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_巴特新修辞理论的探讨及其启示(1)

罗兰_巴特新修辞理论的探讨及其启示(1)
罗兰_巴特新修辞理论的探讨及其启示(1)

罗兰·巴特的新修辞理论的探讨与启示

龙金顺

[摘要]罗兰·巴特将修辞学与符号学紧密相连,不断地发展他的理论与观点,并且将其运用在更为广阔的领域。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考察巴特的写作零度及其文本的分析,探讨他如何运用其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对各种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及其提供的许多思考与启示。[关键词] 新修辞理论;写作的零度;文本分析;思考与启示

引言

二十世纪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法国文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堪称是位杰出的修辞学家,但以往研究中将他看作是文学评论家、文学家、符号学家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他作为修辞学家的性质,由此,他留给世人的修辞学方面的启示尚且没有得到从分的认识。有感于此,本文将从新修辞学角度解读巴特的部分作品,在正视和理解其修辞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感受他留给我们的相应启示。

上世纪30年代在欧美国家的兴起,60年代盛行的新修辞学突破了古典修辞学的“劝说”囿栏,将修辞扩展到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形成了修辞哲学。它关注人类的交际行为,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劝说”,这里“劝说”就是修辞。而这种修辞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语言,还包括促销、求爱、绘画、建筑等等方面,可谓是人类行为的理论阐释。罗兰巴特的学术生涯在那时正值发展和高峰期,受新修辞学的影响,巴特从语言学中吸取养分,甚至借用语言学的术语和概念来建构自己的符号学理论,他认为任何符号学系统都有言语介入,比如电影、广告、照片必须配以文字说明证实含义。用符号学家的批评眼光看社会,他以创新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兼收并蓄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领域大家的成果,表现出自己的新修辞学思想。

一:写作的零度与神话

零度写作是罗兰·巴特欲达到的一个理想。他每写一种书,几乎都创制一个理想,构织一个隐喻。他的第一部作品《写作的零度》既是一部有关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也是有关写作风格的探讨。写作既是作为本书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毕生思想主题的“写作”(ecriture)概念本身。写作一词,巴特取其“书写的笔迹”、“书法”这一词源意义。巴特力图摆脱思想和形式关系的传统含混性分析,而倾向于直接观察剖析文本的意义构成方式和条件,其结论具有特殊的理论启示价值。其重要前提是:写作即风格,“纯洁的写作”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写作绝不是交流工具,它不是一条只供说话的动机通过的康庄大道”。同样也决没有和意识形态无关的诸如“精确”、“明晰”这样的超历史、具有普遍意义的风格模式和条件。“事实上,明晰是纯粹的修辞属性,而不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能存在的语言的一般性质。(王铭玉,2004:137) ”

“零”概念可以表示中间、中性,也可以表示空无、虚无、欠缺或待变的过渡态。这些一般性喻义现在都被用在语言学中。如语言学的“零度”概念往往指语言系统内一种形式的或语义的特征“欠缺”,因此在系统中有关诸单元可按此特征的出现与否彼此规定。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在于:特征的不出现正像其出现一样的有意义。正如巴特所指出的,在修辞学中,在涵指平面上修辞性能指的空缺本身也构成了一种风格能指。

因此,零度正确说来不是一处虚无[一种现前的无意义],而是一种有意指作用的欠缺;一种纯区分性状态。零度证明了一切记号系统有“从无中”创生意义的能力:“语言结构可安于使某词项与虚无对立。”(巴特,2008:59)

在《写作的零度》巴特说,小说有两个标志:使用简单过去时和第三人称(他和她),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是:“5点侯爵夫人出了门”。这样一句话就是小说风格的范例,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克里斯蒂(A.Christie)在她那本著名的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之所以能够欺骗读者,就是因为过去时和第三人称,这种修辞使叙述者和叙事保持距离的范例。所有读者都在叙述者描写的那些人物中、在小说特有的那些“他”或“她”中寻找凶手,其实凶手藏在叙述者自己的“我”下面。谜底来自代码的破裂(卡尔韦,1997:81),我(I)与他或她(he or she)同一,因此,人们最终发现罪犯正是这个叙述故事的人,这个叙述侦探波洛的行为的人。

在《写作的零度》中,巴特坚持认为:写作处于语言和风格这两种既定体系中,它们之间具有一种特性。语言是一种社会产物。写作是作为权力与语言的关系的复杂反映而出现的。我们的写作决不只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尚待书写的历史的产物。这种历史会解释其原因。巴特还认为,所谓“零度写作”是一种直陈式的写作,即一种消除了主题态度、情绪表现的写作风格(2008:48)。他注意到一些语言学家在一些对偶关系中,如在单数和多数、过去时和现在时的词语中建立了“第3项”,即所谓的“中性”项或“零”项。中性态或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某种中间态,它因此可作为一种比喻方式,用以描述其他话语层次上的中性风格倾向。这是他当时反对所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倾向性”的一种分析策略。

