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设计史论文——建筑中的文化

世界设计史论文——建筑中的文化
世界设计史论文——建筑中的文化

建筑中透出的文化气息

设计,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平面设计,城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设计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科技,文化密切相关。我们日夜穿梭在各式各样的建筑中,建筑设计--这个我们身边最为普遍的设计,其实无处不透露着文化的气息。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崇尚着不一样的思想,各地的建筑也千变万化,显示出不一样的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军师,是礼之三本也。”儒家的礼治,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礼首先表示的是神与人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思想与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地敬若神明,对“天”有一种神秘感与敬畏之情。因此,从远古传下来的祭天,祭日,祭风雨,祭祖,祭星辰的原始情感,充分表现在建筑之中。中国有各式各样的祭坛,多以砖石为主,建有无屋顶的,露天的台,庄严肃穆,很好地渲染了儒家那种礼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维护“周礼”,强调封建等级制度和大一统思想,中国建筑总体布局方式对称齐整,主次分明,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其中北京城的建筑最为突出,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 km 的城市中轴线,这条当时为了体现伦理秩序与帝王礼制的中轴线,使北京城成为世界城

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范例之一。这条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以其独有的雄伟气魄穿过了全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和空间建筑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线为依据的。这种以中轴为基准,左右对称均齐的城市建筑模式,充分体现了“尊者居中”“封建等级礼治”的思想。(https://www.360docs.net/doc/bf538497.html,/html/87/n-99987.html)中国儒家思想充分体现在北方建筑上,而中国南方的建筑与北方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古代,南方属于蛮夷之地,南方的发展相对于中原地区比较晚,南方的建筑不像北方那样以红黄色为主,气势恢宏,强掉帝王风范。南方建筑以黑白色为主,在艺术风格上,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以木结构为主,轻巧,坚韧,易于加工;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檐,环绕各层的走廊栏杆,极力削弱体型上的竖高感觉,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的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这种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体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西方国家的建筑也与中国的建筑一样,深受当时的文化影响,并随着文化思想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维多利亚时期,由于生活的安定,物质日益富裕,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稳定。当时的设计风格由于物质丰裕而造成向繁琐装饰化趋向,在建筑设计上,表现在对中世纪哥德风格的推崇,英国建筑家普京设计的英国国会大厦充分体现了当时流行的哥德复兴风格。到十九

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而欧洲教堂建筑采用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使人也有飘然欲升的意向,这种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四面皆壁的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https://www.360docs.net/doc/bf538497.html,/question/1516482.html)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科技与经济不断的发展,建筑中所体现的文化充分体现了时代文化的特征。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型建筑—原子模型塔,充分体现了人们向往和平使用核能源的愿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和苏联成为战后的超级大国,全世界笼罩在超级大国核武器的阴影之下,和平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人们向往和平使用核能源,反对把核研究用于制造武器,所以设计建造了这个原子模型塔。原子塔由九个铝质大圆球组成,外围有八个球,中心有一个球,代表着欧共体九个成员国,也代表了比利时国内的九个省,球与球之间都有自动扶梯连接,象征着比利时国内团结和西欧联合。

可见,建筑不仅充分体现着时代的精神,还展示了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现如今,由于人类对自然地破坏,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未来的建筑可能会更注重环保,在建筑材料上,可能会放弃钢筋水泥混合土的模式,会选用高科技环保型的材料;设计服务的对象始终是人,一切房屋都是供人活动的,在造型风格上,可能会更加注重实用主义,体现人文主义情怀。

建筑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建筑的精髓,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副躯壳。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一部建筑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文化史,建筑中无处不散发着文化的气息。

广告0901

唐霞1091070107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我对世界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很多人文知识,丰富了思想。 课堂上主要教授了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犹太文明使我对各种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老师还在讲述过程中适当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体现了各种文明的特色,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各种文明。 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世界文明中,相比之下,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古代埃及文明。 一、金字塔 说到埃及,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呈梯形分层的,因此金字塔又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是埃及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到了后来,埃及人产生了国王的灵魂要升天成为神的观念。 “为他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就是把法老送上天的阶梯。 与此同时,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的角锥体形式所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光芒,表示了埃及人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作为统治者的法老们不仅想在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还想在死后成为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将内脏取出,浸以防腐剂,再填入特制香料,制作成木乃伊,将尸体长久保存。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约公元前2664~前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第四代法老卡夫勒和第六代法老孟考勒所建。 金字塔十分宏伟壮观,巧夺天工,有人觉得仅凭古代埃及人的技术是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的,他们怀疑金字塔是外星人造出来的,或者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 二、宗教 要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必须知道古代埃及的思想,知道古代埃及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赫利奥波利斯、孟菲斯、

