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北京版)电压及测量-1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北京版)电压及测量-1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北京版)电压及测量-1教学设计

师:

【情境】播放视频:无论是电闪雷鸣时强大的电流还是手电筒小灯泡中微弱的电流都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问题】那么,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呢?

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环节一:电压的作用

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类比

【情境】实验展示,类比说明:水压(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电位差)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问题】如何得到持续的水流?

【情境】播放视频:使用抽水机获得水位差(即水压),使水持续流动起来。

【问题】电路中,如何获得持续的电压呢?

【情境】播放视频:类比得出:需要电源,在电路闭合时可以形成持续的电流。

生:观看实验,类比体会,概括电压的作用和电源的作用。

环节二:电压的大小

师:介绍

1. 电压单位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字母V表示。常用单位有毫伏(mV),千伏(kV),兆伏(MV)。

1 MV =106 V ,1k V =103 V,1 mV =10-3 V

2.介绍“伏特”

意大利物理学家,制造了起电盘;设计了一种静电计;兴趣广泛;质疑精神和伏打电堆。

3.介绍生活常见电压值

生:聆听、记忆、感受

环节三、电压的测量

师:1.介绍电压表

【介绍】视频介绍电压表的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

电压表

【总结】(1)电压表要与被测元件并联(调零)

(2)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估测、试触)

(4)可以直接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极。

播放:电压表之歌

测量电压教学设计 沪科版(精美教案)

测量电压教学设计沪科版(精美教案) (一)复习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我们知道,水在水管中流动时,水管两端必须要有一定的压力差,简称“水压”。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出示小黑板。学生思考。类比电流与水流。推出电压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一、电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概念同样,电荷在电路中定向流动时,电路两端也需要电压。闭合开关,导体中的正电荷就在电压的作用下作定向运动形成电流。、提供电压的装置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不同的电源在电路两端提供的电压不同。、符号电压用字母表示。、单位电压的单位名称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比伏小的单位有毫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一般是,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图几种常见的电压值。学生类比水压和电压理解新的概念电压。知道电源的作用。知道电压的符号。了解电压的单位。要求学生记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和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要求学生记住对人体的安全电压。类比电压和水压引入新的概念。了解电源的作用。了解几种电压值,这有利于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知识面的扩大。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电压表的符号电流表是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电压表是测量电压大小的

仪表,它在电路中的图形符号是。要求学生把外形相同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区别开来。、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仔细观察电压表和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了解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要特别注意电压表的量程,读数方法和连接方法。图是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电压表的连接方法是什么?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是什么?教师补充电压表指针调零的知识。若无法调到零位置时,读数要计入这个差值。请填空:图所示电压表使用的量程为,刻度盘上每大格表示,每小格表示,指针表示。图所示电压表使用的量程为,刻度盘上每大格表示,每小格表示,指针表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请大家分组讨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学生记住电压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主要区别是看表盘上的标志是还是。答:电压表的连接方法是: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电压表的读数方法是:先确认使用电压表的量程;然后根据量程确认刻度盘上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最后根据指针稳定后所指的刻度读出被测电压的大小。学生了解电压表指针调零的知识。填空:、、、。填空:、、、。答:共同点:①都要选择量程;②都要弄分度值后再读数;③都要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不同点:①电流表是串联在被测电路中,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并联;②电流表的两在接线柱不允许直接连到电源的两个极上,而电压表可作这样的连接。(只要电压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类比电流表与电压表。对于电压表的连接方法,可在电路图上按教材顺序逐一说明,学生观察并总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人教版初三物理】电压教案

