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_3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_3
七根火柴 教案教学设计 _3

七根火柴教案教学设计

王愿坚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学习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亚.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腭下e)翕动(xi 偎依(wei)瘸(que )小心翼翼(yi)

遮没(mo)咒骂(zhou)撮cou )倚着(yi)惶惑(huo)

簇(cu)湿漉漉(lu 擎(qing)积攒(zan)

2.解释下列词语。

翕动:嘴唇一张一合地动。

一瘸一拐:行动不便,走路不稳的样子。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浸沉:指沉浸在雨雾之中。浸,泡在水中。

迷蒙:迷糊不清。

咒骂:用恶毒的话骂。

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果而感到高兴。

惶惑:因不了解情况而表现出吃惊疑惑的样子。

偎依:亲密地靠着,紧挨着

擎:用手往上托。

积攒:一点一点聚集。攒:积聚。

呆滞;指神态迟钝,表情死板,眼睛发直。

3.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作者简介

王愿竖(1929-1991),山东人,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

命工作。在部队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

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

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响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

史,接触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此后先后写出了

《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往

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剧本、已出版的小说集有《粮食的故

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等。

2解题

本篇取材于红军长征时的生活。截取一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

场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题目《七根火柴》,在“火柴’偷面加上

“七根”,精确计数,给读者非同寻常的感觉,制造了悬念。标题揭示了小

说的内容,提供了故事情节的线索。小说就围绕七根火柴展开放事,塑

造人物,留给读者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正课

1.请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情节的发展,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

讨论并归纳:

小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展开情节,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写卢进勇在环境极

其恶劣的草地上忍饥受寒追赶部队。

第二部分(从“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

前进的方向……”)与无名战士把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

给卢进勇,委托他带给党和部队。

第三部分(从“这以后的路’驯完)故事结局,写户进勇赶卜部队,七

根火柴交给了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提问:第一部分作者如何具体写卢进勇遇到困难?作者这样写

的用意如何?

讨论并归纳:这部分作者着重描写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写了暴

雨冰雹后的草地景象,写了茫茫草地怪异的天气。还写了卢进勇带着伤

病,忍受着阴冷的天气的折磨。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追赶部队。综合起来

卢进勇碰到了草地环境和天气的恶劣、伤病、寒冷、饥饿等一系列的困

难。其中烘托着卢进勇内心对火的期盼,反映出红军长征路上火、火柴

的珍贵,为无名战士的出场作准备。

3.提问:无名战士怎么出场的?为什么这么写?

讨论并归纳:先写其声“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突出

声音的低微,暗示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不是卢进勇发现无名战士,而

是无名战士呼唤卢进勇。再写其人“倚着树权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

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脸色更是怕人,被

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

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再写他的动作“喉结在一上一下地

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翁地发出”“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

“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

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然后写到语言“不,没……没用

了。”作者从无名战士的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写他的垂危的状况,是

在为下面写无名战士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为了保

护七根火柴作出了怎样的牺牲,他又怎样的把生死置之度外,使下面的

故事显得格外悲壮。

4.提问:文章是怎样写无名战士把火柴托付给卢进勇让他把火柴

带给部队?

讨论并归纳:文中“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包含几个部分。

(1)是“指火柴”“睁开了眼”指着“急急地说”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

切心情。

(2)是“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

着”“干燥”“红红的”“压”

‘“像一簇火焰在跳”。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

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3)是“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数着”

“望”“好像说”清楚的交代,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

(4)“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

起”“像擎着贮满水的碗”

“小心地放”“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交代后的无比

欣慰,郑重的托付,殷切的期望。

5.提问:文中无名战士的话“记住,这,这是,大家的!”是他临终前

说的一句话,你怎样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句话是无名战士临终前的话,由于生命垂危,力气

将尽所以一词一顿,也表明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是无名战士临终前

对卢进勇的嘱托,从中表现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

命信念。

6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了,为什么卢进勇“眼眼模糊了”又“只有那

只手是清晰的”?“模糊”和“清晰”矛盾吗?

