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
简答论述题(参考答案)资料

自然地理简答论述题:

1、何为自然地域分域规律?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什么?(2006)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形成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能随纬度而变化;二是地球内能导致的海陆分布与地表起伏。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二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深刻作用,便决定了地域分异具有地带性。这些地理现象及其成因、特性、表现形式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简述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2006)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影响我国气候的环流系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面通过不同的季节来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

冬季:冬季环流主要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蒙古高压是由于大陆降温迅速,大量冷空气聚集形成的。它是我国冬季风的策源地。阿留申低压是由于海洋上气温相对大陆较高而形成的。它吸引陆上冷空气,影响冷空气在我国的南下。受这两个气压系统的影响,使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即为我国的冬季风。另外在高空,西风气流通过扰动产生槽脊,可以加强地面的天气过程。夏季:夏季环流主要受太平洋副高和印度低压的影响。在它们的影响下,使我国夏季风明显。主要表现为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在高空为复杂的行星风系,北纬40度以北,为西风气流控制区;中部为副高控制区;东南部为信风控制区。春季:由于大陆开始升温,此时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气压系统都开始减弱,并往北偏移。而且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气压系统开始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西风槽经常入侵,给我国北方带来大风降温天气。秋季:此时蒙古高压迅速建立,冷空气顺着我国大陆开始蔓延,一旦扰动,迅速南下。在西南季风回撤慢,仍会影响我国西南地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一年中影响我国气候的环流形式很复杂,但总的可以说我国气候受季风环流的控制。

3、论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2006)

中国水资源受降水、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地势复杂等因素影响,其时空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及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北相差悬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是导致一年内短期集中的径流形成洪水及北方和西北许多地区资源性缺水的根本原因。

在空间上,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地表径流的分布趋势,基本上与降水量相似,但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比降水量更为严重。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总量的1/5;南方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3。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1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20%,就很可能发生水危机。而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70%,属于严重开发过度。

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由水循环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环在时间上的变化很不稳定,因此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具有不均匀性。尤其是我国位于世界著名的东亚季风区,属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都相当大,而且贫水地区的变化一般大于丰水地区。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华北、东北的一些地区可达全年径流量的80%以上。年降水量的最大与最小比值,在南方为2~4倍,在北方为3~6倍。

4、论述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以及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2006)

A.动力作用

(1)对西风气流的扰流分支作用(冬半年):分别在高原南北两侧形成两只西风流

分支现象: 北脊弱高压,南槽弱低压

影响:①.扩大了西风气流的影响作用,南支扰流使西风带范围可达到北纬15度。

②.北支弱高压形成塔里木盆地的倒灌东风和兰州高压,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

③.南支弱低压加深时带来孟加拉湾水汽可给我国东南部冬季带来降水,另外地形原因,转向时甩出很多小气旋,其中西南涡(四川贵州上空),加剧了当地多云多雾的天气,东移过程中,条件适合时增大,给经过地冬季带来丰沛降水

④.形成高原东部气候上的“死水区”,即空气运动弱,风速小。

(2)屏障作用

对气温的屏障(冬半年):以北地区,可大量堆积冷空气,冬季风形成冷空气弧,因此气温更低。东侧冷空气弧沿河西走廊急速南下加强冬季风。

对水汽的屏障(夏半年):南侧对西南季风的屏障,使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囤积在高原南侧,降水较多。并阻挡了孟加拉湾的热带风暴、气旋在我国的登陆。东侧可成为部分年份西南季风我国中部的途径,带来丰沛的降水。北侧由于高原的阻挡,极干旱少雨。

B,热力作用

(1)高原季风形成

影响:加强了我国冬夏气压场和冬夏季风

冬季:与蒙古高压叠加,加强冷高压系统,高原吹出的风在地转影响力的作用下形成偏北风;

夏季:与印度低压叠至,加强了我国西南部低压系统,低压地区吸引风吹向高原,与南亚夏季风同时加强了夏季流场

(2)青藏高压(主要表现在夏半年)

形成

影响: ①.对东部降水有影响。当青藏高压脊线移至100°E以西时,西风槽可能插入,给长江地区带来丰沛降水。当脊线移至100°E以东时,与副高叠加,会引起长江地区长时间的伏旱。

②.青藏高压在其北部有一下沉支,加强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干旱程度

③.如果青藏高压向东和向南蔓延,会加强我国夏季风的强度

5、简述冰川发育的条件,与气候变化的主要关系?

冰川发育的地形条件:冰川发育最基本的地形条件是山脉或山峰的海拔是否深入到雪线即平衡线高度以上,因此,山脉或山峰的绝对高度及其在雪线以上的相对高差,是决定山地冰川数量多少和其规模大小的主要地形因素。研究表明,山脉雪线以上海拔越高,冰川形成的积累空间就越大,同时也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更多的冷储和拦截更多的降水,因而在中国西部许多海拔7000m以上的山峰周围,放射状地分布着复式或树枝状山谷冰川,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在冰川资源总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地形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和切割程度不同,也会造成冰川发育不同。如青藏高原边缘山地,绝对高度大,与其周围的山麓或平原相对高度也大,并且坡陡谷深,切割侵蚀严重,是巨大的深嵌型山谷冰川的发源地。其内部山地绝对高度一般较小,很少超过7000m,地形也较为和缓,从而有利于冰川在横的,大体水平方向上扩展。此外,坡向也可以通过影响降水量和热量条件来影响冰川的发育。如我国西部大多数山地,按其冰川数量以北坡居多,冰川规模也较大。这是因为该坡向所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但是当南坡处于有利于接受水汽来源的格局时,并且降水量的增大能客服热量的不利影响时,南坡就能发育数量和规模比北坡大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水、热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决定冰川积累,气温决定消融,因此降水的多寡及其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影响冰川的补给和活动性,而气温的高低影响成冰作用和冰川融水,和降水共同决定冰川的性质、发育和演化。

在稳定状态下,冰川平衡线处的积累量等于消融量。积累量可由平衡线高度上的降水量表示,而消融量可由夏季平均气温表示。因此,平衡线处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及其组合,是一定区域气候在冰川状态上的反映。则当该区域上气候条件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平衡线的上升或下降。进而影响到该区域冰川的发育。

6、按照形态、地域、物理性质和气候条件,冰川分别有那些分类?

