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者的帝国观

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者的帝国观
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者的帝国观

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者的帝国观

——“欧洲中心论”的一种解读

霍布豪斯在其著作《自由主义》中将19世纪称为自由主义时代。而在19世纪的西欧各国,自由主义在英国发展地最充分,最典型,被公认为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信条。如果说这是我们审视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一个视角,那么作为“帝国”的英国是它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一个更清晰的外表。因此,当我们研究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潮时,不应该忽略英帝国这个最大的历史背景。

自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时期以来,英国人越过英伦三岛征服世界的进程就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旋律。1588年,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为帝国形成奠定基础。从1756年至1763年,英法之间进行了漫长的“七年战争”。战线从欧洲、地中海一直延伸到美洲、印度、非洲甚至菲律宾。在这次战争中,英国取得了最为重要的两大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1783年,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北美独立对英国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此后加拿大的成长和英国在南太平洋新殖民地的建立则显示了英帝国更大的生命力。随即,英国在西亚、非洲、美洲获得了一系列殖民地,建立起了所谓“日不落帝国”。很难想象,英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不受到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为英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英帝国’的中心。”11898年,时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则说,“帝国主义”已经越来越不是一个政党的信条,而成为国家的信仰。

若将视野聚焦于英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重要而有趣的现象是:无论是在著作、还是在社会事务中,18、19世纪的英国知识分子们与帝国有密切关联。例如,埃德蒙·伯克的著作中有大量涉及不列颠帝国,包括印度、北美的内容;边沁一生中最后二十年则致力于为印度设计宪法和司法;詹姆斯·密尔是多1P.J.马歇尔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9页。

卷本《英属印度史》的作者;约翰·密尔则撰写了十多篇关于帝国在印度和牙买加之政策的议会报告。他们父子还先后供职于帝国最重要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历史学家托马斯·麦考莱从1834年到1838年在印度任职期间编纂了印度刑法法典,其成为现代印度法律的基础。在托马斯·卡莱尔、麦考莱、亨利·梅茵、沃尔特·白芝浩、约翰·莫利以及詹姆斯·F·斯蒂芬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帝国的论述。因此,19世纪英国的自由主义理论,不可避免的处于帝国的图景之中。

而如果从帝国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英国国内蓬勃兴起的自由主义思潮与社会改革运动,我们会发现,对于当时那些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而言,帝国构成了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挑战。自由主义理论相信自由、民主等价值具有普遍性;然而像边沁、詹姆斯·密尔父子以及托马斯·麦考莱这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却也认为,帝国是一种进行政治和商业统治的合法政体。他们认为帝国的非民主、非代议制度的机制具有合法性,最起码帝国暂时还是必需的,长久看也能够延续下去。

关于帝国是否有必要存在,这在19世纪末以前从不是英国人思考与关注的。帝国仿佛与生俱来,深入骨髓。“对许多英国人来说,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拥有一个帝国是他们感到是个英国人的一个重要方面。”2而支撑帝国存在的理由有以下几条:在经济上,帝国是英国在全球实现自由贸易原则所必需的,只有具备帝国控制,他国才不会随意限制英国贸易的进入。3这也推导出帝国在军事上存在的理由,为维护从帝国获得的财富必须在本土以外构筑军事屏障。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帝国是一个自信的民族,是用来把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种工具。”4这种显而易见的传播普世价值的使命感以及由此构建的帝国

2P.J.马歇尔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第7页。

3关于自由贸易与帝国的关系,可见Anthony Pagden, Peoples and Empires: A short History of European Migration, Exploration, and Conquest, from Greece to the Present(New York,2001); David Armitage: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Ideas in Context, ed. Quentin Skinner(Cambridge, 2000); Steve Pincus,“Neither Machiavellian Moment nor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Commercial Society and the Defenders of the English Commonwealth,”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3(June 1998).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帝国观也是在19世纪初确立,在其之前是重商主义帝国观主导,强调占有更多殖民地。帝国观念及政策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原则转变,国内学者也有论述,见郭家宏《论美国革命后英国帝国观念的变化》(《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01.No.2);张本英《心不在焉式的版图扩张:19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南京大学学报》2004.No.6)。

4《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第23页。

合法性与自由主义所坚持的个体权利与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形成尖锐对照,构成了近代政治理论最为吊诡之处。

自由主义为帝国提供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层面的解释,本文主要关注后者,即帝国在政治与道德上是如何获得合理性的。因此,以詹姆斯·密尔与约翰·司徒亚特·密尔父子关于帝国与殖民地的观点为中心,重点考察19世纪英国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诉求与其帝国观念之间的关系,力求展现近代自由主义的多面性与深层内核。

詹姆斯·密尔是《英属印度史》的作者;当1817年多卷本《英属印度史》出版时,曾引起轰动。当时东印度公司正需要专门有人负责英国与印度之间的政府通信,詹姆斯得以进入东印度公司,并逐渐对公司政策产生影响,“直至1836年去世时,密尔被认为是在印度树立了英国权力的非常重要之人物。”5其子约翰·密尔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自由主义者,也在帝国最著名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工作长达三十五年,并身居要职,长期担任公司土邦部主管通讯的官员,后升任稽核官。这就使得研究密尔父子与印度的关系成为我们探讨19世纪帝国观念的重要内容。

詹姆斯是怎样论述印度的?由于曾经在爱丁堡接受教育,詹姆斯·密尔在很多方面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典型产物。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学家采用一种所谓的“推测历史”(conjectural history)方法,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这种方法不是历史学研究,实质是一种抽象的逻辑论证,即,用人性法则来解释历史,将历史发展的过程描述为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詹姆斯尤其受到约翰·米勒的影响,坚持社会是从野蛮向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6因此,按照克里斯托弗·哈钦斯的说法,詹姆斯书写印度历史的目的就是,为印度问题提供历史和发展的解释。7在分析印度社会时,他遵照米勒的方法:社会进步是从野蛮到文明、从无知到有知,因此,一个国家的法律、习俗和制度仅仅反映了它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印度就被置于文明刻度之下,人们可以得知它的真实发展水平。很5Lynn Zastoupil: https://www.360docs.net/doc/bf8064762.html,l and India. Stanford, 1994, p7.

6约翰·米勒是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詹姆斯将自己的《英属印度史》视为米勒著作《等级差别之起源》的续篇,并将米勒的另一部著作《英国政府的历史考察》推荐给儿子和好友李嘉图。关于詹姆斯·密尔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关系,详见Collini, Winch, and Burrow, That Noble Science of Politics, pp115-118.

