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归经

(这两天看一本删减本的《本草纲目》,对于性味忽有所悟,甚感欣喜,本想写点东西,网上一搜,发现有专论,人家已经研究得很透了,所以,拿来主义,真接转了。性味归经是中药的根本理论,把性味归经搞明白了,所有的中药根本不用畏惧,怎么吃都不会犯大错,这等于是学了中医三分之一的东西了。此外还有辨症施治,辨症占三分之一,施治再占三分之一。中医看似难,可实际上,中医却又是最容易的。中医研究的是本体,易举一而反三,融合贯通,西医研究的是用,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易犯治标不治本的毛病。)

西药治病讲究化学成分,中药不讲成分而是讲究药性,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经过反复验证后归纳得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

一四气

四气即寒、凉、温、热四种药性。温、热属于阳的性质,温的程度次于热;寒、凉属于阴的性质,凉的程度次于寒。笼统而言,凡能治疗寒凉证的药物则认为具有温热的性质;凡能治疗温热证的药物就具有寒凉的性质。比如说吃了黄连以后有下火的作用,就认定黄连是寒凉药。吃了干姜有温热的作用,就认定干姜是温热药。古人就是通过这种由实践到理论的方法认识药性的(因为这种方法正好和西药的研究方法相反)。可见寒凉和温热是两类相反性质的药物。寒凉药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温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

二五味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通过人体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种理论。

(1)辛:辛味药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的作用。比如说有发散外邪作用的解表药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机阻滞的药如木香、陈皮,以及部分有滋养作用的药如菟丝子等都是辛味。(2)甘:甘味药滋补、和中、缓急的作用。比如说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如党参、熟地,缓急止痛的调和药如饴糖、甘草都是甘甜味。

此外,淡味药也附于甘味,具有渗湿利尿的做用,如茯苓、通草等淡而无味之品。(3)酸: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治疗虚汗、虚泻、滑精的药物如山芋、五味子、五倍子都是酸味。

(4)苦:苦味药有泻火、燥湿、泻下的作用。一般清热的药如黄连,燥湿的药如苍术,降气平喘的药如苦杏仁都是苦味。

(5)咸:咸味药有软坚、散积、润下的作用。一般治疗积块的药如瓦楞子、海浮石,治疗大便干燥的药如芒硝都是咸味。

需要说明的是,开始这种五味是纯粹指味觉而言,后来随着中药理论的发展倒把具备这种作用的中药归属于这个味道,五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药物作用的代表名词。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五味与效用完全一致,味有性状与性能之分,性状是指本来品尝起来的味道,性能是依药的功效而定的,所以,五味与效用的一致情况分三种:1、基本一致;2、只是说明性状;3、只是说明性能。如山楂,其功效可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活血化淤,而这种功效所对应的味应是甘,但一般山楂的性味写的是酸,这就是以性状来定其味的。)

任何一种药既有味,也有气,应该结合起来分析才是全面的。比说紫苏辛温,也就是说紫苏味属辛而气属温,辛可发散,温可治寒,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寒邪,所以能治疗风寒感

冒;而薄荷辛凉,味属辛而气属凉,辛可发散,凉可治热,综合起来就可以发散热邪,所以可以治疗风热感冒。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功效也不一样。比如说如果你吃的药是苦味一般都有下火的作用;如果吃见甜味的,肯定不是下火的,可能是补养的药。可见药物的性能作用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当然,药物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颜色(如红的治血分病)、用药的部位(如枝杆可以治四肢病)、药物的质地(石类药的可以重镇)等。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四种趋向。升即上升,升提举陷,趋向于上;降即下降、降逆,趋向于下;浮即轻浮、发散,趋向于表;沉即沉降,下行、泻利,趋向于里。升浮类药物主向上、向外,有发汗、解表、祛风散邪、催吐等作用。沉降类药物主向下、向内,有降气、平肝潜阳、利尿渗湿、收敛止血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以病位而论凡病位在上、在表的病宜用升浮药,如外感表证用升浮药麻黄、薄荷散邪解表;病位在下的病宜用沉降药,如肠道结滞用沉降药大黄、芒硝泻下通便;病势上逆的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呕吐用降逆药代赭石降逆止呕,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就需要沉降药重镇下降;病势下陷的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用升提药升麻、黄芪提升。2、升降浮沉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一般味属辛、甘,气味温热的药物,多为升浮之品,凡味酸、苦、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多为沉降之品。

