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将分为合格性与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以客观准确地度量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为根本目的。新型课程标准能否成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依据,关键要看学业质量标准是否管用好用。而要使得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管用好用,需要研制出一套质量水平划分科学精确、具有充分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当前和未来思想政治学科评价研究面临的重大新问题新挑战,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水平划分

陈友芳,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生活》教材主编,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测试组核心成员。

目前已徐徐拉开帷幕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构建新型的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灵魂,融学业质量标准与传统的课程标准于一体。这种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新型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教师培训的大纲、课堂教学的遵循、学生学习的标准,而且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将分为合格性与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以客观准确地度量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为根本目的。新型课程标准能否成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依据,关键就看学业质量标准是否管用好用。要使得

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管用好用,就要求我们研制出一份质量水平划分科学精确、具有充分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业质量标准。这是当前和未来思想政治学科评价研究面临的重大新问题新挑战,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和学科核心素养测试工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在此将我的不成熟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评价策略的思考

要构建质量水平划分科学精确、具有充分可测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首先要搞清楚如何才能观测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本质和功能定位,它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基本素养。

从评价角度看,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的。用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语言说,某个人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是他的私人信息,外人不可直接观测。面对不可直接观测的私人信息,外人只能通过可观测变量加以推断。这是我们寻找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评价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要求,要通过可观测变量有效地推断不可观测变量,评价者设置的可观测变量必须要至少满足“充分性条件”:充分性是指这个或这些可观测变量是不可观测变量的充分统计变量。具有充分性的可观测变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性质:一是敏感性强,二是随机性小。

敏感性强是指可观测变量与不可观测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一旦不可观测变量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可观测变量及时的、强烈的变化。可观测变量的敏感性越强,评价者对不可观测变量的推断难度就越小。例如,要推断一个农民种地是否努力,用产量高低来衡量就比用其体重大小来衡量更加合理。虽然,一个努力种地的人也许会因为其付出更大的劳作而使得其体重下降,但是,其努力程度无疑与产量水平之间具有更强的内在关联。

通常,可观测变量与不可观测变量之间不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二者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从评价角度看,等于不可观测变量本质上是可观测的。例如,人们经常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果事情真的如此,外人就可以从观测到的收获水平完全准确地推断出耕耘水平:一份收获意味着一份耕耘,两份收获意味着两份耕耘,三份收获意味着三份耕耘……。然而,对于评价来说,麻烦就在于一份耕耘并不一定带来一份收获。如果运气不好,也许一份耕耘带来的收获会小于一份收获;如果运气好,也许一份耕耘带来的收获会大于一份收获,因为收获的大小除了要受到耕耘程度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例如,农民的收获就可能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种子质量、化肥质量等因素的

影响。因此,要充分地推断出农民种地的努力程度,就必须要尽可能地排除随机因素的干扰,这意味着:1.评价者必须选择相关性强的可观测变量。例如,多年的平均产量水平无疑就比单个年份的产量水平更能准确反映农民的努力程度。2.评价者必须引入多个可观测变量对不可观测变量加以推断。例如,如果不仅只看该农民实现的产量,而且还看气候、当地其他农民的产量、土地肥沃程度等,就显然比单一只看该农民实现的亩产量高低更能准确推断出该农民的努力程度。因为,一个在气候不佳年份能够种出不亚于平常年份的亩产量的农民,通常要付出很高的努力程度,或者一个在相对不肥沃的土地上能够种出不亚于耕作肥沃土地的亩产量的人,通常也要付出更高的努力程度。因此,综合这些可观测变量能够更好地排除随机因素的干扰,更准确地推断不可观测变量的水平。

当然,无论怎样努力排除,评价者无法做到完全排除随机性,这既是因为受制于评价技术,也是因为受制于评价成本。因此,任何评价或推断都是不完美的。

综合敏感性强、随机性小这两个基本性质,要充分地推断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评价者必须认识到:1.评价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变量应当来自于具有可观测性的行为及其结果。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会通过其行为及其结果表现出来,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与其行为表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无疑要高于与其他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者,他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从诸多具有可观测性的行为表现中筛选出具有高度敏感性的行为表现特征。