世界经济史论文摘要

《新世界的制度、要素禀赋和发展道路》论文摘要 Introduction 在欧洲人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时,最有学识的观察者认为相对于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北美洲更有发展潜力。虽然制度性的人均收入评估没有在大多经济体内建立起来或者建立得很粗糙,但是据资料显示直到欧洲人在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建立殖民地后几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领导地位才显现出来。1700年,墨西哥和北美英属殖民地在人均收入上相等,而巴巴多斯和古巴分别比美国高出50%和67%。美国虽然在1800年超过了拉美的大部分国家,但是仍落后于加勒比国家。而1790年的海地似乎是美洲人均收入量上最富裕的国家。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加拿大与美洲其他地区的差距才逐渐拉开,1900年开始这一差距更是成比例的显现出来。 学者们在研究北美与美洲其他地区差距产生问题时经常注重制度的分析,也强调影响不同地区发展的其他因素如财产权的保护、社会腐败程度、金融部门结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社会资本量和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还是创业。但是对于制度的产生学者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是宗主国的宗教和民族传统导致的。反对者认为这掩盖了具有同一民族传统地区的差异。 民族传统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事实上比预期的要弱。在殖民时期,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加勒比地区,而其内部虽然有多个殖民国家,但是差异并不大。英国制度的优越性通常通过美国和加拿大表现出来,但是英帝国内部的其它地区工业化也是很晚的,因此英国制度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西班牙属殖民地也有类似的情况。 由于相同的民族传统内存在着经济上的差距,学者们在不否认民族传统的情况下,开始考虑初始条件和要素禀赋对制度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新的研究重点是,环境的不同究竟如何导致了不平等的程度以及这种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如何影响制度化的进程。新世界所有的经济体开始都占有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也有较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但是资源禀赋的其他方面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从一开始他们的财富、人力资本和政治力量就是不平等的。 From Factor Endowments to Inequality 欧洲人对美洲的探索只是他们在人烟稀少和缺乏防御的地区寻找经济机遇的大规模和长期的活动的一部分。欧洲人通过不定期的远征和建立永久性基地来索取赔款、探寻资源和其他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私人代理的角度来看,彻底的新生环境以及大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洲际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流动所引致的巨大的组织问题都促使了制度上的改进或创新。对于各殖民地相同的是劳动边际产出,这一点已经被历史上前所未有数量的从欧洲和非洲横穿太平洋前往美洲的不顾高交通成本的移民证明了。 从15世纪到18世纪有超过六百万到新世界的移民,其中超过60%的是不自主的非洲奴隶。由于奴隶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是竞争的,奴隶最终会流向那些它们产出最高等地区。占有和使用奴隶是没有严肃的民族和文化障碍的,而且奴隶在主要的欧洲的殖民地是受欢迎的。1580年前只有20%的移民是奴隶,而1700年到176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75%。奴隶的作用的突出和在向葡萄牙、法国、和尼德兰的移民中比例的增加以及英国在美洲殖民地的持续优势,反映了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向世界市场供给产品的专业化趋势。因为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生产获利多的的产品和大规模的奴隶种植园的建立,这些殖民地吸引了大量的奴隶的涌入。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殖民地没有非常的专业化,仅仅是西班牙在南北美大陆的殖民地(有一些关注银矿和其它矿的劳动力)、大西洋中部的新英格兰和英法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很少依赖于奴隶的劳动力绝非巧合。 用大量奴隶进行专业化生产糖料和其他高产作物的经济拥有新世界的人均收入。最主要包括西印度群岛的国家,也包括南美的一些国家。他们在历史上就专业化生产这些作物,而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及其 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 系别: 指导老师: 年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日期:

摘要 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数学这门科学,人类的历史就无法展开,它不仅在学术层面上重要,更对我们绚丽多彩的文化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作为世界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引领着世界数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现代数学的基础。虽然中国古代数学最终走向衰落,但它的辉煌毕竟不可磨灭。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中国古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并试图分析中国古代数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数学文化著名数学家数学著作走向衰落的原因对当代的影响 Abstract Mathematic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We can say without aggregation that if there is no math, human history will not be able to launch, it is not only important in academic level, it also plays a major role in our colorful cultur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s mathematics culture,The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mathematics culture and i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thematics. Although eventually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declined, it’s brilliance will exist fore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some famous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ians and some famous mathematical works in ancient China and is trying to analyse the reason why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declined. Key words: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famous mathematicians mathematical works the reason to decline influence to the modern society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论文

曲阜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助教:×××(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时间:2015年1月20日

