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与书法

李世民与书法
李世民与书法

略论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高远树

摘要: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 广搜二王墨迹, 重视培养书法人才, 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 书写了《温泉铭》等不朽佳作, 在书论上也有独特见解,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李世民; 书法史; 崇高地位

李世民(公元599 - 649 年) ,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 为唐太宗。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搜求书法遗迹,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人所共知,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

之一。据《旧唐书》载: “于时海内渐平, 太宗乃锐意经籍, 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当然书法这种属于文人墨客的艺术就会得到发扬光大了。然而书法临习是步入书法艺术殿堂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对范本的选择至关重要。但当时要获得名碑妙迹等优秀范本是相当困难的。第一, 虽有碑板, 但分散在全国各地, 当时交通不便, 不是想学书法的人都有条件游名山大川、览天下名迹; 第二, 虽然魏晋南北朝有许多墓志, 但都深藏地下, 不能见天; 第三, 许多名迹都是作为制诰文件或书信往来, 被内府收藏或个人私有, 不是父子相传就是姻亲相赠,那怕是朋友

之间, 最多也只能传观罢了; 第四, 战事频繁, 朝代更迭, 保管不善等原因, 也使书法名迹损毁流散。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 “魏钟繇少时, 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 自捶胸三日, 其胸尽青, 因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乃活。”可见获得书法典籍之难。到了唐代情况也未有多大好转,就连李世民也叹息道: “伯英临池之妙, 无复余踪。

“[1 ] , 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师宜悬帐之奇, 罕有遗迹, 逮乎钟王以降, 略可言焉。

资料的问题,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进行收购。一方面由于皇帝的权威, 并通过至上而下的行政手段; 另一方面又以重金购求。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搜求进献, 出售交易的热潮, 得到了不少真真假假的羲之等人的魏晋遗墨。为了鉴别真伪, 专门任命褚遂良对二王墨迹”细加鉴裁, 整理编目。“不愿出售的, 想尽千方百计的也要得到。

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兰亭集序》不愿出售,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设计骗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唐太宗还专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 即对王羲之关于书法方面的成就写了赞语: “钟虽擅美一时, 亦为迥绝, 论其尽善, 或有可疑..但其体则古

而不今, 字则长而逾制, 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 殊非新新巧。观其字势疏瘦, 如隆冬之枯树; 览其笔踪拘束, 若严家之饿隶..所以详察古今, 研精篆、素, 尽善尽美, 其惟王逸少乎! 观其点曳之工, 裁成之妙, 烟霏露结, 状若断而还连; 凤翥龙蟠, 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 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 此人而已; 其余区区之类, 何足论哉!”[1 ]唐太宗用比较的方法, 肯定了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虽然对钟繇、王献之有失公允, 但他认为钟繇“古而不今”, 王献之“殊非新巧”也阐明了书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宗旨。由于对王羲之遗墨的搜集整理, 又加之太宗在《王羲之传论》对王的充分肯定, 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基本确立。这对唐及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真可谓晋代之“千里马”

遇到了唐代之“伯乐”。尽管后代或今天的书坛对创新问题争论不休, 但还没有人能动摇王羲之书圣的地位。

二、重视书法人才, 掀起学书热潮

网罗书法名家, 培养书法骨干是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绩。“贞观元年, 太宗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 由欧阳询, 虞世南教授楷法, 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2 ] 弘文馆就有楷书手30 多名。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 就利用“下真迹一等”硬黄响榻技术复制的作品赏赐大臣。

3楼

“贞观初, 下诏购求, 殆尽遗逸。万机之暇, 备加执玩。《兰亭》、《乐毅》尤

闻宝重, 尝令榻书人汤普彻等榻《兰亭》, 赐梁公房玄龄等以下八人。普彻窃

榻以出, 故在外传之。”[3 ] 受赐者本来就有书法功底, 再加上要在皇帝面前

“挣表现”, 自然会成为书法骨干。唐太宗对当时书法名家也极为器重。欧、

虞都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 虞世南亲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传授, 妙得其

