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矩阵的转移与分析

土地利用矩阵的转移与分析
土地利用矩阵的转移与分析

宿迁学院

2011 学年— 2012 学年第 1 学期

土地利用矩阵的转移与分析实验作业报告书

专业:资源环境班级:

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实验室D203 任课教师:

实验题目:土地利用矩阵的转移与分析

实验环境: ArcMap

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分析等: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宿迁1980到2000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分析宿迁这20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

利用Arcmap软件,计算宿迁1980年到2000年,土地利用转移的面积,以此分析宿迁土地利用。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双击打开ArcMap,选择“一个新的空地图”,单击“确定”。

2、加载实验文件所在文件夹下“lu19802000_Unew.shp”文件。

3、选中文件,如图所示:

4、右击选择“打开属性表”选项,打开如图所示表:

5、在右下脚“选项”中选择“通过属性选择”跳出如图所示表:

6、在左边“字段”与右边“唯一值”以及中间运算式中依次选中如下字段,形成代码:"useid3" = 11 AND "id_new2000" =21

7、选择“应用”后,单击“选中的”,得出如下图所示表:

8、右击选中“newarea”,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统计”,得出如下图所示:

9、在表格中记录“总计”一栏数据(四舍五入)。

四、实验结果及结论分析

从计算的LUCC表格可以看出,对角线的面积最大,可以看出宿迁从1980年到2000年土地类型变化不大。土地类型为耕地,林地转化城镇用地的面积较大,说明宿迁这20年中,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宿迁城镇不断扩大,耕地林地渐渐减少。

通过本次的实验,我初步掌握了Arcmap软件,并学会了运用Arcmap软件计算宿迁1980年到2000年土地利用转移的面积,初步分析了宿迁市的土地利用的转移用途等。我学会了遇到难题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要懂得谦逊请教其他人,不能盲目的做题,需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仅供参考,希望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本文仅帮助学习!!!宿迁学院五系 story

求好评!!!!!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摘要结合国内外有关案例,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类型以及沿线地区活力等三个角度,重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用地,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城市土地利用活动刺激了人和货物交通需求的产生,并不断增加交通系统的负荷,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功能和效率的下降。而城市交通系统不仅用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同时会影响用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变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中,不可能单纯以土地利用或交通系统为本位主义,而需要注重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整合效应,协调其间的空间和时序关系,以促进良性循环的实现。 1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形式同土地开发模式紧密相联。密集的城市结构促使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分散的住宅布局促使小汽车的普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增多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成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法国里昂市政府规划部门曾在旧城东侧开辟了一个新区,由于第一条地铁只通过新区,于是出现了新区健康发展、旧城日渐萧条的局面;而当经过旧城的第二条地铁建成后,旧城又焕发了生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运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紧凑的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2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为人们提供快速出入市中心的交通手段,从而能使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在地域上分开,使居住地疏散出市中心。这样,住宅和商业等设施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住宅和商业等设施的用地需求量增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使用类型,也将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不仅可以强化市中心的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功能,而且也将为城市新城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 以东京武藏野线新浦安站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分析:图1~3 分别列出了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1 km 圈、2 km 圈) 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3 ]。从图1 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范围内,1974 年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相当于熟地) 占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随后这些用地渐渐被开发成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到了1984 年,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用地达到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另从图2~ 3 也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1 km 圈与2 km 圈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也有上述同样的趋势。但是离开车站越远,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的比例就越高。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给周边地区开发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生成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的方法

生成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的方法 这里是网上搜到的生成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的几种方法,以飨来者: A 栅格数据做转移矩阵 B 矢量数据做转移矩阵 1 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7680145.html,/benben-sky/blog/static/24530388200811100256763/作者DAHONGME 根据你的数据类型选用不同的数据生成方法 若你的数据是Raster格式:则有如下方法

