迥然不同。我认为,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平型关伏击战双方不同的命运。别忘了,八路军这一边的指挥官,可是后来称为“黑土地之狐”的林彪。按照第十一联队战史的记载,桥本顺正这一路日军,并非坐以待毙。

在八路军部队的第一次打击中,桥本并没有当场毙命。他的座车恰好被山崖挡住,八路军的手榴弹和子弹都无法击中这辆汽车(否则以这一路日军仅有一辆汽车的情况,他的座车一定是八路军的主要打击目标)。战斗打响后,桥本跳出汽车,立即在附近的一处台地建立了指挥位置,组织幸存日军进行抵抗。

这里面有两点耐人寻味。第一,日军为何未派尖兵搜索前进;第二,桥本所部中,除了日军以外,是否确如推测的那样有一批朝鲜夫役随同,他们是否没有武器。

日军未派尖兵,一方面是他们前一阶段作战顺利,确实骄横。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因为,八路军设伏的关沟,是在实实在在的敌后。日军称,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从三角山(中国名称,不明,与1930高地为日军所称的平型关前两大制高点)四十二联队平岩大队的侧翼阵地上穿越过来,进入伏击阵地的。而桥本所部认为如果有敌军渗透过来,必然会和四十二联队发生战斗。既然前线一切平静,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派出尖兵喽。

其实,山西的山地丘陵地形极为复杂,所谓“控制”,对于日军这样的客军来说,只能是相对而言,而本地的军队完全可以从敌军的缝隙中实现穿插。应该说,一一五师的战术动作果断坚决,人员战斗经验丰富是能够悄无声息进入敌后设立埋伏的重要原因。同时,24日夜间的大雨,更使日军无法行动,平岩大队能够发现八路军的行踪,反而是奇迹了。换句话说,日军这种粗糙的战斗作风,也可以说是前一阶段国民党军节节固守,绝不向敌后出击“惯”出来的。

说起国民党军的单纯固守,祖父认识的一个旧晋绥军军官说,单讲国民党党军士气不振也是不对的。当时晋绥军和中央军抗战的士气都比较高。尤其是晋绥军,属于保家守土之战,战斗力强弱不说,作战还是勇敢的。其青睐于固守,有武器方面的原因。当时晋军防守阵地有一件奇门兵刃,就是太原兵工厂造的“滚山雷”。这种大号的防守兵器重达几十斤,外观酷似水雷,像手榴弹一样扔是不可能的。使用方法是居高临下,拉了导火索后用脚踹下阵地,滚落到敌军中爆炸。由于这种兵器爆炸起来大有淮海战役“没良心炮”的风格,山地作战中曾经给日军造成巨大损失,有把整整一卡车日军士兵连人带车炸进深沟的恐怖战果。这是晋军防守的主要兵器。但是,这种兵器也有致命的弱点——敌军不靠近阵地无法使用,敌军位置比自己的阵地高也无法使用,且无法携带行军。晋军将领多为旧军官,对武器的迷信比较重,所以对离开阵地,不带这个东西去和日军交战,认为很难取胜。这是晋军在平型关大捷前很少主动出击的一个奇特理由。

而桥本所部随行人员的情况,我再次仔细研究《太行山中的大行李队》那张照片,也就是桥本所部的绝影,发现推拉第一辆大车的辎重兵服装不统一。其中在后方推车的士兵肩挎步枪,头戴三块瓦的皮帽,与日军的服装显然不同。仔细看来,我觉得,它和当时在山西与我军交战的一支伪军的服装颇为相似,那就是蒙古分裂势力德王所属的伪蒙军。

难道跟随桥本进入伏击圈的还有伪蒙军?无论朝鲜夫役还是伪蒙军,从运输队情况看人数都不会少,为何会和日军一同全军覆没而没有人投降?是听不懂劝降还是八路军火力太猛?或是受到日军的胁迫?

这恐怕只能是一个谜了。

桥本顺正指挥日军的抵抗颇为顽强,据称他曾准确判断一个中国军队的指挥所,并指挥轻机枪进行攻击——“可能是八路军指挥官被打死,一度攻势得以减缓。”然而,他的兵力毕竟有限。装备也不充足,更要命的是由于八路军伏击阵地选择得好,日军处于“很难看到敌人只能挨打”的境地。当八路军第二次发动猛攻的时候,这支日军终于未能逃脱“全灭”的命运。有消息说当时日军辎重中,枪支与弹药是分装的,以至于一些没有枪的辎重队员找到了枪没有子弹,找到了子弹没有枪,抵抗能力大减。不过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日方资料的证实。一一五师冲下山来,和日军发生了白刃战,日军全被杀死,连手表和钢笔都被八路军缴走作了战利品。部分当时未死的日军拼命抵抗,遭到八路军的杀戮,有的被和车辆一起烧成黑炭。(当然,这时候又少不了皇军责备八路军“野蛮”的话题)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这支日军已经“全灭”,如何还能够提供如此详细的战斗经过呢?

