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东海老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萧东海老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萧东海老师----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一、形象鲜明的个性化抒情

屈原的作品,都是“发愤以抒情”的抒情诗,诗中富有强烈的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别是《离骚》,让读者不但感受到作者那强烈的悲愤感情,而且还似乎能眼见作者自身的鲜明形象。这是与作者善于通过叙事来进行个性化的抒情分不开的。屈原的作品中,有极为丰富的叙事成分,有虚构的事件和奇异的情节,有关于人物活动、人物对话和矛盾斗争的精彩描写,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既充分地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作品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悲愤强烈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对自我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塑造来表现或加强的。

屈原的这种作法,曾被班固指斥为“露才扬己”(“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班固的非议是不对的。因为,首先,作者的人格是伟大的、完美的,而且,他把自己放在现实斗争的旋涡中心,使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他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与人民是息息相通的,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哀天尤人。通过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完美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其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人格,这就是诗人对进步理想的执着信念和顽强追求,对腐朽势力的不屈反抗和猛烈抨击,对自己祖国的高尚关怀和无限热爱。而且,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作品中深刻的现实内容,这就是楚国政治状况和政治斗争的广阔画面。

在抒情诗中塑造出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它将我国的诗歌发展在《诗经》的基础上推到一个新的高峰。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伟大诗人的名字,才出现具有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作品的深刻现实内容,大多是通过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出来的。这样,屈原便成为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屈原在作品中发挥自己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大量地运用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把神话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组织进自己的诗中,他还虚构了许多瑰丽多彩的形象,构成一个神奇的境界,这样来为表现抒情形象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服务,来刻划自己复杂、激昂、悲愤的心情。前面讲过,屈原善于通过叙事来抒情,但屈原的叙事与《诗经》的写实是不同的,象《离骚》,其中的叙事是建立在幻想、虚构的基础之上的。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况和自己心中的复杂心情,安排在想象的、虚幻的境界中表现出来,比如香草麦人、滋兰树蕙、女媭的责备、向重华的陈词、上下求索、灵氛巫咸的劝导、四方周流等,无不如此。其中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罗列了许多传说。因而郭沫若说:“作为诗人,屈原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中是独步的。”(《屈原赋今译·屈原简述》)屈原积极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增添了作品的色彩和情调,使其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屈原作品获如此高的评价,与其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注意其与《庄子》的消极浪漫主义的区别。

三、比兴手法的充分发挥

屈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义,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此话虽未免胶着(后三句曾遭朱熹所讥),但就其论及屈原作品的比兴来说,还是曲尽其意的。刘勰也说:“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比兴手法的运用,的确是屈原作品的一大特色。

但屈原的比兴手法,与《诗经》是与不同的。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具有其自己的独特特:(1)屈原的比兴具有象征意义。他不是用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另一种事物,而是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比如用草木代人、以男女关系代君臣关系等等,便是。(2)屈原用来比兴的东西不是单个的,也不是片断的,而是一系列的比喻组成一个系统,通过它们来抒发感情。司马迁《屈贾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即谓此。这是一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这样,屈原的比兴、象征手法,就创造性地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自己的作品显得等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更富有美的感染力。

四、富有楚国地方特色的华美语言

屈原作品的语言,是华丽优美的作家的语言。其最成功之处,是在大量吸取前代有生命力的语言之外,还特别熔铸进去不少楚国的方言俗语,这就使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形成我国文学史上唯一以地方命名的一种诗体——楚辞。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

另外,象“鸷鸟之不群”、“量凿而正枘”(《离骚》)等,“惩热羹而吹齑(切成细末的冷菜)”、“九折臂而成医”(《惜诵》)等,这些在民间谚语基础上铸造出来的语言,也增添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屈原的语言,还形成了一种朗朗上口的特有节奏和美妙声调。至隋,道骞和尚仍能用楚声读《楚辞》,可惜至宋代便已失传。姜亮夫先生在巴黎抄到一本《骞公楚辞音》的残卷,也“只有音读,比见声调”。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它特有的句式和一些特殊语助词如“些”、“兮”、“只”之类的运用。

