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标合集

生产指标合集
生产指标合集

产能利用率

什么是产能利用率

产能利用率有时也叫设备利用率,是工业总产出对生产设备的比率,简单的理解,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

统计该数据时,涵盖的范围包括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耐久商品、非耐久商品、基本金属工业、汽车业及汽油等八个项目。代表上述产业的产能利用程度。通常80%的设备使用率被认为是工厂和设备的正常闲置。

产能利用率的计算

产能利用率的公式:实际产能/设计产能*100%

产能利用率的过低,造成人员、生产设备的闲置及成本的浪费;另外,产能利用率亦可评估产能扩充的需求程度,若产能利用率过高,可能表示产能有扩充的必要性,拟定扩充计划,以免受限于固定产能而影响交期。

设备利用率

什么是设备利用率

设备利用率是指每年度设备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百分比。是指设备的使用效率。是反映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效率的技术经济指标。

在一般的企业当中,设备投资常常在总投资中占较大的比例。因此,设备能否充分利用,直接关系到投资效益,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等于相对降低了产品成本。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生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一般包括:设备数量利用指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指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设备计划台时利用率;设备能力利用指标―设备负荷率;设备综合利用指标―设备综合利用率。过去,设备利用率一般仅指设备制度台时利用率。

设备利用率的计算公式

公式一:

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

公式二:

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

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

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办法

1、人员及部门

进行设备的统计应该由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其统计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能力设计和生产决策与生产分析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一般由企业的生产部、主管部或机电部门负责。

2、方法

进行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可依据生产报表分析进行,也可以采取实际统计的办法。对于时产量固定的或产量容易计算的,可采用公式一;对于产量可变或设备较小的,可采用公式二、公式三;统计工作应该认真、严肃、长期坚持,只有长期的数据,才是更加准确和实事求是的调查数据。

产品产值指标

什么是产品产值指标

产品产值指标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企业的产品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指标、总产值和净产值三种表现形式。

产品产值指标的形式

1、商品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的价值。它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在计算商品产值时,工业性劳务对象的价值和订货者自备材料的价值不应该包括在内。商品产值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

2、总产值。它是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总量。它一般按不变价格计算。总产值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总的规模和水平;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及劳动生产率指标的重要依据。总产值中除包括商品产值外,还包括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的期末、期初结存量差额的价值,以及订货者来料的价值。

3、净产值。净产值指标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它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工业净产值,可采用生产法与分配法。按生产法计算净产值,是以总产值为基础的。其计算公式为:

净产值=总产值-物质消耗价值

式中物质消耗价值是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外购动力、固定资产折旧价值以及其他物质消耗费用。

按分配法计算净产值,是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出发,将构成净产值的各项要素,如工资、利润、税金等直接加总。其计算方法为:

净产值=工资+税金+利润+其他

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支出

式中其他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支出,主要包括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员工培养费、利息支出、罚金支出等。

单项工程指标

什么是单项工程指标

单项工程指标是指按规定应列入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使用效益的单项工程内容的全部投资额,它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及生产工器具购置费和其他费用。如图:

工程造价指数

什么是工程造价指数

工程造价指数是指反映不同时期工程造价的相对变化趋势和程度的指标,它是研究工程造价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

工程造价指数的分类

1)按照工程范围、类别、用途分类

①单项价格指数。是分别反映各类工程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及主要设备报告期价格对基期价格的变化程度的指标,可利用它研究主要单项价格变化的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如人工费价格指数、主要材料价格指数、施工机械台班价格指数;主要设备价格指数等。

②综合造价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类项目或单项工程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设备费等报告期价格对基期价格变化而影响工程造价程度的指标,是研究造价总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主要依据,如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指数、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造价指数、建筑安装工程直接费造价指数、措施费及间接费造价指数、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造价指数等。

2)按造价资料期限长短分类

①时点造价指数。是不同时点(例如”99年9月9日9时对上一年同一时点)价格对比计算的相对数。

②月指数。是不同月份价格对比计算的相对数。

③季指数。是不同季度价格对比计算的相对数。

④年指数。是不同年度价格对比计算的相对数。

3)按不同基期分类

①定基指数。是各时期价格与某固定时期的价格对比后编制的指数。

②环比指数。是各时期价格部以其前一期价格为基础计算的造价指数。例如,与上月对比计算的指数,为月环比指数。

③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工程造价指数一般应按各主要构成因素(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分别编制价格指数,然后经汇总得到工程造价指数。工程造价指数的作用

工程造价指数反映了报告期与基建期相比较的价格变动趋势,利用它来研究实际工作中主要单项价格变化的情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等问题是很有意义。

工程造价指数的作用有3个:

(1)可以利用工程造价指数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2)可以利用工程造价指数估计工程造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工程造价指数是工程承发包双方进行工程估价和结算的重要依据。

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

工程造价指数一般应按各主要构成因素(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分别编制价格指数,然后经汇总得到工程造价指数。

l)人工、机械台班、材料等要素价格指数的编制

人工、机械台班、材料等要素价格指数的编制是编制建筑安装丁程造价指数的基础。其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设备、人工、机械)价格指数

式中:

P o——基期人工费、施工机械台班和材料、设备预算价格;

P n——报告期人工费、施工机械台班和材料、设备预算价格。

2)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指数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价格指数,可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指数=人工费指数×基期人工费占建筑安装上程造价比例+∑(单项材料价格指数×基期该单项材料费占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比例)+∑(单项施工机械台班指数×基期该单项机械费占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比例)+措施费、间接费综合指数×基期措施费、间接费用占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比例

3)设备工器具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价格指数的编制

①设备工器具价格指数。设备工器具的种类、品种和规格很多,其指数一般可选择其中用量大、价格高、变动多的主要设备上器具的购置数量和单价进行登记,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设备、工器具价格指数=∑(报告期设备工器具单价×报告期购置数量)∑(基期设备工器具单价×报告期购置数量)

②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指数。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指数可以按照每万元投资额中的其他费用支出定额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指数=报告期每万元投资支出中其他费用基期每万元投资支出中其他费用

4)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

编制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造价指数的公式如下:

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造价指数=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指数×基期建筑安装工程费占总造

价的比例+∑(单项设备价格指数×基期该项设备费占总造价的比例)+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指数×基期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占总造价的比例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什么是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达到的最大年产量。所谓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供应正常,劳动力配备合理。而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供应,劳动力的配备和其他外部因素,只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不影响生产能力本身的高低。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小由以下三个基本因素决定。

1.设备的数量计算

产品生产能力的设备数量,是生产该产品的某种设备的已安装数,不包括:由于严重损坏而不能修复使用的设备;由于生产任务改变而停止使用,封存待调的设备;按规定必须配备的备用设备;用于机修、工具等辅助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设备;正在进行基本建设或改造尚未验收投产的设备。

2.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

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是指设备全年最大可能运转的时间,它是由设备的制度工作时间总数扣除机器修理停工时间得到的。对于连续作业和非连续作业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公式不同,分列如下:

连续作业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全年日历日数X24-计划检修时数

非连续作业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全年日历日数-全年节假日天数)X设备开每班次X每班应开时数-计划检修时数

全年节假日天数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设备开动班次和每班应开动时数按主管部门统一规定计算。季节性生产的企业,除了扣除节假日天数外,还要扣除季节性停工的天数。

3.设备效率

设备效率即设备的单项能力,通常是指单项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可能产量。在确定产品生产能力时,如果设备的设计能力(铭牌能力)能反映实际,设备效率可用设备的设计能力;如果设备的设计能力不能反映实际时,设备效率应按正常情况下当年平均先进技术定额或者前三年平均先进技术定额计算。某些超负荷运转设备,应按正常负荷计算,目的在于使计算的产品生产能力既能反映实际水平,又避免设备超负荷运转,造成设备过早损坏。