巴特的创作起始于索绪尔的符号,即任意的能指和所指的创立。在此基础上,巴特增添了connotation (涵指) 和metalanguage (元语言),通过将符号变成一个新的过程,从而打开了符号系统并使其失去了稳定性;connotation和metalanguage就成了新的符号,这样无穷尽地增生,使这个世界充满了意指。能指和所指是社会性的;它们处于某一文化的产品中,巴特称之为神话。

巴特的符号学神话旨在作为一个能揭露句子层次以上的话语秘密的解码过程。这也就是巴特一生都在试图创建的一种新修辞学。他认为,旧修辞学沉迷于分类及其分类后面意识形态的力量。零形式概念还用于神话修辞学中,巴特借助神话来表示思想意识(意识形态),他认为,在完全是构织而成的神话里,意义决不处在零度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概念才能够扭曲意义,使之自然化。另外,由于意义的缺失决不是零度,神话才能够完美地掌握意义,使之呈现荒谬、超现实主义等意指作用。

在讨论《神话集》时,巴特极大地拓宽了修辞的领域及其形式的程序。他将神话定义为给无意义的物质世界增添社会的使用;只要某事被描述,那么它就充满了意义,就成了一个必须解读或者必须破译的指意场的一部分。职业摔跤是巴特著名的神话主题,透过其过度行为及其壮观场面传达了一种十分清楚明白的含义:正如在古代悲剧中一样,正义的拼搏是通过摔跤者们所遭受的痛苦、失败和侮辱、“坏蛋”的恶行以及这种拼搏中特别强调的道德性来加以彰显的。巴特在《图像修辞学》这篇文章中,从符号学角度对广告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探讨了图像信息的修辞手段,并与绘画和电影相比较,揭示了作为图像系统的照片所具有的符号学特质。与意识形态(含蓄意指的所指)相应,含蓄意指的能指称为含指项,种种含指项的集合是一种修辞学,修辞学遂呈现为意识形态的意志方面。

巴特认为:神话意义十分丰富。这如同歌唱者一样,强调的是表达而不只是陈述他声音的实体。神话将历史,即事件的意外状态,变成自然。神话的消费者把神话看成一个事实系统,但是它仍然是一个符号系统。他还认为:只要语句写下来或故事讲出来,就存在着神话。

总之,只有零度才能抵抗神话(2009:193)。

二:作者的死亡与文本

巴特认为,只有坚决把作者排除在外,文本的意义才不会被固定化。批评的任务就成了

“解开”写作,而不再“解释”作品。这样,意义就成了阅读(批评)的产物,“文本的同一性不在其起源而在起终点”。为此,巴特提出了他的警句:在文学作品中,声音失去了其源头,“作者死亡,写作开始”(2004:507)。

对于科学(政治语言的模式)而言,知识就是话语;就文学而言,它是透露说话者的权势、地位、状况和影响的言语行为。因此,巴特极想对他称作文学的语言来一次永久性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所写的散文至1979年的《作家索莱尔斯》一书,巴特都在寻求并支持写作的新模式。巴特认为,那样一种写作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抵制任何将主体置于这个世界并固定其可能性的确定命名。巴特将那种写作称为writerly (作者文本),因此,这些文本产生ecriture (写作),他预见到了写作的某些实践的出现,这些实践能够消除在语言中积聚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巴特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不断改变其方式方法,从他的《米什莱自述》的现象学主题到《时装系统》的二元对立的符号学、《S/Z》所阐释的阅读符号、《爱情絮语》中的主题分析、《罗兰·巴特》的个人自我反省以及《转绘仪》中的身体意识。词语必须紧随其他词语(政治话语),观念必须紧随其他观念(意识形态),事件必须紧随其他事件(叙事)等都是一种神话结构的组成部分,这个神话结构使整个世界充满了意义,与此同时又促成新意义的创立。

《时装系统》中,巴特借助音位学,把符号学理论运用在书面服装,即时装杂志上的文章,作者从这些文章入手,总结出“交换类型”,分析了服装功能,说明了意义层次,最后提出了一个“能指模式”。根据他的分析,时装的陈述可以归结为一个“OSV”模式,它包含一个客体(Objet)、一个受体(Support)和一个变体(Variant),例如,在“开领长袖羊毛衫”和“闭领长袖羊毛衫”这两个句段中,我们有同一个客体---长袖羊毛衫,同一个受体----领子,它有两个变体----开领和闭领。巴特的《时装系统》是一本方法论书,标志着一种完全“科学化”的研究方向,是“符号学的基础音阶”(卡尔韦,1997:163-164)。

分类就是提供和强加一种同一,即一个体系内的稳定地位。巴特就是要破除这种同一和力量。这从《时装系统》的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分类转向《转绘仪》的不可分类的激情就见分晓。巴特常提出对立词语、倡导新词语,如:读者文本/作者文本、滥情/聚情、作者/写者、文本/作品,以及阅读的五种符号、作者之死、影像库、声音颗粒等等概念。因此,文本这个概念就成了一个多元的、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抵制任何清晰的和最终的描述。与文本相对立的是作品,一种在形式上能加以描述,历史上能加以解释的客体。作品能被阅读,而文本是不能阅读的,因为文本的意义无法抓住。因而,文本是一个极乐的、乌托邦式的空间,其中,任何语言或符号都不能支配别的语言或符号。就写作的支配来源的意义而言,文本的出现是与作者的死亡相呼应的。一旦文本被认为不可解码,并从属于演奏(play),那么作者就失去作用了。其实巴特在宣布:读者战胜了作者。