2.用于评价某一个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可观测变量应该是一群或一组,即通过多个可观测变量及同一个可观测变量的出现频率来加以更准确地推断。这意味着至少两点:第一,用于推断某个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变量应该是一群或一组。例如,我们要充分推断一个人的某方面人品,可能既需要观测他在单位的表现,也需要观测他在社交中的表现,还需要观测他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又例如,如果一个人能够屡屡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显然比偶尔只发表一两篇高质量论文要更能反映其学术研究能力。第二,用于评价某个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可观测变量除了相关的行为表现群以外,还必须参考其他变量。正如评价农民种地的努力程度还要考虑气候、土地肥沃程度等因素,评价学生某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也同样要考虑其他变量:如情境复杂程度与新颖程度、任务的难度。例如,在更复杂或更新的情境中或在更难的任务中,能够展现出同样行为表现,无疑意味着更高的素养水平。

3.由于评价者不能完全排除随机性的干扰,因此,任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再好的评价也只是对真实素养发展水平的一个近似,我们只能追求尽可能地近似于真相。

因此,基于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启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实际上就是要求评价者要按照敏感性强和随机性小等原则,通过精心、巧妙、科学地设置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等、难度不等的任务情境以诱导出能够充分指向某个核心素养及其发展水平的行为表现群。因此,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包括: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行为表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在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不同的具

体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完成某一项或几项任务难度不等的学科任务,依据所展现出来的行为表现群来推断学生某一素养的发展水平。

一、关于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水平具体划分标准的思考

根据前一部分的思考,要根据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推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应该考虑三个维度:情境的复杂程度与新颖程度、行为表现群或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学科任务的难度。与此相关,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标准研制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如何根据基础性可观测变量一行为表现群和参考性可观测变量一情境复杂程度与任务难度,具体区分学业质量,进而判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呢?这是一个蕴含着大量评价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难题的问题。笔者接下来将就学业质量标准中如何具体刻画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水平谈谈自己的思考。

为了不使得问题变得过于复杂,笔者暂时忽略情境复杂程度与新颖程度、任务难度这两个维度,谈谈如何对任务完成质量进行划等。

假设思想政治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4级,1级最低,4级最高,每一级均代表着整体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层级。因此,为了便于刻画思想政治学业质量的不同水平层级,学科任务完成质量也分为四级。

又假设学业质量标准是服务于纸笔测试。那么,我们首先必须筛选出适合或能够纸笔测试的思想政治学科任务。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特性与功能定位,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学科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项:分类与描述、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

分类与描述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的特征、表现、范围按照某个维度进行刻画、比较和分类,以识别事物、现象问题的性质与种类归属。

解释与论证是指对真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现象与问题,运用学科方法与技能分析原因,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寻求对世界的理解;或运用理论逻辑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与理论命题进行合乎逻辑和科学要求的检验、理解。

预测与选择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行为、事物、现象、问题的结果或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目标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利弊并作出理性选择。

辨析与评价是指结合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根据某个维度对理论、事物、现象的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要素、事物、概念、价值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价值判断,进行辩护和批判。

应该说,上述四项学科任务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思想政治课程几乎全部的学习任务。那么如何衡量这些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呢?笔者认为,评价者可以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具体区分某一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

1.描述、预测与评价维度的运用力。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用一个维度(视角)进行分析到能从多个维度(视角)进行分析,从只能用常见的、熟悉的维度进行分析到能够从不常见不熟悉的维度进

行分析,从只能用给定的(常见)维度进行分析到自己能够选择合适的维度进行分析,无疑体现着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不同。

因此,从描述、预测与评价的维度看,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层级观测某项学科任务的完成质量与思想政治某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只能用常见的一个维度进行分析,到能够从常见的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再到能够用新的维度进行分析,再到能够根据任务要求恰当选择合适的维度。

