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

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
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

论《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的原因

李秀云

(班级:09级英语一班学号:20091601115)

摘要:《茶花女》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马格丽特这个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在那个污浊的时代局限中,她仍保持心灵的纯洁,渴望正常人生活的妇女,她们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又是性格悲剧,是主人公争取某种世俗以外的价值,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揭示了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了,女性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本文浅析了以茶花女为代表的女性命运悲惨的时代及历史原因,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旨在促进时代对女性命运公平及社会地位的关注。

关键字:依附;救赎;男权社会;自我意识

Analysi s the Cause of the Camellia Lady’s T ragedy

Li Xiuyun

(Class one, Student Number: 20091601115)

Abstract: "La Triviata" this novel successfully portrayed the personal Margaret request independence and the pursuit of true love, self-discovery, beauty and pure image of women in the era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at dirty society. She still maintained the purity of soul, eager to the normal lives of women, they can only death to reach their own salvation, their tragedy is not only a social tragedy, but also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personality, the dignity of brutal strangling; personality tragedy, the hero to fight other than some kind of secular value against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of female oppression. Reveals only self-consciousness, women will recognize their own unique value, will realize the equality between people, women are not men vassal.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La Traviata, represented by female age and historical reasons, aimed at promoting the era the fate of equity and social status of wom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s.

Key words: submit; survival; man-predominated society; self consciousness

一、引言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小说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茶花女一样圣洁美丽的妓女的悲惨故事。小说写于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这个时期,法国各种思想纷涌而出,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使人们的传统宗教信仰也有所松懈。上流社会生活奢侈腐化,无论男性女性,都视婚外两性关系为正常,甚至是一种自豪,非但不加掩饰,有时还故意炫耀这种非婚姻男女两性关系。这样的道德沦丧自然让许多虔信宗教的人士担忧。

《茶花女》的故事在我国广为人知,它简述的是贵族青年阿尔芒和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的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悲剧。涉世未深的阿尔芒在巴黎偶然结识了玛格丽特,他们俩彼此相爱,产生了非常真挚的爱情。但阿尔芒的父亲处于世俗成见,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地迫使玛格丽特忍痛离开阿尔芒,阿尔芒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一怒之下对玛格丽特进行多次羞辱,并离开巴黎,远走他乡,以抚平心中创痛。而可怜的玛格丽特精神与病体备受折磨,终于病情恶化,在病痛中含恨而死[1]。

二、茶花女的悲剧性浅析

1.黑暗社会对茶花女的压迫

数千年的男权社会,妇女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更没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生活在底层的妓女尤为如此。妓女是私有制条件下,男权社会的必然产物,是建立在经济条件上的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品[2]。那些失去生活资料的妇女为了生存,被迫出卖自己的肉体,成为一种供男性玩弄的特殊商品。故事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原本是性格善良的姑娘,是一位农家姑娘,生于“七月王朝”统治末期。当时的法国,掌权的金融贵族阶级极为腐败,贪污贿赂,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环境。农民在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纷纷破产,农村的经济处于一片萧条。茶花女和许多破产的农民为了寻找谋生的出路,从农村流落到城市,靠出卖劳动力而谋生。

初入巴黎社会的茶花女,在谋生中目睹了上层社会的全貌。当时巴黎的上层

社会正如马克思谈到的那样“投机得来的财富自然要在这种形势之中去寻求开心的用场,于是享乐变成了淫荡,金钱、污秽和鲜血就同归一流[3]。

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身一人的她面对着:一边是终日的辛劳仍换不来温饱,一边却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引诱。使她产生了幻想,为了摆脱贫困、过着奢华的生活,她终于选择了比出卖劳动更能获得生活保障的卖笑生涯,一名无辜的劳动妇女就此变成了交际花, 茶花女即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中形形色色、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贵族老爷们的玩物和商品。资本主义就是把妇女像商品一样贴上商标,身处人欲横流的巴黎社会的玛格丽特,只要看她华贵的化妆间,每一用具上都写着伯爵、新贵、阔老的名字,说明她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件特殊商品而存在。他们玩弄她,摧毁她,正如她说: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满足不了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就会抛弃我们”[2]。但她们的地位与从前是一样的。表面上看她们的生活是豪华奢侈的,但这却是靠她们出卖肉体得来的,她们承恩受宠,可暗中却倍受欺凌侮辱。茶花女不得不满怀屈辱地跑遍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包围追逐和玩弄,即使由于纵欲过度而引起肺病恶化,身体十分虚弱,脸色惨白,不停地咳嗽、大口吐血的时候,她还不能休息,还要强装欢笑。由此可见,当时黑暗社会男权文化是如何残酷地扼杀女性,践踏女性的人性尊严,把女性贬为永远只能对男子俯首贴耳、为了男子享乐和生儿育女的低级生物[4]。茶花女越是美丽,资本越要残酷地控制和奴役她;她越是红极一时,作为商品的价格越昂贵,资本就越加疯狂地驱使她去交换、去卖淫、去赚钱。这正是被压迫妓女命运的真实写照,她生活的社会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永无翻身的地狱,人们彼此相互欺骗,用虚伪遮掩世界。她与年老的公爵交往和年轻的伯爵来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钱以支付庞大的开支。当老公爵得知她与阿芒住在乡下别墅成为情人时,就停止了给她经济担保。布吕丹丝最后见不能从玛格丽特那里骗到什么钱,也就疏远她了。靠玛格丽特过活的杜维诺阿太太看到玛格丽特病重,对她毫无用处时,竟连看也不看她一眼了,人人都把她抛弃了。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简直是身无分文了,餐具、首饰、开司米披肩全都当了,其余的东西都被查封了。在那样一个资产阶级虚伪道德及金融贵族腐化堕落的真面目下,她的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她感到精神上极度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中没有欢乐,没有温暖,遇不到一个真诚相待的人,到处都是虚情假意、冷酷而又自私。设想那些贵族情夫们若不是为了得到她来满足一下自

己的肉欲,他们会供养她吗?布吕丹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奴颜婢膝的地步?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搞投机吗?物欲社会中的人们麻木甚至可怕,当玛格丽特再已没有利用价值,濒临死亡时,他们都撕下那张虚伪的面具。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堆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废墟里,在那么样的一个拜金世界里,人们的良心已逐步被黑暗所吞噬[5]。小仲马这一伟大的作家将那个杀人与无形的罪恶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以独特的人文关怀对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们—妓女寄于了深切同情。