其实,这一路日军还有几个幸存者。三天以后日军二十一联队的官兵赶来救援,在死尸堆里发现了两名奄奄一息的日军重伤员,随后又在附近山坳中发现隐藏于此处的三名日军伤员。这就是此战这路日军的全部幸存者了。但是,没有一个日军能够说出桥本顺正中佐的死亡经过,他们对桥本最后的记忆就是他指挥轻机枪射击的时刻。

如前面对这一路敌军人数的分析,桥本所部被消灭的当在三百五十人左右。应包括日军桥本顺正中佐以下随员数人,大小行李辎重兵一百多人,高桥义夫骑兵小队六十人,以及约同等数量的朝鲜夫役或伪蒙军,损失马匹一百多匹。77辆大车和一辆汽车全被摧毁,物资被缴获。

另一路日军新庄汽车队的情况,要凌乱得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情况是,战斗打响以后,日军的首车即被摧毁,日军人员纷纷下车。由于没有统一指挥(新庄中佐在第一次攻击中即毙命),这段时间的日军作战情

况没人能够掌握。其实,此时这一路日军进入伏击圈的已有七十多辆汽车,单纵队的长度约一点五公里,另一方面桥本部队的日军七十余辆大车也绵延一公里左右,两军之间的间隔不过两公里多一点。如果新庄所部日军向前冲,与桥本所部合而为一,则战斗无疑会复杂得多。不过,可能是因为失去指挥,这路日军并没有做这样的努力。这一路日军的损失,日本记者益川《大陆舞台上的中日死战》的记载:“在八路军伏击圈的西端,遭到预设的伏击,指挥官新庄中佐以下约二百人战死,车辆焚毁。”由于日军未能全部进入伏击圈,所以一部分日军撤出了战斗,向后退却,随后立即投入反击,试图打开缺口,救出被围的战友(按照某些说法,是战斗开始后立即突围成功的三浦少将亲自指挥反扑)。经过“奋战”,终于一度打开了包围圈,掩护部分日军未死人员撤离,这就是日军两个汽车中队的中队长都能够生还的原因。但是,由于日军得以打开包围圈的时间极短(此后足有三天日军没敢,也没兵力进入关沟伏击区),估计在被击毁汽车上的日军伤兵很少有人能够生存。

从八路军方面的描述看,这路日军未能突围的部队由于是摩托化部队的精兵,武器也比较好,曾经依托汽车进行顽强的抵抗,甚至向八路军发动反冲锋。日军伤兵也并非任人宰割。26日,国民党军反击鹄子沟日军野战医院的时候,日军伤兵就曾顽强抵抗。但是由于一一五师兵力超过日军数倍,终于将日军全部歼灭,以至于三天后进入此地的日军只见被摧毁的汽车和车上车下层叠的尸体。

根据这一战情况分析,新庄汽车队方面日方自己承认战死者约二百人。当时战争死亡率与战伤率为1∶3,考虑到日军遭到突袭,而且部分人员最终被包围全歼灭,死亡人数应该比较高,这个比率可能改为1∶2更趋合理。因此,即便这战死的二百人日军包括了解围部队的阵亡人员,这一路日军的伤亡也将达到六百人以上。

如此计算,仅这两路日军的伤亡,就已经达到了九百人以上。

同期,日军第十一联队、第二十一联队、第四十二联队等部队曾全力突击,试图挽救两支日军。但是由于遭到八路军各部队的顽强阻击,未能前进,反而不得不作出后退姿态。日军直到三天后才进入关沟伏击区,他们除了收尸已经没有作用。按照当时日军援救战友的作战士气和未能成功的结果,日军在这三路援助中每路遭到数十人的伤亡应该不会离谱。这样说法还有一个佐证,就是日军第二十一联队战史记载当天在镇边城损失20名士兵。其时间正在桥本和新庄两部覆没之间,推测当为试图突入解围时遭到的伤亡。

因此,平型关大捷中日军伤亡千人应该不是一个很离谱的数字。

关于平型关大捷的日军伤亡数字的推测,实际上与我当年写这篇文章时的情况出入不大,并不能算太新的资料。然而,另有一些,则是值得写出的。

那就是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我们曾经说,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在于它是抗日战争中第一次大胜。事实上此战之前,在抗战中我国军队也不是全无胜绩,但打成让日军“全灭”的歼灭战,的确是第一次。

其意义在哪里呢?

从战术上说,这一战的确达到了一一五师战前所讲切断平型关后方日军补给路的目的。平型关日军三浦旅团四个大队从25日到28日,与后方的联络中断。由于补给不足和缺乏援军攻势停顿,这三天中未能向前进一步。日军原计划从灵丘方面支援一个联队的日军增援平型关,由于交通中断,不得不改用已迂回到大营

方向阎锡山军后方,已经攻占浑源的二十一联队主力两个大队又两个中队变更方向,赶到平型关下支援三浦旅团本阵。阎军无意中逃过一劫。而即便得到了增援,由于补给不济,三浦旅团在平型关下也仅仅是维持而已,攻击效果不佳。此后的三天,日军一直在平型关下徘徊,毫无进展。

造成平型关线失守的原因是日军关东军支队从西侧更远的茹越口突破了阎锡山军防线的薄弱之处。国军梁鉴堂旅长战死,平型关守军退路被切断,10月1日被迫放弃阵地撤离。当时在关前苦斗的三浦旅团官兵发现阎军如“雪崩”般突然撤退,纷纷高呼万岁。可见林彪这一刀插入日军软肋造成的伤害,使气势汹汹的三浦旅团成了病猫。

