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

1 沼气定义

沼气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泥、工业有机废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沼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燃料,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甲烷(CH4 )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50~70%,二氧化碳(CO2)约占30~40%,此外还有少量氢(H2)、氮气(N2)、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和氨(NH3)等。

在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除了矿物质和木质素外,几乎所有的生物质都可以用来产生沼气,包括动物和人的排泄物、污水污泥、农作物秸秆、含碳工业废物等,所以沼气的成本相当低廉。沼气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一个农村家庭就可以建造自己的沼气池。沼气的用途也很广泛,它不仅能用于燃烧和照明,还可以作为燃料用于发电。沼气这种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质气体燃料,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得到高度重视。发达国家主要从保护环境出发,建立了很多沼气工程,以处理城乡有机废弃物,并获得煤气替代品。在发展中国家,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的一项重要途径,印度和中国是最早大力开发沼气的国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沼气是一种高热值、高品位的能源,它是最合理利用、多次利用和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最有效形式,可以将植物机体的肥料、饲料、热能3种机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广大农村牧区普及沼气,可以把人畜粪便和杂草、秸秆、枯叶等一起投入沼气池发酵,制取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水和沉渣,保存了植物和粪便中的绝大部分氮、磷、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使生物质能利用3次至4次,使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各种成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城镇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物和生活污水来生产沼气也正在迅速发展,造纸厂、酿酒厂、屠宰厂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均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废物都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城市污染,造福市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可作为能源用的秸秆约3.5亿吨,约折合1.5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水和

禽畜养殖场废弃物理论上可以产生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沼气已成为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解决农村的部分能源问题,而且可以把养殖业、种植业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绿色农业、环保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沼气技术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专家测算,安装一个6-8m3的沼气罐,能解决5口之家每年的做饭、取暖、照明、洗浴等生活能源。每年可节约煤约8000块、节电约230度、薪柴和秸秆2吨左右(相当于3.5亩森林植被),折合人民币可节约2500元以上,同时还可减少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森林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一次产生的沼渣相当于300斤氮肥、250斤磷肥、200斤钾肥,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40多种农作物病虫害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2 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保持一定水分、温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多种微生物(统称沼气细菌)的分解而产生的。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沼气的过程,叫沼气发酵。这是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即厌氧机理,其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见图 1.

液化阶段

产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图 1 沼气产生过程示意图

第一阶段(液化阶段):发酵性细菌群利用它所分泌的胞外酶,把禽畜粪便、作物秸秆、豆制品加工后的废水等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能溶于水的单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

第二阶段(产酸阶段):这个阶段是发酵性细菌将小分子化合物将其分解为乙酸、丙酸、丁酸、氢和二氧化碳等,再由产氢产乙酸菌把其转化为产甲烷菌可

利用的乙酸、氢和二氧化碳。

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产甲烷细菌群,利用以上不产甲烷的三种菌群所分解转化的甲酸、乙酸、氢和二氧化碳小分子化合物等生成甲烷。

沼气发酵的3个阶段是相互依赖和连续进行的,并保持动态平衡。在沼气发酵初期,以第一、二阶段的作用为主,也有第三阶段的作用。在沼气发酵后期,则是3个阶段的作用同时进行,一定时间后,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持续正常的产气。

3 沼气产生的条件

人工制取沼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具备严格的厌氧环境;第二,具备充足的发酵原料和足够的沼气接种物,而且具有适宜的发酵浓度、温度和酸碱度等。

3.1 适宜的温度

沼气池内的发酵温度是影响沼气产生和产气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温度高,沼气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活跃,发酵顺利进行,沼气产生得快,产气率也高;温度低,沼气微生物活动力差,原料的产气速率差,甚至长时间不产气。

根据发酵温度的高低可分为常温发酵、中温发酵、高温发酵三种。高温发酵,最适宜的温度是50-60℃,每1立方米池容,日产气2立方米以上;中温发酵最适宜的温度是30-35℃,每1立方米池容,日产气0.4-0.9立方米;常温发酵的温度是10-30℃,每1立方米池容,一般日产气量为0.1-0.25立方米[42,43]。温度虽然对沼气细菌的活动影响很大,但是多数沼气细菌是属于中温型的,一般最适合温度是在25-40℃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酵越好。但在普通沼气池中,保持较高温度是有一定困难的,如能经常维持在30℃左右,就很理想了。

由于沼气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由于冬季寒冷漫长,气温、地温低,原料分解率低,沼气的生产存在产气率低、使用率低、沼气使用综合效益差等问题,图2是温度对产气率的影响,产气量是以每立方米池容中温厌氧消化在35℃时等

于100L 换算。

我国农村家用沼气池多建于地下,受地温影响很大,一般池内发酵原料温度基本都保持在10-30℃之间。寒冷地区冬季气温低,使池内温度随之降低,如果低于10℃以下就不能正常产气,必须采取保温和增温措施,保证沼气微生物的正常活动,以利于正常产气。

温度120

100

8060

40

60504030

2010每

(L

)

图 2 温度对产气率的影响

3.2 碳氮比、适宜的发酵原料

在沼气发酵过程中,发酵原料既是产生沼气的基质,又是沼气发酵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养料来源。沼气发酵原料十分广泛和丰富,除了矿物油和木质素外,自然界中的有机物质一般都可以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例如农作物秸秆,人、畜和家禽粪便,生活污水,工业和生活有机废物等。根据沼气发酵原料的化学性质和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富氮原料通常指富含氮元素的人、畜和家禽粪便,这类原料经过了人和动物肠胃系统的充分消化,一般颗粒细小,含有大量低分子化合物——人和动物未吸收消化的中间产物,含水量较高。因此,在进行沼气发酵时,它们不必进行预处理,就容易厌氧分解,产气很快,发酵期较短。

富碳原料通常指富含碳元素的秸秆和秕壳等农作物的残余物,这类原料富含纤维素、半纤维、果胶以及难降解的木质素和植物蜡质。干物质含量比富氮的粪便原料高,且质地疏松,比重小,进沼气池后容易飘浮形成发酵死区——浮壳层,