2.腐朽阶级形形色色的人物对其摧残

19世纪的欧洲社会,虚伪庸俗、假仁假义、讲求门面、极端势利。婚姻关系中既残存着封建门第的影响,同时又刻上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烙印。生活在资本主义玛格丽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除了受经济上的压迫以外,还受着残酷的精神奴役。她们被整个社会看作罪孽深重的人,看作不洁之物,即使抛弃了过去的生活也仍然如此。当上天允许一个妓女萌生爱情时,这种爱情起初似乎是一种宽恕,后来几乎总是变成对她的怒罚,没有忏悔就谈不上赦罪。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芒,他们彼此都付出了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但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及允许,更得不到那个社会的许可。当他们不顾一切相爱而相拥在一起时,阿芒父亲杜瓦先生的驾临使他们预感到了灾难的降临。阿芒的父亲,这位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道德度卫道士的化身,是造成茶花女悲剧的主要人物。他冷酷、虚伪,为了家族的名誉,利用茶花女那朴实善良、忍辱负重、富于自我牺牲精神来干涉茶花女的幸福,剥夺她的意志。杜瓦先生是利用法律、宗教、舆论等各种手段,对她施以攻击、劝降,使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使她含泪答应了他的请求,忍痛离开挚爱的阿芒,让他回到他的亲人身边。她牺牲了自己,独自忍受疼痛的折磨,独自吞下一颗苦果,这是茶花女的善良和纯洁所致。茶花女在阿芒父亲的逼迫下,重新回到那非人般的生活中。同时为了减轻阿芒失去爱情的痛苦,还违心地做出种种假象,让阿芒羞辱自己,阿芒像猛兽般愤然疯狂地当众羞辱她、卑鄙残忍地报复她,甚至濒临死亡的玛格丽特带着病弱之躯来请求他高抬贵手时,停止他在各种场合对她所做的羞辱和折磨,这也未能让这个心胸狭隘的男人解开心结。他还得意给曾被他称之为“女神”、“天使”的玛格丽特送去标志妓女身份的“过夜费”对玛格丽特造成最后致命的一击。他这种由极爱

转变为极恨,加速了她死亡的进程。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来自男权社会,男人视女性为私有物的观念[6]。阿芒面对自己所爱的女人不能被自己独自占有时,想到的不是祝愿对方过得幸福,而是想到是否应杀死她,以让她永远不属于别人。

再看巴黎的投机商人们,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帖满了印花的借据跟她纠缠不休。这样她很快在贫苦、羞辱和疾病的折磨下离开了人间。以上形形色色的上流社会的迫害对主人公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间接杀人的刽子手。在以商品为基础的私有制社会中,资产阶级权贵是拿子女的婚姻作为谋求权利的手段,他们讲究“门当户对”与贫民百姓联姻尚且不允许,更何况妓女呢?为了摆脱风尘,追求光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哪里允许一个妓女过着人的生活? 茶花女不敢希望阿尔芒家的姓氏,仅仅想在短短的有生之年做阿芒的情人,就会使阿芒妹妹的未婚夫提出抗议,整个社会的舆论、道德观念像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罗网,笼罩在反叛命运的妓女头上,逼得她逃出火坑后又不得不重蹈火坑。当她把幸福给予他人时,自己却面临着毁灭,这是一种庄严的沉默、悲苦的挣扎[7]。为了摆脱风尘,追求光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资产阶级的卖淫制和道德观是扼杀茶花女的筷子手。正是杜瓦尔,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想过真正人的生活的梦想,也正是社会上形形色色老公爵、N伯爵合在一起构成的强大熔炉,毁灭了茶花女的一生。他们与玛格丽特构成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冲突,又不仅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那个毫无人道的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残酷地扼杀了茶花女的女性人格和尊严,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3.严寒霜冻下茶花的自我凋零

“茶花”除了用来比喻玛格丽特命运的不幸即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却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因而过早的衰萎、凋零、死亡了。它更象征了女主人公品格的善良高尚,内心的优美无瑕。茶花女虽是一名混迹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妓女,但她身上来自下层人们的纯朴善良的精神光辉和对美好人生的真挚信念,始终未被泯灭。不屈不挠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这种对常人来说并不奢侈的幸福在她们却是一种很奢侈很遥远的梦想。因为她们被社会剥夺了做人的一切权利,这样,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为摆脱卖笑生活所作的挣扎和奋斗,实质上就成了对侮辱和践踏她们的社会的反抗,她们所追求和争取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异性的爱情,更是起码的做人的权利。因此,她们的追求过程无法选择地被罩上了一层悲剧的光环。

玛格丽特的爱情在阿尔芒身上可以说是获得了新生,但她把个人幸福完全维

系在所爱的人身上,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当这对互恩互爱的情人在一起生活憧憬着未来时,迪瓦尔先生却逼着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她先是勇敢反抗,并向迪瓦尔先生解释她和他儿子的真正爱情,但这个残酷、罪恶的社会代表,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在粗暴干涉和无理指责不凑效时又改用充满深情的声调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情。本性善良却富有责任感的她在男权社会的压力和迪瓦尔先生的哄骗下,只能忍痛地离开自己深爱的阿芒,重返巴黎,重操旧业,再次忍受贵族老爷的恣意蹂躏。此时的玛格丽特已选择用死亡的代价来那个反抗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此同时她还得忍受来自阿尔芒的残酷报复,不幸的爱情悲剧泯灭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最后一丝牵念和希望。她为了赎罪所付出的代价是一般妇人不能承受的。她要付出自己来证明她已具备爱的权利和力量,并用忏悔和皈依换取被玷污的灵魂得到洗涤而升入天堂,她是抱着使灵魂得到升华的信念而重返炼狱的。正是这种“神圣的激情”支持着她,使她恪守与杜瓦尔先生的协定,表现出一种忍辱负重,从不诉苦的忍耐精神。以此来断绝阿尔芒对她的爱,挽回阿尔芒家族的名誉,让阿尔芒的妹妹能如愿地“踏入一个体面的家庭”,让阿尔芒能沿着迪瓦尔先生设计好的道路奔向一个美好的前程。妓女一般是不会轻易产生爱情的,一旦产生会更加浓烈、深沉。当美好爱情的织网被杜瓦先生撕破后,视爱情为自己全部的她只能选择死亡,以期得到救赎,唯有死亡才能拯救她逃离这个人生苦海。她为别人的幸福无私的牺牲救赎了两个灵魂,一个是阿芒的,一个是自己的。她带着这个救赎的信念,飞向了精神的天堂。

她的一生是短促的,却是安然的。最后在痛苦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走上了茫茫冥途。马格丽特的结局是悲哀的,但也正因悲哀才更显其美丽。在悲剧美学的范畴内,死的力量是巨大的,美的毁灭正是对丑的控诉,也更衬托出社会和世俗的黑暗与邪恶[8]。小仲马在这一恋爱悲剧里展示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肯定了妓女做人的权利以及她们所应有的独立人格和地位,愤怒地谴责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侮辱和践踏,表现出他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所塑造的人物悲剧真实的反映了“无辜的妇女,罪恶的社会”这一生活现实。