7Christopher Hutchins, The Illusion of Permanence: British Imperialism in India。

明显,詹姆斯的最后结论是,用文明标准衡量,印度是未开化的社会。功利原则也是詹姆斯判断印度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比如,在他看来,印度的司法体制就没有显示出功利效果。因此,这再次证明了印度不是一个文明社会。

詹姆斯强调印度的野蛮和不开化,就将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合法化了。从同样的观点出发,詹姆斯抨击当时的帝国政策。他认为按照印度本土规则统治是错误的,这些规则本身就不够先进。而另一方面,英国却在浪费一个改造印度的大好机会,帝国的军队也许能够控制印度,但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印度发展到一个文明的阶段,而不是保有那些文明初始阶段的观念与制度。换言之,理性改革应该是最佳的帝国统治政策。对于詹姆斯,印度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专制主义。因此,英国的做法应该是将先进的制度和观念引入印度,而非保持其专制统治。“在我的观念中,使得人民幸福的最好之事就是,不仅在名义上,而且现实中将我们的政府推广到那些地域;采用我们的治理模式。”8

詹姆斯对印度的观点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威廉·托马斯在谈到詹姆斯的《英属印度史》时说:“由于这本支配着其童年时代的著作是一部关于一个落后民族的征服史,约翰·穆勒成年时期的职业便注定要参与对这个民族的管理。这种关系可以解释他对落后和进步社会状态的先入之见,这种见解在他的全部政治问题论述和大部分思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迹。”9

在其经典著作《代议制政府》中,密尔专门论述了“自由国家对附属国的统治”问题。他首先从文明程度区分了两种附属国类型:“有些是由具有和统治国家同样的文明的人民组成的,能够并具备条件实行代议制制度,如英国在美洲和澳洲的领地。另一类,像印度那样,则和那种状态仍相距甚远。”10就第一类属国而言,“大不列颠目前在理论上公然宣布并在实践上忠实遵守的政策的一项确定的原则是,它的属于欧洲种族的殖民地和母国同等的享有最充分的内部自治。”11密尔认为,尽管这些属国完全脱离英国也可以,但保持现有的这种松散联系自有它的好处:“就目前情形说,它是走向国家间普遍和平和全面友好合作的一步。

8James Mill: testimony before Select Committee,16 Feb.1832, British Sessional Papers: House of Commons, 1831-1832, vol.14, pp.3-9。

9威廉·托马斯:《穆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第4页。

10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242页。

11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第244页。

它使得战争在一大批否则就是独立的社会之间成为不可能;而且它还防止其中任何一个被一个外国吸收,成为某个更专制或者更邻近的敌对国家额外的侵略力量的源泉……它至少使这些国家的市场保持对彼此开放,并防止彼此树立敌对的关税壁垒。”12但是,对于那些尚未达到与英国文明程度一致的属国,密尔明确宣称:“就必须由支配国家去统治,或由该国为此目的委派的人统治。这种统治方式同任何其他方式一样是合法的,如果它是在该附属人民的现有文明状态下最便于他们向进步的更高阶段过渡的统治方式的话。”13

这些19世纪自由主义者们支持英帝国的理由与他们始终坚持的一个核心观点有关: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关:在何种社会条件下不能采用代议制度?换言之,他们坚持一贯地强调:代议制度,或者说自由社会的实现总是有赖于特定条件。他们对帝国的维护全部由此衍生。

对于文明程度不同的社会,制约条件当然首先是文明程度。比如,密尔详尽阐述了文明状态与国民性格之间的关系,即,一个先进的文明社会需要特定的国民性格;未开化社会不能实行代议制度的根源就在于,尚未培养出适宜代议制度的国民性格,集中表现为三点:缺乏服从的习惯;消极被动;根深蒂固的地方观念。而克服这些缺陷的必要途径是专制统治。

密尔将克制与服从视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必备的品质。与野蛮社会相比,文明社会是依照法律行事,因此,能否克制冲动的情绪,免于私斗非常重要。“一个未开化的民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文明社会的好处,也许不能实行它所要求的克制:他们也许太容易动感情,或者他们的个人自尊心太强,而不能放弃私斗,把对事实上的或者所认为的不法行为的报复留给法律去解决。在这种场合,一个文明政府要对他们真正有利,将必须是在相当程度上专制的,即必须是一个他们自己无法实行控制,却对他们的行动加以大量强制的政府。”14将专制统治视为克服野蛮社会诸多习惯所必要的阶段,这是密尔论证未开化社会不能实现代议制度的主要理由。而“服从”这一品质,即,是否可以服从集体管理,更是代议制度的第一条件。与过分桀骜不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消极被动的性格也不12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第246页。

13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第248-249页。

14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9页。

适合代议制度。“假如这样屈从于人物和环境的人民能够得到代议制度,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选择暴虐者作为他们的代表,他们身上的枷锁将会因为这个表面上可能指望将它减轻的新办法而变得更为沉重。”15地方观念则需要通过建立中央专制才能克服。密尔极为强调要培养共同体情感和共同利益的观念,他认为,未开化的社会呈分散状态,只有通过中央权力才能培养对民族共同体的感情。“正是通过服从那种权力的习惯,参与其计划并为其目的服务,我们所设想的民族才能在他们的思想上接受在相当大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的大的利益的概念。”16

密尔强调野蛮社会中的国民性格,以及强调这种性格缺陷必须通过一个必要的专制阶段才能克服,就为帝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合法性。

“一人的统治者和他的顾问们,或者少数几个人的统治者,不象会常常避免该民族或该文明状态的一般弱点,除非它们是属于高级民族或更先进的社会状态的外国人。在那种情况下,统治者的确可以在几乎任何程度上免除上述弱点;他们比他们所统治的人们更文明;而服从这样一个外国政府,尽管有它不可避免的害处,对一个民族说来常常是极为有利的,使他们迅速通过若干进步阶段,并扫清进步上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无限期地继续存在下去,如果从属的居民得不到帮助地任凭其原有的倾向和机会发展的话。”17

在《论自由》中,密尔也明确指出:自由原则不适用于未开化民族。他将未开化民族比喻为尚不成熟的幼童,需要他人监管。“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政府正是一个合法的型式,只要目的是为着使他们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这个目的之得以实现而显为正当。自由,作为一条原则来说,在人类还未达到能够借自由的和对等的讨论而获得改善的阶段以前的人和状态中,是无所适用的。”18

将帝国的殖民统治称为一种“监护”,这是当时自由主义者的通用说法。以印度为例,“儿童时代是始终如一贯穿于英国自由主义者有关印度之论述的主题。”19比如,埃德蒙·伯克就提出“殖民地托管”理论;詹姆斯·密尔称印度

15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第60页。

16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第62-63页。

17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第63页。

18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北京,1996,第10页。

19Uday Singh Mehta: Liberalism and Empire: India in British Liberal Thought, India, 1999, p31.