发酵前一般需经预处理。富碳原料厌氧分解比富氮原料慢,产气周期较长。

氮素是构成沼气微生物躯体细胞质的重要原料,碳素则构成微生物细胞质,而且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发酵原料的碳氮比不同,其发酵产气情况差异也很大。从营养学和代谢作用角度看,沼气发酵细菌消耗碳的速度比消耗氮的速度要快25-30倍。因此,在其他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碳氮比例配成25-30:1可以使沼气发酵在合适的速度下进行。如果比例失调,就会使产气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因此,制取沼气不仅要有充足的原料,还应注意各种发酵原料碳氮比合理搭配。

3.3 严格的厌氧环境

沼气微生物的核心菌群——产甲烷菌是一种厌氧性细菌,对氧特别敏感,它们在生长、发育、繁殖、代谢等生命活动中都不需要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甚至死亡。产甲烷菌只能在严格厌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所以,修建沼气池,要严格密闭,不漏水,不漏气,这不仅是收集沼气和贮存沼气发酵原料的需要,也是保证沼气微生物在厌氧的生态条件下生活得好,使沼气池能正常产气的需要。

3.4 PH值与碱度

沼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要求发酵原料的酸碱度保持中性,或者微偏碱性,过酸、过碱都会影响产气。测定表明,酸碱度在pH=6-8之间,均可产气,以pH=6.5-7.5产气量最高,pH低于6或高于9时均不产气。

农村户用沼气池发酵初期由于产酸菌的活动,池内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导致pH下降。随着发酵持续进行,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中和一部分有机酸,同时甲烷菌的活动,使大量的挥发酸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使pH逐渐回升到正常值。所以,在正常的发酵过程中,沼气池内的酸碱度变化可以自然进行调解,先由高到低,然后又升高,最后达到恒定的自然平衡(即适宜的pH),一般不需要进行人为调节。只有在配料和管理不当,使正常发酵过程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有机酸大量积累,发酵料液过于偏酸的现象。此时,可取出部分料液,加入等量的接种物,将积累的有机酸转化为甲烷,或者添加适量的草木灰或石灰澄清

液,中和有机酸,使酸碱度恢复正常。

3.5 接种物

为加快沼气发酵启动的速度和提高沼气池产气量,要向沼气池加入含有丰富沼气微生物的物质,称为接种物(也叫活性污泥)。在一般的沼气发酵原料和水中,沼气微生物的含量很少,靠其自己繁殖,很难启动。所以,在新池装料前,要收集一定量的接种物。城市下水污泥,湖泊、池塘底部的污泥,粪坑底部沉渣,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的污泥,以及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里的活性污泥等都含有大量的沼气微生物,是良好的接种物。加入接种物的数量要足够,接种物太少,不利于产气;接种物过多,又会占去沼气池的有效容积,影响总产气量。因此加入接种物的数量一般应占发酵料液的10%-30%。

3.6 搅拌

静态发酵沼气池原料加水混合与接种物一起投进沼气池后,按其比重和自然沉降规律,从上到下将明显的逐步分成浮渣层、清液层、活性层和沉渣层。这样的分层分布,对微生物以及产气是很不利的。导致原料和微生物分布不均,大量的微生物集聚在底层活动,因为此处接种污泥多,厌氧条件好,但原料缺乏,尤其是用富碳的秸秆做原料时,容易漂浮到料液表层,不易被微生物吸收和分解,同时形成的密实结壳,不利于沼气的释放。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就需要采取搅拌措施,变静态发酵为动态发酵。

沼气池的搅拌通常分为机械搅拌、气体搅拌和液体搅拌三种方式。机械搅拌是通过机械装置运转达到搅拌目的;气体搅拌是将沼气从池底部冲进去,产生较强的气体回流,达到搅拌的目的;液体搅拌是从沼气池的出料间将发酵液抽出,然后从进料管冲入沼气池内,产生较强的液体回流,达到搅拌的目的。实践证明,适当的搅拌方式和强度,可以使发酵原料分布均匀,增强微生物与原料的接触,使之获取营养物质的机会增加,活性增强,生长繁殖旺盛,从而提高产气量。搅拌又可以打碎结壳,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及能量转换效率,并有利于气泡的释放。采用搅拌后,平均产气量可提高30%以上。

4 沼气发展历史

4.1 国外的发展历史

沼气的生成是一种古老的生物现象,人们早已发现在湖泊或沼泽中常常有气泡从水底的污泥中冒出,这些气体收集起来可以点燃,便称这种气体为“沼气”,但是当时并不知道它的成分。直到177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Alexander Volta 测出湖泊底部植物体腐烂所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甲烷,但当时仍然没有人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1859年,“发酵之父”法国科学家Louis.Pasteur用著名的Pasteur 实验,证明发酵现象是微小生命体进行的化学反应。1875年俄国学者Popoff首先利用河泥加入纤维素物质,产生甲烷,并发现甲烷发酵是一个微生物学过程,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1896年英国在一个小城市里建起了一座沼气池,用来处理生活污水所产生的污泥,所产生的沼气可以照明一条街道。1914年,美国有14座城市建立了厌氧消化池。1936年,H.A.Barker发现沼气发酵分为产酸和分解酸两个阶段产生甲烷。1940年,在澳大利亚出现了连续搅拌的厌氧消化池,改善了厌氧污泥与废水的混合,提高了处理效率。1950年,美国R.E.Hungate教授建立了厌氧技术,沼气池也由开始时的简单化粪池发展到高速消化器。1967 年布赖恩特分离纯化了沼气发酵微生物中的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人们对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开始有了正确的认识。1969 年,厌氧技术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Young和McCarty发明了厌氧滤池。与此同时,Zeikus 等人提出了厌氧消化的四类群理论,更确切地阐明了复杂有机物厌氧消化的微生物过程。1979 年,厌氧技术出现了重大的突破,荷兰农业大学环境系Lettinga 等研制成功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这些新工艺使可溶性原料在池内发酵时间大大缩短,使沼气发酵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

俄罗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开始研究厌氧消化技术,1941年,开始实际应用。世界性环保——能源危机之后,苏联建造了一批大型沼气工程,解决了自身环境污染和增温问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调整了沼气发展战略,主要发展适合于任何气候地区的工厂化生产的小型、高效沼气发酵装置,可日处理200kg畜禽粪,产沼气7-8m3。