从战略上,则是给了中国军民,特别是国民党军极大的鼓励。这并不是口头的说法,实际上参看第十一联队战史,就可以看出,战役进行到25日,国民党军虽然防守顽强,却几乎没有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的最后一个大战果是在一一五师打响同时,攻占了平型关前极为重要的1930高地。

然而,此后,受到八路军大捷鼓舞的国民党军纷纷主动出击,从25日到28日,一线日军到处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其中战斗包括:

25日上午11时,国民党军反攻1930高地,以迫击炮轰击并试图迂回日军后方。日军的部队是炮兵和车兵,近战能力不足,只好且战且退。双方间隔300米的距离进行对射,日军退到二线阵地勉强挡住了中国军队的进攻。

26日晨,国民党军突袭鹄子沟日军野战医院,日军卫生兵和伤员进行顽强抵抗后,医院终于被攻占。第一机关枪中队中队长宣野等伤员被俘或被杀。

28日,国民党军对日军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发动总攻。日军被包围在一个马蹄形的防御阵地中,伤亡惨重,全军从满编的1091人剧减到三百余人,弹药用尽,援军无望。日军大队长尾家剑嘱咐护兵烧毁队旗并准备自杀,幸为援军所救。

这都是此前日军记录中未见的灵活主动战术。

此后的忻口战役中,迂回敌后也成为国民党军的重要战术之一。

可见,一一五师的平型关之战,的确让当时士气受创的国民党军也为之眼睛一亮——和日本人原来还可以这样打啊!称平型关大捷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绝对是一个并不夸张的说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学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管理】 知识点1平型关大捷 概况: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军,将日军全部歼灭。 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个胜利,粉碎了日军“”的神话。知识点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战争。如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等。 巩固措施: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知识点3百团大战 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概况: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目标:破袭日军,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和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基础过关】 知识点1平型关大捷 1.根据国共双方的协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接受改编后立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淞沪会战期间,带领八路一一五师在山西东北部全歼板垣师团一部的将领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林彪 D.彭德怀 2.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知识点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3.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冀鲁豫边区 4.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从这几部电影中你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采取的斗争方式是( ) A.消耗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游击战 5.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的时代意义在于( ) A.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B.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C.有利于统一战线巩固和全民族抗战 D.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3百团大战

平型关战例分析

小战斗大政治————《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研读报告 学员一旅模拟营三连九班 组员:王永鹏何志斌陈刚郭攀李力 许诚雷朝庭董文华曹智磊

小战斗大政治 -------《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研读报告 战前基本情况简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针对日军对淞沪地区和华北地区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危机形势,国民党在冀、察、绥三省设立第二战区,阎锡山任司令长官。日军采取速战速决、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将其在华北战场作战的兵力,迅速增加至12个师团约30万人,妄图迅速占领华北,以实现其“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日军侵华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尚无一场胜利,尤其是南口战役和淞沪会战的失利,使国内很多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军心民心无比低迷,以至于出现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种情况下,第一次对日作战的八路军,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军心民心,树立八路军的威望。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紧要关头,八路军不待改编完毕,第115师主力即于8月22日由山西省三原地区誓师出征,开赴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作战。八路军在第二战区作战,阎锡山有意将八路军推到第一线,作一道挡箭牌,一要借日军之手消灭八路军,二要借八路军作战争取太原会战的准备时间。 平型关在山西灵丘县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晋、翼两省的重要关隘,北为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东通冀北,西抵雁门,地势极为险

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想要迅速吞并华北,必须先拿下平型关,打通华北的门户。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其第21联队主力由广灵西进占领浑源县城,第9旅团主力由蔚县南下占领涞源,同时第21旅团以2个大队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向平型关逼近。日军之所以选择平型关,是因为知道平型关地理位臵极其重要,是华北门户,并且这里是山西与河北交界的地方,比较薄弱,再者,板垣师团长错误估计八路军不可能这么快东渡黄河,严阵以待。日军通过侦察,得知国民党第二战区在平型关一带集结,以阻止其前进。为解除西面威胁,板垣师团长令第21旅团向西攻占平型关及以西的大营镇,控制通向太原的要道;又令在浑源的两个步兵大队,从平型关以北的小道攻进长城。 为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防守平型关至内长城一线,八路军115师沿同薄路北进,在师长林彪的率领下,进至平型关以西之大营镇地区集结,准备迎击平型关之敌。八路军坚持独立作战原则,准备进入日军侧后,给予日军以歼灭性打击。林彪亲自到灵丘方向侦察地形,发现平型关不仅是日军必经之地,更是个极其难得的伏击之地,路北山高坡陡、极难攀登,路南山坡低缓、易于出击,便于隐蔽,居高临下,如果阻住正面路口,截断日军的增援,将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山地里,在缺口的高地上设臵重兵,日军便成瓮中之鳖。9月23日,在召开连以上干部战斗动员会后,林彪得知日军先头一部,正在平型关东北与国民党正面交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林彪迅速组织旅、团、

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平型關戰役)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09年3月12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平型关战役中18集團軍115師机枪阵地(戰後拍攝) 日期: 1937年9月20日-9月30日 地点: 中國晉東北 結果: 菇越口、鐵角嶺被日軍突破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中華民國 - 中國國民黨 - 中國共產黨 大日本帝国 滿洲國 閻錫山 板垣征四郎 150,000人(國民政府軍) 15,000人(第18集團軍115師) 10,000人 500人(第18集團軍115師傷亡2,952人(中華民國國防大學數