处于文明进程中的婴儿时期;麦考莱则在帝国背景下将英国比喻为父亲,是公正与不公,温和与掠夺集于一身。而约翰·密尔将英国称作“引带政府的政府”,“作为逐步训练人民独自走路的一种手段。”20所有这些观点都构成了帝国理论中的道德诉求。也就是说,在自由主义理论中,帝国的统治不是压迫与侵略,而是负有监护、教导的责任。进而言之,帝国在教育、统治方式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责任呼之欲出。“对于密尔父子和麦考莱,这一点是合理地否定印度人民主权利和代议制度的基础。”21

此种“监护”论其实也正对应了自由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传统,即对儿童的监护并非是反自由的。这一传统起源于约翰·洛克,他将“监护”当作一个必经阶段,在儿童能够获得表达契约共识的理性以前,他们必须在监护阶段受训。“我们是生而自由的,也是生而具有理性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实际上就能运用此两者:年龄带来自由,同时也带来理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的自由和服从父母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基于同一原则的。一个儿童是依靠他父亲的权利、依靠他父亲的理智而自由的,他父亲的理智将一直支配着他,直到他具有自己的理智为止。”22自由主义者们将自由理论中的监护儿童的合理性移植到帝国与其殖民地关系中了。23

尽管不遗余力地为帝国统治的合法性辩护,这些自由主义者却并不赞同宗主国在殖民地的暴政。在西方殖民史上,最早建立殖民统治制度的是西班牙、葡萄牙。由于这两个国家本身实行君主制度,其殖民统治沿袭了封建专制,并更为野蛮。英国在18、19世纪国内代议制民主制度逐渐兴盛并通过数次议会改革法案而被制度性地确立下来,从而在殖民地应实行何种统治模式的问题日益突出。正是在这一点上,19世纪自由主义者的帝国观念呈现出其与传统的殖民统治观念大相径庭的特殊性,同时也张显了其理论的复杂与矛盾。

20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34页。

21Uday Singh Mehta: Liberalism and Empire: India in British Liberal Thought, India, 1999, p32.

22洛克:《政府论》(下),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第38页。

23阿西斯·南迪对于殖民话语中的“儿童”观的论述相当具有洞察力,见Ashis Nandy,“Reconstructing Childhood: A Critique of the Ideology of Adulthood,”in Traditions, Tyranny and Utopias: Essays in the Politics of Awareness(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仍以约翰·密尔为例,尽管他对印度问题的论述塑造了一个帝国维护者的形象,但其论美国黑人的文章《黑人问题》以及他公开批评英国在牙买加的残暴统治,又揭示了他对于英国殖民统治之文明效果的怀疑。

早在四十年代,密尔与早年好友托马斯·卡莱尔之间就展开过一场关于奴隶制的论战。1849年,卡莱尔居然撰文宣称,黑人天生就是奴隶,白人则天生更聪明;并对殖民地种植园主经济大加赞扬。密尔担心卡莱尔的赫赫声名将会重燃人们对奴隶制的热情,他尤其忧虑这会在美国引起反响,于是立刻撰文反驳,从方法论角度谴责卡莱尔对人性的粗暴分析是“将从人类群体中发现的所有差异都归结为人性的源头上的差异。”24相反,密尔明确反对种族决定论。他反种族决定论的一大力作是《妇女的屈从地位》一书。因为在他看来,女性依附于男性这一现象,是最典型的“把仅仅是生理的事实变成了法律的权利,使之得到社会认可”。25

1865年10月,因牙买加爆发起义,英国驻牙买加总督埃尔颁布戒严法,放任其下属的一些残酷镇压行为,其中包括草率处决当地反对党领袖。此事在英国国内引起争议,英国公众舆论形成了法律与秩序派以及激进派的对立。一些人认为,尽管镇压令人发指,但埃尔在紧急状态下的非常规做法确保社会稳定,尤其保护了白人的利益。另一些人,包括密尔却指出,埃尔的做法在道德上不可宽恕,同时也是非法的。这些人正气浩然,竭力要将埃尔送上法庭,来洗刷英国法律的道德污点。这场关于总督埃尔的论战被学者斯蒂芬·科里林称为“维多利亚时期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巨震之一。”26密尔在这一事件中态度鲜明,就在当年的12月,他在议会严厉谴责牙买加事件,宣称:“没有任何一件事,甚至《改革法案》,比公正地处理在牙买加所犯的罪行更重要。”27之后他旋即加入了牙买加委员会(Jamaica Committee),该组织在总督埃尔及其下属受审的当月成立。密尔不久便成为该组织主席,直至1869年组织结束。而他为委员会起草的的奋斗目标是:“公正调查埃尔及其下属的行为;以公正、自由与仁爱原则执法;唤起公众道德反对压迫,尤其是反对压迫被统治者与附属种族。”28

24Mill:“The Negro Question”,Essays on Equality, Law and Education, p93.

25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商务印书馆,北京,第259页。

26Stephen, Collini: Public Moralists: Political Thought and Intellectual Life in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44.

27Letter of 14 Dec. 1865 to William Frazer Rae, Later Letters, 1848-1873,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 xvi.p1126.

28Mill: “Statement of the Jamaica Committee”(1868),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 xxi, p433.

密尔批评英国在牙买加的残酷统治,这与他十五年前论西印度黑人选举权文章的立场是一致的。1833年西印度的奴隶制被废除,但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种族的言论日趋热烈,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当时正值美国南北战争前后,英国支持内战中的南部联盟。而密尔认为应该解放牙买加黑人,这就使他置身于公共舆论的漩涡中心。密尔本人尤其关注戒严法的非法性。戒严法不意味着使用专断的权力,而在牙买加事件中恰恰是政府的法治原则遭遇挑战,岌岌可危。密尔及其他自由知识分子的努力使得殖民地戒严法问题进入公共视野,为此所展开的争论长达两年。

如前所述,密尔父子的文明野蛮观念受到苏格兰启蒙运动推测历史观的影响,他们期望以英国的开明政策实行殖民统治,西印度的殖民苛政则越过了标准。

那么,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理想的殖民统治模式又是什么?

