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四化与新四化

旧四化与新四化

旧四化与新四化

新四化建设与中国青年梦

新四化建设与中国青年梦 在十八大报告中,李克强正式提出了“新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实现中国复兴之路上的新一时代要求,将会带领我们逐步实现中国梦。作为中国梦建设者的青年人,我们也将会把自己的热情、智慧和青春投入到新四化的建设中来。 城市作为政治、经济繁荣中心、文化汇合地,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多样性。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然而,中国以往的城镇化,存在“重物不重人”的遗憾。尽管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5%。李克强提出“新四化”时特别强调“人”的因素,直指了问题关键。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将是“人”的城镇化,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造福百姓、富裕农民。这就解决了农村人口转变成城镇人口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问题。实现了农村地域城镇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它实现了人和物的同步,真正实现了城镇化。 同时,农业和粮食问题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农业现代化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也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生产出绿色、天然的食品。运用现代化管理和机械生产后,能避免农业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解放农村劳动力。那样农民伯伯就能在播种和收获的季节里通过对机械的操作来完成,平时的田间劳作也会变得轻松。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以及学习科学知识了。那么,农民的文化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必须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加快促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工业化要求我们要提高产业管理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要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利用信息产业的技术和科技带动工业的发展,结合工厂的生产和实施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制造出有价值、廉价实惠的产品。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新四化”的内容,那么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不可能置身事外,更不应该将此作为负担。我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不会因为一些挫折所动摇和改变。更不会因为到达成功的路还很远而退却,我们只会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毅走出一条灿烂的路。时代选择了我们,新四化的建设需要我们的参与。相信每一个热血青年面对这份责任都不会选择逃避,而会肩负这份使命,做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能看到,在我们的身边正有许多青年人正在响应新四化建设。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城市里好的工作环境,来到山区,在那里做起了小小的村官、支教、或者投身田间进行农业研究,他们是城镇化的领头羊。还有许多青年心怀远大理想,刻苦钻研科学知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在科学的道路上挥洒着自己青春。也有青年自己设计产品,开发软件,想通过自己的事业来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有青年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以志愿者的身份默默的付出着,或者以一个匿名的人履行着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些青年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时代需要他们,新四化的建设更加需要他们的参与。 然而,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定位和认识。我们应该干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在有自己目标和方向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价值取向,积极参与到新四化的建设之中。未来是我们青年的,中国梦——青年梦——世界梦。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知识: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1、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2)量变质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3、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二、毛泽东思想

5、毛泽东思想。(★★★★) 形成:萌芽和初步形成的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成熟发展时期(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继续发展和渐臻丰满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进一步发展时期。 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真理等。群众路线:(1)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五位一体;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范恒山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 范恒山 ? 2012-06-13 16:37:22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6月3日 人物小传:范恒山,经济学博士,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参与许多重大文件的起草,主持了大量重要发展改革、区域发展规划和专项方案的制定,以及一些重大理论与政策课题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奖。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著、编、译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和差别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国家将着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阶段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差别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 自觉地、系统地研究制定区域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大体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国家通过调整工业布局来推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的时期。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薄弱、沿海与内地布局畸轻畸重的格局,同时,基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提出了调整沿海内地工业布局的战略举措,并通过这一布局调整来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代表性的论断是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两个必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根据这一战略思想,国家投资明显向内地倾斜。这个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初步改观,直到现在,内地的发展仍在倚赖这个基础。理论界一般称这一阶段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考虑到当时沿海的综合条件较好,在区域发展方面采取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举措。在这方面,代表性的论述是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和“两个大局”观。经过努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理论界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梯度推进或不均衡发展战略阶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为此,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央把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此,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非常丰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来、后来我们所概括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般称为“四大板块”战略。在这一总体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理论界把这一阶段叫做促进协调或趋向协调发展阶段。 但是,对于地域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我国来说,四大板块的划分从地理空间尺度来看仍然偏大,有必要根据实际情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上杭县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研究* 摘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是一个地区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课题,上杭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这一课题自然而然的成为推动上杭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是“十一五”规划提出“新四化”中的前两化。本研究报告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分析了工业化也城镇化的关系,指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城镇化可以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和统计年鉴的数据对比上杭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现状并作相应判断。运用产业结构理论结合H〃钱纳里、西蒙〃库兹涅茨、克拉克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进行判断,指出上杭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期,或者是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阶段。通过计算城镇化偏离系数分析上杭县城镇化水平与劳动力非农化进程之间差距,指出上杭目前城镇化水平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包括城镇规划不完善、工业化的弱质性难以为城镇化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户籍制度问题。城镇化的滞后影响了工业化的发展,使大量劳动力过多滞留在农村,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同时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且影响了城乡生态建设。最后建议上杭县以循环经济的理念科学规划,促进城镇化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的转型与升级;并且综合应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阶段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于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来说,工业化与城镇化均是重要途径。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应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进而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探讨 工业化与城镇化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土壤和必然结果,又反作用于工业化。 (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城市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城市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1]。发达国家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发展水平越高,发展速度越快的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越高和越快。其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从多个层面带动了城镇化。 一方面,工业化促进了生产要素与资源向城镇地区集聚。生产要素与资源的集聚是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必要条件与重要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各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它们将会向优势地理区位运动、集中,社会个体也是向发展条件最优的区域流动与集聚。一般情况下,工业项目都会选择有某种先天的地理上的优势和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的地区,与农村相比,城镇的物流成本、资金流动成本、信息成本较低,而相关服务较多,人力资源也更为集中,拥有诸多优势,因而,工业项目主要分布城镇内部或周边。工业化发展,一般会增强城市的比较优势,进而从外部吸引更多的资源、资金、信息、人才和智力在城市聚集。如工业创造了更多的劳动报酬相对较高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积聚,进而推动了城镇的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化为城镇基本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工业由于组织化程度较高,生产水平较高,进而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资助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6B139,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6R0006。