根据上述三个基本因素,某种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一般计算公式为:

某种设备的产品生产能力=生产某种产品的设备数量X设备有效工作时间X设备效率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计算原则

(1)计算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必须将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能力进行综合平衡。一般说来,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套设备,可分为主体设备和配套设备。当设备配套齐全时,企业的产品生产能力可用主体设备的生产能力表示。如果设备配套不齐全,能力不平衡,就应该以采取技术措施提高能力后的薄弱环节的设备生产能力为准,把产品生产能力确定在合理和先进的水平上。

(2)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确定不应考虑原材料、燃料的供应和劳动力的配备以及企业外部条件的影响,因为这些因素只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而不影响生产能力本身的高低。

(3)必须确定企业的产品方向和品种构成。产品生产能力大多是用产品的实物量来表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应按照原设计规定的或上级规定的产品方向及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的生产能力。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主要统计指标

为了反映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变化过程和分析企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需要统计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1)年初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年初产品的生产能力。一般情况下,年初生产能力等于上年末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企业生产方向或产品品种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时,才需要重新确定本年初的生产能力。

(2)本年新增生产能力。包括这一年由于基本建设新增加的生产能力,通过更新、改造、挖潜措施新增加的能力以及从其他企业调入或租用设备而新增加的生产能力等。

(3)本年减少生产能力。本年减少的生产能力,包括设备报废、拆除或调出原有设备而减少的生产能力。

(4)年末生产能力。年末生产能力是指本年年底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年末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生产能力-本年减少生产能力

(5)全年平均生产能力。全年平均生产能力是报告期内工业企业生产能力的一般水平。由于新增和减少设备的时间有先有后,它们参加当年生产的时间就有多有少,对生产影响的大小也就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程度,需计算这一指标。

年平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一本年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

本年新增(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本年新增(减少)能力自新增(减少)日(或月)至年末日

历日数(或月数)

365天(或12个月)

(6)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它是反映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

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

本年实际生产量

X100%全年平均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的概念

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它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每位企业主管之所以十分关心生产能力,是因为他随时需要知道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当需求旺盛时,他需要考虑如何增加生产能力,以满足需求的增长;当需求不足时,他需要考虑如何缩小规模,避免能力过剩,尽可能减少损失。

实际运用中的生产能力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制程设计产能、有效产能和利用的产能等。

制程设计产能是企业建厂时在基建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它是按照工厂设计文件规定的产品方案、技术工艺和设备,通过计算得到的最大年产量。企业投产后往往要经过一段熟悉和掌握生产技术的过程,甚至改进某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才能达到制程设计产能。制程设计产能也不是不可突破的,当操作人员熟悉了生产工艺,掌握了内在规律以后,通过适当的改造是可以使实际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制程设计产能的。

企业在年度计划中规定本年度要达到的实际生产能力称为计划能力。

计划能力包括两大部分。首先是企业已有的生产能力,是近期内的查定能力;其次是企业在本年度内新形成的能力。后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项目在本年度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企业通过管理手段而增加的能力。

计划能力的大小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当期生产规模,生产计划量应该与计划能力相匹配。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要考虑市场需求量,能力与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生产能力作短期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老企业可能由于产品方向有所改变,或者是产品结构重新设计,也可能因为工艺方法有所改进等种种原因,当初的设计能力已完全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这时需要对企业的产能作重新核准,称此结果为查定能力。查定能力是企业的实际能力,对于企业各类计划有指导作用,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基本参数。

生产能力的步骤确定

在计算生产能力时,必须了解每条独立生产线的情况、每家独立工厂的生产水平以及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分配状况,一般可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

1)运用预测技术预测每条独立生产线的产品的销售情况;

2)计算为满足需求所需投入的设备和劳动力数量;

3)合理配置可获得的设备与劳动力数量。

企业常常还要考虑一个生产能力余量作为平衡设计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的缓冲。生产能力余量是指超过预期需求的生产富余能力。例如,某产品的预计需求为1000万,而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万。这样,生产能力余量为20%,即企业是以83%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生产该产品。相反,如果一家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低于为满足产品需求应达到的生产能力,则说明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余量为负值。比如一家企业的产品年需求量为1200万,而其生产能力仅为1000万,则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余量-20%。

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

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的。由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不同,生产能力采用的计量单位也不同。对于大批大量生产类型企业,由于生产的品种比较单纯而且稳定,一般用具体产品或代表产品来表示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如某汽车制造厂的年生产能力是20万辆红旗小轿车,某化肥厂的年生产能力是30万吨合成氨等。对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企业,由于生产的品种多,只能用代表产品或假设产品来表示企业的生产能力。

所谓代表产品,是指在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中具有典型性的、最能代表企业的专业方向的产品。作为代表产品必须在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和劳动量构成上与其他产品相似且具有典型性。一般生产系列化产品的企业,常用代表产品来反映企业的生产能力,如电视机厂、电动机制造出等。例如,以B为代表产品,其换算方法见表1。

表1 代表产品与其他具体产品的能力换算

产品名称计

单位产

品台时

定额

折合

系数

换算为代

表产品

各产品所占比

重/%

按代表产品

的生产能力

换算为各产品的生产能力(假设

总能力为1000)

①②③④⑤⑥=⑤/∑⑤⑦⑧=⑦×⑥/④

A 300 50 0.5 150 150/920=16.30

假设企业的

生产能力为

1000台代表

产品1000×0.163/0.5=326

B 500 100 1.0 500 500/920=54.35 1000×0.5435/1.0=543.5

C 150 120 1.2 180 180/920=19.57 1000×0.1957/1.2=163.08

D 50 180 1.8 90 90/920=9.78 1000×0.0978/1.8=54.33

合计∑⑤=920100

当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且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各异时,应采用假定产品来表示企业的生产能力。假定产品是由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按其产量比重所构成的一种假想产品。假如企业生产A、B、C、D四种产品,各种产品的产量如表2所示,假定产品的劳动量可按表中所列的方法计算。

表2 假定产品换算表

产品名称各产品的计划

产量

各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

比重/%

各产品某工种的单位

产品台时定额

假定产品某工种的单位产品

台时定额

①②③=②/∑②④⑤=④×③

A 56 26.42 9.6 2.5363

B 72 33.96 7.8 2.6489

C 48 22.64 1.8 0.4075

D 36 16.98 6.5 1.1037

合计∑②=212∑③=100.0∑⑤=6.6964

按以上例子,相当于一台假设产品中含0.2642台A产品,0.3396台B产品,0.2264台C产品,0.1698台D产品。这时假设产品某工种的单台定额,就是各产品的单台定额分别乘以各产品的产量比重的加权值,如表中所示的6.6964。

生产能力的计算

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其主要车间或多数车间的生产能力经综合平衡后的结果。一个车间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其主要生产工段(生产单元)或大多数生产工段(生产单元)的生产能力经综合平衡后的结果。一个生产工段(生产单元)的生产能力,则取决于该工段内主要设备

或大多数设备的生产能力经综合平衡后的结果。所以计算企业的生产能力,应从企业基层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算起,即从生产车间内各设备组的生产能力算起。 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 ——计划期内某设备组的生产能力,台(产品)/年;

S ——该设备组内设备的数量,台(设备);

F e ——该类设备计划期内的单台有效工作时间,小时/年、台;

t ——单位产品该工种的台时定额,小时/台(产品)。

一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M ——计划期内该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台(产品)/年;

F e ——计划期内该生产线的有效工作班数,班/年。

【例1】某机械制造厂生产小型电动机H 、G 、R 、S 等型号系列,今选R 为其代表产品,如已知机械加工车间的主轴生产单元有数控车床7台,每台车床的制度工作班数为42班/月,其中有一台车床在计划期内适逢中修,要占用3个工作班。R 型代表产品的单台车工工时定额为6个台时。该主轴生产单元数控车床组的生产能力可计算如下:

(台/月)

由上可知计划月内主轴生产单元数控车床组的生产能力为388台代表产品(R)。

【例2】某厂机械加工车间铣工工段有5台万能铣床,制度工作时间为每台机床每月42个工作班,每班8小时。若有效工作时间是制度工作时间的95%,车间生产A 、B 、C 、D 四种产品结构和工艺过程均不相同的产品。A 、B 、C 、D 四种产品的产量和工时定额如采用表2中的数据,则假定产品铣工工序的单台定额为6.6964小时。由此可以算出计划月内铣工工段的生产能力为:

(台/月)

根据上式计算,该铣工工段的生产能力为238.35台假定产品。如把以假定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转换为各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则可计算如下:

生产A 产品的能力:

(台); 生产B 产品的能力:

(台); 生产C 产品的能力:(台);

生产D产品的能力:(台)。

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企业,由于生产的品种变化大,在计算计划期的生产能力时,用代表产品和假定产品作计量单位都不方便或不合适。通常直接采用“台时”计算,即计算该设备组在计划期内可以提供的工作时间。在进行生产能力平衡时,将计算所得的台时数与计划期安排在该设备组上加工的各产品的加工工作量进行对照比较,以检验该设备组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计划期生产任务的要求。

一个单位各设备组的实际生产能力是不会完全相等的,如图1所示:

各设备组的生产能力有的高,有的低,与计划要求的能力有一定出人。如不采取措施则该单位的生产能力水平,将取决于诸设备组中生产能力最低的环节。此时应进行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就是要采取措施设法提高薄弱环节的生产能力,使之接近大多数设备组的生产能力,使该单位的实际生产能力达到合理的水平。

产能收缩

当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因经营不佳而陷入困境时,需要进行产能收缩。在收缩中应尽可能减少损失,力争在收缩中求得新的发展。下面介绍产能收缩的几条途径:1.逐步退出无前景行业

经过周密的市场分析,如果确认本企业所从事的行业行将衰退,企业就需要考虑如何退出该行业。由于市场衰退是预测分析的结果,还不是现实,企业只不过在近年中感觉到衰退的迹象。所以企业首先停止在此行业的投资,然后分阶段地撤出资金和人员。之所以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是因为还有市场。另外,企业资金的转移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业不能轻易放弃还有利可图的市场,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2.出售部分亏损部门

对于一些大企业,如果某些子公司或分厂的经营状况很差,消耗企业大量的资源,使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扭亏又无望,这时不如抛售亏损部门。这个方法是西方企业处理亏损子公司所通常采用的方法。对待出售资产的决策应有积极的态度,出售是收缩,但收缩是为了卸掉包袱,争取主动,为发展创造条件。

3.转产

如果本行业已日暮途穷,而企业的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员工的素质也很好,可以考虑转向相关行业。由于是相关行业,加工工艺相似,大部分设备可以继续使用,员工们的经验

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服装厂可以转向床上用品和居室装饰品,食品厂可以转向生产动物食品等等。

产能扩张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有时可能需要扩大产能。企业在扩大其生产能力时,应考虑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维持生产系统的平衡,控制扩大生产能力的频率以及有效利用外部生产能力。

1.维持生产系统的平衡

在一家生产完全平衡的工厂里,生产第一阶段的输出恰好完全满足生产第二阶段输入的要求,生产第二阶段的输出又恰好完全满足生产第三阶段的输入要求,依次类推。然而,实际生产中达到这样一个“完美”的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人们不希望的,因为其一:每一生产阶段的最佳生产水平不同,其二:产品需求是会发生变化的,而且由于生产过程本身的一些问题也会导致生产不平衡的现象发生,除非生产完全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因为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就像是一台大机器一样,是一个整体。

解决生产系统不平衡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一,增大瓶颈的生产能力。可采取一些临时措施,如加班工作、租赁设备、通过转包合同购买其他厂家的产成品等;二,在生产瓶颈之前留些缓冲库存,以保证瓶颈环节持续运转,不会停工;三,如果某一部门的生产依赖于前一部门的生产,那么就重复设置前一部门的生产设备,可以充足地生产以便供应下一部门的生产所需。

2.扩大生产能力的频率

在扩大生产能力时,应考虑两种类型的成本问题:生产能力升级过于频繁造成的成本与生产能力升级过于滞缓造成的成本。首先,生产能力升级过于频繁会带来许多直接成本的投入,如旧设备的拆卸与更换、培训工人、使用新设备等等。此外,升级时必须购买新设备,新设备的购置费用往往远大于处理旧设备回收的资金量。最后,在设备更换期间,生产场地或服务场所的闲置也会造成机会成本。

反之,生产能力升级过于滞缓也会有很大的成本支出。由于生产能力升级的间隔期较长,每次升级时,都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大幅度地扩大生产能力。然而,如果当前尚不需要的那些生产能力被闲置,那么,在这些闲置生产能力上的投资就将作为管理费用计入成本,这就造成了资金的占用和投资的浪费。

3.外部生产能力

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一种更为经济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不扩大本企业的生产能力,而是利用现有的外部生产能力来增加产量。常用的两种方式分别是:签订转包合同或共享生产能力。共享生产能力的新途径还有利用一种企业联合体间的分时柔性工厂等。

生产能力调节因素

1、长期因素

取得生产能力的时间在一年以上的都可归入长期因素。它们包括:建设新厂、扩建旧厂、购置安装大型成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等。这些措施都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系统的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用这些因素属于战略性决策。

2、中期因素

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对生产能力发生影响的那些因素为中期因素。如采用新的工艺装备、添置一些可随时买到的通用设备,或对设备进行小规模的改造或革新;增加工人,以及将某些生产任务委托其他工厂生产等,其中,也包括利用库存来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些因素是在现有生产设施的基础上所作的局部扩充。它们属于中层管理的决策。一般在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加以考虑。

3、短期因素

在半年之内以至当月就能对生产能力产生影响的属于短期因素。这类因素很多,如:1)加班加点;

2)临时增加工人,增开班次;

3)采取措施降低废品率;

4)改善原材料质量;

5)改善设备维修制度。这能减少设备故障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而提高生产能力;

6)采用适当的工资奖励制度,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

7)合理选择批量。批量选择的不同会影响设备调整时间的变化。合理选择批量能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调整时间,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即提高了设备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的短期调节因素是对现有生产设施利用的改善,都属于作业层的决策。

生产均衡率

什么是生产均衡率

生产均衡率是以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要求之比来说明实现均衡生产的程度。这项指标计算简便,能密切联系计划的完成来反映实际生产的均衡。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实际超计划时以计划产量为限,对促进企业按计划实现均衡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生产均衡率是评价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因此作业计划工作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过程的均衡性。

生产均衡率的计算方法

均衡率指标按计算的时间有日均衡和小时均衡之分,适用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它的计算分为单一产品和多种产品两种方法:

1、单一产品的均衡率

生产均衡率=

∑每日完成该日计划产量的%(超过100%时按100%计算)

生产日数

举例如下:某一产品的生产均衡量计算表(见表1)

1 2 3 4 5 6 7 8 9 10

计划产量(件) 140 140 140 160 160 160 180 180 180 180

实际产量(件) 134 140 148 165 164 165 170 174 180 185

计划完成% 95 100 105 103 103 103 106 97 100 102

95+100+100+100+100+100+100+97+100+100

=99.2%

10

2、多种产品的均衡率

生产均衡率=∑各种产品每日完成计划产量的%(超过100%时按100%计算)

∑各种产品生产日数

举例如下:多种产品的生产均衡量计算表(见表2)