2.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无论是解释世界还是实践应用,首先必须要求对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力是评价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评价角度看,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层级观测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水平:从只能够准确表述学科知识原理,到能用恰当事例加以阐释,再到能够知道理论原理成立的条件且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是结构化的,再到能够提出批判性意见。

3.学科知识的应用力。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基本目的之一是通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以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学科知识的应用力也是评价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基本指标。从评价角度看,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层级观测学科知识的应用力水平:从只能够正确运用一个知识,到能够正确运用多个知识,再到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再到能够最优地或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4.命题或方案的论证力。无论是认识、解释世界还是实践应用,均要涉及对原理、探究结论或方案的论证,论证其是否科学合理或是否合理可行。因此,论证力是度量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又一基本指标。我

们可以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区分论证力的水平高低:从只能用典型事例加以论证,到能够用学科原理加以逻辑论证,再到能够选择合适的(事例或理论)证据加以论证,再到不仅能够选择合适的证据,而且具有结论与证据的检验意识和能力。

5.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力。当我们应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各种公共与非公共的实践问题时,需要我们不仅要有效应用学科知识,而且还要能够根据决策目标与约束条件设计并选择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根据实际情境中的决策目标与约束条件,设计与选择方案的能力是评价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又一项基本指标。我们依次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观测相关任务或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从只能够设计出一项合理可行的方案,到能够设计出多项合理可行的方案,再到不仅能够设计多项合理可行的方案,而且还能够清楚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再到能够根据实际情形从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虽然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划等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于实证研究,但笔者要表达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维度的运用力、学科知识的理解力与应用力、命题或方案的论证力、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力不仅是评价思想政治学科任务完成质量或学业质量的基本指标,而且它们是能够清晰地进行量化评价的。尽管这种量化评价也许不是基数意义上的,而是序数意义上的。

学科核心素养

我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杨文宇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核心素养”是一种对所有公民都重要的、能够在复杂多变环境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去完成个体目标,并产生积极结果满足个体自身需要的能力。那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包括:对生命的感知和体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对生命科学技术的认识与探究实践、对社会的认识与担当。 什么是素养?辞海的解释是“修习涵养”。如此一来,“素养”一词的释义就非常清楚了,说白了,就是“通过修习以后所获得的能力”。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进行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自身能力是不断在增长的。换句话说,学生自身的素养是不断提升的。 那又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经合组织界定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 从这三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是一种对所有公民都重要的、能够在复杂多变环境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去完成个体目标,并产生积极结果满足个体自身需要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合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强调的要点是:(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种能力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重要需要;(3)这种能力既与特定情境相练习,又能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具有广泛迁移性;(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他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人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它对所有人都重要;(6)这种能力具有21世纪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它是“21世纪素养”。 显然,“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它是一般素养的高级形式,是一般素养中的精髓和关键。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去看学校的课堂教学,对其教育目的层级化要求更加具体了,也更具现代化与科学化了。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地理素养,即个体在受到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情感、地理态度等多种地理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格。地理核心素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等构成元素的理解,还包括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因素,因此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工作,这个工作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理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日常教学中分阶段、有取舍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课程要求为基础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和教学组都会为某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一定的课程标准或要求,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开展和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制定后严格执行,以课程要求为基础目标,在阶段性的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这一目标。例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某一阶段要掌握地理符号的相关知识,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从教材出发,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行查找地区,查找相关的地理符号及其含义等,在课上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总结的内容,在这一自我实践、自我学习、知识总结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地理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制作出针对每次课程内容的课件,然后在课件当中明确地写清楚每次课程中的知识点、重点以及难点。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地球和地球仪”这节课时,首先需要将本次课程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如地球的概述、地球的运动、经度和纬度等知识点,同时要标清楚重点知识为经度和纬度,然后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使不理解的地方得到解决,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 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直接影响。传统课堂中,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师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单方面、孤立的评价,例如,对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后,鼓励其再接再厉,或者对某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批评,督促其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这种单方面的、片面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还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的答题技巧、答题的准确度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但是,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教学实际,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教学评价的创新。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在小组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或者邀请其他任课老师、班主任旁听,让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改变以往单方面的教师评价模式,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应用到教学当中,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其地理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李艺样本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示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 算思维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 的)交流 (开放的)交流与协 作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 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 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 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 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 种强弱关系, 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 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 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 并可能随着时空 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 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 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 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经过学习, 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 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 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并从对象管理 中获益。 主要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随着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意见逐渐向外界披露。今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近期,微信圈里流传着《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这些信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教育界普遍、高度的关注。 我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高中课程体系重构体现了全球性的教育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概念。其背景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面对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希望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炼和培养,帮助未来的公民获得实现个人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政府亦不例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勾画了体现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民族特质的未来中国公民形象。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再出发”(张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体现着国际共识,更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紧迫问题的回应,它高度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知识本位的再度“宣战”,“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石鸥)我们有理由期待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改革将使中国教育走向崭新的时代。 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忧虑。 学生核心素养对于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研究者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欠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支持。对于核心素养,有太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例如,如何科学地确定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如何?核心素养如何真正落实在课程?核心素养如何评价?等等。 在此仅以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为例。首先,是否存在着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问题。“核心素养指向人,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素养——及其程度和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同于核心素养。”(石鸥) 其次,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从《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披露的各学科核心素养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依旧非常分明,并没有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意识;即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学科核心素养”也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 “在我国当前的政策语境下,由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并行开展的,这自然就涉及到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对应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但保证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