3、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一般来讲质地轻的花、叶类药物大多升浮,如桑叶、银花、芥穗等。种子、果实、矿石、介壳等质重的药物多沉降,如苏子、磁石、石决明。但也有少数特殊者。

4、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药物通过炮制加工可以使升降浮沉作用增强或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盐炒则下。这就是药物加工炮制的原因。

升降浮沉还受配伍的影响,升浮药加入大量的沉降药中则随其下,沉降药加入大量升浮药中也可随其升。

三其他

1 药物的性质与剂量

性质平和无毒的药用量可以大一点;有毒剧烈的药物要严格控制剂量,而且使用时要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一般药物质轻的用量要轻,质重的用量要重;芳香走散的药物用量轻,厚味滋腻药物用量重;苦寒甚的药物用量宜轻点,主要是怕刺激胃肠。

2病情、体质、年龄与剂量

病重用量宜大,病轻用量宜小;体壮用量可重,体虚用量宜轻;儿童、老人用量小于成人;五岁以下婴儿用成人剂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儿童用成人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剂量换算

中药过去使用的剂量是旧制斤、两、钱。一斤=16两=160钱;现在是论克(g);如果要换算:一公斤=1000g;一两=33g;一钱=3.3g;一分=0.33g;一厘=0.033g;也有以个、条、枚、片计算的,如红枣3个、生姜3片等。

4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某脏有明显的作用,医生配药要根据病

情进行选择。药物的归经可因配伍的不同而改变。所谓“药引子”是指起引导归经作用的药物,不同的经络有不同的引经药,习惯上以为生姜、大枣就是药引子是错误的。

5药物的毒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药物的阴阳偏性而不是毒性,我们治病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偏性补不足损有余、以偏救偏达到治疗目得。真正有毒性的药物是少部分的,古时把药物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仅无毒,可以治病,还有补养身体的作用;中品虽无补养作用,但治病而无毒;下品治病但有毒,用量需谨慎。

6配伍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多种作用,为了适当选用你所需要的作用,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就要进行药物的相互配伍,所以你看到的处方一般是多味药的。处方依据药物的主次分君、臣、佐、使,相互作用,发挥最佳效果。

顺便说一下,偏方多用一、两味药,所以配伍简单,药效单纯,药病符合者见效也快,但多治一些简单的病。需要明白的是治热者不治寒,治寒者不治热,所以偏方也要按照药性来用。比如说干姜面可以治胃痛,但因为干姜性热所以只能治寒性胃痛,而对于热性胃痛有害无益。7。“取类比象”与“因势利导”

“取类比象”也是中药治疗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比如说植物的节就治疗关节病,植物的枝就治疗四肢病,动物的肾脏可以补肾,动物的心脏可以补心等,核桃仁形状如脑可以补脑。

“因势利导”是中医驱邪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思是因势利导、就近驱邪,在上可用吐法,在下要用泻法,在表要用发汗法。道路近,驱邪易,对身体损伤也轻。

中医的这种药理限于时代的水平是朴素的、直观的,如果掌握好,就可以通过对药物外观的了解,掌握其药理功效。

相关视频:

《中药学》08、中药的性能:四气(一):https://www.360docs.net/doc/be8692170.html,/v_show/id_XODY2NTU0ODg=.html 《中药学》09、中药的性能:四气(二)、五味(一):https://www.360docs.net/doc/be8692170.html,/v_show/id_XMjAxMzI3NjQ0.html

《中药学》10、中药的性能:五味(三)、归经(一):https://www.360docs.net/doc/be8692170.html,/v_show/id_XODY3MjgzOTI=_type_99.html

《中药学》11、中药的性能:归经(二)、升降沉浮(一):https://www.360docs.net/doc/be8692170.html,/v_show/id_XODY3MzAxMTI=.html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此文完整版:https://www.360docs.net/doc/be8692170.html,/content/11/0301/12/1117355_97110449.shtml)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

