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EN)制剂对炎症性肠病(IBD

观察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EN)制剂对炎症性肠病(IBD
观察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EN)制剂对炎症性肠病(IBD

观察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EN)制剂对炎症性肠病(IBD)病人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9-11-07T14:23:50.93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7期作者:李锐于丹李淑芹康永明潘嘏

[导读] 探究炎性肠病患者治疗中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的知晓效果。

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 150001

【摘要】目的探究炎性肠病患者治疗中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的知晓效果。方法共计抽取100例炎症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入我院进行治疗,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研究组使用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分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检测指标中前清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检测指标中前清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中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传统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患者胃肠道功能,均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添加益生菌;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炎症性肠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ow fat and high protein enteral nutrition with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enteriti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 All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from March 2018 to March 2019.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low-fat and high protein enteral nutrition preparation for nutritional support,and the study group used low-fat and high protein enteral nutrition preparation with probiotics for nutritional suppor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prealbumin,platelet count and lymphocyte count were measu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serum protein,platelet count and lymphocyte count were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P < 0.05). Conclusion low fat and high protein enteral nutrition with probiotics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enteral nutrition with low fat and high prote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It has hig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probiotics added;low fat and high protein enteral nutrition preparation;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性肠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该病的发病速度比较慢,根治难度比较大,且复发率比较高,患者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营养不良,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营养不良程度也会不断加重[1-3]。随着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在其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开展[4],基于此,抽取100例炎症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入我院进行治疗,探究炎性肠病患者治疗中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的知晓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计抽取100例炎症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入我院进行治疗,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5.2±1.2)岁;克罗恩病患者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0例;研究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5.3±1.6)岁;克罗恩病患者3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7例;患者均符合炎症性肠炎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无其他肝肾系统疾病;患者均无精神异常情况,能够正常配合各项临床研究;患者均未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100例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次研究以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研究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经口摄食27例,管饲23例,营养成分包含热量1883kj,蛋白质15.9g,脂15.9g,糖类60g,膳食纤维0g,益生菌0cfu,钠360mg,钾670mg,钙230mg,铁4.37mg,维生素A1170(U),维生素D95(U),维生素E10.7(U),维生素C68(U),叶酸200μg,胆碱152mg;研究组使用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经口摄食26例,管饲24例,营养成分包含热量1653kj,蛋白质20g,脂肪5.5g,糖类65g,膳食纤维3.8g,益生菌7.1×109cfu,钠182mg,钾883mg,钙909mg,铁11.4mg,维生素A2523(U),维生素D195(U),维生素E10.7(U),维生素C68(U),叶酸200μg,胆碱152mg。

