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第2课时).doc

数的认识(第2课时).doc
数的认识(第2课时).doc

教案

第二课时 认识小数(二).doc

第二课时认识小数(二) 教学内容:教学数位顺序表,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p30页例3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6—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识小数的组成。2、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1、探索1和0.1这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而探索小数部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2、明确小数的数位顺序。教学资源:小黑板、每个学生做5张数字卡片(0、0、1、2和小数点)、课前让学生按练习五/8的要求填在书上。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写出下面的小数,并说出各是几位小数四点三九点五七零点零八三点零二零六点零四2、读出下面的小数,并说出各表示几分之几0.360.450.0020.70.903、从右边起按顺序说说整数的数位。并说说每一位的计数单位,再说说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相机板书)4、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并会读会写这些小数,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知识。二、师生探究,学习例31、你能举例说说1和0.1的关系吗?如果有困难,师可以启发:(1)多少个0.1米是1米?多少个0.1元是1元?(2)出示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问:从图中你能看出1

和0.1的关系吗?*明确:10个0.1是1,1里面有10个0.1。3、你知道0.1和0.01有什么关系吗?0.01和0.001呢?同桌互相举例说说。全班交流。4、小结: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而且它们分别是小数不同数位上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有哪些数位,它们的顺序又是怎样的呢?5、学生自主阅读p31上半部分的说明,并按要求把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集体校对,师在黑板上板书完整。6、按顺序再读读数位顺序表中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说说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再次说明: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是几位,就是几位小数。7、出示0.45和1.45。(1)说说这两个小数各个数位的名称及计数单位。(2)比较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说明:小数的整数部分可以是0,也可以不是0。(3)同桌说说:1.45是由()个一、()个十分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8、完成p31/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说说每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合起来又是多少。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三、巩固反思:完成练习五/6——101、练习五/6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说说怎么想的。2、练习五/7(1)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并读一读图下面的文字。(2)师简单介绍发射“神州”五号飞船及刘翔获得“110米栏”金牌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写出相应的数。说明:“十二秒九一”就是“十二点九一秒”3、练习五/8组织学生将课前了解到的进行交流。4、练习五/9让学生看清要求后想想每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11_20各数的认识第2课时认识11_20各数(2)教案西师大版

第四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2课时认识11~20各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11~20各数的数序。 2.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难点: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少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都学了些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已经会数、读、写11~20这些数了,还知道了它们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对这些数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10加几 师: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回答,小青蛙也来给你们加油了!你们看,它们来了。 (课件:先出示10只青蛙,再出示6只青蛙。) 教师提问:请大家数数,有多少只小青蛙来给我们加油? 学生看屏幕数,并回答。(教师板书:16) 师:对,这里有16只小青蛙。请你用小棒表示出16这个数,并和同桌说说它的组成。 学生先独立摆小棒,再和同桌说16的组成。 学生汇报小棒的摆法后,全班一起说16的组成。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学生的摆法(1捆加6根),并板书:1个十,6个一。教师结合刚才小青蛙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发现,先来了10只小青蛙(板书:10),又来了6只小青蛙(板书:6),一共是16只小青蛙(板书:16)。 师:学生们,我们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刚才的过程。(板书:+、=) 教师指着算式说:10+6=16这个算式就能清楚地表示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例4右半部分填空题,教师订正。 (二)教师10加10 师:小青蛙的加油声吸引了一群小鱼。 (课件:先出示10条鱼,再出示10条鱼。) 教师提问:请和同桌的小伙伴一起数数一共有多少条小鱼,用小棒怎么表示? 同桌讨论、商量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学生的(2捆十)摆法,并板书:2个十。 教师提问:能用算式表示小鱼的总数吗?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

第2单元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认识千米、毫米和实践活动“体验千米”2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分米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关于测量内容中的最后2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度较大。而毫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个单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用得也比较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毫米”。所以,本单元的导学重点在于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1毫米有多长。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和毫米。 (4)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体会1千米和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他人的帮助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活动的过程,并能克服测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关键: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认识小数(2)表格版

五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主备人淮阴韩桥小学彭威威总第16课时内容 P32 页例2、例3 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6-11 题。新授课 目标1. 2. 3. 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重点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及之间关系,计数单位的理解难点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及之间关系,计数单位的理解学具多媒体 教具资源多媒体幻灯片多媒体 板书设计 小数数位顺序表每相邻两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 4 4 . 725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思考与研 讨