英国对殖民地应推行直接统治还是间接统治?这是19世纪英国知识分子非常关注的殖民地问题之一。所谓直接统治,即在殖民地复制英国制度,由英国人直接管理殖民地民众;而间接统治则是英国与殖民地上层签订盟约,要求原统治者为英国提供军队或军队经费,听从英国指令;作为交换,英国同意保护他们免于内外部敌人的进犯。以印度为例,自18世纪开始,英国在印度推行间接统治,其中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始于1760年代的保护印度王公政策,用印度人统治印度人。该政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趋于完善,当时英国正扩张其在印度的控制范围。许多印度统治者开始依附于英国,与之签约答应提供军费,英国当局则同意保护他们。关键的一点是,英国承诺这些印度上层阶级仍然独立,并可以管理内部事务,尽管后来被证明这些承诺空洞乏力。事实上,自从印度王公逐渐沦为傀儡之后,这种依附体制使得英国间接控制了其疆域以外的领土。于英帝国事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它得到了一支额外军队,而且这是由印度王公而非英国人供养的。

詹姆斯·密尔坚持英国应直接统治印度。如前文所述,他视印度本土为东方式专制,希望帝国不要因袭印度本土制度来统治,而应从提升印度文明程度的角度出发,将英国所谓的好政府模式移植到印度。他看到,尽管依附体制对于帝国的扩张至为关键,但对印度政治并无益处,反而成为军事需求的牺牲品。更糟的是,英国完全没有担负起改善印度文明程度的责任,当习惯了用王公来压迫其属民时,英国军队仍旧是一个镇压工具。

约翰·密尔在1830年代以后,则逐渐摆脱父亲影响,倾向于间接统治的立场。他认为应该尊重印度本土制度、习俗;起用印度精英参与管理等。他的这一观点受到18世纪英国辉格党观念影响。在18世纪,许多辉格党人认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共观念、习俗、情感以及偏见生存,这些观念习俗使得人们忠诚的遵循既有的社会秩序。埃德蒙·柏克就曾指出,诸如偏见这样的非理性力量对于一个稳定的公民社会是必要的。柏克的思想对殖民地官员影响深远。所谓帝国的统治有赖于观念,意指帝国应利用殖民地本土的政体制度与观念模式实行统治。然而到了五、六十年代,密尔又回归到其父亲的立场,赞成在印度照搬英国制度,推行激进改革。在其观念转变中,印度本土封建贵族被视为进步的最大阻碍,而英国的直接统治却能保护私有产权、维持和平与保证法律面前的平等。

要言之,关于殖民模式争论的核心是担心:如果英国依靠武力在印度或者帝国内的任何其他地方维持一个高度集权专制的政府,那么这最终会危及到英国自身的自由。这种自18世纪起就存在的担忧在1857年印度大起义之后再次蔓延,例如,理查德·科布登在1858年指出:“我们的民族特性正在恶化,印度正在发生的一切有可能危及到我们对自由的热爱。当我们在那儿扮演着暴君和屠夫的角色时,在国内我们却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堕落了,这可能么?”29约翰·密尔对1865年牙买加总督埃尔的痛斥从根本上说也是担心独裁主义在英国抬头。1858年,英国在印度实行直接统治。此政策转变毫无疑问受到了密尔父子等自由主义者的影响。扎斯托普即评价:“在从18世纪晚期保守主义的东方主义政策向19世纪初自由改革政策的转变过程中,詹姆斯(密尔)的贡献是显著的。”30但另一方面,直接统治的模式在本质上仍旧是殖民统治。对别人进行统治所引发的道德反思在面对“文明社会”改造世界的冲动时,只能居于次席。譬如约翰·密尔立场转变的知识原因,仍不脱“文明/野蛮”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尽管学界已经公认:从19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密尔受到当时欧洲大陆浪漫主义影响,认识到各民族的本族文化亦具有独特价值;但在帝国问题上,他的立场虽有摇摆却从未偏离,始终坚持一点,即未开化的社会必须在西方世界的引领下走西方文明之路。

29P.J.马歇尔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第315页。

30Lynn Zastoupil: https://www.360docs.net/doc/bf8064762.html,l and India. Stanford, 1994, p24.

英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帝国观念首先从反面最深刻暴露了19世纪自由主义的一个关键内容:自由的实现是与特定的文明状态相连的。而区分野蛮和文明的做法,也揭示了隐藏在自由诉求之下的另一些东西,正如梅塔所言,“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坚持关注的是历史与进步。”31当人类社会发展史被描述为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时,“历史”就被赋予了普遍性和进步性,普遍历史意味着否定不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进步的历史则显示,不同社会的差异具有价值上的高低,即存在一种文明等级。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促成他们承认英帝国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恰恰是这两点:一是,将“进步”视为首要的,另一点就是认为文明存在不同的等级。因此所谓帝国,一言以蔽之,就是进步的监管。

当历史被描述为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当自由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文明社会的一部分时,自由主义与推崇一种“最佳生活方式”就分不开了。关于最佳生活方式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约翰·格雷有精妙论述。他曾经区分了自由主义宽容的两种不同哲学根源。“从一方面看,宽容是对一种理想生活形式的追求。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寻求不同生活方式之间实现和平的条件。按照前一种观点,自由主义制度被看作普遍原则的应用。按后一种观点,它们是和平共存的手段。按第一种观点,自由主义是对一种普遍政权的规定。按第二种观点,它是一种可以在许多政权中被人们追求的共存方案。”32

换言之,自由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承认存在最佳生活方式,我们所要做的是对不好的、错误的东西予以宽容。这种自由主义一旦相信所谓健全的理性和最高等级的价值观念被它所掌握,剩下的问题是如何让愚昧和较低等级的价值观念同化、顺应、共识到它们的框架之中。另一种自由主义则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追求对某种最佳生活方式达成共识,而是承认人类可以以许多种生活方式茁壮成长。这种自由主义的目标是找到不同生活方式可以融洽共存的条件。显然,密尔论述帝国合法性的方式非常鲜明的体现了第一种自由主义观点。尤其在帝国问题上,自由主义者想要改造世界的冲动最为明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者们的帝国计划并不限制政治权力,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帝国的政治权力主导的。甚至,帝国之于他们,是实践其政治梦想之地。

31Uday Singh Mehta: Liberalism and Empire: India in British Liberal Thought, India, 1999, p77.

