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

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

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6、按外源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将读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农用化学物、嗜好品、生物性毒物和一用药物等。

7、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更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应激能力。有害效应又称为健康效应。

8、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作用谱,随剂量增加可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或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等。 9、毒作用的分类:

(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10、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

11、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12、个体对潜在的环境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谱”由三个因素构成:(1)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如化学物或微生物 (2)发生暴露特定的时间 (3)个体对韩晶有害因子的易感性 13、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4、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分类如下:

(1)给予剂量:又称潜在剂量,是指机体实际摄入、吸收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2)应用剂量: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3)内剂量:又称吸收计量,指已被吸收进入机体内的量,

(4)送达剂量:指内剂量中能够到达所关注器官组织的部分。

(5)生物有效剂量:又称靶剂量,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15、剂量效应关系或计量反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16、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17、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18、毒物兴奋性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即在低剂量条件下表现为适当的刺激(兴奋)反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作用。

19、毒理学实验可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分为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又称为整体动物实验,体外实验是指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 2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21、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22、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23、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效应,而达到阈值时将发生效应。

24、安全限值: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种介质(空气、土壤、食物和水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暴露时间内,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或)间接的有害作用。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参考剂量(RfD)、最高容许浓度(MAC)、可耐受摄入量(TI)、参考浓度(RfC)等。

25、参考剂量(RfD):环境介质或化学物质的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主要用于非致癌物质的安全性评价。

26、最高容许浓度(MAC):车间内工人工作环境中空气中所含某种物质不可超越的限值。 27、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越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小。

28、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LIMch。Zch越大,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轻微的慢性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急性中毒之间的剂量范围宽,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

中毒的危险性小。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又称ADME 过程),其中代谢称为生物转化,而其他三者合称为生物转运。

2、毒物动力学分为毒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物效应动力学。

3、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与方式:(1)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 (2)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分为胞吞、胞饮;胞吐、外排)

4、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5、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主要部位是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等。

(1)经胃肠道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主要吸收途径之一。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即使口腔和直肠也能吸收部分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其次是胃。主要吸收方式是简单扩散,此外还有主动转运、滤过、胞饮、吞噬等。

首过消除: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系统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消除。首过消除可使经体循环到靶器官的毒物原型数量减少,明显影响其所致毒效应的强度与性质。

(2)经呼吸道吸收:主要是气态和气溶胶状态物质的吸收途径。气态物质和气溶胶经呼吸道吸收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区别如下:

气体和蒸气在呼吸道吸收与作用的部位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吸收的方式为简单扩散,主要影响因素如下:?气体毒物的浓度,即毒物在所吸入空气中的分压(或称张力)。浓度差越大,吸收速率越快,吸收先快后慢,达到平衡时不再吸收。 ?气态毒物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即血/气分配系数。对某种特定气态物质而言,该系数是个常数,系数大的物质在血液中的溶解度越高,越易被吸收,达到平衡的时间越长。 ?肺泡的通气量和血流量。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影响血/气分配系数

大的物质到达肺泡气中的浓度,肺通气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经肺血流量决定血/气分配系数小的物质吸收后被移走的速度,该流量越大越有利于吸收。

气溶胶中雾的吸收与气态物质相似,主要受脂溶性和吸入浓度的影响,烟和粉尘的颗粒直径大小与其到达呼吸道的部位有密切关系:?直径为5um或更大的颗粒物通常因惯性冲击而沉积于鼻咽部。 ?直径为2um-5um的颗粒物主要依靠重力沉降于气管、支气管区域,并通过呼吸道纤毛推动的黏液层逆向运动至口腔,最终被咳出或吞咽如胃肠道吸收。 ?直径在1um以下的颗粒物可以到达肺泡并吸收入血,或经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后移行至细支气管末端,通过粘液-纤毛系统清除,还可进入淋巴系统并长期存留。

(3)经皮肤吸收: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穿透阶段是外援化学物质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角质层的过程,吸收阶段是指外援化学物质通过表皮深层和真皮层并经静脉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4)经其他途径吸收:如静脉、腹腔、皮下、肌肉注射等。