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二,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

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药物归经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五行的理论归经

许多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属性确定的。《灵枢·九针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按五行属性确定药物的归经,主要依据这种理论。例如,青皮色青、酸枣仁酸,五行皆属木,故归肝、胆二经。赤小豆色红、苦参味苦,五行皆属火,故归心、小肠二经。生姜色黄、甘草味甜,五行皆属土,故归脾、胃二经。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属金,故归肺、大肠二经。羌活色黑,盐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属水,故归肾、膀胱二经。

当然,按五行理论归经并不是绝对的,仍需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例如,麻黄色黄,但不归脾经,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变而归肺经。白术色白,但不入肺经,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变而归脾经。总之,五行的理论不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2,按药物的特点归经

有的药物归经是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的。例如,结合药物的形状,莲翘外形颇似心脏,故归心经。再如,结合药物的质地,灯草轻浮,故归心、肺二经。磁石沉重,故归肝、肾二经。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药物。

3,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归经

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是最常用的归经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论和药物特点归经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最主要的归经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归肺经。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故归肝经。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呕,故归胃经。朱砂、枣仁能安神定志,故归心经。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故归太阳经。石膏、知母善清阳明之热,故归阳明经。总之,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凡临床常用的药物,都适用这种归经方法。

4,病因归经法

所谓“病因归经法”,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因为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驱虫药,具有驱虫或杀虫的功效,但中医认为“虫因湿生”,“脾主湿”,故将驱虫药大多归入脾经。再如,暑邪伤人,直犯阳明气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药物,一般归胃经。

5,定向归经法

所谓“定向归法”,是以某些药物的特异功效为药物归经的依据。此类药物对某一“经”所

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并且,还有特异功效,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例如“十二经泻火药”,它是针对十二经所属系统的热证而使用的药物。i

6,相关归经法

某些药物治疗的病症,与某脏或某腑相关,则按相关的脏腑归经。如续断,有续筋接骨之功,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归肝、肾二经;白芷主散阳明经风湿之邪,因阳明经隶属于胃,故归胃经。

各种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汇总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草药名单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补药,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 2.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人参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症明)、地骨皮、当归、竹茹、【功能主治】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用法用量】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 3~9克。 【用药宜忌】不宜与黎芦同用。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 【按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语】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三七的叶应用。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 3.人参果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脾、胃二经。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功能主治】号强心补肾、生津止渴、补脾健胃、调经活血。主治神经2002卫法监发[]51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衰弱、失眠头昏、烦躁口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20克;或泡黄酒饮。 4.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功能主治】(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用法用量】多研末服,每次1、草乌、香加皮(杠柳皮)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骆驼蓬、鬼~1.5克;亦可入煎剂,3~10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 【用药宜忌】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孕妇慎用。 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草药的药性归经5.土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人参1. 【功能主治】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性味归经】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30克;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肝肾阴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饮茶。 6.大蓟,15~2.5【用量用法】克,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经。克,煎50~25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

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母肖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苦,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消