巴特的目标是要把文本从意义的专制中解放出来;他采用的策略是阅读。巴特在阅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现在《S/Z》一书中。古典的读者作品具有清晰明白的信息,而作者文本由于缺乏固定意义,迫使读者续写文本,巴特从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着手。巴特维护读者文本,因为“文学作品的目标就是要使读者不再是文本的消费者,而是文本的生产者”(S/Z 4)。书中巴特选取了巴尔扎克的故事《萨拉西娜》,该故事显然适合于读者文本类型,但巴特证明,甚至这个故事也具有多重意义,是一个作者文本,拥有无限众多的能指,而不是一个由所指组成的结构。他把该文本分成561个片段,并使用五种符号(阐释学的、符号学的、行为的、象征性的和指称的)来分析阅读发生的方式。然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将《萨拉西娜》故事的信息解码,而是不断增生意义成为众多的引申意指和话语,朝着四面八方投射,并不允许有权威性结论。这些符号是所见、所读和所为的事情的传声筒;他们在每一话语旁都建立了一个由可能意义和指称意义组成的巨大网络。通过打破文本并拒绝将这些意义碎片重组成一个总主题,巴特指出了众多的能听到的和能看到的声音和符号。《萨拉西娜》这样的古典文本

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其作品意义在任何阅读中都是任意的(Kellner, 2000:26-28)。

巴特的《转绘仪》提供了一种新的词汇和新的视角来摆脱诗歌词语。书中谈的是摄影,巴特只看到了一个语言背景,一个指向观众的形象,他认为符号后面总是有承载它的语言。他这样描述这张照片中的“滥情”(studium):有趣、令人赞美、能被审视和欣赏;在此背景下,他放置一种对他造成伤害的元素“聚情”(punctum)。“聚情”拒绝尊重相片的一般意义,从而困扰“滥情”;如果相片某个细节虽然对个体有重大影响,但却使一个人感到“刺痛”,又无分辨意义,甚至与照片无关,那么“聚情”的主题对他来讲毫无意义。巴特不发表“冬季花园照片”,即他已故母亲的个人照,而仅仅描述它,这是因为他认为照片的价值仅在于它表现的东西,而不在于它表现的方式。这便成了一种对死亡、损失和回忆的沉思。

巴特想象中的乌托邦实现着写作世界的概念:“尽管语言歪曲了世界,但世界还是被写得彻彻底底;符号无穷尽地延迟了它们的基础,将它们的所指变成了新的能指,相互之间无限引用,永无止尽:写作是概括推理的”(1978:167-68)。

三:思考与启示

修辞学是一门有效使用符号的综合性的语言理论,新修辞把关注的焦点从劝说转到交往,修辞的目的也由说服转向认知和理解。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巴特虽意不在修辞学领域,但是他对写作、神话和和文本的思考,并借助符号学的观点将修辞学从言语符号推向了非言语符号的领域却深化了我们对修辞学的认识,正所谓理论融合的过程也是发现新的理论盲点的过程。以上我们从新修辞学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巴特的理论与思想,他的写作的零度的观点、文本分析和写作的方法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巴特的语言学零形式概念成为描述风格特性的有用的操作性工具,新修辞学注重语言风格的形式特性以及对形式特性研究的操作性概念的运用。新的风格学术语“零度”、“偏离”、“冗余性”不仅用来取代以往的规范和规范的违反这类常识观念,而且试图对雅克布森的结构主义诗学概念“隐喻”和“换喻”等做出形式化的处理(李幼蒸,2007:349-350)。引导了现代结构主义的美学方向,他的美学观点为新修辞学和新诗学奠定了基础。继他之后各学派提出的更系统的新修辞学术语(除零度、偏离、冗余性外,还有“自改正”、“不变项”等等)取代了传统修辞学中“修改”、“代替”‘“作用”等概念。

修辞的展开和意识形态的实现,皆因存在两种语言之故,一为本意者,一为转义者,其间均历经转变(偏离、陌生化)的过程,巴特尤其抉发意识形态借助修辞这一意指过程将文化之物转变为自然之物的历程(屠友祥,2001:175)。

巴特以此“零度”写作方式(避免意识形态的介入)实践的文学观,间接地反映了西方现代派文艺的普遍认识论基础---价值虚无主义。巴尔特企图干脆避免价值学的思想表现。这种避免“社会介入”文学观的修辞学实践本身,却反映了他对文化意识形态现象的观察和辨析效果,从而引生了认识论方面的价值。