1927年,德国开始用沼气发电,并用冷却发电机组的热水来加热沼气池。1948年,在德国的Odenwald小镇出现了第一个沼气设备。由于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德国沼气利用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进展。

在英国,建立了甲烷的自动化工厂。据估计,英国利用人和动物的各种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所产生的甲烷,可以替代整个英国25%的煤气消耗量。苏格兰设计出一种小型甲烷发动机,可供村庄、农场和家庭使用。英国以垃圾为原料实现了沼气发电。

美国已拥有24处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的能量转化工程,如爱荷华州建立沼气工程,可日处理1500头牲畜废弃物。墨西哥从1987年建成第一套厌氧装置起,到1996年一共建成了75项沼气工程。

印度也是一个沼气使用历史悠久的国家,18世纪后期就有了使用沼气的记载,1900年,印度建造了用人粪作原料的沼气池。从20世纪70年代起,印度就制定了有关沼气的发展计划。韩国在1969-1975年期间发展了近3万口农村家用沼气池,1976年以后发展了一批150m3左右村级规模的沼气装置。在1992-1998年期间,尼泊尔总共装置37000座小型沼气池,供应20万人使用。

4.2 国外沼气技术的发展

(1)德国

在欧洲国家中,德国是发展中小型农场沼气工程的典型代表,主要动力来自于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的出台。德国是农场沼气工程发展最好的国家,主要是因为激励系统刺激了农场沼气工程的快速增长。德国沼气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场小型沼气工程(热电联供)的大规模增加,在2006年,基本上每个月新建50座沼气工程,到2006年底,沼气工程的数量达到3500座,总装机达1100MW。德国沼气协会估计,到2020年,总装机将达到9500。2005年底,德国在沼气行业大约投资6.50亿欧元用于沼气工程建设,产生了8000个工作岗位。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德国沼气工业的出口也持续增长,2004年达到2700万欧元,约占行业总产值的10%,在不久的将来,预计达到30%。

(2)奥地利

根据欧盟的要求,2002年制订了《绿色电力法》,鼓励建设消化能源作物与

畜禽粪便的沼气工程,不鼓励消化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含有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工程,上网电价比消化能源植物与畜禽粪便的沼气工程低25%。自从绿电法案颁布以来,农场沼气工程发展迅速,2001至2002年期间,沼气工程数量翻倍。2003到2005年间新建了100多座沼气工程,其中15.5%的工程,发电装机小于100kW,72%在100-500kW之间,大于500kW占12.5%。大约50座新建沼气工程将在2005年运行,平均装机500kW。到2006年底,沼气工程数量达到了350座。奥地利沼气用于发电,电并入国家电网,农场主就地利用发电余热。

(3)英国

2002年英国开始实行绿色证书系统——《可再生能源义务证书系统》,该系统要求电力供应商逐年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份额,从2002-2003年度的3%,增加到2003-2004年度的4.3%,2004-2005年度4.9%,2005-2006年度5.5%,在2026-2027年度达到15.4%。在该系统中,沼气是最具代表性的可再生能源。对厌氧消化生产沼气,主要有三方面的激励机制:

(a)对沼气项目的研究、开发、示范项目进行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覆盖了沼气产业的几乎所有类别:农场沼气工程、填埋气利用、市政垃圾厌氧消化、工业有机废水厌氧消化。

(b)对农场沼气工程、填埋气利用、市政垃圾厌氧消化、工业有机废水厌氧消化工程的沼气发电,非化石燃料义务项目(NFFO)提供上网电价补贴。

(c)通过增加废弃物生产者许可证、填埋税、填埋标准等措施提高废弃物处置管理费用。

与环境效益相比,厌氧消化技术的能源效益仍较低。但是,能源利用对工程运行的经济贡献十分显著。通过非化石燃料义务项目(NFFO)的实施,英国政府的能源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500MW。

以前英国是欧洲生产与利用沼气最多的国家,处于欧洲沼气的领头羊位置,2006年,这一位置被德国取代。但人均沼气产量在欧洲仍然是第一。沼气初级能源的增加主要是填埋气发电市场的增加。填埋气是绿色证书系统(可再生义务证书系统Renewable Obligation Certificate System,ROCS)的受益者。绿色证书系统要求电力提供商每年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的份额,2005-2006年度为

5.7%,2015年将达到15.4%。2004-2005年度,沼气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35.9%(填埋气占33.6%,污水处理沼气占23%),相当于3.9TWh,2005-2006年度达到4.3 TWh。英国污泥消化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发的电和余热供污水处理厂使用或并入国家电网[28]。

(4)瑞典

沼气主要有两个来源:污水处理厂(140座,沼气产量69.3ktoe,1 ktoe是1千吨石油当量),填埋场(60座,沼气产量35.8ktoe )。供热和发电不是沼气的主要利用方式,瑞典的沼气利用选择作汽车燃料,占17.2ktoe。在2006年底,瑞典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沼气工程,来自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沼气经净化后作汽车燃料,沼气产量1600m3/h。另外,也将净化后的沼气注入天然气燃气网,每年相当于180万m3天然气。瑞典是使用沼气作汽车燃料最先进的国家,沼气作汽车燃料开始于1996年,并建立了沼气作汽车燃料的标准。目前,有779辆沼气燃料公共汽车,4500辆汽油、沼气与天然气混合燃料的小汽车,2004年开始,火车开始也以这种方式运行。在交通工具的气体燃料中,沼气占54%,其余是天然气。

(5)丹麦

大部分沼气来自20个集中式联合发酵沼气工程和60个农场沼气工程(57.5ktoe),其余是填埋气(14.3ktoe),生物固体处理沼气工程(20.5ktoe)。热电联产也发展很快,占整个国家沼气发电的99.3%,占沼气工业的84.6%。丹麦的沼气用于发电,电并入国家电网,农场主就地利用发电余热。丹麦的沼气可以并入天然气网。丹麦沼气工程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出售电占1/3,供热占1/3,收购工业废弃物占1/3[28]。