三、结束语

小仲马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他是大仲马的私生子,自幼便尝到了世

态的炎凉和社会的不平。他对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幸,有着深切的感受,对贪婪成性、荒淫成癖的金融资产阶级素怀不满。他极力摒弃资产阶级的偏见、恶习和门第观念,把自己满腔的同情和衷心的赞美,全都倾注到自己心塑造的玛格丽特身上[4]。小仲马可以让玛格丽特的爱情理想在阿尔芒身上获得新生。但是,由于门第等级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小仲马理所当然要在玛格丽特追求真挚爱情生活天空里涂上一层厚实的悲剧性色彩。虽然他通过自己的笔锋揭露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平,并且发出痛苦的呐喊。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小仲马也仅仅是为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掉了几滴同情的眼泪而已,他无法解决对立阶级不可调和的主要矛盾。也未将悲剧的根源定义在阶级根源上。

女性在求生的过程中,一方面力图摆脱男权文化束缚,凸现自我,另一方面又在外在和内在的精神禁锢中难以自拔。女性试图在两性世界中求得平等,走出男权文化传统樊篱,在男权文化世界中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神话。女性要求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唯一的途径是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寻求两性的理解、和谐、平等。在当今时代,有着为了金钱而出卖的爱情,为了权力而“付出”的爱情,也有着被软弱、妒忌、猜测、自私而催垮的爱情,想想那些人们面对爱与死这一伟大的命题时究竟选择了什么,不尽让我们为之羞愧,他们竟会连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还不如,也许他们无法理解忠贞也无法去体现坚强。看看玛格丽特一朵在黑暗中绽开的白色茶花。她是那样洁白无暇,至今仍然吐露芬芳。

四、参考文献

[1]小仲马. 茶花女[M]. 黄甲年译. 北京: 长久文艺出版社, 2006. 68. 84. 173.

[2]周艳红.茶花女悲剧的社会成因[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27) .

[3]赵欣.试论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

[4]小仲马. 茶花女[M]. 黄甲年译. 北京: 长久文艺出版社, 2006. 68. 84. 173.

[5]吴岳添. 法国小说发展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30.

[6]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96.

[7]苏屹峰.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9) .

[8]张筱红.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剧成因浅探[J]. 克山师专学报,2001,(02) .

巴黎茶花女遗事

巴黎茶花女遺事 第一節 曉齋主人歸自巴黎。與冷紅生談巴黎小說家均出自名手,生請述之;主人因道仲馬父子文字,於巴黎最知名;茶花女馬克格尼爾遺事,尤為小仲馬極筆。暇輒述以授冷紅生,冷紅生涉筆記之。 小仲馬曰:凡成一書,必詳審本人性情,描畫始肖;猶之欲成一國之書,必先習其國語也。今余所記書中人之事,為時未久,特先以筆墨渲染,使人人均悉事係紀實,雖書中最關係之人,不幸殀死,而餘人咸在,可資以證此事;始在巴黎觀書者,試問巴黎之人,匪無不知,然非余亦不能盡舉其纖悉之事;蓋余有所受而然也。 余當千八百四十七年三月十二日在拉非德見黃榜署拍賣日期,為屋主人身故,身後無人,故貨其器物,榜中亦不署主人為誰。准以十六日十二點至五點止,在恩談街第九號屋中拍賣。又預計十三十四二日,可以先往第九號屋中省識其當意者。余素好事,意殊不在購物,惟必欲一觀之。越明日,余至恩談街,為時尚早,士女雜沓,車馬已紛集其門;眾人遍閱之下,既羨精緻,咸有駭歎之狀。余前後流覽,乃知為勾欄中人住宅也。是時閨秀來者尤多,皆頻頻注目。蓋良窳判別,平時不相酬答。而彼人華妝外炫,閨秀咸已見之,唯祕藏之處,不可得窺。故此來尤蓄意欲覘其所有,亦婦人之常態也。彼勾欄人生時,閨秀無從至其家。今其人既死,閨秀以拍賣來,亦復無礙。爾時眾心甚疑,器物華貴如是,生時何以弗售,必待死時始行拍賣,議論籍籍,余亦弗載。唯見其中磁器錦繒,下至玩弄之物,匪所不備。余是時尾羣閨秀之後,隨物睇玩。最後入一夾室,以波斯花錦為壁衣。閨秀甫入,咸相顧微哂而出,貌若慚怍,余甚疑,乃徑入視之,蓋更衣室也。屋中惟此室最為纖麗;中設長几一,徑三尺,長六尺,衣壁東隅,几上陳設均首飾,黃白爛然無他物。余疑此物非一人之力能任,必叢聚貴游子弟,方足辦此。余每及一物,甚歎其暴殄。然其人已死,未始非冥冥之中護惜,使其人不經陽譴以去也。大抵人生醜行,不宜與人幷老;於婦女尤甚!昔有名娼年老,只有一女名魯意子,其豔麗不減其母。少時其母乃誨之淫,教之諂,魯意子若習為其藝者,不知其恥也。女接所歡,媰,而其母下之,遂病。尋有人拯女以去,調攝無效,卒以病死。今其母尚在。天不夭促此母,不寧有意耶?余觀物時,心忽思此,乃癡立弗去。司宅者以余為涎其物也,守余亦弗去。余始問守者:「主人誰也?」守者曰:「此馬克格尼爾姑娘妝樓也。」夫馬克生時,余固聞其名,其人亦屢見之。聞守者言,始知其死。問死何日,曰:「已二十有一日矣!」余曰:「密室之中,寶物充牣,奈何縱人游覽?」守者曰:「物貴欲先使識之以求善價。」余曰:「得錢誰歸?」曰:「逋負纍然;不去物,無復能了。」余曰:「馬克舉責乎?」曰:「多矣。」曰:「盡物能完責乎?」曰:「有羨。」余曰:「羨復誰歸?」曰:「彼家尚有人耳。」余遂出。因念馬克生時,冶游者爭與之狎;今死未久,宮中已無人蹤。轉眼繁華,蕭索至此!余無謂之感涕,不覺為馬克纏緜不已,亦不自知何心!方馬克死時,余新從客邊歸,以平時不習冶游,無告我以馬克之事;若狎客則雖知馬克之死,亦不知慨。甚哉,欲求少年眼淚之難也! 馬克常好為園游,油壁車駕二騾,華妝照眼,遇所歡於道,雖目送之而容甚莊,行客不知其為夜度娘也。既至園,偶涉即返,不為妖態以惑遊子。余猶能憶之,頗惜其死。馬克長身玉立,御長裙,僊僊然描畫不能肖,雖欲故狀其醜,亦莫知為辭。修眉媚眼,臉猶朝霞,髮黑如漆覆額,而仰盤於頂上,結為巨髻。耳上飾二鑽,光明射目。余念馬克操業如此,宜有沉憂之色。乃觀馬克之容,若甚整暇。余於其死後,得烏丹所繪像,長日輒出展玩。余作書困時,亦恆取觀之。馬克性嗜劇,場中人恆見有麗人撚茶花一叢,即馬克至矣。而茶花之色不一,一月之中,拈白者廿五日,紅者五日,不知其何所取;然馬克每至巴遜取花,花媼稱之