數據) 據) 39,042人(中華民國國防大學數 據) 查?論?編?歷 中國抗日戰爭 1931年-1936年 九一八事變–日軍入侵滿州(黑龍江–江橋–遼寧– 哈爾濱)–一二八事變–滿州國–熱河–長城–內蒙古 (綏遠) 1937年-1939年 七七事變–北平-天津–淞滬(四行倉庫)–太原(平型關 –忻口–娘子關–太原)–南京–徐州(台兒莊)–蘭封– 重慶–武漢(萬家嶺–廣州)–南昌(修水)–隨棗–第一 次長沙–桂南(崑崙關) 1940年-1942年 棗宜–百團大戰–豫南–上高–中條山–第二次長沙–第 三次長沙–浙贛 1943年-1945年 鄂西–滇西緬北(密支那–松山–龍陵)–常德–豫湘桂 (长衡会战)–湘粵贛–豫西鄂北–湘西–桂柳 主要戰役以粗體顯示 平型關战役是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國26年)中的一场战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屬中等规模战役。而平型關战斗(即共產黨所稱平型關大捷)则指该战役间第18集团军第115師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成功伏击日軍輜重隊的战斗,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插曲。 台灣現存史料顯示,該戰鬥交戰一方為守軍之國民革命軍,另一方則為日軍。戰鬥開始,日軍分向兩路由蔚縣及陽原向平型關及茹越口攻擊,是月30日,中國軍隊退至山西代縣。其中在傷亡部分,國民革命軍的記錄顯示其傷亡損失將近四萬,日軍則死傷各千餘人。共產黨一方則未提國民革命軍死傷人數,僅稱「九月二十五日...一舉殲滅坂垣師團輜重隊一千多人,擊毀汽車八十餘輛...我

日本史料看平型关之战日军损失

日本史料看平型关之战日军损失 作者:萨苏 平型关之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第一次较大的胜利。日前,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基本事实》,提到平型关战役日军的真实损失,认为日军应该是“一个不完整的汽车中队和一个负责大行李的运输和护卫的辎重小队,共计有日本兵60人”。把平型关看作大捷纯属夸大。看到这个帖子兄弟吃了一惊,因为我在日本好像看到过类似的资料,数字不太符合。 平型关 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了多少日军,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期使用的数字)和一千(近期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使用数字)之分,从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来看,一万

和三千都不大可能,属于战时为了鼓舞士气而进行的战果宣传,据此,我认为中方比较可靠的数据是一千。但是,一千和六十,区别也太大了吧。 这中间,我知道不少网友大作考证,兄弟对此无法评判,于是抱着兴趣进行了一番查找,决定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看看日本人怎样说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看到一份资料《終戦記念日特集》,日方资料写道:“八路軍は日本軍を5キロメートルの峡谷に包囲し、格闘に持ち込み、一日足らずで決着をつけ、日本軍をのした。”(八路军在五公里的峡谷里将日军团团包围,不断攻击,经过不到一天的恶战,日军全军覆没),如果五公里的战场上只有六十个日本兵,那就要差不多一百米一个了,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也明白,这个仗怎么能打呢?“百輌前後に上る自動車?輜重車の长菠尾泻·肖盲皮い恐激尉仍讼颏盲康谖鍘焽鈿i兵第四十二連隊将兵の証言がある”(第五十团四十二联队救援的官兵证实,可以看到约百辆被烧黑的汽车和辎重车),如果是这样,就算一辆车一个人,日军也不可能只有60人,何况,驾驶车辆的和押运的还应该是不同的部队吧? 战斗中日军突围的部队似乎不少,日军突围人员形容“红军”(就是八路军)作战与国民党军不同,他们子弹不多,似乎有一个不

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有哪些

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有哪些 当时国共正处于在前线上处处被动总是挨打的局面,屡次战败对战士们的情绪也产生影响,平型关大捷的胜利让人们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那么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希望大家喜欢! 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最重要的并不是歼敌人数,而是完全粉碎了日军绝不可能被战胜的传言,这样一来不仅狠狠的打击了日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屡次失败的阴霾也一扫而光,如果说之前的失败让士兵们颓废失望的话,这一次的胜利则是让战士们再次热血沸腾,平型关大捷这点影响对今后的战争十分的重要。 除此之外平型关大捷的影响还在于让国民党军队也大受鼓励,这是国共二次合作后第一次相互配合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平型关大捷影响了所有的人,同时也将这场战争中的战术重新做了部署和融合。 在平型关大捷的影响中还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之前中方总是处于被动的局势,也还找不到可以通往胜利的道路。这次平型关大捷让中共突然意识到,原来日军最不擅长的就是野战和伏击战的方式。这样一来通往战胜的道路打通了,而中共的游击战术果然对日军影响甚大。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的具体地址是山西省乔沟,