适用学科
初中物理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 课时
知识点 1.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一些常见电压值;
2.电压表的使用;
3.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4.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设备,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2.知道电压用字母 U 表示,电压的国际单位是伏特,用符号 V 表示,其他单位有 kV, mV,μV。掌握它们之间的单位换算。
3.了解一些常用电压值,记住人体的安全电压值,家庭电路电压值。
4.能够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路的电压。
5.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习导入
1 / 18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 电压有关呢?
老师可以补充列举: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 1.5 V,电子表和电动玩 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我们在学习电流后,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现在我们又学习了电压,那 么我们是不是也应探究一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啊。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有关电压 的知识,并通过实验探究一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基础知识回顾
1.描述电流强度的物理量——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 I 表示,它的单位是安 培,简称安,符号为 A;更小的单位为毫安和微安,符号分别为 mA 和 μA。
换算关系:1A=103mA,1mA=103μA
电流表的符号: ;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 和 0~3A。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预习 1.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一些常见电压值; 2.电压表的使用; 3.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4.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二、知识讲解
考点 1 电压
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 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小灯泡发光。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 学们观察。现象:小灯泡不亮。 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只有电子 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 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也就是电 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
2 / 18

九年级上册《测量电功率》学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测量电功率》学案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lesson plan for measuring electric power in Volume I of grade 9

九年级上册《测量电功率》学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3、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3、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实验方案的制定。 2、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学生用器材:干电池若干、2.5v和3.8v小灯泡,灯座,开关,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共8组,其中2.5v的4组,3.8v的4组)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怎样测量电功率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电功率的公式是什么?

物理教案设计 实验 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

物理教案设计 实验 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
(二)[教学目的] 1.练习正确使用电压表。 2.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压表。 (四)[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五)[教具] 电压表一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两个,干电池二个, 电池夹二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学生复述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二)新课教学 实验前仍需强调接线柱的正确使用, 量程的选择、 指针调零以及连接电路的要求等注意 事项。 1.测电源电压 (1)分别测出每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值,并记下数值(教科书第79页图6-11)。 (2)把两节干电池串联起来测总电压,并记下电压值(教科书第79页图6-12)。 (3)把两节干电池并联起来测总电压,并记下电压值(教科书第79页图6-13)。

(4)对测量值进行比较小结。 表1 2.测串联电路的电压 (1)按图1所示连好灯 l1和 l2的串联电路,并在图中标出电流方向。
(2)把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在 a、b 两点,闭合开关,测出 l1两端电压 u1并把它 记录下来。 (3)断开开关,拆下电压表,再把两个接线柱先后分别接在 c、d 两点和 a、d 两点,分 别测出灯 l2两端电压 u2,l1和 l2两灯串联后的总电压 uad,把测量值分别填入表2中。 (转载
自第一范文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4501238.html,,请保留此标记。 )
表2 (4)分析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跟各段电路两端电压之间的关系。 (5)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段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3.测并联电路的电压 (1)按图2所示连好灯 l1和 l2的并联电路,并在图中标明电流方向。
(2)把电压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与 l1、l2和 ab 两端相接,分别测出 l1、l2及 ab 间的电 压,把测量值填入表3中。 表3 (3)分析电压值 u1、u2、uab,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结论: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实验完毕,整理仪器。

测量电功率学案教案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 学习目标 1.经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过程,体会根据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法。 2.体验实际功率跟实际电压的关系,领悟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 3.会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的功率。 课前准备 复习课本P74页实验:测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1.说明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画出电路图。 3.怎样正确地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 4.连接电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查你连接的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活动1:怎样知道用电器的电功率 说出你有哪些办法 1. 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 。 活动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提出问题 如果给你额定电压分别为和的小灯泡各一只,你能测出它们的电功率吗说明: 从生活走向物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用一个活动复习并引入新课 说明: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是九年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 ①用 表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 表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 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功率。 ②你能画出测量的电路图吗 ③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根据灯泡是否发光,电流 表、电压表检查你连接的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 ④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⑴额定电压为的小灯泡 ⑵额定电压为的小灯泡 级物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结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了解实验原理,知道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画出电路图,选择需要的器材,进而完善电路的设计。 指导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制定出完整 的实验方案是本节的重点。引导学生与伏安法测电阻相对比,让学生明确测量的物理量,画出电路图, 伏安法测灯泡的电功率与伏安法测灯泡的电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都是根据公式设计实验测量物理量,所测物理量、所用器材、电路图、连接电路的方法、

测量电压市级优质课教案1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测量电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 电压值;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并能正确 选择量程和读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通过探究,经历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归纳、交 流与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学会电压表的使用及其读数。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使用区别。 【教学准备】 投影仪、演示电压表、实验室常用电压表、干电池三节、小灯泡两只、开关一只、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对比与类比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