1.3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100例患者护理前后营养检测指标中前清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分组计算各项均值后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表示计量资料(t检测),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x2检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患者治疗前营养检测指标中前清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分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前清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众多研究表明,大部分炎症性肠病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益生菌在其营养支持中的添加能够对其肠道环境进行刺激,促进患者肠道内益生菌的生长,且能够提升患者肠屏障功能[5-6],促进患者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减少患者肠道黏膜抗原的暴露,防止蛋白质的过度流失[7-9]。本次研究中,100例患者治疗后营养检测指标中前清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检测指标中前清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肠内营养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各项营养水平的改善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主要由于益生菌能够对患者肠道菌群环境进行调整,提升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提升患者免疫力,确保患者电解质平衡,避免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营养异常情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3-10T15:22:36.2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2期作者:卢永红 [导读] 怀化市洪江市红岩乡卫生院采用益生菌治疗炎性肠病具有很好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在该领域推广使用。 怀化市洪江市红岩乡卫生院 418200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共90例,平均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45例。对照组采用较为传统的传统的柳氮磺吡啶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用益生菌对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益生菌治疗炎性肠病具有很好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值得在该领域推广使用。 关键词:炎性肠病;临床疗效;益生菌 炎性肠病是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有文献指出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肠道内黏膜中的免疫系统降低或丧失免疫能力,导致肠道内的抗原反应物质功能出现问题而引发的[1]。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都是属于炎性肠病[2]。该病的传统的治疗方式一般都是采用免疫制剂进行药物治疗,例如采用柳氮磺吡啶进行药物治疗,但该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效果上不是十分理想,而免疫制剂一般比较昂贵且容易产生并发症。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可采用柳氮磺吡啶联合益生菌治疗炎性肠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将以我院近期收治的90例炎性肠病作为研究对象,对采用益生菌治疗炎性肠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分析,其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炎性肠病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1岁,平均年龄(48.68±12.86)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9例,克罗恩病患者31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例数、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症状方面均无较大区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柳氮磺胺吡啶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患者在每日三餐后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每次服用1g左右的药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益生菌对患者进行治疗,所使用的益生菌胶囊主要包括双歧杆菌、粪肠球菌以及嗜酸乳杆菌等各种益生菌成分。患者每日三餐后除服用1g柳氮磺胺吡啶外,还需要服用2粒益生菌胶囊。在疗程内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及各项体征指数进行周密的观察,若患者使用药物后产生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关措施。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式治疗8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对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1.3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相关单位颁布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其中显效表示:患者经过2个月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肠道黏膜基本上恢复正常;有效表示:患者经过2月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体征得到有效控制或基本消除,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肠道黏膜还存在轻微的炎症或息肉。无效表示:患者经过2个月的药物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以及相关体征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或经过治疗后症状更加严重,通过内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肠道黏膜炎症未出现好转或更加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2个月的药物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效率(87.7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并发症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在治疗中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因此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例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的患者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均得到痊愈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不断进行改变,人们的生活步伐也不断加快,而为了工作和学习,大多数人的作息时间都不能有规律的进行,这就直接导致人们的胃肠功能遭到普遍下降。若胃肠功能不健康通常会使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以及便秘等症状,同时也会造成体内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易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免疫功能降低等慢性性疾病的发生[3]。而人体免疫能力的损坏容易造成克罗斯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近年来,我国居民中炎症肠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该病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现代医学中,采用微生态调节剂对消化道菌群进行调节的治疗方法治疗炎症性肠病已经越来越普遍[4]。由于益生菌具有维护肠道菌群秩序的功能,因此合理利用益生菌,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人体的发育,减少亚健康状态。 到目前为止,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确定,但一些文献指出可能与环境因素的激发、肠道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以及基因的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与宿主肠道微生态菌群紊乱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法,比较传统的方式一般是利用免疫抑制剂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免疫抑制剂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且容易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而其治疗效果也不是十分良好。而有时,

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抑制与免疫重建

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抑制与免疫重建1历史回顾 溃疡性结肠炎:远古的希波革拉底著作中已有肛门瘘管的描述,且有用反射镜检查直肠的说明以及挂线打结直至瘘管脱落的描述;公元607—690年,Paul描述用阿片止泻治疗“痢疾与肠道溃疡”;17世纪医学书籍中有非传染性血便记载,直至于1859年Wilks基于尸解发现首次报道1例“单纯性溃疡性结肠炎”,随后在其文献中还有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性痢疾的鉴别。19世纪已了解溃疡的临床与病理。20世纪初由于乙状结肠镜的出现,溃结已成为重要的临床疾病。结肠灌洗有助于改善粘膜炎症:1913年Browm提出回肠造瘘以使结肠休息,同期内科以各种物质试图“刺激疫”直肠灌入过氧化氢、硝酸银及收敛等。BE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1940年进展为用橡皮袋保护回肠造瘘口,同期SASP被证实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内科治疗的最大进展为皮质醇,手术为急性严重结肠炎的唯一希望。1950年证实皮质醇与ACTH静滴完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症状,以后成为标准治疗,紧急手术结肠切除仅适于中毒性巨结肠。1954年发明光纤束,1970年可曲式内镜用于临床成为常规诊断工具。 克罗恩病:1932年Crohn首次提出节段性回肠炎,主要特点为回肠末端及小肠的亚急性或慢性坏死性及瘢痕样炎症,以年轻患者肉芽肿与瘘管形成为临床特征;1952年证实结肠也为该病的部分,同时也发现胃十二指肠病变。1962年起用6—M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969年用硫唑嘌呤治疗CD,1940-1960年改道手术盛行,终因细菌过度生