地球上的冰川数量多,种类也不少。冰川的分类法很多,有按形态分类的,有按地理分类的,有按物理性质分类的,等等。从冰川学的角度进行分类的物理分类法,是目前较为科学的一种分类法。现将常用的形态分类法和物理分类法分别加以介绍。

(1)冰川形态分类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地球上的冰川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

大陆冰盖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一种不受地形约束的冰川。世界上主要是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两大冰盖。其中南极冰盖最大。整个南极大陆几乎全被永久冰雪所覆盖,只有极少数山峰露出冰面。此外,在地球南北极地区的一些小岛屿上,也有一些冰川形成,但它们的面积和厚度都不能和冰盖相比,称为冰帽和冰原。

山岳冰川山岳冰川是一种完全受地形约束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中、低纬度的山地上,其中亚洲山区的冰川最多。山岳冰川诞生在不同地形的山地上,因而形态各异,规模不等,悬殊很大。山岳冰川中具有代表性的形态类型有以下几种:山谷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平顶冰川、再生冰川、火山口冰川等。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中发育最早的一种类型。它有明显而完整的发源地粒雪盆,和伸入谷地中的几公里至几十公里长的冰舌。它具有山岳冰川的全部功能,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悬冰川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体积最小的冰川,它们对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容易消退或扩展。

(2)冰川的物理分类

冰川的物理分类法有多种,主要的是根据冰川的冰温状况或热力特征因素,包括引起冰温状况差异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冰川分类的方法。如果按照冰川热力特征来进行分类,可将冰川分成暖型冰川、冷型冰川、过渡型冰川;如果按照温度来进行分类,可将冰川分成干极地型冰川、湿极地型冰川、冷湿型冰川、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如果按照地球物理来进行分类,则可将冰川分成极地冰川、亚极地冰川、温极地冰川、温冰川、亚温冰川。

(3)中国冰川的分类

我国冰川按照形态分类外,根据我国西部若干山区的水、热条件和冰川物理性质,将我国冰川划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其中大陆型冰川又分为极大陆型和亚大陆型两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在这两大类型中补充了一种复合型冰川类型,凡是不同于大陆型也不同于海洋型的冰川就归入这一类。

我国绝大多数冰川属于大陆型。它们的面积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六点五。大陆型冰川的特点是:降水最少,气温低,雪线位置高,冰川温度恒为负温,运动速度慢。它的成冰过程以渗浸冻结作用为主。我国一小部分海洋型冰川的特点是:降水量多,冰川温度处于压力融点,雪线位置较低,冰川消融强烈,冰川运动速度较快,最快时可达每年300至400米。它的成冰过程以暖渗侵作用为主。

复合型冰川,是亚洲中部的一些长度在20公里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它们从高山发源地下降到冰川末端,往往可以跨越几个垂直气候带。由于物质补给旺盛,收入量大,它们的消融虽然很强烈,支出很大,但冰川位置却变化不大。

7、我国的季风环流是怎么形成的?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拥有成因复杂的多种季风环流类型。其成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海陆热力差异:我国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

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地形因子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高原面与周边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夏季高原面吸热快,气温升高比周边地区迅速,形成低压,与周边地区存在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指向高原面,因此变形成由四周向高原吹得高原夏季风。到了冬季,高原面降温比周围地区快,形成高压。变形成了气压梯度力由高原指向四周的气压差,此时形成由高原向其周围地区吹得高原冬季风。另外,在冬季,高原高压可以向北蔓延,叠加到蒙古高压上,加强我国冬季风。在夏季,高原低压可以向南蔓延,叠加到印度低压上,加强了西南低压场,加强了我国的夏季风。

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在两个行星风带相接的地区,由于行星风带的位移引起不同性质风的季节性改变。例如在夏季,赤道辐合带可达北回归线附近,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到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西南风。成为影响我国的西南季风。

8、论述冰心研究的意义和定年方法?

极地冰盖和中高纬度高山冰川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最终形成含有年层的冰体。在这些冰体上钻取的冰芯变成了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变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是因为冰芯中氢氧同位素比率的变化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另外,冰芯的净积累率可以作为降水量变化的指标;在由雪转换成冰的过程中包裹在冰中的气泡,记录着气泡生成时大气的成分;冰芯中的化学成分和微粒含量,记录了过去大气气溶胶的状况,以及地球沙漠化和大气环流强度的状况;冰芯中保存的有机物记录了当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冰芯中的火山灰和强酸信号则记录了火山活动的历史;冰芯中一些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宇宙射线强度、太阳活动和地磁场强度变化的历史。并且冰芯还具有时间序列长(几十万年)、分辨率高(年、季)、信息量大和保真度高(地温环境)的优点。

冰芯定年是冰芯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如果一个冰芯没有明确的深度-年代关系,那么其气候环境记录就无法恢复;同时,如果一个冰芯定年误差太大,那么其研究结果也就令人难以置信,尤其在不同地区气候环境记录进行对比时,甚至产生错误的结论。