2)将电源正、负两极与灯泡两端断开,小灯泡不亮了,这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讲述]:灯泡的钨丝及导线里虽然都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因为没有接通电源,它们只作无规则的热运动,并不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当灯泡与电源接通,灯泡里就有电流,这说明电源可以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为什么电源有这种作用呢?就因为电源的两极间有电压。 [板书]:第五节电压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电压(用符号U表示) 1.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 (1)研究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 抽水机的作用是:保持一定的水压,形成持续的水流。 (2)灯泡中的电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如图) 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 原因。 电源的作用:保持一定的电压,使电路 中不断有电流通过。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的单位:伏特(V) 在国际单位制里,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一、电压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第六章电压电阻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 值。 ●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 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 ●在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难点: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出各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法 【教学器材】 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若干、演示电压表、学生电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把一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放在示教板上,请一位同学按所 画电路图,用导线将电路连接起来(连接电路之前,开关应当是断开的)。 (2)提问:什么叫电路,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闭合示教板上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 提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取下电路中的干电池,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 是什么? 二、新课开始 水流形成的原因: 为了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电流,我们先用水流作比喻,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将装有水的U形管连通器的底部用止水钳夹住,两管内水面相平。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 演示:向U形管左管内加水,使左管水面高出右管水面(图1)。(提问:打开止水钳,两管内的水会不会发生流动,如果发生流动,水怎 样流动?)打开止水钳,水从左管向右管流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连通器里的水面相平时,水不发生流动,而 在左管水面高时,水从左管流向它的右管?U形管中的水能不能持续

【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 人教版

第七章电功率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电功和电功率概念、单位、公式及意义 (2)能灵活运用知识解有关问题,特别是电功率公式的正确选用; (3)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 (4)测定电功率的方法——P=UI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3)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电功率的计算;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三、知识梳理

?????????????? ???????????????? ? ?? ? ???????????????<<>>====== ????????? ???????=??====,用电器不能发挥正常,当,用电器易被烧坏,当,用电器正常工作,当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单位:公式:做功的多少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功的快慢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电功率(测量仪表:电能表或单位:公式:形式能的过程实质:电能转化为其它 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发光、发声等现象动、发热、种用电器使之产生的转表现形式:电流通过各)电功(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P P U U P P U U P P U U kW W R U R I UI t W P P J h kW h kW J t R U Rt I Pt UIt W W 2 262 2)106.31(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出示问题: 将一个标有“220V ,40W ”的灯泡接入220V 的电路中,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将它分别接在220V 与110V 的电路中,哪种情况下灯比较亮?为什么? 若把“220V 、100W ”与“110V ,100W ”的两灯泡分别接在110V 的电器中,哪个灯亮?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知识? 二、复习内容及过程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UQ=Pt (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 2 Rt= U 2 t/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 2 Rt 。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U 2t/R W 1:W 2= R 2:R 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初中九年级物理 电压教案

16.1电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例: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 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利用课件的仿真实验,把电流类比为水流,电压类比为水压再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小灯泡发光. 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小灯泡不亮. 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课件显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万用表使用教案

任务一学习使用指针万用表(以MF—47D万用表为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万用表面板。 2.掌握万用表直流电压档的特点及直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3.掌握万用表交流电压档的特点及交流电压的测量方法。 4.掌握万用表交流电压档的特点及直流电流测量的方法。 5.掌握万用表的电阻档的特点及电阻测量的方法。 二、知识准备: 1.万用表基本介绍 万用表,因其能够完成的测量项目比较多而得名。一般的万用表都能够进行交流电压、 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电阻的测量,有的万用表还能够进行更多项目的测量,比如MF—47D 还能够进行三极管放大倍数、电容量、电感量等等其他项目的测量。 2.万用表的使用前的准备 (1)装电池。 9V叠层电池 2#1.5电池 负极 正极 图1—1 万用表使用前,要装好干电池,如上图1—1所示电池分别为1.5V、9V两种规格。 (2)表笔的插接。 万用表配戴了两只表笔(黑、红各一只),使万用表时,要将黑表笔插接到MF—47D 万用表右下角的“COM ”插孔内,红表笔一般情况下插接到标有“+”符号的正极插孔内,