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解析

2014年广东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 1.【D】解析:(1)为1984年春节写的春联“联产承包显威力,国富民强示繁荣”。(2)为1953年春联:“新中国百废待兴,共和国前程似锦”因此(2)在(1)前,排除B、C两项。(3)为2013年春节楹联征集评选中的一副。(4)为2008迎奥运春联,因此(4)在(3)前。排除A项。 2.【A】解析: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故B项违反规定。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就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意味着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会违法。故C项违反规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老年人对个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财产权益。”故D项违反规定。 3.【A】解析:党的十八大根据形势的发展,把原来“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改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并对新四化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经验性科学规范。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4.【D】解析:古代有报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5.【B】解析:转弯处的火车轨道外轨比内轨略高,这样可以使列车顺利转弯,减少车轮与铁轨的挤压。 6.【A】解析:《冠子·环流篇》:“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说:若把观测的时间固定于傍晚,则二月春分时斗柄指东,五月夏至时斗柄指南,八月秋分时斗柄指西,十一月冬至时斗柄指北。借助斗柄指向地面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可以确定四个季节的中间日期,二至二分的所在月确定之后,其他月份也就容易确定了。

2020-2021年新四化下的汽车零部件行业

新四化下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研究 汽车零部件专题

目录C ontents 一、 2019年汽车行业回顾/新四化概念 1.12019年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市场及政策回顾 1.2新四化下的汽车零部件演变路径及行业格局 二、汽车零部件行业趋势与价值分析 2.1新四化下的行业趋势及市场变化 2.2智能化和电动化下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2.3智能化和电动化零部件的价值链分析 三、汽车零部件典型案例分析 3.1智能座舱及ADAS代表企业——德赛西威3.2自动驾驶及高精度地图龙头——四维图新 3.3动力电池系统龙头企业——宁德时代 四、新四化汽车零部件未来展望 4.1 新四化下的汽车零部件未来趋势及展望

C HAPTER1 2019年汽车行业回顾/新四化概念1.12019年市场回顾 1)整车数据变化2) 政策及税收 3) 市场变化及调整 1.2新四化下的汽车零部件概念及格局 1)新四化概念及演变路径 2) 新四化的零部件格局

纯电动 2020.3 1 行业概况及研究方向 1.1 2019年市场回顾1)整车数据变化2) 政 策 及 税 收 3)市场变化及调整 1.2 新四化下的汽车零部件1)新四化概念及演变路径2)新四化的零部件格局 图:2019年乘用车产销比 (单位:万辆) ? 2019年,汽车市场仍较为低迷。全年乘用车产销分别 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2%和 9.6%,占汽车产销比重分别达到83%和83.2%,低于上年产销量比重3.4和1.2个百分点;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436万辆和432.4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9%和1.1%。 ? 2020年1月产销量进一步下滑。受疫情影响,今年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其中乘用车市场,1月产销预计分别完成144.4万辆和 161.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9%和27.1%,同比分别下降27.6%和20.2%,降幅大于汽车总体。 ? 新冠肺炎发生后,由于消费者居家隔离,减少了短期的购车行为,影响一至三线城市用户换购需求,以及四线 以下城市和乡镇等下沉城市用户的首次购车需求。 生产 销售 ? 从产销来看,新能源车型的销量由于补贴退坡、双积分 政策的多重影响处于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结合现有头部车企面对购买主力的差异化战略,为汽车零部件领域将带来新一轮影响与机会。 图:2018年~2019年乘用车月销量变化(单位:万辆) 2018 2019 4