(95+100+100+100+100)+(100+95+100+100+100)+(100+100+80)

=97.7% 5+5+3 从上面的公式可见,生产均衡率也就是生产作业计划完成率,它表示凡是按作业计划完成的视为均衡生产。

投资估算指标

什么是投资估算指标 投资估算指标是指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项技术支出的技术经济指标,其范围涉及建设前期、建设实施期和竣工交付使用期等各个阶段的费用支出,内容因行业不同而不同。投资估算指标是决策阶段编制投资估算的依据,是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方案比较的依据,对于项目前期的方案选定和投资计划编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投资估算指标用于编制投资估算,往往以独立的单项工程或完整的工程项目为计算对象,其主要作用是为项目决策和投资控制提供依据。投资估算指标比其他各种计价定额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概括性。

依据投资估算指标的综合程度可分为:建设项目指标、单项工程指标和单位工程指标。建设项目投资指标有两种:

一是工程总投资或总造价指标;

二是以生产能力或其他计量单位为计算单位的综合投资指标。

单项工程指标一般以生产能力等为计算单位,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以及应计人单项工程投资的其他费用。单位工程指标一般以m 2、m 3、座等为单位。 估算指标应列出工程内容、结构特征等资料,以便应用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投资估算指标的组成内容

投资估算指标是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项资金支出的技术经济指标,其范围涉及建设前期、建设实施期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期各个阶段的费用支出,其内容因行业不同而各异,一般可分为建设项目综合指标、单项工程指标和单位工程指标三个层次。

(1)建设项目综合指标

指按规定应列入建设项目投资的从立项筹建开始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部投资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前者又包括单项工程投资、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等。如下图所示:

建设项目综合指标组成建设项目综合指标一般以项目的综合生产能力单位投资表示,/t、元/kw,或以使用功能表示,如医院床位用“元/床”表示。

(2)单项工程指标

根据规定应列入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使用效益的单项工程内的全部投资额,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及生产工器具购置费和其他费用,如下图所示

(3)单位工程指标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指按规定应列入能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项目的费用,即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投资估算指标的作用

投资估算指标为完成项目建设的投资估算提供依据和手段,它在固定资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投资预测、投资控制、投资效益分析的作用,是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的基础。估算指标中的主要材料消耗量也是一种扩大材料消耗量的指标,可以作为计算建设项目主要材料消耗量的基础。估算指标的正确制订对于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度,对建设项目的合理评估、正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

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一般分为3个阶段进行:

(1)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收集整理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符合现行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有可能重复采用的、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图、标准设计以及相应的竣工决算或施工图预算资料等,这些资料

是编制工作的基础,资料收集得越广泛,反映出的问题越多,编制工作考虑得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提高投资估算指标的实用性和覆盖面。同时,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要选择占投资比重大、相互关联多的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由于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工程的设计意图、建设时间和地点、资料的基础等不同,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以整理,才能重复利用。将整理后的数据资料按项目划分栏目加以归类。按照编制年度的现行定额、费用标准和价格,调整成编制年度的造价水平及相互比例。

(2)平衡调整阶段

由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源不同,虽然经过一定的分析整理,但难免会由于设计方案、建设条件和建设时间上的差异带来某些影响,使数据失准或漏项等,必须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平衡调整。

(3)测算审查阶段

测算是将新编的指标和选定工程的概预算,在同一价格条件下进行比较,检验其“量差”的偏离程度是否在允许偏差的范围之内,如偏差过大,则要查找原因,进行修正,以保证指标的确切、实用。测算同时也是对指标编制质量进行的一次系统检查,应由专人进行,以保持测算口径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予以全面审查定稿。

投资估算指标的应用

投资估算指标为编制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但使用时一定要根据建设项目实施的时间、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和工程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必要的调整、换算,切忌生搬硬套,以保证投资估算确切可靠。

1.时间差异

投资估算指标编制年度所依据的各项定额、价格和费用标准及项目实施年度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因工期长短而异,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不可忽视。项目投资估算一定要预计计算至实施年度的造价水平,否则将给项目投资留下缺口,使其失去控制投资的意义。时间差异对项目投资的影响,一般可按下述几种情况考虑。

(1)定额水平的影响。各项定额的修订、新旧定额水平变化所引起的“定额差”,一般表现为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量差,可相应调整投资估算指标内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数量。也可用同一价格计算的新、旧定额直接费之比调整投资估算指标的直接费,即

式中:

M:表示调整后的直接费;

P:表示指标直接费;

R:表示新定额直接费;

T:表示旧定额直接费。

(2)价格差异。如投资估算指标编制年度至项目实施期年度仅设备、材料有所变化,可按指标内所列设备、材料用量调整其价差或以价差率调整。价差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O:表示设备(材料)差价率(%);

P:表示设备(材料)用量;

R:表示编制年度价格;

T:表示指标编制年度价格

V:表示指标设备(材料)费总额。

也可求得设备、材料每年平均递增率,按下列公式调整后列入项目投资估算预备费中设备、材料差价项下,即

式中:

E:表示设备、材料价差;

n:表示指标编制年度至项目实施期的年度数;

F:表示项目实施期间各年度投资额;

p:表示设备、材料价格年平均递增率。

(3)费用差异。指标编制年度即实施期年度之间如建安工程各项费用定额有变化,可将新的建安工程费用定额中的不同计算基数的费率换算成同一计算基数的综合费率形式进行调整。

2.建设地点差异

建设地点的变化(如水文、地质、气候、地震及地形地貌等)必然要引起设计、施工的变化,由此引起对投资的影响,除在投资估算指标中规定相应调整办法外,使用指标时必须依据建设地点的具体情况,研究具体处理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3.设计差异

由于投资估算指标的编制是取材于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工程设计和施工资料,而工程实践表明,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简单的重复是不存在也不允许的。设计对投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应用中从对投资影响比较大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

一是工程费,如建筑物层数、层高、开问、进深、平面组合形式以及工业建筑的跨度、柱距、高度、吊车吨位等变化引起的结构形式、工程量和主要材料的改变。

二是工艺改变、设备选型引起对投资的影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常用质量指标定义、目的、计算公式与术语(10个)

常用质量指标 定义、目的、计算公式与术语 (10个) 我们每天的工作会接触很多指标,但是天天挂在嘴上的指标你真的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吗?在讲解之前做个调查,看看大家是不是都明白以下概念的定义、目的、计算公式和其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 1. 废品率 定义: 该百分比由废品材料费用除以总生产成本或由废品总数量除以产品总生产数量得到。 目的: 用作结果度量,来确定过程是否按照规范化进行零件生产和装配。 公式: 废品率%=(废品的材料金额/总生产成本)×100%或(废品总数量/产品总生产数量)×100%。 术语: 废品材料金额:是废品所使用的材料的价值。

总生产成本:是劳动力,材料和工厂负担(水、电等)的总和。 应用/ 信息:废品计算是直接从本单位的财务系统中得到其数值。若公司的财务系统不能从劳动力和负担费用中分离出废品材料价值,应尽快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2. 返工率 定义: 花费在返工活动中时间的比例,由返工工时除以生产劳动工时或返工(返修)品的总数量除以总的生产数量得到。 目的:用作结果度量,来强调那些在第一次质量中需要改进的操作工位。 公式: 返工率%=(返工工时/总生产劳动工时)×100%或(返工(返修)品的总数量/总的生产数量)×100%。 术语: 返工工时:是指再次加工,分拣,修复那些将成为废品的工件所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是用在在制品,成品和外购部件或材料上。返工时间包括诸如修复,重新包装,再分拣,附加的检查活动和遏制等。返工时间包括内部的或外部的活动。应包括直接时间加上加班时间中的直接时间部分。 生产劳动工时:直接/生产劳动工人工作时间总和(包括直接时间加上加班时间中的直接时间部分)。