6、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有?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毒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7、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蓄积具有双重毒理学意义:?如果蓄积部位不是靶器官,贮存库可使到达毒作用部位的毒物数量减少,毒效应强度降低,对于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由于血液中游离型毒物与贮存库中毒物存在动态平衡,这样,贮存库就成为了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的作用时间延长,并

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在机体应激的情况下,贮存库中的毒物可大量释放入血,引起明显的毒作用。

8、机体内主要的毒物贮存部位有血浆蛋白、肝脏、肾脏、脂肪组织和骨骼等。 9、机体的特殊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10、排泄是指外源化学物经由不同途径排除集体的过程。最重要的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其次是随粪便排泄,经肺排出的主要是气态物质。

肠肝循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被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后可被重新吸收入肝,形成肠肝循环,致使毒物的生物半减期延长,对机体不利。

11、生物转化又称为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12、生物转化的大结局为代谢解毒或代谢活化。代谢解毒是指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代谢活化则是指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13、生物转化涉及两大类反应:?相反应和?相反应。?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甲基化、与谷胱甘肽结合及与氨基酸结合。

14、氧化反应主要在微粒体内进行;

微粒体是组织经细胞匀浆和差速离心后,内质网形成的囊泡和碎片,而非独立的细胞器;

催化氧化反应的主要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黄素加单氧酶、醇脱氢酶、醛脱氢酶等;

催化还原反应的主要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和黄素蛋白酶,此外还有肠道菌群还原酶;

催化水解反应的主要酶包括酯酶、酰胺酶、肽酶和环氧化物水化酶。 15、结合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其次为肾脏,也可在肺、肠、脾、脑等组织器官中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六种:(1)葡萄糖醛酸结合:催化该反应的酶是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2)硫酸结合,催化该反应的主要酶为硫转移酶 (3)谷胱甘肽结合:催化该反应的主要酶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 (4)甲基化反应:主要酶是甲基转移酶 (5)乙酰化反

应:主要酶是N-乙酰转移酶 (6)氨基酸结合:主要酶有酰基-CoA合成酶、N-酰基转移酶。 16、遗传多态性:指在群体中出现了频率大于1%的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酶的诱导: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现象…

毒物代谢主要的诱导剂包括巴比妥类、多环芳烃类、醇/酮类、甾类和氯贝特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毒物代谢酶的阻遏:是指对某些代谢酶诱导的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1、毒作用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化学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2、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非交互作用和交互作用,其中非交互作用有一下两种:(1)相加作用:指每一种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他们的效力不同。 (2)独立作用:也称为简单的独立作用、简单的不同作用或反应(或效应)相加作用,各种化学物相互不影响相互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或部位可能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交互作用有以下三种:(1)协同作用 (2)加强作用 (3)拮抗作用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包括急性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特殊毒性则包括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2、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3、毒性作用包括一般行为、体征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

4、急性毒性试验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

最主要的参数。 (2)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 (4)提供毒理学研究机制的初步线索。

意义:(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第一步 (2)评价方法以哺乳动物体内实验为主 (3)毒性效应的快慢、剧烈程度与毒物的理化性质和剂量的不同而异

5、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1)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 (2)计量设计与分组 (3)染毒 (4)毒性作用观察

6、急性毒性替代试验的三种方法:(1)固定剂量法 (2)急性毒性分级法 (3)上-下移动法(阶梯法)

7、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和记录内容主要包括中毒体征及发生过程、体重和病

理形态学变化、死亡情况和时间分布等。主要观察症状:活动异常、不安、多动、抽搐、强直、后肢无力、管状尾、易激惹、感觉迟钝或过敏、反应低下或过高、瞳孔散大或消失、流涎等。 8、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LD50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以新药为例,LD50试验的意义在

于:(1)LD50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作用强度的大小,比较不

同药物毒作用的大小。 (2)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3)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 (4)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活的生物利用度的信息。 (5)实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

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监测参考。

9、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具有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毒性作用的前提。