五、对诗歌形式的创造与突破

在屈原以期,《诗经》的句子虽然也有长短不齐,但大体上都以四言为主,而且篇幅都比较短小。屈原在《诗经》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文学,主要是楚国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创造了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楚辞,也叫骚体诗。在句式上,由原来的四言短句,发展为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六七言长句,语式结构也较特殊,丰富了诗句的音节美和表现力;在篇幅上,从单薄短小的抒情短章发展为抒情主线绵延起伏、并且具有丰富情节的长篇诗章,扩大了诗篇的容量,使其更适宜于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变化,固然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但跟屈原的伟大创造是分不开的(“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对屈原的这一历史贡献,郭沫若曾作了高度的评价:“后来的诗句的变化,几乎是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的。这项工程无论怎样不能不说是屈原的天才所致。屈原之所以成就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然天成的歌谣体。他是利用了歌谣体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四言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大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一位革命的白话诗人。”

此外,屈原作品完整宏伟的结构、主客问答的体例,等等,也以其高度的成就影响于后来的文学,尤其是汉代大赋。

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写《史记》,就常以屈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王逸《楚辞章句叙》高度评价屈原的创作:“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作家。何其芳说:“在屈原以前的诗歌还是群众性的创作,从屈原起才算有了专门的文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它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中所表现的屈原的人格,他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写《史记》,就常以屈原的精神来鞭策自己。王逸《楚辞章句叙》高度评价屈原的创作:“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古代文学——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古代文学——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 1、屈原生活的时代特点。 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间军事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而楚国旧贵族势力非常强大,政治腐败。楚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张仪为秦离间齐楚联盟,答应拱手相送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等齐楚联盟解约后,又谎称商於之地六里。结果秦楚交战,楚遭到惨败。后来秦楚约盟,楚怀王以拘张仪为条件答应了,但张仪到楚后,收买怀王宠姬兰袖,宠臣靳尚而逃脱。屈原曾谏楚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但都没有被采纳。楚怀王入秦,即被扣押,囚秦三年而死。顷襄王继位,听信谗言,仍然疏远屈原。楚国的国势逐渐由盛转衰,社会黑暗,国运殆危,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关系到楚国成败兴亡的激烈斗争的时代。这是屈原作品的创作背景。 2.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 3.屈原的生平事迹。早年由于其出身和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其职位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奸佞小人的妒忌、谗言、排挤和打击,被怀王疏远,由左徒贬至三闾大夫,继而两次

被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被流放到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长期的流放生活,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绝望之情,最后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4、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在楚辞研究史上,除《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他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基本上都是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屈原》浪漫主义特点 各位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代表我们班的男生为大家讲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因为课本里对《屈原》的介绍十分少,三十年里也没有《屈原》的原文。所以呆会我们讲课将不会用到课本,所以还请大家把书本放在一边,只需要专心听我讲,谢谢。 由于老师提供的两本文献参考《郭沫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郭沫若名作欣赏》(工人出版社)均只有原文。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来自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黄中模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陈俐陈晓春著四川大学出版社以及网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相信大家上学以来,读过郭沫若的一些诗歌,比如初中时的《天上的街市》,因而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这里不多做介绍。 关于《屈原》, 郭沫若于1942年1月7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lǘ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便是《屈原》。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

《屈原》节选

17 屈原(节选) 泸州市周永福第一实验学校苏文海【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 2.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屈原生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浅谈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作品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 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爱琴海中最大的岛是克里特岛。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化发源地。“亚什”是“日出之地”的意思,即东方;“欧列伯”是“日没之地”的意思,即西方。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名称,由此转化而来。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腊艺术风格 希腊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爱琴文化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产生的前奏和序曲,除此外可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此外,希腊艺术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风格和特点。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雕塑的特点总体特征: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一句话概括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古希腊建筑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据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特点。 第一特点是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第二特点是: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利克柱式:朴素挺拔。无柱基,柱身粗壮,向上逐渐缩小,刻有凹糟,糟之间为棱角,在阳光下,柱身因此产生明朗的起伏转换及阴影效果,使建筑物与天空平面分开。柱头无装饰,是一圆盘形柱颈。2 爱奥尼亚柱式:匀称轻巧,有柱基,柱身细长,上下变化不显著,凹糟较深,糟之间无棱角。柱头为涡卷形装饰,卷下饰以图案。