32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2页。

印度学者和梅塔将这种自由主义定义为“排他的自由主义”,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排他性“显示了其理论基础,而非与执行过程中受到现实约束达成的偶然妥协。”33这不是否定说,自由主义没有高扬自由,而是指排他性特征即源于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理论本身。毫无疑问,这种排他性,源于强调文明程度对维护自由社会极其重要。从而,在理论上,自由成为只属于英国或西方的一种例外,非西方的国家地区不得不“通过帝国获得自由”,而非“摆脱帝国获得自由”。

甚至,尽管使用武力不为自由主义者所喜,帝国的专制也并不被视为堕落,反而再次肯定了“自由”乃是他们的民族特性。“建立在那些被认为不适合自由的民族至上的帝国有助于使英国人作为一个自由民族,明确他们的对自己的归属感的信念,加强对自己独特命运的自信。”34

而若从自我/他者的视角,我们才能更清楚这一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的帝国思维模式及其特征。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如何面对一个由不同的生活方式构筑的世界?这种对殖民地他者的态度与观念在抽象意义上关涉如何认识差异性这一重要问题。此问题其实在19世纪前数世纪即显露,自16世纪欧洲人对东方、美洲、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的探险以来,“在这些被发现存在着极大差异的文化的观照下,欧洲人熟悉的生活方式不再作为神的自然法则被接受。”35生活世界的差异对欧洲既有观念的挑战首先发生在“人”的定义上。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开始形成新的人论,关注人种学报告。但“种族”几乎从来没有被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者们用作政治分类概念。他们与前人的差别在于,受到自然权利理论的影响,已不用“种族差异”来区分自我/他者,即承认外国人作为自然人的身份地位。但是,若认为抹去人种特征,将人视为自然的、物质的构成,从而人人平等,便可消除帝国的合理性,这就太过简单化了。平等的自然人这一原则不足以撼动帝国合理性之根基,毕竟帝国建立在对文明等级的承认之上。从而,未开化国家国民的社会活动、行为举止,以及其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观念仍被视为需屈从于“自由”社会。这乃是关键。如前文提及,密尔将“国民性格”视为实行自由制度的前提条件,“国民性格”便指涉一种排他性身份,凭

33Uday Singh Mehta: Liberalism and Empire: India in British Liberal Thought, India, 1999, p48.

34P.J.马歇尔编:《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第316页。

35兰德尔·柯林斯等著:《发现社会之旅: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2006,第5页。

此只有一些人可以拥有。进而言之,这种将人与其文化属性相剥离的评价标准,其核心症结恰在于将人的本质定义为自然人,是一种物质存在,而不是将人视为部分由其所处的社会与文化体系所塑造,即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作为文化存在,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与规范的差异便是不可通约的,没有价值优劣之分。

因此,一种有效的反帝国思维模式不仅有赖于人人平等观念,也必须同时建立在人是文化存在以及各种文化的价值不可通约这两个基础之上。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阅读精选(1): ,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弗雷德·西伯特(FredS。Siebert)和西奥多·彼得森(TheodorePeterson)于1956年出版的《》(FourTheoriesofthePress)中提出来的。由美国教会全国委员会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资料修改出版后,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着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能够分为四种。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职责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曾得到美国领导集团的赏识和美国新闻学荣誉学会授予的奖章。 主要资料 Ⅰ、集权主义理论 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代表:马基尔维利《君主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就务必严格制约自由讨论和信息的传播。” 这一理论的研究者赛伯特(F·Siebert,1956)认为,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种也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务必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地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在某些状况下(如在交战状态的国家里,军人统治下),集权原则甚至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对报刊应严加控制和审查,对违反有关规则的应加重处罚。比如给予那些经过选取的驯顺的人以经营报刊的权利,实行颁发出版许可证制度,法院对违法者提起公诉,加以处罚,等等。研究认为,这一理论本身在当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被摈弃了。

Ⅱ、自由主义理论 这一报刊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本质上体现着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 代表: 弥尔顿(milton)《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观点的自由市场:不管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就应让他在报刊上出现,自由讨论,有可能在讨论中在必须时代中错误有可能压倒真理,但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取力量,最终到达谬误而重现真理的光彩。 约翰·米尔《论自由》,反对多数人的暴力:多数人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不一样意见,压制少数人不一样观点也是一种暴力。 自由论的基本主张能够概括为三点:①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为国家归根到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权利”。②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拥有决定正误的潜力。③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新闻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倡导让新闻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不受任何干预,畅所欲言,自由行事,为社会新闻受众带给尽可能广阔的选取空间和决定余地,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出尽可能真切的结论。 Ⅲ、社会职责理论 1947年报告《自由与负责的报刊》T。B。佩特森,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个新思想的接技”。这一理论的核心资料,全部蕴含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自由和负责的报刊》和霍京的《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的着作之中。鉴于自由报刊对社会造成必须危害并招致许多批评的现状,社会职责论主张:传媒(报刊)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报刊要“供给真实的、概括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主义的阐述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一、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民主权利和宪政政府,所以,自由主义最早具备的内涵是政治自由主义。 2、发展过程: 17世纪,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著作《政府论》《论宗教宽容》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赋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1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如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3、内涵: 第一,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第二,有限政府论。政府只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工具。 第三,实行分权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对外权,有不同的机构行使。 4、理论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主张人具有生命、财产、自由权,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的残暴统治;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唤起了民众的自我意识;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它的原则也日益扩大到经济领域,关注政府应以何种方式介入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开始形成。 2、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内涵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经济自由主义,即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加干预,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政府的职能仅在于提供必要的保障,使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可靠的外部环境。 杰瑞米·边沁、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密尔等同样倡导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竞争自由,提出国家应奉行放任主义,赋予个人更大的自由活动余地。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对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它的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国家较少的干预。 3、影响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经过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优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这时的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垄断还没有形成,因此,

反对自由主义心得体会(多篇范文)

反对自由主义心得体会 学习《反对自由主义》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表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由主义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就如何反对自由主义,加强自身修养谈一下体会和感受,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作为润德公司的员工,我们不应该保留自由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要以工作和集体利益为重,襟怀坦白,反对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加强自身休养,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我认为,要想反对自由主义,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严格要求自己。 一、是反对自由主义要树立从点滴做起的思想,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培养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作风,更要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树立良好个人形象,注意自己平常的言行,深刻理解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自由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只有在遵守法律、纪律制度等的约束下,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就无从谈自由了,理解了这些,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曹总要我们学习反对自由主义的初衷了。

二、是反(更多请搜索:)对自由主义要有解剖自己的勇气。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对的思想苗头,遇到困难和疑虑,面对不正确的, 要及时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在工作实践中联系自己的想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办事要认真负责,不能敷衍了事。 三、是反对自由主义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无论何时,都要胸怀大局观念,诚心待人,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勤奋敬业,勇于创新,踏实工作为公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反对自由主义是一场持续性、长期的事情,只有时刻在工作和学习中反省,才能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将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杨景俊 XX年4月25日 第二篇:反对自由主义心得体会 《反对自由主义》心得体会 上星期机关组织学习了“反对自由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认真学习,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我觉得《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学得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必要,作为一名机关公务员,更应该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英国王朝谱系