生产性能指标计算

肉鸡繁殖技术 、生产性能指标计算 (一)生活力指标 1、雏鸡成活率(育雏率)指育雏期末成活雏鸡数占入舍雏鸡数的百分比。 雏鸡成活率(%)二育雏期末成活雏鸡数/入舍雏鸡数X 100 2、育成鸡成活率(育成率)指育成期末成活育成鸡数占育雏期末入舍雏鸡数的百分比。 育成鸡成活率(%)=育成期末成活的育成鸡数/ 育雏期末入舍雏鸡数X 100、3 母鸡存活率入舍母鸡数减去死亡数和淘汰数后的存活数占入舍母鸡数的百分比。 母鸡存活率(%)=入舍母鸡数-(死亡数+淘汰数)/入舍母鸡数X100 (二)繁殖力指标 1、种蛋合格率指种母鸡在规定的产蛋期内所产符合本品种、品系要求的种蛋数占产蛋总数的百分比。 种蛋合格率(%)=合格种蛋数/ 产蛋总数X 100% 2、种蛋受精率指受精蛋数占入孵蛋数的百分比。 种蛋受精率(%)=受精蛋数/入孵蛋数X100% 3、孵化率又叫出雏率,分以下两种。 (1 )受精蛋孵化率。出雏数占受精蛋数的百分比。 受精蛋孵化率(%)二出雏数/受精蛋数X 100 (2)入孵蛋孵化率。出雏数占入孵蛋数的百分比。 入孵蛋孵化率(%)二出雏数/入孵蛋数X 100 4、健雏率指健康雏鸡数占出雏数的百分比。

健雏率(%)二健雏数/出雏数X 100 5、种母鸡提供的健雏数指在规定产蛋期内,每只种母鸡提供的健康雏鸡数。 (三)产蛋力指标 1产蛋量指母鸡在统计期内的产蛋数量。是养鸡生产的重要经济指标。 (1 )按母鸡饲养只日统计。一个母鸡饲养只日就是指一只母鸡饲养一天。 母鸡饲养只日产蛋量(枚/ 只)=统计期内总产蛋数/平均饲养母鸡只数(2)按入舍母鸡数统计。 入舍母鸡产蛋量(枚/ 只)=统计期内总产蛋数/入舍母鸡数 2产蛋率指母鸡在统计期内的产蛋百分率。 (1 )饲养只日产蛋率(%)=统计期内总产蛋数/ 统计期内总饲养只日数X 10(2)入舍母鸡产蛋率(%)二统计期内总产蛋数/[入舍母鸡数>统计期日数]X 100 3蛋重 (1)平均蛋重:个体记录者须连续称取3 个以上的蛋求平均值;群体记录时则连续称取3d总产蛋量,求平均值。平均蛋重以g为单位。 (2)总蛋重:总蛋重(kg) = (平均蛋重X平均产蛋量)宁1000 4蛋的品质测定蛋的品质应在蛋产出后24小时内进行,每次测量数量要求不少于50 枚。 (1 )蛋形指数即蛋的长径与短径的比值。 蛋的正常形状为椭圆行,蛋形指数为1.30-1.35之间。 (2)蛋壳强度指蛋壳耐受压力的大小。测量用蛋壳强度测定仪。蛋的纵轴比横轴压力大,故装运以竖放为好。 (3)蛋壳厚度用蛋壳厚度测定仪。分别测定钝端、锐端和中腰三处蛋壳厚度,求平均值。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生产 制度工作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 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 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 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 =100×30×8=24000(工时)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24000-100×4×8=20800(工时)

常用质量指标解释

常用质量指标解释 2016-06-09 stwym摘自今日头条阅 2 转 1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我们常用的质量指标有很多。本文将对废品率、返工率、产品入库检验合格率、顾客退货率、质量事故、工序合格率、顾客验货一次通过率、进料检验合格率、质量成本、批量不合格率十个指标做简单的介绍。

1.废品率 定义:该百分比由废品材料费用除以总生产成本或由废品总数量除以产品总生产数量得到。 目的:用作结果度量,来确定过程是否按照规范化进行零件生产和装配。 公式: 废品率%=(废品的材料金额/总生产成本)×100% 或(废品总数量/产品总生产数量)×100%。 术语: 废品材料金额:是废品所使用的材料的价值。 总生产成本:是劳动力,材料和工厂负担(水、电等)的总和。 应用/信息: 废品计算是直接从本单位的财务系统中得到其数值。若公司的财务系统不能从劳动力和负担费用中分离出废品材料价值,应尽快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2.返工率 定义:花费在返工活动中时间的比例,由返工工时除以生产劳动工时或返工(返修)品的总数量除以总的生产数量得到。 目的:用作结果度量,来强调那些在第一次质量中需要改进的操作工位。

公式: 返工率%=(返工工时/总生产劳动工时)×100% 或(返工(返修)品的总数量/总的生产数量)×100%。 术语: 返工工时:是指再次加工,分拣,修复那些将成为废品的工件所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是用在在制品,成品和外购部件或材料上。返工时间包括诸如修复,重新包装,再分拣,附加的检查活动和遏制等。返工时间包括内部的或外部的活动。应包括直接时间加上加班时间中的直接时间部分。 生产劳动工时:直接/生产劳动工人工作时间总和(包括直接时间加上加班时间中的直接时间部分)。 应用/信息: 直接劳动工人的偶尔检查不应认为是返工。任何再进入生产过程的产品应被认为返工。生产线的总劳动内容的一部分应认为是返工。该部分将根据返工的产品情况确定。譬如,在最终检查时,涂漆生产线有10%的产品不合格,而该涂漆生产线共有20名操作员,返工的产品(10%)需要再次涂漆,涂漆生产线总工作时间的10%被认为是用来返工。10%×20人×8小时=16 返工小时。 3.产品入库检验合格率 定义:产品入库检验合格数量除以入库检验总数量所得。

产能分析报告模板及指标明细

产能分析报告模板及指标明细 一、产能修改记录及主要产品信息 注:产Array能分析 报告— —修改 记录 1) 产能发 生变化 时以便 及时追踪。如进行增产以达到完全生产能力,此时生产线通过一系列步骤可以达到完全生 产能力,则应记录下这些变化。填写论证产能时也应同时填写日期。 2)此次产能分析报告均记作初次提交。 注:产品信息 1)完成产能分析报告的首先要明确需要分析的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型号、产能概况、客户需求信息等。 2)必要时应完善产品主要零部件供应商信息,以便及时掌握配套商供货情况,平衡零部件供货影响系数。

二、现有设备产能核算 1、预订工作时间标准 注:Array 1)单班时 间:每班 总时间- 每班的总 计可用小 时数。 2)班次: 表示的是 每天每个 工艺操作的班次数。 3)作业率:(总工时-无效工时)/总工时。 人员休息-如果在人员休息的时候,机器也停止运转,则输入每班中机器不运转的时间长度。计划的维修时间-这是计划的每班中机器停机用于维护的时间长度。 4)年出勤时间:年出勤天数-表示的是每年的工艺运作的天数(扣除法定节假日、双休日)。5)计算举例:每班8小时、每天2班次、作业率80%、年出勤302天,净可用时间 =8*2*80%*302=3865.6时。 2、代表产品制程/线能力计算

1)代表 产品: 所谓代 表产品 指产品 制程包 含其他 所有产 品制造 过程包 含的所 有工艺 过程; 如存在 两种以上产品包含不同工艺过程、需分别取各类型产品代表产品制程并进行线能力分析。 2)评价瓶颈工序应排除可用外协、其他生产线可用设备借代等因素影响。 3)每条生产线选取一种或2种产品作为代表说明制程及瓶颈工序即可,其他产品可直接计算毛产能。 3、毛产能核算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 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