茶花女与羊脂球

《茶花女》与《羊脂球》中女主人公命运的异同点 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摘要: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羊脂球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而在《羊脂球》中,除了悲外,还夹杂着怒等情感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歌颂了女主任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茶花女和羊脂球虽同为风尘女子,但都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人物代表,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拥有高尚的人格。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都处在资本主义大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几近相似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命运走向安排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通过作者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差异等方面分析他们悲剧命运的异同点、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做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关键词:《茶花女》;《羊脂球》;性格;命运 小仲马以一部《茶花女》将十九世纪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永恒地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中,而在《茶花女》出版32年后,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同样塑造了一个名妓羊脂球。她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都是深陷泥淖而灵魂高洁——茶花女,外表骄奢淫逸内心矛盾痛苦,她单纯善良,为爱献身,牺牲自己的幸福,在现实与幸福中挣扎,最后在命运捉弄下落了个凄惨结局,是被凄凉的现实所操纵的人;羊脂球就是从天使队里掉下来的天使,她以德报怨,善良热情,乐于助人,拥有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却遭到上流社会的人物的无情抛弃。 一、悲剧命运的异同 从古至今,都有悲剧的存在,都有悲剧性的因素。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悲惨的遭遇,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诉说悲剧性的命运。悲剧就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

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学科代号:23022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 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0 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专业 班级 汉语言文学 2008级 学号 导师姓名开题时间结题时间 论文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一、问题的提出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性格和与阿耳芒所谓爱情故事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叙述了一个“纯洁妓女”的善良与宽容,她因爱而美丽,因爱而高尚,她为爱积极向上,为爱而积极的反抗命运。然而,她个人的力量是脆弱的,他们的爱不仅是玛格丽特性格的悲剧,是伦理道德造成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二、理论基础 如黑格尔所说:“悲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在《茶花女》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小说从一个女子的遗物拍卖活动展开,接着很自然地引出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个美得近乎神秘的茶花女。可是正当我们满怀好奇与欣喜地陶醉于这样一个人间尤物时,作家笔锋一转由一本书引出悲痛欲绝的男主人公阿尔芒。很快小说通过写阿尔芒为玛格丽特移墓,把一个已经被毁坏的面目全非的茶花女赫然展示给读者,令人痛惜不已。小仲马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烛照出作家对其笔下人物忧伤的内化于骨的怜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剧的人物——茶花女,“茶花”用来比喻玛格丽特命运的不幸,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因而过早的衰萎、凋零、死亡了。“茶花”更象征了女主人公品格的善良、高尚,内心的优美无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虽然玛格丽特不幸沦为妓女,但她仍然保持着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精神境界。她心地纯洁而稳重,敢于争取人的权利,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勇敢地与社会种种压迫进行斗争和反抗。然而玛格丽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也有脆弱的一面,最终难以逃脱

玛格丽特小镇读后感

玛格丽特小镇读后感 很久没有完整的读一本书,也没有写字的冲动。 又是一年春节,回顾过往收获寥寥难免自惭。趁着这股心血来潮,在没有任何剧透的情况下,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玛格丽特小镇》。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31岁的大学哲学系助教N爱上了25岁的留级生玛格丽特,并且在她的手指上系上了象征订婚意义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的绳子。玛格丽特告诉N,自己是一个“被诅咒的人”。他们到达玛格丽特小镇后,N发现在她的家乡还有五个的“她”,所有这些人都是同一个玛格丽特的不同年龄的分身。 N看到了不同年龄段的玛格丽特,天真可爱的梅、青春叛逆的米亚、最初相遇的玛吉刻薄独眼的马琪,以及神神叨叨的老玛格丽特。爱一个人就要爱她的所有,N在经历过一番挣扎后向玛格丽特求婚,开始了有点折磨的婚后生活。N深爱着玛格丽特,而玛吉却因为无聊而发生一段婚外情,并在发现怀孕后选择离家出走。后来,玛格丽特把3岁女儿简送回家中,并在简6岁的时候自杀,而N也在5年后因感染而死,去世前,他将这段爱情写成信札,留给自己还没有长大的女儿简。 怎么说呢,这个故事没有完全看懂,究竟是N的讲诉太随意,还是这本身是就是人格分裂的幻想呢?婚前的经历是N的视角,婚后的折磨则是玛格丽特的视角。同一段感情,不同的视角却似乎是不同的深度,N可以接受不同阶段玛格丽特,并且爱得日益浓烈,而玛格

丽特却因为无聊追寻更为刺激的婚外情,而且是一段失败的婚外情——对方更爱自己的妻子。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出现因抑郁自杀的格雷塔。每一种人格的形成似乎也是有迹可循,每一个人生阶段似乎也是命运的安排。或许每个人看、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镇,年龄越大,镇上的人越多。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漫长的生命岁月里,人们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女人的变化更甚于男性,也许是因为女性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生理变化——月经、人” “抵达玛格丽特小镇的最佳方式就是尽力让自己迷路。”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会出现许多无法融合的人格,不同的想象诞生不同的自己,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哪一个,想要逃避也想要毁灭。而当我们内心变得笃定时,内心那些全部的人格都得到了解脱,变成了一个人。 我们不知道哪一件是会让我们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初中的我充满戾气和反叛,而后来,我却遇到了一个温柔的人,并且也变得温柔。 “你的余生都将和同一个人一起入眠、一道迎接清晨,即便你渴望离开却还是留在这个人身边——这些才是爱的体现。” 现在的我来读这句话,只觉得充满期待和想象。我时常感到幸运,遇到这样的一个人,让我如此笃定,也如此庆幸。我们有可能遇得上,也有可能会错过,或许那个人比你槽糕,也或许会更加幸福,但是我都不在乎,只要那个人是你就好。

浅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结局

浅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结局 摘 要:小仲马的成名之作 《茶花女》 问世已近 二百年,作品因其独特的表现力具有的极高文学价值。 《茶花女》最鲜明之处在于其艺术特色, 《茶花女》蕴 含着丰富的文学意义与现实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从《茶 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个人性格与当时社会历史 背景之间的冲突,分析茶花女悲剧形象的形成,由此 分析茶花女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爱情;社会现实;历史背景 《茶花女》是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的 代表作,他塑造了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 玛格丽特虽身为妓女,但她仍然对于爱情有着崇高的 追求。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虽身在泥泞,但心向光 明;追求纯洁的爱情,却无力反抗现实的压迫,最终 难以逃脱世俗观念的羁绊。而其悲剧结局,反而升华 了她的形象,使这部作品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鲁 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 茶花女的故事内容 小说《茶花女》描写的 是十九世纪巴黎的上流社 位妓女玛格丽特的故事。玛格丽特是当 ?r 巴黎 —二流社会的一朵交际花,受到各路社交 名流、达官贵 人的追捧,自身也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会中