体, 所书笔致园融遒逸, 外柔内刚, 风神萧散, 自开风貌, 唐太宗对其器重有

加, 命虞世南写烈女传装饰屏风。虞世南也经常犯颜直谏, 太宗并不罪他, 还

经常称赞虞世南五绝: “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 三曰博学, 四曰文词, 五曰书

翰。”欧阳询初学羲之, 但他上承了北碑以来至隋的传统, 没有发展王羲之温文

尔雅的一面, 倒是在险劲方整上有独到之处, 虽然不合唐太宗口味, 但太宗对

欧、虞还是同等重视。如唐太宗将隋仁寿宫修复后, 更名为九成宫, 又在缺水

的宫中发现泉水, 因泉味甘如醴, 故名醴泉, 于是命魏征撰文, 欧阳询书写立

碑, 我们今天能以欧体九成宫作为楷书范本, 在佩服欧氏书法之妙时, 还得感

谢唐太宗对书法的重视, 才会留下如此瑰宝。

虞世南等去世后, 太宗曾慨叹无人论书, 魏征推荐遂良, 太宗即日诏令侍书,

太宗购求二壬墨迹甚多, 当时莫能辨其真伪, 遂良备论所出, 一无舛误。褚遂良不仅吏治有方, 也为后世留下了《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瑰宝。摹写《兰亭叙》的冯承素也是太宗所喜爱的宫庭书法家, 官为将士郎, 直弘文馆。虞世南的外甥, 书《陆机文赋》的陆柬之也官至司仪郎, 写草书《嵇叔夜绝交书》的李怀琳, 在太宗时也历待诏文林馆。甚至对爱好书法的人, 太宗也格外开恩, 相传“贞观十六年二月十七日, 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 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竞取。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 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 咸称洎登御床,罪当死, 请以付法。太宗笑曰: ‘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 [唐]张彦远《法书要目》卷四,《唐朝叙书录》) 。由于李世民既重视网罗书法人才,又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 中央政府有弘文馆这样的高级书法学校, 书法好坏也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再加上临写、响榻等特殊手段对技艺的严格要求,唐代书法必然人才辈出, 攀上尚法求实的高峰。

三、身体力行, 染指翰墨

古人以手扎书翰作为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 启蒙时就以毛笔作书写工具, 字即是读书人的面子,李世民出身于王侯之家, 当然从小就受翰墨熏陶,对书法自有所好。虽然一身戎马倥偬, 但只要有机会就会挥毫作书。据载, 其每得王帖,不仅自己锐意临仿, 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其书深得羲之神髓。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列太宗书为妙品, 并评论道: “翰墨所挥, 遒劲妍逸, 鸾飞凤翥, 虬龙腾跃, 妙之最者也。”[1 ] 太宗所书《晋祠铭》不仅开了行书上石之先河,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名碑。此碑书法秀丽遒劲, 神气浑沦。清代杨宾《大瓢偶记》云: “今观此碑, 绝以笔力为主, 不以分间布白为何事, 而雄厚浑成, 自无一笔失度。”清钱大昕评曰: “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 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清人王佐作诗赞曰: “平生书法王右军, 鸾翔凤翥龙蛇绕, 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4 ] 《温泉铭》则是太宗的又一佳作。书法来自二王一脉且不守成规, 雍容和雅,圆劲遒丽, 朗润流美。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豪放不羁的开国帝王的英武气概。近代俞复跋云:“伯施, 信本, 登善诸人, 各出其奇, 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 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言其骨力, 气势在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之上。启功先生称赞此帖: “烂漫生疏两未妨, 神全原不在矜庄; 龙跳虎卧温泉帖, 妙有三分不妥当。”自注云:“其字结体每有不妥处, 譬如文用僻字, 诗押险韵,不衫不履, 转见丰采焉。”[5 ] 草书《屏风帖》也胎息二王, 笔力遒劲, 为一时之绝。《淳化阁帖》卷一收其《两度帖》等十九帖, 宋张耒《宛丘集》说唐太宗“用笔精工, 法度粹美, 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确实《淳化阁帖》卷七也误将唐太宗《自慰帖》、《晚复帖》窜入王羲之诸帖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太宗如此喜欢书法, 臣下又怎能不将之发扬光大呢!四、崇韵尚法, 理论先行日理万机的李世民有如此高的书法造诣, 甚至有的学者怀疑《兰亭序》出于太宗之手, 而假羲之之名, 这与李世民