中药药性表

1.1辛温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1发汗解表2宣肺平喘3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1发汗解肌2温通经脉3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肺,脾经1解表散寒2行气和中3解鱼蟹毒 荆芥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祛风2 透疹3散瘀止血 羌活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散寒2通痹止痛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经 1 祛风解表2胜湿止痛3止痉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心,肺,膀胱经1发表散寒2祛风止痛3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胃,肺经1散寒解表2祛风止痛3消肿排脓 4除湿止带 藁本辛,温膀胱经1祛风散寒2胜湿止痛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经1发汗祛署,和中化湿2利水消肿 生姜辛,微温肺,脾,胃经1解表散寒2温中止呕3暖肺祛痰 辛夷辛,微温肺,胃经1散风解表2宣肺通鼻 葱白辛,温肺,胃经1发表2通阳 辛凉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1疏风利咽2透疹止痒3疏肝4 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经1黄疏散风热2白平肝明目3野清热解毒桑叶甘,苦,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平肝明目3清肺明目 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经1疏风热2散结毒3透疹利咽 蝉蜕甘,咸,微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透疹止痉3退翳开声 葛根甘,辛,凉。脾,胃经1发表解肌2升阳生津3透发斑疹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心包经1疏散解热2疏肝解郁3升阳举陷 升麻甘,辛微寒。脾,胃,肺,大肠1发表透疹2升阳举陷3清热解毒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肺,胃经1解表2除烦 浮萍辛,寒1发汗解表2透疹止痒3利水消肿 蔓荆子辛,苦,平肝,膀胱经1疏散风热2清利头目 清热药 1清热泻火性味归经应用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1清热泻火2除烦止渴3生肌敛疮 知母苦,寒肺,胃,肾经1清热泻火2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1清热利湿2凉血消肿3泻火除烦 天花粉苦,微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 清热润燥3解毒消 夏枯草苦,辛,寒肝,胆经1清肝火2散郁结3降血压 芦根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除烦止呕 竹叶甘,淡,寒心,小肠,胃1清热除烦2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心,胃,小肠1清热除烦2利尿 2清热凉血 犀角苦,咸,寒心,肝,胃经1清热解毒2凉血止血3安神定惊 水牛角苦,咸,寒心,肝1清热解毒2凉血定惊

中药的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

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一、药物归经的历史概况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 药物归经的理论,是《内经》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在《内经》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内经》虽没明确提出药物归经,但已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规律,为后世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奠定了基础。\FFrE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经证”,对每一“经”的证候,都有治疗原则和方药,已经有了药物归经的刍形,为药物归经的形成以及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辛、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辛凉解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清热凉血药

中药归经

中药归经 甘草——【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枸杞——【性味归经】甘,平。入肝、胃二经,兼入肺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 骨碎补——【性味归经】苦,温。归肾、肝经。【功效】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何首乌——【性味归经】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功效】解毒,消痈,润肠通便。 黑芝麻——【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大肠经。【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红花——【性味归经】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功效】气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红参——【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脾、肺、心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红枣——【性味归经】味甘,性温。脾胃经。【功效】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菊花——【性味归经】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麦门冬——【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入肺、心、胃经。【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没药——【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肝、脾、心、肾经。【功效】散血去瘀,消肿定痛。 木防己——【性味】苦、辛,寒。【功效】祛风止痛,利尿消肿,解毒,降血压。 木瓜——【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 牛膝——【性味归经】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火下行、利尿通淋。 千年健——【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 芡实——【性味归经】甘涩,平。入脾、肾经。【功用主治】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羌活——【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秦艽——【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 肉苁蓉——【性味功效】]味甘、咸,性温。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肉桂——【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功能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酸枣仁——【性味】甘,平。入心、脾、肝、胆经。【功效】养肝,宁心,安神,敛汗。 桑寄生——【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 石斛——【性味归经】微寒,甘。归胃、肾经。【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天门冬——【性味归经】甘苦,寒。入肺、肾经。【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 菟丝子——【性味归经】甘辛平,入肝、肾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安胎。 威灵仙——【性味归经】辛咸,温,有毒。入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五加皮——【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脾、肾、心经。【功效】补肾强腰,益气安神,活血通络。 细辛——【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肾经。【功效】发散风寒,温经止痛,温化寒痰,宜通肺窍。 续断——【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血竭——【性味归经】甘咸,平。入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 淫羊藿——【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荆芥Schizonepeta 辛,微温肺、肝 1.祛风解表:外感风寒或风热证(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2.祛风止痒:产后冒风发痉证(华佗愈风散) 3.祛风透疹: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证(竹叶柳蒡汤) 4.疗疮:疮疡初起兼有表证(牛蒡解肌汤) 5.炒炭止血:吐,衄,尿(小蓟饮子),便(槐花散)诸种出血及崩漏证(胶艾汤) 无汗生用,有汗炒用,止血炒炭,无风邪或表虚有汗者,皆不宜服,并不宜久煎。 防风Siler 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1.祛风解表: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风疹瘙痒证 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蠲痹汤) 3.解痉:破伤风抽搐痉挛证(玉真散) 发表当生用,止血宜砂炭,凡阴虚火旺,血虚发痉及无风寒湿邪者不宜服。