在这个地区的南方有一个山坡,而这个地区本来是属于灵丘县的白崖台。平型关纪念馆就坐落在东边面朝着西边,这个纪念馆的名称还是杨成武题写上去的。而平型关纪念馆还是在1969年的时候在北京军区的组建之下修建而成。在历史上平型关纪念馆几次经过修缮,完美的展示了平型关大捷这个战争的过程和令人震撼的场面。 在平型关纪念馆扩建的过程中,又新建了一个将帅广场,而在这个广场上有着为将帅而建造的雕像,当然主要还是为了纪念当年把八路军的将领们。他们在平型关大捷中打出了中共战争的行高度。后来还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东方的石灰岭上,建立了令人心生敬仰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上面的碑文依旧是杨成武的笔迹,如今还是依旧威严的耸立在平型关大捷的纪念馆旁。 由于是为了纪念八路军也就是115师,所以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的时候将碑基就修建成了1.15米,这个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数字。而碑座的高度和碑体的高度则是代表了平型关大捷的发生的时间,可以说这个平型关纪念碑的意义十分重大。 除此之外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还珍藏着许多战争中的珍贵物品。例如说在战争中曾经缴获过一条珍贵的毛毯,在战争胜利后杨勇曾经分到了一块,然后就一直珍藏起来,直到现在依旧作为珍藏品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保存和展示。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在历史上是一次漂亮的翻身仗,经过这次大捷也让日军受了很严重的打击,也可以说这是长久战争以来获得的最有意义的一次胜利,并不是说这次胜利歼灭了多少

最新-抗日战争故事之平型关大捷 精品

抗日战争故事之平型关大捷 这是一场充满历史悬疑的战役。目前中方、台方、日方,对各方参战军队人数,装备,战况,成败,尚未能达成一致。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115师一部歼敌先头,阻其沿公路南窜之路;一部分割包围日军后尾部队,断其退路;一部冲过公路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断先期占领东跑池的日军回援;一部阻断日军第五师团派出的增援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全歼被围日军,大获全胜。

平型关大捷简介及时间 中日平型关战斗的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平型关大捷简介及时间中日平型关战斗的介绍 导语: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第115师抓住 生活常识分享

《平型关首战告捷》课文分析

平型关首战告捷》课文分析 教材说明平型关在山西省繁峙县内,邻近灵丘县。长城关口之一。古称瓶形寨,金时称瓶形镇,清时称平刑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平型关地势险要,是晋北交通的要冲。 1937 年9 月,侵入山西的日军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夺取太原。八路军第115师以一个团和骑兵营于9 月23 日向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前进,钳制敌人;三个团于24 日夜冒雨设伏在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上。25 日7 时,日军板垣师团第21 旅团的主力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分割包围,火力袭击后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一天激战,歼灭日军1000 多人,击毁汽车8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与军用品。 《平型关首战告捷》记叙的就是这次著名战斗的过程,讴歌了八路军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机智巧妙的战斗艺术,揭示了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捷”,战胜。“告捷”,取得胜利。自1931 年9 月18 日起,武装抗日就已经开始。但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

政策,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抗战。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重创日军主力的胜利,所以称“首战告捷” 。 结构分析全文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共14 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 自然段),交代平型关战斗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及八路军选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5 自然段),写日军逼近平型关钻入八路军115 师已布下的口袋阵。 第三部分(第6—11 自然段),写平型关战斗的过程。第 6 自然段写伏击得手,第7、8、9 自然段写战场上双方对抗战况,第10自然段写冲上公路后的白刃战,第11 自然段交代战斗胜利结束。 第四部分(第12 自然段),写平型关大捷 的战果。 第五部分(第13、14 自然段),评价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第13 自然段从对日军认识角度写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写

平型关战斗经验总结

平型关战斗的经验 林彪 《解放》周刊1937年11月27日刊 第八路军终于在九月中旬开到了晋北的前线,它开始执行它在抗日战争中的神圣任务了! 在全国同胞热烈的期望下,我们于9月25日在平型关与日军接触了。不负全国民众与 友军的期望,不负第八路军十年来的荣誉,我们这次的第一次交战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这 一仗的确给了日军以重创,提高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的信心,特别是更加提高了第八路军的 威信! 在这次初步与日寇交锋的战斗中,我们更获得了不少抗战的经验。这不但值得第八路军 全体指战员与战斗员学习,我也愿意把它贡献于全国的抗战的“友军”与一切抗日的民众,作为对今后抗战的认识。据我个人在这次战斗中所感觉到的是: 一、一到山地战,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先抢上去,给他一阵猛 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罗卜一样地滚下去了,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车呢, 有些地方简直使它英雄无用武之地。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二、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 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等到猛攻时,他们的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荫蔽 在沟内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布置得妥妥当当,向他 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三、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千 里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 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人后方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 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最近又占了浑源、广灵等县。 四、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在其中和刚到阵 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 们的后方大打起来。 五、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 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 六、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 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 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突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

《平型关首战告捷》课文分析

《平型关首战告捷》课文分析 教材说明 平型关在山西省繁峙县内,邻近灵丘县。长城关口之一。古称瓶形寨,金时称瓶形镇,清时称平刑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平型关地势险要,是晋北交通的要冲。 1937年9月,侵入山西的日军向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企图夺取太原。八路军第115师以一个团和骑兵营于9月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前进,钳制敌人;三个团于24日夜冒雨设伏在平型关东北的公路两侧山上。25日7时,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主力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分割包围,火力袭击后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一天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8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与军用品。 《平型关首战告捷》记叙的就是这次著名战斗的过程,讴歌了八路军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机智巧妙的战斗艺术,揭示了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捷”,战胜。“告