4.3 国内的发展历史

我国沼气事业开始于1930年前后,绝大多数城镇无电力供应,制取沼气的重要目的是用于一些商店、寺庙的照明。1929年夏季在汕头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沼气商号叫中国天然气瓦斯灯行,后来在十几个省建立了分行。所用池型是由罗国瑞发明的水压式沼气池,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压式沼气池基本相似。

1958年,我国沼气事业出现第二次高潮,全国很多省市都修建了沼气池,目的是想解决农村的炊事用能。但由于严格厌氧微生物研究技术上的困难未能解

决,理论研究未能深入下去,修建的沼气池又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留下来能够使用的沼气池为数不多。中国沼气的大规模应用探索是在70年代,这也是尝试和积累经验的阶段。70年代初,中国农村一些地方农户生活用能出现严重短缺。在当时条件下靠商品能源没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沼气应用重新得到重视,在一些地方将沼气发展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机构。由政府支持和组织,以解决能源为主,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是这一时期沼气发展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沼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没有对沼气技术本身进行系统研究,沼气池建造技术未过关;(2)沼气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未得到普及;(3)片面强调建池速度要快,成本要低,要大力普及。

由于上述问题,虽然沼气池数量发展很快,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中大多数沼气在短期使用后报废,但也有一部分质量好的沼气池可以长期使用。这一阶段虽然出了些问题,但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随着户用沼气池的发展,70年代后期也建了一些大中型沼气工程,这些工程以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为原料,以获取沼气能源为主。这批沼气工程的质量相对于户用池较高,但是配套差、池容产气率低、出料困难、综合效益不高。1979年,召开了全国沼气工作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1980年,成立了中国沼气协会,使沼气建设事业逐步走上依靠科学技术、保证建池质量、重视经济效益、建管并重、稳步发展的道路,使沼气事业形成了以能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90年代以来通过对沼气发酵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技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取得了许多出色的研究成果。在沼气发酵工艺研究方面,基本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到2007年底,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已发展到2650万户,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600万吨标准煤。各类沼气工程达到2.66万处,其中大型沼气工程1600多处。今年,中央和地方对农村沼气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新增户用沼气450万户。目标到2010年,全国将有4000万农户用上沼气,达到适宜农户的30%左右。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4700处左右,达到适宜畜禽养殖场总数的39%左右。全国4000万户沼气,每年可产生约154亿立方米的沼气,相当于替代2420万吨标准煤。沼气农户每年节约燃料费、电费、化肥和农药等直接支出约500元,全国4000万户沼气可年增收节支200亿元。

过去二十多年,我国在农村沼气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但是在户用型沼气池的建设和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由以上国外的应用典型可知国外的沼气主要用于发电等工业用途,而我国的沼气目前大部分还是作为农村能源的一部分,其特殊性就决定我们必须找出适合我国的沼气发展的方法。

5 在冬季沼气增温的方法

沼气增温技术是沼气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沼气科技工作者在利用生物质、煤炭等热源为沼气池加热增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增温效果,但因这些方法都需使用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容易产生污染,将被逐渐淘汰。因此,研究者都把目光投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作为沼气增温热源,太阳能增温技术必将成为沼气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沼气增温技术是对现有的沼气设备及其相关环境进行热量补充的技术。中国沼气经过几十年的研发应用,不论是厌氧消化工艺技术,还是建造、运行管理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整体技术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是在寒冷地区沼气工程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国内虽有一些相关应用,但在该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相关的增温节能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当前主要运用的增温手段有以下几种:

(1)塑料暖棚增温技术

其结合了蔬菜大棚的保温特点,利用太阳能为系统提高温度。在晋南地区,采取太阳能塑料暖圈技术后,暖圈内温度可比室外温度提高6-15℃,最高时达20℃以上,沼气池内温度均可达到12℃以上,基本满足该地区冬季沼气的正常发酵,但是在北纬40度以北地区,要想实现全年高效产气就需要对该模式作进一步完善。

(2)燃池增温技术

现在多在我国东北地区推广,该技术采用对原有沼气池外围再增建一个环形或半环形燃烧池,具体以锯末或农作物秸秆,再加上一定配比的水为原料,可燃烧一个冬天,是一种节能增温效果较为明显的新型技术,但是该技术需要消耗大

量秸秆,而且污染严重。

(3)“猪-沼-炕”增温技术

该技术是将过去北方的连灶炕与沼气建设相结合,把灶炕里的高温烟气通过烟道强送到沼气装置周围为其加温,此技术也提高了对炕灶火的热利用率,有效的提高了沼气池的环境温度,但对大中型工程来讲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4)隔热材料保温法

该方法现在多用于坝上,就是在地底、池四周加保温、隔热材料,中断沼气池与大地的热传导通道。其有两大好处:①防止大地封冻、解冻过程因地温下降,降低池温;②隔绝池体内热量向接壤的土层传导,有效保持池内温度。该技术只能延缓料液降温的速度,在冬季不能保证沼气工程运行。

(5)沼气池表面覆盖柴草保温方法

盖料有秸秆、草类、池面堆肥或者加厚土层等,覆盖面要大于池面以利保温,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只适用于户用沼气池。

(6)挖环形沟保温法

在沼气池周围挖好环形沟,沟内堆沤粪草,利用发酵酿热来实现保温和增温,该方法是对堆沤发酵热的有效利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污染了沼气装置的周围环境。

(7)秸秆废弃物的燃烧方法

这是一种使用较早的增温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沼气设备的环境温度的提高有所帮助,但热利用率不高,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

(8)塑料薄膜覆盖法

该方法是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沼气装置的上面,再结合方法四,在薄膜周围堆放一些柴草的办法来进行保温,该方法效果不明显。

(9)热水锅炉加热法

该方法通过燃烧煤炭加热水产生蒸汽通入沼气池内,以达到沼气池升温的目的,但是由于需要大量煤炭,从能源利用角度上来讲不经济。

综上所述,现在所使用的沼气池增温方法仍以燃烧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能为主,再加上一些保温材料以达到增温目的,但这些方法热能转化率低,而且污染大,目前已不适应沼气工程的发展要求,急需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增温方法。由