在极地冰芯研究过程中,已发展了许多定年方法,包括冰川动力模型法,季节层位法,参考层位法,记录对比法及放射性同位素法。但在山地冰川成冰过程中,外围气候环境及冰体理化性质等与极地冰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不是所有的极地冰芯定年法都适用于山地冰芯。在我国山地冰芯定年过程中常采用以下办法:(1)物理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化:由于气候环境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的冰川表面特征及降水化学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雪冰层中物理、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特征,就可以数出冰芯所包含的年层个数。(2)参考层:自然界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全球性事件及人类活动的特殊产物,往往会在冰芯中形成一些特殊的层位。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特殊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已知的,因此在冰芯中这些层位变构成了定年参考层。(3)流动模型:由于冰的流动性,冰川年层厚度随着深度增加将被挤压得越来越薄,以至无法再依据各种物理、化学参数的季节变化来数出冰芯年层。此时应用冰体流动模型定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4)36Cl定年:这是利用冰芯中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的新技术,这一方法对于年代久远的冰体定年具有很大的潜力。36Cl常常吸附在气溶胶表面,并通过干湿沉降降落到冰川表面,形成冰芯记录,因此它的测年年龄直接反映的是冰/雪的沉积年龄。

以上介绍了在冰芯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定年方法。事实上,任一冰芯年代的确定都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单独一种方法就能完成的。

9、简述自然地域分异与人类生产实践的关系?

10、简述全球变化中人类活动所起的作用?

11、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的进展和争论?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作用?

12、中国三大区划及各区的基本特征?

13、试述我国西北干旱区环境的形成?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是横跨欧亚大陆中心的广大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其范围包括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我国西北干旱区环境的形成过程如下:根据古地理的研究成果,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早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时就已经初步形成。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高压的条件下,季风气候尚未形成,而盛行的行星风系为东北信风,多为下沉气流,空气绝对增温导致相对湿度减小,再加上地势平坦,地形雨稀少,从我国西北直到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条广阔的干旱气候带,具有亚热带稀树草原和半荒漠景观。晚第三纪时,我国大陆联成一片,青藏高原大面积抬升,使大陆性气候加强,并促成了季风环流系统的建立,导致我国现代气候的形成。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的考察结果表明,西北和华北地区现代干旱气候的形成和加强是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分不开的。在上新世中晚期,青藏高原尚未显著隆起,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m,冬季尚不存在西伯利亚高压,仅在北纬30度的拉萨附近有一弱高压;到第三纪末,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地区剧烈上升,中更新世时,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达到3000m,原来的冬季弱高压得到加强,其中心向北推移到北纬40度附近;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初期,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经历了急剧的整体抬升,高原面已与现代高度接近,现代季风气候基本形成,原来的冬季高压北移到北纬55度的西伯利亚附近。冬季时,从高压中心吹向四周的干冷大陆季风,经青藏高原的顶托,在东经97度附近形成西北风和东北风的分野,前者吹向东南,笼罩我国东南半壁,后者向西南盛吹,直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后被西北风所取代;由于盛行风系来自干旱大陆,气流含水量少,造成此时整个西北地区都干冷少雨。到了夏半年,西北地区由于距海遥远加之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阻挡了来自东南沿海的季风气流,青藏高原和祁连山、昆仑山等高山又形成了对西南来自印度洋气流的屏障,导致海洋季风难以深入,因而从东向西,气候逐步干旱。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逐步隆起所导致的季风变化和地理位置深处欧亚大陆深处,冬夏季风均难以形成大量降水,是形成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的主要原因,也使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和暖温带荒漠景观。

14、简述青藏高原在我国环境中的作用?

青藏高原是全球一个独特地域单元,号称世界的“第三极”。数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影响深刻,对地理环境分异及近代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1.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我国的三级阶梯分布,也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基本格局。青藏高原形成后,它

以巨大的高度与帕米尔高原同列为世界屋脊,其内部大山横亘,积雪冰川广布,成为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而地势呈阶梯状则是我国地貌形势的主要特征。由于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高度和广阔的面积,具有高寒、冰川、冻土分布广泛的特点,因此自然区划中将其单独划分为青藏高原区。

2.作为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对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全球其他的中纬度

地区,形成的是干旱荒漠景观,而我国中纬度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影响,自东向西形成了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逐渐过渡的自然景观,并由此形成了我国其他两个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其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分异与低海拔区域也迥然不同,具有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及其空间格局,显示高海拔区域的三维地理地带规律。

3.我国现代气候具有季风性明显、大陆性强、地区差异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也无一例外是伴随高原

隆起而逐步形成的。高原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与热力作用使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出现复杂的天气、气候变化,并影响到全局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可以归结为:1)动力作用及其影响。500mb以下西风、东风环流在高原周围发生分支绕流汇合,东西侧形成“死水区”,南北侧成“南槽北脊”形势;迫使西风环流爬坡,使高原四周边坡上出现多雨带;对高原南北侧对流层低空冷暖气流及伴随的天气系统平移有显著阻挡作用。2)热力作用及其影响。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在对流层中低空形成独特的高原季风气候;高原冷热源作用及近乎相反的季节变化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东西风环流的形成与变化;高原冷热作用明显的日变化是产生高原天气气候特点的重要原因。另外,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远非仅限于青藏地区,它对我国、甚至北半球的气候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我国水系分布的基本格局。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湖泊广布,加

之其南缘降水补给充足,因而该地区是我国主要外流河与内流河的补给源地。

总之,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地貌格局,形成后又由于其独特海拔高度和巨大的面积,在动力和热力方面对我国乃至北半球的气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5、试述自然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理论及其在人类实践中的意义?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后者又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1.关于地带性

B.B. 道库恰耶夫是地带学说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内容主要包括:○1太阳辐射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由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外一种规律。