长及无效而放弃,广泛切除病变肠段导致短肠综合症且易于复发;对于结肠炎型可用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造瘘后回直肠吻合可获成功;1984年起发现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生长迟缓儿童的缓解,与激素疗效相仿。 2发病的免疫机制 免疫调节细胞是决定免疫内环境稳定的一个中心环节。T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中抗递增呈的核心环节,而且是最重要的免疫调节剂,T 细胞亚群各细胞成分间的比例平衡是正常免疫反应的生理学基础。目前已确定其有两个主要亚群,即CD4+和CD8+。其中Th与Ts细胞是免疫调节的枢纽,控制着免疫应答的强度。CD4/CD8比值是反应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当机体受到异己抗原攻击时,T细胞亚群中某功能增强,另一亚群功能减弱,引起亚群间比例紊乱。免疫调节异常,包括T细胞、细胞因子和其他细胞受体异常,进一步导致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异常,从而造成肠粘膜组织损伤。CD4+T细胞已被确定作为结肠炎的致病性T细胞,它通过Th1或Th2通路引发肠道炎症。CD4T细胞有助于肠道炎症的启动和维持。 正常肠道粘膜代表一种机械与功能的屏障。500种以上的肠道菌群与食物、病毒密切接触,故因无数抗原的刺激导致正常肠粘膜内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称之为生理性或可控制的炎症;任何细胞种类数目与功能的改变,特别是可溶性介质的释放可导致不可控制的炎症发生伴组织损伤。IBD患者肠固有膜有活化的T细胞聚积,其特点为对凋亡的抵抗,而各种抗细胞活素抗体的治疗效应主要依赖诱导T死亡。

炎症性肠炎病患者应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治疗效果分析

炎症性肠炎病患者应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治疗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炎病患者应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的治疗效果。方法76例炎症性肠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益生菌。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泻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关键词炎症性肠炎病;益生菌;美沙拉嗪;治疗效果 炎症性肠炎病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病变,可遗传、复发性高,包括两种类型,即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临床上有腹痛、便血以及里急后重和腹泻等不良症状。其病理是肠腔内抗原异常应答黏膜免疫系统致使患者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对菌群的平衡做出合理调节是治疗的最终目的[1,2]。益生菌是一种具有活性的微生物,乳酸菌、酵母菌等益生菌生长于人体肠道以及生殖系统而平衡他们的微生态,对人体有益。美沙拉嗪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柳氮磺吡啶栓中的一部分,可有效抑制肠壁炎症和肠黏膜的炎症。本文就76例炎症性肠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本院接收的76例炎症性肠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3.2±8.3)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7例,克罗恩病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 2.8±8.9)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例,克罗恩病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3次/d, 1.0 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益生菌(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培菲康胶囊)3次/d,2粒/次。所有药品均在餐前服下,服药期间切忌摄入海鲜以及辛辣食物等。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作出比较。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腹痛腹泻以及皮疹等)。临床疗效的判定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将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消失,其黏膜在结肠镜检查后显示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基本上消失,其黏膜在结肠镜检查后显示炎症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不良症状沒有好转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炎性肠病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附件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 使用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10岁以上炎性肠病中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 UC)人群患者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临床试验,不适用于其他炎性肠病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临床试验。 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临床试验的试验目的、受试者选择、退出和终止标准、试验样品要求、试验方案设计、观察指标、结果判定、数据统计与管理等,为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评价提供指导。 本指导原则是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临床试验研究时需要考虑的一般性原则,供各方参考。 一、试验目的 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是为满足炎性肠病患者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食品。产品配方特点是在相应年龄段全营养配方食品基础上,依据炎性肠病病理生理特点,对部分营养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作为单一营养来源满足炎性肠病患者的营养需求。试验目的主要是:

(一)安全性研究 主要识别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由产品本身及臵营养管等造成的不良反应,以及与产品相关和(或)可能相关的其他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 (二)营养充足性研究 验证产品是否能为炎性肠病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素,维持良好的代谢状况及人体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改善炎性肠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临床研究重点观察炎性肠病患者体重、血液学营养指标或机体成分的改善。 (三)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研究 重点观察疾病活动度变化、内镜下肠黏膜表现,对于儿童患者,还应观察追赶性生长的效果。 二、受试者选择 (一)入选标准 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对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疾病时期炎性肠病患者的作用可能不同。应根据临床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受试人群。 单一肠内营养(EEN)对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成人或青少年患者营养改善作用可能不同。当前证据显示,EEN 能够有效诱导克罗恩病缓解而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效果不佳。因此,为更好明确试验用样品的营养作用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同一临床研究中应尽可能纳入相同疾病类型的患者。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观察

