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莜麦特性及其丰产栽培

浅谈莜麦特性及其丰产栽培

莜麦高产栽培技术

莜麦高产栽培技术 我县种植莜麦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记载。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长期的试验研究、调查考证,认为莜麦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的高寒山区,我县就是最早的起源生境地之一。 偏关县莜麦产区以沙梁缓坡、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区为主,地块分散,瘠薄干旱,水资源缺乏。所以莜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降水。正所谓“种在地上、收在天上”,通俗、实在、也很无奈。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问题,决定因素还靠人,人的信心、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 莜麦从萌芽、出苗、拔节孕穗、扬花结实到灌浆成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对外界环境水肥气热和物质营养的需求。说种植、说栽培,就是要依据规律,遵照需求,整出一个好的土体环境,并能及时足量地供给水肥,并通过一系列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辅助生长,保障发育,呵护成熟,实现丰产目标。可见,说栽培更贴切一些。(我替莜麦表达一下,“谢谢农民兄弟的栽培”,这样我们对“栽培”二字的理解会更深。) 一、栽培技术

(一)主体技术 1.备足底肥 底肥是莜麦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以人畜粪尿包括秸秆垃圾与过磷酸钙化肥制的农家杂肥最好。好就好在既可满足莜麦对矿物营养的需要,又可补充有机质,增强土壤耐旱性。试验资料表明,在土壤N素营养不太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不施N肥,通过亩底施农肥1000公斤内含30-50公斤过磷酸钙化肥即可满足亩产100-150公斤莜麦的营养需求。 2.耕翻整地 说莜麦耐瘠耐旱那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实践证明要实现丰产,土体深厚肥力较好的砂壤平地更容易一些。当然农田的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改良是需要的,但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但是对轮到或准备种莜麦的地块,无论如何都必须进行耕翻整地,最佳的时期一般应在5月的上旬至5月的中旬,首先是通过耙磨蓄水养墒,其次是因春旱发生给等雨播种留足时间,一但有雨即可播种。总归是一个目的,为种子萌芽出苗创造一个上虚下实,水肥气热协调的良好环境。整地早,整地好,土壤水分得到养护,是形成齐苗、全苗、壮苗的基础。而对旱作来讲,这个基础仅仅是一个阶段性长相,还必须在耕翻整地的同时,施入足量的底肥,夯实丰产基础。

燕麦种植技术标准及流程

燕麦草种植技术规程 一、燕麦概况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疏松型,须根系,茎秆直立,高 1 ~ m 左右,燕麦适宜生长在夏季凉爽,雨量充沛的地区。幼苗抗寒能力强,分蘖期耐低温,高温使其分蘖减少;开花和灌浆期对髙温特别敏感,严重影响籽实产量甚至不能结实;其它生育期遇低温只能延缓和推迟生育期,有利于提高营养体(茎叶)的产量,遇高温则相反。燕麦喜湿,对水分条件要求较高,裸燕麦较皮燕麦耐旱性略好,而耐寒性较稍差。燕麦对土壤要求不严,对土壤PH值也不敏感,能耐硫酸盐含量较高的土壤,耐碱性较差,在PH 5—的土壤中均能良好生长。 二、燕麦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 1、燕麦在3—4℃时即可萌发,以15-25℃为最适。从播种到出苗需要≥0℃的积温为℃(西宁)℃(共和县切吉地区)。苗期耐-2 — -4℃的低温,低于-4℃时即受害(叶梢干枯),但不致冻死,气温回暖后仍可逐渐恢复生长。 2、分蘖拔节:通常出苗后长出三叶一心时(三叶期)即开始分蘖,五叶一心时即开始拔节,遇低温时拔节延迟。从分蘖到拔节需13—21d,此间≥0℃积温约为—℃。

3、抽穗开花:拔节到抽穗一般历经16 —21d,抽穗后约7—10d即开花。开花的最适宜温度为20℃左右,最低要求16℃,最高℃。 4、灌浆成熟:在西宁地区燕麦在灌浆期间≥0℃的积温为390—580℃。 5、燕麦全生育期需≥0℃积温1350℃-15OO℃。根据燕麦生育天数长短,划分为极早熟型品种≤85d,早熟型品种86—100d,中熟型品种101 —115d,晚熟型品种116—130d,极晚熟型品种为130d。 上述燕麦各生育期积温的数据来自于青海西宁地区及共和县切吉地区。下表是共和县切吉地区、达拉特旗、阿鲁科尔沁旗自然概况对比:

杏鲍菇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杏鲍菇栽培现状 1.1驯化栽培史 杏鲍菇又名剌芹侧耳,日本称雪茸,在真菌分类上属无隔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菌。杏鲍菇是一种优质食用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杏鲍菇的开发。在意大利、法国、印度等国先后进行了杏鲍菇的栽培研究,Kalmar (1958)首次进行栽培试验,Henda (1970)在印度北部克什米尔高山上发现杏鲍菇并进行了段木栽培,Vessey (1971)分离培养出杏鲍菇菌种,Cailleux (1974)利用子实体上菌褶分离获得菌种,Ferri(1977)进行了商业栽培,但只得到有限的成功。我国三明真菌所从1993年开始对杏鲍菇菌株选育,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向全国推广应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目前福建、浙江、山东、河北和台湾省已开始规模化生产,杏鲍菇产量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又一重要食用菌。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1年全国杏鲍菇总产量仅2.1万吨,2004年达到6.1万吨。杏鲍菇出口创汇方面无论干菇与鲜菇,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它是一个有着发展前途的珍稀食用菌。1998年日本已正式将杏鲍菇列入可供商业栽培和销售的新