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滦南四中高二地理教研活动(1)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 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二.高中地理教学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标要改变了,新课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国家有很多能人,没有人地协调观,他的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越大。钢铁生产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太大,因为企业主没有人地协调观,政府官员没有人地协调观,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几百亿的项目,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无法收回投资的怪胎。 2、综合思维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条。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看到一个区域,先是整体扫描,说一说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矿产三大产业特点,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分析其原因。大体是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3、区域认知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组织区域:使地球表层的无限多样性变得井然有序 ——教学取向: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 ——教学取向:掌握和灵活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评析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得失。 4.地理实践力。 我认为,地理实践力很重要,但为了安全,不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参与观摩三大产业的生产,只是在学校里培养地理实践力,有些苍白。以新疆为例,从空间入手,解题思路要先整体扫描,然后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万事都有因果。还学会了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深了。 三.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我们需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 第二就是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不能要求一时的成绩,更多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性格,学习习惯。 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去应对这个世界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成绩仅仅是很简单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让学生知识与技能共同发展 四.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

我对化学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doc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化学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科.网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保华镇发箐中学李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21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的诠释,与课程体系的结合是一种国际趋势,甚至有人说“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DNA”,要想通过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厘清课程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信息技术素养等与外语息息相关。虽然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外语学科素养的探讨尚显不足。 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也包括外语素养,并将外语素养定义为:“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后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 核心素养强调人的思维,许多学者也关注了英语、英语学习和思维的关系,指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英语能够引导学生用另外一种认知的方法和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吴一安2015)提出它们之间有“血脉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1.语言能力。2.文化品格。3.思维品质。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但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基于全世界对关键能力的研究、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实以及我国优秀传统而形成。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来整个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不再局限于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要全部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的话,有些难度,因为学科教育是有学科的品种的。就英语学科而言,在这个大的核心素养体系中,有一些项目内容是英语学科必须首当其冲去承担的,比如说国际理解、全球视野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等。这些人文的积淀或者人文的情怀,甚至包括英语语言或者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们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作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快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块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自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8146706.html,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作者:罗剑敏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国家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下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我国新时期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提升完善自我实现,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良好需求,形成运作发展良好的公民个体。为个体能适应未来社会、为个体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个体生活成功和社会持续良好健康全面发展。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 教学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当前世界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适应社会教育质量标准,所以教师应充满社会责任感,形成对社会及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科专业素养、跨学科视角综合运用的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需努力提升完善自我实现,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个体自我成功与适应社会良好需求,促进个体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素养是基本素养,教师应学会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热爱科学、爱护环境,促进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等诸多方面的持续发展。以积极愉快的发展观、积极健康的情绪、创造性的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启迪新思维、开拓新方法。