美术鉴赏 郑板桥艺术成就

那些朴素的人文主义者——郑燮 1郑板桥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他的“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郑板桥真可算是古往今来的真正的朴素的人文主义者,板桥是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纵观扬州八怪的画作,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到对百姓的温情,八怪也写闲情,但其闲情与那些虚伪的宫庭有闲人的闲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八怪的闲情是真诚的,是朴素的,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最美的精神本质。而那些有闲者的闲情的背后却根本没个情字,有的只是矫揉做作,虚伪自私,死气沉沉。 人称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诗、书、画其实都映照着板桥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板桥题画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这句诗绝对是板桥的心声。 2 郑板桥的人文主义情怀 2.1善待自然 郑板桥写诗作画以天地万物为对象,以造物为师,力图在描绘自然事物时真实地表达其真情实感。他认为艺术对外要适应物理,对内要顺乎人情。他在一幅画兰图中题词说: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2.2造物为师 郑板桥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加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隋意。郑板桥曾直率地说他画竹全以自然为师:......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3形神生意统一 郑板桥不满意自己画兰"酷似兰",即认为艺术形象仅仅形似不足以与对象拉开距离,尚未达到"不似之似"的要求。在"形似"问题上,板桥仍在探索应当达到的恰当的程度,他又以画竹为例,认为追求形似的程度是与对竹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的追求相联系的。 2.4 定则化机 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此外,他还把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胸有成竹"论和"胸无成竹"论巧妙地统一了起来。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 2.4.1艺术既要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 2.4.2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2.4.3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 2.4.4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 2.5 美丑相成 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哲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成对的名称、术语、概念和范畴。如天与地相对,自然与人相对,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敌与我相对,夫与妻相对,如此等等。 2.6 以少胜多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说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他曾把自己所崇拜的石涛同八大山人相比,用以说明一多必滥。他的绘画实践更可以显出其以"少"胜"多"的天才。板桥对诗词书画各个领域无不涉猎,经史子集、文学流派,无不通晓。他曾以画竹为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2.7 自树其帜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郑板桥都主张既要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郑板桥之所以在多方面成就斐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吸收各家之长。

浅谈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类题目

根据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题型来看,大部分省市的题目题型基本保持不变,题量基本稳定,偶尔有些许调整,但是,也有小部分的省市的考题越来越灵活,考察范围不变,题型却有了 很大的改变。由于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并没有做相关准备,导致考场失利。在诸多对于教师 招聘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中,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类的题目成为考生中心中最大的“痛”。之所 以这样,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考生平时备考中非常熟悉的知识,而题型的改变让考生措手不及,无法完美呈现出自己的知识积累。因此,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题成为考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对于谈谈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类的题目,考生应如何将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很好地输出在考卷 上呢?笔者将以小说为例来谈谈其艺术成就有哪些方面。 艺术特色的分析往往从文学文本的某一角度出发,探究其使用意图和表现效果。一般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字词妙用。 某些字词具有明显的特色,比如:《离骚》中的“兮”“些”等词,表现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第二,句式特点。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句式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诗经》中的诗歌,重章叠句大量出现, 创造了一种韵律美。 第三,结构方式。 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结构方式,大体来说,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单线型结构,以一条线索贯穿整个作品,比如:《伤痕》。 2.复线型结构,作品中有两条线索,比如:《安娜·卡列宁娜》。 3.蛛网型结构,三条以上的线索相互交错,极似蛛网,比如:《红楼梦》。 当然,还有板块型结构、回环型结构等等。 第四,语言风格。 语言是赏析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在艺术特色类题目中,也是重要的答题方向之一。第五,修辞手法。 修辞能让作品增色不少,适合的修辞手法还会让作品成为典范。 第六,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有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在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需要格外注意。 第七,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描写、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五种各有特色,也可以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之一。 第八,思想内容。 有人把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开来赏析,但,我们也可以把主题思想当作艺术特色的 一部分。 第九,人物形象。 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就是人物,成功的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也 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在明确了以上思路以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已掌握的文学作品知识来进行分析了。不过,并不 是每部作品都具有以上几个方面,伟大的作品能被高度认可,具有几个就可以了。以鲁迅的 作品来说,它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古代诗人的作品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部分古代诗人的作品 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 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屈原还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楚辞.这种以楚国民歌为基础、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形式,因其代表作品《离骚》的影响而被后世又称为骚体,进而又把诗人称为骚人. 楚辞或骚体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 这一新诗体比起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发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种新诗体成就其诗人伟业的。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他的爱国思想和峻洁人格一直受到后世的敬仰。汉初政治家贾谊被谪迁长沙后,凭吊屈原,写出《吊屈原赋》,引屈原为知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可马迁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遭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的事迹为榜样,坚持写完了不朽的巨著《史