诺曼王朝 House of Normandy 1066-1087 威廉一世(征服王),1027-1087 诺曼底公爵。表兄爱德华早年流亡诺曼底,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死后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于是威廉出兵占领英格兰。诺曼王朝开始。 1087-1100 威廉二世(红毛王),1060-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长兄罗伯特继承并承诺将诺曼公国王位传给他。在狩猎时中流箭身亡,也有说法是被亨利一世暗箭伤害。 1100-1135 亨利一世,1068-1135 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其独子威廉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无子。因丧子和安茹伯爵叛乱而忧郁,导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1135-1154 斯蒂芬 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亨利一世死后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王位。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继承权,1153年,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国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同因淫乱被迫离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莱奥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晚年发生王后和王子叛乱,亲征诺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军俘虏死亡。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参加十字军东征,获得狮心王的称号。在镇压阿基坦叛乱时身亡。身为国王十年,在英格兰的时间一共只有六个月。是骑士的楷模,但是作为国王却非常失败。 1199-1216 约翰(无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长兄和三兄早亡。父王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所以被称为无地王。在位期间出兵法国而战败,回国后由于征税而面临国内诸侯反抗,被迫颁布了承认封建特权和城市自治的《大宪章》。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简介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它倾向于追求真理,服从真理。报纸的作用,就是为人民接近真理创造条件,新闻自由不可侵犯,最好的政府是不干涉报纸的政府。这条观点,在20 世纪以前,几乎是神圣不可动摇的。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予为社会责任理论所取代。 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哲学原理的发展,是人民思想意识的体现,同样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程度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国民的整体素质,极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自由主义理论其实同报刊、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样通讯传媒工具的功能、地位极其理论原理是一样的,是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它为报刊所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各种机构都在它的轨道范围内活动。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种种弊端。任何新闻自由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新闻自由,任何新闻自由都代表了一定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西方报刊注意也不例外,它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证的并不是全体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因此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欺瞒性。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受到政府资本以及基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本国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自由”的一面,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认为报刊可以完全独立于政府而存在,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美国是最标榜新闻自由的,声称新闻记者是公正的社会“法官”媒体不受限制且报道客观、公正,但是美国对新闻媒体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新闻内容,记者活动范围,新闻的社会影响等都有严格明确的限制。在美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报纸和广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攻击政府甚至谩骂总统,但从来不可能发现报纸、广播谩骂,攻击财团的现象,这是因为广告收入是西方报刊主义的经济来源,有些甚至是全部来源一批大的企业成为广告最稳定的来源,从而也成为任何报刊的经济支柱。一旦得罪大企业,大企业随时已撤销广告相威胁。在利润支配下的报刊仅仅大企业的老板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愿。 现今的新闻从不择手段的相互攻击到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从漫无边际的谎言到煽动战争狂热····新闻似乎正在走向扭曲的“商品化”道路,这似乎也在验证着传媒大王默多克的一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 作者:“自由主义评论家”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对于任何社会集体之要求的道德优先性 平等主义:赋予所有人以同等的道德地位 普世主义:肯定人类种属道德统一性 社会向善论:认为所有社会制度与政治安排可纠正改善 “一个体制,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它与其国民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国民需要满足的助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由主义是与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共生共存的思潮与意识形态。西方社会和少数西方国家也一直以来以自由主义为旗帜作为西化中国的武器。作为产自西方近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固然有合乎西方自有文化的合理性,但世界是多样性和多元性的,西方国家不应该也不能将这种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文化和主权国家。 自由主义的观念来源: 1.具体历史形式:斯多葛主义、基督教、怀疑主义、对神的信仰主义、理性的力量 2.哲学:天赋人权、功利主义 3.不同民族文化 一、近代自由主义的先声 1.贡斯当:“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一个在法制之下受到保护的、不受干涉或独立的领域;而古代人的自由意味着参与集体决策的权利。” 2.伯里克利在其著作《葬礼演说》中陈述了自由主义的平等原则与个人主义原则 “对于私人的争执,法律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人。我们享有地自由也扩展了日常生活,但这种自由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无法无天。我们被教导要尊重长官和法律,并且永远不要忘记保护那些受到伤害的人······我们可以如其所愿地自由生活,然而,我们也总是准备面对任何危险。” 二、近代早期的自由主义 1.托马斯·霍布斯:毫不妥协的个人主义,完全的现代性标志着与中世纪基督教的社会哲学彻底决裂。他断言每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而行动;相信人类不得不避免暴死这一最大的恶。 “根据人类的本性和境遇,他们注定要永无休止地追求其不断变换地欲望目标。” 2.狄克特·斯宾诺莎:人类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拥有自我保存这一高于一切的自然倾向。 他比霍布斯更接近自由主义,因为他把个人自由视为一种内在的价值。但是斯宾诺莎并不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或更简单地说,代表自由运动中的右派。 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2] 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德国到意大利,多数欧洲国家的政治阶级由保守自由主义者所主导。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等1917年以后发生的事件将较激进的古典自由主义带到较保守(温和)的自由主义。 在欧洲,不要将保守自由主义与自由保守主义混淆,自由保守主义是结合了保守主义观点与经济、社会和种族议题上的自由主义政策。 一、基本主张 主张维护17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反对以福利国家为目标、以加强政府干预为手段的现代自由主义改革。 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守自由市场为重点的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布坎南、弗里德曼等;一类是以保守一般意义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如:伯林、诺齐克、萨托利等。 在经济上,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批评国家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恶果,认为政府职能的增加是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在政治上,批评政府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以及对自由、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问题上,强调消极自由,认为积极自由会导致强制,破坏自由,而消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上,强调自由的优先性;在民主问题上,反对“平等的民主”,主张回到”自由的民主”中去,强调间接民主,把政治交给那些选举出来的精英人物,主张“精英政治”。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2.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变革与稳定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2014年06月20日07:02 来源:《江海学刊》2014年1期作者:吴必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内容提要:经济政策和理论既是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长期以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及其关系一直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历史实践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交替,构成经济政策变化的“钟摆运动”,反映出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关系,体现权力与资本的关系,包含经济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到“坏日子”的经过,变革的直接原因都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财富分配。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政策变革不免矛盾冲突和矫枉过正,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能够相对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 关键词:英国经济政策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国家干预 作者简介:吴必康,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有长期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在现代,经济失败也就是政治失败。”①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都有社会政治代价。经济政策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纯政策,它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政治行为,广泛影响社会政治和民生利益,需综合考虑。因此,西方有一流行之语:“经济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经济学家。”探讨英国经济政策的变革和得失,不乏历史启迪意义。 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后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形成第一次经济政策大变革,开创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各有盛衰的历史。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20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念和文学本体论的美学理念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既反对当时国民党策动的“民族主义”的党化文学,也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标榜文学的独立和自由,强调文学的个体意识,反对文学的功利倾向,主张文学同政治保持距离。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相伴而生、同步发展,几乎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全过程。 对中国20世纪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曾经出现过两种态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地否定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影响下的创作不过是“假借‘自由’招牌来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用来粉饰自己替反动政治服务的一 种手法而已”。另一种倾向则是脱离当时具体时代环境,抽掉文学的社会性,从所谓“纯粹文学尺度”出发,不适当地夸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和影响,甚至企图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导地位而代之。这两种倾向都是对历史和真理的偏离 要正确的对20世纪的自由主义文学做出评价,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了解和评析。 一是自由主义文学发生的背景。它滥觞于封建旧文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新文学建设初期,而在左联时期达到了高潮。当时以文学革命为发端的新文学运动,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向“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的旧军阀专政和1927年后的新军阀专政, 在文化思想领域内都实行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的统治。因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政治的隔膜,一方面是针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反动统治当局的,也是与现实反动政治不协调的表现。文学与现实政治的不协调,使自由主义作家不愿变文学为现实政治的奴婢,但又不能和无力提出更有力的未来社会政治理想来与现实政治对抗,于是只能遁入自由主义一路。 二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自由主义文学的成分比较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受胡适影响的“新月派”文学; 二、是受周作人影响的“京派”文学; 三、是从左翼文学分化出来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四、是被称为“海派”的实际属于不同流派的都市文学作家; 五、是一批深受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而又游离于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批评家。 “新月派”文学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京派”文学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