(完整版)5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从基础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与该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密切关联,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所以,素养关注的不应该是以题海战术为基础所形成的应试经验,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回避与逍遥。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科的教学推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关注的正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得到培育和塑造的素质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关心他们记住了多少固化了的条目。这种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基础性的,面向学习者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持续产生影响的。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意义。核心素养体系繁杂,教育课程门类繁多。如何将这么多素养,通过这么多课程,整合到学生身上,成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生素养表现?有的研究者就曾经提出这样的担心: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汇总到学生那里,会不会成为负担?这是在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体现学科价值,

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个学科必须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的应该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可以从素养和学科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素养的角度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在学科意义上的呈现;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的沃土,也不能抛弃基础性的育人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一)内涵与表现形式 学科核心 素养 内涵具体表现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 对信息的敏感度。 式获取与处理信息;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 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信息意识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 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 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 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界 形式 化。 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 模型化。 计算思维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 自动 化。 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 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系统 化。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创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采集与 数字化学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 管 理。 习与创新 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 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 享与创新创 造。 信息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二)水平划分与描述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与创新。 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 能遵守信息法律法 规。 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与伦理。

我对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在两年前,通用技术学科的大部分教师还在谈论技术素养,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多的被大家讨论。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它是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因此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那么落实到学校教育上,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核心素养同学科课程的教学关系到底是什么。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要首先清楚人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科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将学科与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通用技术学科素养?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等,因此构建一个“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重要途径。作为一个通用技术教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 1、提升自身素养,首先培养自己的学科素养 要构建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需要建构自己的学科素养。因为通用技术学科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很多老师自己都不一定清楚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或者仅仅知道也不能完全具备。因为有些核心素养必须通过实践或者教师自身的积累才能获得,比如“物化能力”、“图样表达”,都要求老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一定的专业积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并且将其转化为内在的素养。应该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常用工具,了解一些常见的加工工艺,掌握一定的图样绘制方法,这样才能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升,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自然地将其传递给学生。 2、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注重课堂渗透 教学载体在通用技术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可以通过载体来直观地理解通用技术中的一些知识点。教学载体的选择可以使学生在各种积累中,从量变到质变再到形成其技术意识。但教师在选取载体时要注意是否将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进去。在选择时尽量选择能说明问题的、有代表性的新颖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审美与生活实际。比如经常将遇到的一些创新设计记录下来与学生分享,从而给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达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算 思维的人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的) 交流与协作 (开放的)交流与协作 伦理与道德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种强弱关系,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并可能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并从对象管理中获益。 主要表现: (1)“双基”了解不同信息环境和不同抽象层级中的对象和对象模型;理解对象的时空属性,以及基于对象属性构成的相互关系;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初步了解基于数据库的对象管理与操作的方法;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工作机制及其特征。 小学: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掌握信息获取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知道对象的常见存储方式与查找方法。 初中: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

初级中学数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化,教学体制、教育理念发生转变,也影响着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虽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在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想象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除了有利于数学学习之外,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上都具有帮助作用。因此,在分析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价值的基础上,为教师和学生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可以实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我国教育部在对初中数学的教育培养上提出:“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本环节,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以此建构全面具体的素养体系, 对初中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1.促进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阶段,教育部在教材编写、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由此带来的教学上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学习上的作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按照这一要求制订,可以为全面深化教

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目标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大多数的初中学校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也经常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是继续深造学习。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可能因为国家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体现得比较宏观,教师很难将其完全真正落实到实际,阻碍教育的改革发展。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更加具体化,使得教师的工作学习也更加具有目标性,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其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囊括了初中数学所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与必备品质,为学生进入高中、大学乃至以后踏入社会奠定基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的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应用和解决问题方面,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校或教师可能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或是重视程度都存在不足,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缺少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培养方案来落实。 1.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