记》。《史记》虽是散文著作,但那种勇于正视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和洋溢着爱憎鲜明感情激越的风格,却正是屈原精神的继承,所以鲁迅称它为无韵之《离骚》.西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敬慕屈原的为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那种蔑视权贵、反抗黑暗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正是屈原人格与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杜甫的爱国忧民精神,也与屈原有继承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即以屈原的创作精神为榜样。总之,中华民族坚持理想,坚持斗争,崇尚节操的精神,固然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树立起来的民族之魂,但其开端,却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还深深影响到民间。屈原投江而死是为理想殉身,所以,传说在他死后不久,人们就因怀念而用包粽子、划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这种风俗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和亚洲的东部。古书上这样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 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

汉代人所说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问题

汉代人所说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问题 罗浮居士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有两处提到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篇”。一处是《楚辞章句·离骚后叙》: 屈原履忠被谗,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 另一处是《楚辞章句·天问后叙》: 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 显然,王逸明白说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篇”。 今本《楚辞章句》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的序都说该作品是“屈原之所作也”。《大招序》则说: 《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屈原放流九年,忧思烦乱,精神越散,与形离别,恐命将终,所行不遂,故愤然大招其魂,盛称楚国之乐,崇怀、襄之德,以比三王,能任用贤,公卿明察,能荐举人。宜辅佐之,以兴至治,因以风谏,达己之志也。 再对比《惜誓序》所说的: 《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 显然,王逸在《大招序》中虽然说“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但是他毕竟是把《大招》定为屈原的作品,该序即是从认为屈原作《大招》以自招其魂的角度立说。那么,由今本《楚辞章句》来看,《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共六篇,《九章》是九篇,再加上《九歌》十一篇,则总共二十六篇。这与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和《天问后叙》都说的“二十五篇”不符。 根据我稔山人的论文《〈九歌〉篇目考证》对《九歌》篇目的考证,原本《九歌》只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以及一个没有篇名的乱辞,而不包括《国殇》。则《九歌》就是九篇。并且,《国殇》是一篇。《国殇》也是屈原的作品,它应该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窜入了《九歌》。今本《礼魂》的篇名“礼魂”二字,也应该是在这个时期由在文本的开头讹误成了篇名。那么,王逸所认为的屈原的作品,就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国殇》,总共二十五篇,与《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天问后叙》所说的相符。 王逸的《楚辞章句》根据刘向、歆父子所编订的《楚辞》,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所以《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屈原赋二十五篇”以及具体指的是哪些篇目应当与王逸的说法具有一致性。

屈原简介

屈原简介 导读: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

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

《西方艺术流派及其风格作品》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米罗及其风格作品 学生信息: 姓名: 学号: 专业: 联系方式: 上课时间: 任课教师:潘继海

