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
热胀冷缩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多空气体积膨胀越大的概念。2、自已动手,动手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

真理。在教师前面吹泡泡游戏扶的的基础上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事实说话。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3、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4、联系生活,知识运用。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后,我又设计了钢轨伸缩缝、夏冬季的电线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总之,吸引力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 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 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 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 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 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 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 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 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固体的热胀冷缩湘教版(一起)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第四课固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科学态度、STSE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 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难点: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

(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 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1)作出假设:固体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 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 b.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属环) (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罩,将灯罩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b.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从侧面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不能直接在灯芯的上方点燃。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d.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e.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4)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 (5)分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54实验步骤图,学生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6)整理分析实验记录。 (7)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8)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应用举例:观察生活中其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试着解释原因。 (10)全课小结: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11)回顾并解释:现在你能解释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轨扭曲和断裂的原因了吗?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热胀冷缩名师教案 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 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一、单元构架及学情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6课。本单元共有8课,《热起来》《给冷水加热》《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热胀冷缩吗》《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前5课重点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6课、7课观察探究热传递现象,8课重点是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本单元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观察的变化,即热现象。由此可见,学习本课时,学生对热现象中的热胀冷缩已经掌握,对热传递处于懵懂状态。所以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 二、内容及难点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热》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隐性的,所以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把隐性的热传递过程通过实验让它直观地显现出来。 三、目标及依据 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其次,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三,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课标中对五年级学生要求和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目标确定了三条。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性思考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定稿材料】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延续液体热胀冷缩探究后,进一步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此实验对学生体验固体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方案一 (1)器材:酒精灯,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盒(带手柄的铁环,带手柄的铜球,带手柄的塑料球),盛有冷水的水槽 (2)步骤: 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在水槽中,倒入一半冷水备用。 3、把铜球轻轻地通过铁环,看看铜球是否能够顺利通过帯柄铁环 4、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对铜球加热大约2分钟左右,再次尝试将铜球穿过铁环,观察现象 5、将受热的铜球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静置一分钟左右,使它充分冷却,再次尝试将铜球通过铁环,观察现象。 6、整理实验器材。(熄灭酒精灯,用抹布将铜球和铁环上的水渍擦干净)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运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个铁环和一个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把铜球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从铁环中穿过;再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受冷后体积收缩,又能够从铁环中通过。 证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实验材料(如:铁环、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比较难找。

(2)由于铜球体积较大,所以在铜球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学生易失去耐心,实验效率低。 (3)加热过程中铜球有烫手的危险,此实验只适合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操作,导致学习兴趣减弱,制约了学生探索心理的发展。 四、创新实验的设计思路: 能利用简单的实验材料做科学实验,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排除实验中的危险性,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试验,自制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1、介绍实验材料玻璃球、铁丝圈的制作方法。 2、实验设计原理:铁丝圈受热时体积膨胀,玻璃球能通过;铁丝圈受冷收缩,玻璃球不能通过。 五、创新实验器材:铁丝圈、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盒、玻璃球、酒精灯、烧杯 六、方案二(创新实验)过程: 1、把塑料球往导线圈里套,观察现象,塑料球不能顺利通过导线圈。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铁丝圈,约20秒。 3、尝试把塑料球通过加热后的导线圈套,观察现象,塑料球能顺利通过导线圈。 4、把导线圈放在水槽的冷水中冷却。 5、把塑料球往冷却后的导线圈再套一下,观察现象,不能通过。 七、实验步骤图:

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实验报告图文稿

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 实验报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测定金属棒的线胀系数,并学习一种测量微小长度的方法。 二、仪器及用具 热膨胀系数测定仪(尺读望远镜、米尺、固体线膨胀系数测定仪、铜棒、光杠杆、温度计等) 三、实验原理 1.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线膨胀是材料在受热膨胀时,在一维方向上的伸长。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固体受热后,其长度都会增加,设物体原长为L ,由初温t1加热至末温t2,物体伸长了 △L,则有 ()12t t L L -=?α (1) (2) 此式表明,物体受热后其伸长量与温度的增加量成正比,和原长也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固体的线胀系数。一般情况下,固体的体胀系数为其线胀系数的3倍。 2.线胀系数的测量 在式(1)中△L 是个极小的量,这样微小的长度变化,普通米尺、游标卡尺的精度是不够的,可采用千分尺、读数显微镜、光杠杆放大法、光学干涉法等。考虑到测量方便和测量精度,我们采用光杠杆法测量。光杠杆系统是由平面镜及底座,望远镜和米尺组成的。光杠杆放大原理如下图所示: 当金属杆伸长△L 时,从望远镜中叉丝所对标尺刻度前后为b1、b2,这时()12t t L L -?= α