菇种。近年来,泰国、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省采用调温、调湿的自动化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现在,杏鲍菇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开发出了不同的栽培方式方法,并已进行了反季节生产 1.2菇厂构建的基本要求 1.2.1厂址的选择 (1)菇厂附近要有充足的原料和可供雇佣的劳力;(2)菇厂附近有良好的运输条件,交通便利,道路完好。;(3)场所较开阔,有充足的场地。;(4)地势高,通风良好,雨季不会有积水。;(5环境清洁,周围无垃圾堆饲养场等。;(6有清洁的水源和电力供应。 1.2.2菇厂布局 一般来说,中小规模的菇厂规划,基本以现有房屋为主,搭建其他临时建筑进行补充来满足生产要求。但总体设施要配套布局要合理。场所规划需划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要有原料仓库、灭菌锅炉房、配料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生活区是生产工人的主要活动场所,要有保障生活的各种设施。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打印本稿】【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17日 09:12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中亚地区高山,草原,沙漠地带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伞菌。肉肥厚,质地脆嫩,且具有杏仁香味,是高档食用菌。杏鲍菇的发菌适温为23-25℃;形成原基的温度为10-18℃,最适12-15℃;菇体发育适温范围为10-21℃。日本的工厂化杏鲍菇栽培,其拌料,装瓶,灭菌,接种,培养,搔菌,育菇,挖瓶等工序都采用机械操作,由传感器和电脑自动控制温,湿度,投资大,效益高。许多理念和技术值得借鉴。 1、菇房:分为发菌室,催蕾室和育菇室。菇房宽3.5M,长9M,高3.5M。各室的门统一开向走廊(图2),廊宽2M。墙体喷涂聚乙烯发泡隔热层。菇架双列向排列,四周及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空气循环。发菌室菇床7层,层距0.35M;催蕾室和充菇室菇床5层,层距0.45M,底层菇床距地面为0.25M。 2、设备:有制冷,通风,喷雾(图3)光照四种主要设备。各室配备1台5HP的制冷机和1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或2室配备1台8HP的制冷机组和2台40M2的吊顶冷风机。催蕾室与育菇室的天花板上及纵向二垛墙各安装2盏40W日光灯。各室按装1台45W轴流电风扇,新鲜空气经由缓冲室打入菇房,废气从另一排气口经缓冲室隔层排出。 3、木屑配方(干料100kg中的比例):原料名干重含N%含N%备注杂木屑 39kg 1.00 0.39kg 折干85%玉米芯 39kg 0.48 0.19kg同上麸皮 20kg 2.20 0.44kg同上碳酸钙 2kg 0 0或石灰合计 100kg 0 1.02kg N%=1%木屑先喷水堆积,玉米芯粉碎0.3-0.5cm颗料,含水量62%-65%。(国内配方:棉子壳68%,蔗渣10%,麦麸20%,蔗糖1%,碳酸钙1%。料水比1:1.2)。 4、装瓶:机械装瓶,中心打孔,加滤气瓶盖。采用耐高温塑料筐(16瓶/筐)。(袋式:聚丙料袋,宽17cm,长36cm,厚度0.05mm。装干料500克)。 5、灭菌:高压灭菌,121℃,1.5小时。 6、接种:瓶温30℃以下,无菌室接种。 7、培养:发菌室恒温23-25℃,黑暗。随着菌丝的生长,瓶中CO2浓度由正常空气中的量0.03%逐渐上升0.22%,较高浓度CO2可刺激菌丝生长,所以培养期间少量换气即可。培养30-35天左右菌丝可满瓶。 8、搔菌:菌丝满瓶后再培养7-10天,使其达到生理成熟。此时搔菌,即除去瓶口1-1.5cm 厚老化菌 丝。机械操作,包括开盖→搔菌→冲洗→扣盖→搔菌可使出菇整齐。

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毕业设计

杏鲍菇栽培技术的方案设计 目录 1、生物学特征………………………………………………………… 2、主要栽培品种………………………………………………………… 3、杏鲍菇栽培技术……………………………………………………… 4、杏鲍菇的加工工艺………………………………………………………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1.1.1菌丝体 菌丝白色,浓密、粗壮,生长快,有锁状联合,具有很强的爬壁现象,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使试管斜面培养基的色泽变为淡黄色,有时会出现子实体扭结的现象。 1.1.2子实体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2~12cm,初期盖缘内卷呈半球形,后渐平展,中央浅凹至漏斗状、圆形或扁形,成热后菌盖平展,但边缘不会上翘。菌柄长2~8cm,直径0.5~3cm, 偏生,棍棒状或球茎状,表面光滑,近白色至浅黄白色。菌肉白色,菌褶诞生、密集、乳白色。孢子近纺锤形,表面光滑,无色。孢子印白色至浅黄色。 1.2生长发育时期 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分为菇蕾形成期、菌柄生长期、菌盖生长期、菌褶生长期、子实体成型期和成熟期等6个阶段。 1.2.1菇蕾形成期 菌丝体扭结分化,形成许多锥状白色或蓝灰色的小菇蕾,初期豆粒大小,一般多为丛生,少数单生。 1.2.2 菌柄生长期