结合十八大报告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结合十八大报告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论文要求:一、首先写上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考试试卷。 二、主标题为结合十八大报告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三、可以单纯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某一方面展开论述,并以此添加副标题。四、要求写清楚学号学院等,杜绝抄袭,行文规范,3000字以上,在试卷纸上写好后自行装订好。五、12月27日中午一点前,男生交给我,女生交给赵婧。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丰富 ——访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9日09:36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兰文飞龚克我要评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做了系统阐述,其中有很多新内容。究竟应当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这些论述,就此,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 记者: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全面完整的表述,这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杨金海: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比以往更全面更深刻,因而更科学,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科学确定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实践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指导思想,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十八大的最大亮点,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重要丰富和发展。我们相信,科学发展观必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自信”。报告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结合的战略高度,全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深远意义,深刻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报告还强调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刻认识其意义、内涵、特征等,并以此为坐标总结过去,开辟未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3.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十年来我们的发展道路逐步拓展,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连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建设。十八大又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具体来讲,还要在许多方面创新发展模式。比如,要把传统“四化”(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建设转变为新的“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使我国逐步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种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转变,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必将进一步引发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革命性变革,深刻改变中国人民生存理念、生产方式和生活

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新四化标准”

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新四化标准” 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新四化标准 1982年12月,干部四化标准在中共十二大上写入新党章;1983年7月,全国组 织工作座谈会强调领导班子要实现四化。所谓四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养选拔干部要以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标准。 这些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甚至有些过于模糊化,但在当时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前的干部选拔标准中,左的思想横行,阶级出身的考量远高于干部的才德,这导致了干部队伍结构的单一化及整体能力下降。 而四化标准虽然仍强调革命化是基本前提,但毕竟突出了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文革后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政治路线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干部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不仅如此,四化标准的确立还在实践中为正在开展的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政治中层力量。 文革结束后,干部队伍也进行过调整,但主要是原来被打倒的一批老干部官复原职,以及文革中造反起家的一批突击提干者的撤换。这在当时也带来了干部年龄普遍偏高、知识陈旧、改革意识不足等突出问题。 当时整个中央常委的平均年龄就比今天要大上10多岁。这些情况对于改革开放和 经济建设来说是相当不利的。而四化标准,特别是年轻化和知识化的标准,为干部队伍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此后,干部制度改革一直没有停步。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任期制、回避制、退休制、培训制、考核制、公示制等等也开始进入国家政治生活,从而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且稳定的公务员队伍和一套较为制度化的党内干部选拔体制。不过,仍需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干部选拔制度历经改革,但到今天也还远远称不上完善。甚至就整个改革进程来看,干部选拔制度已经大大落后于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程度。 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任务依然是深化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我们不能不回想起当年提出干部四化标准时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勇气,而这个标准曾是打破人才结构僵局、塑造改革中层力量的良方。在今日改革关键时刻,类似当年四化标准的干部体制改革仍然是需要的,但其思路理应比原来的四化标准更进一步。 如果要给一个具体描述的话,那么一个新的四化标准应该是合适的———即民选化、法治化、程序化、透明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应是以民主选举为基本前提。如能据此标准建立起一套自下而上选举干部的通路,并使之与自上而下的组织选拔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三者结合,那么这种通过组织路线和标准促使中层改革力量崛起的举措,将是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上下脱节、改革动力不足问题的重要路径。