文章编号:1007-4287(2013)01-0150-03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观察 马淑荣1,沈可欣2,周长玉3,李 岩3,郭红华3,张海山2*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镜中心,吉林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外科; 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科)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1]。其中肠道菌群所构成的肠道微生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已日益引起重视。临床研究发现,肠道内正常细菌的数量减少,若给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得到纠正,可使病情缓解。本文通过对比应用益生菌或美沙拉嗪以及两药联合治疗的IBD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后评价以及内镜下改善程度等情况,讨论益生菌在治疗IBD中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标准 门诊或住院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70周岁。经电子内镜检查,确诊为轻度、中度UC或CD急性期患者。 1.1.2 排除标准 重度UC;年龄<18岁或>70岁;有胃肠道切除手术史者;对水杨酸过敏者;正在使用或1周内停止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或其他5-ASA衍生药物者;1周内使用大剂量胃分泌抑制剂者;1周内口服抗生素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或进展性疾病者;患者不能遵医嘱配合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 1.1.3 入选患者 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经上述标准选择,共入选患者132例,随机分成益生菌+美沙拉嗪治疗组(n=53)、益生菌对照组(n=41)和美沙拉嗪对照组(n=38)。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见表1。 1.2 给药方法及疗程 治疗组和益生菌对照组服用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剂,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宜制药总厂),剂量为2.0g tid。治疗组和美沙拉嗪对照组服用艾迪莎(法国爱的发制药公司),剂量为1.0g bid。服药8周后复查内镜。治疗前、治疗8周末分别记录症状情况,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评价疗效。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益生菌+美沙拉嗪治疗组益生菌对照组美沙拉嗪对照组P总例数53 41 38 性别(男∶女)32∶21 21∶20 22∶16>0.05年龄(岁)45.6±12.7 43.9±13.8 44.6±13.1>0.05疾病(UC∶CD)46∶7 36∶5 32∶6>0.05程度 轻度(%)18(33.9)14(34.2)14(36.8)>0.05中度(%)35(66.1)27(65.8)24(63.2) 1.3 疗效评价 1.3.1 患者的主观评价 在治疗8周后,由患者对疗效进行整体评价,评价等级分为明显加重、轻度加重、无改变、有好转和明显好转5级。 1.3.2 内镜检查 在治疗前根据电子内镜检查结果确定病变范围与严重程度,治疗8周时复查电子内镜检查以评估IBD病变的改善情况。评价等级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具体评价标准如下:治愈:内镜下病变完全消失;显效:溃疡基本消失,炎症明显好转;有效:溃疡虽未完全消失,但范围缩小,充血水肿减轻;无效:内镜下无改变。1.3.3 临床症状 治疗8周后,若患者腹痛、腹胀、腹泻和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均消失,则判定为临床症 — 0 5 1 —Chin J Lab Diagn,January,2013,Vol 17,No.1