1 Erdas Imagine----Interpreter---Gis Analysis---Matrix,输入两个时相的Raster 数据即可 做这一步之前记得先对两时相的数据进行重编码(nterpreter---Gis Analysis---Recode) 一般运行如果出现错误肯定是重编码没做好,请继续查证。 2 先在Erdas中利用Modeler 计算如下公式 NC(I,J)=NC(I)*10+NC(J),(J>I) 其中:NC(I,J)表示i,j 两年份的土地利用变化图;NC(i)表示i年份遥感分类影像;NC(j)表示j年份的遥感分类影像。 在此计算的基础上,将以上变化影像图转化为BIL格式,再利用ARC/INFO GRID模块将影像转为GRID格式,然后利用GRID模块中的属性表(vat)查看命令对影像灰度值进行统计,最后得出土地利用转化举证。(注:此方法本人尚未实现过,不知可行否)。 若数据是Vector格式 1 Erdas Imagine----Interpreter---Gis Analysis---Matrix,输入两个时相的Vector 数据即可 此时注意输出栅格大小不应设的太小要不一运行就会提示你的空间不足 做这一步之前,请做好前期的地理编码。 2 ArcView3.3加载spatial analysis模块 把两时相的Vector图转成grid格式(当然中间有一些单位的设置根据你做的图的分辨率来设置即可)analysis---mapcaculate 直接计算即可。 3 把两期解译完的Vector文件在arctoolbox——overlay——union中叠加,注意:两个文件不能用同一个字段名,比如一个用93Type,另一个时相则用 00Type 叠加后的文件在Arcmap中打开,选中文件,然后点右键——Property——空间查询,输入条件语句,比如:93Type=…1?And 00Type=…2?;查询结果即为第一种类型转化为第二种类型的图形,可以另建一图层比如:12,把查询结果复制到12图层上。统计出面积,依进行,就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 最后输出土地利用变化图,如下图所示:

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

X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 XXXXXX有限公司 起草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审核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批准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XXXXXXXX有限公司 审核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批准人: ___________ ____ _ 日期: __________ _

目录 1.目的 4 2.文件编号 4 3.样品 4 4.分析部门 4 5.时间 4 6.检测项目及规格要求 5 7.分析方法描述 6 7.1外观 6 7.2溶解性 6 7.3红外吸收光谱法(IR) 6 7.4紫外吸收光谱法(UV) 6 7.5液相质谱(LC-MS) 7 7.6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7 7.7含量8 7.7.1色谱条件8 7.7.2溶液配制8 7.7.3进样序列8 7.7.4系统适用性标准8 7.7.5含量计算8 7.8有关物质9 7.8.1色谱条件9 7.8.2流动相9 7.8.3溶液配制9 7.8.4进样序列10 7.8.5系统适用性标准10 7.8.6有关物质计算10 7.9水分11 7.9.1水分测试条件11 7.9.2系统适用性11 7.9.3样品测试11 7.10干燥失重11 7.11熔点12 7.12炽灼残渣12 7.13重金属13 7.14溶剂残留14 7.14.1色谱条件14 7.14.2样品及标准溶液制备14 7.14.3进样序列15 7.14.4计算15 7.15粒度15 7.16铜离子含量16 7.16.1仪器设备16 7.16.2溶液的配制16

分析报告方法转移方案设计(指南设计)

XXXX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指南) 转出方:XXXX公司XXXX实验室 起草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接收方:XXXX公司XXXX实验室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目录 1目的 1 2 文件编号 1 3 样品及标准品编号 1 4 转出和接收实验室基本信息 1 5 计划实施时间确认 2 6 转移文件确认 2 7 仪器确认 3 8 人员确认 4 9 分析方法检验项目及合格标准 4 10 分析方法描述 5 11 对比试验设计 5 12 可接收标准 6 13 数据异常及偏差调查 6 14 总结报告 6

1目的 XXXX公司XXXX实验室向XXXX公司XXXX实验室转移XXXX分析方法,方法包括:性状、鉴别、含量、有关物质、水分、干燥失重、熔点、炽灼残渣、重金属、残留溶剂、溶出度(此处仅为举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文件编号 根据公司文件编号规定进行编号 3样品及标准品信息 4 转出和接收实验室基本信息