捷”,取得胜利。自1931年9月18日起,武装抗日就已经开始。但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抗战。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重创日军主力的胜利,所以称“首战告捷”。 结构分析 全文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共14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交代平型关战斗前的敌我双方态势,及八路军选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日军逼近平型关钻入八路军115师已布下的口袋阵。 第三部分(第6—11自然段),写平型关战斗的过程。第6自然段写伏击得手,第7、8、9自然段写战场上双方对抗战况,第10自然段写冲上公路后的白刃战,第11自然段交代战斗胜利结束。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写平型关大

平型关大捷到底歼灭了多少敌人

平型关大捷到底歼灭了多少敌人 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 平型关大捷可以说是意义非凡的,这次战争带来的影响足以让日军暂时收敛了嚣张的态度,同时对于屡次失败的中共军队,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没有什么比这次战争带给战士们的感觉更加有冲击力了。但是据说平型关大捷的实际胜利果实并不算大,那么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呢? 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其中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存在着一些疑惑和争议的。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事情,为什么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这个简单的问题还会存在争议呢?首先根据当时的一些报道,尤其是蒋介石在战后曾经发表过一次贺电,据说贺电的内容中提到平型关大捷歼敌一万人,但是这个说法是真实准确的吗?至今这个一万人的数字始终让人们秉持着怀疑的态度。 还有一种被长期使用着的数字,也就是说平型关大捷歼敌人数达到了三千,这个数字和贺电的数字一样,始终也不能让人们信服。因为根据日军当时那个部队的情况来看,歼敌人数不论是一万还是三千都是不太可能的,很有可能是当时政府为了鼓舞战士们的气势而报出的数字,其实只不过是为了宣传而已。当然后来曾经流传过的说平型关大捷只歼敌六十几人,这个说法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那么平型关大捷到底歼敌多少人呢?其实根据最近的研究统计,最可能的真实数字是平型关大捷歼敌人数是在一千人左右,也就是说这个数字再和参加作战的日军人数相对比还是可靠的。 平型关大捷伤亡 平型关大捷是一次意义非常的特殊的战争,这一次战争让日本人的嚣张气焰烟消云散,同时之前通过谣言传播的日军不会失败的传说也完全被打破,可以说平型关大捷最大的作用就是打击敌人鼓舞自己,让所有战士们一扫之前失败的阴霾,对战争再次有了全新的勇气。平型关大捷打造了一次重要的胜利战争,那么平型关大捷伤亡程度是怎样的呢?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历史论文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2011级计应一班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及影响 摘要 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消灭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促进了国共两党及国民党内部的团结,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的战斗是台儿庄战役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方圆不足50公里的地域内,日军先后投入第10、第5师团的大部分兵力,共3万余人。中国军队直接投入这一地区的有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和汤恩伯第20军团支部队近10个师,约10万人,中国军队数量上虽占优势,但由于武器装备差,双方的力量对比仍是敌强我弱。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中日两军在这一地区展开了前所罕见的鏖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胜利,歼灭日军一万余人。近年来,台儿庄充分挖掘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红色旅游基地,使红色旅游景区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陶冶人们情操的重要载体,寓教于乐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台儿庄国共合作扬威不屈之地两岸交流激励当代 前言 在美丽富饶的山东省枣庄市的东南角坐落着一座明珠般的城市——台儿庄。曾记否,1938年的春天在这里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那就是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23日,罪恶的日本侵略者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为诱敌深入,第31师刘兰斋连长率骑兵连从台儿庄出发,向峄县方向搜索前进,91旅旅长乜子彬率183团跟进,在峄县城南20里康庄与日军遭遇。台儿庄地区战斗正式打响,我军马队为诱敌深入边打边撤,3月24日,日军逼近台儿庄开始向台儿庄地区大举进攻。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诚然,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是参战的西北军、东北军、川军、中央军乃至桂军、滇军、晋军等原国民党各系军队密切协同、互相配合取得的,是广大爱国官兵的血肉和生命铸成的,也是国民党军事当局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进行组织和指挥的结果,同时也必须认识到,