肠内营养指南

肠内营养指南(适应症,禁忌,常见并发症,注意事项) 发表者:陈泽涛 3650人已访问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 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 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 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二、禁忌证 1、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严重腹腔感染; 2、严重应激状态早期、休克状态、持续麻痹性肠梗阻; 3、短肠综合征早期; 4、高流量空肠瘘; 5、持续严重呕吐、顽固性腹泻、严重小肠炎、严重结肠炎; 6、胃肠功能障碍,或某些要求胃肠休息的情况; 7、急性胰腺炎初期; 8、3 个月以内婴儿、严重糖类或氨基酸代谢异常者,不宜使用要素膳。 三、并发症 (一)胃肠并发症 1、恶心、呕吐:主要是因有些营养液,高渗透压导致胃潴留,输注速度过快,乳糖不耐受,营养液脂肪含量过高等,特别是要素膳的口感差。可按上述病因,作相应处理,要素膳推荐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杨向东 秦宗英 (成都肛肠专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15)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肠道细菌被认为可能是参与IBD的始动和持续因素。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若给患者补充正常细菌即益生菌,使肠道内菌群失调得到纠正,可使病情缓解。益生菌能改变肠道菌群比例、转化某些肠内物质、提高肠上皮的屏障功能、防止肠细菌易位以及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减轻炎症等 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的文献资料,就肠道微生态与IBD、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正常人肠道微生态 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内含有近500种细菌。成人肠道菌群主要集中在结肠和末端小肠,有多达1013个不同类型、不同含量的细菌,约是人体内真核细胞的10倍[1],相当于消化系最大脏器肝脏的重量[2]。在上段小肠中,需氧菌及G-细菌占绝大多数。回盲部细菌密集,厌氧菌占优势,如类杆菌、双歧杆菌、真菌、乳酸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结肠中厌氧菌的数量更多,约1011~1012CFU/g,优势菌为类杆菌、双歧杆菌和真菌。另外,G-球菌、梭状芽孢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也常见于结肠中[3]。盲肠腔内的细菌约25%为兼性厌氧菌,尤其是肠杆菌属,这种细菌在粪便中约占1%[4]。人体肠道中有些细菌是潜在有害的,可产生毒素,侵犯黏膜,激活致癌原及引起炎症反应。而另一类有益于健康的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或是能调节体内菌群平衡而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一些外来细菌。在诸多细菌共存情况下,不同菌种之间的拮抗作用,宿主与细菌之间借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消化道中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维系着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肠道细菌的组成目前尚未明确,主要原因是取样和培养比较困难。目前只有10%~40%肠道细菌可用培养的方法被鉴别出来[5]。 2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细菌 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实验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均是在有肠道细菌时发生的,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状态,则可出现肠道炎症,提示肠道菌群成分的存在对IBD发病是不可或缺的[5]。有研究采用粪便培养、细菌分离技术发现CD、U C和囊袋炎患者厌氧菌浓度增加,而对照组不增加。还有研究发现CD患者Ecoli数量增加,而CD、U C和囊袋炎患者肠道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Linskens等[6]发现在CD患者的粪便菌中,杆菌和球菌数量增多,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Seksik等[7]发现CD患者粪便标本中细菌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超过30%属未定型菌种。Ohkusa等[8]从U C 患者分离并培养出变形梭状杆菌,上清液具有细胞毒性,用含有变形梭状杆菌的上清液给小鼠灌肠,小鼠发生类似人类U C样改变。 3 肠道细菌在I B D中的可能发病机制 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肠道细菌与IBD研究的进展,现在肠道细菌被认为可能是参与IBD的始动和持续因素。肠道细菌及其产物能刺激肠黏膜免疫系统,诱发这些具有IBD遗传易感性人群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IBD发病[9]。病原微生物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的作用而激活T淋巴细胞,再经T细胞产生的具有不同激活效应的细胞因子而激发不同特征的免疫病理损伤。现在流行的学说解释IBD的发生机制是由于基因易感宿主对肠道共栖菌的免疫反应增强引起的。这种假说有以下几种证据支持:大多数炎症发生在肠腔细菌浓度最高的区域,广谱抗生素能改善慢性肠道炎症,对粪流(fecal stream)进行外科转移手术能预防Cr ohns病的复发。最重要的是,虽然肠道慢性炎症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但许多IBD动物模型[例如白介素(I L) 10基因敲除小鼠和H LA B27转基因大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动物模型在无菌条件下喂养不会形成肠道炎症[10]。

