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分章

病理生理学分章
病理生理学分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2、基本病理过程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

1、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机制

C、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

D、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肺炎

B、休克

C、缺氧

D、水肿

E、DIC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临床观察

C、流行病学调查

D、离体器官实验

E、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分子生物学实验

三、填空题:

1、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和——————。

2、病理生理学研究对象是—————。

3、疾病概论主要包括——————和———————。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是联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2、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套的、共同的的病理变化。

二、选择题:1、E 2、A 3、A

三、填空题:

1、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2、患病机体

3、病因学和发病学

四、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疾病概论分为病因学和发病学。

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休克、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发热等。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机体各器官组织对不同刺激出现的特殊反应。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的一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如心功能不全等。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1.现代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

D.脑死亡

E.脑电波消失

2.引起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是指疾病发生的()

A.原因

B.诱因

C.条件

D.外因

E.内因

3.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称()

A.病理状态

B.病理反应

C.基本病理过程

D.疾病

E.综合征

4.脑死亡是指() A.大脑皮层死亡 B.不可逆昏迷 C.大脑死亡D.心跳停止 E.全脑机能不可逆丧失

5.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物理性因素

B.化学性因素

C.生物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E免疫性因素

二、填空题:

1.因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产生异常强烈反应可引起两类疾病即()性疾病和()性疾病。

2.疾病的康复分()康复和()康复两种情况。

3.疾病发生机制包括:神经-()机制、()机制和()机制。

三、名词解释:

1.良性循环

2.诱因

3.病因

4.自身免疫病

5.遗传易感性

6.死亡

7.症状

8.基本病理过程

四、问答题:

1.何谓脑死亡?判断脑死亡有什么意义?

2.在病因学中原因和条件之间有何关系?

3.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1.D 2.A 3.C 4.E 5.C

二、填空题:

1. 变态反应自身免疫

2. 完全不完全

3. 体液组织细胞分子

三、名词解释:

1.良性循环;指疾病经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病情不断减轻、康复。

2.诱因:能加强病因的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即诱发因素的简称。

3.病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

4.自身免疫病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的疾病。

5.遗传易感性是指机体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6.死亡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的停止。

7.症状是指疾病引起病人主观感觉上的异常。

8.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四、问答题:

1.脑死亡是指全脑(指枕骨大孔以上包括脑干至大脑皮层)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

判断脑死亡的意义在于:①判断死亡时间的合法依据;②确定是否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

③为器官移植提供良好供体的时间和合法依据。

2.在疾病发生中原因和条件既密切联系又有独立性①在一种疾病发生中如果既有原因又有条件存在,则原因是疾病发生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起主要、决定性作用,决定疾病的特异性,而条件多数是影响因素②对同一因素,它可以是一些疾病的原因,又可以是另一些疾病的条件,如冻伤(原因)←低温→感冒(条件)。③一种疾病引起的变化可成另一种疾病的条件,如糖尿病→免疫力降低→易感染。④一些病因不需条件即可致病,如高温烫伤。

3.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生物性因素、物理和化学性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及先天性因素。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自测题

一、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出入水量约为()

A.3000ml

B.2500ml

C.2000~2500ml

D.1500ml

E.1000ml

2.正常成人细胞外液、血浆分别约占体重的()

A.60%、40%

B.20%、15%

C.40%、20%

D.20%、5%

E.40%、5%

3.下列哪项因素可引起ADH释放增加()

A.血钠↓

B.血钾↑

C.血管紧张素II释放↓

D.血浆渗透压↑

E.有效循环血量↑

4.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的低钠血症称为()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水肿

D.低渗性脱水

E.水中毒

5.低渗性脱水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

A.口渴、少尿、尿比重低

B.口渴、少尿、尿比重高

C.无口渴、少尿、尿比重正常

D.无口渴、尿量接近正常、尿比重低

E.无口渴、多尿、尿比重低

6.高渗性脱水体液丢失的主要部位是()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血浆

E.血液

7.在水中毒的机体变化中,下列哪项错误()

A.细胞外液量增多

B.细胞内液增多

C.细胞外液高渗

D.细胞内液低渗

E.尿钠可增多或降低

8.促使细胞外液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的原因是()

A.酸中毒

B.碱中毒

C.缺氧

D.高碳酸血症

E.剧烈运动

9.下列哪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

A.不能进食

B.严重腹泻

C.代谢性酸中毒

D.长期使用利尿剂

E.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0.下列哪项可引起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

A.醛固酮增多

B.ADH释放增加

C.利钠激素分泌增加

D.利钠激素分泌减少

E.血容量增多

二、填空题:

1.低钾血症可引起血浆PH值()、尿PH值()。

2.血浆中主要阴离子是()、()。

3.与水中毒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4.因钠水潴留所致的水肿,其基本发生因素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5.引起高钾血症的常见原因是()增多、()减少()和钾从细胞()转移等。

三、名词解释:

1.脱水

2.水中毒

3.水肿

4.积水

5.高钾血症

6.低钾血症

7.脱水热

8.低渗性脱水

四、问答题:

1.简述导致组织液增多的主要机制?

2.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有何变化?

3.试述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及其机理?