随着小菇蕾的生长发育,球状物逐渐伸长,在菇蕾的根部逐渐分化出菌柄,上面顶一小球,基部较大,菌柄较粗,形状呈棍棒状或保龄球状。 1.2.3菌盖形成期 菌柄生长变粗,菌盖逐渐成为半球形。随着菌盖的生长,表面逐渐伸平,中间部分稍突起。菌盖与菌柄中生或偏生。 1.2.4 菌褶形成期 随着菌盖和菌柄的生长,在菌盖的下方开始形成菌褶,菌褶延生、密集、略宽、乳白色,边缘及两侧平滑。 1.2.5子实体成型期 也叫商品期,菌盖即将展开,菌褶初步形成,孢子尚未弹射,菇柄长至保龄球或棍棒状,长13厘米以上。 1.2.6子实体成热期 菌褶由白变黄,开始弹射白色孢子。菌盖的边缘平展。菇质密度开始降低。 1.3生活条件 1.3.1营养 杏鲍菇属于木腐性菌类。其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栽培时需要丰富的氮源和碳源,特别是氮源丰富时,菌丝生长旺盛粗壮,生长速度快,产量高。 1.3.2温度 杏鲍菇属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6~32℃,最适温度24~26℃。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12~15℃。子实体发育温度因菌株不同而异,一般适宜温度为15~21℃,但有的菌株不耐高温,以10~17℃为宜,低于8℃不会形成原基,高于20℃时易出现畸形菇,并易遭受病菌侵染,引起菇体变黄枯萎。 1.3.3水分和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菌丝培养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子实体生长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超过95%易引起病虫害和子实体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低于80%,很难形成原基,或原基干裂不分化,已形成的子实体也会萎缩死亡。 1.3.4空气 杏鲍菇是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一定浓度CO2对菌丝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氧气,如通风不良,子实体难以正常生长发育,若遇到高温高湿,则会使子实体腐烂。 1.3.5光照

燕麦植栽培技术

燕麦植栽培技术 一、轮作与耕作 1.轮作燕麦又名莜麦、雀麦、野麦,同其他多数作物一样,不宜连作。长期连作一是病害多,特别是坚黑穗病,条件适宜的年份甚至会蔓延;二是杂草多,燕麦幼苗生长缓慢,极易被杂草危害。特别是野生燕麦增多,严重影响燕麦生长;三是不能充分利用养分。燕麦连作,每年消耗同类养分,造成土壤里某些养分严重缺乏。燕麦是一种喜氮作物,需要较多氮素,如果常年连作,造成氮素严重缺乏,就会使燕麦生长不良。在水肥不足的情况下,影响就更大。因此种植燕麦必须进行合理地轮作倒茬,这样不仅使病菌和燕麦草生长的环境条件改变,便于铲除和控制其发生,而且由于前茬作物品种不同和根系深浅所吸收的养分不同,可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燕麦属须根系作物,一般只吸收耕作层养分,便于和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胡麻、豆类等作物轮作倒茬。其中,豆类作物是燕麦的最好前作。在秋燕麦区主要作物有春小麦、燕麦、马铃薯、胡麻、油菜和豆类。该区的坡梁旱地主要采用豌豆与燕麦或马铃薯与燕麦轮作的耕作方式。豌豆根部有根瘤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素固定到根瘤之中,增加土壤中的氮素。豌豆又是夏季作物,收获早,土壤中可蓄积较多的水分。在滩川地采用燕麦和豆类间作的耕作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提高燕麦产量。在夏燕麦区及夏秋燕麦交错区,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甜菜和燕麦。该区主要采用玉米和燕麦,燕麦和豆类间作的耕作方式,变单作为双作。由于两种作物播期不同,生育期互相错开,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又由于两种作物根系不同,燕麦属须根系作物,吸收耕作层养分,豆类属直根系作物,吸收深层养分,互不争肥。 2.耕作我国燕麦产区多为旱作,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耕作制度。秋深耕是燕麦产区抗旱增产的一项基础作业,土壤耕作的重点是早、深。前作收获早,应进行浅耕灭茬并及早进行秋深耕。如前茬收获较晚,为保蓄水分,可不先灭茬而直接进行深耕,并随即耙耱保墒。土壤耕作的深度为25厘米左右,但对坡梁地及浅位栗钙土,耕深以15-18厘米为宜,滩水地和下湿地耕深为20-25厘米。为了保蓄水分,春耕深度应以不超过播种深度为宜,应早春浅耕。 (1)深耕结合施肥秋深耕是燕麦产区抗旱增产的一项基础作为。前作收获早的田块,应进行浅耕灭茬并要早施肥和秋深耕。如前茬收获较晚,为了保蓄水分,可直接施肥和深耕翻,并随即耙耱保墒。秋耕施肥是抗旱的重要措施之一。前作收获后,应当先进行浅耕灭茬。经过耙耱,清除根茬,消灭坷垃后,准备施肥和秋深耕。施足底肥对燕麦增产极为重要。耕施肥后耙耱与否,要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一般来说应该耙耱,尤其是二阴下湿地因土质黏、坷垃多。要耙耱结合。而坡梁地因土质松散,应以耱为主。特别

燕麦种植技术标准及流程之欧阳歌谷创作

燕麦草种植技术规程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燕麦概况 燕麦是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疏松型,须根系,茎秆直立,高 1 ~ 1.6 m 左右,燕麦适宜生长在夏季凉爽,雨量充沛的地区。幼苗抗寒能力强,分蘖期耐低温,高温使其分蘖减少;开花和灌浆期对髙温特别敏感,严重影响籽实产量甚至不能结实;其它生育期遇低温只能延缓和推迟生育期,有利于提高营养体(茎叶)的产量,遇高温则相反。燕麦喜湿,对水分条件要求较高,裸燕麦较皮燕麦耐旱性略好,而耐寒性较稍差。燕麦对土壤要求不严,对土壤PH值也不敏感,能耐硫酸盐含量较高的土壤,耐碱性较差,在PH 5—8.5的土壤中均能良好生长。 二、燕麦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 1、燕麦在3—4℃时即可萌发,以1525℃为最适。从播种到出苗需要≥0℃的积温为121.8℃(西宁)136.9℃(共和县切吉地区)。苗期耐2 —4℃的低温,低于4℃时即受害(叶梢干枯),但不致冻死,气温回暖后仍可逐渐恢复生长。 2、分蘖拔节:通常出苗后长出三叶一心时(三叶期)即开始分蘖,五叶一心时即开始拔节,遇低温时拔节延迟。从分蘖到拔节需13—21d,此间≥0℃积温约为163.2—272.5℃。 3、抽穗开花:拔节到抽穗一般历经16 —21d,抽穗后约7—10d即