10、短期重复剂量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较长期(约生命周期的1/10)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11、重复染毒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的目的为:(1)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2)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3)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 (4)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成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12、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1)重视实验项目管理 (2)合理的实验设计 (3)实验动物环境的要求 (4)检测条件的控制

13、长期重复染毒试验主要目的:(1)明确受试化学物的毒效应及其剂量-反应

关系,获得NOAEL和LOAEL (2)试验结果可重复性 (3)多个相关指标变化一致性(4)差异大小和性别差异 (5)历史性对照的作用

14、急性毒性实验中动物的选择原则:

动物选择的具体要求:

卫生毒理学题库40-4-10

卫生毒理学题库40-4- 10

问题: [单选]对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进行评价时,不正确的是() A.观察指标超出了正常值范围可认定产生了毒效应 B.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可定有毒效应存在 C.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存在,则更有利于做出判断和认定 D.敏感的毒效应指标一般发生在较高剂量组 E.毒效应的敏感指标可提供研究中毒机制的线索

问题: [单选]关于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说法正确的是() A.常用评价指标是LIMac B.LIMac值越大,表明该受试物急性毒性越大 C.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大小,并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D.剂量设计一般以LD10作为最高剂量组 E.与急性毒性试验意义相同

问题: [单选]以下关于蓄积系数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此法用来研究化合物蓄积作用 B.蓄积系数越高,蓄积作用越弱 C.目前有固定剂量法和定期递增剂量法两种试验方法 D.用LD50做指标,有可能低估某些化合物的潜在慢性毒效应 E.用此法能区分某种化合物是物质蓄积还是功能蓄积 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e505068.html,

问题: [单选]亚慢性试验的实验动物主要选用() A.仓鼠和犬 B.大鼠和犬 C.豚鼠和家兔 D.小鼠和猴 E.小鼠和犬

问题: [单选]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不包括() A.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B.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 C.剂量—反应研究 D.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E.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此题是基本知识题,只要阅读和理解了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有关叙述,就可清楚基本目的不包括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进行一项毒性评价试验如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上述A、C、D、E四项内容。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必须另外设计新的试验,不是常规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 目的。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念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 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简史 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 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 第三节毒理学展望 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可以预料,毒理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性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外源性化学物的分类(按用途及分布范围分类):工业毒物(工业原料、中间体、辅助剂、杂质等)、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食品中有毒物质(天然毒素、食品变质产生的毒素、食品中不合格的添加剂等)、农用化学物(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嗜好品(香烟、化妆品、日用品中的有害成分)、生物性毒物(微生物、植物、动物产生的毒物)、医用药物(包括兽医用药)、军事毒物、放射性核物(内源性毒物、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同型半光氨酸) 二、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第二节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人体的毒效应谱 一、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2017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试题

2017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试题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收集资料时具体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问卷访谈法和自填问卷法。在自填法中,最常用的是( B ) A 面谈法 B 信函调查法 C 电话调查法 D 集中调查法 2.下列哪项不是定性研究的特点( A ) A 定性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概率统计分析 B 定性研究需要较长时间与研究对象接触 C 定性研究注重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D 定性研究结果一般不能外推 3.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肝脓肿应首选 A.二氯尼特 B.依米丁 C.氯喹 D.甲硝唑 E.乙酰胂胺 正确答案:D 4.可作为吗啡成瘾者戒毒的降压药 A.利舍平 B.普萘洛尔

C.肼屈嗪 D.可乐定 E.二氮嗪 正确答案:D 5. 问卷的一般结构包括(A ) A、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 B、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 C、封面信——问题——答案——编码 D、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6. 氟尿嘧啶抗消化道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DNA合成酶 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C.抑制核苷酸还原酶 D.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 E.抑制mRNA合成 正确答案:D 7.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是( D ) A、特异性、恒常性、积累性和交互作用。 B、泛影响性、阶段性、积累性和交互作用。