深谙书法理论是不无关系的。

首先, 他强调书的筋骨。在《王羲之传论》中, 批评大家公认的梁朝书法家萧子云曰: “子云近世擅名江表, 然仅得成书, 无丈夫之气, 行行若萦春蚓, 字字如绾秋蛇, 卧王蒙于纸中, 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 聚无一毫之筋, 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滋播美, 非其滥名邪。”[1 ] 他主张: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1 ]骨力之说虽然不是李世民首先提出, 但他的这种强调, 是为了增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凝重的力度, 这无疑是给后代故作姿态的书法家预留了一剂治疗软骨病的良药。与此同时,李世民对“神气”也十分强调, 他说: “夫字以神为精魄,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 心若不坚, 则字无劲健也; 以副毛为皮肤, 副若不圆, 则字无温润也。”[1 ] 这里的心和神是书法的关键, 心只能通过神表现出来。正所谓神完则气足。李世民出自传统的美学观点,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他在《笔法诀》中云: “夫欲书之时, 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 字则欹斜, 志气不和, 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 虚则欹, 满则覆, 中则正。正者, 冲和之谓也。”他在《指意》中又说:“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和为妙, 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用锋芒,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沉静。”李世民反复强调的“冲和”

即和平典正的气象, 只有具备了内心平静的冲和之气, 得心就能应手, 何必着意于手腕和笔

锋呢? 正如今天许多老书法家所说的一样, 以平常的心写平常的字, 不作刻意的追求而让心意流淌就是最高的书法境界。李世民的主张也给后世的学书人指明了方向, 他说: “书学小道, 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1 ]同时他也把自己的阅历引入书法, 悟出其中道理: “朕少时为公子, 频遭阵敌, 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 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 以吾强对其弱, 敌犯吾弱, 追奔不逾百数十步, 吾击其弱, 必突过其阵, 自背而返击之, 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 朕思得其理深也。”[1 ] 他阐明学书也要抓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太宗也常和欧、虞等大臣论书,对唐代书法理论方面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世民在书法创作上, 一方面“心追手摹右军者深矣”, 另一方面又发扬自己“不守成规、雍容和雅、园劲道丽、朗润流美”的风格, 且开创了行书上石的先河。在书法理论上, 不仅强调“骨力”, 讲究书法的“冲和”之美, 而且指出“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并把自己驰骋疆场的作战阅力引入书法, 悟出学书也要抓住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李世民利用帝王的权威, 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 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同时举办书法学校, 重视和培养书法人才, 宏扬书法文化,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崇楷尚法唐代书法也对后世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