开花。开花的最适宜温度为20℃左右,最低要求16℃,最高24.4℃。 4、灌浆成熟:在西宁地区燕麦在灌浆期间≥0℃的积温为390—580℃。 5、燕麦全生育期需≥0℃积温1350℃15OO℃。根据燕麦生育天数长短,划分为极早熟型品种≤85d,早熟型品种86—100d,中熟型品种101 —115d,晚熟型品种116—130d,极晚熟型品种为130d。 上述燕麦各生育期积温的数据来自于青海西宁地区及共和县切吉地区。下表是共和县切吉地区、达拉特旗、阿鲁科尔沁旗自然概况对比: 从上述燕麦各生育期需要的积温及3个地区的积温状况来看,在达拉特旗播种燕麦的时间大约在3月10日即可开始,考虑到我公司今年预征地(二梁壕土地未平整)平整工期,土地平整时间大约在3月10日左右,燕麦播种时间初步定于3月25日左

燕麦栽培技术

燕麦栽培技术 作者:刘云梅 来源:《云南农业》 2020年第1期 刘云梅 (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会泽 654200) 1选择良种 燕麦要达到高产、优质,优化栽培之目的,选择优质良种是基础。目前会泽县主要以传统 地方品种为主,单产偏低。2018年会泽县引进了多个燕麦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据试验示 范结论:坝莜14号、坝莜18号效果较好,适宜推广种植。 2种子选择及处理 选用饱满均匀,无霉变,无虫蛀的种子。播种前选择晴朗天气,晒1~2 d,再用多菌灵或 甲基硫菌灵拌种,可防治燕麦穗部病害。 3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后,立即深耕养地或播前深耕,清理墒面,即可开沟播种。 燕麦施肥主要以种肥为主。播种时每亩施用200~300 kg优质精细农家肥和40 kg过磷酸钙、5~10 kg尿素,与种子充分混合拌匀后一次性施用。 4适时播种 根据会泽县的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春播期应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秋播期在10月中下旬为最适播种期。 5播种方法 根据种植习惯和栽培管理水平,主要以点播、条播、撒播为主,引进推广机播。点播、条 播的方法均是随耕开沟,再把种子和种肥一起点入沟或穴内,开下1条播种沟时,顺势耙平覆 土盖严种子。采用机播一般行距25~30 cm,塘距20 cm,每亩点播1.2万~1.5万塘,每塘25~35粒种子。 燕麦出土能力较弱,不宜深播,播种深度一般在3 cm左右为宜。春播宜深些,秋播宜浅些;墒情差宜深些,墒情好宜浅些;砂性土宜深些,黏质土宜浅些。选择晴天播种,以保持播后墒 面土层疏松,有利于出苗。 6田间管理 6.1中耕除草 掌握“由浅到深,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当幼苗在4叶期时,进行第1次中耕,要“浅锄、细锄、不埋苗”,消灭杂草,破除板结,提高地温,减轻盐碱,促进幼苗的生长;在 分蘖后拔节前进行第2次中耕;在拔节后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

燕麦宽幅条播栽培技术

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简介:传统的燕麦种植模式采用小垄种植,行内密度大,杂草发生严重,产量较难提高。针对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根据燕麦旱地栽培特点,改变燕麦传统的小垄栽培模式,增大种植带幅,利用宽幅条播种燕麦播种机,在宽带幅内均匀撒播燕麦种子,使燕麦占据宽带幅从而抑制杂草生长,并通过调整植株布局,达到通风透光,提高产量,配套高产优质燕麦品种,及施肥技术等,形成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技术特点:宽幅条播种植燕麦具有种植带型合理,抑制杂草生长、增加燕麦抗倒伏能力、抗旱集雨、适合机械化作业等特点,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技术参数:播种量:10kg/亩;行距:30cm;带宽:15cm;施肥量:复合肥15kg/亩;利用宽幅条播种燕麦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 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1 轮作倒茬 种植燕麦必须轮作倒茬,做到不重茬、迎茬。 前茬和后茬作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越好,不种同科以内的作物;前茬和后茬作物尽量选择根型不同的作物,利于作物吸收不同层次土壤中的养分;前茬和后茬作物尽量选择所需营养元素差异较大的作物。 选择前茬为玉米、油菜、马铃薯、豆科、荞麦等作物的田块均可。 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具备灌溉条件,前茬无长效农药残留,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整地标准是土地平坦,上虚下实,田间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无较大的残株、残茬,达到播种标准。整地方法是以秋翻整地为宜,也可春翻整地,机耕、畜耕均可,总体耕翻深度20 cm~25 cm,翻后耙细、拖平,以利于播种、早出苗、出全苗。对畦灌和沟灌的地块,进行整理,播前将残留的畦埂和毛渠拖平。 3 种子准备 3.1选种 选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燕麦新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4 粮食作物种子标准第四部分:燕麦规定标准。播种前15 d进行种子检验。检验方法按GB/T 354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所有部分)进行。