炎性肠病

炎性肠病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性病变的疾病?目前认为,肠道内稳态的破坏可能是IBD发病和病程迁延的诱因?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肠道微生物?肠道上皮屏障和免疫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平衡作用?相应的,炎性肠病的治疗策略必须兼顾微生态重建?免疫系统调节及肠屏障功能恢复?由于患者对不同诱因和不同治疗存在反应差异,或处于不同阶段的病程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行为,这种不确定性强调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本中心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以微生态治疗?免疫治疗?肠内营养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五联整合”治疗策略,并围绕深度缓解(临床缓解与黏膜愈合)的目标持续监测疗效和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大可能地改善预后和改变疾病自然病程,使患者最大受益的目的。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的肠道炎性病变,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 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这两种疾病在临床和病理特征上既有重叠又有区别?目前IBD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但是已有大量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microbiota)?肠道上皮细胞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以及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参与了IBD的发病发展过程[1]?现阶段单用生物制剂治疗CD的缓解率在30%~50%之间,且临床缓解的CD患者中仅56.9%达到黏膜愈合[2]?来自渥太华的队列研究表明,生物制剂上市后,CD的总住院率及肠切除率并无下降[2]?提示炎性肠病的治疗策略必须兼顾微生态重建?免疫系统调节及肠功能的恢复?而当疾病出现梗阻?瘘管?脓肿?出血和癌变等并发症时,需要科学把握手术指征?营造最佳手术时机?尽可能减少患者总手术次数?保留小肠长度?术后早期恢复肠功能?适时重启原发病治疗及监测并预防疾病复发,这就要求内科与外科治疗达成广泛的深度协作?本中心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形成了以微生态治疗?免疫治疗?肠内营养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五联整合”治疗

肠内营养适应症

肠内营养适应症 1.经口摄食不足或禁忌 (1)不能经口摄食:因口腔、咽喉炎症或食管肿瘤手术后。 (2)经口摄食不足:营养素需要量增加而摄食不足,如大烧伤、创伤、脓毒病、甲亢、癌症及化疗/放疗时。 此外,又如厌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抑郁症,恶心或呕吐时。 (3)经口摄食禁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知觉丧失,脑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丧失而不能吞咽者。 2.胃肠道疾病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其原因在肠内营养时的营养素齐全,要素肠内营养不需消化及非要素肠内营养易消化,通过较短的或粘膜面积较小的肠道即可吸收,有能改变肠道菌丛、无渣及无乳糖以及对肠道与胰外分泌刺激较轻等优点。这些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短肠综合征:由于克隆病,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肠扭转而需要小肠切除的病人,术后应以PN作为营养支持,有时甚至需要长期PN。但有的在适当阶段采用或兼用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肠道发生代偿性增生与适应。 (2)胃肠道瘘:慢性胃肠瘘的死亡率在营养支持(肠外或肠内营养)以前为30%~50%,其原因在瘘孔不愈合,电解质丢失,脓毒病及严重营养不良。目前,死亡率已经降至5%~8%.肠内营养适用于提供的营养素不致从瘘孔流出的病人。要素肠内营养较非要素肠内

营养更能降低瘘液的排出量,适用于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远端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高位胃和十二指肠瘘应由空肠造口提供要素肠内营养。至少近端有100cm功能良好的小肠的小肠瘘,可以由胃内喂养。Randall(1984)建议采用PN治疗高位胃肠道瘘,而以要素肠内营养用于远端空肠、回肠与结肠瘘。 (3)炎性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在病情严重时,应采用PN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待病情环节,小肠功能适当回复而可耐受要素肠内营养时,通过审慎的连续管饲,亦可提供充分的热量与蛋白质。 (4)胰脏疾病:虽然肠内营养是否有助于胰腺炎的治疗尚未肯定,但多数人主张在处理胰腺炎的并发症而需开腹时,或病情不严重的胰腺炎病人在麻痹性肠梗阻消退后,采用空肠喂养是恰当的,因其可减轻胰液外分泌,并可给予营养支持。 (5)结肠手术与诊断准备:要素肠内营养无渣,适用于结肠手术或结肠镜检查与放射照相的准备,因其可使肠道干净,菌丛改变及降低感染。 3.其他 (1)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需要择期手术的营养不良病人,于术前经两周肠内营养,使代谢状况得到改善。在腹部手术后24小时,小肠蠕动及吸收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所以,在主要手术完毕后放置空肠造口喂养管,术后可及时喂养。 (2)心血管疾病:心脏病恶病质时,如经口摄入的热量不足1000cal/d,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IB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营养不良。来自欧洲多国研究发现IBD合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16% ~ 69.7%[1,2,3]。2017年我国多中心调查表明我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5%(待发表)。 既往对IBD治疗的临床关注重点是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和实践证据表明,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IBD 患者疾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因此,IB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第一版《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深圳)》首次对我国IBD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筛查与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等临床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建议指导[4]。近5年来,国内广大临床医师围绕IBD营养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IBD营养支持治疗理念和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很多观念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旧版共识进行更新。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几经修订后发布,在此与大家讨论新版共识意见中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认识IBD患者营养不良现状,积极开展营养评估 IB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在儿童中甚至高达100%[5]。2017年我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发现,55%中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高达62%。营养不良类型以蛋白质热量型