实基础, 因此, 我们可以结论说: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雄视百代, 其地位之高是无人可与相提并论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故事 《唐太宗论止盗》一文出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传当时的唐朝鸡鸣狗盗之徒 甚多,百姓家家户户都担心夜里有小偷来偷东西,为了治理这一社会问题,唐太宗李世民 与群臣商讨“止盗”的方法。 唐太宗问群臣要如何解决盗贼猖獗这个问题,有的大臣主张用严厉的刑罚来处罚被抓 住的盗贼。唐太宗认为:百姓中之所以会有人去做盗贼,是生活所迫,是因为国家不够富裕,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贪官,没有繁重的苛捐杂税,百姓人人都 有余粮,吃得饱,穿得暖,那么鸡鸣狗盗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自此,唐太宗开始自上而下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上,开始节俭以减少开支,惩治贪官,君主不骄奢淫逸,做官的清廉,百姓自然不用多交赋税来供养这些人;对下减轻百姓的赋 税及劳役,兵役,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不用以偷盗为生。推行这些政策几年后,唐朝社会 治安秩序井然,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可见唐太宗推行的这些政策是从 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后来唐太宗常对身边的侍卫说:自己不敢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君主的欲望通常 都要百姓来承担,国以民为本,剥削百姓供养君主,国家也会随之衰弱的呀!后人将唐太 宗止盗的理论记录下来,《唐太宗论止盗》成为了历代君王拜读的治国之道。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民风开化,经济繁荣,一派祥和, 直到今天,我们提及他的“贞观之治”都不免感叹当时的盛况。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昌盛,与李世民爱民如子息息相关。其中唐太宗吞蝗讲的就是他爱民的一个典故。 有史料记载,贞观二年,长安城里大旱,长时间的大旱必然引发虫灾,果然不久四处 便开始闹蝗虫。李世民进入百姓的庄园看粮食的受灾情况,看到蝗虫遍地,便捉了几只放 在手心,对着手心的小虫子说道:“粮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粮食,百姓就会挨饿。百姓如果有什么罪过,应当是我这个一国之君没有做好,应该由我来承担,如果你能显灵 的话,就吃我的心吧,把粮食还给百姓!”说罢,就要吞下蝗虫,群臣阻拦,说万一吃了 生病呢!唐太宗说:“我愿意承担百姓的所有灾难,小小的疾病怕什么?”说罢不等群臣开口,就将蝗虫吞了下去。说来也算离奇,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而唐太宗吞蝗的事迹却流芳 百世。虽然这个故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表示了唐太宗爱民的形象。 唐太宗吞蝗事件中唐太宗对蝗虫说的那些话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将一个国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伟岸。在国家有难之际,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担忧的是民生,无怪乎当时的百姓对唐太宗如此的爱戴了!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唐太宗用人及纳谏的故事 谁有本事就用谁 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 “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要不就写写划划嘛!” 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 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不能以新旧分先后。新人有才干的,就要升官;旧人没有才干的,当然不能提拔。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年轻时候的好朋友,又是他的大舅子(皇后长孙氏的哥哥),有才干又有大功,唐太宗就任命他作了宰相。长孙皇后知道了,怕别人说闲话,对唐太宗说:“我作了皇后,已经够出风头的了,你就别让我哥哥当那么大的官,免得……” “不。我任用你哥哥,是因为他有宰相的才干,不是因为他是我的亲戚。”唐太宗坚持让长孙无忌当了宰相。 唐太宗这几件事办得好。他用人,就用有才干品德好的,不管那人跟自己个人的关系怎么样。 虚心纳谏 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纳谏”(纳是接受的意思,谏是规劝的意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能纳谏的一个。 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 《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全文古诗如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a/ihiminhtm。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最新2018年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考试(6、7级)字帖

硬笔书法考试专用纸 (67级)A卷 一、第一件书写要求:创作必须按命题内容用楷体书写。 苏 轼 蝶恋花 人整绣去望记前香帘,断得深云相纱高画意缕见窗唐屏难。处几路初轻敛,度。会诉尽低春燕遇。 春眼光子。山佯暮双好羞行。飞梦不,那来惊语笑日又回 座位号考生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处

硬笔书法考试专用纸 (67级)B卷 一、第一件书写要求:创作必须按命题内容用楷体书写。 晏殊凤衔杯欢两彩晴露青娱情笺天莲苹地难长际相昨。寄,。倚夜只。锦空。秋凭可书目独风空惜细断凭起憔良。、朱。悴辰谁遥阑无。好信山、限景道翠愁个 、、。望、 座位号考生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处

硬笔书法考试专用纸 (67级)C卷 一、第一件书写要求:创作必须按命题内容用楷体书写。 苏轼 蝶恋花 多里秋少绿花情佳千。水褪却人墙天人残被笑外涯家红 无。道何绕青情笑。处。杏恼渐墙无枝小。 不外芳上。闻行草柳燕声人。绵子渐,墙吹飞悄墙里又时 座位号考生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处

硬笔书法考试专用纸 (67级)D卷 一、第一件书写要求:创作必须按命题内容用楷体书写。 苏轼临江仙从营恨门三夜此?此都更饮逝夜身不。东,阑非应家坡江风我,童醒海静有倚鼻复寄谷,杖息醉余纹何听已,生平时江雷归。。忘声鸣来小却。。仿 舟营长敲佛 座位号考生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处

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 硬笔书法考试专用纸 (67级)A卷 二、第二件书写要求:用除楷书以外的字体书写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蝶恋花》)座位号考生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处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功过