4.水中毒与低渗性脱水有和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C 2.D 3.D 4.D 5.D 6.B 7.C 8.B 9.C 10.D

二、填空题:

1.升高降低

2.CL-HCO3-

3.ADH

4.降低钠水

5.摄入或输入肾排出内向外

三、名词解释:

1.脱水: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体液容量的明显缩减,致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2.水中毒:因肾排水能力降低而摄水过多,致大量低渗液体堆积在细胞内、外。

3.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4.积水:临床上指过多的液体积聚在体

腔中的情况。

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所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发生改变的病理过程。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所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发生改变的病理过程.

7.脱水热:因脱水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及皮肤散热障碍导致的体温升高的学现象。

8.低渗性脱水:指失钠多于失水致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的脱水。

四、问答题:

1.答: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因素常见有(1)毛细血管内压↑:致有效滤过压增高,毛细血管内水分滤出增多和组织间液回吸收减少。(2)血浆胶体渗透压↓:致有效滤过压增高组织间液回吸收减少。(3)微血管壁通透性↑:可使血浆蛋白出血管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利于组织液生成增多、回吸收减少。(4)淋巴回流受阻:使滤出的组织液和少量蛋白不能随淋巴运走,增加了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液积聚。

2.答:急性低钾血症因细胞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增大致细胞内钾外流增多,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与阈电位间距离增大,细胞兴奋性降低;严重低血钾时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距离增加更大,引起超极化阻滞,兴奋性消失。临床上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甚至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胃肠道蠕动减弱,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甚至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3.答:高钾血症对心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胞外液血钾浓度增高,改变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轻度高血钾(5.5~7.0mmol/L)使心肌兴奋性增高、严重时(﹥7.0mmol/L)兴奋性降低或消失,而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均出现抑制。

4.答:水中毒与低渗性脱水的病理变化异同点见下表:

低渗性脱水水中毒

不同点

细胞外液量明显减少增加皮肤弹性减退正常或水肿

血压降低正常或增高

脉搏、血管充盈度细速、静脉塌陷正常、静脉充盈红细胞、血浆蛋白浓度增高血液稀释,浓度降低尿量早期N或增加,晚期或严重时减

减少ADH分泌早期、轻度时减少增加

相同点血钠浓度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醛固酮分泌增加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自测题

一、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指标中反映呼吸性因素的最佳指标是()

A.BE

B.SB

C.AB

D.CO2CP

E.P a CO2

2.下列指标中反映血液碱储备状况的是()

A.BE

B.SB

C.AB

D.CO2CP

E.BB

3.正常体内H+的最主要来源是()

A.食物摄入

B.磷酸

C.乳酸

D.酮体

E.碳酸

4.下列哪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休克

B.呕吐

C.缺氧

D.饥饿

E.急性肾小管坏死

5.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细胞外液缓冲

B.细胞内液缓冲

C.呼吸代偿

D.肾脏代偿

E.骨骼缓冲

6.酸中毒时血清钾浓度变化为()

A.不改变

B.升高

C.降低

D.先升高后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

7.碱中毒引起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是()

A.血清Na+↓

B.血清K+↓

C.血清Ca2+↓

D.血清Mg2+↓

E.血清CL-↓

8.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

A.呕吐

B.腹泻

C.盐水输入过量

D.应用利尿剂E水杨酸中毒

9.碱中毒患者尿液呈酸性,提示机体()

A.严重缺Na+

B. 严重缺K+

C. 严重缺Ca2+

D. 严重缺Mg2+

E. 严重缺CL-

10.急性代谢性碱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细胞外液缓冲

B.细胞内液缓冲

C.呼吸代偿

D.肾脏代偿

E.骨骼缓冲

二、填空题:

1.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HCO3-代偿性( ),H2CO3原发性( ).

2.代谢性碱中毒时,血浆PH值(),多数经肾代偿调节,尿PH值(),如果是因低血钾引起的,则尿PH值(),因而称为反常性()尿。

3.休克、心力衰竭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经血液缓冲,血浆HCO3-浓度(),经肺代偿引起呼吸(),肾代偿使其排酸保碱功能(),尿PH值()。

三、名词解释:

1.代谢性酸中毒

2.呼吸性碱中毒

3.代谢性碱中毒

4.呼吸性酸中毒

5.BE

6.SB

7.AG

8.反常性碱性尿

四、问答题:

1.PH值正常时就意味酸碱平衡吗?

2.酸中毒易伴发心律失常,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理?