营养不良为主,表现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下降等[6]。本共识特别指出,IBD患者多存在机体组成的变化,例如骨骼肌减少、脂肪含量变化等,但此时BMI可能正常。机体组成变化可影响IBD患者日常活动,甚至与预后相关。IBD患者也常合并微量元素如维生素D、钙、铁的缺乏,所以合并骨密度降低与贫血的比例也较高[7,8]。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注意有无营养素缺乏。目前虽然IBD合并营养不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常规开展营养状态评估的IBD中心并不多,因此,对IBD患者进行规范化全面营养状态评估的工作亟待推广。 本共识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对初诊IBD 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采用患者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PG-SGA)进行评估后,再制定治疗方案[9,10]。由于IBD患者可能存在多类营养素缺乏,本共识强调对患者的蛋白质能量、微量营养素进行评估。患者能量需求量的评估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活动期以及合并脓毒症的患者,能量需求相应增加;对青少年患者,除满足每日正常能量消耗外,还应重视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建议监测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的水平,强调针对性地纠正患者微量元素缺乏并定期复查。 二、进一步理解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作用 共识意见从多个角度阐明营养支持治疗对IBD病程变化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来自我国以及日本的多个研究结果支持长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以诱导及维持CD缓解、延缓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DOI:10.16662/https://www.360docs.net/doc/c015732883.html,ki.1674-0742.2017.09.124 [摘要]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营养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各34例,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记录两组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给予统计学分析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体质指数分别为91.1%、14.7%、(21.5±2.1)d、(5 221.30±27.62)元、(19.6±1.49)kg/m2,均优于参照组85.3%、25.5%、(32.3±1.4)d、(7 135.3±647.92)元、(17.3±1.3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和伴有肠结核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

验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分布在20~66岁,平均(38.3±2.3)岁,病程1~6年。参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在19~58岁,平均(40.5±2.5)岁,病程0.6~8年。对照两组炎症性肠病病例上述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①患者口服1 g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给予患者口服3次/d,持续服用2个月作为1个治疗周期;医务人员仔细查看患者治疗期间病情变化,以制定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缓解其病情[2]。②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葡萄糖以补充能量。 实验组:在参照组的用药基础上给予营养治疗。①肠内营养:经口或者从鼻胃管、鼻空肠管中注入营养物质来给予营养支持。②肠外营养: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医务人员需静脉供应其营养需求,如足够热量、电解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确保患者未进食的状况下机体营养充足[3]。③肠外肠内营养联合救治:行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当能量供给达不到目标能量的70%,给予肠外营养补充。③仔细查看并评估患者病情,深入分析不良反应,以选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1.3 效果评估 医务人员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①治疗总有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A:应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情况、高危因素、并发症、禁忌证、遗传药理学特征、合并用药、用药史、不良反应史、社会经济状况、用药依从性、患者偏好以及药品的可及性进行全面详细的衡量,然后选择相应精准的治疗策略。B:在决定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方案的效益与风险,在与患者充分交流并取得合作之后实施。C: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治疗反应和对药物耐受的情况,检查药物依从性及药物剂量是否足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D:IBD治疗应遵循欧美国家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及指南。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B: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C:益生菌制剂在UC 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5-ASA制剂联合微生态制剂对UC的维持治疗效果较好。 B:5-ASA制剂维持治疗的疗程推荐时问一般为3年~5年或更长。 C:SASP禁用于对磺胺类及水杨酸盐过敏者。D:服用SASP期间不宜多饮水。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C:目前已经用于IBD 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对于重度UC,静脉用激素为首选治疗。 B:对于局限在回肠末段、回盲部或升结肠的轻度活动性CD,可选择局部作用激素布地奈德。 C: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维持治疗药物,诱导缓解后缓慢减量,快速减量可能导致IBD早期的复发。 D:如UC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不能减量至<10 mg/d,或停用糖皮质激素1个月内出现复发则考虑为糖皮质激素依赖。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 C:最近研究显示,