5 计划实施时间确认 6 转移文件确认 接收方对转移文件进行确认,确认转出方移交了相应的文件,所需转移文件及检查结果填写表1。 表1 转移文件确认

7 仪器确认( 仅举例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此内容编写) 接收方对实验室仪器进行确认,确认接收方实验室仪器性能能够满足方法转移的需要,所需仪器及其检查结果填写表2。 表2 仪器确认

8 人员培训确认 对接收方实验室参与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能根据转移的检测方法进行准确操作,同时对转移方案有充分的了解,接收方实验室对人员培训情况进行确认,填写表3。 表3 人员培训确认 9 分析方法检测项目及合格标准(仅举例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该分析方法转移的检测项目及其各项目下的规格要求如表4所示: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现有ABCD...期等土地利用数据: 1)矢量操作:使用union或intersect,将A期和B期的矢量图层进行叠加,然后数据库操作-> 字段计算器-> “新字段= A期.土地利用类型字段*100+B期.土地利用类型字段”-> 然后根据“新字段提供的信息”进行面积统计等后期操作。 注:*100 是为了区分AB两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一位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可以*10、100..., 两位的分类可以*100、*1000...,但不要超过10000,因为太大了就变成连续型栅格了; union 相当于集合操作的并集,两期图层取并集; intersect 相当于集合操作的交集,两期图层取交集; 当各期的图层的范围相同时两者都一样,图层范围不相同时,请仔细选择使用; 面积统计:在字段计算器中完成。 2)栅格操作:在空间分析模块中-> 栅格计算器-> 输入:[A期] * 100 + [B期] -> 生成新的栅格图层-> 然后再根据“新生成的栅格图层”进行面积统计等后期操作。 注:预处理:若是“连续栅格”,通过->空间分析模块的重分类-> 转成“唯一值的栅格”-> 再进行计算; *100 (同上); [A期]、[B期]...是栅格图层名; 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栅格数量* (栅格分辨率* 栅格分辨率)。 3)A -> B的土地利用变化: 101 A期类型1 -> B期类型1(没变化) 102 A期类型1 -> B期类型2(变化) 103 A期类型1 -> B期类型3(变化) ... 201 A期类型2 -> B期类型1(变化) 202 A期类型2 -> B期类型2(没变化) 203 A期类型2 -> B期类型3(变化) ... n0n A期类型n -> B期类型n(???) 或 n00n A期类型n -> B期类型n

关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化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农村土地资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资的合理有序可持续利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的了解农村土地资利用状况,优化农村土地资的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暑假期间,我对××村的土地资利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如下。 调查目的:通过对××村土地资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小见大,比较客观地把握农村土地资使用的现状,主要是找出当前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弊病,从而为优化土地资配置,提高土地资利用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时间:2009年8月9日——1日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使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别、有效使用情况、土地规划现状等等) 一、××村土地资使用状况及特点 ××村是一个土地资相对匮乏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712人,拥有土地面积近80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林地约0亩,建设用地(包括道路、桥梁、河滩等)19亩。 经调查,××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耕地面积少,地少人多 该村耕地共分三等,分别为 一等(平整黄土地)、 二等(洼地、沙土地等)、三等(岭地、拓荒地等),(注:图不一)各类土地都比例如下图所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且三等地占了近1/4的比例,良田面积偏少,再加上一些不当经营状况,住房挤占耕地,使耕地面积越发紧张。 单位:亩 2 地块多,单块面积小,缺乏集约性 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但地块较多,平均每户耕地多于块,这就使得单块耕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机的推广使用,集约性差,严重束缚了劳动力。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ArcGI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一、数据准备(图1) 准备两幅不同时相的土地利用现状图(shp格式),每幅图的属性表都要有一个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字段,并且要使用不同的名称加以区分,如Type1995,Type2000。土地利用类型名称必须统一,并且完整,如都使用“城镇用地”、“有林地”等。 二、数据融合(图2) 在ArcMap里分别打开两个时相的图层,打开ArcToolbox,选择Data Management Tools | Generalization | Dissolve工具。Input Feature选择要融合的图层,Output Feature Class选择输出结果存储的位置及名称,Dissolve Field(s)选择土地利用类型字段(如Type1995),然后勾选Creat multipart features选项,点击OK完成。重复此过程,对另一时相数据进行融合。此步骤使相同利用类型的记录融合为一个记录,以提高后面步骤的计算速度。 三、叠置分析(图3) 在ArcMap中打开两个时相融合后的数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Analysis Tools | Overlay | Intersect工具,Input Features选择两个时相的图层,Output Feature Class 选择叠加结果存储的位置及名称,其余选项可以忽略,单击【OK】完成。 四、计算面积并导出属性表(图4-6) 在ArcMap中打开叠加后的图层数据,在该图层上右键打开属性表,选择Option | Add field… 新建一个字段,命名为NewArea。 在Editer工具条中选择Editer | Start Editing,然后在属性表中NewArea字段上单击右键选择Calculate Geometry… ,在打开的Calculate Geometry对话框中,Property选择Area,Units选择要使用的面积单位,单击【OK】完成图斑面积计算。依次选择Editer | Save Edits / End Editing保存和退出编辑状态。 在属性表中选择Option | Export… 将属性表保存为dbf文件。 五、制作转移矩阵(图7-10)(以Excel2007为例) 在Excel中打开上一步保存的dbf,另存为Excel格式并打开。在Excel中选中所有数据(不要点左上角,只选择有效数据),点击【插入】选项卡,选择【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表】,点击【确定】。 在打开的数据透视表中按图示将字段拖入相应区域。 Excel自动计算矩阵,将该表稍事整饰就得到美观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矩阵中 r(I, j)就表示i类型向j类型转移的土地面积,空值表示i类型向j类型没有转移。 阅读全文(131) / 评论 / 扔小纸条 / 给曾经善良过留言 收藏: QQ书签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7680145.html, / 订阅: Google 抓虾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班级高一(2)班 学号 25 姓名李文瑞 摘要:分析土地资源的种类、状况,针对其概况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分布可持续利用 一、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 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 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分类: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中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 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4)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