第33卷 第2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33No 22010年04月 Jo ur nal of Y ang tze U niversity(So cial Sciences) A pr.2010 收稿日期:2010 01 16 作者简介:焦兴青(1963 ),女,甘肃民勤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研究。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及功过 焦兴青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与管理系,西藏拉萨850003) 摘 要: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其雄才大略与贞观之治密不可分。主要从贞观之治出现的历 史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唐太宗功绩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纳谏;用人 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2-0349-0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重视历史上经验教训的借鉴,更注重治国方略、用人,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吏治清明、文化昌盛、对外开放等良好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一、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具有重视人才理念。深知人才是统治的关键。 能安天下者,惟有得用人才!,隋朝被推翻,士族地主受到沉重打击;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寒微地主受重用获得参与政事的机会,统治基础扩大;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大批有才干的人形成大唐智囊团,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基础。 不拘一格,惟才是举,数次颁发诏书求取人才。他用人不避仇怨、门第、民族、兼收并用, 量才受职!;用人 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长。自古人君致治,难道能借才异代么?患在自己不能访求,奈何轻量当世?!;抛弃民族偏见,任用阿史那杜尔等少数民族将领。因此贞观人才济济,为唐朝强盛各显其能。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故能人尽其才,才尽其 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1] 他胸怀宽广,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封德彝、裴矩、李勣、秦叔宝、尉迟敬德等备受赏识, 房谋杜断!成为佳话,在位23年提拔20多名宰相,庶族出身的超过1/3,重视科举制度,增设科举考试科目,鼓励读书人通过科 举考试做官。 善于纳谏,是少有的贤达开明的君王。他认为安定天下,君主切不可独断专行,否则决策错误,导 致王朝灭亡。君臣如同源与水: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1] 认为君善于纳谏,臣敢于进谏,君臣达成默契,则国家兴盛,要达到这种默契,关键在于帝王能明察用人。 君正臣才敢直!,其开明是魏征成功进谏的重要因素。他接受魏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思想,能听取臣下不同意见,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李曰: 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他虚心纳谏,大臣才敢于进谏,魏征进谏达200余次。魏征逝后他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且殂逝,遂亡一镜矣![2](P154~157) 他警惕阿谀奉承,总告诫大臣: 君主如若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其臣下一定会谄媚他。如若君主失去国家,臣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随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全其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定要直言相告,且莫报喜不报忧。!这种居安思危意识使他有错能纠正,把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赏功罚罪。他规定 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1](P92~98)他以赏罚严明为管理官吏的重要手段,重视考核监督。为使赏罚有据,他重视对地方官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你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生平吗?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李世民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早年经历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

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进封秦王。 四方征战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李世民事迹

李世民事迹 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政治家成长故事_盛世君王李世民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在武功郡(今陕西武功)。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的长兄叫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李元霸等几个弟弟。李家是陇西人,有鲜卑人的血统。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最有作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能任贤纳谏,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发展西域交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历史上被誉为“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另外,他还是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李世民少年聪颖,胸怀大志。不断的读书求学使他逐渐具备了不凡的气概和胆略。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招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

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因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果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果投降后被处死。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称王称帝的很多,鹿死谁手一时还很难预料。年轻的李世民领兵出征,开始了统一之战。经过多年不停的征战,李世民终于率领唐军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公元621年,李世民带着盖世无双的战功,回到长安。他的声誉、威望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引起了李建成的妒恨。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联合起来,一同对付李世民。而李世民既然名气“奄有四海”,也并不掩饰自己想当皇帝的欲望。两大集团之间终于发生了殊死决斗。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在长安玄武门设下伏兵,一举诛灭了李建成集团。当年,李渊退位,李世民黄袍加身,尊为唐太宗。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战胜政治对手太子集团而登上帝位,除了他本人卓越超群的智慧和才能之外,更在于他能够识别和使用人才。 李世民用人以德才为标准,不分新人旧人和亲疏贵贱,只要有德有才,都根据他们的实际,安置到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位置上。李世民又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主,能随时用隋亡的教训来提醒自己。他对大臣们说,如果君主做事不对,就要勇于进言促使改正。 李世民还打破当时传统的门阀观念,继承隋朝的科举制度并进一步固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那么李世民的年号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李世民的年号,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元626年,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就此开启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登基后,看见全国上下一片萧条的景象,心中很是担心。因为隋末战争的缘故,唐朝人口不到三百户,为了兴旺人丁,唐太宗决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除此之外,他亲眼见证隋朝的灭亡时因为朝廷的腐败,为了汲取经验,唐太宗一直虚怀若谷,励精图治,积极听取朝中大臣们的意见。经过一系列的稳定措施,社会各方面逐步呈现回升趋势。 在政事上,李世民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并且倡导朝廷政治的清明。唐太宗曾经派遣房玄龄和李靖等朝中重臣考核各地官员的业绩,在全国范围内巡察,整顿风评。唐太宗亲自选拔地方官,并且将他们的功劳和过失写在宫中屏风上,确保政治上的清明。除此之外,唐太宗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要轮流值班,以便朝廷即时召见。 在军事上,李世民派遣李靖到塞北平定突厥,在李世民的军事战略之下,突厥被唐朝所灭。这一战让西域各国的首领记住了唐太宗李世民,此后尊称他为“天可汗”。