但在这繁华的表象之下,玛格丽特却有着一颗质朴的内心,她并不“汲汲于富贵”。长期的奢靡生活让她的身体染上了重病,而她那些身为名流的相好们却对此漠不关心。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玛格丽特相识了暗恋她四年的阿尔弗雷德。当时她正在发病,阿尔弗雷德的体贴真诚打动了她的内心。当内心的坚冰融化后,玛格丽特如同飞蛾扑火,奋不顾身的追求火热的爱情。为了摆脱以前的生活,她倾尽所有与阿尔芒来到乡间居住。却为了维护所谓的“家族荣誉”,不得不离开阿尔芒。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这段爱情画上了句号。这段悲剧爱情,比“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更多了一份荡气回肠;生死两别的结局,比长相厮守的爱情显得更为弥久与坚贞。 二、茶花女单纯的爱情观 茶花女本名玛格丽特,原本是一个质朴的农家少女,在她人生的成长历程中,接受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教育。但当她来到巴黎后,灯红酒绿的巴黎社会迅速腐蚀了玛格丽特原本纯洁的内心,她堕落为妓女,从此沦为了权贵追逐的玩物。在看透了各种虚情假意之后,玛格丽特对于爱情的向往也渐渐迷失。但也正是这种际遇,使得她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幼年时期的生活对于玛格丽特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她在迷茫之中,仍然能坚持内心的一份质。她一生挚爱茶花,茶花本就是淡雅的形象,这也与她内心的

悲剧的个人因素——试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小说《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

万方数据

悲剧的个人因素——试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小说《茶花女 》中的玛格丽特 作者:赵颖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0(14) 参考文献(3条) 1.小仲马;王振孙茶花女 1993 2.F·弗尔达姆;刘韵涵荣格心理学导论 1988 3.Jung,Carl Gustav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 195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赵彩云.ZHAO Cai-yun矛盾中的道德悲剧——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茶花女》[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4) 2.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 3.黄绍华.赵丹《茶花女》赏析[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10(8) 4.周艳红茶花女悲剧的社会成因[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7) 5.李宁梓.LI Ning-zi爱情的执着与牺牲——《茶花女》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2007,12(3) 6.蔡晓琴血色茶花夺目红——茶花女人格结构探究[期刊论文]-东京文学2010(6) 7.张淑芹.Zhang Shuqin试析造成茶花女悲剧的原因[期刊论文]-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4) 8.罗蕊娜企盼花开,奈何花落——《茶花女》的男性话语评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8) 9.周榕.ZHOU Rong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玛格丽特——《茶花女》的悲剧色彩浅析[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3) 10.陶淑琴.TAO Shuqin拯救与赎罪——论《茶花女》的宗教主题[期刊论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9(2)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012355493.html,/Periodical_shidwx201014039.aspx

第二次写:浅析“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浅析《茶花女》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摘要 小仲马是法国19世纪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茶花女》是小仲马反对社会不公正题裁的优秀作品。他通过这部作品用生动、传神的笔调来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茶花女”,通过其唯美、凄婉的爱情故事,歌颂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茶花女”可以说是小仲马笔下女性角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这璀璨明珠的生命之光最终泯灭,可她真善美的美好形象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小仲马通过茶花女来表达对遭受社会凌辱与迫害的下层人士的深切同情,尤其对伪善、丑陋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借此强烈抨击婚姻等级制度,谴责虚伪的道德观念。就本文看作者怎样生动、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塑造栩栩如生的悲情人物形象,以致达到神形兼备、情感交融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茶花女;悲剧;人物形象 引言 小仲马的《茶花女》已被改编为话剧与歌剧,这两者和小说结合起来,一直是文学批评家所热衷对比分析的课题,其后电影的成功拍摄更增添了研究价值,可以将不同载体的同一著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小仲马的生平、各个时期的创作历程、创作风格及其作品都是后人研究的重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透析》这篇文章使读者更形象地解读了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尽管他是个妓女,我们却似乎忘了她卑微的出身,只感怀于她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不朽女性。 本文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选择。把女主角的悲剧放入其生长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来挖掘悲剧的根源,对我们分析小仲马的写作特色及其女性悲剧角色心理将会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一、“茶花女”悲剧的一生 1、迷失 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出身贫寒的她,无奈地成为了最下贱的妓女,却又因

《茶花女》ppt素材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裘拉第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他女儿,便收她做了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费用。但玛格丽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将钱减少了一半,玛格丽特入不敷出,到现在已欠下几万法郎的债务。 一天晚上10多钟,玛格丽特回来后,一群客人来访。邻居普律当丝带来两个青年,其中一个是税务局长迪瓦尔先生的儿子阿尔芒,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甚至早在一年前,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尔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当丝向玛格丽特讲了阿尔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朋友们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尔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自己的爱情。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已淡薄的心灵再次动了真情,她送给阿尔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 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望,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她准备独自一人筹划一笔钱,就请阿尔芒离开她一晚上。阿尔芒出去找玛格丽特时,恰巧碰上玛格丽特过去的情人,顿生嫉妒。他给玛格丽特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他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他将离开巴黎。但他并没有走,玛格丽特是他整个希望和生命,他跪着请玛格丽特原谅他,玛格丽特对阿尔芒倾述“你是我在烦乱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 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把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尔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了解后,决定把母亲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转让,以还清玛格丽特所欠下的债务。经纪人要他去签字,他离开玛格丽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来是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写的,他想骗阿尔芒离开,然后去找玛格丽特。告诉玛格丽特,他的女儿爱上一个体面的少年,那家打听到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关系后表示:如果阿尔芒不和玛格丽特断绝关系,就要退婚。玛格丽特痛苦地哀求迪瓦尔先生,如果要让她与阿尔芒断绝关系,就等于要她的命,可迪瓦尔先生毫不退让。为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 玛格丽特非常悲伤地给阿尔芒写了封绝交信,然后回到巴黎,又开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尔维勒男爵的追求,他帮助她还清了一切债务,又赎回了首饰和马车。阿尔芒也怀着痛苦的心情和父亲回到家乡。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解析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 悲剧命运解析 作者崔文尧 系(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年级 2009级本科 学号 090401049 指导教师薛菊花 论文成绩 日期 2013年04月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命运解析 崔文尧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以悲剧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茶花女作为风尘女子,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形象。她善良且富有牺牲的精神、孤高傲世及坚毅的性格是其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但是她悲惨的身世、消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执着的爱情观也加速了她的凋零。同时,男权社会下的社会道德、宗教礼数也是她悲剧命运的侩子手。通过对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原因地的分析,反思了茶花女给后人留下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茶花女》;爱情;性格;悲剧;命运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因为随身装扮总少不了一束茶花,故人称“茶花女”。在《茶花女》中,小仲马美化了主人公的形象,虽然玛格丽特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妇,但内心仍然保留着质朴善良的美德,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成全她的情人阿尔芒的家庭声誉。这也是人物形象的一个亮点所在:一个善良、让人爱怜、同情的妓女,却没能得到自己的幸福,让人心痛。 一、茶花女的悲剧命运 玛格丽特原是一个纯洁无邪的乡下姑娘,家庭的贫困迫使她来到浮华的都市巴黎,靠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玩物、红极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她承恩受宠,享受着男人给予她的奢华生活,但她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与地位,不过是一个人尽可夫的下等女人,是“一个快乐的时候比痛苦还要悲伤的女人”[1],“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2]玛格丽特意识到了自己身世的可悲,感受到了环境的腐恶,她在努力挣扎,渴求着纯真。玛格丽特“是个快乐与忧伤、纯真与卖笑的混合体”[3],过着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生活。奢华糜烂的生活让她欠下了一身债,需要男人来替她偿还。玛格丽特与年老的公爵、年轻的伯爵来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大量的金钱以支付庞大的开支。然而,玛格丽特自从获得了阿尔芒的真挚爱情后,就断绝了与公爵和伯爵的往来,没有了男人地供养,以及阿尔芒最后地离去,可怜的姑娘就在“外表富丽堂皇的贫困中死去”。 二、茶花女悲剧原因分析 (一)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玛格丽特是一个来自贫苦乡下的姑娘,虽然她堕入迷途,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不幸染上肺病,但却因其消极的生活态度而加速了她地消亡。即使如此,也始终掩盖不了她的善良和富有牺牲的精神,为了自己爱人的家庭声誉,她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爱情,悄无声息地离开阿尔芒,并一个人独自承受着所有的委屈和痛苦,也正是她坚毅的性格给她勇气去承受这一切,她可以为了爱的人努力与社会抗争,也曾为了阿尔芒真挚的爱情而变得乐观,但面对现实,她选择了再次消极、堕落。 1、善良孤傲的性格