一、1. 二、 1、 (1)(2) 2 迁移引新 提问:十分之三写成小数是?百分之五写成小数是?千分之十二写成小数是? 0.6表示什么意义?0.23表示什么意义?0.125表示什么意义?(此为上节课内容不宜讲解太多,同桌相互说一说,优生帮助同桌回忆上节课内容,正确读写小数) 探究研讨 例 2: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先涂色表示上面的小数,再填空。引导学生把0.6 和0.06 都看成相同单位的数量。 追问:0.6 里面有()个 0.1。0.06 里面有()个 0.01。(同桌讨论,在优生帮助下得出0.6里有6个0.1,0.06里面有6个0.01)。你能用类似的方法探索 0.1 和 0.01 有什么关系?0.01 和 0.001 呢? (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整数部分的 1 和小数部分的 0.1 之间的进率也是 10。) 学习例3:你能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吗?344.725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初稿:洪志秋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统稿:齐胜利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6~37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初步了解三个计数单位与三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排列顺序。 2.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有层次建立位值概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课件、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数100以内的数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大家一定得听仔细了! 1.从45数到57,再从73数到85。 2.老师数出一个数,你们接着数后一个数。 19 () 29 () 58() 79 () 99()

你们的表现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法与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小明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他的妈妈开了一个小的裁缝店,有一天,妈妈买回来许多的纽扣(课件出示纽扣图),小明一下就傻眼了!这么多啊!到底有多少粒啊?我们能帮帮小明把这些纽扣的数目理一理,然后再把正确的结果告诉他吗?那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1)请小朋友认真地观察一下,并数一数图上的三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呢?你是怎么数的? (2)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数法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他的方法。

认识小数教案2【人教版】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认识小数 备课人:高景 教学内容:教材第91页内容及第9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小数的基本概念,学会读、写小数。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观察和收集数据的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构建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突破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突破方法:练习与交流。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与指导学习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读、写小数 1、谈话导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小文具店,一起 看看里面有什么。 师:这么多学习用品啊!仔细观察它们的价格,你能根 据它的价格特点分类吗? 生:分两类。书包、文具盒和日记本一类,铅笔、橡皮擦和彩笔一类。 师: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

生:因为书包、文具盒和日记本的价格都整数,铅笔、橡皮擦和彩笔的价格都是小数。 师:大家认同他说的吗? 生:认同。 师:老师有个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数是小数的? 生:因为它们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是不是,你们也是这样想的。 生:是。 师:像3.60、1.2、0.85,它们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小数,(板书)。那么今天的课我们一起认识小数。(板书) 师:表示物品价格的时候经常用到小数,刚刚大家都说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中间有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呀是小数点。 师:同学们谁会读这些小数呢?试着读一下。 预设1:生:三点六零。(师板书)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再来读一下? 生:三点六零。 师:很棒!你们发现没读小数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底读的,像读电话号码一样。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 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 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 课件出示: 2. 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信息中的数,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读法 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 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 .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 试一试:3080000 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 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 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几分之几

第2课时几分之几 课题几分之几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基于上述情况,本节教学设计做了这样的安排: 1.由复习过渡到探索新知。 上课开始,设计关于几分之一和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的内容,使学生在对旧知进行回顾的同时,学习兴趣受到激发,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动手实践中加强对分数的认识。 由于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教学教材92页例4和例5前,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把彩带平均分成10份,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然后任意取其中的几份,认识几分之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及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几分之几的含义。 学习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彩笔、刻度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6分钟)1.复习几分之一。 举例子说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2.复习分数的构成各部分的名 称。 谁能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分数。(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1.举例说明,并说说这 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分数,说 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 任务。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内容。 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等的4 份,你能想出几种折法?画出折

千米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知道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能够进行正确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概念正确表示长度。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能够进行正确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图片。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沿学校25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放学后,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五、教学过程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学校后操场,进行实地测量 1、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大概有多长,用我们的步伐要迈多大步,今 天就先让我们实地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实地走一走,目测它们的距离到底是多少,最后 再用尺子量,看看哪一组估的准确。 2、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到底该迈多大步才能估的准呢?时间是3分钟。 3、鼓励估测较准的小组,并介绍自己估量的方法。 4、让学生绕操场跑4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后回教室。 (二)新授例3(认识千米)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 宽可用米作单位;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7.小数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认识小数(2)(教案)教案