3.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对机体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E 2.A 3.E 4.B 5.D 6.B 7.C 8.E 9.B 10.C

二、填空题:

1.升高升高

2.升高升高降低酸性

3.降低加快增强降低

三、名词解释:

1.代谢性酸中毒:因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3.代谢性碱中毒:因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4.呼吸性酸中毒:因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5.BE:即“碱剩余”,指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至PH7.40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反映机体碱储备情况,正常值:0 ± 3mmol/L。

6.SB:标准碳酸氢盐,是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正常值:22-27mmol/L,平均24mmol/L。

7.AG: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

正常值:12±2mmol/L,为判定代谢性酸中毒分型的依据。

8.反常性碱性尿:由高血钾、肾功能障碍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其尿PH值反而升高而称。

四、问答题:

答案1.如果PH值正常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①表示正常②可能存在完全代偿的单纯性酸碱

平衡紊乱类型③提示可能存在程度相等、但PH变化方向相反的原发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答案2.酸中毒引起心律失常和高血钾有密切关系。(1)酸中毒易引发高血钾:当细胞外液H+浓度升高时①可经细胞膜内外离子交换来缓冲,H+进入细胞,作为交换K+移出细胞,致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引起高血钾。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增多,则肾小管排H+增加,排K+减少,从而使血钾浓度进一步升高。(2)高血钾对心脏影响较大,常引起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异位心律甚至室颤,严重高血钾可因严重传导阻滞或心肌兴奋性消失导致心跳骤停。

答案3.①中枢神经系统因PH升高,不仅使γ-氨基丁酸含量减少,对中枢抑制作用减弱;另外还可引起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脑组织缺氧,从而出现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谵妄等兴奋的表现。②PH升高使血清游离钙减少,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抽动、腱反射亢进及手足搐搦等。③可引起低血钾。

第五章缺氧

一、选择题:

1.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是()

A.CO2浓度降低

B.体温升高

C.H浓度降低

D.2,3-DPG减少

E.以上都不是

2.动-静脉氧含量差大于正常的缺氧是()

A慢性阻塞性肺病 B.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氰化物中毒 D.亚硝酸盐中毒

E.一氧化碳中毒

3.主要引起氧利用障碍的因素是()

A.煤气中毒

B.过氯酸盐中毒

C.贫血

D.CO2增多

E.氰化物中毒

4.明显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缺氧类型是()

A.低张性缺氧

B.循环性缺氧

C.血液性缺氧

D.亚硝酸盐中毒

E.氰化物中毒

5.进入高原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A.肺通气障碍

B.肺换气障碍

C.血液运输氧障碍

D.吸入气氧分压较低

E.组织细胞供血减少

6.对缺氧最敏感的细胞是()

A.心肌细胞

B.肺泡上皮细胞

C.肾小管上皮细胞

D.肝细胞

E.脑细胞

7.休克引起的缺氧主要是()

A.循环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乏氧性缺氧

E.呼吸性缺氧

8.发生肠源性紫绀的主要原因是()

A.肠系膜血管栓塞

B.肠套叠

C.亚硝酸盐中毒

D.贫血

E.砷化物中毒

9.低氧血症是指()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C.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低于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

10. CO中毒引起缺氧的原因是()

A.氧与血红蛋白结合速度减慢

B.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的速度减慢

C.红细胞内2,3-DPG明显减少

D.氧离曲线明显右移

E.以上都不是

二、填空题:

1.高原性缺氧也称()性缺氧,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又称()性缺氧,碱中毒可引起()性缺氧。

2.动-静脉氧含量差反映组织(),组织细胞供氧量取决于流经组织的()和动脉血氧()。

3.缺氧时引起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血浆CO2浓度(),红细胞内()增多,血浆PH值()和体温()。其中右移最主要的右移是()增多。

4.急性轻度缺氧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肺通气量(),同时心率(),心肌收缩力(),致心输出量增加,因血液重新分布,可致肺血管()。

三、名词解释:

1.缺氧

2.氧中毒

3.发绀

4.循环性缺氧

5.低氧血症

6.血液性缺氧

7.乏氧性缺氧

四、问答题:

1.缺氧时肺通气量都增加吗?为什么?

2.试分析缺氧是否一定发生紫绀?

3.组织性缺氧与组织中毒性缺氧有什么区别和关系?

4.心脏手术时采用低温麻醉有何作用?

5.试比较四种类型缺氧的常见原因和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E 4.A 5.D 6.E 7.A 8.C 9.B 10.E

二、填空题:

1.大气呼吸血液

2.摄氧量血流量含量

3.增高2,3-DPG 降低升高2,3-DPG

4. 加强增加加快增强收缩

三、名词解释:

1.缺氧:组织因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

2.氧中毒:指吸入气中氧分压过大,浓度过高,吸氧持续时间过久可致组织细胞损伤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3.发绀:指毛细血管中的脱氧Hb浓度增高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4.循环性缺氧:因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致组织的供O2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5.低氧血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6.血液性缺氧:因Hb数量减少、性质改变,或Hb结合的O2不易释放致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引起的缺氧。

7.乏氧性缺氧:因动脉血氧分压过低,氧含量减少,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四、问答题:

1.答:缺氧时肺通气量的变化因缺氧的类型与程度不同而异。如乏氧性缺氧,可因动脉氧分压降低致酸性代谢产物增加而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肺通气量增加,但久居高原这者因长期缺氧使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肺通气量逐渐回降。循环性缺氧虽然动脉氧分压可正常,但可以因心输出量减少和/或静脉淤血通过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增强,肺通气量增加。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不伴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通气量改变不明显。

2.答:紫绀是缺氧的表现,也称发绀,指的是当毛细血管中的脱氧Hb浓度增高超过5g/dl 时,可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情况。但缺氧的病人不一定都有紫绀,如多数血液性缺氧的病人一般无紫绀,而有发绀的的病人也可以无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

第六章、DIC自测题

一、A型选择题:

1. 以下情况中最易发生DIC的是:()

A.产科意外

B.感染性疾患

C.外伤

D.恶性肿瘤

E.休克

2. 内源性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是:()

A.因子VIII

B. 因子IV

C. 因子VII.

D.因子XII

E. 因子X

3.下列凝血因子中,血浆中不存在的是:()

A.因子VIII

B. 因子V

C. 因子III

D. 因子XII

E. 因子X

4. DIC患者发生明显出血,提示:()

A.凝血系统激活

B.纤溶系统激活

C.凝血与纤溶系统同时激活

D.血管容易破裂

E.纤溶活性超过凝血活性

5. DIC的血液凝固障碍表现在:()

A.血液凝固性明显增强

B.血液凝固性明显降低

C.出现溶血性贫血

D.高凝与低凝同时发生

E.先高凝为主后转为低凝状态

6. DIC患者出现脏器功能障碍,下列哪项不易发生:()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 肝功能衰竭

C.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D.华-佛氏综合症

E.席汉综合症

7.下列哪项不是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A.水肿

B.贫血

C.出血

D.呼吸困难

E.肾功能衰竭少尿等

8.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cAMP

B. ADH

C. PGE

D. ADP

E. ANP

9.下列哪项不是DIC的出血机理:()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B.血小板大量消耗

C.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继发纤溶系统活性增强

E.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10. 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最具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查是:()

A. 红细胞记数

B.HB浓度

C.血涂片找破裂细胞

D. 骨髓片找异常细胞

E. 网织红细胞记数

11.3P实验是检测:()

A.纤溶酶原含量

B. 凝血酶原含量

C. 纤维蛋白原含量

D.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E. 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12.组织严重受损启动DIC的是:()

A. 因子XII被激活

B. 释放膜磷脂

C. 因子III入血

D. 释放ADP

E. 激活血小板

二、填空:

1.典型DIC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期、()低凝期、继发()亢进期三期。

2.DIC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受损、大量()因子入血、血()大量破坏、及其他()物质入血等因素有关。

3.DIC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及大面积组织损伤和外科手术等。

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和微血管病性()贫血。

三、问答题:

1.简述DIC的出血原因?

2. DIC时为什么可引起休克?

3.严重感染及其内毒素为何易引起DIC/

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B

2.D

3.C

4.E

5.E

6.C

7.A

8.D

9.C 10.C 11.D 12.C

二、填空:

1. 高凝消耗性纤溶功能

2. 内皮细胞组织细胞促凝物质

3.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产科意外血液病

4. 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溶血性

三、问答题:

1.答:DIC引起出血机制可能是

⑴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生成不足,血液凝固性降低;

⑵继发纤溶系统功能亢进,不仅溶解纤维蛋白血栓还可水解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减少,同时形成的FDP ⑶ FDP的形成具有有强大的抗凝血酶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的作用。

⑷缺氧、酸中毒、生物活性物质及补体的释放、内毒素等也可致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出血。

2.答:DIC时引起休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⑴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又因微血栓阻塞致回心血量严重不足;

⑵心肌微血栓形成致心肌缺血损伤,收缩力减弱,加上回心血量严重不足致心输出量减少;

⑶补体、激肽系统的激活及组胺的释放、FDP的形成使微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同时又致微血管通透性更高,血浆外渗,回心血量进一步↓,导致血压↓。

3.答:严重感染及内毒素可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启动凝血系统;②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嗜细胞释放蛋白酶、氧自由基等损伤血管内皮,同时还可通过产生的TNFa、IL-1等细胞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TF表达增加,而TM、HS表达减少,tPA产生减少,使血液的促凝活性增高③通过激活产生PAF,促进血小板活化聚集④严重感染使单核巨嗜细胞因吞噬大量细菌、坏死组织、毒素等导致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功能“封闭”,使其对活化的凝血因子、促凝物质、内毒素等清除力下降。通过上述途径导致机体的凝血功能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的平衡紊乱,从而促进DIC发生。

第七章、休克自测题

一、A型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休克的本质是:()

A.血压下降

B.中心静脉压降低

C.组织因微循环障碍而缺氧

D.交感神经兴奋

E.心肌收缩力降低

2.微循环经常开放的通路是:()

A. 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B.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捷毛细血管→微静脉

C. 微动脉→后微动脉→直捷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D.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E.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3.正常情况下微循环毛细血管交替开放量大约是:()

A.15%

B. 20%

C. 30%

D. 35%

E. 50%

4.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休克可见于:()

A.创伤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烧伤性休克

5.下列哪项不符合休克早期的表现:()

A.面色苍白

B.呼吸加快

C.四肢湿冷

D.尿量减少

E.脉压增大

6.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少于流

B.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C.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E.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7.休克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易导致:()

A.肺淤血

B.肺水肿

C.肺不张

D.肺动脉高压

E.肺出血

8.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体液因素主要是:()

A.酸性代谢产物

B.组胺

C.激肽

D.TNF

E.儿茶酚胺

9.休克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少尿

B.多尿

C.氮质血症

D.肾性高血压

E.代谢性酸中毒

10.监测休克患者补液量的最佳指标是:()

A.中心静脉压

B.动脉血压

C.脉压

D.肺动脉楔压

E.尿量

二、填空:

1.在休克期,微循环的特征是(),因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微静脉(),致微循环血液灌入()流出少,同时微血管壁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液浓缩,粘滞性(),血流缓慢,故又称()性缺氧期。

2.引起休克的原因较多,按发病始动环节不同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和()。

三、问答题:

1.休克早期又称代偿期,其代偿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治疗休克的同时还必需纠正酸中毒?