生产相关指标

1、上线准时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计算单位,当日计划中实际当日上线的发动机数量除以当日计划发动机总数量。 2、完工及时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计算单位,当日完工的发动机完工时间与实际上线时间相减在24/48/72小时(指标基本参数定义)以内的台数除以当日完工的发动机总数量。 3、主机入库及时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单位,当日入主机库的发动机入主机库时间与完工时间相差X 小时(指标基本参数定义)以内的台除以当日入主机库的总台数。 4、总装下线及时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单位计算,当日总装下线的发动机总装下线时间与总装上线时间相差X小时(指标基本参数定义)以内的台数除以当日总装下线的总台数。 5、试车下线及时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单位计算,当日试车下线的发动机其试车下线时间与试车上线相差X小时(指标基本参数定义)以内的台数除以当日试车下线的总台数。6、成套下线及时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单位计算,当日完工下线的发动机其完工下线时间与成套喷漆上线时间相差x小时(指标基本参数定义)以内的台数除以当日完工下线的总台数。 7、关重件扫描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单位计算,当日所有下线的发动机实际扫描的零件数量/当日所有下线发动机按照档案卡模板的要求共需扫描的零件数量。 8、扫描件与标准BOM相符率 计算公式:以日为单位计算,扫描信息与标准BOM一致的零件总数/零件扫描总数 9、车间节拍 计算公式:以总装车间节拍为例,以小时为计算单位,分钟数除以小时内发动机试车上线(总装下线)数量。 10、订单交付及时率

计算公式:按期入库的当日计划数量/当日的计划入库数量*100% 11、生产厂交付及时率 计算公式:按期出库扫描的当日计划数量/当日的计划完工数量*100%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日历天数和 报告期每天实有人数之报告期平均人数= 2 )(本期期末人数本期期初人数上期期末人数或+=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07-13 16:32:22| 分类:会计实务|字号订阅 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它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其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 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介绍资料

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介绍资料 三、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介绍 一、主要指标介绍 1、供电煤耗:指火力发电机组每供出单位千瓦时电能平均耗用的标准煤量。他是综合计算了发电煤耗及厂用电率水平的消耗指标。因此,供电标煤耗综合反映火电厂生产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水平。供电煤耗=发电耗用标准煤量(克)/供电量(千瓦时)=发电耗用标准煤量(克)/发电量X(1-发电厂用电率)(千瓦时) 2、影响供电煤耗的主要指标1)锅炉效率:锅炉效率是指有效利用热量与燃料带入炉内热量的百分比。2)空预器漏风率:是指漏入空气预热烟气侧的空气质量流量与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烟气质量流量比。3)主汽温度:主汽温度是汽轮机蒸汽状态参数之一,是指汽轮机进口的主蒸汽温度。4)主汽压力:主汽压力也是汽轮机蒸汽参数状态之一,是指汽轮机进口的主蒸汽压力。5)再热汽温:再热汽温度是汽轮机蒸汽参数状态之一,是指汽轮机进口的再热蒸汽温度。6)排烟温度:排烟温度是指锅炉末级受热面(一般指)空气预热器后的烟气温度。对于锅炉末级受热面出口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烟道,排烟温度应取各烟道烟气温度的算数平均值。7)飞灰可燃物:是指锅炉飞灰中碳的质量百分比(%)。8)汽轮机热耗率:是指汽轮机发电机组每发出一

千瓦时电量所消耗的热量。以机组定期或修后热力试验数据为准。9)真空度:是指汽轮机低压缸排气端真空占当地大气压的百分数。10)凝汽器端差:是指汽轮机低压缸排汽温度与冷却水出口温度之差。11)高加投入率:是指汽轮机高压加热器运行时间与机组运行时间的比值。12)给水温度:是指机组高压给水加热器系统出口的温度值(℃)。13)发电补给水率:是指统计期内汽、水损失水量,锅炉排污量,空冷塔补水量,事故放水(汽)损失量,机、炉启动用水损失量,电厂自用汽(水)量等总计占锅炉实际总蒸发量的比例。注:以上指标偏离设计值对煤耗的影响见附表 3、综合厂用电率:是指统计期内综合厂用电量与发电量的比值,即:综合厂用电率=(发电量/综合厂用电量)100%。综合厂用电量是指统计期内发电量与上网电量的差值,反应有多少电量没有供给电网。辅机单耗:吸、送风机、制粉系统、给水泵、循环水泵、脱硫等。 4、发电燃油量:是指统计期内用于发电的燃油消耗量。 5、发电综合耗水率:是指发单位发电量所耗用的新鲜水量(不含重复利用水)。在统计耗水量时应扣除非发电耗水量。 6、100MW及以上机组 A、B级检修连续运行天数:是指100MW及以上机组经 A、B级检修后一次启动成功且连续运行天数,期间任何原因发生停机则中断记录。

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介绍

三、火力发电厂生产指标介绍 一、主要指标介绍 1、供电煤耗:指火力发电机组每供出单位千瓦时电能平均耗用的标准煤量。他是综合计算了发电煤耗及厂用电率水平的消耗指标。因此,供电标煤耗综合反映火电厂生产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水平。 供电煤耗=发电耗用标准煤量(克)/供电量(千瓦时)=发电耗用标准煤量(克)/发电量X(1-发电厂用电率)(千瓦时) 2、影响供电煤耗的主要指标 1)锅炉效率:锅炉效率是指有效利用热量与燃料带入炉内热量的百分比。 2)空预器漏风率:是指漏入空气预热烟气侧的空气质量流量与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烟气质量流量比。 3)主汽温度:主汽温度是汽轮机蒸汽状态参数之一,是指汽轮机进口的主蒸汽温度。 4)主汽压力:主汽压力也是汽轮机蒸汽参数状态之一,是指汽轮机进口的主蒸汽压力。 5)再热汽温:再热汽温度是汽轮机蒸汽参数状态之一,是指汽轮机进口的再热蒸汽温度。 6)排烟温度:排烟温度是指锅炉末级受热面(一般指)空气预热器后的烟气温度。对于锅炉末级受热面出口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烟道,排烟温度应取各烟道烟气温度的算数平均值。 7)飞灰可燃物:是指锅炉飞灰中碳的质量百分比(%)。 8)汽轮机热耗率:是指汽轮机发电机组每发出一千瓦时电量所消耗的热量。以机组定期或修后热力试验数据为准。 9)真空度:是指汽轮机低压缸排气端真空占当地大气压的百分数。 10)凝汽器端差:是指汽轮机低压缸排汽温度与冷却水出口温度之差。 11)高加投入率:是指汽轮机高压加热器运行时间与机组运行时间的比值。 12)给水温度:是指机组高压给水加热器系统出口的温度值(℃)。

13)发电补给水率:是指统计期内汽、水损失水量,锅炉排污量,空冷塔补水量,事故放水(汽)损失量,机、炉启动用水损失量,电厂自用汽(水)量等总计占锅炉实际总蒸发量的比例。 注:以上指标偏离设计值对煤耗的影响见附表 3、综合厂用电率:是指统计期内综合厂用电量与发电量的比值,即: 综合厂用电率=(发电量/综合厂用电量)×100%。综合厂用电量是指统计期内发电量与上网电量的差值,反应有多少电量没有供给电网。 辅机单耗:吸、送风机、制粉系统、给水泵、循环水泵、脱硫等。 4、发电燃油量:是指统计期内用于发电的燃油消耗量。 5、发电综合耗水率:是指发单位发电量所耗用的新鲜水量(不含重复利用水)。在统计耗水量时应扣除非发电耗水量。 6、100MW及以上机组A、B级检修连续运行天数:是指100MW及以上机组经A、B级检修后一次启动成功且连续运行天数,期间任何原因发生停机则中断记录。 7、等效可用系数:等效可用系数是指机组可用小时与等效降出力停运小时的差值与统计期日历小时的比值。 8、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是指机组处于不可用状态且不是计划停运的次数。 二、保证生产指标的措施 1、深入开展能耗诊断,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能耗管理水平。 2、不断深化对标管理,通过运行优化、设备治理、科技创新、节能改造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机组经济运行水平。 3、深化运行优化,加强耗差分析,确定最优经济运行方案,合理调整运行方式; 4、全面推行经济调度,明确各台机组调度顺序,提升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 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 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 (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 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计算公式为: 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 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实际生产工时数 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 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 公休工时数