C、泛影响性、恒常性、积累性和单独作用。 D、泛影响性、恒常性、积累性和交互作用。 8. 下列关于转录的概念,正确的是 A.以DNA为模板指导DNA的合成过程 B.以DNA为模板指导RNA的合成过程 C.以RNA为模板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以RNA为模板指导RNA的合成 E.以RNA为模板指导DNA的合成 9. 不属于抗高血压药物的是 A.肾素抑制药 B.血管收缩药 C.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D.α、β受体阻断药 E.利尿药 正确答案:B 10.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诱发高血钾 B.导致低血钾 C.肾脏病变患者,可出现蛋白尿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 )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是主体B.学生是主体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D.A、B和C均不正确 3.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 )。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介C.教师和学生D.教学原则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A.被动学习B.自主学习C.间接学习D.接受学习 5.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 )的过程。 A.直接经验B.直接知识C.间接知识D.新的知识 6.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A.记忆能力B.创新能力C.科研能力D.辨别能力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10.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这是( )教学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1.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是( )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2.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A.整体化B.系统化C.最优化D.紧密化 → 二、填空题 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 )。

毒理学重点

绪论 1、什么是食品毒理学?什么是外源化学物? 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外源化学物定义: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个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名词解释 ①毒物: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②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③特异体质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④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⑤参考剂量(RfD):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⑥绝对致死剂量:或绝对致死浓度。指化学物质引起一群机体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如何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⑴、损害作用特点 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影响, 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降低。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⑵、非损害作用特点 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 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1、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

卫生毒理学试题三及答案(单选题)(2)

卫生毒理学试题三及答案(单选题)第1题: 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第2题: 有关染色体畸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光镜下可见的变化 B.光镜下不可见的变化 C.DNA断裂的结果 D.染色体结构异常 E.染色体数目异常 【答案】B 第3题: 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 A.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B.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 C.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动物致癌试验 D.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E.恶性转化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答案】C 第4题: 环氧溴苯大剂量给予动物时,出现DNA,RNA 及蛋白质损伤的机理()。 A.环氧溴苯在酶的作用下,两个碳原子之间形成桥式结构 B.大量环氧溴苯可把GSH全部耗尽 C.体内多余的环氧溴苯与DNA共价结合 D.也可与RNA、蛋白质共价结合 E.以上都对 【答案】E 第5题: 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有使用价值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6题: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A.按一定顺序进行 B.最短的时间 C.最经济的办法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第7题: 抗体形成细胞实验可检测()。 A.细胞免疫功能 B.体液免疫功能 C.巨噬细胞功能 D.宿主抵抗力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第8题: S曲线的特点是()。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 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 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 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 E.曲线始终比较平缓 【答案】A 第9题: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10题: 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滑面内质网增生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11题: 正向突变试验基因位点是()。 A.6-GT位点,TK位点,HGPRT位点 B.TK位点,HGPRT位点,OUA位点 C.HGPRT位点,6-GT位点,OUA位点 D.OUA位点,TK位点,6-GT位点 E.OUA位点,TK位点,5-Bru位点 【答案】B 第12题: 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E.胞饮和吞噬 【答案】C 第13题: 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A.确定阈剂量 B.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 D.以上AB正确 E.以上AC正确 【答案】E 第14题: 有机磷化合物取代基不同其毒性不同,下列哪项正确()。 A.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甲基毒性大 B.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乙基大 C.Y基团为O时毒性大于S D.X基团为酸根时,强酸毒性比弱酸毒性大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理论问题。 3.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二是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二是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础。 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第二,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第三,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包括学识素养、教育学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方面。 2.高等教育的功能 功能是系统结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通常以系统所发挥的能量、作用和功效表现出来。可以说,功能是事物或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3.高等学校的职能 职能则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或部门,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所应发挥或履行的职责,它是社会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4.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则产生了特定的功能。因此,功能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功能,而结构也总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系统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功能的结构也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结构的外部表现。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