莜麦高产栽培技术

莜麦咼产栽培技术 我县种植莜麦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记载。经过国外众多专家、学者长期的试验研究、调查考证, 认为莜麦起源于我北一带的高寒山区,我县就是最早的起源生境地之一。 偏关县莜麦产区以沙梁缓坡、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区为主,地块分散,瘠薄干旱,水资源缺乏。所以莜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降水。正所谓“种在地上、收在天上”,通俗、实在、也很无奈。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问题,决定因素还靠人,人的信心、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 莜麦从萌芽、出苗、拔节孕穗、扬花结实到灌浆成熟, 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对外界环境水肥气热和物质营养的需求。说种植、说栽培,就是要依据规律,遵照需求,整出一个好的土体环境,并能及时足量地供给水肥,并通过一系列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辅助生长,保障发育,呵护成熟,实现丰产目标。可见,说栽培更贴切一些。(我替莜麦 表达一下,“农民兄弟的栽培”,这样我们对“栽培”二字的理解会更深。) 栽培技术 (一)主体技术

1.备足底肥 底肥是莜麦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以人畜粪尿包括秸秆垃圾与过磷酸钙化肥制的农家杂肥最好。好就好在既可满足莜麦对矿物营养的需要,又可补充有机质,增强土壤耐旱性。试验资料表明,在土壤N素营养不太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不施N肥,通过 亩底施农肥1000 公斤含30-50 公斤过磷酸钙化肥即可满足亩产100-150 公斤莜麦的营养需求。 2.耕翻整地 说莜麦耐瘠耐旱那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实践证明要实现丰产,土体深厚肥力较好的砂壤平地更容易一些。当然农田的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改良是需要的,但不在我们讨论的围。但是对轮到或准备种莜麦的地块,无论如何都必须进行耕翻整地,最佳的时期一般应在5月的上旬 至 5 月的中旬,首先是通过耙磨蓄水养墒,其次是因春旱发生给等雨播种留足时间,一但有雨即可播种。总归是一个目的,为种子萌芽出苗创造一个上虚下实,水肥气热协调的良好环境。整地早,整地好,土壤水分得到养护,是形成齐苗、全苗、壮苗的基础。而对旱作来讲,这个基础仅仅是一个阶段性长相,还必须在耕翻整地的同时,施入足量的底肥,夯实丰产基础。 3.选择良种 良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与当时、当地、生产水平、生态条件

杏鲍菇栽培管理技术

杏鲍菇栽培管理技术 【摘要】杏鲍菇是近几年新开发的一种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极受消费者的青睐,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名贵珍稀的新型食用菌。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菌种类型,在适宜的季节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加强科学的管理,定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棍棒状杏仁香味出菇率转化率菇体畸型率搔菌催蕾 杏鲍菇,别名刺芹侧耳、雪耳。杏鲍菇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开伞慢,保质期长,适于保鲜、干制和烹调的特点。中医认为,杏鲍菇有益气、杀虫和美容作用,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症患者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因此,杏鲍菇有菇“王”之美称,极受消费者的青睐。所以,杏鲍菇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名贵珍稀的新型食用菌。 1菌种类型的选择 杏鲍菇为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柄粗壮,白色,中实,菌肉肥厚,组织细密结实,菌盖和菌柄一样质地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当前栽培较多的菌种类型有形似保龄球瓶状、棍棒状(圆柱状)、大盖状等三种类型供选择。其特点如下: (1)棍棒状类型:子实体白色,菌柄棍棒状,直径3~5,均匀,个大,组织致密,脆嫩, 口感好,具杏仁香味,保质期长,适合以出口为主,价格高。但出菇速度较保龄球瓶状慢,产量也较低。 (2)保龄球瓶状类型:子实体白色,菌柄中间彭大,上下较小,形似保龄球瓶状,个体较大,产量较棍棒状高。但组织疏松,海棉质,脆度差,口感欠佳,保质期短,适合以内销为主。 (3)大盖状类型:其特点是子实体盖大、柄细。菌丝粗壮,抗病力强,现蕾早,出菇密而整齐,菇质结实,产量高,杏仁香味浓,口感好,是目前保鲜出口、内销、盐渍、加工的主要品种。 2栽培季节的安排 杏鲍菇为低温型,生产周期短的食用菌。出菇温度范围是12~15℃,子实体生长适温是14~16℃,从制袋接种到出菇约需60~70天,根据牡丹江地区气候条件,一年可安排春、秋两季出菇。春季出菇,应在2月上旬制袋接种,4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菇。秋 季出菇,应在7月上旬制袋接种,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出菇。

燕麦栽培技术(一)