有: 带入(2)式得固体线膨胀系数为: 四、实验步骤及操作 1.单击登陆进入实验大厅 2.选择热力学试验单击 3.双击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进入实验界面 4.在实验界面单击右键选择“开始实验” 5.调节平面镜至竖直状态 6.进行望远镜调节,调节方位、聚焦、目镜是的标尺刻线清晰,调节 中丝读数为0.0mm,并打开望远镜视野 7.单击铜棒测量长度,单击温度计显示铜棒温度,打开电源加热,记 录每升高10度时标尺读数直至温度升高到90度止 8.单击卷尺,分别测量l、D, 9.以t为横轴,b为纵轴作b-t关系曲线,求直线斜率。 10.代入公式计算线膨胀系数值。 由图得k=0.3724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六、思考题 1.对于一种材料来说,线胀系数是否一定是一个常数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同一材料在不同的温度区域,其线性系数是不同的,有实验结果的事实可证明。 2.你还能想出一种测微小长度的方法,从而测出线胀系数吗? 答:目前想不到更好地方法。 3. 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仪器的精准度,操作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性的失误,温度变化的控制,铜棒受热不均匀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有孩子说用热水烫。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最新《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从教学分析、实验材料、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把我设计的这一课向大家汇报一下,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 1、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热”主要研究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传递现象。通过第二课“给冷水加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将进一步研究水和其它液体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生分析: 对于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头脑中早有了热胀冷缩这个概念。这堂实验课,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科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掌握细致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论证假设、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4、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水以及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液体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②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和探究水、牛奶等液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使本节课有序有效的进行,我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玻璃细管1个,橡皮塞1个,量杯1个,量桶1个,水槽1个,高锰酸钾,暖瓶,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材料:“试管气球皮”实验装置、酱油、醋、牛奶、料酒、红茶、露露等液体。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这节实验课能有序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我事先准备好实验物品,先在办公室做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小组分工明确,注意事项明确。在实验中让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观察完实验现象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在实验后我要求学生整齐地摆放好实验物品。总之,本堂实验课我力求围绕着“有序有效”来开展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二、小组讨论,改进装置。 三、自主探究,实验验证。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在第一个程序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试管气球皮”的实验,然后,我往这2个杯子里倒入温度不同的热水,把这2个装满凉水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两个气球皮都稍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 版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 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空气 》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生:有! 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 生: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虽然让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但是仅仅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会全神贯注地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库。 2、小组合作,进入实验探究 /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试一种方法。 出示准备好的量杯,热水(红色)、冰水;气球、空矿泉水瓶、筷子、毛巾 实验记录单一“让学生在空烧瓶上画气球的变化”; 实验记录单二“让学生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一。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南阳市油田二中宋海明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于是便对气体是否也具备这样的性质,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本课将带领学生借助之前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并让学生亲身经历模拟物体“微粒”运动的游戏的过程,对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科学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些研究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还具备一定的生活感知经验,但对于如何揭示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如何合理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却缺乏深入研究和了解。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情境导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热胀冷缩讲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复习旧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四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实验报告

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测定金属棒的线胀系数,并学习一种测量微小长度的方法。 二、仪器及用具 热膨胀系数测定仪(尺读望远镜、米尺、固体线膨胀系数测定仪、铜棒、光杠杆、温度计等) 三、实验原理 1.材料的热膨胀系数 线膨胀是材料在受热膨胀时,在一维方向上的伸长。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固体受热后,其长度都会增加,设物体原长为L ,由初温t1加热至末温t2,物体伸长了 △L,则有 ()12t t L L -=?α (1) (2) 此式表明,物体受热后其伸长量与温度的增加量成正比,和原长也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固体的线胀系数。一般情况下,固体的体胀系数为其线胀系数的3倍。 2.线胀系数的测量 在式(1)中△L 是个极小的量,这样微小的长度变化,普通米尺、游标卡尺的精度是不够的,可采用千分尺、读数显微镜、光杠杆放大法、光学干涉法等。考虑到测量方便和测量精度,我们采用光杠杆法测量。光杠杆系统是由平面镜及底座,望远镜和米尺组成的。光杠杆放大原理如下图所示: ()12t t L L -?= α