第2课时认识小数(2) 【教学内容】 认识小数(教材第93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会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分析推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2.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情景导入】 1.同学们,看黑板上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和□□□□)指着卡片,提问:如果这些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数,你觉得哪个数会较大?为什么? (整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2.接着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较大? □□.□□□.□□ 学生猜测大小(预设2种情况:后面大;不能确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以几张卡片作为切入点,有效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明确了探究方向,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 【新课讲授】 1.出示跳高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高成绩记录单,你能给他们排出

名次吗? 小明:0.8米小刚:1.2米 小强:1.1米小林:0.9米 学生反馈:小刚跳得最高。 2.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你能把他们的成绩化成分数来比较吗? 独立思考后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 A.一位一位地比,从整数部分比起,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B.从小数单位比,1.2里面有12个0.1,1.1里面有11个0.1,12比11大。 C.把米转化为分米,1.2米=12分米,1.1米=11分米,12比11大。 3.你能排出其他几个人的名次吗?(引发学生的猜测)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A.从小数单位比,1.2里面有12个0.1,1.1里面有11个0.1,0.9里面有9个0.1,0.8里面有8个0.1,12>11>9>8,因此第一名是小刚,第二名是小强,第三名是小林,第四名是小明。 B.将米转化为分米,1.2米=12分米,1.1米=11分米,0.9米=9分米,0.8米=8分米,由于12>11>9>8,因此第一名是小刚,第二名是小强,第三名是小林,第四名是小明。 通过1.2和1.1的大小比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了“从原来单一的结合具体内容”拓展到“从数位比、从小数单位比、从具体单位比”等不同策略来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使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反馈后提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方法应用。 (1)举例:同桌悄悄地写一个一位小数,然后一起来比较一下大小。比较后提问: A.要想写一个较大的小数,你应该怎样考虑? B.要想写一个较小的小数,你又应当怎样考虑? 【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课时《几分之几》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几分之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三、教学难点: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复习导入。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 ( ) ( ) (2)比较分数的大小。

1 3○ 1 5 1 8 ○ 1 7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出新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实践探究 1.教学教材92页例4:认识四分之几。 (1)学生把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你用分数表示出涂色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3)说一说没有涂色的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说出理由) (4)师小结:这些正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几与四分之一只是所取的份数不同。 2.教学教材92页例5:认识十分之几。 (1)课件出示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并把它平均分成10份。 (2)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3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7份呢?(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任意对折,先选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然后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4)小结:像2 4 、 3 4 、 3 10 、 7 10 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3.加深对分数各部分含义的理解。 (1)请同学们说一说2 4 、 3 4 、 3 10 、 7 10 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子。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1.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小数

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并会读、会写小数。 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即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米尺,收集的超市收款凭证小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引入小数。 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妈妈到收银台付完钱以后,售货员就会给他们什么呢?哪些同学把这些收款凭证小票带来了?你能向大家展示一下吗? 老师这也有一张小票,是小华的妈妈给小华买文具的收款凭证,现在老师把它做成了标价牌。(展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一分类呢?怎么分? 左边这组数是45、3、18,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谁还能举出其他证书的例子?右边这组数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题目:认识小数) 2、认识小数。 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让学生读文具标价牌上的三个小数和学生拿的凭证小票) 引导学生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看圆珠笔、铅笔、橡皮的标价牌,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元角分 3 5 0 3元5角 0 5 0 5角 0 1 5 1角5分 3、学习教材第92页例1。 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米尺,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教师总结: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也就是 1米,还可以写成0.1米。10份中的1份,所以1分米也可以表示为 10 3教师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3分米是 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以米为单位鹅两位小数。教师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米,也就是0.01米。3厘米每份是1厘米)那么用分数表示就是 100 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王东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1.3米。) 4、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请同学们读题,先说一说题目的含义再解答。

第2课时 认识11~20各数(2)

第四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第2课时认识11~20各数(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11~20各数的数序。 2.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掌握10加几的口算。 难点:能用“大一些”、“小一些”、“少得多”等语言描述11~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都学了些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已经会数、读、写11~20这些数了,还知道了它们的组成,这节课我们要对这些数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10加几 师:听到同学们响亮的回答,小青蛙也来给你们加油了!你们看,它们来了。 (课件:先出示10只青蛙,再出示6只青蛙。) 教师提问:请大家数数,有多少只小青蛙来给我们加油? 学生看屏幕数,并回答。(教师板书:16) 师:对,这里有16只小青蛙。请你用小棒表示出16这个数,并和同桌说说它的组成。 学生先独立摆小棒,再和同桌说16的组成。 学生汇报小棒的摆法后,全班一起说16的组成。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贴出学生的摆法(1捆加6根),并板书:1个十,6个一。 教师结合刚才小青蛙出现的顺序引导学生发现,先来了10只小青蛙(板书:10),又来了6只小青蛙(板书:6),一共是16只小青蛙(板书:16)。 师:学生们,我们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刚才的过程。(板书:+、=) 教师指着算式说:10+6=16这个算式就能清楚地表示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例4右半部分填空题,教师订正。