中药的性味归经要点

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升降浮沉 中医药物归经 第一篇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的药的药理,就是中药的性能,并不包括中药的的理化内容,中药的理化实际上西医的药理,是西医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对中药的成分的分析,其意义不可抹杀,但是,它的结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它的结论对中医中药的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它和传统的中医中药的机理却少有相吻合之处,中医临证治疗,如果按照现代药理分析的结果进行处方用药,中医几乎是无法临证,根本就没有办法开出一张合符中医中药理论和辩证施治精神的处方,纵使开出了处方也是不伦不类的处方,既像中医又像西医,特别在治疗效果上不可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原因是西医讲究中药时只是对中药的部分有效成分进行分解和讲究,而中药的功效是单味药所成分的综合作用,对于两味药以上的复合处方来说,更是多味药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现代科技提取中药中某种有效成分的片剂或酊剂,其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而是一种新的西药,这同从夹竹桃中提取的西地兰用于治疗心率不齐是一回事,那是西药而不是中药。因此,中药的药理是指中药传统意义上的性能,运用科学手段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结论,不能视为中医中药的一部分,只能是西医医药的扩充,属于西医西药。另外,中医的药理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不单是药品,中药如果离开了其他三个环节,仅仅谈中药,其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此,中药的药理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中药性能。 性: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能:是指中药的作用机制和功效,包括归经、升降沉浮、补泻等。自古性和能多并称,是中医药理的核心内容。 中医药理,是千百年来指导人们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的幷经得起重复验证的实证理论。 中药的药理的产生和形成,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生活实践。根据汉初.陆贾记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在寻求食物的同时,必然会误食一些有毒之物,因而会发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就产生了有毒无毒的概念,人们就根据其有毒无毒思避就,有毒者则予以避之,无毒着则予以利用之。在品尝诸物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诸物的味觉的差异,大凡诸物之味可归纳为甜、酸、苦、辣、咸,古人称甜为甘、称辣为辛,即今之所言五味。先人在长期的采尝服用的过程中,久之必然会注意到一些物质会对人体产生一些独特的反应,有的反应会矫正一些机体的不适,有的会增强机体的功能,通过经验的积累,先人的意识中慢慢的就有了一些物质具有培补强壮的作用,一些物质具有

各种精选--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汇总--精选.doc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草药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 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 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 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 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症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 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 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 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 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 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 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 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 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卫法监发[ 2002] 51 号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 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 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 (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 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 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 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 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草药的药性归经 1.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 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 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量用法】 2.5 ~ 15 克,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脱,大剂可用25~ 50 克,煎汁分数次灌服。如研粉或制成片剂,吞服,每次15. ~ 2.5 克,或三片至五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用药宜忌】不宜与藜芦同用。本品补气作用较强,一般不用于实症,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 补药,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 2. 人参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 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用法用量】3~9 克。 【用药宜忌】不宜与黎芦同用。 【按语】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 三七的叶应用。 3. 人参果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强心补肾、生津止渴、补脾健胃、调经活血。主治神经 衰弱、失眠头昏、烦躁口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5~ 20 克;或泡黄酒饮。 4.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 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多研末服,每次 1~1.5 克;亦可入煎剂, 3~ 10 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用药宜忌】孕妇慎用。 5. 土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 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5~ 30 克;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肝肾阴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饮茶。 6. 大蓟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 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15~25 克,鲜草可用50~ 100 克,煎服。外用适量。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xx: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xx: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xx: 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xx: 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xx:

辛、温,归肺、胃经。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 辛、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xx: 辛、温,归肝、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xx: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 xx、xx,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xx表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xx: 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xx: 甘、辛、凉,归脾、胃经。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xx: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 xx、xx、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xx、xx、大寒,归肺、胃经。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 收敛生肌。 知母: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 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