曲阜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摘要: 文化影响力逐步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集中合理的展示,不仅能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助力。曲阜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孔府、孔庙、孔林”被评为5A级旅游景区,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综合原始文明、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的保护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 曲阜;三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正文: 一、前言: 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成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虽然比较小,但知名度和影响力却是世界级的。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古老朴素的城市风貌闻名海内外,受到国内外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笔者的家乡距离曲阜非常近,基于对曲阜的了解,对其城市保护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简单剖析,并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进行回顾与思考。 二、城市历史要素 2.1城市自然环境 2.1.1地形地貌 曲阜北、东、南三面环山,有凤凰山、九仙山、石门山、防山、尼山等百余座山头分布,中西部是泗河、沂河冲积平原,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境内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548.1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5米。 2.1.2自然气候 曲阜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带季风影响显著,冬天干冷,夏天闷热,春秋季节短暂。

西方文明史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文明史 论文题目:浅议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姓名: 学号: 专业: 院系:

【摘要】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各自鲜明的风格特征,尤其在造园理念上大有不同。本文主要从哲学思想、审美理想、艺术特点、设计思想等方面分析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并简要介绍两者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关键字】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征差异交流 园林是一种文化,所以与东西方的其他文化一样,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具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和风格。在东方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在西方则是以凡尔赛宫园林为代表的法国古典园林。它们都在东西方的园林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各自文化艺术中的精华。本文主要以他们为例来介绍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之差异。 一.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是一个园林文化发展。得最早、最完善的国家,同时它也是东方园林的主要代表。中国古代园林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历朝历代,各有成就,也各有特征,但总的说,是一个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从《诗经》及《孟子》的记载可知,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就筑灵台、灵沼、灵圃,这是最早的皇家园林雏形。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公元前500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及园林建设的繁荣兴盛。罗马继承古希腊传统发展了别墅园和宅园,以精确的数理推导、规则的几何形状、精致的雕塑等,形成了西方园林的基本雏形。文艺复兴,迎来了园林空前的阶段。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由勒诺特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明显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以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成为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西方园林由此步入辉煌时期。 二.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形成离不开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大哲学思想。而对中国园林影响最深远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道家学说讲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汉代建章宫太液池以“一池三山”为主体的仙境模拟正是体现的这种神仙思想。一直到清代建成的颐和园昆明湖中这种造园形式仍然可见。道家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是影响中国园林艺术史的重要的哲学思想。 2.唯理至上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思想——这里主要以法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来探讨其造园的哲学思想。古希腊作为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它的早期文化思想也影响到了法国。在古希腊,毕达哥斯拉就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无论在何种艺术中,只要调整好数量的比例,就能够产生出美的效果。后来法国园林受到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空旷的对称空间,鲜明的轴线以及浓郁的人工气息成为了这个时期法国园林的标志。 (二)审美理想的差异 1.写实与写意西方园林,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它强调整齐、秩序、均衡,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等,造园体现的是一种写实、理性的风格。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典园林的写意手法是在禅宗和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和深化的。 2.明晰与含蓄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 PB10030022黄崟钊老师给的论文主题是“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便觉得有一丝沉重,只因我从大学入学到现在,逐渐感受到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人们更乐意于去接受轻松的、搞笑的、娱乐性的东西而不乐意于去提高自己的精神层面。在大众化的通俗文化面前,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就跟不入流的雕虫小技似的,这实在引人深思。 ——题记池田大作曾经说过“一般人认为是落后象征的东西和这样的国家,实际上秘藏这时代最先进的东西”。以此看来很多人觉得传统文化落后、迂腐便也是情有可原。记得一次讨论课上就有部分同学觉得“儒家文化知识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论语》只是对基本道德的一些记录,实际没什么意义”……可以看到即使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传统 文化。依笔者之愚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层当代价值。 当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自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古中国的文化代代相传至今,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的文化曾经被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这其中有历史本身的原因,也有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中国传统文化自上古殷商开始孕育,她始于神农尝百草、始于黄帝大战蚩尤,至夏朝建立,传统文化的“胚胎”已逐渐成型。之后便经春秋战国,很难想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的文化不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情景。其中的代表便是以孔孟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文化,也有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文化、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墨家文化和代表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的法家文化。秦灭六国大一统之后,为了达到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汉时期,传统文化逐步走向统一。这也是为什么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贯穿了自起源至明清时期的所有年代的原因。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开始兴起,人们开始乐于探讨《老子》、《庄子》、《周易》这些儒家文化以外的东西。后佛教流行且逐渐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她的变异。直至宋元时期,传统文化才逐步定型。这期间出了孔圣人以外的第二个圣人——朱熹。朱熹整合了儒释道,创立理学,并做《四书集注》(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传统文化到了明清时代开始衰落,其中既有外国列强武力胁迫下国人启蒙思潮萌发的原因,也有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开放后西学东渐的原因。从此传统文化的噩梦不断。鸦片战争始,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冲击。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广大进步学生的质疑,有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也有改革开放后对传统文化的冷漠。直到90年代以后,传统文化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我们看到了寻根文学的崛起,看到了国学复兴的景象,看到了传统节日的回归以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的修建。如此欣欣向荣之态势,传统文化的回归便指日可待。至此,传统文化的孕育、产生、统一、变异、定型以及衰落的历史长卷摆在在了我们面前。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层当代价值。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古代人民的智慧不断闪现,我们的先辈们不断对人所应该具备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老子所推崇的“道”,“道”即是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宇宙秩序。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人们应该遵循人乃至宇宙的秩序,这样的人就是得道之人。故有“德者,得也”的说法,意思是得到的人具有“德”的品质。窥古思今,人类的行为如过度的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等行为已经完全背离了大自然的秩序,也就是背离了“道”。而这些行为引发的恶果也不断产生,人类也不断尝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苦头。由此可见,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和人类在古老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后人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下面主要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定义、特征、管理,并结合五岳之首的泰山浅谈世界遗产的保护以及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世界遗产特征、管理、泰山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前言:截止2007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51处,其中文化遗产660处,自然遗产166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 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08年7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37处。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河流,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正文: 一、世界遗产特征: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遗产评定标准: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日本近代文化史课程论文