讨论并归纳:不矛盾。“模糊”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

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7.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无名战士托付的火柴的巨大意义,作者如

何具体表现火柴的意义呢?

讨论并归纳:火柴交付给卢进勇后,卢进勇走得特别快,说明无名

战士的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接着写青火,写费火旁的战

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

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最后写卢进勇郑重转交火柴,以异样声调数火柴

的细节,显示了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8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

讨论并归纳: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因为队无名战士身上体现

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卢进勇是主人公无名战士的观察者,同时又对他起

烘托作用;卢进勇又是自然环境的观察者和体验者;卢进勇在故事情节

中又起着穿针引线的联系作用。

四、小给

文章通过记叙无名战士不惜牺牲生命保存、转交七根火柴的感人

事迹,歌颂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拼音写汉字。

xi__动 wei__依 que__子小心 yiyi___

zhou___骂清xi__ ta__陷冰bao__

shun__间湿lu__寒 zhan__青ke__

pan_跚lin_啬gou_火呆zhi_

(二)填空。

《七根火柴》的作者是本文选自全文以___

为线索,描写的主要人物___,歌颂了___,文中人

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表达方式来完成。

(三)阅读并回答问题。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等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

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冒起一层雾气,

洋瓷碗里的野菜“滋滋”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地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

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

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1.文中“簇”字的读音是___

2文中第一段说“卢进勇走得特别快”是因为__

3.文中第二段描绘了___情景。作用是__

Z.文中一颤抖”一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_

5.文中六根火柴如何只数了“一、二、三、四……”

《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的无比忠诚和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现身精神。 2、学习从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七根火柴的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疏通生字词 2、圈划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1、正音解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试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 1、从长征谈起。 2、作者简介: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1954年起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其代表作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二、研读课文 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开端)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发展、高潮)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结局) 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 (引导学生看14、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

七根火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 3.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火柴,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毫不起眼的事物。但谁又能想到,这小小的火柴在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会跟~个人甚至整支部队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呢?在红军长征时艰苦卓绝的生活里,这小小的火柴正折射出了红军英雄们伟大人格的光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利用录音带朗读课。前。段,引导学。进。费。情境。(有条件的。利。多媒体播放电影小片段,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 2.边默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课文中描述内容。力求能深切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是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 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可设计三张幻灯片:雨景图、献火图、省火图,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线索的情况下,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结构。 四、揣摩课文,理解小说的主人公问题。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加全班交流。 1.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自然环境?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在客观描述了草地天气后,紧接着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这段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且烘托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2.小说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

多媒体课件《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

多媒体课件《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 课稿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拓展。根 迁移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 是重点, ② 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 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 “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 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④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

《灯光》教学设计优质课

《灯光》教学设计 张晓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千钧一发、憧憬”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本文结尾与开头相互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品、悟,透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革命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及碑文朗诵。 2.谈话:看到这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听到这深情的碑文朗诵,