经济上,唐太宗重视农业的发展,并且减少了农民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定生产生活。对于商业,唐太宗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在政策的鼓动之下,各地商品经济逐渐萌芽和发展,推动了唐朝经济发展。 在外交上,唐太宗积极和其他国家展开友好外交政策,使国内外保持密切频繁的联系。促进了唐朝和印度、吐蕃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开启的贞观之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李世民除了政事治国的才能以外,他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 当初,李渊起兵晋阳讨伐隋朝就是李世民的主意,李世民看清了时局形势,才敢让父亲果断起义出兵。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分是分不开的。 公元615年,李世民受率领军队到雁门关去营救隋炀帝。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成功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自己,父亲李渊决定出兵讨伐隋朝。李世民被父亲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李世民率兵进攻长安,一举灭掉了隋朝。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进封秦王。李渊下令让李世民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李世民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李世民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

大唐的建立都是谁的功劳 全部都是李世民一个的吗

大唐的建立都是谁的功劳全部都是李世民一个的吗 本文导读:虽然李渊是大唐的开国之君,但从名气来说,李世民这个儿子的风头却盖过了李渊。克定天下,征战四方仿佛都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甚至晋阳起兵的主意也被划到了李世民的名下,李渊成了坐享其成的无能之人,是在中了美人计,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被迫起兵。真相是不是这样呢? 绝对不是,这只是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贞观史臣为了说明其夺取皇位的合法性,而抬高李世民,压低李渊的结果。李世民固然立下了无数军功,但相对于李渊来说只是局部对全局、一隅对全体的关系。下面分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晋阳起兵 武德二年(619),李渊的好朋友宇文士及投靠大唐,来拜见李渊,李渊对左右大臣们说:“此人与我谈及天下事在六七年前了,你们都在他的后面。”也就是说,李渊在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起兵之时就已经有夺天下之志了。

之后李渊一直不露锋芒,隐忍不发。看到群雄并起、天下汹汹的形势,李世民等人都坐不住了,纷纷劝说李渊起兵。但他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仍然不动声色。当关中出现可乘之机时,李渊便接受了大家的劝告,毫不犹豫的誓师起兵,而不是迫于美人计的压力。 李渊 李渊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许以厚利,将其稳住,免除后顾之忧;同时抓住瓦岗军李密的弱点,大拍马屁,显示自己并无称帝之意,骄傲的李密着了李渊的道,全力攻打东都洛阳,为李渊挡住了大量隋军的支援。 攻占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给三个儿子各自安排了任务,李建成为陇西公,统领左军;李世民为敦煌公,统领右军;李元吉留守太原。三个儿子均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所以,整个晋阳起兵过程中,李渊是总导演,对起兵的

外围环境与内部事宜都有妥善的安排。李世民在起兵的谋划中起到了劝说李渊,帮助李渊下决心的作用,在军事行动中只是统领一方的大将,肩负自己的作战任务。 李世民 第二、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 在攻占长安后,大唐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大幕。期间,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无数大功,是李世民一生引以为豪的经历,但这也只是统一天下这盘大棋的一部分,而下棋的正是李渊。 占领长安后,李渊制定了先稳固后方,后东出中原的战略计划。 稳固后方:一是派李世民攻打薛举与刘武周;二是派安兴贵潜入西凉,发动政变,俘虏大凉王李轨;三是派侄子李孝恭南下经略巴、蜀等广大地区。 经略中原:分两路进军,一是北方派李世民逐鹿中原,攻打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割据势力,后期由