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劳动生产率等

与生产相关的各项指标 结合TPS推进,为有效熟知掌握生产指标和员工技能,现要求各生产车间按批次、月、季度、年核定如下各项指标,生产安全部汇总。 1、劳动生产率=产量/人数·年,按年统计。各生产车间。 汇总:杨饶 例:零件车间90人,2013年生产客车823辆,则劳动生产率=823/90=9.14,即2013 年零件车间每人生产9.14辆车。当然将统计单位换成月也可以得出月度劳动生产率。 2、单位产品投入工时(SOP后)=计算期内产品投入总工时/总产 量,工艺部SOP后,产成品投入工时,按批次统计,月报。工 艺,各车间。 汇总:杨饶 例如:形成标准作业的量产车型6101共计100辆,零件车间90人用15天(作业时 间)时间下料完成,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90*15/100=13.5天,即每辆车在零件车 间加工需要13.5天,每天工作6.5小时(工艺确定的作业时间,是基本作业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不含生理时间和不可控停顿时间),则单位产品投入工时 =13.5*6.5=87.75h(如果不是90人参与可按实际人数折合,在作业时间确认的情况 下,人数越少单位产品投入工时越少)。 3、生产线平衡率(IE关键指标)=生产线各工序时间总和/人数* 节拍*100%,按车型批次为统计单位,月报。各车间。 汇总:杨饶 工序作业时间是指剔除辅助时间的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间。例:根据测时资料,已知完成某施工过程需要工人消耗基本工作时间100min,辅助工作时间的比例为 15%,准备与结束工作时间的比例为5%,不可避免中断时间的比例为1.5%,休息时 间的比例为10%,则完成该施工过程的工人工作的工序作业时间为(D)min。 A.134 B.141 C.115 D.118 100min/(1-15%)=118 min 又:一项工作的基本工作时间(纯加工时间)是4h,辅助时间占工序作业时间的比 率是12%,规范时间比率为7%,则该工作的定额时间是多少小时。利用工时规范, 可以计算劳动定额的时间定额,计算公式为:作业时间=基本工作时间+辅助工作时

生产过程主要绩效考核指标

生产过程(车间)主要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可以分成结果和执行(行为)两大类,本文要讨论的是生产过程的结果绩效。过程有两方面的结果绩效,一是效果,二是效率。效果是指过程的运行状态或产出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效率是指投入产出的结果,包括人、财、物的投入产出。以下就按照这一思路来分析生产过程的主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本文所讨论的生产过程的范围是,从物料投入开始,到产品产出为止,包括生产计划调度和生产现场的管理,不包括原材料投入前的检验,也不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检验(质检部门进行的检验)以及成品检验。如果范围是生产车间,不同企业会有所不同,可能会不包括生产计划,具体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廓清职能范围。 一、效果绩效 生产过程的产出是产品,产品的“效果”就是它的质量以及满足下一过程要求的状况。质量有两种,一种是从使用者角度来说的质量,另一种是相对于产品标准的质量,两者是不同的。简单地说,产品标准是根据使用者所要求的质量转化设计出来的。生产过程的质量职能是,按照既定的工艺和标准进行生产,所以,它的产品质量不能用使用者要求的质量来衡量(这是企业的顾客质量目标),而要用企业内部的要求(比如产品质量标准)来衡量。 过程运行的效果主要是过程运行的可靠性。 1.产品(一次)合格率 反映产品质量最常用的指标是产品合格率。请注意,由于生产过程的范围不包括外部检验,所以这个合格率不是出厂合格率,而是过程一次合格率,即在生产过程各个外部检验环节(包括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第一次检验就合格的比率,它真实的反映了生产过程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 2.能力指数 产品质量标准中常常包含多个质量指标,比如一个圆柱型的零件包括长度、直径、光洁度等指标;一种食品可能包括理化、微生物、净含量等指标。产品合格率反映的是总的合格情况,如果要分指标评判,当然可以用分指标的合格率,比如净含量合格率。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是能力指数(具体可参考质量管理的书籍)。 3.因产品质量原因退货(投诉)价值 这个指标一般属于客户(消费者)绩效指标,用这个指标考评必须经过分类,如果发生直接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质量问题,它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绩效考评。不过要注意,经过成品检验(包括抽检)并用产品合格率考评的质量问题就不要再用这个指标,至少有重复之嫌。 举一个例子。食品企业对生产过程卫生和食品安全要求是很高的,万一发生现场管理问题,可能会在食品中混入异物,也有可能使产品微生物超标。在产品标准中,有的没有“异物”这个

国企公司生产经营指标

公司生产经营指标

目录 1. 财务指标 (1) 1.1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1) 1.2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2) 1.3 资金周转指标 (3) 1.4 盈利性指标 (4) 2 生产性指标 (5) 2.1 安全指标 (6) 2.2 进度指标 (6) 2.3 质量指标 (7) 3 发展性指标 (7) 3.1 增长性指标 (8) 3.2 创新性指标 (8) 4 组织内部环境指标 (9)

1. 财务指标 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可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利于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划清责任界限,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财务分析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善于企业理财尤为重要。 1.1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能力。对债权人来说,企业要具有充分的偿还能力才能保证其债权的安全,按期取得利息,到期取回本金;对投资者来说,如果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发生问题,就会牵制企业经营的管理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去筹集资金,以应付还债,还会增加企业筹资的难度,或加大临时紧急筹资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从以下三方面研究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是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 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2)速动比率

如何最实际有效的提升产能

如何提升产能毛新民生产管理心得在我们工作中却大多认为提高产能好像只有投入资源一条道路。 其实不然,投资资源决不是首选的道路。 因为在制造业现场,资源的利用普遍存在浪费,资源可利用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场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思想问题,认为当前的状况就是这样了,没有意识到可能还有完全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另一方面原因是制造业现场管理基础薄弱,从而使妨碍产能提高的浪费无处不在,而我们却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有心无力。 如何提高产能。 我们把产能提高工作放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推行拉动生产和优化产销流程;其次是通过寻找和消除现场存在的浪费;第三是针对现场岗位进行分析和攻关,充分挖掘现场资源的潜力;最后才应该是投入资源。 在这四方面工作中,生产线平衡应是贯穿其中必须遵守的原则,量化分析则是主要运用的方法。 我们首先对生产线平衡做一个阐述。 我们知道一件产品最终出厂要经过拉伸、磷化、喷砂、喷涂、打纱、车床、组装几道或多于这些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面临着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多少件产品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工序产能多少。 以前有的公司提高产能,是一哄而上,就是各个车间,或是各个工序各自为战,从自己的需要来提高产能,这样能够提高工厂的产能吗?工厂的产能是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数量,不是某个车间,或是某个工序生产的数量,工厂的产能就如水桶里的水,车间和工序的产能就如组成水桶的木板,决定水桶可以装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 因此在提高工厂产能时,应从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着眼,尽量使工厂所有工序的生产节拍(通常是工序生产一件产品的时间)相同或接近,只有这样提