日本近代文化史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夏目簌石作品《我是猫》

摘要:无论是对本国文学汲取,还是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思想的熏陶,亦或是对西方现实主义、启蒙思想的平等自由观的借鉴,这些都造就了不为潮流所禁锢而寻求创新的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处女作《我是猫》。 关键词:夏目簌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 在对本民族文学的贡献与影响上,夏目漱石之于日本颇似于鲁迅之于中国。然而,夏目漱石大器晚成,约38岁才开始写小说,《我是猫》便是他的小说处女作。 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而日本人似乎并不排斥,并且很是庆幸。至明治时代,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拉开了全面向资本主义社会学习的日本强国之路的序幕。生活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夏目漱石,看到了当时日本文化界的另一面:由于盲目的引进、吸收西方文化,导致的浮躁和不安。当时,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而“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却未随波逐流,而是一反文坛的总趋势,成为自然主义的叛逆者。《我是猫》便是以猫的视角看世界,以大胆的讽刺的写作手法,揭示和鞭挞了人性社会丑恶的一面及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思想意识,即一味追求物质发展而忘却精神文明。 《我是猫》在中国的译本主要有四种,即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刘振瀛的译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于雷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尤炳圻,胡雪的译本、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罗明辉的译本。我看了于雷和刘振瀛的译本,于雷的“咱家是猫”很有新意,而刘振瀛的

“我是只猫儿”也很风趣,总之二人各有千秋,在这不多做赘述。是什么促使夏目漱石在1905年创作出《我是猫》?由无数片断而非统一集中的情节组构而成的《我是猫》,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源于何处? 是什么造就了《我是猫》中自然主义的叛逆者,现实主义的塑造者?这些来源于对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巧妙的吸收与成功的创新,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来源于对西方进步的社会思想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性摄取与消化。正是凭借《我是猫》,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 首先,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本土的作家,日本的文化对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影响。从《我是猫》这一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猫先生就可看出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的汲取。在日本,将猫看成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并且作者家中恰巧养了一只观察小世界中百态的猫。此外,它还隐喻当时日本文人的懒惰、虚伪的一面,是一只“不会捉鼠的猫”。对其本本土文学的学习,如俳句、新体诗等也为小说增添韵味。如:第六章中“散发着倦怠的馨芳中是你的灵魂吗?相思的烟云在摇曳,呵呵,我此生,这辛酸的人世终于获得了,这甜蜜的一吻”。并且对日本文化史的、文学家的了解与评价,也促成文中对日本作家、历史的多次描绘。如:正冈子规、小泉八云、龙泽马琴等等。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思想中深深烙下的一些本民族的落后思想,才使《我是猫》也添上了一抹灰色。如: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描写