道库恰耶夫的学说提出以后,在其他学者的努力下和实践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也具有地带性;○2海洋的自然地理特征也具有地带性;○3发现除了热量之外,水分尤其是水热组

合关系在地带和亚地带地域分异中的重要作用;○4揭示了沿岸和内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全然不同的事实,建立了理想大陆各自然带相互关系图式;○5确认了地带性内部还具有非地带性;○6开展了地带性规律的量化和模型研究。

2.关于非地带性

非地带性是指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不同于地带性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整体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包括:○1海陆分异;○2干湿度分异或“经度地带性”;○3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分异;○4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分异;○5垂直带性分异。

地域分异具有全球、全大陆和全海洋、区域性、中尺度和小尺度五种尺度。不同尺度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大尺度是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而小尺度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一个地区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分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综合利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进行自然区划,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认清自然分异规律,也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16、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划分的原则、各大区的基本特征?

为使自然区划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必须选取合适的区划原则。目前经常采用的原则主要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我国三大自然区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即:○1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2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3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4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5人类活动及自然界的影响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之差异。)和以上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大自然区,其主要自然特征简述如下:

A东部季风区

为亚洲季风区的一部分,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5%,总人口的96%。与西北干旱区的界线大致为干燥度1.2~1.5的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地区则以2500~3000米等高线为界。主要自然特征为:

1)湿润的季风气候占统治地位,干燥度大部分在1.0以下(一部分为1.0~1.5),全年风向和降水均按季节有明

显变化和更替,夏季海洋季风影响甚为显著。

2)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000米以上的山岭不多,没有现代冰川,绝大部分地面海拔1000

米以下,并有广阔的冲积平原。

3)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常态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表水资源丰富,补给以雨水为

主,部分为地下水。

4)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生物种类繁多,分布混杂。土壤剖面发育较好,机械组成较细,腐殖质含量高,可

溶性盐分含量少。土壤与其他地面疏松物质未被冰川破坏。

5)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可耕地几已全部辟为农田(黑龙江省等少数地方例外),天然森林也已大

部不复存在。不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该区均为中国主要农耕地区。

6)内部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条件,但在华北和东北,湿润程度随离海里程的增加而减

少,亦为重要分异因素之一。

B西北干旱区

为横跨欧亚大陆中心的广大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总人口的3%。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即为上述干燥度1.2~1.5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地区则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一系列青藏高原边缘山地为界。主要自然特征为:

1)深处内陆而四周为山岭所环绕,夏季海洋季风影响甚微,以半干旱(干燥度1.5~2.0)和干旱(干燥度大于2.0)

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400(半干旱)~200(干旱)毫米以下,常常连续半年乃至一年以上无雨。

2)最近地质时期曾有显著的差别上升,大部分地域上升幅度不很大,形成海拔1000米上下的高原和内陆盆地;

一部分地域则大幅度上升,形成横亘高原之中或环绕高原和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天山海拔3500米以上,阿尔泰山在3000米以上)。高原和内陆盆地中也有一些较低部分,吐鲁番盆地中心艾丁湖湖面海拔仅-155米,是全国陆地最低处。

3)地貌外营力主要为微弱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沙漠和戈壁

广布。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平地产生的地表径流几乎全属源自暴雨的暂时性水流。湖泊较多为咸水。山地径流是本大区主要水资源,补给来源为雨水及冰雪融水。

4)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已逐渐形成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现有植物大都为周围山地植物逐渐干旱化的结果。

植物、动物种类远少于东部季风区。

5)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于有水灌溉处,形成许多肥沃而人口稠聚的绿洲。

干草原古来即为丰盛的牧场,近200年来,又在其东南边缘发展了广阔的半农半牧地带。

6)土壤机械组成较粗,有机质含量有限,可溶性盐分含量高。

7)内部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干燥度,可分为半干旱和干旱;次为温带及暖温带。

C青藏高寒区

为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形成最新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5%,总人口的0.8%。主要自然特征为:

1)全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部分地区有差别上升,形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及多座海拔7000米乃

至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错综分布,垂直分布现象非常显著。

2)由于海拔很高而使空气稀薄,温度低下,冻土广布,风力强大,太阳辐射强烈。

3)地貌外营力主要为较强烈的物理风化和物质移动及冰川和流水的搬运与堆积,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作

用广布。大部分地方属内陆流域,有许多内陆湖泊。

4)植物和动物种类很多;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草甸和灌丛,而森林较少。土壤的母质粗瘠,加以年龄不

长(第四纪冰川退却以后才开始),成土作用缓慢,土壤剖面一般发育很差,土层很薄。

5)不利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限制都较大,人口密度很低,人类活动的影响较西北干旱区微弱。

6)内部地域差异主要为垂直分布现象,其次为从东南向西北的水分条件变化(从湿润半湿润到半干旱和干旱)。

17、季风环流是怎么形成的?简述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各自发育的区域

和气候特点?

18、自然带在空间分布上有哪几个主要类型,主要分布在那些区域?各类型草原在群落学方面

有哪些一般特征?

19、简述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和幅度?高原的强烈隆起对我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了那

些深刻影响?

20、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特点?人在这一系统中起着什么作用?

在黄淮海平原沙地上,科研人员利用但地气候条件和沙地地形,在沙丘上种果树、平沙地上种粮食、丘间低地种草养鱼,创造了“高果、平粮、低牧、洼鱼”人工生态系统,请画一个物质循环图把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表述出来?

21、绘图说明世界理想大陆气候类型的分布?

22、说明地下水在地理景观形成方面的作用?

23、简述我国干旱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的途径?

24、分析影响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主要生态条件?