当金属杆伸长△L 时,从望远镜中叉丝所对标尺刻度前后为b1、b2,这时有: 带入(2)式得固体线膨胀系数为: 四、实验步骤及操作 1.单击登陆进入实验大厅 2.选择热力学试验单击 3.双击固体热膨胀系数的测量进入实验界面 4.在实验界面单击右键选择“开始实验” 5.调节平面镜至竖直状态 6.进行望远镜调节,调节方位、聚焦、目镜是的标尺刻线清晰,调节中丝读数为0.0mm,并打开望远镜视野 7.单击铜棒测量长度,单击温度计显示铜棒温度,打开电源加热,记录每升高10度时标尺读数直至温度升高到90度止 l L D b b ?=-212()D l b b L 212-= ?()()k DL l t t DL b b l 221212=--= α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该节课是在“热”这一单元前三节内容未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 一、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二、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未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内容中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作比较这一环节作删除处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清泉学区南湖小学杜金兰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清泉学区南湖小学的杜金兰,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2、经历改进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的过程。 3、经历用此装置探究水、油、醋、牛奶、老酒、橙汁、酱油等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 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 演示器材:150毫升的平底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热水、冷水、50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可乐、雪碧、醋、酱油。 上节课的实验装置一套、学生组装实验装置、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装置、喷泉装置 学生器材: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每组一个,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前分组摆好桌椅,分发实验记录表,各组一杯冷水(出示上节课的试管气球装置在讲台桌上) 1 复习:上节课我们给冷水加热,为了验证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做了“试管气球皮实验”,把它放在热水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气球皮会有什么现象? (师出示装置。)(气球皮鼓起) 2这种现象是水受热以后什么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大还是变小? 3、但是这种装置能使我们清楚地观察到水的体积变化吗?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装置 1、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装置?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水受热或者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2、生思考,师出示器材引导: (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冷水、平底烧瓶、橡胶塞、细玻璃管、红墨水、胶头滴管、烧杯、热水) 参考上节课的试管气球皮装置,在此基础上可替换或添加器材进行改装。 师指导 3、组装具体指导如下:(按器材放置的顺序指导) 1)试管可用平地烧瓶代替;气球皮可用橡胶塞代替; 2)细玻璃管有什么作用? (口子太大,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里就会上升一大截。) 3)红墨水有什么用? (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看的更清楚,待会可以先用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再加冷水) 4)水是否需要装满?为什么? (研究的是水受热或受冷的体积变化,不装满会混进太多空气干扰实验) 5)最后盛放热水的烧杯不变 4、师总结组装步骤:①往烧瓶里滴入红墨水②烧瓶内装满冷水③将橡胶塞和玻璃管套上④将烧瓶放入烧杯中,最后由教师来倒热水 生上台组装 生代表演示实验一:组装改进装置。 三、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1、这位同学的改进装置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问题,现在先猜测一下水受热时体积如何变化?在记录单上先写上你的猜测。时间半分钟。 2、生回答,师板书:水----受热-----体积增大? 3、师演示实验二:往改进装置中倒水 热胀 是否真如同学们所猜测的,现在老师往烧杯里倒水,仔细观察,水受热细玻璃管里会出现什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之初,翻阅了很多的相关书籍,包括学生曾经学过的内容,都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因此在学生概念的获得、实验技能的提高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很多的经验。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概念的获得 在教学中实验设计的部分,我放开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方案。虽然有难度,但增加了几个有梯度的环节:1、先让个别学生说,学生间质疑和建议,老师提示和知道;2、小组讨论方案,并全班交流设计;3、学生反思设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当学生在经历这几个环节后,对本课的实验方法——转化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也知道了如何去评价别人的方案,收获很多。 但同时,在这个环节中令我困惑的也是环节,原本我是想出示实验仪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如何使用,这样可以降低难度,学生知道的实验方法也就更多了,可是学生思维的程度和层次就会略浅一些。如果用第一种方案,学生思维的程度会变得更高,但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就会有限,因为他们没有见过或者使用过的实验仪器肯定就想不到。 因此在教学中,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将这两种方案共同进行,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再进行分析和选择更多的实验方案,那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只是教学时间的把握教师要格外注意。 二、对模拟试验的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需要用到模拟实验的内容不是很多,因此学生对模拟实验的应用并不十分熟悉,因此本课也是很好的一次科学建模的机会。在翻阅了一些书籍后,我觉得小学科学课中建模的思想非常重要,建模的方法学生也应该在今后能够自己应用,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模型以此来获得科学概念,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在什么时候需要建模、怎样建模。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细致,但反思过后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如:要是增加视频模拟的环节,可能会更具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的印象也许会更深刻,模型也更容易建立。