你想起了哪些革命先烈们?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细品课文,感受英雄形象 1.学生自读勾画批注。 自由朗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一想:郝副营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相关语句旁边进行简单批注。 2.全班交流,深入品读,丰满人物形象。 (1)(英勇善战)第4自然段 (2)(热爱学习)第4-7自然段(课件出示“他注视…”)(抓基础意思理解——“注视”)(方法迁移理解——“沉思”)。 ①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画让他如此专注地看着,而且引发他无限的遐想呢?(课件出示“书上有…他注视…”,板画电灯简笔画)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出了我与郝副营长之间的一段对话。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②品读“多好啊!” A.自读品味。在这段话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是——(多好啊!)请你用笔把它圈出来。为什么郝副营长反复地说这句话?每次说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到文中去好好地品一品,请你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B.反馈第一次。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图时) (课件出示:,多好啊!的句式说一说) C.反馈第二次。郝副营长第二次说到“多好啊!”是怎样说的? D.体会感悟“憧憬”。师: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和郝副营长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 (课件出示:让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该多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 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全文围绕“需要火柴”展开情节,先写暴雨,衣服湿透,引出第一次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衰竭的外貌,引出第二次需要。后面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用火柴”等情节都是紧扣线索来展开的。(幻灯片投影) 4、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指名学生朗读1-5节课文,(注意:朗读时前面 的语调较平缓,中间要读出焦躁的语气,后面要有期盼的语气。) 比较品味:下面的文字是根据课文1-3节而改写的,请读一读,思考:是原文写得好,还是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 (卢进勇从梦乡里醒来时,早已是彩霞满天,一轮火红的朝阳正喷薄而出。他回想着昨天晚上的情景:他躺在毛茸茸地草地上,头枕双手,望着深邃的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鸣叫声,就像是一支支优美悦耳的小夜曲。卢进勇此时正想着,今晚美美地睡一觉,明天就可以赶上部队啦,心理不由得一阵高兴。) 提示:让学生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火柴的关系上去思考。 明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了“火柴”的重大意义,卢进勇、无名战士及整个连队都迫切地需要火。 2、指名朗读14-15节课文(朗读时要表现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后面要读出既艰难又急切的语气。) 提问:无名战士想嘱托什么呢?(幻灯片投影)

七根火柴简案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英雄主义的不朽价值。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 形式:读书接龙,每个学生读一段,共25名学生读完. 二、创造性复述课文. 形式:在“红军博物馆”,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向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三、创造性拟题. 形式: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并对所拟定的标题稍作解释. 四、精读课文. 探讨:为什么作者用“七根火柴”作标题? (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 1.阅读前三段草地气候的描写,用简练的语言,把草地的气候特点概括出来,并简单解 释概括的理由. 思考:前三段文字写草地风云莫测的气候,与火柴有什么关系? 需火 2、课文下一部分写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的内容和火柴有什么关系呢?也用简洁语言概括.献火 具体地领会无名战士献火的过程. 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3、无名战士舍身为国,献出了珍藏的火柴,请卢进勇交给连队,下文写卢进勇把火柴交给部队的情节,与火柴有什么关系呢?用两个字概括.送火 4、卢进勇历尽艰险,把火柴交给了连队,假如你是卢进勇,此时此刻,你要对指导员说些 什么呢? 5、小结一种读书方法——潜台词阅读法 五、小结。

七年级语文: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七根火柴(教学设 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王愿坚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 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

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续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一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①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②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户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①地跨过两道水

七根火柴_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 教学建议一、关于题目的内涵《》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二、段落层次以“”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

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五、小说的人物刻画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九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细节描写——魅力的放大镜 教学目标: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在和在刻画人物形象中作用。 目标链接: 一、细节描写的概念: 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二、细节描写分类 1、场景细节描写:即对人物活动生活的环境状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2、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在鲁达打死镇关西之后他诈死,就是一个语言的细节,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行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还是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关于鲁达借银两帮助金老父女这个段落中,在使用的动词上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4、心理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一文中,对少年西西洛在看到“爸爸”生病很严重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能够表现这个少年体贴关心父母的优秀品质。 5、肖像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里,对病人的肖像描写就是一个细节。正是这个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6、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在《七根火柴》一文中,在对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之后的表情变化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细节。

7、事物细节描写:即对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对鲁提辖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这个部分的描写就可以看作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细节描写。 三、展示阅读成果: 1.小组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面表格,并形成小组学习成果。 2.小组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三、拓展训练(任选一个情景,运用细节描写进行扩写) 场景一: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一个焦急的母亲抱着发高烧的孩子往医院奔去。 场景二:一个心怀不轨的小偷悄悄溜上了挤满上班族的公交车。

《七根火柴》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解题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

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三、课文分析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学生阅读、概括,然后