3.休克为何引起DIC?

参考答案

自测题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C

2.B

3.B

4.C

5.E

6.C

7.C

8.E

9.C 10.D

二、填空:

1.淤血扩张增多扩张不明显(或继续收缩)多增高升高淤血

2.血容量明显减少血管容量扩大急性心泵功能障碍

三、问答题:

1答:早期微循环的变化虽引起许多组织缺血、缺氧,但同时也具有代偿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通过①微血管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迅速回心(称“快速自身输血”);微循环灌流减少,毛细血管内压↓,利于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称“缓慢自身输液”),使回心血量增加。②醛固酮-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尿重吸收增加和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的作用,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以保证心输出量变化不大③外周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等方式来调节和维持动脉血压。

⑵利于心、脑的血液供应:全身血液重新分布,皮肤、腹腔内脏等器官小血管强烈收缩,血流量明显↓,而心、脑血管无明显变化,血流量较稳定,有助于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2答:休克过程中的缺血、缺氧必然导致酸中毒,而酸中毒不仅能加重微循环障碍,抑制心肌收缩力,引起高血钾,还可直接影响血管活性药物的疗效,所以防治休克时必须纠正酸中毒。

3. 答:血液因①浓缩、黏度↑、血流缓慢使血细胞易于聚集而处于高凝状态②缺氧、酸中毒致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受损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③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作用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并表达释放组织因子,表现强烈的促凝作用④缺氧、酸中毒、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还可致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功能降低,使其吞噬清除活化凝血因子、坏死组织、细菌、毒素的功能下降,可促进DIC发生。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四种适应性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 五种病理性萎缩:(失去养分压)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压迫性萎缩 2.化生(常考名解):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3.细胞水肿的特点: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新鲜标本色淡,浑浊无光泽。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疏松,淡染;轻度为颗粒状物质,重度为气球样变 4.肝脂肪变的特点: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边缘钝,颜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水中漂浮感;光镜下,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中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特染:苏丹3~橘红色,锇酸染色~黑色 5.虎斑心(名解):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的心肌脂肪变,病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形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 6.玻璃样变的好发部位(常考):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小动脉壁 7.坏死的类型和特点:(1)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脾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保存,干酪样坏死,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残影消失(2)液化性坏死,多见于脑,骨髓等,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 8.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必考):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9.坏疽的类型和特点:(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畅通的四肢末端(2)湿性坏疽,多发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3)气性坏疽,是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10.坏死的结局(简答/多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第二章:损伤与修复 1.按再生能力分类的三类细胞(常考):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再生能力强;稳定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潜在较强的再生能力;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再生能力, 2.肉芽组织(必考名解):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新鲜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 3.肉芽组织的作用(问答题):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损伤;机化和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4.肉芽组织的结局(问答题):转化为瘢痕组织。主要标志: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并逐步消失;部分毛细血管官腔闭塞,数目减少;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 5.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的三种原因(常考多选):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肝淤血:左心衰竭肺淤血(可见心衰细胞),右心衰竭肝淤血 3.血栓形成的三大条件(必考~多选/简答):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4.栓塞的四种类型:白色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唯有白色血栓在动脉);混合血栓,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红色血栓,多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透明血栓,微循环小血管内 5.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

病理生理学各章节习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 A.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E.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 ) A.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D.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 A.临床观察 B.动物实验 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E.形态学观察 二、问答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什么是循证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选择题 1.疾病的概念是指( ) 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 E.生命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 2.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 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条件是左右疾病对机体的影响因素 B.条件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C.条件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E.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4.死亡的概念是指( )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各种反射消失 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5.下列哪项是诊断脑死亡的首要指标( ) A.瞳孔散大或固定 B.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C.自主呼吸停止 D.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E.不可逆性深昏迷 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 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B.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D.TNFα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E.IL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二、问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4.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高热患者易发生( )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

病理生理学试题 及答案交

15级护理《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专业、学号。 2.在试题后答题,写在其它处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内生致热原: 2.代谢综合征: 3.发绀: 4.应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体温升高。 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Na+___________失水,伴有细胞外液量___________。 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早期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晚期可继发_______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4.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 5.右心衰主要引起___________水肿,其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水肿。 6.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使___________上移。 7.等压点是指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相等。 8.呼吸衰竭可引起右心___________即导致___________心脏病。 9.休克Ⅰ期,液体是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休克Ⅱ期,液体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20分,每题1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3.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4.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6.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第二章 疾 病 概 论(病理生理学)