其次,巴特的文本修辞学分析技术具有独创性,他试图从文学内部解剖并呈现“文学”作品的形成和作用的一般条件和方式。巴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分析和解读典籍文本的分析经验,这对于我们有关传统典籍现代化研究目标来说,比任何西方哲学方法都更直接、更有效。巴特的分析方法“反映着”一种战后新理论分析方向,这是一种跨学科思想方式,它来自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精神分析等众多领域。而另一方面,他往往只是从不同学术思想来源凭借直观和记忆随意摘取相关理论工具,而此思考方式的创造性价值在于:他可恰到好处地针对特定课题对象,自行配置一套相应理论手段,以完成具体课题的意义分析工作(李幼蒸,2008:88)。我们不仅应该研究文学思想的内容性,也应该研究文学思想的表达性,后者的构成分析相关于文学思想表达的背景、能力和目的等方面。这会有助于作家和文学研究者更深入地把握文学思想产生和运作的整体过程。

再者,无论是从方法到方法还是从主题到主题,巴特乐于采纳的非连贯性形式都是呈动态性的。巴特后现代的看法包含着不断的反对、批判、辩论与自我修正,也是充满不确定性、多变化、多差异和多元论的。从“现代神话”,到“作者已死”和“从作品到文本”,可以明显感受巴特破除“神话”概念的意图:无论是日常生活的神话,或是作者的概念,都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巴特认为,书写者(scriptor)是与文本同时诞生的,每一个文本都永远写成在“此时此刻”。因为写作的本身不再是一种记录、观察或再现,而仅仅是一种展演(performative),语言的叙述就仅仅是语言而已。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语言排序背后所隐藏的是众多的文化意涵,而非作者一人的绝对意义。这样巴特就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作者所具有的那种自主性主体,彻底翻转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或诠释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作者与作品间关联的断裂,破除了作者权威性的迷思。

最后,巴特作为话语客观意义否定者反到导致一种肯定性的意义效果:他对具体历史话语的伪客观性的揭示,增进了人们对意义和所指的意指机制构成复杂方式的认知。作为文学和文化作品意义构成和理解的分析家,巴特也触及各种时代意识形态问题。后者成为其意义分析的对象和“媒介”:表面上讨论意识形态的内容,实际上分析的是意识形态在作品话语中所起的特定作用。巴特的意识形态话语可以说在处理着另类真理探索---通过揭露意识形态内容的混乱表现来呈现意识形态话语的特殊意指方式。后者在文学符号学层次上可归结为一种积极的结论:意识形态修辞术的运作方式问题。巴特对语言学的文化现象系统研究,促使人们增加对文化对象意义形成方式的认识。对文化世界意指规则问题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并建立一种新的意义分析角度,这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现象多重意义层次的注意,并对新修辞学进行全方位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Barthes, Roland. 1978. Image-Music-Text[M]. Trans. Stephen Heath.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Giroux.

[2] Barthes, Roland,《写作的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Kellner,Hans. Roland Gerard Barthes, in Michael G. Moran and Michelle Ballif (eds), Twentieth-Century Rhetorics And Rhetoricians: Critical Studies and Sources[M].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0.

[4] Barthes, Roland,“写作之死”,林泰译,载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5] 路易·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M],车槿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李幼蒸,摘自罗兰·巴特著《符号学原理》译文附论,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 罗兰·巴特,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M],屠友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 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The Rhetoric and Semiotics of Roland G. Barthes and the Inspirations and Reflections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rhetoric, this paper discusses Roland G. Barthes’ theories of zero degree of writing, his text analysis and writing, explores Barthes’ unique analytic skills in rhetoric, 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s from and reflections on his theories.

Key words: new rhetoric; zero degree of writing;text analysis; semiotics; inspirations

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植物给咱们的启发(一) 昨天尔便领现了一个小小的“机密”,这便是:尔领现了为何蚂蚁搬场了,亮地便必然会高年夜雨。 正在以前,尔便对那个答习题孕育发生了猎奇。昨天,尔正在郊野的草天上玩时,尔领现,一年夜群的小蚂蚁排着少少的队走背一个小洞心,并且每个小蚂蚁身上皆有着像小沙粒同样的工具,尔口念:那些小沙粒是甚么工具?尔谦脑子皆是答号,尔怀着猎奇口便来答了爸爸说:爸爸,为何小蚂蚁会排着少少的步队背小洞心走来呢?每一一只小蚂蚁的身上城市有一个像小沙粒同样的工具呢?爸爸啼了啼,甚么皆出对尔说,只是从书模板架上找没一原《十万个为何》,递给了尔。半个小时后,尔从书模板面搞大白了此中的起因:这便是果为小蚂蚁每一次逢到闷冷那种状况,便会通知“蚂蚁群”,当蚂蚁群失知那种状况便会即刻搬场,地气正在闷冷的状况高,第两地便会高年夜雨,小蚂蚁们便会找到一个能够遮风躲雨的小洞心,它们搬场也是果为他们以前的衡宇会蒙潮,以是它们要搬场。