燕麦栽培技术(一) 摘要燕麦营养价值丰富,是粮饲兼用型作物。总结了燕麦的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内容,以期为燕麦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燕麦;播前准备;播种;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 燕麦营养在禾谷类粮食中最好,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含量均衡、组成全面,是全价优质蛋白质,又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及燕麦甙、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调节血糖、改善肠胃功能、防癌等食疗保健功能1],对由高血脂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脑血栓和糖尿病以及肥胖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燕麦籽实是饲养幼畜、老畜、病畜和重役畜以及鸡、猪等家畜家禽的优质饲料。叶、茎秆多汁柔嫩,适口性好,是最好的饲草。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播前准备 燕麦不宜连作,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选用豆类、玉米、甜菜、马铃薯、瓜类等前茬。燕麦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较为凉爽湿润的地区。土壤宜选择土壤耕层深厚、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需求,选择适应性强、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质品种。播前要进行种子清选,充分晾晒,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以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可用甲拌磷原液100~150g加3~4kg水拌种50kg;用种子量的0.3%乐果乳剂拌种,可防治燕麦的黄矮病。用种子量0.2%的拌种霜或0.15%拌种灵进行拌种,可防治燕麦黑穗病2]。整地应做到早、深、多、细。充分熟土壤,形成松软细绵、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做到深耕、细耙、镇压,可施农家肥30t/hm2或等效生物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施肥量纯氮75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37.5kg/hm2,底肥、种肥分施。 2播种 早春土壤解冻10cm左右时,即可播种。燕麦的适宜播期在3月25日至4月15日,最佳播期为清明前后,最迟不要超过谷雨。根据降水情况,抢墒播种尤为关键,抓苗是旱地燕麦高产的一项主要措施。最好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开沟条播,不宜撒播。条播行距15~20cm,深度以5~6cm 为宜,防止重播、漏播,下种要深浅一致,播种均匀,播后耱地使土壤和种子密切结合,防止漏风闪芽。 3田间管理 出苗前若遇雨雪,要及时轻耱,破除板结。在整个生育期除草2~3次,三叶期中耕松土除草,要早除、浅除,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早扎根,快扎根,保全苗。拔节前进行2次除草,中后期要及时拔除杂草。种子田面积不大,可选用人工除草。种植面积较大时可采用化学除草剂,在三叶期用72%的2,4-D丁酯乳油900mL/hm2,或用75%巨星干悬浮剂13.3~26.6g/hm2,选晴天、无风、无露水时均匀喷施。为了提高粒重和改善品质,抽穗期和扬花前用磷酸二氢钾2.25kg/hm2加尿素5kg/hm2加50%多福合剂2kg/hm2,对水喷施。有灌水条件的地方,如遇春旱,于燕麦三叶期至分蘖期灌水1次,灌浆期灌水1次。苗期灌水时,从总肥量中取出尿素7.5kg/hm2随水灌施3]。

树葡萄栽培技术标准

嘉宝果栽培技术标准 漳州嘉宝果树葡萄农场2011年10月8日批准实施 3.1 场地选择 必须符合“NY5023-2002无公害食品热带水果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场地必须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灌溉方便,PH 值在5.5-6.5。 3.2 场地规划设计 3.2.1 平地水田:应修好排灌沟,畦高30cm,地下水位高在100cm以下。 3.2.2 坡地开垦:按等高线开垦成宽3-4米的梯田,梯田面反倾斜3-5度。 3.2.3 种植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及当地自然条件,选取两个主栽品种。 3.2.4 种植规格: 3.2,4,1 短期模式:株行距为0.5m×0.5m,2666株/亩,一周年为一种植周期; 3.2. 4.2长期模式:株行距为2m×2m,166株/亩,十五年或更长时间为一周期; 3.2. 4.3以短养长模式:株行距为1m×0.5m,1333株/亩,种植后从第二年开始,每年间苗出圃二分之一。 4 土壤管理

4.1 土壤覆盖:定植时先用黑色地膜进行覆盖,减少土壤养分淋失和防止土壤板结。 4.2 间作:如果没有覆盖地膜,可以在种植行间间种短期矮杆作物。 4.3 中耕除草:结合施肥,每年中耕2-3次,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扩穴改土,行间杂草采用人工、机械或指定可以使用的除草剂防除。 5 水分管理 推广使用节水灌溉设施,灌溉用水符合NY5023的规定。如遇干旱必须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6 施肥管理 6.1 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微生物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推广植物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微生物肥符合标准,有机肥参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6.2 农家肥与桔秆混合须经高温发酵60天以上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 6.3 不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肥料。 6.4 最后一次土壤施肥和叶面肥距采果前30天以上。 7 整枝修剪 7.1 采果型树形:主干30-40cm处修剪,上留3-4个斜生分布均匀的主枝,并在主枝60-80cm处短截,使成杯状树形。 7.2 景观型树形:根据观赏树木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

杏鲍菇食用指南

杏鲍菇食用指南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属于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和前两天介绍的平菇(糙皮侧耳 P. ostreatus)是一家。同属的食用菌还有白灵菇、凤尾菇、榆黄菇……(喂,大家可是看过平菇的,你要不要这样凑字数!) 胖胖的杏鲍菇。图片:https://www.360docs.net/doc/c02275592.html, 与其他侧耳不同的是杏鲍菇长得格外粗壮——你到超市里、农贸市场上看见它和其它蘑菇放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也会深有体会。杏鲍菇是整个侧耳属中长得最大的那一个,因此也获得了“平菇王”(king oyster mushroom)的成就,虽然它的风味、口感与平菇并不那么类似。

在蘑菇拼盘里,杏鲍菇更是能完爆其它蘑菇。图片:wiki commons 杏鲍菇的主要食用部分就是子实体那粗壮的“柄”,而那小而薄的“伞”倒是可有可无的。不过作为散发孢子的关键部位,菌伞对于杏鲍菇本身的繁衍倒是更有价值。与平菇的菌伞总是偏向一边不同,杏鲍菇浅褐色到深黑灰色的菌伞可偏可正。杏鲍菇年轻的时候菌伞还是正常的凸起蘑菇状,而随着成熟程度增加,他会逐渐变平乃至凹陷,形成“皮搋子”状——可惜杆子太粗了。

可以从这些大小不一的杏鲍菇里看到菌伞成长的“心路历程”。图片:wiki commons 杏鲍菇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中欧、西亚直至印度一带,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都没有分布,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舶来品”。80后的小伙伴们应该也会发现,杏鲍 菇是凭空像变戏法一样,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的。实际上,直到1993年日本开发出一套高效的杏鲍菇栽培技术之前,我们是没有机会吃到这种西方蘑菇的。这项技术的成功推广,也让这种蘑菇进入千家万户,只剩一个时间问题。