对于杰昂·米罗joan miro,大家公认的最精炼也最准确的概括便是一句:米罗,二十世纪绘画大师,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伟大天才之一。 米罗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流派的杰出代表,与达利(Saivador Dali)并称为西班牙最著名的两大现代艺术家。他用孩子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显现出纯真和稚气。作品画风始终如一,但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变化。 要认真的去欣赏米罗的作品,首先是应该了解他的生平,其实,大多数的画家的作品风格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米罗自然也是不会例外的。 杰昂·米罗( 1893-1983),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塔拉戈纳的蒙特罗伊格。那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产生罗马风格的摇篮,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又是最先接受现代艺术的地方,是诞生毕加索和达利的国家。米罗14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22岁的年轻人不满官方学院教学,决定走自己的路。早期深受凡·高和主体派的影响,作品呈明显的具象,干巴巴的素描、生硬的分面和明亮而乏力的色彩。但是米罗的秉性、直觉,具有根本的反理性主义。他生来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本能地反对一切传统、一切对自然和博物馆的迷信,于是他参加了达达主义艺术运动。 而关于米罗参加的达达运动介绍如下: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

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虽然达达主义这个流派并不成熟,它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它的艺术理念只是基于对传统的否定,但是为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达达主义的基础上,于1920年的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这便是米罗的风格所属。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桎梏。认为儿童和疯子的言行,才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范例。在绘画中,用混乱的线条与颜色的任意涂抹进行表现。 超现实主义绘画分为两种风格,从米罗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米罗可以分类到其中的一支,甚至作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这支超现实主义风格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A如何进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

评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阅读训练和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一、评思想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等。评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看作家选取了什么时代的什么具体事件,作品塑造了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其文流露出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重点评析这一主题的社会意义,即对人民的教育作用。为了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知识,了解作家的生平和思想。因为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同时又是作家人格的表现。要正确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必要时还应当联系作品所反映的那一时代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与思想。例如,剖析《百合花》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从两个平凡朴实的人物,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起来催人泪下而又耐人寻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诗意的叙写中铺叙了战争的残酷,描绘了革命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让读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反映三年解放战争的一个生活小插曲,可学生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深切品味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真实内...... ( 思想内容:结合作者生活背景和写作背景,从以往从作者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个人风格和思想,有条理的阐述。答艺术特点时,先指出艺术特点并说明其本来作用,再谈在文中或诗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最后说明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效果)。 写作特点包含有艺术特色,艺术特色只是写作特点的一部分,也就是凡是回答的艺术特色都可算作写作特点的一部分。但是在回答的时候,你可以都尽量多答一些,语文是见对给分,你写的多了而且合理的话就酌情给分,多写一点,何乐而不为? 二者都须通观全文,凭着自己的语文和语言敏感性回答。例如,艺术特色可以看作者是否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增强气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是否用了很多典故、诗词歌赋,或者通篇就是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某个意思。 写作特点可以说作者采用了倒叙手法,三段论,也可以把他的艺术特色写上去啊。同时要结合作者来看,可以说他这篇文章风格沉郁,文字优美;或者文字平淡,朴实无华;字字珠玑,回味无穷。 你可以瞎掰嘛。好的文章总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多看看参考答案,寻找相似点,自己也弄个回答问题的模板出来。像上面我自己写的东西,就是我个人的模板啦。多积累,多总结,要灵活。

屈原的生平故事及其作品

屈原的生平故事及其作品 屈原的生平故事简介: 屈原(约前304~约前278),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两度使齐、竭力救楚。屈原很年轻时,楚怀王发现了他的才华,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左徒,参与议论政事,起草政会的工作,并且兼管外交。面对七国争雄的政治局面,楚国上层贵族产生两条路线:一派是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投降路线;另一派是以屈原等一些策士为首的反投降路线,主张楚国与齐国要联合魏、赵、韩、燕等结成一个“合纵”的阵营,以抗拒强秦。两条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但是由于楚怀王目光短浅,昏庸无能,使亲秦派占了上风。以楚王、靳尚等最高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前313 年(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出使齐国不久,秦惠文王为破坏六国合纵联盟,打算首先攻打齐国,而当时齐楚友好,关系十分密切。秦惠文王担心一旦攻齐,楚国会助战,为了说服楚国在他侵略齐国时保持中立,就派张仪带着厚礼游说楚国贵族,并许诺愿意奉送商於的六百里土地。绝齐连秦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在齐国的屈原感到十分痛苦和忧虑,匆忙回楚,被怀王冷落。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派使臣去秦国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张仪却不认账,怀王恼羞成怒。屈原建议重新与齐和好,以后再合力攻秦。怀王对秦用兵连连失利,损兵折将,怀王感到势单力薄。在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倍遭怀王疏远和冷淡的屈原,再次建议怀王联齐抗秦。楚怀王虽然还不甘心,但是被形势所逼,也只好答应了。于是派屈