录课设计11灯光教学设计

11*灯光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突击、歼灭、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红星闪闪》这首歌曲你们听过吗?想不想听?老师也喜欢听这首歌曲。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曲吧。 播放歌曲《红星闪闪》。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这是当代作家王愿坚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王愿坚在解放战争期间,当过战地记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2、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1课《灯光》就是他的作品。(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写灯光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好,同学们,学贵有疑。都很善于思考,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可是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疑问,就要好好地读课文了

3、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事物了,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作家王愿坚笔下的灯光却有着一段感人的经历。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对灯光会有新的认识。。 过渡:预习是考验自学能力最好的途径。昨天,己经布置同学们进行了预习,相信你们都认真的去完成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谁的自学能力最优秀。 二、检查预习(课件出示) 1.课文词语我最棒: 郝副营长、挺进突击战地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千钧一发焦急璀璨(个别读全班读) 这篇文章,作者以什么事物的描写为线索?(灯光)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作者以“灯光”的描写为线索,那他又是从哪里的“灯光”入手呢?( 天安门前的灯光)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1、(出示天安门广场灯光图片)请欣赏。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师:天安门广场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那永生难忘、举国欢庆的日子,那激动人心、举世瞩目的时刻,会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多好啊!) 2、自学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生齐读自学提示 “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1)、交流第一次出现是: 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这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在赞叹什么?他还在赞叹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灯光》优质教学设计

8*灯光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围歼、电钮、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感悟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 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在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组图片(出示几组关于“灯光”的图片,老师介绍)。

2.这些都是关于灯光的图片,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灯光会怎样? 3.(生发言,师总结)的确,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阳光,快乐地背着书包上学时;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聆听老师讲课时;当夜幕降临,我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时,你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灯光”会有更深的理解。(板书课题——灯光,齐读) 4.简介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2.出示阅读要求: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③课文中几次描写“灯光”,以“灯光”为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课文范读) 3.检查自学情况: 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在天安门广场的灯光下,回忆起郝副营长为了照亮前进的道路,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自己的故事。

灯光教学设计优质课

灯光教学设计优质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灯光》教学设计 张晓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千钧一发、憧憬”等词语的意思,学习本文结尾与开头相互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品、悟,透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革命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学习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及碑文朗诵。

2.谈话:看到这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听到这深情的碑文朗诵,你想起了哪些革命先烈们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细品课文,感受英雄形象 1.学生自读勾画批注。 自由朗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一想:郝副营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相关语句旁边进行简单批注。 2.全班交流,深入品读,丰满人物形象。 (1)(英勇善战)第4自然段 (2)(热爱学习)第4-7自然段(课件出示“他注视…”)(抓基础意思理解——“注视”)(方法迁移理解——“沉思”)。 ①过渡: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图画让他如此专注地看着,而且引发他无限的遐想呢(课件出示“书上有…他注视…”,板画电灯简笔画)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出了我与郝副营长之间的一段对话。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②品读“多好啊!” A.自读品味。在这段话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是——(多好啊!)请你用笔把它圈出来。为什么郝副营长反复地说这句话每次说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到文中去好好地品一品,请你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B.反馈第一次。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图时) (课件出示: ,多好啊!的句式说一说) C.反馈第二次。郝副营长第二次说到“多好啊!”是怎样说的 D.体会感悟“憧憬”。师: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和郝副营长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