小蚂蚁身上的这些像小沙粒的工具这便是小蚂蚁们的食粮。”哦!尔那才大白啊!尔另有一个小小的答习题,这便是:为何蚂蚁能够猜测到第两地会高雨呢?书模板上说:“蚂蚁战咱们人类是同样的,它们也会觉得到闷冷,以是蚂蚁正在觉得到闷冷的状况高,第两地便会高雨。”尔又大白了一个叙理。尔借听爸爸说:“人们只有瞥见蚂蚁搬场的话,亮地便会高年夜雨。”那也证明了一句谚语,这便是:蚂蚁搬场蛇过叙,亮日必有年夜雨到!”尔那又知叙了亮地必然会高年夜雨,尔实是感觉为何会那么天神偶呢?尔又念起了一句话:尔没有知叙甚么是续对的真谛,然而尔对尔的蒙昧是谦卑的。尔没有知叙小小的蚂蚁能够给人们带去那么年夜的协助,尔又置信了一段话,这便是:他们正在觉悟的时分对尔说:“您战您所寓居的世界,只不外是无际陆地无际沙滩上的一粒沙子。”正在梦面尔对他们说:“尔便是这无际的陆地,年夜千世界只不外是尔的沙滩上的沙粒。”尔也念通知蚂蚁们说:“您们没有是最小的。” 那便是植物给尔的启发。 植物给咱们的启发(两) 一全国午下学后,全国着雨,尔来小花圃面玩。忽然瞥见正在菊花花盘面,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

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 登录“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木桶原理启示

“木桶原理”对牧场管理的启示所谓“木桶理论”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很容易会想到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的,却在于最短的一块,继而会认为长木板没有短木板有用。此时,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取长补短,将短板补起来,让所有的板子都增长,这样就能装更多的水。牧场作为一个企业存在,自身管理也摆脱不了木桶原理的影响,在现在的牧场管理中,也确实有很多人在想尽一切办法弥补短板,提升效益,但并非都取得良好的效益,主要存在“长短不分”和不能正确的“扬长避短”的问题。 牧场大小不等,地理位置也不尽相同,作为牧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给明确牧场的定位,找出长处和短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只看到短板而忘记了长处,这样以来就容易让原来的长处也变为短板,然后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短板,想再取长补短已无长处可取,最终走进死胡同。如何更好的分析牧场的长处和短板,如果是懂管理的人可以使用SWOT等工具,若无专业知识支撑也可以简单的分析,所谓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牧场也可以列出7个方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饲喂营养、繁殖兽医、环境管理、奶厅管理和后勤保障。根据牛场的规模对照以上7个方向进行分析,找出牧场的管理长处和短板,进而巩固长处取长补短。