《茶花女》读书笔记

《茶花女》读书笔记 小仲马在《茶花女》的结尾中说:“有一位姑娘,在她的一生中曾经产生过一种严肃的爱情,她为了这爱情遭受痛苦,直至死去。”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茶花女》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你! 《茶花女》读书笔记 1.一个人的灵魂有他不可理解的寄托。 【笔记】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别人,实际上,他也不理解自己,所以人总是固执甚至刚愎自用的,但这样的固执通向的却并非全是不好的结果,人心最深不可测就在这里。所以我们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尽最大努力认识自我;讲“人不知而不愠”,尽最大努力包容别人;尽管如此,千百年来,人心依旧是最扑朔迷离的江湖,从中生长出人间百态。 2.聪明的人全部致力于同一个目的,一切伟大的意志都服从于这个原则:“我们要善良,要朝气蓬勃,要真实!” 【笔记】“善良”、“朝气蓬勃”、“真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却不能保证人人能将这种品质永葆一生——走入社会竞争和人性博弈的棋局后,人是会变的。但《茶花女》通过塑造一个即使沦落风尘,却依然保持一颗钻石般的心肠的女主人公形象,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人性总是存在的,但不一定就在那些看似美好的人身上。

《茶花女》读书笔记“我”由于偶然参加了一个拍卖会,买下了当初阿尔芒·迪瓦尔送给玛格丽特·戈蒂埃的一本书—《玛侬·莱斯科》。后来,阿尔芒·迪瓦尔寻到“我”,请求“我”把书赠与他,并向“我”倾诉了他与玛格丽特的爱情: 阿尔芒·迪瓦尔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他对玛格丽特的爱是纯粹的,与其他男人对她的带有炫耀的爱完全不同。正因为这一点,玛格丽特这个从小受尽苦难,长大后又混迹于风尘的青楼女子——一个把爱情与交易等同,为金钱出卖肉体的女人,开始感受到了爱的滋润。于是,玛格丽特疯狂地爱上了迪瓦尔,甚至不惜和保养自己自己的老公爵分手,公布自己的恋情,变卖自己的财产。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最重要的是阿尔芒的父亲的干涉,这对恋人不得不分开。 舍弃阿尔芒以后,玛格丽特又过回了以前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这一次,为了找寻失去爱人的空虚生活的替代品,玛格丽特的作息变得更加糟糕。最后的她,死于肺病。 而不明就里的阿尔芒以为玛格丽特离开他是因为无法忘记以前的生活。在返回巴黎后对玛格丽特进行了报复——对一个女人来说,最残酷的事莫过于自己爱的人在自己面前和另一个女人恩爱,更何况是玛格丽特这种这么渴望得到爱情的人。只可惜,她选择了把一切都写在日记里,却没有胆量对阿尔芒言明。

_茶花女_中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_杨莉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人物形象分析 杨莉 小仲马的父亲是大仲马,而大仲马则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但是在小仲马的童年时期,却得不到父亲的承认,被人戏称为私生子,直到8岁才被父亲认领回去,自此,他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而被父亲认领回去之后,生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仲马开始在生活中迷失自我,但是,他始终保留着那颗善良的心,在成年时期,小仲马爱上了一名妓女,而且为了她负债累累,但是,最后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丧失了这份爱情,《茶花女》就是以小仲马的这段经历为题材而写的。《茶花女》主要讲述的是在19世纪40年代,正处于法国七月王朝末期,而当时的社会现象是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冷漠、虚伪,社会处处体现了不公平和阴暗,而深受其害的小仲马受尽了世间的冷暖,他主要通过《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命运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抨击。而《茶花女》主要描述了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进而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残忍。本文主要通过敢爱、坚强、性情纯洁、憧憬未来四个方面来分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人物形象。 一、勇于追求真爱,为求真爱放弃一切 《茶花女》中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就是玛格丽特的敢爱敢恨。《茶花女》开篇就写了玛格丽特是法国巴黎一名名妓,她美丽、大方,独具魅力,虽然表面看似风光,却遭受到了人们在情感上的唾弃与抛弃,没有人在情感上忠诚于玛格丽特,有的只是在身体上的占有与金钱上的交易。但当她遇到阿尔芒时,她被阿尔芒的真情所打动,她毅然相信爱情,选择爱情。而玛格丽特之所以会被阿尔芒的真情所打动,是因为玛格丽特还拥有一颗爱的心,这颗爱的心没有在世俗面前被践踏、被磨灭。玛格丽特勇于追求真爱,为求真爱放弃一切。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抛弃了物质上相对更加充裕的人,只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且,玛格丽特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份爱情,抛弃物质享受、名誉上的自由,甚至于被人们误解。玛格丽特为了解决物质而变卖自己的私人财物,而为了顾全阿尔芒可怜的自尊心与强烈的猜忌心与嫉妒心,独自承担被阿尔芒误解的风险。在遇到阿尔芒之前,玛格丽特是巴黎的名妓,出入上流社会,结识的都是名媛贵族,但是她过着依附在身体表面上的所谓的风光生活,天天美酒艳歌、风光无限。但是,她情感空虚,内心寂寞,对任何人只是逢场作戏,没有付出真心,过着奢靡浪费、入不敷出的生活,而当阿尔芒出现时,阿尔芒用真情打动了玛格丽特,让玛格丽特成为他的情人。阿尔芒的自卑心理造成的嫉妒心、猜忌心使得玛格丽特为了他与其他人断绝了往来,而这也使得玛格丽特的负债无法偿还,不得不变卖首饰和衣服。而作为一个风尘女子,这些就是她的全部,她变卖的不仅仅是她的东西,而是她的生活,是对旧生活的丢弃,对新生活的一种全新的投入和付出。玛格丽特为爱付出了一切,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有感情上的全部投入。而与此相比,当时社会中的人们只有金钱和利益的交换,得到的只是赤裸裸的物质交易,而没有人付出真正的感情。 二、性格坚强、勇敢、果断、真诚、信守承诺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不公平,她坚强地、勇敢地生活,而在无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情况下,真诚、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对同为妓女的奥兰普的嫉妒与排挤、嘲弄也显出了更加真诚的品性,与奥兰普的尖酸刻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她至少心地是善良的,她相信让一个老鸨来帮她安排生计,而不去计较利益得失,这在当时充满不公平、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冷漠、不信任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加凸显了玛格丽特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不公的社会,勇敢地渴望爱情、追求幸福的可贵。而在面对爱情,认准爱情后,果断选择,真诚地对待阿尔芒,相信阿尔芒的爱情,为了爱坚定地抛弃一切。而在最后,当阿尔芒的父亲找到玛格丽特时,以为了阿尔芒的前途、以后的美好生活,以一个父亲的责任和爱子之心为由,请玛格丽特放弃阿尔芒。玛格丽特哭着坚持自己的爱,真诚地请求阿尔芒父亲的成全,然而在无望之时,她选择成全阿尔芒以及他的父亲,放弃自己最后的爱的权利和爱的自由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美好的向往,放弃唯一的希望,精神支柱的倒塌最终导致她走向了死亡的悲剧命运。而从玛格丽特决定要成全阿尔芒及其父亲的时候起,她就向阿尔芒的父亲承诺不会告诉阿尔芒真相,因为真相不仅对阿尔芒不利,而且对他和他父亲之间的父子之情也是一种威胁,于是玛格丽特选择了伤害自己,成全别人,这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内心的善良所致。玛格丽特没有父爱,而选择让阿尔芒继续得到父爱。玛格丽特信守承诺,即使 53 2013%短篇小说