西方文明史论文

从宙斯到朱庇特 ——由希腊神话与罗马神话看罗马文明的兴衰 (为什么古希腊人口中的宙斯,变成了古罗马人的朱庇特?为什么酒神狄奥尼索斯,到了罗马就变成了巴克斯?) 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作为先后称霸地中海乃至亚非欧三洲的强大文明,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这两大文明的研究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今天我想从一个简单的方面来说说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首先,对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简单介绍一下。据资料记载,古希腊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爱琴文化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约公元前1100年),但它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期,史称“古典时期”。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罗马所灭亡。古罗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伊达拉里亚时期”。以后经历了“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以“帝国时期”最为强盛。两大文明在时间上几乎是承前启后,而在关系上两者却又因果纠缠。 诗人贺维斯曾说:“希腊人成了罗马人的俘虏,希腊文化俘虏了罗马人。”古罗马人用武力击败希腊人一跃成为地中海霸主,然而古罗马的文化却几乎是完全传承与古希腊。这一点无论是建筑、雕塑、哲学,都能看出端倪。大部分文化成就,古罗马都是照搬古希腊人的。这种文化上的照搬使罗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也使古罗马文明走向灭亡。而我想从神话传说方面来对问题进行探讨。 古希腊文化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就是对于神祗的崇拜,神话叙事几乎在每部希

腊文学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形成了成系统的一套《神谱》(赫西俄德著)。而以武力著称的罗马文明远远没有如此系统和繁荣的神话体系,所以在征服了希腊地区后,罗马人便将希腊神话纳入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于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王宙斯,在罗马文化中便成为了朱庇特;天后赫拉便成了朱诺、海神波塞冬成了尼普顿、酒神狄奥尼索斯变成了巴克斯…… 这种罗马文明对希腊文明的剽窃绝不仅仅是巧合,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待这种现象。我的目标就是从希腊罗马神话的传承中看待古罗马的兴衰。 首先,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希腊神话中,神是一切力量的象征。众神之主宙斯掌管雷电,海神波塞冬控制着海洋,冥王哈迪斯主宰死亡。而人间的英雄更是力量无穷,甚至被称为半神,他们的故事在《荷马史诗》有着详尽的描述。古希腊人在神话中对于英雄主义的追崇已经到了极致。罗马文明崇尚文治武功,所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对于罗马的兴起影响十分巨大。 其次,罗马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文明,他的文明发展程度是远不及希腊的。罗马共和初期还不知道什么是文明,曾向希腊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并融合自己的特点建立国家。这种后进式的文明发展模式造成的就是罗马文化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同样的,罗马神话不同于希腊神话追求美与文学性。罗马神话直到很晚才有了近乎完整的体系。这种忽视文化建设的态度使罗马文明逐渐走向衰落。 所以,从希腊神话与罗马神话的异同中,我们就能看出罗马民族的精神思想。因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社会现状不一,所以其心态上和品格上有所差异。希腊文化活泼、奔放、崇尚智慧、爱好自由和理想主义,但又有点多情、散漫和不切实

XX文化史论文范文

XX文化史论文范文 西方文化史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的本性,较于人类社会,虽然这样的说法很“ __”,但也是每个人每个民族所不得不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近代近一百年的屈辱史让每个中国人都认清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一代代中 __共识。“非我汉者,其心必异”,世界的和平,不是我们热爱和平别人就会和我们和平,特别是在这个还是西方占主导的现实世界。我们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然而一个强大的中国却不是现在的规则制定者西方所乐见的。对于迟早要来到的对抗,或是已经到来的隐蔽的对抗,知己知彼则是我们现在要必须做的了。 在学习西方文化史这堂课之前,我对西方最整体的印象,即 __。在所有西方的电影电视中,都可看到,虔诚的西方人在做祈祷,即或是奥巴马就任总统也要手扶《圣经》。在东西方的战争中史中,有关十字军东征真不是什么陌生字眼。 __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塑等等)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 __也为近代西方教育打下了基础。中世纪大学所确立的一些制度,如指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以及使用教科书、学生毕业授予学位等,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袭至今。 在造型艺术方面,与 __发展密切相关的“罗马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等建筑艺术风格,构成了西方建筑的特色。而拉斐尔、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人涉及 __主题的绘画、雕塑珍品更为西方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代表米开朗琪罗雕塑风格最高成就的作品有充满悲剧情感的美丽的大理石雕像《圣母哀悼耶稣》、威严的《摩西》和英勇的《大卫》三座大型雕像,它们不仅使其作者名垂千古,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美感。 在自然科学领域, __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对上帝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的自然观,而这种自然观又必然影响他们探究自然的方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代科学仅仅产生在西方,而不是别的地方。 __文学,尤其是《圣经》对欧美文学的影响至今不衰。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都曾从《圣经》中汲取营养,寻找素材。14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16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力士参孙》和《失乐园》、散文作家班扬的《天路历程》以及当代德国