25、绘图说明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

26、简述西北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7、季风环流是怎样形成的?青藏高原的存在对我国季风环流形势有什么影响?

28、在资源开发利用是应考虑哪些原则?在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走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什么重大意义?

29、说明下垫面因素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性,并列就说明人为因素怎样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影

响气候变化?

30、何为自暗地里系统的地域性?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31、荒漠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是什么?简述荒漠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3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臭氧层和臭氧层空洞

3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4、三大自然带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的特征。

35、度域分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36、西北干旱区的形成过程?

37、简述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实践意义?

38、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39、简述风沙搬用作用的几种方式及其对沙害治理的意义?

40、沙漠形成的气象因素?

41、简述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环境特征及主要地貌类型,试用地形剖面图将主要地貌类型反映

出来?

42、流水作用有那些基本特征?河漫滩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

43、简述内外营力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44、何为气候地貌?以敢哈去地貌为例,说明那些气候因素怎样决定着他的哪些特点?

45、解释戴维斯关于地貌侵蚀旋回发育阶段模式?

46、地貌形成的内力和外力指的是什么?哪些作用为内力作用,哪些作用为外力作用?

并分别举出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为主要作用力形成的地貌类型?

47、区分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沙丘的形态特征和堆积发育环境?

48、干旱区山前夷平面是怎么回事?简述其形成发育过程?

49、什么是新构造运动?我国新构造运动有那些特点?

50、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51、中国粉沙地貌的分布规律和基本特征?

52、冰川作用下的地貌类型?

53、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54、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55、简述理想大陆水平地带分布图式的地带类型?

56、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特点?

57、青藏高原研究进展和争论?

一、高原岩石圈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是由5条缝合带和被它们分隔开的6个地体组合而成的。综合地球物理的观测研究,揭示了高原具有巨厚、多层、高低速相间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北部的陆块不仅阻挡印度大陆向北的碰撞,而且塔里木-阿拉善地块正向高原下俯冲,问题在于是主动俯冲还是被动俯冲。

二、高原形成演化模式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中外地质学家提出了关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碰撞变形及隆升机制的一系列解释模型,如双地壳模型、挤入模型、逃逸模型、挤压模型、旋转模型等。由于缺乏对三维变形量与变形方式的详细研究,这些模型各自较好地解释了

某些现象,但却与另一些现象相矛盾,因而未能被大家所接受和公认。

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持续北移,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作用下,高原岩石圈在经向上缩短并被压扁。经历多次叠加变形后,高原岩石圈的刚性不断增强,塑性和变形能力减弱,变形域缩小,在周围刚性块体的夹持下表现出以整体抬升为主。在岩石圈深部温压条件增大,受分异作用和热作用的影响加大,岩石塑性增强,主要以垂向拉伸为主。南北方向的压缩量等于垂向伸展增厚量加东西向流展滑移量。将高原多次叠加压扁变形、南北缩短、垂向拉伸、东西流展以及热作用过程归纳起来,提出了青藏高原形成

与隆升的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型。

三、高原的隆升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000m以上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高山栎化石,提出青藏地区在第三纪末期以来发生强烈隆升的观点。70年代末李吉均等认为,青藏地区在上新世中晚期,地面的平均海拔在10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了挑战。有人认为高原隆升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是在新

生代晚期隆升速度显著加快,而对开始加速隆升的时间存在重大分歧。

我国学者对岩石圈地球物理和大地构造、岩石抬升年龄、侵入体剥离速度等的研究结果与从新生代地层、湖芯所获得的信息作了比较。新近的研究揭示,自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过程。夷平面的研究表明,青藏地区在新生代大致经历了三期地面抬升(分别在距今45Ma~38Ma,距今25Ma~17Ma和距今3.6Ma以来)和两度夷平。前两期地面抬升造成的高原平均高度可能均不超过海拔2000m;在3.6Ma前形成一个面积广阔的夷平面,估计其高度低于海拔1000m。

最强的隆升运动发生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早期,高原主体是经历了由此开始的新构造运动才形成目前面貌的。

四、高原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与高原隆升过程紧密相联。早第三纪青藏地区主要为行星风系导致的纬向分异。约在37Ma,随着高原隆升的水平尺度达到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高原季风开始形成。3.6Ma以来,青藏地区开始以整体强烈隆升、主夷平面瓦

解、大型断陷盆地形成为代表的“青藏运动”。2.5Ma隆升达到影响大气的“动力临界高度”(约2000m),以爬越高原为主的行星风系变为以绕流为主,高原季风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形成现代季风格局,开始了中国北方黄土信积。刘晓东等的GCM数值试验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地响应于高原隆升。在高原隆升达到现代高度的一半之前,东亚大约30°N以北地区近地面

风冬、夏反向意义下的季风现象不存在;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均匀大于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距今0.8Ma~0.5Ma高原面上升至海拔3000~3500m左右,山地更达4000m以上。这次抬升的降温与称为中更新世剧变的全球性轨道转型导致的降温相耦合,高原主体全面进入冰冻圈,出现最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冰川面积超过500 000km2。高原气候发生突变,以高原冬季风大加强、夏季风大减弱为主要标志。我国中东部降水为现代2~3倍,西部已很干旱。高原积雪形成强大的冷源,沙漠、黄土面积扩大。150ka以来,随着间冰期来临,冰雪消融,地表反射率减小,高原对大气又变为热源,具现代高原气