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 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 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 C:益生菌制剂在UC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 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 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6、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C A: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是治疗轻度和中度UC以及轻度活动性CD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主要药物,但对中度活动性CD疗效不明确。 B:SASP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皮疹等可高达5%~30%。 C:不同类型5-ASA制剂疗效上有显著差别。 D:对病变局限在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的这部分IBD患者,需要注意局部用药(例如栓剂或灌肠剂)的重要性,口服与局部的联合用药疗效更好。 7、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D A: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B: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 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CD维持缓解期的治疗。D: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 的

炎症性肠病饮食

炎症性肠病饮食 肠道发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拉肚子、腹疼、呕吐等,这种情况多与肠道的炎症有关,患者应注意自己所吃的食物,那么炎症性肠病饮食避免哪些不良食物呢?患有炎症性的肠病一定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也不能吃过热或是辛辣的食物。如果吃水果可以蒸熟了再吃,比如苹果、梨等。 1、炎症性肠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遵循半流甚至无渣全流饮食原则,随病情好转逐渐添加不同的食物。开始时应先进食能耐受的流质饮食,然后为半流饮食,再固体食物。每数天可尝试添加一或两种食物,但该食物应能避免引起任何症状的发生和加重。若能耐受含纤维素饮食时,可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嫩的、煮熟的蔬菜,罐头水果或煮熟的水果,淀粉类如煮熟的麦片粥、全麦面和玉米饼等。在疾病的缓解期,只要机体能耐受则可食用多种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多种谷物、瘦肉和低脂或无脂的奶制品。在疾病活动期,由于腹痛、腹泻和纳呆均会导致营养摄取的障碍,且常用于活动期治疗的激素也会增加蛋白的消耗,故在此时期应增加能量和蛋白的摄入。 在疾病活动受到控制后,可建议食用以下食物:淡果汁、苹果酱、罐装水果、燕麦片、白切鸡、鱼、煮熟的蛋、薯泥、米饭或面条、面包等。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提防是否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2、炎症性肠病的其他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平日心情要保持舒畅恬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减少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重症或急性发作期均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恢复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适合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散步或慢跑,游泳等等。 炎症性肠病的简介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炎症性肠病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高发人群:所有人。 危害:炎症性肠病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相应的一些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时会有下消化道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患者肠子非常鼓,另外,还会造成中毒性巨结肠;克罗恩病患者会出现肠道狭窄,肠道穿孔,形成脓肿、肠瘘,还会穿到腹腔、皮肤,导致生命危险。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近20余年,虽然全球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研究认为,IBD多见于西欧和北美地区,与西方的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IBD既往在中国罕见,但近20年来,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等明显改变,中国IBD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疑难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IBD的诊断没有金标准。IB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依赖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包括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有时即使完善了这些系统性检查甚至手术治疗也不能明确诊断,还需要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来明确诊断。个别情况下,即使完成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也不能明确诊断。IBD的精准治疗则取决于在早期诊断基础上建立的兼顾规范化和个体化的优化治疗方案。就治疗而言,IBD是一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性疾病。通常情况下,药物能够有效诱导和维持IBD缓解,多在并发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肠道癌变以及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并实施外科干预。

由于IBD固有的临床特点,IBD患者营养障碍不仅常见,而且部分患者的营养障碍复杂和严重,并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IBD 的营养治疗目的和作用也远远超出了纠正营养障碍的范畴,具有诸多功能性的治疗作用,尤其是能够诱导和维持CD缓解。因此,营养诊疗是IBD 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作为部分CD患者的一线治疗。但是,目前我国IBD患者的营养诊疗普遍不规范,甚至误诊误治,并因此影响了IBD 患者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化地开展IBD营养诊疗,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明松教授牵头,组织了6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就IBD营养诊疗达成共识,共计36条。然后将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D四个等级,由12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就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进行投票,投票的统计结果附在每一条共识的后面,以便参考。从证据等级投票分析结果来看,对IBD营养诊疗仍然存在诸多分歧,甚至对一些IBD营养诊疗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术、方法和作用仍然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普及、推广、提高和规范IBD营养诊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