很多牧场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出自身的长处和短板,接下来就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就在这里,一些牧场同样犯了错误。例如现在很多牧场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制约牧场发展的主要短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牛场选择的是银行贷款或借贷,经过与某些牛场打交道发现,他们的财政问题并没有糟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完全没有必要愁眉不展,要知道一时的舍弃可能或获得更大的收获,古有退避三舍而取胜,现在也可以舍掉一部分奶牛作为筹码,资金只要周转开,一盘死棋就能活过来,资金是短板没有错,可是奶产量和质量才是牧场生存发展的基石,一旦没钱就减少奶牛饲喂量,导致奶牛产量和质量都下降,进而奶价下降,走进逐渐缩小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反不如忍一时之痛,淘汰部分奶牛来促进资金周转,增加奶牛饲喂量,提高产量和质量,让一时之痛换来良性循环。另外,有些牧场不缺资金,主要短板就是人员技术跟不上,经过多次的培训和人员更换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反不如丢掉短板,交给专业的外包公司去做技术,牧场来负责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提升,同时自己牧场的人员也可在专业人员的熏陶下获得一定的进步。 “木桶原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尤其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只是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分清长短,学会取长补短,也许会需要舍掉一部分木板,让木桶变得小一点,然而短木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 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现状,分析了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对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工作的启示。学生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同时需要引导所有学生积极构建自身的班级文化和班级意识,为优秀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标签:木桶原理;反木桶原理;班级建设 一、木桶原理与反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容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的现状。对一个组织而言,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类似于组成木桶的若干木板,而组织的能力又如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织中最弱的要素。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企业要继续保持优势就不能有致命的弱点。随后,又有学者提出“新木桶原理”,认为木桶的容量既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底板、木板间的缝隙以及木桶的桶箍[1]。“反木桶原理”则说,木桶上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一个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2]。 该原理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有重要启示。以下笔者分述之。 二、木桶原理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可以从“木桶”原理中借鉴很多经验,受到一些启发。 (一)建设好木桶的“底板” 木桶的底板决定了这只木桶还能不能盛水。在一个班级中,“底板”就如班级的基础管理,即班级的各类制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一个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既反映了班级的科学管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辅导员的管理水准。班级的各类规章制度,是班级团队运作中的灵魂,在好的班规和程序下,班级成员会共同思考,统一行动,坚持下来便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不断提升班级的团队精神。 (二)关注每一块木板尤其是“短木板” 正是因为班级中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因为部分学生影响班级没有评选上时优良学风班时,老师、同学在内心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习困难学生”(即短木板)。而在实际的管理中,会有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而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会出现学习困难、人际困难和心理困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木桶理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6-05-09T09:58:22.8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4月总第188期作者:程例 [导读] 安庆工业学校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 安庆工业学校安徽安庆246005 摘要: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班级管理工作成效的因素很多,需要管理者关注的内容也很多,其中正确认识班级存在的“短板”,并针对性地进行“补短”,是实现班级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管理者需倾心用力之所在。 在管理学中有一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寡,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班级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管理。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性格各异,综合表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层次。这正如木桶的“板”有长、短之分一样。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须充分了解、认识每位学生,进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出每位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潜能,促其不断实现“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使班集体整体的“存水量”趋向于最大值的管理目标。 第一,要善于认识“长短” 中职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决定着中职班级管理的复杂性,中职班级管理的难度非同一般。为了有效提升管理质量,管理者必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通过细致的观察、交流与分析,切实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归纳分类。如:有的个性倔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顽皮好动,有的妒忌自私;有的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动力,有的成绩稍差但管理能力较强,有的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但乐于动手实践……只有摸清了班级中的“长板”和“短板”,才能“对症下药”,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要精于“短中见长” 对待“问题生”的管理一向是中职班级管理的难点,而“问题生”之形成原因不同,表现特点各异,如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喜欢惹是生非,有的缺乏学习兴趣而厌倦学习……做“问题生”的工作艰苦而繁杂,需要班主任具有非凡的耐心和不知疲倦的精神,其中发现并利用其自身的“闪光点”是促进转变、寻求突破的关键。“问题生”的长处、优点常常被其短处、缺点所掩盖,别人不易发现,他们自己更不会发现。作为管理者,就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通过必要的“放大”处理,使其“光能”逐步转化为“热能”,进而形成推动其持续进步的“动能”。 第三,要勤于补“短” 对待“问题生”,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首先应从信任出发,对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都加以充分鼓励、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在集体活动和师生交流中捕捉教育良机,拨动学生心弦。如:对上课喜欢讲话的学生,以培养自制力、增加约束条件为主;对成绩差的学生,以培养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为主……只要信心十足,方法得当,就能使“短板”逐渐“加长”,“木桶”的整体容量随之逐渐增大。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如果问题生是一朵被霜打虫咬的鲜花,那么,只要我们倍加爱护,也一定能使每个花瓣恢复生机、散发芬芳。” 第四,要敢于“长中揭短” 教师一般都容易喜爱“好学生”,因为他们优点突出,成绩好,且顺应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好学生”并非完美无缺,他们自身的“短处”同样存在,如:爱听表扬,吃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创新、开拓精神往往不足;动手、组织、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甚至不如一般同学……有时候,教育“好学生”甚至比教育缺点多的学生难度更大。因为“好学生”一般感情比较细腻,想得比较多,自尊心也强些,因此教育方式的选择应更加慎重。对于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同样应使其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自我批评的方式寻求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同时应采用激励机制,对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促使他们不停地向前迈进,在前进中不断完善自己。此所谓“响鼓更须重锤敲”。 第五,要长于创设“长短互补”的环境 班级建设是一个从“群体”到“集体”的过程,故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十分重要。管理者应在班级有效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确立明晰的“集体目标”并鼓励班级全体同学为之努力。可通过设置形式各样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以达到自我教育、互助教育、扬长补短、协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及时排除同学之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和谐、不合作的现象。只要能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起互信的纽带,就能消除同学之间的隔阂或误解,不断化解矛盾,最终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班级整体沿良性发展方向前行,促使每位同学的“板长”逐渐增大,达到班级整体“存水量”为最大值。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进行群体的“长短”分析、个体的“长短”分析,更重要的是应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扬长补短”的目标,促进全体同学互相学习、协同提高,以实现班级整体管理质量的“最优化”目标。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2)1842—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

最新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考优秀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 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

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来的,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 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制定本规定。 二、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三、本规定适用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不含铁路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包括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四、各行业划型标准为: (一)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三)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6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 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四)批发业。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

熊彼得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这部著作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他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相继出版《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的机会对理论加以运用和发挥,从而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而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熊彼得深入探讨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用他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其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至高无上的作用。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恩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因此,他提出了——“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得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即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某产品一个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而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的狭义的制度创新。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高考作文素材:木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理论”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1:改变木桶结构可增加储水量 从木桶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木桶的最终储水量,不仅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还取决于木桶的使用状态和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木桶的储水量,比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木桶的储水量就会比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地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木桶储水量。 启示2:通过激励让"短木板"变长 毫无疑问,在企业中最受欢迎、最受关注的是明星员工,即少数能力超群的员工。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的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想要避免这个问题,管理者就需要多关注普通员工,特别是对那些"短板员工"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赏识。 启示3:别让"短板"葬送自己 如果把木桶比做人生,那么"短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弱点。比如,很多人不注意个人习惯,导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失误。缺点和毛病就是人的"短板",因为它们的存在,制约了一个人才能的发挥。有时候,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可能葬送一个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被缺点牵着鼻子走,而要主动将"短板"加长,将缺点纠正过来。 看了以上木桶理论的启示后,提醒同学们要学会从木桶理论中提取作文素材。