_光明日报_为什么要在_新四化_之后增加_绿色化_

文稿10/2015 《光明日报》:为什么要在“新四化”之后增加“绿色化”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首次提出“绿色化”,与原来倡导的“新四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提,成为“新五化”,具有重大意义。“绿色”,形容环保、低碳、高效、和谐。“化”,意指改变、革新、发展、教化。“绿色化”,意味着从改变自然观和发展观开始,驱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释放改革和创新驱动能力,助推生态文明重大制度确立,培育生态文化,最终浸染社会的价值底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一个以观念转变助推制度建设、再由制度建设凝练价值共识的良性发展路径。换句话说,它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双重改变,是制度建设和价值共识的彼此推进,是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互相砥砺。这是当今时代的关键抉择。面对全球化环境危机和现代性生态困境,生态重建,大势所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色发展,时不我待。当前,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就必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坚持“绿色化”方针,提高国民经济“绿色化”程度,就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观念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内,就必须用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5月6日) 林毅夫:新常态下政府如何推动转型升级 最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市场在发力,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作为相对滞后。面对经济新常态,曾经在以往高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知所措甚至懈怠的状态。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且,国际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作为。那么,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在哪里?一是有效的 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前提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有两个途径: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现有产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产业升级,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建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有效的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能形成充分反映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在经济发展中,有为的政府不可或缺。首先,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资源随着要素积累、比较优势变化而不断从现有技术和产业配置到新的技术和产业的结构变迁过程。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个人勇气、智慧和才能。新产业的发展需要新的能够动员更多资本、有效分散风险的金融制度安排与其匹配,需要交通、电力、港口等硬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等软的制度环境,需要与新技术和新产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的突破,这些都不是企业自己可以解决的。凡此种种困难,均需要有为的政府协调相关企业来克服,或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二是新常态下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看,根据产业发展与国际前沿的差距,我国各地政府可将本地的产业分成五种类型: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转移型产业、弯道超车型产业、战略型产业。 (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5月7日) 李长安:勤劳致富仍是主流价值 近段时期以来,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大幅飙升,全民炒股的风潮再次席卷神州大地。与此同时,各种一夜暴富的传闻在市场中流行。股市的火爆与赚钱效应被不断地放大,吸引着各行各业人士的蜂拥而入。值得警惕的是,在这种大众喧嚣的情况下,“勤劳致富”的观念似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单靠吹大房地产或股票市场的“泡沫”是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强的。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片面地指望各种投机行为就能暴富同样是难以持久的事情。没有强大竞争力的实体经济,没有脚踏实地的劳动,没有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于国于民都是极其有害的事情。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二是部分垄断行业的劳动报酬收入大大超过付出,以及少数腐败分子通过权力寻租、贪污腐败所得不正当收入所造成的不公平现象。但是,即便有少数人通过投机甚或非法途径获得巨额 文摘 WENZHAI 40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键入公司名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小组作业 641pet computer [选取日期] 目录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近年对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新的要求和部署 五.区域政策的明显效果 \

一、区域协调发展内容 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新的提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 2、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的四大战略要件,即调整和完善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西部各省各自的战略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西部各省经济社会的战略发展政策、健全西部与东中部地区区际间协调发展的机制,以逐步形成西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科学、清晰,主体战略功能定位科学、准确,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科学、完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联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西部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格局 4.帮助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第一,加快形成西部地区的主体功能区。统筹考虑未来西部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城镇化格局,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西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营造西部优化开发区的环境。环境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营造和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为进入优化开发区的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二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政策环境;三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体制环境;四是营造优化开发区的机制环境。五是提升优化开发区的区域核心竞争力。 第三,大力建设重点开发区。在有方便交通、通讯设施相连、开发强度低,有充裕的可供新建项目摆布的土地和环境容量,适于承载新产业、新项目或有利于从优化开发区迁 出企业的地区建设重点开发区。 第四,优先保护开发区。在环境生态底子较差,承载力弱,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已造成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性演变,关系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者(如大江大河上游和河流水源涵养补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等),要限制开发区,坚持保护优先。要限制有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各种经济活动,适当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 第五加大禁止开发区的保护力度。在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重点风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 2009-07-09 09:20:11新闻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用专门篇章谈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谈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谈了使各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协调问题。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大局观”,一个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比较快的先发展起来,内地要照顾这个大局。自1978年以后,中央陆续对沿海实施了开放政策。1979年,给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设置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又批准了海南经济特区,都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应当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照顾这个大局。随着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予以了大力支持,这既包括直接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也包括示范和带动作用。从上世纪90 年代末期起,从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国家陆续做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鉴于西部地区发展较为滞后,1999年国家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3年,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国家又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中央又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与此同时,这些年来中央一直强调,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2006年4月,以中央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即涵盖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内的,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配套政策的主要特点 伴随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均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并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强调从实际出发,把握比较优势,选择发展路径;瞄准薄弱环节,选择发展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充分考虑了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状况、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特殊要求。各个地方发展模式与重点是不一样的,在政策安排上也是各有侧重的。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改革也相对滞后。所以中央在提出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时,重点强调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还有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等。在政策上则强调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重工业基地,但是它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机制不活,社会负担比较沉重。因此,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主要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实

教育社会学思考题(整理版)