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酶老化(enzyme aging):神经性毒剂中毒后形成的膦酰酶烷氧基上的烷基脱掉,从能被活化的状态变为不能活化的状态。 2、化学复合伤和毒剂混合伤:糜烂性毒剂中毒合并各种创伤,称为糜烂性毒剂复合伤或化学复合伤。两种糜烂性毒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化学战剂中毒合并其他损伤称化学复合伤,两种战剂混合使用造成的损伤(中毒)称毒剂混合伤) 3、外源性化学物或外源性化合物: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4、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是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的合称。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用以攻击敌方,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 5、毒物(toxicant):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7、失能性毒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化学物质,中毒后主要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按其毒理效应不同,失能剂可分为精神性失能剂和躯体性失能剂。) 8、生物转运与转化: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不同酶系的催化下,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转变成衍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9、一般毒性: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实验动物产生综合毒效应的能力称为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又称为化学毒物的基础毒性或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注意 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 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 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 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 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 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 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 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 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 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 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 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2020年公卫助理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公卫助理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A1 1、器官形成期这一阶段对致畸作用的敏感性最强,受到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易于发生先天性畸形。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形成期是受精后第几周 A、1~3 B、3~8 C、5~8 D、4~10 E、5~10 2、常见的烷化剂有 A、N-亚硝基化合物 B、氮芥 C、硫芥 D、烷基硫酸酯 E、以上都是 3、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 A、维生素A,敌枯双,五氯酚钠 B、维生素B,敌枯双,五氯酚钠 C、维生素C,敌枯双,五氯酚钠 D、维生素D,敌枯双,五氯酚钠 E、维生素E,敌枯双,五氯酚钠

4、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A、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B、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E、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不明显 5、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内容不包括 A、外观畸形检查 B、组织病理学检查 C、内脏畸形检查 D、体重测量 E、骨骼畸形检查 6、致畸试验使用的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该受试物LD50的 A、1/2 B、1/4 C、1/6 D、1/8 E、1/10 7、两代生殖毒性试验,从亲代开始染毒,观察至 A、子2代出生 B、子2代断乳 C、子1代出生

D、子1代断乳 E、子1代染毒结束 8、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除外 A、受孕率 B、正常分娩率 C、幼仔体重增长率 D、幼仔出生存活率 E、幼仔哺育成活率 9、生殖毒性试验中,受孕率等于 A、妊娠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B、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C、交配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D、分娩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E、分娩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10、小鼠器官发生期自受精日计是 A、1~3天 B、4~6天 C、6~15天 D、17~18天 E、19~21天 11、三段生殖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一代繁殖试验、二代繁殖试验、三代繁殖试验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 AB卷 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卫生毒理学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是研究食品、药品和其他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的科学,是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学科。本期走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让我们一起了解毒理学! 二级学科——毒理学介绍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性物质,即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的学科。毒理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描述毒理学,即毒性鉴定,用于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毒性;二是机制毒理学,即毒性机理的研究,在确定某物质具有毒性效应后,需要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水平研究如何产生毒性效应,通过对毒性机理的研究,进而寻找到产生损伤之后的治疗方法,为三级预防提供理论支撑;三是管理毒理学,用毒效应研究和机理研究,为制定化学物的安全标准或安全限值,以及对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毒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下的职业卫生、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学科在研究各自领域所关注的化学物质时提供技术手段和基本理论,它的应用性在于通过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法为各领域的化学物管理提供政策支撑。 毒理学学科分支众多,研究领域广泛

在研究范围上,毒理学包括卫生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和食品毒理学等;从器官和系统损伤的角度上,又包括呼吸毒理学,肾脏毒理学,免疫毒理学,神经毒理学等;从毒性特征上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目前,北大公卫学院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涉及遗传毒理学、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研究、生殖和发育毒理学、免疫毒理学、重金属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分子细胞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以及毒理学替代法研究等领域,对毒理学从各层级、各维度上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毒理学重点汇总