于太阳能和石化能源相比有许多优点,它具有储量的“无限性”,存在的普遍性,利用的清洁性以及经济性等优点。因而利用太阳热能作为沼气系统增温热源是沼气发展趋势之一。而且,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来收集太阳能,为沼气供热增温是较好的选择。

6 沼气中CO2甲烷化

沼气及其产生过程

沼气及其产生过程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环境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由于这种气体最初是在沼泽、湖泊、池塘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叫它沼气。沼气含有多种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的过程,叫沼气发酵。根据沼气发酵过程中各类细菌的作用,沼气细菌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细菌叫做分解菌,它的作用是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和二氧化碳(CO2)等。它们当中有专门分解纤维素的,叫纤维分解菌;有专门分解蛋白质的,叫蛋白分解菌;有专门分解脂肪的,叫脂肪分解菌;第二类细菌叫含甲烷细菌,通常叫甲烷菌,它的作用是把简单的有机物及二氧化碳氧化或还原成甲烷。因此,有机物变成沼气的过程,就好比工厂里生产一种产品的两道工序:首先是分解细菌将粪便、秸秆、杂草等复杂的有机物加工成半成品——结构简单的化合物;再就是在甲烷细菌的作用下,将简单的化合物加工成产品——即生成甲烷。 沼气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我国户用沼气系统多属于地下水压式沼气发酵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即静态沼气发酵系统和动态沼气发酵系统。静态沼气发酵系统的代表性池型是标准水压沼气池,动态沼气发酵系统以北方地区的旋流布料自动循环太阳能沼气池为代表。标准水压式沼气池主要有进料间、发酵间、出料间、水压间、导气管、天窗盖等构成。旋流布料自动循环太阳能沼气池,在旧池构成的基础上增值了旋流布料墙、水压酸化间、抽渣管、单向阀太阳能增温装置等构件。 怎样安全使用沼气 沼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清洁、卫生、投资少,能给人类造福的生物能源。但是它和水、电、天然气一样,当人们没有掌握它的安全使用知识和技术的时候,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使用沼气容易发生的事故,主要是窒息中毒、烧伤和火灾等。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生产和利用沼气中仍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过去一些地方因对沼气特性和安全使用的科学知识宣传不够,曾经发生多起因沼气用户缺乏安全使用沼气知识而引起的中毒、窒息、火灾、淹溺等严重安全事故,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宣传和普及安全使用沼气的科学知识是发展沼气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的工作。 二、安全使用沼气知识教育。主要针对沼气生产工,包括一般生产技术知识教育、一般安全使用沼气科学知识教育和专业安全技术知

产生沼气的基本原理

产生沼气的基本原理 1?沼气定义? 沼气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泥、工业有机废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沼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燃料,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甲烷(CH4?)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50~70%,二氧化碳(CO2)约占30~40%,此外还有少量氢(H2)、氮气(N2)、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和氨(NH3)等。? 在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除了矿物质和木质素外,几乎所有的生物质都可以用来产生沼气,包括动物和人的排泄物、污水污泥、农作物秸秆、含碳工业废物等,所以沼气的成本相当低廉。沼气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一个农村家庭就可以建造自己的沼气池。沼气的用途也很广泛,它不仅能用于燃烧和照明,还可以作为燃料用于发电。沼气这种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质气体燃料,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得到高度重视。发达国家主要从保护环境出发,建立了很多沼气工程,以处理城乡有机废弃物,并获得煤气替代品。在发展中国家,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的一项重要途径,印度和中国是最早大力开发沼气的国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沼气是一种高热值、高品位的能源,它是最合理利用、多次利用和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最有效形式,可以将植物机体的肥料、饲料、热能3种机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广大农村牧区普及沼气,可以把人畜粪便和杂草、秸秆、枯叶等一起投入沼气池发酵,制取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水和沉渣,保存了植物和粪便中的绝大部分氮、磷、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使生物质能利用3次至4次,使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各种成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城镇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物和生活污水来生产沼气也正在迅速发展,造纸厂、酿酒厂、屠宰厂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均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废物都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城市污染,造福市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可作为能源用的秸秆约3.5亿吨,约折合1.5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弃物理论上可以产生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沼气已成为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解决农村的部分能源问题,而且可以把养殖业、种植业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绿色农业、环保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沼气技术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专家测算,安装一个6-8m3的沼气罐,能解决5口之家每年的做饭、取暖、照明、洗浴等生活能源。每年可节约煤约8000块、节电约230度、薪柴和秸秆2吨左右(相当于3.5亩森林植被),折合人民币可节约2500元以上,同时还可减少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森林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一次产生的沼渣相当于300斤氮肥、250斤磷肥、200斤钾肥,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40多种农作物病虫害有显着的防治效果。? 2?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保持一定水分、温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多种微生物(统称沼气细菌)的分解而产生的。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沼气的过程,叫沼气发酵。这是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即厌氧机理,其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见 图?

沼气发酵的原理

沼气发酵的原理 沼气发酵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学过程,参加发酵的微生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只有了解参加沼气发酵的多种微生物活动规律、生存条件及作用,并按照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活动规律要求,去修建沼气池,收集发酵原料,进行日常管理,使参加发酵的各种微生物得到最佳的生长条件,才能获得较多的产气量和沼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1、什么叫沼气沼气发酵又叫厌氧消化,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它们把各种固体或是溶解状态的复杂有机物,按照各自的营养需要,进行分解转化,最终生成沼气。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可以燃烧,因为这种气体最先是在沼泽中发现的,所以称为沼气,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占55%-70%左右,二氧化碳占25%-40%左右,此外还有少量氢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氮和氨等。 2、沼气发酵微生物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有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痒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食乙酸产甲烷菌等五大类微生物参加沼气发酵,它们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对生存条件的要求,有以下三个阶段。 (1)液化阶段在沼气发酵中首先是发酵性细菌群利用它所分