教育社会学课后思考题 1、结合实际,用社会学视角谈谈当今社会改革的趋势、以及改革 趋势所引发的教育改革。 答:①当今中国的社会改革趋势有:从“旧四化”向“新四化”转变,即由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转变,多数集中在社会体制的改革。 ②引发的教育改革有:农村撤点并校、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取消高考加分、教师制度改革等等。 ③由改革引发的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1、撤点并校问题:(一)背景:一是在学龄人口总量趋于减少的大背景下,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少中小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教育意识已经或正在觉悟,出现择校热和陪读现象。根据推拉理论,人口迁徙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在城市获得从未有过的见闻,在流入地生活条件改善的拉力和流出地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推力作用下,一部分农民认识到农村教育的落后,加上他们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切身感受,他们较深认识到自己的边缘化地位。他们深知,摆脱边缘化地位的唯一途径只有教育。因而这些觉醒的农民希望子女能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尽力为子女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这样一来,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教师也忙着为自己的去向打算,教学质量渐渐下降,留下来的学生也因此而转走,学校最终被撤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首先表现为撤并学校。(二)定义:学校撤并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撤销或关闭学校;;二是把原来的学校变更为初小或教学点,在隶属关系上归邻近的完小或中心校管理,俗称“撤点并校”。撤点并校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其带来的后果却不得不令人反思,撤点并校后学校数量骤减,学生上学距离增加,辍学率回升,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学生就学安全隐患加重,乡土文化渐失等问题。(三)现状:1) 学校数量骤减。2) 上学距离增加。3) 辍学率回升。(四)影响:1) 经济负担加重。2) 安全隐患加重。3) 乡土文化渐失。(五)反思:政策制定者应倾听普通百姓的呼声; 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稳步推进,注重撤并的质量和长效; 长远谋略,保护乡村精神文明的载体; 坚定信心,着力解决撤并困境,使学校布局调整真正成为农民的民生工程和福利工程。 2、农村空巢现象:(一)定义:农村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 60 岁以上,或者是所有子女长期在外求学、务工和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农村老年人; 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农村老年人。(二)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1) 经济拮据,缺乏满足感.经济来源渠道不畅,经济支出

区域协调发展资料

一、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简介】 1、均衡发展阶段: 时间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特点:“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平均主义”,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 2、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开始大转移,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舍弃了牺牲效率的“平均主义”同步发展战略,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开始从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多个方面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强力布局工业产业的做法,首先在东部地区进行改革开放,意图通过东部经济的发展,带动和辐射全国其他地区。 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东部地区的发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益,吸纳了大批在西部农村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东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特区,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和技术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繁荣;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和不同的特色。 3、协调发展 相关政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事实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积累能力,比分散投入,平衡增长要大得多,从而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在短短的20年里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这种区域发展战略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弊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三、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关键点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新四化和关系。刚才我已经提到现在国家有一个新的四化的提法,这个新的四化的突出特点我个人认为是强调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增长更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它的一种连接作用,就是城镇化前段时间各学者研究社会舆论上都在讲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有空间,我们的城镇化现在已经民意上的城镇化,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是刚刚突破50%,按照户籍只有35%左右,就是我们的城镇化以后还要70、80,这个空间很大,但工业化从份额上空间就比较小,但是它有一个质量提升的问题,所以这一部分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总体思路部分有一段不是很长,就是专门讲到四个化,而且这四化的关系。 这个四化也就是四环,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四位一体,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我们要靠这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要靠这四个方面来继续推进,协调推进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强调一个城镇化,因为金融危机之后有一种说法,学者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讲未来增长靠城镇化,过去工业化是创造供给,所以中国的供给能力特别是我们的资金供给,我们的投资的增加我们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增加某一种产能这个很快就能做到,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国际的全球化的力量,我们很快能做到,但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搞这么多投资最后卖给谁,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需求问题, 我刚才提到需求问题,需求问题的解决最最核心的是要靠需求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这个发展,所以我把城镇化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一个亮点,就是这种关系怎么表述呢?我记得10年前十六大报告的时候,一共讲了八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相应的就提出了下面就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城镇化,城镇化处在一个跟农村发展,农业“三农”问题放在一块的这么一个框架,就是城镇化的作用没有像现在这样凸现出来,但工业化我们的基础,是个核心,是最终的最原始的驱动力,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更多是要解决需求问题,那就是要加快或者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镇化里面。十六大的时候还有一个工业化要加快,要新型,同时把信息化跟工业化,就是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 建议 内容提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本文在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下列建议:一是空间规划研究与编制应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保制度改革,促进人口空间结构调整;三是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共同维护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五是加快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基本格局。但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消除,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仍未得到遏止,生态环境的改善尚不乐观,迫切要求改革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空间规划进行规X和约束,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XX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XX半岛城市群、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