增员成功不成功十个原因

你为什么增员不成功!十个原因请自检! 1成功因一:增员最重要 要保证业务生命长盛不衰,不能单靠匹夫之勇。项羽再强,也打不过拥有各种人才的刘邦团队;一个人再有能耐,一天不过二十四小时;增员发展组织,多出一条生路,当无法预测的危机发生时,仍有无虞的收入和地位。 1 ▲陷阱1 以为增员不重要 许多寿险行销人员总觉得自己做老板习惯了,要管理他人,反而不自在。况且新人增员进来还要训练,不如自己拓展业务来得自由。 2成功因二:目标清晰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业务人员要有做梦及造梦的本事,让跟随者知道未来在哪里,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建造出实景。比如,在职场中张贴以往的纪录,公布未来的目标和计划,各位同仁认真对照,每月汇报、更新、检讨,并在年初定好计划。 2 ▲陷阱2 没有目标及方向 增员是经营寿险事业必经之路,有说不尽的好处,但许多人却认不清,增员之路会中断的第二个陷阱就是,许多业务人员无法认清寿险路上已经规划好的目标与应走的方向。 3成功因三:我观积极不服输 深入地了解各行业的弱点,洞悉被增员者心中的企望,然后锲而不舍地应用各种机会进行增员,以热忱、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人勇敢地加入保险行业。 不管增员对象是哪类人,征服他们的关键是你能否让这些犹豫者定心,你的肢体语言是否已清楚的告诉他们你的企图心与能耐。 3 ▲陷阱3 心存阴影不积极

不少人都知道增员工作的重要性,但害怕增员不到人、被拒绝,以致缴了白卷。可是,有哪一位寿险行销人员没有被拒绝过?增员被拒绝又有何可畏惧的? 4成功因四:勇于团队经营 维持每年的佳绩不能只靠自己的艰苦奔走,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转型以团队增长为首要工作,方是长远之计。须知,“个人销售成功时,你得意,大家帮你鼓掌;增员是团队成功时,大家一齐鼓掌”,而且,个人销售犹如一次性的买卖,只有一次好处,而增员则是年年还本,活得愈老,领得愈多。 4 ▲陷阱4 停留在个人销售 停留在个人销售模式上,就好比一个人在保险路上踽踽独行,快乐时没人分享、痛苦时没人分担,自己独到的创见、信息,不能让有共同利益、情若家人的伙伴共享。 5成功因五:完善的辅助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增员工作做好,尤其在全体动员时,配备更不能缺乏:增员夹里精美的事业介绍、公司介绍及目标分析让人目不暇给;大方高雅的推荐函、邀请卡使人未入其行先感其诚;再配合精心设计的说明会,扎实的延续动作,严密的课程,用心的陪同及教育,自然而然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有志之士。 5 ▲陷阱5 一张嘴天下无敌 你以为说得天花乱坠,别人就会信你吗?要让人知道加入寿险业的好处,不是嘴巴说说就算了,还要用事实证明。增员遭到拒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没有齐全的资料。 6成功因六:一齐行动 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发动所有同仁一起增员,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停地灌输增员观念,不断地办增员训练班,用高额奖金鼓励同仁增员,到各单位亲自主讲推介会……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6 ▲陷阱6 一个人好孤独 你想努力扩大组织,但伙伴们却不将增员这件事放在心上,让你觉得既灰心又孤独。可是,你可曾认真地向伙伴们宣讲过增员的重要性?而且有没有时时刻刻提醒他们增员。 7成功因七:向成功者学习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创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熊彼特不仅从经济学意义上阐述了“创新理论”, 而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 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 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示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奠定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

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本身降为“例行事物”时,企业家将随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机会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能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当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5种具体情况: 1、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 3、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4、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 5、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木桶理论的启示

木桶理论的启示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显然,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团队而言,这一理论都不无启迪意义。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人,不可能尽善尽美,难免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短板”。面对自身“短板”,是消极回避遮遮掩掩,还是直面问题以求改进,往往考验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智慧。前者只会让短处和缺点越来越多,最终掩盖长处和优点,不仅严重制约自己的成长进步,而且还可能贻误工作,后者则会让自己在揭短中开阔胸襟,在补短中完善自我,从而提升为人境界,提高综合素质,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无疑,明智的人只会选择后者,及时补短,克非改过。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团队也同样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团队里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能力高低不一,而管理者又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那么,时间一长,能力较低的员工难免就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进而影响和制约整个团队优势的发挥。因此,一个团队要想成为一个盛水较多、结实耐用的“水桶”,就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木板都达到“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管理者既要注重发挥那些“长木版”——明星员工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短木版”——一般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其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差距往往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做好补短的工作,补短是改进工作、追求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瞄准短板,补齐短板,个人才能健康成长,同时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刘建明)