[总结范文]李世民简介

[总结范文]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简介 学习总结(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用心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最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

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学习总结(二):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方法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用心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

(整理)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含照片)gxj

唐朝皇帝世系附帝王像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 年~626年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书法等级考试书写内容及要求

附件4 2016年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形式及要求为保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经研究决定,现将2016年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形式及要求公布如下: 一、临摹创作范围及要求 (一)毛笔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 1-3级毛笔考试为自选临摹,其余级别毛笔考试形式分别为自选临摹和命题创作两部分。毛笔考试不用标点符号,繁体、简体不限,一律竖幅。临摹部分必须为古代字帖,不可临摹当代书法或以创作取代。落款不得书写考生姓名(包括笔名、化名、字号)。 1.毛笔1-3级 自选临摹:字帖不限,楷书、隶书自选一种,字数10字以上(中楷、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四开,竖式。 2.毛笔4-7级 自选临摹:字帖不限,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自选一种,字数20字以上(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三开,竖式。 命题创作:五言诗一首,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自选一种(可以与临摹字体相同,也可不同)。考试范围为以下ABCD四套试题,考试前由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书法评审专家委员会抽取其中一套作为正式考题。 A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卷: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 C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D卷: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3.毛笔8-10级 考察两种书体。楷书、隶书必选一种(临摹或创作),篆书、行书、草书必选一种(临摹或创作)。 自选临摹:须为古代书法字帖(自备),字数28字以上(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对开,竖式。 命题创作:七言诗一首,字数28字。 (二)硬笔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 1-3级、4-7级、8-10级硬笔考试形式分别为自选临摹,命题创作,自选临摹古帖和命题创作两部分。1-5级建议使用规范字,6-10级繁简体不限。硬笔书法标点符号可占一个,也可不用。临摹部分须为古代字帖,不可临摹当代书法或以创作取代。落款不得书写考生姓名(包括笔名、化名、字号)。 1.硬笔1-3级 自选创作:楷书一件。字数70字左右,内容不限(自备)。16开,70个方格(1号纸)。 2.硬笔4-5级

李世民

唐王李世民 1人物生平 李世民画像[6]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陕西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8] 晋阳起兵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3]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8] 四方征战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3-4] [8] 玄武之变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9]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10] 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11]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

2020年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形式和范围

2018年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形式和范围 为保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的顺利进行和公平公正的原则,今年考试将范围予以公布。为避免考生完全为考试而突击专练一首诗词,使得考试的目的失去,又不增加考级的难度,经研究决定,公布本年命题创作的ABCD四份试题(自选临摹部分不用范围),本年度两次考试前由主考学校决定其中一份作为正式考题,而高级(8—10级)层次不再提前公布范围。5月12 日考试。 毛笔1-3级 自选临摹:字帖不限,楷书、隶书自选一种,字数10字以上(中楷、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四开,竖式。 毛笔4-7级 自选临摹:字帖不限,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自选一种,字数20字以上(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三开,竖式。 命题创作:五言诗一首,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自选一种(可以与临摹字体相同,也可不同)。 A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B卷: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余雪》)C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D卷: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毛笔8-10级 自选临摹:字帖不限,字数28字以上(小楷应自行增加),四尺对开,竖式。 命题创作:七言诗一首,字数28字。 要求:楷书、隶书必选一种(临摹或创作)。篆书、行书、草书必选一种(临摹或创作。)计写两种书体。 注1:毛笔书法考试不用标点符号,繁体、简体不限,一律竖幅。 注2:临摹部分必须临摹古代字帖,不可以临摹当代书法或以创作取代。 注3:落款不得书写考生姓名(包括笔名、化名、字号),否则以作弊论处。 注4:8-10级另加试《书法常识》,范围为《书法常识百题》,见《书法考级实用教程》(8-10级),金丹执行主编,中有《书法常识百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硬笔1-3级 自选创作:楷书一件。字数70字左右,内容不限(自带打印稿)。16开,70个方格(1号纸)。字数不足半数不予通过。 硬笔4-5级 命题创作:楷书一件。字数100字左右。16开,108个方格(2号纸)。 A卷: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珍珠鸟》) B卷: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桂花雨》) C卷: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