毒理学上半部分总结 目前还存在以下几点需要补充和细化的地方: ⑴代谢活化的两相 ⑵癌基因的分类,具体机制 ⑶细胞恶性转化后的特点 第十六章药物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 一、Ames试验 (一)原理 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在加有致突变原的培养基上培养,可产生回复突变,恢复合成组氨酸的能力成为野生型,能在缺乏组氨酸的的培养基上生长成为菌落,通过计数菌落出现的数目就可以估算药物诱变性的强弱。 正向突变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 (野生型)回复突变(突变型、营养缺陷型) S9混合液 受试物 10098 多数致突变物和致癌物的检测 (三)计量设计 西药<=5mg/皿,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1ug/皿或0.1ug/皿,至少五种不同剂量(药物不溶于水可用DMSO或乙醇作溶剂) (四)对照组 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作阳性对照;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注意平行设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 (五)代谢活化:S9(经诱导剂处理过的肝脏微粒体酶) (六)试验方法:渗入法;点试法 (七)结果判断 1、渗入法:当药物浓度达到5mg/皿仍为阴性者,可以认为是阴性。 2、点试法:凡在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该药物即为致突变物质,如只在平皿上出现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则为阴性。 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对象,选材,剂量,实验设计(理解),结果判定,公式(考试不给)) (一)动物 1、细胞:中国仓鼠肺细胞(CHL) 2、剂量:至少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但最高不要超过10mmol/L, 中低剂量采用倍量稀释法。 3、代谢活化:S9(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代谢活化。 4、药物作用时间:非活化组分别作用24和28小时收获细胞,活化组作用6小时以上。 5、标本制作时间:分别在24和48h收获细胞制作标本,活化组可省略48h时间点。 6、对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溶剂对照和S9对照。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 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

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6、按外源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将读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农用化学物、嗜好品、生物性毒物和一用药物等。 7、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更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应激能力。有害效应又称为健康效应。 8、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作用谱,随剂量增加可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或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等。 9、毒作用的分类: (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10、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QI[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高等教育评价应该以()为基础。 A.分数 B.调查 C.事实判断 D.价值判断 正确答案:C 知识点:教育评价的分类 2.依据实验控制程度,实验法不包括()。 A.前实验 B.准实验 C.真实验 D.小样本实验 正确答案:D 知识点: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博洛尼亚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由()参加的大学全体会议。 A.全体学生 B.全体教师 C.全体管理者 D.学生代表与教师代表 正确答案:A 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 4.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校是()。 A.耶鲁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哈佛大学 D.普林斯顿大学 正确答案:C 知识点:俄罗斯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5.教育目的所依据的“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二是受教育者的()现实及其趋势。

B.身心素质 C.个体发展 D.文化涵养 正确答案:B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6.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研究活动,即()的功能衍生出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 A.创造或创新知识 B.传递文化 C.继承文化 D.保存文化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7.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思想和实践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的办学思想思想及其实践。 A.斯坦福大学 B.柏林大学 C.北京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正确答案:D 知识点:大学职能的演变 8.()在我国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既保证了国家重点部门所需的人才,又改变了旧中国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A.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统一分配制度 D.双轨制 正确答案:C 知识点: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制度 9.面对社会改革开放的环境变化,高校仍显得反应迟滞,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国开始试行()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政策。 A.集中使用,重点配备 B.面向基层,充实和加强第一线 C.统筹安排,合理实用 D.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1. 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3. 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4.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 学习了毒理学的概述,谈谈你对毒理学发展的感想? 6. 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7. 化学毒物的毒性及性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 阈剂量的定义? 9. 慢性毒作用带的定义及意义? 10. 生物转运的概念是什么? 11. 生物转运的特点和方式有哪些? 12. 毒物在体内吸收和分布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13. 影响毒物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4. 简述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15.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 I 相反应和 II 相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17. 终毒物的概念是什么? 18. 终毒物的种类有哪些? 19. 自由基的概念? 20. 自由基的来源和种类有哪些? 21. 年龄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影响?

22. 试述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 23. 如何评定联合作用? 24. 外源化学物的溶解性对其毒性有何影响? 25. 如何设计甲苯的急性毒性试验? 26. 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与联系? 27. 脏器系数及食物利用率的概念是什么? 28. 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 29. 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原则是什么? 30. 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31. 化学致癌机制有哪些? 32. 化学致癌物的化分类有哪些? 33.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4. 试设计致畸试验? 35. 如何评价致畸试验? 36. 试述致畸试验评价程序? 37. 试述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38.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是什么? 39. 生殖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40.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什么? 41. 发育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