候特点。

在距今150ka的前期,高原存在一次剧烈但不均匀的构造上升运动,高原边缘山地成了暖湿气流内侵的阻障。据古里雅冰芯记录,末次冰期全盛时(LGM),高原平均降温7℃,温度波动是150ka以来最剧烈的,降水只有现代的30%~70%,冰川面积增长至350 000km2。冰芯、湖芯和黄土剖面揭示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特殊性,表现为波动变幅大,暖期特别暖,进入冰期迅速,变暖较缓慢。古里雅冰芯中δ18O记录显示高原温度变化和太阳辐射的密切关系,太阳辐射是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三极地区冰芯记录对比表明,大的气候冷暖事件在全球具有一致性,但各气候事件的变幅和小气候事件具有区域性,

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南极地区。

五、2000年来高原温度、降水变化特征

2ka以来高原气候环境变化代用资料有冰芯、湖芯、树轮及历史文献等。研究表明,高原公元初较冷,2~3世纪稍暖,可能高出现代1℃以上;但3~5世纪较为寒冷,约比现代低1℃;6世纪明显变暖,到11世纪中叶为相对温暖时期;11世纪末发生了2ka以来幅度最大的降温;之后进入13~15世纪的温暖期。此后,气候快速变冷,进入现代小冰期(15~19世纪),含3次冷期,

第三次冷期结束后,气候转暖趋势持续至今。

古里雅冰芯积累量变化近似于降水变化,自3世纪起,初期降水较多,5世纪后期至15世纪降水偏低,16~18世纪降水明显增加,19世纪降水又复减少,20世纪又再增加。其间可较详细地分出4次干期、5次湿期。古里雅冰芯所示的降水特征与敦德冰芯有相当差别,其可能反映的环流差异为:前者受西风带和阿拉伯海气流的影响,而后者则受到来自孟加拉湾或东南湿润气流的作用。从总体上,暖期多降水,冷期少降水。降水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其滞后期在古里雅冰芯记录约达50~100a;而在十年际的

温度与降水相关,则呈现冷湿、冷干、暖湿、暖干等多种搭配。

100年来高原气候经历了3次突变(4个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初为冷期,20~60年代初为暖期,6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再次成为冷期,80年代以来高原各地先后进入一个气温持续偏高的时期。气温升高主要在冬季,夏季升温较小甚至降温。90年代初期,高原大部分地区仍持续升温,高原西部上升幅度更大。高原气温变化的阶段性与北半球基本一致,气温变幅大于中国东部。这种冷、暖气候期分别对应着弱、强的高原季风活动。新近的分析表明,近几十年来高原的气温变化比我国东部要早4~8年,高原100年尺度的冷暖变化比我国东部要早10~60年。这不仅表明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一个敏感区,而且可能对于全球

气候变化方向具有某种指示意义和预警作用。

20世纪50~90年代青藏高原年平均降水减少,降水呈减少趋势的主要是藏南谷地、藏东川西、青南和柴达木等地区,降水量倾斜率为10~40mm/10a,夏季降水大幅度减少,而藏东南、藏南、藏北地势较高地区及青海北部降水增加。总之,50~90年代初期,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降水特征主要为增温减湿。通过对近千年藏文历史档案和清政府驻藏办事大臣的日记、奏稿及1951年后气候记录的分析,对1765~1980年西藏的水旱雪灾进行探讨,认为:近百年藏南水旱灾交替出现有3个多雨期和3个干旱期,

干旱期有逐渐加长趋势。

六、高原冰川、积雪和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近几十年来高原现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冰川末端退缩,厚度变薄;冰川退缩的规模和速度有自藏东南海洋型温冰川向高原内部极大陆型冷冰川逐渐减缓的趋势。冰川对世纪内气候变动响应一般滞后约10~20年,海洋型冰川比大陆型冰川变化强烈。百年来冰川普遍退缩,有3次小的前进,分别为19世纪80~9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和20世纪60~70年代,每次都先出现相对低温的时段。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在70~80年代的稳定甚至前进可能与川西树年轮揭示的50~70年代的冷冬期有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有2个积雪中心:一为高原东部及藏东南;另一为高原西部、克什米尔和帕米尔高原。这两个中心大体以84°~86°E 为界。高原边缘及内部的高山也为积雪区,但广袤的高原内部为少雪或无雪区。高原积雪分布总的趋势是积雪面积和积雪深度均

自四周向高原腹部减少(薄)。近20年NOAA/APT积雪资料表明,高原冬季积雪面积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尤以1月份为甚。

青藏高原冻土面积约150万km2,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迹象。惊仙谷北口和唐古拉山南坡的地温观测表明,1975~1994年,15~20m段的地温分别上升了0.6~0.8℃和0.3~0.5℃,20年来有的冻土已基本化完。在未来高原气候进一步变暖的情况下,假定气温以0.4℃/10年的变化率线性递增,50年后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将减少3%。如果把不衔接冻土区的面积计算在内,则多年冻土减少面积不超过30%。

七、高原生态系统过程与动态

通过研究,全面了解了高寒地区土壤CO2释放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估测广布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所累积的

丰富碳素,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的流通趋向、数量及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高寒草甸地区和农田土壤CO2排放速率日变化表现为较明显的单峰型:峰值一般出现在地方时12:00~16:00,谷值出现在地方时凌晨5:00前后。草甸、农田土壤碳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是随着牧草、作物生长发育的加速而逐渐增加,而越接近成熟(或枯黄期)其值越低,收割后低于作物生长季。林区则以6~9月的生长旺季为最高。土壤碳排放日平均值为森林>农田>草甸。从生长季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单位面积生物量(C)之比看出,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是作物生长季碳固定大于碳排放,而撂荒地则碳排放高于碳固定。在作物生长季,土壤排放的CO2占其上所覆盖植被净光合使用同化CO2的80%左右。土壤碳排放与温度之间有