如图1—2所示。万用表面板介绍 反光镜 机械零螺口 转换 开关 图1—2 (3)刻度盘 刻度盘上有多条对应于不同测量项目的刻度线,同时为了为了减少读数误差而设置了反光镜。当万用表测量过程中读数时,眼睛、万用表的实际指针、反光镜中的指针三者要在一条直线上(读数时眼睛要在指针的正上方,看不到反光镜中的指针即说明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2所示。 (4)机械零位 万用表的机械零位,也叫做电压(或电流)零位,如图1—3所示。它是指的万用表在不进行任何测量项目的时候,指针应该在表盘刻度线右边的零位,如果有较大距离的偏离,则需要调整“机械调零螺口”,如图1—2所示。一般情况下,此螺口尽量不要动,如果万用表使用两三年以后,确实偏离了零位较多,则可以适当进行调整,但是调整时候,螺口在一个方向上的旋转最好不要超过90o。 (5)转换开关 万用表的转换开关是使用万用表进行不同项目的测量的时候,用来转换测量项目,以及一个项目内的不同量程的,如图1—2所示。(例如:如果需要测量墙内插座的电压是否正常,首先要知道测量项目是:交流电压,然后,应该选择合适的量程,即:250V,这些就需要通过旋转转换开关来完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6.1《电压》教案(优质)

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第1节电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2.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养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压概念的建立,让学生学会用“类比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认识安全电压值,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电压表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 2.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橘子、发光二极管、铜片、锌片、电压表、开关、灯泡、导线若干、干电池。 学生:电压表、开关、灯泡(2个)、导线若干、干电池(3节)。(16组)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二.新课讲授1水流的形成 [演示实验]用橘子、导线、发光二极 管做让发光二极管发光的演示实验。 [设疑]橘子为什么能使发光二极管发 光? [过渡语]橘子竟然能让二极管发 光,同学们可能感到很神奇,今天我们 就学习16章第1节电压,解开你们心 中的谜团。 [情景设置]用三节干电池、一个灯 泡、开关、导线,做16.1-2的实验, 验证电压的作用。 实验目的: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实验器材:三节干电池、一个灯泡、 开关、导线若干。 观察现象:两次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 [过渡语]我们看一下水流和电流的形 成,对解决上面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 助。 [课件展示]水流与电流的形成 [过渡语]:在看“水流和电流是形成” 的课件时思考:水流和电流的形成有什 么相似之处? (一)水流的形成 回答:说明橘子能提供 电力,充当了“电源” 的角色 学生认真观察演示 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实验现象:用一节干 电池当电源时,小灯泡 的亮度较暗,用两节干 电池当电源时,小灯泡 的亮度较亮。 回答:说明电路中电流 的强弱与电源有关。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教 师提出的问题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测量电功率教学设计

测量电功率教学设计 第二十七、二十八课时 三墩中学徐尔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3、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讨论和 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3、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实验方案的制定。 2、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源、2.5V和3.8V小灯泡,灯座,开关,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共12组,其中2.5V的六组,3.8V的六组)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怎样测量电功率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电功率的公式是什么?

(3)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 (4)一只标有“220V 40W”字样的灯,它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2.5V和3.8V小灯泡、“220V 40W”电灯,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参数的意思。通过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如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引导点拨:由P=UI可以看出,为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必须测出哪些有关的物理量?测这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才能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正好等于其额定电压?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电路,画在黑板上,并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 (3)、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应该设计出怎样的记录表?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1)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基本步骤,然后请一名学生试述出实验步骤,教师引导、纠错。 A、断开开关,根据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组器的滑片滑到电阻值最大处。 B、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C、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D、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篇一: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 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 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 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 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 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选择 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

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 时代,人们就猜想物 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 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 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 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 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 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扩散现象 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 极小的微粒,如果把 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正是由于分子极-10 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在书上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 情况下,1cm空气里大3 速度,要数完1cm空气的分子,也得用80多年。这些组成物质的 分子在干什么呢?由于分3 子太小,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 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1)演示实验:气体扩散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 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 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 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 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 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