中药学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归纳

解表药 ①发散风寒药,多辛温: 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生,止咳平喘炙)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宜伤阴动血,孕妇及月经过多忌) 紫苏:辛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 荆芥:辛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生用),止血(炒用)。(不宜久煎)荆芥穗长于祛风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肺胃大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阴虚血热忌) 生姜:辛温。肺脾胃。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助火伤阴,及阴虚内热忌) 细辛:辛温小毒。肺肾心。散寒解表,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阴虚阳亢者,肺燥伤阴者忌不与藜芦)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肺胃。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 藁本:辛温;膀胱。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者忌) 苍耳子:辛苦温。小毒。肺。发散风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②发散风热药:多辛苦而偏寒凉 薄荷:辛凉。肝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体虚多汗者忌) 蝉蜕:甘寒。肺肝。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气虚便溏者忌)。 桑叶:甘苦寒。肺肝。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肺燥多蜜制) 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甘辛凉。脾胃。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麻疹已透,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忌) 蔓荆子:辛苦微寒。膀胱肝胃。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苦辛凉。肺胃。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木贼:甘苦平。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寒凉沉降入里 ①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药。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 寒水石:辛咸寒。心胃肾。清热泻火。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泻火中长于清润) 栀子:苦寒,肺三焦。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脾虚便溏者忌) 夏枯草:苦辛寒。肝胆。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脾胃虚弱者慎) 芦根:甘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脾胃虚寒者忌)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孕妇忌) 竹叶:甘辛淡寒,心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咸。肝大肠。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②清热燥湿药: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服伐胃伤阴,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津伤虚寒,津伤阴损者忌,必要时与健胃药或养阴药同用 黄芩:苦寒。肺胆脾胃大小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偏去肺火)(苦寒伤胃) 黄连:苦寒。心脾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泄中焦胃火)(久服伤脾胃,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苦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偏下焦相火,除骨蒸) 龙胆草:苦寒,肝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秦皮:苦涩寒。肝胆大肠。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脾胃虚寒忌)白鲜皮:苦寒。脾胃膀胱。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利尿。(脾胃虚寒忌,反藜芦) ③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心肝。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忌) 玄参:甘苦咸寒,肺胃肾。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脾胃虚寒忌,反藜芦) 牡丹皮:苦辛微寒,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孕妇忌) 赤芍:苦微寒,肝。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水牛角:苦寒,心肝。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咸寒,心肝。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脾虚便溏者忌) ④清热解毒药:寒凉。易伤脾胃 金银花: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疏散表热之效强) 忍冬藤:又名银花藤,甘寒。肺胃。清热疏风,通络止痛。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 连翘:苦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脾虚虚寒及气虚脓清者忌) 蒲公英:苦甘寒,肝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过量可导致缓泻) 大青叶: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大血藤: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止痛 鱼腥草:辛微寒,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不宜久煎,虚寒及阴证疮疡者忌) 射干:苦寒,肺。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孕妇忌) 白头翁:苦寒,胃大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外痈适量,虚寒痢疾忌)山豆根:苦寒,有毒。肺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过服用易导致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用量不宜大,脾胃虚寒者慎). 马勃:辛平。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止血。(风寒缚肺咳嗽失音者忌) 板蓝根: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体虚而无实火者忌,脾胃虚寒者肾) 青黛:咸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散剂,丸剂,外用适量) 土茯苓:甘淡平,肝胃。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肝肾阴虚者忌,忌茶)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止血宜炒炭,忌油腻,脾胃虚寒,孕妇忌)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虚寒者忌) 败酱草:辛苦微寒。胃大肠肝。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脾胃虚寒,食少泄泻忌) 野菊花:辛苦微寒。肝心。清热解毒(长与消疮痈肿毒)。 穿心莲:苦寒,归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白蔹:苦辛微寒,心胃。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脾胃虚寒者忌,反乌头) 绿豆:甘寒。心胃。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半边莲:辛平,心小肠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虚证水肿者忌) 熊胆:苦寒,肝胆心。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内服控制剂量,容易对胃肠道和肝肾有损害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胃大小肠。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 漏芦: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清虚热药:寒凉。用于肝肾阴虚,也可用于实热证 青蒿:苦辛寒,肝胆。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 地骨皮:甘寒,肺肝肾。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外感发热及脾虚便溏者忌)白薇:苦咸寒,胃肝肾。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 银柴胡:甘微寒,肝胃。清虚热,除疳热。(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 胡黄连:苦寒,肝胃大肠。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脾胃虚寒者忌) 泄下药:主归大肠经 ①攻下药:苦寒沉降入胃大肠。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忌 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祛瘀通经。(怀孕,月经,哺乳期间忌) 芒硝:咸苦寒。胃大肠。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烊化(孕妇及哺乳其忌) 芦荟:甘寒,肝大肠。泻下通便,清肝,杀虫。(入丸散,外用适量,孕妇食少便溏者忌) 番泻叶:甘苦寒。大肠。泻下通便。(后下) ②润下药:味甘质润。入脾,大肠 火麻仁:甘平,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脾大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孕妇忌) ③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泄水逐饮,消肿散结。(虚寒及孕妇忌。内服醋制。不与甘草) 牵牛子: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泻下逐水,祛积杀虫。(不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大戟:苦寒,有毒。肺脾大肠。泄水逐饮,消肿散结。(虚弱及孕妇忌,不于甘草同用) 芫花:辛苦温,有毒。肺脾肾。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虚弱及孕妇忌,不与甘草) 巴豆:辛热,有大毒。胃大肠。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不与牵牛子) 祛风湿药:多辛苦,性或温或凉。 ①祛风寒湿药:辛苦温,肝脾肾 独活:辛苦,微温。肾膀胱。祛风湿,止痹痛,解表。(多治头痛属少阴,偏祛下半身湿痹)