英国各个王朝

一.House of Norman Norman Conquest: William I led his army to invade England in October 14, 1066,for Harold, earl of Wessex, was later chosen to be king of England. William I killed Harold and defeated his army, thus making himself the founder of House of Norman. During the rule of William’s next two successor s, strong and centralized government continued in a federalized society. Henry Plantagenet, in 1154, established the House of Plantagenet as Henry II. Henry and his sons, Richard and John, expanded royal authority. 二. House of Anjou: King John quarreled with the Pope about the election of the see of Canterbury but failed,so he had to obey the Pope. Consequently, In 1215, “Magna Carta” or “Great Charter” was signed. Pious was well-meaning but incompetent and extravagant. Simon de Montfort led the barons and rose against Henry III in 1264, and the parliament started in 1265. 三. House of Plantagenet Henry II was the first king of House of Plantagenet. He took measures to bring the disorders of king Stephen reign to an end. In the first year of his reign, Edward I King of England suppressed corrup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restricted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s to church affairs, and eliminated the Pope's over lordship over England. 四. House of Lancaster Wars of the Roses: (1445-1487) it was a series of wars between the supporters of House of Lancaster and those of House of York. There were three emperors during this time, they were Henry IV, Henry V, and Henry VI. 五.House of York The House of York was the ruling house of England, including Edward IV, Edward V, and Richard III. During the wars of the roses, its symbol was a white rose. Henry VI was killed in London Tower and then Edward was crowned. Finally the wars ended with Richard III’s death in Bosworth Field. 六.House of Tudor Henry VII was the 1st king of the House of Tudor, he strengthened the government and his own power at the expense of the nobles. Through monetary strategy, he managed to steadily accumulate wealth during his reign. He established a new dynasty after 30 years of struggle. He strengthened the judici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treasury and successfully denied all the other claimants to his throne. 七.House of Stuart James Stuart, king of Scotland and later king of England, was the first king of the House of Stuart. James I insisted on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 believing kings were only responsible to God and not to any parliaments. He believes t he king’s will was the only law. Parliament of 1614 and parliament of 1621 were both dismissed by James I just because the parliaments criticized his policies and asked for the reformation in the country. Charles I was the second king of the House of Stuart and the successor of James I. The English Civil War broken during his reign.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

浅谈自由主义与社会契约论 自由主义,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价值观念。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历史时期。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最早出现在英国,确切地讲是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一批思想家,如霍布斯和洛克等关于天赋人权、契约论、自然法学说的提出,个人自由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作为社会等价物优先于社会价值来讨论,并把对个人自由的维护作为出发点,寻求国家的起源,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制度的安排,从而形成近代完整的自由主义体系内容。第一次对自由主义做出系统哲学表述的是托马斯·霍布斯。他的学说对近代自由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个人主义内涵,标志着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中世纪神学的决裂。在他看来,国家并非先验存在的,更不是道德实体,它只不过是每个人为保证各自的权利不被侵犯而组成的人造物,同时也是人们实现各自利益的工具,个人的权利是第一位的,而国家和社会次之。 但是,只要以人类社会整体存在的方式发展,就不得不以一种更高的权威来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这就是国家主权。然而,国家是由契约产生的,缔结契约的同时人们表达了服从的意愿。这种服从并不是一时冲动产生的,是通过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虽然这时的霍布斯还没能够提出自由的结论,个人的自由没有保留到社会状态中去,但为洛克的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由主义的核心要素被提炼为一整套知识传统,

并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运动表达出来,是在英国内战期间以及光荣革命之后的执政时期。其最重要的代表是约翰·洛克,洛克对自由主义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学说奠定了自由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其一是个人自然权利的理论,其二是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理论。在英国政治传统中,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重要思想家,其理论对美国革命与立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洛克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与霍布斯相似,即从自然状态出发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自然状态是一种无政府状态。洛克笔下的自然状态一方面可以被理解为历史上或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状态。洛克曾举美国的印第安人作为这种状态的例证。但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状态是一种哲学家的理论构想。哲学家希望探讨政府的目的、形式等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们便提出一个理论预设:假如没有政府人们会处于何种状态,会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当代著名保守主义哲学家诺齐克在构建政治理论时,也是从讨论无政府状态下个人的权利以及个人生活的不便开始,从而进一步推导出最小政府的结论。 洛克的理论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英国政治传统中,洛克一直被认为是为光荣革命辩护的重要思想家。近年来,这一说法受到一些挑战。但至少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洛克的理论是对光荣革命后确立的立宪政体的最好阐释之一。洛克的理论对美国革命与立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几乎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十八世纪,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在法国,当时的法国是欧洲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地方。这一时期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启蒙时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德斯鸠、卢梭、贡斯当和托克维尔。这些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涉及到今天自由主义讨论的核心问题。

伯林与“后自由主义”