世界建筑史答案

1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国房屋建于()。 A。唐朝 2. 摩天楼出现的两个前提包括钢结构和() B。电梯 3. 人类早期在修筑木构建筑时,第三个环节是()。C。造墙 4. 东北的房屋一般室内面积很小,主要是为了节能。()参考答案:√ 1.2巨石列阵 1. 英国巨石阵的建筑结构是() A。三石塔

2.在氏族社会,人们按照()聚居。 C。血缘关系参考答案:C 3. 丽江经历地震而伤亡人少的原因是其建筑材料主要为()。B。木头 4. 爱尔兰的玛查女神表现了人们对丰产的崇拜。() 参考答案:√ 1.3巍峨金字塔 1.三大金字塔包括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 A。孟考拉金字塔 参考答案:A 2.埃及人造金字塔源于他们()。 B。相信人死后灵魂存在 参考答案:B

3.埃及第一个建造金字塔的法老是左塞王。() 参考答案:√ 4. 埃及的象形文字之神是伊蒙霍特普。() 参考答案:√ 1.4阿蒙神庙 1. 在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时出了一位叛逆法老,他信奉()。 C。阿顿神 参考答案:C 2. 埃及最有名的阿蒙神庙是卢克索神庙和()。 C。卡尔纳克神庙 参考答案:C 3. 埃及神庙中的“公羊大道”,“公羊”是阿蒙神的变身。() 参考答案:√ 4. 埃及法老中,拉美西斯三世与中国秦始皇的成就类似。() 参考答案:X

二。西亚神所 2.1巴比通天塔 1.乌尔塔庙中供奉的是()。 C。月神 参考答案:C 2.在中国,是()在广东和福建建立了推广普通话的书院。 B。雍正皇帝 参考答案:B 3. 乌尔塔庙的第四层代表()。 D。太阳参考答案:D 4. 古巴比伦人叫迦勒底人,新巴比伦人叫阿摩利人。()参考答案:× 2.2空中花园

西方文化史论文

论西方文化的发源—希腊文化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在于古希腊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成为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另外还有古希腊的几何学,逻辑学,政治学,民主制度等都为后世欧洲所继承。因此说古希腊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古希腊文化的蓬勃发展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财富。西方文化的哲学就是从希腊开始的。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智者?学派,认为人是爱智慧。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承一派,但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柏拉图的突出的思想是通过直觉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会留下困惑和不纯的观点,而且对所谓?沉思的心灵能从世界中获得‘真实’的知识?感到厌烦。柏拉图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重视从感观获取知识,而且将相对的获得经验主义者的现代标签,此亚里士多德为之后最终发展进入科学方法的世纪做好了准备。亚里士多德不仅在哲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数学以及地理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被称为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两人之一。 古希腊文化最著名的那就是耳熟能详的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由欧洲最早的人民口述形成的,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之间。它历经古希腊人数百年口口相传,

代代相承,不断地艺术加工,在以后的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著作中保存下来。希腊神话主要讲述了神的故事以及英雄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与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而且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地处欧亚非的交通要冲,加上有限的土地被山岭分割,海岸线曲折,海上交通极为方便。为群山所隔的平原易形成小国寡民的政治单位—城邦。因此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参与到政治中,形成了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通过梭伦,伯里克利等人的改革,确立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另外公民具有了选举和被选举权。同时这种自由的文化氛围促成了一大批先进的科学家,为古代的文明填上了浓重的一笔。同时这样的地理环境也导致希腊不得不对外扩张,长期的殖民扩张接触到不少的文明,能够吸收它们的文化成果,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建立了不少的物质基础。古希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在希腊神话中都有着这次战争的故事。特洛伊王子争夺埃及艳后海伦,导致爆发特洛伊战争。以阿伽门农及阿