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

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比较分析 中文091 蔡文怡摘要:《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为一本世界名著,它有着 巨大的影响力,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广泛的阅读者。自名著《茶花女》诞生之后,也曾 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本 文旨在比较分析名著《茶花女》与各电影版本的异同,主要从人物塑造、剧情结构、 情感渲染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得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电影有更深入的了解与 感悟。 关键词:茶花女、小仲马、葛丽泰·嘉宝 《茶花女》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早引进的歌剧,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凡翻开《茶花女》的人都会被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真挚的爱情所感动,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会生生不息,正因为是经典,所以才能够在几百年后仍被我们捧在手心,视作珍宝。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许多名著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仅扩大了名著的影响,也使名著更加的普及、更加的大众化。从此,名著逐渐走进每家每户,成为人人皆可欣赏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电影对名著影响力的扩充作用,而文学经典也为电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题材与故事情节。本文主要分析各个版本的电影与原著《茶花女》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对小仲马的《茶花女》进行一次“再欣赏”。以下就是《茶花女》几个版本在各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1936年的《茶花女》 简体中文名:茶花女 导演: 乔治·库克 主演: 葛丽泰·嘉宝、罗伯特·泰勒、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09分钟 上映日期: 1936年12月12日 这个版本的《茶花女》作为奥斯卡的经典影片,是《茶花女》相对较早的一个电影版本,也是一个备受称赞的版本。虽然受到当时电影业地发展的限制,这个版本的色彩是黑白的,但这并不影响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反而给人一种浓厚的、经典的年代感。 (1)人物塑造方面 这个版本的茶花女的扮演者葛丽泰·嘉宝在饰演玛格丽特的时候,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玛格丽特独有的那种高傲的、奢华但不轻浮的气质,并以她自身冷艳、高贵的

玛格丽特花

玛格丽特花 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小档案 学名玛格丽特(Chrysanthemum frutescens) 别称蓬蒿菊、木春菊、东洋菊、法兰西菊、小牛眼菊(又名:少女花)英文名:Marguerite de Valois 分类属菊科时节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 产地 原产于澳洲、南欧 特征 玛格丽特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十五至四十五公分,叶多互生,羽状细裂,分枝多,开花亦多。花有单瓣、重瓣之分,单瓣者花朵较小,但花量大;重瓣者花朵较大,但开花数较少。品种玛格丽特的花期甚长,自早春至秋季均能开花,因为茎部容易木质化关系,所以取名木春菊,又因植株会发出类似蓬蒿菜〈即茼蒿菜〉的特殊香味,所以也叫做蓬蒿菊。在西方,玛格丽特还有法兰西菊、小牛眼菊等别称。野生的玛格丽特,以白色品种居多,主要分布在中

部中高海拔山区,如:玉山,园艺栽培另有粉色和黄色等品种。 起源 它们就像清纯少女般羞涩... 玛格丽特原名叫做蓬蒿菊或木春菊,在十六世纪时,因为挪威的公主Marguerite,十分喜欢这种清新脱俗的小白花,所以就以自己的名字替花卉命名。在西方,玛格丽特也有“少女花”的别称,被许多年轻少女喜爱。原因之一,可能由于玛格丽特是一种可以预测恋爱的花朵。相传只要手持玛格丽特,当一片片摘下花瓣时,口中念着“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待数到最后一片时,就可以对恋情作出占卜。玛格丽特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含意 玛格丽特花语为预言恋爱、暗恋、高贵。 花语 期待的爱;请想念我另:玛格丽特花还有一种称呼叫“延命菊”。 要诀 挑选玛格丽特时,应选花瓣直挺、叶无黄化、下垂,且茎基部无溃烂者为佳。 传说 如果准备一个瓶子,在每个有月亮的晚上,轻轻对着一朵玛格丽特干花说一句祝福的话,然后放进瓶子里,等到花儿装满瓶子之后,让一个人每天喝一杯这些花朵泡的茶,等他全部喝完了这一瓶的干花,他就可以拥有永远的健康,即使生病了最终也会痊愈。 其它 玛格丽特花是拉脱维亚国花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茶花女》的爱情悲剧--英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士毕业论文 题目A Study on the Love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rom Freud’s Tripartit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茶花女》的爱情悲剧 系别人文学院英语(医学)专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稿日期2016 年 5 月3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由本人承担。 学士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A Study on the Love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rom Freud’s Tripartit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A Thesis Submitted By Song Xiaohui To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 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Kong Xiangg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China May 2016