泌的胞外酶,如纤维酶、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对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也就是把禽畜粪便、作物秸秆、豆制品加工后的废水等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能溶于水的单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个阶段叫液化阶段。 (2)产酸阶段这个阶段是三个细菌群体的联合作用,先由发酵性细菌将液化阶段产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吸收进细胞内,并将其分解为乙酸、丙酸、丁酸、氢和二氧化碳等,再由产乙酸菌把发酵性细菌产生的内酸、丁酸转化为产甲烷菌可利用的乙酸,氢和二氧化碳。另外还有耗氢产乙酸菌群,这种细菌群体利用氢和二氧化碳生成乙酸,还能代谢糖类生产乙酸,它们能转变多种有机物为乙酸。 液化阶段和产酸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统称不产甲烷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产甲烷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它们主要的作用是为产甲烷菌提供营养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厌氧条件,消除部分毒物。 (3)产甲烷阶段在此阶段中,产甲烷细菌群,可以分为食氢产甲烷菌和食乙酸产甲烷菌两大类群,已研究过的就有70多种产甲烷菌,它们利用以上不产甲烷的三种菌群所分解转化的甲酸、乙酸、氢和二氧化碳小分子化合物等生成甲烷。产甲烷菌的共同特征是:①生长非常缓慢,如甲烷八叠球菌在乙酸上生长时其倍增时间为1-2天,甲烷菌丝倍时间为4-9天;②严格厌氧,对氧气和氧化剂非常敏感,在有空气的条件下就不能

产生沼气的基本原理

产生沼气的基本原理 1 沼气定义 沼气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泥、工业有机废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沼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燃料,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甲烷(CH4 )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50~70%,二氧化碳(CO2)约占30~40%,此外还有少量氢(H2)、氮气(N2)、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和氨(NH3)等。 在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除了矿物质和木质素外,几乎所有的生物质都可以用来产生沼气,包括动物和人的排泄物、污水污泥、农作物秸秆、含碳工业废物等,所以沼气的成本相当低廉。沼气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一个农村家庭就可以建造自己的沼气池。沼气的用途也很广泛,它不仅能用于燃烧和照明,还可以作为燃料用于发电。沼气这种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质气体燃料,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得到高度重视。发达国家主要从保护环境出发,建立了很多沼气工程,以处理城乡有机废弃物,并获得煤气替代品。在发展中国家,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的一项重要途径,印度和中国是最早大力开发沼气的国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沼气是一种高热值、高品位的能源,它是最合理利用、多次利用和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最有效形式,可以将植物机体的肥料、饲料、热能3种机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广大农村牧区普及沼气,可以把人畜粪便和杂草、秸秆、枯叶等一起投入沼气池发酵,制取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水和沉渣,保存了植物和粪便中的绝大部分氮、磷、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使生物质能利用3次至4次,使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各种成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城镇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物和生活污水来生产沼气也正在迅速发展,造纸厂、酿酒厂、屠宰厂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均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废物都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城市污染,造福市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可作为能源用的秸秆约3.5亿吨,约折合1.5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弃物理论上可以产生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沼气已成为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解决农村的部分能源问题,而且可以把养殖业、种植业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绿色农业、环保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沼气技术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专家测算,安装一个6-8m3的沼气罐,能解决5口之家每年的做饭、取暖、照明、洗浴等生活能源。每年可节约煤约8000块、节电约230度、薪柴和秸秆2吨左右(相当于3.5亩森林植被),折合人民币可节约2500元以上,同时还可减少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森林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一次产生的沼渣相当于300斤氮肥、250斤磷肥、200斤钾肥,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40多种农作物病虫害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2 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保持一定水分、温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多种微生物(统称沼气细菌)的分解而产生的。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沼气的过程,叫沼气发酵。这是沼气产生的基本原理,即厌氧机理,其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见 图

沼气发酵基本原理沼气发酵基本原理沼气发酵又称为厌氧消化厌氧

沼气发酵基本原理 沼气发酵基本原理 沼气发酵又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和甲烷以酵,是指有机物质(如人畜家禽粪便、秸秆、杂草等)在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通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功能不同的各类微生物的分解代谢,最终形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混合性气体(沼气)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一、沼气发酵微生物 沼气发酵微生物是人工制取沼气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有了大量的沼气微生物,并使各种类群的微生物得到基本的生长条件,沼气发酵原料才能在微生物的条件下转化为沼气。 (一)沼气微生物的种类 沼气发酵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微生物和化学过程,这一过程的发酵和发展是五大类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它们是: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和食乙酸产甲烷菌。这些微生物按照各自的营养需要,起着不同的物质转化作用。从复杂不机物的降解,到甲烷的形成,就是由它们分工合作和相互作用完成的。 在沼气发酵过程中,五大类群细菌构成一条食物链,从各类群细菌的生理代谢产物或它们的活动对发酵液酸碱度 (pH )的影响来看,沼气发酵过程可分为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前三群细菌的活动可使有机物形成各种有机酸,因此,将其统称为不产甲烷菌。后二群细菌的活动可使各种有机转化成甲烷,因此,将其统称为产甲烷菌。 1、不产甲烷菌在沼气发酵过程中,不能直接产生甲烷微生物统称为不产甲烷菌。不产甲烷菌能将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变成简单的小分子量的物质。它们的种类繁多,现已观察到的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三大类。以细菌种类最多,目前已知的有18 个属51 个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分离方法的改进,还在不断发现新的种。根据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可将其分为好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三大类型。其中,厌氧菌数量最大,比兼性厌氧菌、好氧菌多100~200 倍,是不产甲烷阶段起主要作用的菌类。根据作用基质来分,有纤维分解菌、半纤维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和其他一些特殊的细菌,如产氢菌、产乙酸菌等。 2、产甲烷菌在沼气发酵过程中,利用小分子量化合物形成沼气的微生物统称为产甲烷菌。如果说微生物是沼气发酵的核心,那么产甲烷菌又是沼气发酵微生物的核心,产甲烷菌是一群常特殊的微生物。它们严格厌氧,对氧和氧化剂非常敏感,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生存繁殖。它们依靠二氧化碳和氢气生长,并以废物的形成排出甲烷,是要求生长物质最简单的微生物。 产甲烷菌的种类很多,目前已发现的产甲烷菌有 3 目、4科、7 属和13 种,根据它们的细胞形态、 甲烷螺旋形菌类。产甲烷菌生长缓慢,繁殖倍增时间的15 倍。由于产甲烷菌繁殖较慢、在发酵启动时,需 加入大量甲烷菌种。 产甲烷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如土壤中,湖泊、沼泽中,反刍动物(牛羊等)的肠胃道,淡水或碱水池塘污泥中,下不道污泥,腐烂秸秆堆,牛马粪以及城乡垃圾堆中都有大量的产甲烷菌存在。由于产甲烷菌的分离、培养和保存都有较大的困