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A 缬草——【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微毒。入心、肝二经。【功效禁忌】洽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体弱阴虚者慎用。 艾叶——【性味归经】苦辛,温。入脾、肝、肾经。【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B 巴戟天——【性味归经】味辛,甘; 性微温。归肾,肝经。【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 白花蛇——【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白蒺藜——【性昧归经】苦辛乎,入肝经。【功用】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白石英——【性味】甘、微温。【功效】益气、安神、止咳、降逆、除湿痹、补五脏、利尿。 白术——【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芍——【性味归经】苦酸,凉。入肝、脾经。【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白鲜皮——【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白芷——【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百部——【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白蔹——【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斑蝥——【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功效】破血逐瘀消漱,攻毒散结。 半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功效】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 萆薢——【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扁豆——【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胃经。【功效】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 冰片——【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烃。【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槟榔——【性味归经】气微,味涩而苦。入脾、胃、大肠经。【功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薄荷——【性味归经】辛,凉。入肺、肝经。【功效】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柏子仁——【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虚烦不眠, 心悸怔忡,肠燥使秘等症。 补骨脂——【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肾,心包,脾,胃,肺经。【功效】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辛、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辛凉解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清热凉血药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品名性味归经剂 量 功效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3-10 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3-10 g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归肺、脾、胃经。5-10 g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5-10 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5-10 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归肺(膀胱)经。3-10 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行气。 牛蒡辛、苦、寒。归肺、胃6-12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子经。g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3-10 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5-10 g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 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5-10 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 解毒。 柴胡苦、辛,微寒。归肺、肝、脾经。3-10 g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归肺、脾、胃经。10-1 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苦、辛、甘,大寒。归肺、胃经。15-6 0g 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 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5-15 g 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 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胃、肺经。5-15 g 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 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经。10-1 5g 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

常用煲汤中药材详解

xx、山药、xx药。 【性味归经】: 味xx,性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保健作用得机理是可根据身体的需要转化为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补充由于衰老和疾病造成的激素失调,从而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并能预防和减缓恶性肿瘤、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肥胖、老年痴呆症等。 三七 【功能与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食用功效】炖鸡或炖排骨,有益气养血、治疗崩漏、产后虚弱、自汗、盗汗、有滋阳强壮作用。也治疗老年人的头风痛、腰肌酸软无力等症。 枸杞 【功能与主治】: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黄芪 【功能与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蜜制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山楂 【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当归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天麻 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1、平肝息风。天麻质润多液,能养血息风,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2、祛风止痛。用于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xx 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粘、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xx 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性味】甘苦淡,凉。【归经】入肺、脾经。【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xx 养阴生津、增强体质、补益脾胃、护肝利胆、清虚热、强筋壮骨、抑制肿瘤、明亮眼目、延年益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