高产能才有意义,否则仅仅是某一车间或某一工序提高产能,只会增加车间和工序之间的在制品库存积压,并不能提高单位时间内最终产品的产出。 我们有了生产线平衡的思想后,我们就知道提高工厂产能的重点是提高生产能力最薄弱的工序的产能,也就是我们说的消除“瓶颈”,而且一旦我们开始消除“瓶颈”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当我们消除了最初发现的“瓶颈”后,新的“瓶颈”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在我们不断消除“瓶颈”的过程中,我们工厂的产能在一步步提高。 但是仅仅具备了生产线产能平衡的思想,并不能保证我们能够顺利的开展提高产能的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很多管理人员有生产线产能平衡的理念,但是他们很难准确的确定“瓶颈”在什么地方,他们只能凭经验或感觉,而这样做往往是错误的。 为了准确确定“瓶颈”和为下一步针对性的制定提高产能的措施,我们必须对现场每一个工序进行量化分析,掌握精确的数据。 现场产能量化分析是一项工作量大、细致的基础性工作,这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工序生产节拍的测量。 如何科学的测量生产节拍,需要事先有明确的方案,因为生产节拍包括了生产准备时间、步行时间、设备工作时间、人员操作时间和等待时间等等,每个工序测量多少次,让什么人操作,这些问题都要事先得到确定,否则测量的方法五花八门,得到的数据将无任何用处。 而实际上,测量工序节拍,还对现场的另一项基础工作提出了要求,就是每个工序岗位操作的标准化,没有这项工作的支持,节拍时间将不能稳定,生产线平衡就无从谈起。 当我们测量节拍获得现场的准确数据后,我们可以计算出人员时间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生产周期等指标,这些指标揭示了我们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资源利用存在的浪费,帮助我们找到改进的方向。

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六章 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练习册P30-P39 2、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方法P126 3、 劳动生产率对总产量的影响,对总产值的影响分析P142(因素分析) 4、 劳动生产率的三种指数形式(这是平均指标的三种指数形式,此外本书还有单位产 品人工成本,平均工资的三种指数形式)P138 5、 P152劳动生产率回归分析 6、 P133-P136按不同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企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人员结构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影响? 7、 狭义和广义的劳动效益指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P126,P115 8、 狭义劳动效益指标与劳动生产率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说提高劳动 生产率是提高劳动效益的基础P158 9、 习题:练习册P36-1,2,3,4,5,6 二、本章难点 1、 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方法P126 2、 因素分析法和劳动生产率对总产量的影响,对总产值的影响分析(P142并参见P297 -299) 1〕 什么是因素分析法?(P297) 2〕 因素分析法可分为: 连乘因素分析法 总和因素分析法 差额因素分析法 例1:P147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量的影响 关系式: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数量 Q= q ×T 例2:P142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关系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 Q =q ×T 3〕 如何描述“变动”?指数、总指数、指数体系 指数: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关系的相对数就是指数。 相对数――讲的就是“变动”即:基期 报告期 总指数: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描述。总指数包括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1 01 Q Q q q 基期产值报告期产值产值指数== 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第五章劳动生产率统计 1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答: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从事生产劳 动的效率。它通常是以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出总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从劳动方 面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劳 动生产率是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面。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是 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靠比发达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一般生产率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它是最综合、 最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概念和指标。 3 边际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额。 4 劳动生产率不会等于零,也不可能为负数,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较边际劳动生产率要稳定得多。 5 统计中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劳动生产率这一经济范畴的数量表现,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工 作中重要的分析指标和评价指标,也是生产管理和劳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指标。 6 简述劳动生产率统计的任务。 答:⑴正确地计算各个时期全国的,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他们劳动 生产率的水平。 ⑵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和变化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率变化 对产品产量变动和劳动力使用量变动的影响。 ⑶比较分析与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为加强劳动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服务。 ⑷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与职工工资水平变动的关系。 7 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公式。P115 8 简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原则。 答:⑴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时间范围上必须一致,即只有同 期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才能进行比较。 ⑵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在空间范围上必须一致。 ⑶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所用的产出数量和劳动消耗量指标应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⑷同一次生产活动的产出和劳动消耗,可有不同的测量指标来表现。 9 实物劳动生产率公式P117 10 产品实物产量的计算,必须遵循工业产品统计的有关原则: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欢迎阅读 煤炭生产统计有关指标计算办法摘编 现将《煤炭工业计划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1989年版)有关生产统计指标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办法摘编,供生产统计人员学习参考。内容重点是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回采工作面利用、掘进工作面利用、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等指标。 一、原煤产量 原煤指毛煤经过简单加工,拣除大块矸(大于50毫米)之后的煤炭。一切统计指标,都以原 1、 (1 (2 (3 (4 (视密 2、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由于煤炭生产具有生产数量大且是连续性生产的特点,目前原煤计量手段都不同程度存在计算误差,必须在月末进行产量核定工作,保证原煤产量的准确性。一般采用“选前验收计量,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核定的方法:月末对原煤的实际库存量进行一次盘点,与通过本月逐日累计产销平衡关系结出原煤的账面库存进行对比。如实际库存量大于账面库存说明实际产量比逐日验收的产量大,叫“盘盈”(或称涨吨),反之叫“盘亏”(或称亏吨)。

本月核定产量=本月(逐日累计)原煤产量+(-)涨(亏)吨数量 2、涨亏吨煤的处理 (1)本月发生涨(亏)吨数量,应当在当月实际产量内进行调整,不得随意瞒报或虚报产量。如果涨亏数量不大,一般只调整原煤总产量和矿井其它产量;如果数量较大,也应适当调整采掘产量。 (2)因存放日久或保管不善等原因导致自燃、风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亏吨,不得从产量中扣除,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按批准数量注销账面库存量(国有煤矿)。 1 2 (1) (2) (3) (4) 3 4 盘点发生的涨( 5 (1) (2 (3)小井产量:矿井报废进行回收(尚余的边角煤和保护煤柱)的产量和3万吨以下的小井产量。 二、实际生产日数 是指实际从事原煤生产活动的日数。不论其从事生产活动的范围多大(全部或局部)和时间多长,只要从事原煤生产活动,即算一个生产日数。包括:节日照常生产的日数,非全日停工(即不足24小时)的日数,非全日检修(即非连续3个小班)的日数。不包括,节日休假的日数,全日停工

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办法

生产指标对标管理 办法 1

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神华集团相关管理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了公司各发电机组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的组织与职责、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第三条关键名词术语解释 (一)同业对标: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运用标杆管理方法从现状分析、选定标杆、对标比较、最佳实践到持续改进的闭环过程,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二)生产指标对标: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或部分生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经过锁定行业中的最优水平,对照标杆提高自身的绩效和竞争能力,找出实际与计划、本期与上期、实际与设计、实际与先进的差距,分析原因,挖掘潜力,提出措施,持续改进,进而提升生产安全、经济运行水平的一种管理方法 第四条生产指标对标工作按照“求真务实、力求实效”的总体要求,遵循“全面开展、动态比较、指标与管理兼备、持续改进完善提

高”的原则,以指标对标为先导、管理对标为核心、绩效提升为目标,坚持重在管理、重在过程、重在执行力,经过在公司各层面、各专业“抓典型、树标杆”,不断完善以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控制体系为核心的生产指标对标工作机制,确保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的生产指标对标全过程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第六条公司生产指标对标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 第七条公司成立以分管生产副总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及生产技术部、发电运行部、设备维护部和各外委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公司生产对标管理,主要职责有: (一)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生产指标对标的决策部署。制订生产指标对标管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审阅生产对标管理办法,建立健公司生产对标指标体系。 (二)决策公司生产指标对标管理工作的重大事项,制定生产指标对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