沼气的产生

第一章 1、沼气的产生 沼气是多种有机质在一定温度、湿度、酸碱度及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 沼气的产生过程称为沼气发酵,国际上统称厌氧消化。 地球上每年由光合作用生成4×1011吨有机物,其中约5%以不同形式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生成沼气。 2、沼气的主要成分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除主要成分甲烷(CH4)外,还含有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气体,其中甲烷含量为55%~70%,二氧化碳含量为25%~40%,其他含量较低。 甲烷(CH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厌氧消化的最终产物,可燃,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性质较稳定,是沼气、天然气、煤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3、沼气的特性 沼气热值:20000~22000kJ/m3 煤气热值:15000kJ/m3 天然气:37000~39000kJ/m3 液化石油气:50000kJ/m3 4、沼气工程的概念:最初是指以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以沼气生产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单纯追求能源生产。目前已拓展为以各种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为手段,以追求能源为目标,最终实现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5、阅读文献,了解沼气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 6、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相关法令、法规 (1)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管理措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2)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3)其他环境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2001); 《沼渣、沼液使用技术规范》GB 7959-8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 《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J 25.1-89; 《污水排入城市地下水道水质标准》GJ 18-86;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87; 其他标准、规定和规范。 第二章 1、原料有机物含量和沼气产量评价指标 (1)总固体(TS) 又称干物质浓度,指将一定量的原料放置在100~105℃烘箱内,烘干至恒重,烘干物质占总重的百分比。单位:%

沼气转化的原理

沼气转化的原理 沼气转化是指将有机废弃物(如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食品废弃物等)通过生物发酵产生的沼气经过处理和利用,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过程。沼气主要由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组成,还含有少量的氢气(H2)、硫化氢(H2S)、氮气(N2)等。 沼气转化的原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酸化、甲烷产生和稳定阶段。 第一阶段是水解,有机废弃物经过细菌分解生成有机酸、醇、糖等,这些有机物能够提供能源给后续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酸化,通过厌氧细菌的作用,有机酸和醇被进一步分解生成酸性物质如乙酸、丙酸、丁酸等。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氧气,生物产生的酸性物质无法被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是转化为氢气、甲酸、乙酸等物质。 第三阶段是甲烷产生,甲烷是沼气主要的成分,这一阶段通过乙酸消耗产生。乙酸再通过乙酸菌的作用,转化为甲酸和二氧化碳,甲酸又通过甲酸菌的作用,将乙酸进一步氧化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温度、pH值和适宜的微生物环境条件。 最后一个阶段是稳定阶段,稳定阶段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沼气中的硫化氢和氮气的含量,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后续利用设备的腐蚀。在稳定阶段中,硫化氢通

过硫化氢还原菌的作用转化为硫化物或硫。而氮气则通过放气的方式排出。 总的来说,沼气转化的原理是通过微生物(如厌氧菌、乙酸菌、硫化氢还原菌等)的作用,将有机废弃物分解并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有机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够产生可再生的能源沼气,用于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沼气转化也能够产生有机肥料,用于农田的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

沼气是怎样形成的汇总

沼气是怎样形成的 沼气就是指沼泽里的气体。沼气的泛指包括粪肥、污水、都市固体废物及其他生物可降解的有机物质,对于沼气的形成,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下面由我为你详细介绍的沼气的相关知识。 沼气的形成原因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由于这种气体最先是在沼泽中发现的,所以称为沼气。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即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可以燃烧。沼气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 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50~70%,其余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氢和硫化氢等。其特性与天然气相似。空气中如含有8.6~20.8%按体积计的沼气时,就会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沼气是一些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度条件下,隔绝空气如用沼气池,经微生物作用发酵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它含有少量硫化氢,所以略带臭味。发酵是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有许多微生物参与。反响大致分两个阶段: 1微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质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降解成简单的物质,如

低级脂肪酸、醇、醛、二氧化碳、氨、氢气和硫化氢等。 2由甲烷菌种的作用,使一些简单的物质变成甲烷。要正常地产生沼气,必须为微生物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它能生存、繁殖。沼气池必须符合多种条件。首先,沼气池要密闭。有机物质发酵成沼气,是多种厌氧菌活动的结果,因此要造成一个厌氧菌活动的缺氧环境。在建造沼气池时要注意隔绝空气,不透气、不渗水。其次,沼气池里要维持20~40℃,因为通常在这种温度下产气率最高。第三,沼气池要有充足的养分。微生物要生存、繁殖,必须从发酵物质中吸取养分。在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中,人畜粪便能提供氮元素,农作物的秸秆等纤维素能提供碳元素。第四,发酵原料要含适量水,一般要求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中含水80%左右,过多或过少都对产气不利。第五,沼气池的pH值一般控制在7~8.5。 沼气的成分 沼气的用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沼气由50%~80%甲烷CH4、20%~40%二氧化碳CO2、0%~5%氮气N2、小于1%的氢气H2、小于0.4%的氧气O2与0.1%~3%硫化氢H2S等气体组成。由于沼气含有少量硫化氢,所以略带臭味。其特性与天然气相似。空气中如含有8.6~20.8%按体积计的沼气时,就会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 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与适量空气混合后即对燃烧。每立方米纯甲烷的发热最为34000千焦,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千焦。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千克无烟煤提供的热量。与其它燃气相比,其抗爆性能较好,是一种很好的清洁燃料。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沼气的开展