杏鲍菇栽培技术

杏鲍菇栽培技术 第一节杏鲍菇基本知识 一、杏鲍菇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菇体具有杏仁香味,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味道清香,营养丰富,能烹饪出几十道美味佳肴。杏鲍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镁、铜、锌等矿物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具有抗癌、降血脂、润肠胃以及美容等作用,还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促进胃肠消化、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极受人们喜爱,市场价格比杏鲍菇高3-5倍。由于其生物学特性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生物转化率一般为60%-80%。 二、杏鲍菇栽培历史和现状 杏鲍菇是一种优质食用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杏鲍菇的开发。在意大利、法国、印度等国先后进行了杏鲍菇的栽培研究,Kalmar (1958)首次进行栽培试验,Henda (1970)在印度北部克什米尔高山上发现杏鲍菇并进行了段木栽培, Ferri(1977)进行了商业栽培,但只得到有限的成功。我国三明真菌所从1993年开始对杏鲍菇菌株选育,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全国推广应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目前福建、浙江、山东、河北和台湾省已开始规模化生产,杏鲍菇产量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又一重要食用菌。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1年全国杏鲍菇总产量仅 2.1万吨,2004年达到6.1万吨。杏鲍菇出口创汇方面无论干菇与鲜菇,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它是一个有着发展前途的珍稀食用菌。1998年日本已正式将杏鲍菇列入可供商业栽培和销售的新菇种。近年来,泰国、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省采用调温、调湿的自动化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现在,杏鲍菇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各地,开发出了不同的栽培方式方法,并已进行了反季节生产 三、杏鲍菇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视基质营养和水分及菌丝生理度而异;菌盖幼时略呈

莜麦新品种介绍

莜麦新品系介绍 莜麦(学名:Avenanuda)是燕麦的一种,学名为“裸粒类型燕麦”或“裸燕麦”,原产中国的燕麦品种。华北称之为“莜麦”,中国西北称之为“玉麦”,中国东北称之为“铃铛麦”。莜麦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平均达15%,是大米的1.7倍、玉米的1.6倍,8种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赖氨酸含量还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脂肪含量平均为5.5%,是大米的5.5倍,小麦面粉的3.7倍。 此外,维生素和磷、铁等物质也比较丰富。莜面出粉率高,一般可达九成以上,吃水量大,0.5公斤莜面可做1公斤成品。现在介绍几个莜麦品种: 一、极早熟救灾救荒莜麦新品种——品二号 1、选育过程: “品二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科所1976年用皮燕麦品种“73-1”为母本,裸燕麦品种“小46-5”为父本,通过皮裸燕麦种间杂交,后经系统选择培育而成的极早熟救灾救荒莜麦新品系,其系谱号为“7613-25-2”。 2、试验结果: 该品系1983-1985年参加张家口早熟莜麦品种区域试验,三年19个点(次)平均亩产161.7公斤,比对照“小46-5”增产5.4%。1992-1993年进行生产鉴定,二年9个生产鉴定点平均亩产201.59公斤,比对照“冀张莜二号”增产 20.12%。 3、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系幼苗直立,苗色深绿,生长势强。生育期70-78天,属极早熟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举,株高80厘米左右;穗周散型,短串铃,颖壳为白色;平均穗粒数35.9粒铃粒数2-3粒,穗粒重0.84克,千粒重20.8-25.5克。茎秆坚韧,抗倒伏力强,耐黄矮病,口紧不落粒,落黄好。 4、栽培技术要点:

(1)适应区域:该品种适宜在坝上以及其它同类型区种植,生产潜力在150公斤以上的水浇地、肥沃二阴滩地种植,也可作为救灾救荒品种利用。 (2)适宜播期:水浇地4月20-30日播种,二阴滩地5月底6月初播种,作为救灾救荒品种可在6月20-25日播种。 (3)合理播量:水浇地和二阴滩地亩播量12.5公斤。作为救灾救荒品种使用时,旱平地和肥坡地亩播量9.0-10.0公斤,瘠薄旱坡地亩播量7-8公斤,水浇地和二阴浚地亩播量10-12.5公斤。 二、中晚熟莜麦新品种--冀张莜四号(品五号) 1、选育过程: “冀张莜四号”是张家口坝上农科所以“永118”为母本,“华北二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培育而成的中晚熟莜麦新品种,系谱号为726-4-5-1-1-8-2。1994年通过省级审定,定名为“冀张莜四号”。 2、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育期88-97天,幼苗直立,苗色深绿,生长势强;株型紧凑,叶片上举,株高100-120厘米,最高可达140厘米;茎杆坚韧,抗倒伏力强;群体结构好,成穗率高;穗铃数13.4-30.3个,平均18.8个,平均穗粒数39.8粒,最高达60多粒,穗粒重0.34-1.13克,平均0.85克,千粒重20.0-22.6克,籽粒长,浅黄色;抗旱耐瘠耐黄矮病性强,适应性广,较抗坚黑穗病;落黄好,口紧不落粒,增产潜力大。 3、栽培技术要点: (1)适应区域:该品种适应在生产潜力100-200公斤的平滩地和肥坡地种植。 (2)适期播种:较肥平滩地和二阴滩地5月20日左右播种,肥坡地和旱滩地5月25日左右播种,瘠薄旱坡地和沙质土壤5月底播种。 (3)合理播量:瘠薄旱坡地亩播量7.5-8.0公斤,较肥旱坡地和旱滩地亩播量8-9公斤,较肥平滩地和二阴滩地亩播量10公斤左右。