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

分析方法转移程序文件

2020年版药典分析方法转移程序文件 一.目的: 规范实验室分析方法转移的过程,保证分析方法从转出实验室到接收实验室之间,样品检测结果一致、可靠、准确。 二.范围: 适用于不同实验室之间分析方法转移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范围: 适用于物料、产品分析方法中物理、化学检测方法的转移; 适用于清洁验证设计的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转移; 适用于研发实验室到生产QC实验室的方法转移或不同实验室之间的转移; 三.职责: 1转出实验室和接收实验室检验人员: 负责转移方法的具体实施,对所测数据准确性负责; 2转出实验室: 确保转出的分析方法均按现行的法律法规或ICH要求完成开发和必要的验证;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起草、审核;负责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现场指导。 3接收实验室: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确认和实施,转移报告的起草、审核; 4QA: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审核,文件归档; 5研发负责人: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的审核; 6质量受权人:负责分析方法转移方案、报告的审核批准。 四.定义 1分析方法转移:是一个文件记录和实验确认的过程,目的是证明一个实验室(方法接收实验室)在采用另一实验室(方法建立实验室)建立并经过验证的非法定分析方法检测样品时,该实验室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该方法,检测结果与方法建立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分析方法转移是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获得一致、可靠和准确检测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 五、内容: 1 方法转移类型 1.1比对试验: 比对试验是分析方法转移时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接收方和转移方共同对预先确定数量的同一批次样品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依据已被批准的转移方案,此方案包括明确列出的细节、使用的样品、预先制定的验收标准和可允许的偏差。检测结果符合预先制订的可接受标准是确保接收方有资格运行该方法的必要条件。 1.2共同验证: 执行分析方法验证的实验室要具备运行该分析方法的资格。转移方可与接收方一起进行实验室间的共同验证工作,包括接收方可作为转移方分析方法验证团队的一部分,