日本文化史论文

日本为什么没有和奸 ——略看战国到幕府末期武士忠诚感的发展与演变 卢沟桥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很快踏遍了半个中国,并在1937年12 月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嚣张的侵略者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引言 回首抗战历史,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着实无法与日本这个东亚最强帝国直接相抗衡。然而,中国初期的惨败与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之流的投敌叛国是分不开的。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汉奸的确为国土的沦陷贡献了很大了力量。相较于中国遍地的皇协军,伪政权,日本军队投敌叛国,甚至主动投降的“和奸”是极少的,甚至没有。仅此一点便可看出中日两国在对待忠诚上的巨大差异。 日本人的忠诚是可圈可点的。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信仰,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一点都不含糊。 在他们崇尚的武士道上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武士,战死沙场才是荣誉,而苟全性命苟且偷生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就是这样造就了日本强大的战斗力。在丰臣秀吉晚年的时候,曾经发动过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在侵略朝鲜的时候,将朝鲜打败。这时朝鲜向中国的明朝求援。中国派出兵力支援。当时,中国援朝将领李如松在攻打日本占领的朝鲜首都时,遇到了日本军队的顽强抵抗。在日本看到中国军队强大的同时,并不是放弃抵抗乖乖投降,反而是拼死战斗。当然这次战役最终以中朝胜利告终,但是却展示出来日本人顽强的一面。这其实就是他们信仰的武士道,宁可战死沙场,不向敌人投降。 家臣山内一丰在丰臣秀吉死后,迫于德川家康的势力和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加入德川派,在这个问题上面也体现了“忠诚”这一精神。也许有人会不解,既然倒戈了,何来忠诚?其实山内一丰的倒戈完全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在秀吉死后,丰臣秀赖还只是个4、5岁的小孩,虽然已经“元服”(继承将军之位)但却只是形式上的。德川一直想夺取大权,怎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后来在德川的挑唆下,石田三成发动了战争。在大小名纷纷意识到必须从德川或者是丰臣中选择一个势力跟随才能活命的时候,山内一丰并没有去投靠德川,原因就是他对丰臣家的忠诚。只有直到双方战争几乎打响的时候,山内一丰才决定为了家族能否存活而投靠德川派。 不得不在这些问题上叹服,忠诚的确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反观,抗战时期的中国,我们,或者说大部分人身上正是缺乏了这种精神。但中国不是没有忠义,只是在千年的发展中丧失了一部分罢了。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为了对主家的忠诚,拼着搭上自己亲生儿子的性命也要保护主家最后的骨血,程婴和公孙杵臼这俩人的确牺牲不小,但是这种行为现在怎么看怎么是封建思想的糟粕,从封建思想的代表“三纲五常四维八德”里提到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个顺序就能看出来,“忠”字当头的话,自然妻儿老小的性命是要放在主子后面的,不过这种事儿几千年来大家平日都挂在嘴边,可关键时刻能做到的确是凤毛麟角。为了忠诚而牺牲自己的儿子,倒不是咱中国人的专利,《旧约·创世纪》里就有亚伯拉罕为了向上帝表忠心要把自己的儿子以撒杀掉的故事。全世界一半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但让他们真这么干,恐怕也没几个愿意的。

世界摄影史论文

《世界摄影史》期末论文浅析绘画在摄影艺术上的运用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2009级编辑出版学 学号: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2日

【摘要】从摄影术发明开始,摄影与绘画就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观念不断变化。在当今,作为艺术表现的摄影已经取得了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样式,很多人成为在摄影与绘画领域中的艺术家型的摄影家或摄影家型的艺术家。在后现代艺术中,摄影作品绘画化与绘画作品摄影化的相互渗透现象已经很明显。 【关键词】绘画;摄影;借鉴;融合;艺术 绘画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视觉文化之一,当它发展到16世纪时,其造型技艺已臻完善。画家可以用画笔描绘出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属性,形体、质感、色彩和空间透视等。摄影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伴随着工业文明而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摄影技术的直接性和科学性实现了比画家的绘画更真实的视觉形象的新的可能性,但也正是这用直接性和科学性掩盖了其艺术价值,从而使摄影在最初只能以模仿绘画来争取自己的艺术身份。 因此从一开始,绘画与摄影便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得今日,在进行摄影评判或欣赏时仍有人不忘用绘画的标准来衡量摄影。摄影发展到今天,始终未完全从绘画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理清摄影与绘画的关系对于理解摄影艺术的本质就显得很重要。 一、摄影与绘画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视觉艺术。摄影和绘画都是读者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具体形象的艺 术形式。 2.都是瞬间艺术。这是将摄影与绘画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的。如 话剧、音乐等,它们展示的都是时间的过程,而摄影和绘画是表现某 一固定时刻的。 3.都是平面艺术。摄影和绘画都是二维的平面展示艺术形象。它们不同 于雕塑和舞蹈。 4.造型元素一致。摄影和绘画的造型元素是一致的,都是用色、线、形 等形式要素将要表现的事物凝固起来展示给观众。 不同点: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 ——福建客家土楼 1001113309 林良平 摘要 大自然和人类在我们古老而美丽的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在瞻仰那些辉煌硕果时,不禁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今天,那些自然和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财富。 目前为止,《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11项,其中我国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40项,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2项,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45项)和西班牙(42项)。而我们熟知的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福建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保护与开发。