杏鲍菇特性介绍

杏鲍菇特性介绍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具有杏仁香味,菌肉肥厚似鲍鱼,因而得名杏鲍菇。日本称为"雪茸"。 春末至夏初腐生兼寄生于伞形花科植物刺芹(Erygium campestre)等的根上和周围土中。其自然分布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原苏联南方,摩洛哥,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的新疆和四川西部。 杏鲍菇营养丰富,质地脆嫩,口感绝佳,风味独特,故有"平菇王"、"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美称。 生物学特性 ㈠菇体形态子实体一般中等大。单生或群生。菇盖直径2-12cm,初期盖缘内卷呈半球形,后渐变平,成熟后平展但边缘不会上翘,中央浅凹浅盘状至漏斗形。幼时淡灰色,成熟后浅黄白色,中心周围常有放射状黑褐色细条纹。菌肉白色,具杏仁味。菌褶向下延生,密集。菇柄的特征是基部粗大,中实,肉质,白色。栽培通风少时呈棒状至保龄球状。孢子印白色或浅黄色。孢子近纺锤形,平滑。菌丝有锁状联合。 ㈡生育条件 1.营养杏鲍菇是一种分解木质素、纤维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需要有较丰富的营养,特别是氮源充足,菌丝生长旺盛,产量更高。人工栽培的主料,在棉子壳、木屑、甘蔗渣、麦秆等基质上生长很好。代料栽培加辅助材料,如米糠、麸皮、玉米粉、棉子饼粉、碳酸钙、

糖等,可促进菌丝生长蔓延,增加菇蕾发生量。 2.水分杏鲍菇比较耐旱,但含水量适宜更有利于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适宜含水量为60%-65%,但由于在栽培时不宜在菇体上喷水,菇体所需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培养料,所以调配培养料含水量时可适当提高至65%-70%。空气相对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60%左右即可,而现原基后子实体分化阶段以90-95%为宜,子实体生长阶段可适当调低到85-90%。 3.温度温度是决定杏鲍菇栽培成败及产量高低的关键。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2-27℃,最适温度是25℃左右,高于30℃,菌丝生长不良。杏鲍菇是恒温结实性菇类,温差过大,不利原基的发生,出菇温度范围为10-18℃,最适温度12-16℃,低于8℃不会现原基,高于20℃以上容易出现畸形菇,还会发生病害,引起死菇、烂菇。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1℃,最适温度为10-18℃。对温度的掌握,因菌株不同而异,在引种时要特别注意了解菌株的特性。 4.空气菌丝体生长阶段需氧量相对较少,低浓度的CO对菌丝生长还有刺激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袋(瓶)中的CO2浓度由正常空气中含量的0.03%渐升到2%以上,菌丝仍能很好生长。现原基期则需要充足的氧气,CO2浓度应降低到0.5%左右。否则原基不分化而膨大成球状。菇体生长发育期需要空气新鲜,CO2浓度以小于0.4%为宜。 5.光照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的环境下会 加快菌丝生长。现原基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期则需要一定的散射

莜麦栽培技术

莜麦高产栽培技术 2012-06-18 信息来源:山西偏关县农业环保站 【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莜麦亦称裸燕麦,是燕麦的一种,属禾本科植物。我国莜麦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等高寒地区,以内蒙为最多,种植面积占全国莜麦总面积的40%,种植区域集中在内蒙阴山南北,山西太行山,吕梁山区,河北燕山山区和坝上地区。 我县种植莜麦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记载。经过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长期的试验研究、调查考证,认为莜麦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的高寒山区,我县就是最早的起源生境地之一。 偏关县莜麦产区以沙梁缓坡、黄土丘陵和土石山区为主,地块分散,瘠薄干旱,水资源缺乏。所以莜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降水。正所谓“种在地上、收在天上”,通俗、实在、也很无奈。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问题,决定因素还靠人,人的信心、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 莜麦从萌芽、出苗、拔节孕穗、扬花结实到灌浆成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有对外界环境水肥气热和物质营养的需求。说种植、说栽培,就是要依据规律,遵照需求,整出一个好的土体环境,并能及时足量地供给水肥,并通过一系列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辅助生长,保障发育,呵护成熟,实现丰产目标。可见,说栽培更贴切一些。(我替莜麦表达一下,“谢谢农民兄弟的栽培”,这样我们对“栽培”二字的理解会更深。) 一、栽培技术 (一)主体技术 1.备足底肥

底肥是莜麦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以人畜粪尿包括秸秆垃圾与过磷酸钙化肥制的农家杂肥最好。好就好在既可满足莜麦对矿物营养的需要,又可补充有机质,增强土壤耐旱性。试验资料表明,在土壤N素营养不太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不施N 肥,通过亩底施农肥1000公斤内含30-50公斤过磷酸钙化肥即可满足亩产 100-150公斤莜麦的营养需求。 2.耕翻整地 说莜麦耐瘠耐旱那只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实践证明要实现丰产,土体深厚肥力较好的砂壤平地更容易一些。当然农田的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改良是需要的,但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但是对轮到或准备种莜麦的地块,无论如何都必须进行耕翻整地,最佳的时期一般应在5月的上旬至5月的中旬,首先是通过耙磨蓄水养墒,其次是因春旱发生给等雨播种留足时间,一但有雨即可播种。总归是一个目的,为种子萌芽出苗创造一个上虚下实,水肥气热协调的良好环境。整地早,整地好,土壤水分得到养护,是形成齐苗、全苗、壮苗的基础。而对旱作来讲,这个基础仅仅是一个阶段性长相,还必须在耕翻整地的同时,施入足量的底肥,夯实丰产基础。 3.选择良种 良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应与当时、当地、生产水平、生态条件相适应,因此一定要通过试验或种子部门推荐,慎重选择。在莜麦所用的各种生产资料中良种的增产作用最大,连同施肥,所有的技术措施都必须服从良种的种性和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的生产性能。因此认为良种在莜麦生产技术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是莜麦稳产增产的关键。 4.晒种拌种 待播种子应提前出库晾晒,然后在播前按照使用说明用药剂拌种,常用的杀菌剂是福美霜。通过晾晒、拌种来提高种子发芽率并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也是一项辅助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