教科版小学科学《液体热胀冷缩》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液体热胀冷缩》说课稿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热胀冷缩》,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3课。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有3页,分两个部分。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 活动一延续了前一节课的话题。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我们将和学生一起进一步研究“水在受热或受冷后的体积变化”问题。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动一结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依据水的体积变化,推测水的冷热变化”的活动。这项活动将前面的学习成果再次提升,从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温度计的原理。这个设计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生新的认识得到巩固,而且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的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开

展相应的观察实验予以证实。当学生对其他液体进行研究之后,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呢?在这还要提醒学生,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们只研究了几种液体,只能说明我们研究的这部分液体有这样的性质。活动二设计的“其他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现象”的活动,把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拓展,也是对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节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策略】 科学课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强调过程中的观察、发现、预测和假设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发现问题,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最佳方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选择最佳方案——修改实验方法——探究发现一系列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小学罗湘君 一、原有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湘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中《热胀冷缩》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制“液体温度计”进行对比实验,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的第三部分设计了实验,运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个铁环和一个刚好能 通过铁环的铜球,把铜球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从铁环中通过;再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受冷后体积收缩,又能够从铁环中通过。依此而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原有实验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在加热铜球时,由于铜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手柄上,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拿着手柄不稳定,铜球的位置不固定,不能确保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影响加热效果; 2、悬挂的铜球容易晃动、滚动,学生一不小心会造成烫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3、铜球体积较大,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学生易失去耐心,实验效率低; 4、实验中只能看到铜球热胀冷缩变化的结果,看不到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缺乏直观形象度; 5、实验只通过“铜球受热膨胀受冷收缩”这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普遍性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三、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设计与制作为此,我们对这部分的实验设计做了改进。通过反复试验,我们自制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可以显示出热胀冷缩变化的过程,视觉效果比较好。 我们把金属条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之受热后只能向一个方向伸展,推动指针偏

固体热胀冷缩创新实验教学设计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罗坪乡完全小学聂博健 一、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延续液体热胀冷缩探究后,进一步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此实验对学生体验固体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与创新实验创新点: 实验原型:运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个铁环和一个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把铜球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从铁环中穿过;待铜球冷却后体积收缩,又能够从铁环中通过。证明: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实验材料精确度要求高,比较难找。 (2)由于铜球体积较大,所以在铜球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学生易失去耐心,实验效率低。 (3)灵敏度低且不可调; (4)加热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烫伤。 本次创新实验的创新点: 1、实验现象体现了可调性和灵敏性; 2、安全可靠; 3、实验现象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操作且实验过程稳定性强,实验效果也更为明显。 三、创新实验的设计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实验效果,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排除实验中的危险性,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试验,自制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1、介绍实验材料。 2、实验设计原理:通过酒精灯对弹簧片的加热,两块弹簧片膨胀贴在一起,使这个串联电路连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胀冷缩。 四、实验器材:铁丝圈、玻璃球、酒精灯、烧杯 五、实验过程: 1、点燃酒精灯; 2、将酒精灯移至自制串联电路中的两块弹簧片下方进行加热,注意加热使用酒精灯的外焰; 3、电路连通后(灯泡发光)将酒精灯移开,待弹簧片冷却,电路将断开(灯泡熄灭)。 六、实验效果 1、实验操作方便,简单实用,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减少了实验误差,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2、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到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效果很明显。 七、创新实验创新亮点: 1、改进后的实验材料易取,提高了学生课后亲自动手实验的可能性; 2、改进后的实验现象明显,大大地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演示率; 3、改进后的实验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4、实现了演示实验的理念创新,真正以学生为主题,使学生不再把实验看成是专家、教师在实验室的高贵行为,很多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亲自动手验证的,并可以大胆地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