灯光 公开课教案

8.灯光 授课时间:2020.9.23 授课班级:六(4)班授课教师:杨丹 教学目标: 1.认识“憧憬”等词语。 2.抓住3处“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3.根据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2.根据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看着这美丽的灯光,你会想到什么?每当夜幕悄然降临时,灯光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灯光下,人们休闲散步;灯光下,人们看书写字;灯光下,人们快乐歌唱……而在某些人心中,灯光是一段回忆,一个情结。(板书课题:8.灯光)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1944年进入山东滨海干部学校学习,次年参加八路军。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三、预习检查 1.噢ō豫皖wǎn苏围歼jiān战郝hǎo副营长倚yǐ着电钮niǔ 憧憬chōnɡ jǐnɡ黑魆魆 xū千钧jūn一发璀璨cuǐ càn 2.我发( fā)现妈妈的头上又添了几根白发( fà)。 他刻苦钻( zuān )研钻( zuàn )石的打磨工艺,终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3.重点词语意思连一连。 憧憬:向往。聚精会神:指高度集中注意力。黑魆魆:形容黑暗。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四、问题导引 1.预习课文后,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预设:郝hǎo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书,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而他自己则因火光被暴露而英勇牺牲。 2.预习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中写了哪些灯光、火光吗?(我)天安门的灯光 (郝副营长)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郝副营长)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3.文章开头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倒叙,引发作者回忆,吸引读者。) 4.文中天安门前的璀璨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分别给

《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以及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教学步骤: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935年,由于我们党内某些领导人的失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历经一万多里的行程,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留下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就为我们讲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之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聆听七十年前那个悲壮的故事,感受火柴在长征途中的巨大作用。 二、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1、问: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呢?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明确:火 问:课文几处写到火,请勾画出来。 明确:课文六处写到火:“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问:哪几处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哪几处写的是真实的“火”呢? 明确:前四点写的是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 由此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火”。 2、问:围绕这个“火”字,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那样分? 明确: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个部分,这时无名战士还没出场;需火 6—22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写的就是无名战士;献火 23—26段是第三部分,这部分写的是无名战士牺牲之后的事。送火 如果我们给每个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怎么加呢? 三、走进人物,感悟品质 1、问:故事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几个?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2、我当导演,我为英雄拍感动镜头。 如果你是一名电影导演,要拍一部长征题材的电影,打算为无名战士拍几个镜头,你将捕捉哪几个镜头?请在文中勾画出你最想拍的几个镜头,并说说它究竟是哪一点打动了你的心灵,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可以讨论,每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 略作小结:这几个镜头体现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他的一举一动,一言半语,一个眼神,一种姿势,都写得十分细腻,真实感人。这哪里是献火柴,分明是一名红军战士献出的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放在

七根火柴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是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的,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

高中必修上册《3.1 百合花》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审美鉴赏与创造:《百合花》 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 2. 体悟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一、导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然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老师:《沁园春长沙》和《百合花》这两篇文章都和青春有关。有人说,时代虽然不同,青春的情怀总是动人。如果说《沁园春长沙》中的青春是伟人的豪迈,那么《百合花》中的青春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以小说主人公通讯员为支点,来进行探究。 二、感受与体验 1.假如你是“通讯员”的战友—— “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邀请你给大家说一说他。 生1:我的那位战友是团部的一名通讯员。他很年轻,牺牲那年才十九岁。我最遗憾的是他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记得了。只知道他原来在家帮人拖毛竹,打零工,后来知道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部队,为穷人打天下,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解放军。那次战役,为了救一群担架队队员,他扑到了一颗手榴弹上,牺牲了。 1.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张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 2.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3.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4.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三、品味与评价 1. 通讯员这样的形象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呢? 生1:是一个普通青年的代表,还是一个人民英雄的代表。通讯员是富有传统中国气质的青年群像。 老师:《百合花》是中国革命文化作品,既是文学,也是历史。通过“通讯员”我们可以了解先辈们的艰苦卓绝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革命责任和人性光辉。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乡干部——一般老百姓——新媳妇 相关革命文学作品介绍:陆定一《老山界》、王愿坚《七根火柴》、沈重《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这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革命文化传承的体现) 生2:通讯员,包括新媳妇代表的百合花般的纯洁的品质,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揭示了一种美好的人性和情感。 小说为何以《百合花》为题?百合花象征了纯洁,象征了最美好的人性、人情。互相关爱,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百合花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 生3:通讯员身上的理想信念,革命责任和人性光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是当代中国应该大力弘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