《千米的认识 》的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认识千米”. 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 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1000米)3.估想.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记忆进率. 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认识小数 一、概述 1.课题是《认识小数》,是小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2.本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3.《小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初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认识小数。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小数,会读与写小数。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百分之几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通过细心观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能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 做出的: (1)学生是福建省长泰县武安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在二年级有初步接触小数; (3)学生对生活中的小数感兴趣;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老师的一段自我介绍中找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2)视屏激趣策略:通过逛超市的视频,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合作交流,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巩固。 五、资源 (1)每位同学准备自己身高的数据。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法和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采用“问题情景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安排以下内容: 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1、课件出示一段教师自我介绍内容。 ①全班齐读。②找一找数字信息。 39、18、3叫做整数。像2.8、0.5、13.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课件出示)。 ③小数有什么特点:数的中间有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全班齐读小数点) ④小数点的作用:小数点把小数分成左右两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 是小数部分。(课件演示) 2、揭示课题。 像1.56 2.8 0.5 13.50这样带有小数点的数叫做小数(板书: 认识小数) 一、新课。 1、试读小数(课件演示) ①让学生试读

第2课时 数的认识(二)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一、数与代数 第2课时数的认识(二) 【学习目标】 ⒈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⒉能叙述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合理进行转化。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⒈回忆数位顺序表知识,你能举例并说出该数的组成吗? ⒉回忆数的大小比较,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整数、小数、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 小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内容 举例 联系 大倍、倍、倍、……,如果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 ⒌大于0的自然数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分成与两类;根据所含因数的个数,分成、与三类。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写一写。 二、专项训练 ⒈比较大小。 1021700○954800 24.06○24.11 0.98○1.1

95○98 56○7 8 83○94 ⒉直接写得数。 ⒊ 三、课堂达标 ⒈填空。 (1)在小数7.8的末尾添上两个“0”,表示把这个数的计数单位从( )改为( ),而小数的( )不变。 (2)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18的因数中有( )个素数,( )个合数。 (3)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总面积是十一亿零三百万平方米,写作( )平方米,改写成用“万平方米”作单位是( )。 (4)0.045里面有45个( )。一个三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后是5.60,这个三位小数最小是( ),最大是( )。 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四、拓展练习 六(1)班同学上体育课,排成3行少1人,排成4行多3人,排成5行少1人,排成6行多5人。上体育课的同学最少有多少人?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千米的认识同步测试A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千米的认识同步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4题;共12分) 1. (4分) (2019三上·宜昌期末) 在横线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头大象重8________;汽车每小时行驶80________; 静怡体重55________;一本故事书厚70________。 2. (1分)填空. 教室大楼高15________. 3. (5分) (2019三上·宜昌期末) 5时=________分4分=________秒80毫米=________厘米 2吨-500千克=________千克5200米+2800米=________千米 4. (2分) 10km=________m 500dm=________m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 (2分) (2018三上·永宁期中) 教室长7米。 6. (2分) 2千米要比1900米短。() 7. (2分)一支粉笔大约6厘米 8. (2分)万里长城长约6300米。() 三、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一种学生字典厚21()。

A . 毫米 B . 厘米 C . 分米 D . 米 10. (2分) 800米○8千米。() A . ﹤ B . ﹥ C . = 11. (2分)(2015·邹城) 一个冰箱的体积约220() A . 立方厘米 B . 立方分米 C . 立方米 12. (2分) (2019二下·龙岗期末) 学校操场一圈长400米,小明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千米。 A . 2000 B . 20 C . 2 四、解答题。 (共2题;共10分) 13. (5分)花园里有57盆白菊花,63盆黄菊花,平均6盆摆1个花坛,可以摆多少个花坛? 14. (5分)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500米,他每天上学需要走两个来回,他每天上学要走多少千米?

千米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例3(见下页图).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运动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400米1圈的标准跑道,也可以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2.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 教学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下面几点:

(1)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 (2)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 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4)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3.例5及"做一做".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