秦王川简介

秦王川简介 秦王川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永登两县境内,其南北长40公里,东西最宽处16公里,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从地理学上看,秦王川算不上“川”,而应该是兰州地区地势最平坦、面积最大的高原盆地。它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 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秦王川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迹。在先秦时,一直是羌人游牧之处;秦汉时为匈奴游牧之地,后为霍去病所逐。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吐蕃所占;北宋时被党项族占据。其实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时秦王川就已随金城域(兰州地区)归入西汉版图。 据考证,今天的秦王川在隋朝之前叫“晴望川”,盖因其地势平坦,宽阔空旷,一望无际,而在晴天远望时常常会看到海市蜃楼的美境。古人名其“晴望川”,意即天晴方能望见川之雄阔。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上述少数民族在这里游牧并且为了占据它而频频发生战争,可见这里曾一度水草丰美,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因为秦王川黄土青山遥相辉映,又被称作“黑川”。黑川孳牧,也是古时文人墨客笔下经常出现的情景。 至于秦王川的得名,其说有四,最流行的说法是:公元

617年7月(隋大业十三年)金城(今兰州)校尉,山西万荣县人薛举在兰州起兵反隋,字号“西秦霸王”,定王都兰州,建年号为秦,秦王川成为西秦霸主薛举的屯牧之地,并将“晴望川”改名“秦王川”,此名一直沿袭至今。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薛举曾自号西秦霸王,占据兰州、陇西一带长达5年之久。而且当时的李世民也曾史称秦王,又是他灭了薛举的政权,虽说李世民的活动范围从来没越过陇砥(六盘山),但其影响力前无古人,是所有秦王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况且他祖籍陇西成纪和兰州关连,以他之名号命名秦王川,也是有可能的。 其次,历史上还有一个定都兰州的西秦王朝。创建者为东晋鲜卑人乞伏国仁。前秦苻坚在位时,乞伏国仁为镇西将军,坐镇勇士川,(今兰州市榆中县苑河流域)淝水之战中趁势而起。于太元10年(公元385年)自称大单手,领秦州、河州牧,自立为王,定都兰州,年号建义,史称西秦。其先后历四主,47年,其兴盛时,所辖面积从甘肃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共11州、30郡48县。西秦统辖范围之广,自然覆盖了今天的秦王川一带,鲜卑乞伏氏为游牧民族,因而,秦王川之名源于西秦也有可能。 也有人认为,秦王川名称的由来,应该和前秦苻坚大帝有关。前秦13万大军讨伐后凉时,曾驻扎在秦王川。因此,秦王川最早成为前秦大军的屯聚区,并因此称作秦王川。淝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历史: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新人教选修4)【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授课提纲】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善于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4、民族政策

①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定西突厥。 ②加强管理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③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④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⑤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 (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表现 (1)制度建设 ①政治上发展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②文化上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 ③经济上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重用人才 ①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避亲仇(如重用原是太子李建成属官的魏征);办学科举,广开才路。 ②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各取所长(房玄龄,杜如晦);一视同仁,民族平等;广开言路,兼听博采。纳谏如流,奖罚分明。 ③爱惜人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待臣以礼,爱护下属。 (3)从谏如流

我对唐太宗的认识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

唐太宗的一生功过

唐太宗的一生功过 闲来多读历史故事。明白古往今来统治者老了性情固执。 港中乱局。群龙无首。执权者互相攻奸。如三国群臣汝虞我诈。 唐太宗的一生功过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 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于隋朝开皇十八年(599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

窦皇后的次子。614年李世民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617年,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起兵反隋。攻克长安后,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国公。618年,迁赵国公。李渊称帝后,李世民拜尚书令、晋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与三场大战役:一、破李轨,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胁;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唐京军民以崇隆的欢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将、领司徒、陜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辟弘文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一个小内阁。 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征、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