2016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模拟之谈谈木桶原理对自己的启示

中公教育东莞分校 2016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真题模拟之谈谈木桶原理对自己的启示【题目】 木桶原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要点】 1. 木桶原理就是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其意义是短处限制发展。 2. 论证木桶原理,谈短板对自己、团队的影响,强调木桶原理的重要作用。 3. 谈木桶原理对自己的启示,正视短板及时补短实现飞跃。 【参考答案】 木桶原理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盛水时,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这一规律就被总结为“水桶定律”,也常称为“短板理论”。其实不管对于我们个人,还是一个团队,木桶原理都向我们昭示着一个道理:我们要及时发现自身的毛病和缺点,并且想办法及时改正缺点,冲破“限制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成长。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但是当我们面对自身“短板”时,是消极回避遮遮掩掩,还是直面问题以求改进,往往考验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智慧。前者只会让短处和缺点越来越多,最终掩盖长处和优点,不仅严重制约自己的成长进步,而且还可能贻误工作,后者则会让自己在揭短中开阔胸襟,在补短中完善自我,从而提升为人境界,提高综合素质,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无疑,明智的人只会选择后者,及时补短,克非改过。对一个团队而言,团队中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如若我们对团队的劣势部分不予理睬,那么长久下去,劣势的部分难免就会拖整个团队的后腿,进而影响和制约整个团队优势的发挥。因此,在我们的团队建设当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木板都达到“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身的短板,并及时补短,才能不断的提升自我实现飞跃。再次,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真正实现一个团队的力量,实现彼此互助,同时进步,促进我们团队的腾飞。 1

木桶原理的解读及启示

木桶原理的解读及启示 2014年08月05日00:00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71 比尔·盖茨说:“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建设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已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什么是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根据这一内容,可以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这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也可象征某一个员工,而“木桶”的最大容量则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解读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三长两短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板子的长度。只有让所有的板子都维持“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只要组织里有一个员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组织达成预期的目标。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企业培训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实实在在的工作,许多著名企业都很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根据权威的IDC公司预计,在美国,到2005年企业花在职工培训的费用总额将达到114亿美元,而被誉为美国“最佳管理者”的GE公司总裁麦克尼尔宣称,GE每年的员工培训费用就达5亿美元,并且将成倍增长。惠普公司内部有一项关于管理规范的教育项目,仅仅是这一个培训项目,研究经费每年就高达数百万美元。他们不仅研究教育内容,而且还研究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启示 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在水平状态下,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木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网聚天下文化传媒观点:木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网聚天下文化传媒旗下专业机构天下营销商学院与你一起分享木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更进一层,我们可以知道: 1、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 2、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但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任何一个组织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但劣势部分却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水平。问题是“最短的部分”是组织中一个有用的部分,你不能把它当成烂苹果扔掉,否则你会一点水也装不了! 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这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它告诉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要下工夫狠抓单位的薄弱环节。 领导者要有忧患意识,如果你个人有哪些方面是“最短的一块”,你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如果你所领导的集体中存在着“一块最短的木板”,你一定要迅速将它做长补齐,否则它给你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很多时候,往往就是一件事而毁了所有的努力。一个县或是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这样“最短的木板”,它有可能是某个人,或是某个行业,或是某件事,领导者应该迅速找出它来,并抓紧做长补齐。有些人也许不知道木桶定律,但都知道“一票否决”,这是中国的“木桶”,有了它你便知道木桶定律是多么重要。 形容科学研究和事物发展的整体水平比喻。决定一只木桶容量的,既不是最长的,也不是平均长度的,而是最短的那根木板。这意味着必须推进所有的知识前沿,加强整个科学技术事业和组织的结构,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一个团队组织的成功,不在于某几个人,而是所有人的齐头并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理论被应用于许多方面。比如经济界,IT界等等。

新木桶原理的启示2010

新木桶原理的启示2010-07-17 22:36 木桶理论的最初含义是指:—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子。新木桶原理是指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正常情况下(指木桶的大小是一定的,也不斜放等)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每一块木板的长度,最短的木板决定盛水量。第二、是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第三、是有一个很好的桶底。第一个因素大家好理解;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也无法装满水;同样如果没有好的桶底,盛水只能是空想,这就是新木桶原理。 前几天,有个朋友推荐了几篇文章给我,很经典。其中之一,用一支登山队的简单故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结论——一个人独自行走,会走得很快,但多人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这让我想到了“新木桶原理”,有时候人真的很矛盾,有很多事情或者想法,因为很多方面的顾忌而不企与人分享,自己一个人在慢慢地做。但是时间不等人,等到真的做好之后,突然发现它已经远远失去了当初预计的价值,已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实际上,这里所缺失的就是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最基本的条件便是要与团队中的成员达成信任与认同。如果团队中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那么合作肯定不是全身心的。即便是勉强达成共识,那也极为脆弱,经不起历练,最后肯定没有赢家。认同感也很重要,它意味着团队成员能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对团队的前景有着相当的共识。信任与认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促进。 团队合作的价值就是为了双赢或共赢,这当中可能会发生预期收获减少,但其背后的价值却不可小视。首先,能节约时间与精力,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目标,实现急需成果。虽然这当中因为合作而与队友分享果实,但可能出现1+1>2的结局,而且还能为未来的社会活动添加一个合作者;其次,能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与队友的思维得到交流,极易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