较好的相关性(p<0.01),温度是影响土壤碳排放的大小的重要因子,全球变暖可能引起高原土壤碳排放的增加。

采用人为增强太阳UV-B辐射,模拟研究自然条件下,太阳紫外辐射增强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发现增强UV-B辐射对大多数植物的光合放氧速率的影响不大,即高原植物有很强的适应性。增强UV-B辐射能影响矮嵩草草甸某些物种开花期和开花数,如麻花艽植物在增强UV-B辐射时,开花数目明显增加,而一种尖叶龙胆植物的开花时间能提前3~4天。增强UV-B辐射能加速大多数植物的衰老死亡过程。叶片中抗氧化剂含量和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测定初步表明,在生长季节末,UV-B辐射能

降低叶片中抗氧化剂含量和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但在生长季节测定时,大部分植物没有明显差异。

在贡嘎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演替动态研究中,对不同森林类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进行调查取样,研究了树木的播种、萌发、生长和死亡过程,建立了各树种的生长、死亡和更新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亚高山各种树木的生态学参数,建立了适用于西南林区的森林演替模型(GFSM)。该模型采用林窗嵌合动态机制,能够有效模拟贡嘎山地区各类群落的更新、成长和死亡演替过程,结合林地的土壤演替和养分元素的转移环节,比较完整地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的植被发生发展机制,对研究该地区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支持。

58、人类作用对干旱区的影响?

59、人地关系,自然地理,对资源的利用?

60、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演化?

61、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及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的影响?

62、我国自然地理的区划、特征?

63、干旱区研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64、我国干旱区农业资源特点?

65、沙漠化治理的途径?

目前我国沙漠化防治仍然面临着“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态势。为了使沙漠化防治更加有效,需要我们以自然与人为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为主线,对沙漠化的成因、发展或逆转过程、沙漠化土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等关键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明确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和途径。

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战略是: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协调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建立既能防治土地沙漠化又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体系。

我国沙漠化防治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优先,重点治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

我国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一是“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三是“沙漠化防治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

四是“宣传教育、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沙漠化治理的途径:

室内设计原理复习题及答案复习进程

室内设计原理复习题 及答案

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 1、通常采用上面悬吊或下面支撑限定元素的办法来限定空间的限定方法是() A设立 B围合 C覆盖 D悬架 2、在方木条架成的方格内,设置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彩绘、雕刻或裱糊方式的顶棚装饰是() A井口天花 B纸顶 C海墁天花 D藻井 3、柱头由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 A陶立克柱式 B爱奥尼克柱式 C科林斯柱式 D多立克柱式 4、更适合用于重点照明的灯具是( ) A射灯 B反光顶棚 C吸顶灯 D吊灯 5、适合厨卫的吊顶材料为() A瓷砖 B天然大理石 C纸面石膏板 D塑料扣板 二、填空题(共12空,每空2分) 1、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灵活,同一空间可用、、 等构件分隔空间。 2、齐家文化的室内设计最重要的特色是“”,即在房内地面及墙壁下部抹一层白石灰面,以利防潮。

3、彩花是展示明清建筑美的手段之一,以其构成主体图案的团花花瓣采用旋涡状“の”为突出特征的是。 4、罗马人比古希腊柱式多出两种:即和。 5、常用的空间限定方法有——设立、围合、覆 盖、、、、质地变化等。 6、明清时期,为至尊至贵之色。 7、秦汉时期采用的“”的三开间正房布局后来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沿用至今。 三、简答题(共7题,每题6分) 1、简述室内设计的过程 2、简述中国传统建筑中表达象征的手法 3、什么是色彩的轻重感 4、如何确定室内陈设品的风格 5、室内标识的设计原则 6、如何选择室内绿化植物 7、简述楼地面的装饰设计要求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2分) 1、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在居住环境方面面临自然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生态破坏、能源短缺诸多问题的时候,你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何论述

招教考试简答、论述题

招教考试简答、论述题 1.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⑴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⑵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⑶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教育学科知识 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反思的能力 ⑷教师的作用: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文化的延续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③.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启主导作用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答:我国教育目的有三大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6.简述德育的主要功能。答:德育的主要有三大功能:(1)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2)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3)德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德育的“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党章党规知识简答题及答案

党的纪律是一个政党内拥有制定党内法规权力的机关根据党的章程制定和颁布的,运用党纪处分的手段保障其实施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党章党规知识简答题及答案 1. 党章一般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和通过,主要内容是? 答:规定党的纲领、组织机构、组织制度、党员条件、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的纪律等。 2. 党章的内容有哪些变化? 答:形式的变化、任务的变化、斗争的需要和党员的情况。 3. 党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第一,党章是党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第二,党章是党内的行为规范。 第三,党章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 4. 党章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答:一是调整党内关系。 二是指导党的工作。 三是严格党的纪律。 四是保证党在政治和组织上的纯洁性的重要武器。 5. 为什么说党章是党的建设根本问题的总体现? 答:它集中表达了我们党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供了 依据,回答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首要的根本问题。 6. 为什么说党章是制定其他党规党法的总依据? 答:首先,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其次,党章是总法规。

最后,具体党规党法的修改、完善必然始于党章。 7. 为什么要修改党章? 答:党章的基本内容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惊醒必要修改。 所谓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党的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 二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是党的建设工程不断有新的创造和新的经验。 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间,党章经历了多少次修改? 答:我们的第一步党章是党的二大制定的。 16次修改党章。 9. 如何认识党的十八大修改党章的必要性? 答:一是有利于更好学习贯彻党章。 二是有利于更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 三是有利于更好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及重大方针政策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四是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0. 这次党章修改工作的主要特定是什么? 答:这次修改党章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 11. 党内民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答: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12. 党内民主的基本实现途径是: 答: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