伯林与“后自由主义” 伯林与“后自由主义” 本世纪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艾赛亚。柏林(IsaiahBerlin,一九○九—— 一九九七)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五日以八十八岁高龄离别人世。这位常被誉为英国最博学的思想家,没有留下任何一部系统性的代表作,他的所有著作几乎都是零散文章的结集,这在必定程度上与他强烈的"反体系"立场有关 ,因为事实上 柏林一直拒绝写作大部头的系统著作。不但如此,柏林本人经常表明当世学界过高估量了他,说他本身的写作从无计划,更从未想过青史留名的问题,而是更多像一个出租车司机,哪里有叫唤就去哪里。但不管怎样,英美学界数十年来对他确实评价甚高,认为柏林的特点在于擅长以一篇文章点出重大课题,用寥寥数十页廓清别人用数百页篇幅说不清的问题。 柏林于一九○九年六月六日生于拉脱维亚首府里加一个犹太家庭。六岁随家 迁往彼得堡,两年后亲眼目睹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先后爆发。一九二一年他随家移民到英国,并在牛津大学完成学业。一九三二年他成为牛津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犹太人教员,并成为所谓"牛津哲学"即今日人称"日常语言哲学" 的最早发起人,事实上这个学派肇端于柏林和奥斯汀(JohnAustin)当时共同 主持的哲学讨论班,稍后则形成为柏林家的每周四哲学聚会,直到大战爆发被打断。 但五十年代开始,正当牛津学派渐成英美哲学主流之时,柏林却颁布发表放弃哲学。原因据说是有一次他坐在飞机上,看到天上的浮云全然无碍于飞机的飞行,他忽然觉得,分析哲学就像天上的浮云,实在无关人间兴亡事,因此决定转向思想史研究。不过事实上柏林对思想史的爱好并非在五十年代才开始。他本就对人文领域有广泛的爱好,最早颁发的文章乃是讨论威尔第的歌剧(以后常年任英国皇家歌剧院监事),一九三九年颁发的《马克思的生涯》已有思想史研究的性质。但一九五一年他颁发名篇《托尔斯泰的历史怀疑论》(单行本以《刺猬与狐狸》 名世)后,顿时名声大噪,从此奠定了他在思想史领域的大师地位。 柏林独具一格的人文自由主义思路(humanisticliberalism),正是以其 思想史研究为基础,确切地说,是在他对西方思想传统的长期批判反省中形成的。作为西方学界公认的思想史研究泰斗,柏林意味深长地将他本身最重要的思 想史研究论集命名为《反潮流》(AgaittheCurrent)。我同意借用这 个书名强调,柏林的自由主义首先是一种"反潮流的自由主义",因为柏林的自 由主义植根于他对西方启蒙和现代性主流思潮的不懈批判。 柏林在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把维柯(Vico,一六八八——一 七四四)和赫尔德(Herder一七四四——一八○三)等对西方启蒙主流的深刻批 判提到欧洲思想史的中心地位(特殊参见其《维柯与赫尔德》、《反潮流》、《 人这块歪材料》三书)。柏林认为,西方启蒙和现代性的主流思潮具有不可救药 的价值一元论和文化一元论诉求,而维柯和赫尔德的重要性,就在于他们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打破了一元论的统治,高倡价值多元论和文化多元论。但不幸的是,维柯和赫尔德的洞见从未得到应有的真正重视,占据西方现代思想主流的仍然是价值一元论和文化一元论。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

英国历代国王一览表(一)英格兰王国 ENGLAND

【注1】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5世纪和6世纪居住在英国 (2)Normandy诺曼底:英吉利海峡的历史地区,以前为法国西北一个省。古代高卢的一部分,这一地区相继被罗马人、弗兰克人和诺斯人征服,诺曼人征服(1066年)后和英法百年战争期间(1337-1453年)归属英格兰,于1450年归还法国。二战中联军登陆(1944年6月6日)地点即为诺曼底海滩 (3)Plantagenet (1).金雀花王朝:从亨利二世到理查德三世(1154-1485年)的一系列英王的家族名称 (2).[英]【史】金雀花王朝的, 安茹王朝的, 不兰他日奈王朝的(指由12世纪亨利二世即位至15世纪查理三世死的王朝) (4)Lancaster兰开斯特王朝:从1399年至1461年的英格兰王朝,产生过三位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它的标志是一朵红玫瑰(5)York约克王朝:英国统治王朝(1461—1485年),包括爱德华四世、爱德华五世和理查德三世,在玫瑰战争期间其标志是白玫瑰 (6)Tudor都铎王朝:英格兰统治王朝(1485-1603年),包括亨利七世及其后代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 (7)Stuart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苏格兰(1371年-1603年)及英格兰和苏格兰(1603-1649年和1660年-1714年)的王室 (8)Hanover汉诺威:英国统治家族(1714-1901年)。当1837年维多利亚登上王位时,汉诺威与大不列颠的王权相分离 (9)Windsor温莎:英国的统治家族(从1917年始),包括1917年采用这个名字的乔治五世及他的后继者,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 【注2】 (1)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时期(802 - 1066)对应中国唐朝(618 - 907)至北宋(960 - 1127)时期 (2)诺曼底王朝时期(1066 –1154)对应中国北宋(960 - 1127)至南宋(1127 - 1279)时期 (3)金雀花王朝时期(1154 –1359)对应中国南宋(1127 - 1279)至元朝(1271 - 1368)时期 (4)兰开斯特王朝时期(1399 – 1461)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5)约克王朝时期(1461 – 1485)对应中国明(1356 - 1644)初时期 (6)都铎王朝时期(1485 – 1603)对应中国明朝(1356 - 1644)时期 (7)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 – 1714)对应中国明末至清(1636 - 1911)初 (8)汉诺威王朝时期(1714 – 1910)对应中国清初至清晚期 (9)温莎王室时期(1910 - )对应中国民国至今 【注3】 (1)Anglo-Saxon 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一支,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专题笔记 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考研复习建议(非常重要) 该书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南开传播学考研中传播学实务要考的书目,是考试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这本书一般会考一个大题,如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很可能是论述题)。建议可着重从两方面去复习: 1.一定要熟悉弄清四种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假设,基本观点,对其评价,如何解决这5方面。尤其是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这三种理论。考试可以直接出题考察某一理论,也可以结合新闻事件间接考察这些理论。例如10年考研在实务一科中考察到一道论述题和简答题:试述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中有关大众传播的地位和功能的论述,并以2008年中国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及政府相应举措为例,谈谈这些论述对中国传媒工作的借鉴意义;再比如: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社会对传媒行为的要求有哪些? 2.因为本书是开新闻传播学中比较新闻学先河的论著,所以弄清楚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对其进行相互比较也尤为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考试会涉及填空题,比如10年曾考,威权主义理论认为,控制媒体的三种方法是什么?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话,概念性,陈述性的语句也要留心。比如,了解各种不同传媒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联系所基于的基本假设有: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