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一片飘动的云 ——试论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 其成因 作者:陈影 指导教师:李华 摘要:台湾女作家三毛的追求与梦幻、真情与爱心感动着千千万万个读者。她的作品时而含蓄,时而热烈,时而温婉,时而活泼。这不仅是她独特经历的产物,更多的是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吸收西方新教精神,融中西文化于一身的结果。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 关键词:三毛、艺术风格、独特性、中西文化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然而,她对生活琐事的记录,她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她的浅唱低吟,她的欢乐与悲恸,无不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灵魂,无不清晰的印下她苦苦求索的足迹。作为人的三毛,对于作为作家的三毛,无异于一座天然的金矿,或者说,她的作品像那种借树根创作的艺术品,无须人工斧凿,只须顺其天然,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艺术,所以她只须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是记录她的探索,便有真正的文学,古老而永远年轻的写人生的文学。不是写一己的人生,还写众人的人生,不是写人生的图景,而是写人生的要义,写她自己和周围的人们是怎样把握自身的存在,写她认为这存在是应当如何把握。 屠格涅夫说过:“在文学天才身上……重要的是我敢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一切东西,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①高尔基也曾经教导青年作家:“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②作家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哪怕找到的自己很微小,但到底是见人所见,发人所未发,是属于自己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三毛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它发出了三毛自己的

论文学作品的想象艺术.

论文学作品的想象艺术 摘要: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都需要想象,古今中外都有对想象精辟的论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触摸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并予以审美的救赎,而想象就是强化艺术这一本质的最重要手段,想象是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想象的艺术审美境界中,想象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开拓了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天宇,守望精神家园就成了想象秉承的使命。 关键词:文学艺术想象艺术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在它瑰丽多姿、自由驰骋、创造无穷的想象上。什么是想象?王梓坤先生在《想象的作用》中论述:“想象是以资料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实际而有极高的抽象性,它是直觉的深化与外延。”这篇文章还引用了列宁和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想象的重要性、想象的作用、想象的产生过程及与现实的关系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历久而弥新,靠的是作家、艺术家奇崛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生命中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所谓想象力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主要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艺术来到人间,在原始胚胎时,就依靠想象孕育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人”、“英雄”如盘古等,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原始的艺术也都是非常的抽象的,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人类原始艺术的辉煌。比如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青铜器上最主要的形象就是饕餮,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理解了它就理解了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关键。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是大致如此。人类最早的艺术大都是神话传说,这当然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但从创作心理活动来讲,是想象孕育了原始艺术的形象。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中说明了想象的这一作用:“在野蛮的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巨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业已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也正如歌德所指出的:“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青铜器上的饕餮艺术形象是一头非常狰狞的兽型形象,它没有生物学原型,而是人的心灵创造,心灵以重组变形的艺术手法,通过原始艺术家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因其历史和地理环境而留存着大量的原始巫风,展现了一个浪漫惊艳的想象世界。《九歌》显示了一个神的族谱,把楚国神谱系按照阴阳五行四方图式进行编排。葛兆光认为《九歌》神谱实为楚文化系统,而这个实际上是楚文化融合周文化、齐文化的结果。无论是齐或楚,这里展现的其实是一个从远古就存在的天地四方观念与原始人类艺术想象结合而来的新的景观,这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一种古而有之的汉文化的精致结构,而是在这个结构基础上所想象出来的那些神奇的艺术形象和能够想象出来那些心灵的东西。在屈原的《招魂》里,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天地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