前言: 对于世界遗产,其实在没接触到世界遗产概论这门课程之前,我并没有太深刻的了解,主要是把旅游景点和世界遗产给混淆在一起了,以前主要是简单的把世界遗产定义成:知名度很高的旅游景点,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已经被世界上的人熟知了解的,最后被接纳成为世界遗产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对于世界遗产,首先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理性认识。世界遗产并不等同于旅游景点,两者存在着相交点,但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旅游景点有可能成为世界遗产,有一部分世界遗产就是由旅游景点转化而来,比如庐山国家公园,是国家重点的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又有一部分世界遗产跟旅游景点是没什么联系的,像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国的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些只是一种文化的形式。还要说明一点,能不能成为世界遗产与知名度并不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知名度不等于世界遗产。 正文: “世界遗产”这个新的概念(名词)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章、媒体与相关领域中,尤其是与旅游观光业的结合,致使其内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扩展,并受到世界各国间的关注与重视。那么世界遗产这份头衔到底所象征的意义是什么?广义来说,世界遗产的定义是指人类所拥有的共同资产,这份共同资产是人类在地球上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遗留下来或努力创造出的不可再生、不可移动,并具有显著普遍价值之伟大文明遗迹、建造物群、纪念物,以及珍贵自然环境等的可证明物。在这个定义里,强调到的一点就是世界遗产是人类所拥有的资产,这意味着世界遗产是不分国界的,不因为国家的主权而被单独占有,所有人类不分族群都可参与其管理,国家只是扮演全世界人类之代理地位,资源的开发和经营都是要受到相关机构的监督与指导。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住在地球上的每个人而言,都象征着它是无可取代的珍贵资产,其保护也好、保存也好,应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与使命。阿富汗巴米扬神像被毁后的复原就可以很好地说明世界遗产的这个性质。在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扬神像塔利班政权炸毁,之后阿富汗政府是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才通过先进的激光技术,重现了巴米扬大佛的“身姿”。世界遗产地目前正面临各种危机及冲击,更需要全人类的力量来保护和恢复世界遗产,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才能做到的。

世界文化史论文2021字

世界文化史论文2021字 篇一:世界文化史论文 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世界文化史》课程期末论文 题目:神的孩子在跳舞——神奇的古埃及文化 姓名:陈莉学号:2021100925 院部:新闻与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9级(1)班 神的孩子在跳舞 ——神奇的古埃及文化一提到埃及,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尼罗河畔那一座座宏伟的金字塔,这些凝聚着埃及人智慧的庞大建筑,是埃及文明的象征。数千年前,埃及人以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使埃及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埃及文明持续了5000余年,覆盖时间从尼罗河畔人类的出现,到公元642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位为止经历了曼涅托所划分的31个王朝和希腊人、罗马人的统治时期。它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同时也是古代世界单一民族文化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文明。古埃及人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他们固有的、宝贵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璀璨的文学 古代埃及是人类文明的最早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东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最早发祥地。古代埃及民族是一个富有创作力、思想颇为活跃的民族。他们创作了几乎包括后来文学的体裁:神奇的神话传说,炫耀功德的传记文学,规范行为的教谕文学,引人入胜的散文故事,虔诚纯真的诗歌。然而,最需说明的便是文字,它让文明能永久地保存下来,并得以传承。

1.文字 大约在公元前3500到前3000年,古埃及人发明了由图画发展而来的象形文字。它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表意符号”用图形来表示实物,一个图形表示一个词。表意符号也能表示具体的动作。“表音符号”是借用表意符号表示单个词的发音,已失去了图形原有的含义,只起标音作用。“限定字符”是埃及人在长期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抽象字符,且只能置于词尾。象形文字在法老时代的埃及使用了近3000年。从公元前4世纪起,埃及先后为托勒密王朝和罗马帝国所统治,本土文化逐渐流失,古老的象形文字也逐渐被淘汰。 2. 自传——最初的书面文学 自传是一种最早用的文字记载的文学形式。传记文学常被法老、贵族用来歌颂他们生前的光辉业绩和一切善行,以昭示天下,求得在来世阴间的永恒。埃及最早的自传出现于古王国初期的大臣墓葬 中。早期的自传大部分相对简单,内容枯燥,形式刻板。直到第5、第6王朝,由于不断加入了叙事部分,自传篇幅变长,开始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墓主的生平事迹,采用的形式也较为自由,终于发展成为真正的纪实文学。《梅腾自传》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埃及历史上最早的自传铭文。 3. 广为传颂的教谕文学 教谕文学是古埃及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之一,表达贤者对百姓或后代的教导和告诫,其目的是确立社会道德,规范人的行为。常采用独白、对话或箴言的形式,阐述埃及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人处世之道。在古埃及文学史上占用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