平型关大捷论文

论“平型关大捷” 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对平型关大捷有所了解。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经典之战,八路军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伏击日本军队,歼其1000余人的战斗,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鼓舞了人民信心。 平型关大捷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抗日的胜利之战,因为此战的胜利,凸显出诸多有利信息。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与日军作战,一直损失惨重。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第二,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可行性。战役中,国共军队相互配合,,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体现出在民族团结、共赴国难的旗帜下,相互取长补短、共谋民族大业的胸怀和气魄,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第四,平型关战役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 然而我认为,这些只是表面上可看到的内容。如果翻阅一本本的记载之后,或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先从歼敌人数来说,当时的1000是有夸大的,甚至当初给蒋介石致电祝贺谎报过1万余人,实际上杀敌数大约在五六百人。多报人数或许是为了增强人民斗争信心,但也间接地便显出当时中国中产党多么渴望一场大的胜利来鼓舞人心。然而我认为这种欺骗人民的行为并不太可取这样固然可以起到鼓舞作用,但是如果实事求是,说出真正的战绩,战争持续如此之久,取值取得了如此小的胜利,或许更能激发人民内心渴望胜利的想法,爆发出更能加强大的力量吧。 然而翻开日本关于此战的记录,你又会大吃一惊,据记载,大捷中八路军歼灭的日军是第5师团后勤部队(日军称为辎重、兵站部队),击毙日军不到200人,包括2名中佐。或许日本为了掩盖屈辱,对伤亡有所掩盖,但也反映出一个信息。八路军当时战斗力不强。因为当时指挥官是天才指挥者林彪,参战的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八路,而且人数高于日军,打得又是伏击战,日军只不过是补给部队,在如此多的优势下,歼敌不过才几百人,要知道,当时八路军损失的数量至少是日军的三倍之多。如此大的差距,又为何算是大捷呢?或许大捷指的既不是歼敌的多少,获得的物资有多少,此大捷也许指得就是中共在战略上取得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吧。因为以战略目标而言,这次战斗是为了配合第二战区在平型关地区围歼敌军而进行的一次突袭。只属于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然而平型关战役迟滞了日军进攻,打乱了敌人侵华计划。 历史真相往往为我们提供历史智慧,提供经验、警示教训,但被遮蔽的历史却只能导致偏见,导致群体的更加愚昧―――不管是有意遮蔽还是无意遮蔽。战争时期是特殊时期,对历史的描述不可能不受到战争环境条件的制约,这本可以理解。但战役已结束70多年,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层面来总结历史,用更全面、更理性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什么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什么 平型关大捷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中虽然还是让日军部队的主力逃跑了,但是作为第一次收获如此大的战争,平型关大捷的意义重大。那么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出来,首先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在于将之前低落的抗战热情全部鼓舞起来,同时也激发了更多战士们的斗志,从前那么多场战争中,中方总是处于被动局面,而且受到的伤害也是最大的,而平型关大捷却是开创了全新的局面,日军不会失败的传说也被彻底的粉碎,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战士们身上都有着极大的斗志和热情。 其次平型关大捷的意义还在于想更多的人展示了八路军的实力。当时八路军的装备不仅十分的落后,和日军更是完全不可以做出比较,然后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条件,八路军给了日军当头一棒,这足可以说明八路军的战斗力是非常高的,从此也在世人面前提高了八路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平型关大捷意义的最后一点,同时也是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共有了新的作战方针。这次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而且还让毛泽东从中看出了日军的缺陷,这时候才完全明白原来日军在野战能力上居然如此之弱,于是他根据这个特点制定了新的方针,那就是将

游击战争扩展开来,这样一来也为日后的许多胜利奠定了基础。 平型关大捷遗址灵丘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比较老的革命区。而平型关大捷遗址就是在灵丘这个地区中,因为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关系,这里一度成为供应各种物资的地区。 长期以来的战争令灵丘的这块土地变得更加神圣起来,平型关大捷遗址的具体地点就是在灵丘现成朝西南方向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也是蔡家峪、乔沟和白崖台交汇的这一段区域,而这里也就是平型关大捷的遗址了。经过细致的统计平型关遗址的面积达到了8.6平方公里,而且在平型关大捷遗址中,如今已经形成了十三个观赏景区,同时也成为了国家重点的保护对象,更是在国内著名的红色旅游地。 平型关大捷遗址具体可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将帅广场和门区广场,这三个区域正式组合成为平型关大捷的遗址。而平型关大捷遗址中的纪念馆里面不仅有着许多的战争图片,各种具体的文献和记载资料,还有着许多通过绘画、视频等各种的和战争相关的许多物品,十分真实的像大家展示了平型关大捷的真实面貌,在平型关遗址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而平型关大捷遗址中的将帅广场则是为了纪念参加战争的八路军而建造的,在这里树立着许多八路军将领的雕塑,还有一些关于这次战役的记录。最后就是平型关大捷遗址中的门区广场了。在这里有着平型关大捷遗址的标志碑,而在后面还雕刻了大型的浮雕墙,在墙上将战争和遗址的分别介绍的十分清楚。 平型关大捷属于哪个战役关于平型关大捷属于哪个战役可能有

平型关大捷有关资料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战役,或称平型关战斗,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民国26年)中的一段小插曲,由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所领导,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属中等规模战役。 战役意义 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战役消灭日军1000多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第一,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馀日军,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国民党政府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指出的: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 ‘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 第二,平型关战役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第四,平型关战役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役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平型关战斗的经验

平型关战斗的经验 林彪2011年05月25日09:50 一、一到山地战,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要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地滚下去了,至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呢,有些地方真使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二、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了。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等到猛攻时,他们的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布置得妥妥当当了,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三、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千多里。在这样情形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后方线上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最近又占了浑源、广灵等县。 四、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在其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后方大打起来。

平型关大捷效果图 五、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他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 六、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的八团兵力分成三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被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太不灵活,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20世纪60年代林彪为平型关文艺报题写的报名