陈白露与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成因

●文学大视野● 陈自露与玛格丽特悲剧命运及其成因 孙展 (松滋,-g一中学,湖北松滋434200) 摘要: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而小仲马的《茶花女》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虽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这两个女人虽然在生活经历与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因为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创作主旨的差异,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剖析二人特有的悲剧命运,并分析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可以探寻到陈白露和玛格丽特之生存差异。 关键词:陈自露;玛格丽特;悲剧命运;根源;比较 中图分类号:L207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08)10一0038一03 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则以小说、话剧、歌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存在,并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是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 二、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悲剧命运 陈白露与玛格丽特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大致看来,二人的故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细细探究,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表面的相似 1.沦为妓女。陈白露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位受“五四”精神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在家道中落以后,单枪匹马地闯人社会,在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里身不由己地堕落了,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红舞女”和“社交明星”。玛格丽特原是一个纯洁无邪的乡下姑娘,家庭的贫困迫使她来到浮华的都市巴黎,靠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卖笑求生,成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玩物、红级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出身也大不相同,二人却都未逃脱沦落风尘的命运。 2.向往纯真。纯真、爱美、自负却有自知之明,这是陈白露和玛格丽特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交际花所共有的性格特征。虽然她们是遭人鄙弃的妓女,但是我们却在她们的身上看到一种少女所特有的纯真和可爱。她们都是良心未泯的善良妇女,在“下贱”的身躯里,藏着一付超越世人的真挚情感和侠骨柔肠。她们承恩受宠,享受着男人们给予她们的奢华生活,却很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与地位——不过是一个人尽可夫的下等女人,是“一个快乐的时候比痛苦还要悲伤的女人”。“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两个女性都意识到了自己身世的可悲,感受到了环境的腐恶,她们尽力挣扎,渴求着纯真。 3.身负重债。沦为交际花后,陈白露与玛格丽特都过着纸醉金迷、腐化堕落的生活。奢华糜烂的生活让她们俩都欠下了一身债,需要男人来替她们偿还。 4.爱情幻灭。陈白露与玛格丽特都曾有过纯真动人的爱情情怀,但都以幻灭而告终。 5.生命熄灭。陈白露与玛格丽特有太多的相似:拥有美丽的容颜、清白的家世和聪慧的资质,却又在社会的逼迫下走向堕落,滑向了死亡。她们俩一个死于自杀,一个死于肺病,走向了同一条可悲的末路。 (二)实质的不同 尽管从大致情节来看,二人似乎有着同样的命运轨迹,但仔细探究,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1.沦为妓女的起因不同。陈白露与玛格丽特一个从 收稿日期:2008—08-25 作者简介:孙展(198l~),男,硕士。中教二级,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教师。 ?38? 万方数据

浅析茶花女悲剧形象

浅析茶花女的悲剧形象 《茶花女》悲剧形象的产生,属于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无法抗拒性的过程,是底层市民对现实命运的无奈。这种无法抗拒和无奈,透过玛格丽特的心地善良、高尚情操,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以及对人性的隐忍与幻想三个不同层面的矛盾叙述,得到了惟妙惟肖的展现。 一、精神与肉体的偏离——内心的善良与生活中的堕落 《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天生丽质,聪慧绝顶的女孩。因出生贫寒,流落到伦敦之后,迫于生计放下了女孩的矜持,沦为娼妓。终因才华与美貌出众而名噪一时,自此过上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 1、内心的善良:尽管仗着美貌与风韵过着奢侈豪华的“富贵”生活,但玛格丽特并不势利。她心地善良,依然具有高尚的情操追求;她“内心还是纯洁的”,深深感到卖笑生涯的痛苦,也丝毫不甘心于充当金融贵族与资本家的玩物。 2、生活的堕落:在玛格丽特的眼中,对于自身的卑贱、痛苦以及未来等待她们的结局都似乎有着清晰的认识。在奢华的生活中,玛格丽特逐渐领悟了其自身所处群体的人性特点,对于未来,除了悲观与消极,玛格丽特没有丝毫奢望。 3、精神与肉体的偏离:尽管内心善良,情操高尚,能够认清现实与自我,能够不落入俗尘,但终究未能超于俗尘。内心的痛苦与现实生活的卑贱、无奈,使得其从此陷入了一种无尽的麻木冷漠之中,她看不到人性的善良与人间的真情,自此沦入轻浮、放荡的妓女深渊。从此,玛格丽特走向了精神与肉体的偏离,走向了人性的迷失。这种肉体与灵魂的偏离,短暂而虚幻的富贵之下,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哀。 二、主我与客我的偏离——不奢望爱情与对爱情的死心执着 1、不奢望爱情:在金钱与肉体的交易之下,妓女一般是不会轻易产生爱情的。因此,对于爱情,玛格丽特早已不存在一丝奢望,在她看来,纯真的善良和人间的真情早已是过眼云烟。在她的残存的人生之中,除了交换关系之外,仅存的只有浮光掠影的奢华。尽管在内心深处,玛格丽特渴望真挚的爱情,可是她不敢有这样的奢望。 2、对爱情的死心执着:在一开始时,她把与贵族青年阿尔芒之间的感情看作是一场交易,但在阿尔芒因对她的爱情太过热切由差点愤然离去到相互谅解之后,玛格丽特才终究领悟到此份爱情的真挚,感受到了这个男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阿尔芒的到来,给茶花女带来了希望,封冻的爱情之火在她身上熊熊燃烧起来。她深深地爱上了阿尔芒,为此,她想改变自身,想与过去划清界限。她想尽了一切的方法跟现在的生活绝离,她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为此,不管要承受多大的苦难,她都执着于自己的爱情。 3、主与客的偏离:从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到现实面前对爱情的不敢奢望,从刻意的麻木、痛苦、对爱情的“理智”拒绝到对阿尔芒的坚贞执着,诸多矛盾充分暴露了茶花女玛格丽特身上主我与客我的双重偏离。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把幸福完全维系在所爱的人身上,也为其最终悲剧埋下伏笔。 三、心灵与社会的偏离——本性的纯朴与世俗道德的虚伪 1、本性的纯朴:玛格丽特拥有着一颗善良之心。尽管身处妓女的苦海,她依然不贪图名利,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尽管她刻意游戏人生,用最下贱的方式践踏自身,那是由于考虑到自身的低贱,她好让自身彻底对爱情不报以任何奢望;尽管她深知自我的下贱,深知在现实面前所注定的结果,但她对阿尔芒的爱情却依然流露

林纾译作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8-1899[9])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着,林纾、魏易合译。(1903)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1903)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着,林纾、曾宗巩译(1904)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着(1905)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Nada the Lily, 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John Gibson Lockhart)原着。林纾、魏易合译。(History of Napoleon Bonaparte, 1905)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特着,即《艾凡赫》(Ivanhoe, 1905)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曾宗巩译。(1905年)《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年) 《肉券》,林纾着。与魏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着。(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 《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 《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 《拊掌录》,即《见闻札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 《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 《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着,魏易口译。(1907),商务印书馆出版。 《剑底鸳鸯》,英司各特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 《神枢鬼藏录》,阿瑟毛利森(Arthur Morrison)原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 《旅行述异》,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 《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