ArcGIS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一、数据准备(图1) 准备两幅不同时相得土地利用现状图(shp格式),每幅图得属性表都要有一个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得字段,并且要使用不同得名称加以区分,如Type1995,Type2000。土地利用类型名称必须统一,并且完整,如都使用“城镇用地”、“有林地”等。 二、数据融合(图2) 在ArcMap里分别打开两个时相得图层,打开ArcToolbox,选择Data Management Tools | Generalization | Dissolve工具。Input Feature选择要融合得图层,Output Feature Class选择输出结果存储得位置及名称,Dissolve Field(s)选择土地利用类型字段(如Type1995),然后勾选Creat multipart features选项,点击OK完成。重复此过程,对另一时相数据进行融合。此步骤使相同利用类型得记录融合为一个记录,以提高后面步骤得计算速度。

三、叠置分析(图3) 在ArcMap中打开两个时相融合后得数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Analysis Tools | Overlay | Intersect工具,Input Features选择两个时相得图层,Output Feature Class 选择叠加结果存储得位置及名称,其余选项可以忽略,单击【OK】完成。 四、计算面积并导出属性表(图4-6) 在ArcMap中打开叠加后得图层数据,在该图层上右键打开属性表,选择Option | Add

field… 新建一个字段,命名为NewArea。 在Editer工具条中选择Editer | Start Editing,然后在属性表中NewArea字段上单击右键选择Calculate Geometry… ,在打开得Calculate Geometry对话框中,Property 选择Area,Units选择要使用得面积单位,单击【OK】完成图斑面积计算。依次选择Editer | Save Edits / End Editing保存与退出编辑状态。

鄂尔多斯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分析

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社会调查报告 鄂尔多斯地区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与耕地的保护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字 2016年9月10日

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基于鄂托克旗的调查 前言:“艰辛如人生,实践长才干”,作为大学生,我们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况且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2016年7月放假之后的第十天,28日至8月8日我开始了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报告活动。只不过与别人不同的是,我想通过亲身体验,切实访谈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周围所生活的环境,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找出自身对社会问题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结合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区的实际概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毛乌素沙漠腹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年平均气温6-8℃,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是驰名中外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原产地。工业上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产有40多种,主要有煤炭、天然气、天然碱、耐火粘土、石膏等,其中石膏储量居全国之首。除此之外,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距今1000—3000万年前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四合木、半日花、沙东青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惜植物群系。国家级恐龙足迹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奇特、种类多、世界上首屈一指,近年来草原、寺庙、温泉等旅游资源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近年来随着鄂托克旗改革发展进程加快,城镇空间拓展迅速,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生态脆弱性加剧了土地治理问题的必要性。:首先,土地面积大,宜牧土地资源丰富,宜耕土地贫乏,宜林地少。鄂托克旗牧草地1535272.76 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75.38%,其中阿尔巴斯苏木草场资源最丰富,占全旗牧草地资源的37.09%。耕地、园地、林地面积小,宜农土地贫乏,宜林地少。其次,人均土地数量偏大,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波动性大。全旗人均土地面积21.23公顷,人均牧草地面积16.00公顷,人均拥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处于自治区较高水平,但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再次,土地利用布局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形成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东南部毛乌素沙漠地以林牧业防风固沙为主;中部梁洼地是全旗社会经济的中心,基本建设水平较高,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多元化;西北部山梁地以牧业利用为主,工矿业较发达;西北部沿河阶地是农业用地的集中分布区。在对当地国土资源局的询问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其次,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愈发脆弱。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区,植被相对稀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前不断强化的资源开发冲动诱发生态环境问题的风险不断加大。特别是一些露天矿的开采,对局部地区的植被已造成严重破坏。而且随着资源开采强度的持续加大,这类生态环境问题将不容忽视。再次,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着原始性、掠夺性和破坏性。农牧民私自垦荒、套荒、撂荒、广种薄收、大水漫灌、粗放经营、靠天养畜、超载过牧、滥采乱挖,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浪费,退化加速、加剧。最后,土地利用深度不够,农田、草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土地的荒漠化

分析方法验证方案

异烟肼含量测定分析方法验证方案验证原因:验证类型: 新项目验证再验证 其它 预验证 回顾性验证转移验证 方法描述: 本分析方法为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方法。为确保其检测结果准确,对该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系统精密度、方法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线性和范围、准确度、耐用性进行评价。 验证依据: 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析方法(295页) 验证时间: 2010年07月09日~2010年07月10日 验证项目组成员及职责:

验证内容:-

a)人员培训: b)仪器设备、标准品和试剂: 仪器设备 标准品和试剂 c)样品

色谱条件 色谱条件 色谱柱:agilent ODS-2 长度:250cm ,内径:4.6mm ,填料 C18 ,填料粒度:5μm 检测波长:262nm,带宽30 柱温:25℃ 进样量:20μl 流速:1.0ml/min 流动相A:0.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用磷酸调pH至6.0),流动相B:甲醇 A:B=85:15 停止时间:12min 1.系统精密度 1.1.溶液配制 系统精密度溶液:取异烟肼10mg,置100ml容量瓶中,精密称量,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1.2验证过程及结果 系统精密度溶液连续进样6次,记录其异烟肼峰面积、保留时间。 可接受标准:异烟肼峰面积RSD≤2.0%,保留时间RSD≤2.0%。 结论:

2.重现性试验(方法精密度) 2.1.溶液配制 2.1.1.对照溶液:取异烟肼工作标准品10mg,精密称量,置100ml容量瓶中,用水溶解 并稀释至刻度。 2.1.2.方法精密度溶液:取异烟肼样品10mg置100ml容量瓶中,精密称定,用水溶解并 稀释至刻度。用此方法配置同一批号的样品溶液6份。 2.2.验证程序及结果 工作标准品溶液进2针,样品溶液各进2针。记录异烟肼峰面积,计算样品含量。 可接受标准:异烟肼含量的RSD≤2.0%。 结论: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加、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和各种资源向城市大量聚集,“城市土地不够用”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最大的一个限制性因素,针对土地制约着城市未来发展的问题,主要从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城市土地的利用现状及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合法、高效的使用。 关键词:城市土地,问题,城市规划,集约利用,对策 自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土地的位置固定性和稀缺性,使得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城市土地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聚的区域,是人口、工业、居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商业等集中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扩张使得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如果对土地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将引起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必须合理、集约利用城市土地,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一)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城市土地存在严重的土地纠纷,在征收土地过程中,由于土地产权主体的不明确、征地补偿对象不清晰而产生的一系列争议; 2、城市土地存在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城市土地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来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但在市场中应用最多的主要是采取“价高者得”这种完全靠实力的挂牌方式来获取城市的土地使用权,从而忽略了竞得者对土地的利用是否有合理的规划意图或是否能促进城市的发展,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土地市场导致土地的最大价值无法实现,资源的部分浪费; 3、政府导致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地方政府为增加其地方的财政收入,获取土地的增值收益,把大量土地以征收的形式存放在一起,再通过土地平整,而平整这一过程得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在这之后才会把土地投入市场进行买卖,这样就导致土地闲置现象比较严重; 4、住宅用地供需安排不合理,房地产闲置率高。由于房地产行业的极度膨胀,大大刺激了政府。政府为追求片面的土地收益,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方向不加以控制,导致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住宅房供应不足,而大量的高档商品房却因购买力跟不上而出现闲置; 5、城市外延开发,规模扩张过快。由于城郊地价相对较低,而城区再开发和改造成本较高,导致城市普遍采用不断向外“摊饼式”扩展模式,以产业园、软件园、物流园、大学城等多种形式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土地资源透支,同时也给城市的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6、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过高,住宅、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绿化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比重过低。1、利用模式存在问题:城市扩张占用耕地过多,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在数量上,国内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的方式实现城市扩张,土地浪费严重。城市的扩张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耕地所占比例减少,在城市土地存量有限的前提下,不得不通过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来实现土地的增量,以保证城市的发展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在结构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而住宅、商业服务及交通、市政用地偏低。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住房紧缺,交通阻塞,中心城区企业缺乏发展空间,住宅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突出,从而使城市土地利用总体效益下降。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我国是以“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耕地”为代价,来进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得在占用大量耕地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土地闲置浪费的现象。4、对城乡交接带的土地利用的失控。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失控主要表现是土地利用缺乏统一规划,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住房建房随意占地,外来人口聚集区在城乡交接带大量出现,各行业、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城乡结合部进行开发建设,部分农村地区以集体土地主动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