简答论述题答案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六、简答题 1.炎细胞----抗感染、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肌成纤维细胞----使伤口收缩;毛细血管----提供氧和营养,同时也有利于坏死组织的吸收和控制感染;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和胶原;肉芽组织所有成分----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功能。 2.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生长抑素和细胞接触抑制 3.血肿形成,纤维性骨架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4.肉芽组织可演化、成熟,形成瘢痕组织。在形态、成分、功能、结局等方面不同。 七、论述题 1.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大量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结局:间质的水分减少,血管逐渐闭塞、消失,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最终形成瘢痕组织。2.有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和局部因素(包括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六、简答题 1.镜下:血管扩张;水肿液;心力衰竭细胞;纤维组织增生,肺褐色硬化。 2.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3.白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主要由红 细胞构成 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一面,阻止大出血 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引起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5.运行途径:1)顺血流方向2)逆血流方向 3)从左心经房、室间隔缺损至右心 6.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也可血栓形成→梗死 七、论述题 1.(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 肉眼: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温度下降,皮肤淤血时发绀 镜下: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有时伴有水肿 (3)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 胞变性或坏死,淤血性硬化,侧枝 循环建立。 2.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其他如寄生虫栓塞、肿 瘤细胞栓塞等 后果:1)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2) 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和 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3) 肾动脉栓塞,可致肾脏梗死;4)脾动脉 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5)肠系膜动脉 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6)肝 动脉栓塞可致肝梗死。 3.(1)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3)条件: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动脉血管阻塞 2)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 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组织 淤血;动脉血管阻塞 第四章炎症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低,比重小于 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常见于皮肤、肌肉、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含答案)

一、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 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三、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四、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6学位制度7教育督导制度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五、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 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 5教育的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原则 六、简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 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七、简述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3辐合论的儿童发展观 4建构主义的儿童发展观5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八、简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①顺序性②不平衡性③阶段性④个别差异性⑤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九、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十、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十一、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十二、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十三、简述德育的主要功能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1.如何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总目标 3.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为什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5.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6.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 7.眼下,一场剑指作风积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请你谈谈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 11.如何理解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 13.为什么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 1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6.为什么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17.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 1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实践要求是什么 19.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公平正义 20.结合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谈如何做好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1.当代青年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 22.为什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的 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大学毛概考试简答 论述题重点汇总(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答: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2、为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A、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B、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C、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为什么必须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之所以采取这一制度,既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和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答案

1.公司战略 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2.战略群体 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3.企业使命 是指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4.战略联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目的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网络式联合体5.重点集中战略 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的一种战略 6、新兴行业 是指由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或新的消费需要的推动,或其他经济、技术因素的变化使某种新产品或新的服务成为一种现实的发展机会,从而新形成或重新形成一个行业 7. 进入壁垒 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8. 企业愿景 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种高度概括。 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9. 生产战略 是企业在生产的成本、质量、流程等方面建立和发展相对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规定企业生产制造和采购部门的工作方向,为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服务。 10. 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

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1.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13、战略控制 是指将预定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评价其是否符合与其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借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态调节过程。14.退出壁垒 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15.财务战略财务战略 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16.不相关多元化 又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它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7.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18.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 19.规模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20.战略群体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21.市场渗透

招教考试简答题大全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前提),环境(外在动力),教育(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P44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 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遗传提供的发展 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外在动力;环境不决 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动的)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 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 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 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 性规范;2)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 校教学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 异,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 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 殊功能。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 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P48: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防止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劳伦兹,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残志坚),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 维果斯基:从“社会言语”到“内部言语”。 3、教育目的地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P57 4、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现代学制,最早起于19世纪末的欧洲。我国废科举是在1905年)P72 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日本。 1903年,癸卯学制,实行,“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修业年限最长,不允许男女同校, 日本。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五育),男女同校,第一个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日本。 1922年,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党校结业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四、简答 1.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什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2. 入党主要履行的手续是什么? (1)自愿提交入党申请书。 (2)党支部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在广泛地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具备党员条件的,必须填写志愿书。 (3)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 (4)接收新党员必须经党支部大会讨论,并作出决定。 (5)上级党组织派专人同发展对象谈话,进一步考察。召开党委会集体讨论审批。 (6)发展对象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后,入党宣誓。 (7)预备党员预备期为一年,在预备期满的前一个月,要向党支部提交“申请转正书”,上级党委审批合格后方可转为正式党员。 (第一,自愿向党组织提出申请。 第二,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与考察。 第三,发展对象的确定与培养。 第四,入党志愿书的填写与支部大会讨论。 第五,上级党组织的审批与参加入党宣誓仪式。 第六,预备党员的考察与转正。) 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第二,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第三,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5. 党章规定共产党员享有的八项权利是什么? (1) 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 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 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 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 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 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

第一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案: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二、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案: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答案: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四、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攀高枝”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搅浑水”

竞争上岗考试简答题

1、为什么说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答:从大会召开的时机看,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从大会确定的主题看,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从大会担负的使命看,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所完成的这些重大使命、所作出的这些重大决策、所采取的这些重大举措,都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各方面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2、为什么说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答: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着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对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第二,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3、为什么要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答: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4、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答: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

中外建筑史简答题答案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答:优势:?. 取材方便;?.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 ?. 抗震性能好;?. 施工速度快;?. 便于维修、搬迁;?.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唐长安城特点是什么?需画示意图。哥特式教堂的结构特点。 简述罗马建筑对古希腊柱式的发展。举例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与成就。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5.木构架建筑特点 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 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 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 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 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 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

河南招教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2、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能有效协调和控制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二,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三,学校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整体性。 5、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6、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 7、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8、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9、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连续性和广延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10、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1、师生关系的内容是什么? 教学上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 12、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1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