产生沼气的基本原理

产生沼气的根本原理 1沼气定义 沼气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泥、工业有机废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沼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燃料,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甲烷(CH4)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50~70%,二氧化碳(CO2)约占30~40%,此外还有少量氢(H2)、氮气(N2)、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和氨(NH3)等。 在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除了矿物质和木质素外,几乎所有的生物质都可以用来产生沼气,包括动物和人的排泄物、污水污泥、农作物秸秆、含碳工业废物等,所以沼气的本钱相当低廉。沼气的生产工艺比拟简单,一个农村家庭就可以建造自己的沼气池。沼气的用途也很广泛,它不仅能用于燃烧和照明,还可以作为燃料用于发电。沼气这种来源丰富、本钱低廉的优质气体燃料,无论在兴旺国家还是在开展中国家均得到高度重视。兴旺国家主要从保护环境出发,建立了很多沼气工程,以处理城乡有机废弃物,并获得煤气替代品。在开展中国家,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的一项重要途径,印度和中国是最早大力开发沼气的国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沼气是一种高热值、高品位的能源,它是最合理利用、屡次利用和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的最有效形式,可以将植物机体的肥料、饲料、热能3种机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广阔农村牧区普及沼气,可以把人畜粪便和杂草、秸秆、枯叶等一起投入沼气池发酵,制取沼气作燃料。沼气池中的水和沉渣,保存了植物和粪便中的绝大局部氮、磷、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使生物质能利用3次至4次,使生物体的能量和各种成份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城镇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物和生活污水来生产沼气也正在迅速开展,造纸厂、酿酒厂、屠宰厂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均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废物都可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城市污染,造福市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广泛,其中农业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可作为能源用的秸秆约3.5亿吨,约折合1.5亿吨标准煤;工业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弃物理论上可以产生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沼气已成为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局部,它不仅可解决农村的局部能源问题,而且可以把养殖业、种植业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绿色农业、环保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开展。沼气技术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开展潜力。据专家测算,安装一个6-8m3的沼气罐,能解决5口之家每年的做饭、取暖、照明、洗浴等生活能源。每年可节约煤约8000块、节电约230度、薪柴和秸秆2吨左右〔相当于3.5亩森林植被〕,折合人民币可节约2500元以上,同时还可减少2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森林资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一次产生的沼渣相当于300斤氮肥、250斤磷肥、200斤钾肥,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40多种农作物病虫害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2沼气产生的根本原理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保持一定水分、温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多种微生物(统称沼气细菌)的分解而产生的。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沼气的过程,叫沼气发酵。这是沼气产生的根本原理,即厌氧机理,其发酵的生物化学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见图

产生沼气所应用的原理

产生沼气所应用的原理 概述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由有机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混合气体。它主要由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组成,还含有少量的氮气、硫化氢等。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沼气广泛应用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用于烹饪、取暖、发电和肥料生产等方面。 产生沼气的原理 1.有机废弃物的收集:产生沼气的第一步是收集有机废弃物。有机废弃 物包括农作物残渣、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这些废弃物被收集起来,以便进一步处理。 2.厌氧发酵:收集到的有机废弃物被输送到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沼 气池通常由一个密闭的容器构成,容器内没有氧气。有机废弃物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发酵,产生沼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厌氧发酵。 3.厌氧菌的作用:厌氧发酵的关键是沼气中存在的厌氧菌。这些厌氧菌 能够分解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厌氧菌通过吸收有机物的能量生存,并在过程中产生沼气。 4.发酵条件:沼气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一般来说, 发酵温度在30°C到60°C之间,湿度保持在70%到90%,PH值在6.5到8.0之间。这些条件有利于厌氧菌的繁殖和有机废弃物的分解。 5.沼气的收集与利用: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系统被收集起来,并用于农 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用途。沼气可以直接用于烹饪和取暖,也可以用于发电和肥料生产。通过适当的处理和利用,沼气可以成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产生沼气的优势 1.可再生能源: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有机废 弃物是沼气的原料,其来源广泛,包括农田、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通过适当的收集和处理,这些有机废弃物可以被高效地转化为沼气。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沼气的产生不会消耗有限资源。 2.环境友好:由于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少。相 比于传统的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沼气的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较少。使用沼气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有积极的影响。

沼气基础知识

沼气基础知识 沼气的介绍 沼气zhaoqi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 燃气体。由于这种气体最先是在沼泽中发现的,所以称为沼气。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 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即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 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可以燃烧。沼气是有机物经微生物 厌氧消化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 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50~70%,其余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氢和 硫化氢等。其特性与天然气相似。空气中如含有8.6~20.8%按体积计的沼气时,就会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沼气除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烘干农副产品、供暖、照明和气焊等外, 还可作内燃机的燃料以及生产甲醇、福尔马林、四氯化碳等化工原料。经沼气装置发酵后 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沼气是一些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度条件下,隔绝空气如用沼气池,经 微生物作用发酵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它含有少量硫化氢,所以略带臭味。发酵是复杂的 生物化学变化,有许多微生物参与。反应大致分两个阶段: 1微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质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降解成简单的物质,如低级脂肪酸、醇、醛、二氧化碳、氨、氢气和硫化氢等。 2由甲烷菌种的作用,使一些简单的物质变成甲烷。要正常地产生沼气,必须为微生 物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它能生存、繁殖。沼气池必须符合多种条件。首先,沼气池要密闭。有机物质发酵成沼气,是多种厌氧菌活动的结果,因此要造成一个厌氧菌活动的缺氧环境。在建造沼气池时要注意隔绝空气,不透气、不渗水。其次,沼气池里要维持20~40℃,因为通常在这种温度下产气率最高。第三,沼气池要有充足的养分。微生物要生存、繁殖, 必须从发酵物质中吸取养分。在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中,人畜粪便能提供氮元素,农作物的 秸秆等纤维素能提供碳元素。第四,发酵原料要含适量水,一般要求沼气池的发酵原料中 含水80%左右,过多或过少都对产气不利。第五,沼气池的pH值一般控制在7~8.5。 沼气发酵工艺的基本条件 1适宜的发酵温度 沼气池的温度条件分为: ①常温发酵也称为低温发酵10℃~30℃,在这个温度条件下,产气率可为0.15~ 0.3m3/m3·d。 ②中温发酵30℃~45℃,在这个温度条件下,池容产气率可达1m3/m3·d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