红色旅游--参观平型关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20160918

红色旅游--参观平型关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2016年的党日活动,公司组织红色旅游,参观了平型关战役的战场遗址及纪念馆。这里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的将帅广场上,矗立着9尊铜像。他们是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陈锦秀、杨成武。他们傲然挺立、挥斥方遒,正是在他们的运筹帷幄中,千余日军霎时灰飞烟灭。 在阳光中,我们跟随公司领导,面对革命先贤,举起右手,背诵着誓言,声音回荡在山谷间,思绪早已踏上旅程,带我们回到硝烟弥漫,壮怀激烈的那个年代,那里处处闪耀着革命的光芒,雕刻着红色的印迹。 1937年9月25日早晨,侵华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个步兵大队乘100余辆汽车,浩浩荡荡地开进乔沟,进入了早已等候在此的八路军115师的伏击圈。 清晨7点整,当日军全部钻进“口袋”,师长林彪下达了攻击命令。685团迎头打响第一枪,随着几辆汽车中弹起火,大摇大摆的日军乱了套,好一阵才清醒过来,开始利用车辆、坡坎做掩护,以优势武器进行疯狂反击。冲锋开始,按照“拦头”“斩腰”“断尾”任务要求,685团、686团、687团将敌人分割包围,用刺刀和大刀,与来犯者展开肉搏战。

“刹那间,公路上满是我们的人了。遥看东面的公路,一直到老爷庙一带,战士们把日军拦腰斩成几段,乃至几十段。鬼子们一片慌乱,四下乱窜,战士们端起刺刀,到处追杀,被刺死、打死的敌人满地都是。”这是时任685团团长的杨得志将军在回忆录《横戈马上》中对当时情景的描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一豪气冲天的绝唱正是从此响起。 置身此间,眼前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永远映托着那场如火如荼的战斗,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那段开创辉煌的历史。纪念馆里的陈列中,有两样让人震撼的东西:大刀和机关枪,它们曾经分属不同的主人进行过较量。而历史,正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昭示着正义和邪恶。 红色旅游使我们既感受了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多姿,更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时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我们满怀感恩之情,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无愧于先贤,也为后人留下我们的脚印。 本次红色之旅结束了,这些革命纪念地、革命圣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那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了我们的中国梦,不忘初心,再立新功。

太原会战(一) 平型关大捷

太原会战(一)平型关大捷 主讲人:林曦上一节讲到淞沪会战时,国民政府军与日军激烈交战,但最终还是以国民政府军战败而告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接而,日军只用了10多天,就突破了南京三道防线。11月19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而就在同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就进行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据记录,共有34万多同胞丧生。 而就在淞沪会战爆发后的一个月里,日军企图强行占领太原。而此时,没有退路的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反击、防御措施。 1937年9月,国民政府军队与日军在太原发生大兵团之间的对战。由于此时,国共二次合作已经初步成功,中共方面也有义务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作用。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同志在考虑到中共的部队不擅长大军团之间的正面冲突,且由于当地地势特殊原因,若将中共军队作为主力部队,定然不敌日军,损失惨重。于是,中共军队,以配合友军的形式进行战斗。 值得一提的是,平型关作战,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军队首次在获得合法地位以来,进行的第一战。当然,这也是抗日战争中的首次大规模取胜的战斗。 我们来了解一下具体的经过。 1937年7月底,日军在侵占北平、天津后,又兵分三路南下。沿平绥铁路线进犯的是日军精锐部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太原。 为什么日军这次派精锐部队占领太原? 主要是考虑到太原的军事战略地位。倘若,日军一旦占领太原,日军就可以实现向中国南方输军,可以在短期内控制全国战局。 此次日军的进犯,实则关系到整个华北乃至中国战局的形式。所以,对此次日军进犯,国民党军第二战局司令长官阎锡山,高度重视,马上做出反应。 阎锡山为了保住阵地,于是,把国民党晋绥军在雁门关、平型关一线沿内长城布防,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请求在纳入第二战区的八路军给予配合。 由于自“卢事”以来,日军向来是战无不胜。说实话,日军也没真正打过几次,往往是日军一兵临城下,国民党军就抄家伙、带家属,跟着大部队就撤了。因为这样,所以日军以为天皇的军队所向披靡,不会打败。而这次,日军本以为将会大获全胜的一战,没想到…… 为了配合国民党军友军作战,壮大八路军的声威,中共中央命令林彪、聂荣臻领导的115师于8月25日从陕西太原地区出发,开赴晋东北地区。 可怜的115师,刚接到部队的改编通知,又被命令配合晋绥军作战。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下,到达山西省忻口东北的繁峙、灵丘一带。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队伍开赴前线的消息传来,当地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部队到达的当天就有不少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打鬼子。一些从北平、天津等地流亡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也辗转前来投奔八路军。 林彪等人在勘察过当地的地形后,回到指挥部。林彪用红铅笔在乎型关划了个圆弧:“平型关是内长城线上一个重要关口,也是太原北面的重要屏障。你们看,关内有一条长约13公里的地段,沟深道窄,甚为险要,两侧的高地便于我军隐蔽……”聂荣臻紧握拳头说:“对,这里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日军骄横不可一世,疏于戒备,我们出其不意狼揍它一顿,让它尝尝八赂军的厉害!” 9月24日夜间,我115师将士们按照师首长的命令,冒着滂沱大雨进入了埋伏阵地。晋北的秋夜,风狂雨骤,寒气袭人,将士们的军衣被湿透了,却用身子护着武器不让它受淋。 25日拂晓,雨住风停,山谷那头传来轰隆降的马达声。我军指挥员举起望远镜,只见运载日军的长长车队,像一条毒蛇一样爬了过来。雨后的山间公路,泥泞难行,挑着膏药旗的车队开开停停。卡车上的鬼子睡眼惺松,抱着枪,耷拉着脑袋东倒西歪。渐渐地,“毒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