第二章疾病概论(病理生理学) 一、多选题A型题 1.健康是指 A.没有躯体疾病 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 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 E.有自我保健意识 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答案]D [题解]健康应是身心健康的总称。不生病或只有心理健康都是不全面的。 2.疾病的概念是 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disease)英文原意为“不舒服” 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答案]C [题解]疾病本质的概念为在病因作用下,因内外环境失调而发生的不同于健康的异常生命活动。 3.下列关于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A.有些疾病,只要有原因的作用便可发生 B.对一种疾病来说是原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可为条件 C.一种疾病引起的某些变化,可成为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 D.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生命活动障碍不可能是引起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 E.能够加强原因的作用,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答案]D [题解]在病因学中条件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只起促进或迟缓疾病发生的作用。 4.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D.疾病的内因

B.疾病的条件 E.疾病的外因 C.疾病的诱因 [答案]A [题解]原因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而且决定了该病的特异性 5.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 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答案]B [题解]有些疾病发生只有病因,没有明显的条件参与,如刀伤。 6.下列哪一项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 A.疾病的经过与归转 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程序 B.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 E.疾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 C.疾病过程中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答案]B [题解]因果交替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因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揭示因果交替就会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进行治疗。 7.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贯穿疾病的始终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 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答案]E [题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是损伤表现,有时也是抗损伤表现。 8.在局部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 D.全身疾病可以表现在局部 B.只有局部病变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E.全身病变和局部病变何者占主导应具 C.局部病变可以蔓延到全身体分析

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一、A型题 ┌──────────────────────────┐ │ 每道题下面均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 │ 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 │ 号的相应字母划一黑线,以示正确回答。(每题0.5分)│ └──────────────────────────┘ 1. 肥大心肌细胞的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影响细胞的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的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 下列指标中哪项能够反映左心室的后负荷变化 A.中心静脉压 B.平均主动脉压 C.肺动脉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 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过?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4. 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 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增多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5.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是 6. 下列指标中哪一项能够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变化 A.平均主动脉压 B.肺动脉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第2页 ---------------------------------------------------------------------------- 7. 下列哪种措施可减少肠内氨生成 A.利尿剂 B.给氧 C.酸灌肠 D.输液 E.补碱 8. 哪种措施可使血氨降低 A.慎用催眠、麻醉、镇静药 B.左旋多巴 C.高支链氨基酸溶液 D.胰岛素 E.新霉素 9. 氨中毒时,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另一机制是 A.苹果酸穿梭系统障碍 B.脂肪酸氧化不全 C.酮体利用减少 D.磷酸肌酸分解减慢 E.糖酵解过程增强

病理生理学重点整理

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 绪论 病理过程:主要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疾病概论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 的状态。 3.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 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4.病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 不可少的因素。 5.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非特异性) 6.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 7. 脑死亡一般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 (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血清Na浓度正常范围130-150mmol/L;每天饮食摄入100-200mmol Na<130 mmol/L,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 胞外液减少。以细胞外液失水为主 原因机制:肾内或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不当,如只给水,不给电解质平衡液。(等渗或高渗液丢失) (1)经肾丢失:长期服用高效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酸中毒 (2)肾外丢失:经消化道丢失;液体在第三间隙聚积;经皮肤丢失。 机体影响(病理生理变化): (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口干不欲饮) (3)有明显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 防治:补钠液为主(张力液)。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易引起失液性休克原因: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 ②抗利尿激素(ADH)反射性分泌减少,尿量无明显减少; ③细胞外液向细胞内液转移,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 Na>150 mmol/L,渗透压>310mmol/L

上海交通大学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二OO 年二OO 学年第一学期级年制医学专业 _病理生理学_课程学期末试题 考试日期 ______ 级___________专业____大班________小班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翻译0.5分,解释名词1分》,共9分) 1.Hypokalemia 2.Anion gap,AG 3.Edema 4.DIC 5.Exogenous cases HE 6.Death domain, DD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6分)(对用“+”;错用“-”表示) 1 1.大量丢失低渗液或纯水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的基本原因之一。 2.p53基因突变可导致p21cip1转录丧失,使CDK2受抑制缺失,易导致肿瘤 的发生。 3.高排低阻型休克时,由于患者皮肤是温暖的,所以不存在组织细胞缺氧。 4.在多种不同原因作用下,凝血因子FⅫ激活是引起DIC发病的主要机制。 5.发生右心衰竭时,临床表现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6.严重肝功能障碍时,体内胰高血糖素增加可导致大量AAA进入脑内引起 肝性脑病。 请把是非题答案填入下方括号内:

1();2();3();4();5();6()。 三、填充题(每空格0.5分,共20分)※※答案写在每题下相应数号的空格内内 1.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和机制,包括①;②; ③和④。 ①;②; ③;④。 2.根据缺氧的原因与血气变化特点,可把缺氧分为四种单纯性缺氧类型:①; ②;③;④。 ①;②; ③;④。 3.严重呕吐大量丢失胃液时,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为①,其发生的最主要机制与②的大量丢失有关。 ①;②。 4.目前认为,EP可能通过三种途径:①,②,③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引起调定点升高,导致机体发热。 ①;②;③。 5.诱生性HSP的主要功能与应激时①有关,保护细胞②,加速修复。 ①;②。 6.氧自由基,属于活性氧的一种,包括①和②。 ①;②。 7.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休克早期微血管收缩主要因素是①;休克期微血管扩张的主要原因是②;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原因是③。 2 ①;②;③。 8.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①和②这二个因素在DIC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①;②。 9.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①或(和)②。 ①;②。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疾病: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集体因自稳调节紊乱出现一系列功能 、代谢和形态改变的异常生命活动。 2、脑死亡: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包括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3、健康:没有疾病和痛苦,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病理过程:也叫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肯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1、水中毒:有叫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为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9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漏出液(transudate):体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3、渗出液(exudate):体液比重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可达3g/%~5g/%,细胞数大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1、代酸: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呼酸:CO2排出障碍或CO2吸入过多,引起血浆血浆H2CO3浓度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3、代碱: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4、呼碱:肺通气过度引起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组织缺氧。此时动脉血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2、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因组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3、低张性缺氧(hypotensive hypoxia):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氧饱和度降低,组织供氧不足,又称或缺氧性缺氧。 1、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临床上以体温升高0.5℃为标准。 2、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在异常,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蘅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3、内生致热原(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4、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bacterial pyrogen)。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它由3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其中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1、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村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2、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体,这种小体有完整膜结构,含部分细胞质、细胞器和破碎的细胞核成分。 1、应激:机体在应激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热休克蛋白(HSP):热应激或其他应激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他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于非分泌型蛋白质。 1、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过由于微血管堵塞、凝血因子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DIC时,微血管病变引起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为受到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 1、休克(shock):各种强力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急性循环衰竭,

病理生理学基础重点(章节)

病理生理学 疾病:是指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脑死亡:是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包括脑干在内)。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①出现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甚至对疼痛刺激亦无反应。②颅神经反射消失。③无自动 呼吸。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照造影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适应在形态学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萎缩:是指以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减少。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组织之间。 损伤: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不能耐受的有害因素刺激,引起细胞、细胞间质发生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三方面的异常变化。损伤性病变包括变性(可逆)和细胞死亡。 变性常见类型: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细胞死亡分坏死(病理性)和凋亡(生理性)。坏死:是指活体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细胞坏死的形态标志是细胞核的变化。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干性坏疽常发生四肢动脉堵塞、湿性坏疽常发生与外界相通的内脏AV都堵腐败菌、气性坏疽常发生深部组织的开放性损伤厌氧菌)和纤维蛋白样坏死。 坏死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钙化。 细胞的再生能力分为:不稳定细胞(不断繁殖、如黏膜血细胞)、稳定细胞(潜在再生、如平滑肌细胞)、永久性细胞(不再生)。 肉芽组织:是由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及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肉芽组织的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伤口的组织缺损,机化、包裹坏死组织和异物。 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的老化阶段。 骨折愈合过程: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和再塑 充血:是指机体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动脉(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是指动脉输入血量增多导致局部组织、器官动脉内血量增多。(温度升高、鲜红) 静脉(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是由于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量增多。(温度下降、暗红) 心力衰竭细胞:当肺泡腔内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红细胞崩解,血红蛋白被转变成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简而 言之就是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常见淤血:1 慢性肺淤血:见于左心衰竭,长期导致肺褐色硬化。 2 慢性肝淤血:见于右心衰竭,早期为槟榔肝,长期为淤血性肝硬化。 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形成的固体质块就是血栓。 血栓形成机制:①内皮损伤,胶原暴露,血小板与胶原粘附。②血小板释放颗粒,合成TXA2、。③血小板被激活并相互凝集。 ④血小板聚堆,释放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和细胞,形成血栓。 血栓类型:1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 2 混合血栓:主由纤维蛋白网及其中的红细胞组成。 3 红色血栓:纤维蛋白网中充满血细胞。 4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常见于DIC。 血栓形成的结局:溶解吸收或脱落,机化、再通,钙化。 栓塞:是指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常见血栓栓子: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瘤细胞栓子、细菌栓子、羊水栓子。 梗死:是指由于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器官的缺氧性坏死。梗死条件:是否侧支循环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病理生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病理生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 第一章疾病绪论、概论 一、选择题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2.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条件因素即为疾病的诱因 3.下列哪项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应激反应 4.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5.脑死亡发生于: 临床死亡期 6.脑死亡判断标准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脑干神经反射存在 二、名词解释 1.脑死亡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半球、间脑和脑干各部分)的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三、问答题 1.脑死亡与植物人存在哪些方面的区别? 参考答案: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地永久性丧失,标志机体已经死亡。植物状态指大脑因受损而功能停止,意识及脑电波消失,病人处于持续深昏迷状态,但植物人脑干功能尚存在,故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仍存在。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选择题 1.体液是指: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2.正常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60% 3.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Na+ 4.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是:cl- 5.血浆和组织间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Na+、Cl-和HCO3- 6.决定血浆渗透压高低的最主要离子的是: Na+ 7.血浆和组织间液所含溶质的主要区别在于: 蛋白质 8.机体正常的排水途径不包括:生殖道 9.体液中各部分渗透压的关系是: 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10.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 150 mmol/L 1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也称为: 低渗性脱水 1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不包括: 细胞内液量增加 13.低渗性脱水的婴儿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囟门下陷主要是由于: 组织间液量减少 14.昏迷病人最易出现的脱水类型是: 高渗性脱水 15.下列有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肾外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高;肾性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减少 16.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细胞内液无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明显丢失 17.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维持不变 18.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高渗性脱水 19.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细胞内液量↓↓,细胞外液量↓ 20.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细胞外液量增加 21.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外周循环衰竭 22.高热病人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考点剖析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二章疾病概论。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22)、简述题(10)、填空题(5)及单项选择题(14)。适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目录 第二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疾病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第三节发病学 第四节疾病的转归 第五节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疾病、健康、亚健康、衰老、脑死亡、病因、诱因的基本概念。 熟悉:疾病的常见病因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的基本调节机制,脑死亡的判断标准,确定脑死亡的意义。 了解:疾病谱,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传统医学、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特征。 一、名词解释(22) 1、疾病: 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在疾病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人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2、健康: 是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要想保持健康状态,除具有强壮的体魄外,还应具有精神饱满、乐观、勇于克服困难、较强的事业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3、亚健康: 指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等。心理性亚健康状态: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社会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4、症状与体征: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晕、头痛、恶心、疲乏无力等; 体征:是医护工作者使用临床检查的各种方法,检查出的疾病的客观表现,如皮疹、伤口、心脏杂音、腹部肿块等;社会行为是指劳动、人际交往等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活动。 5、衰老或老化: 是机体在增龄过程中由于形态改变、机能减退、代谢失调而导致机体对外部环境适应力下降的综合状态。老化倾向于描述生理性增龄过程。衰老则指伴有严重退行性变的、快速的病理性老化。 6、疾病谱:

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HAPPY2004本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A型选择题(每题1分,共40题)1.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A.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 是否存在诱因 C. 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 D.机体的抵 抗力 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2. 全脑机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A.生物学死亡 B. 濒死状态 C. 脑死亡D.植物人状态 E.临床死亡 3.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的共同变化有A.尿比重增高 B.易发生休克 C.细胞内外 液量均减少 D.体液总量减少 E.尿量明显减少 4. 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 毛细血管内压 B. 血浆胶体渗透压 C. 淋巴回流障碍 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E. 球-管失衡 5. 下列哪项不是低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A. 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B. 心肌兴奋性 增高 C. 骨质钙化障碍 D. 心肌收缩力增强 E. 心肌传导性增高 6.高钾血症患者可出现 A. 正常性酸性尿 B. 正常性碱性尿 C.中 性尿 D. 反常性酸性尿 E. 反常性碱性尿7.产生高镁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A.肾脏排镁减少 B. 严重挤压伤 C.严重糖 尿病 D.摄入镁过多 E. 细胞内镁外移过多8.AG增高反映体内发生 A. 呼吸性酸中毒 B.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 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 毒 E. 呼吸性碱中毒 9. 某糖尿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30, PaCO2 4.5kPa(33mmHg), HCO3- 16mmol/L, 血Na+ 140mmol/L, Cl- 104 mmol/L, K+ 4.5mmol/L,应诊断为 A.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增大型代 谢性酸中毒 C.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10.下述哪一项血氧指标的变化不符合严重贫血所致的缺氧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C.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静脉血氧含量降低 E. 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11.发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A. 产热增加 B. 体温调节障碍 D. 散热障 碍 C. 体温调定点上移 E. 以上都不是 12.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超过散热 B. 散热超过产热 C.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D.辐 射热明显减少 E. 对流热明显减少 13.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 A. 胃粘膜缺血 B. 酸中毒 C. 胆汁返流 D. 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E. 碱中毒 14.下列有关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描述, 哪项是正确的 A. G蛋白均是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 B. 通过 Gq蛋白,激活磷脂酶C,产生双信使DAG和IP3。 C. G蛋白被激活时,GTP被GDP所取代 D. Gi激活后能增加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E. 六次跨膜的G蛋白耦联受体基因家族是 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受体超家族 15.霍乱时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是 A. 小肠上皮细胞霍乱毒素受体合成过多 B. G蛋白持续激活 C. 产生了霍乱毒素受体的抗体 D. G蛋白 合成增多 E. 腺苷酸环化酶合成增多 16.肿瘤的发生与下列哪些因素无关 A. cyclin的过量表达 B.Kip 含量增多 C.胚胎性基因重现 D. sis、ras等表达增加 E.bcl-2高表达 17.关于细胞分化叙述错误的是 A. 完整的细胞分化概念包括时/空两方面 的变化过程 B.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不同基因在不同发育 阶段选择性激活的结果 C. 细胞分化调控的本质是基因调空 D. 细胞分化具有稳定性、全能性、选择性 和不可逆等特点 E. 细胞分化的关键是转录调控 18.细胞增殖低下,分化不良可导致 A. 组织器官发育不全 B.恶性肿瘤 C.细胞 凋亡 D. 细胞坏死 E.良性肿瘤 19.下列哪项是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A.caspases B. 内源性核酸外切酶 C. 过 氧化氢酶 D.XO E. SOD

病理生理学重点内容总结

个单选题,分;个简答题,分;一个论述题,分。 疾病概论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休克、缺氧、发热、水肿都是基本病理过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因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血友病的致病因素是遗传性因素; .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包括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分子机制中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分子病包括: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受体病、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细胞膜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水电解质紊乱

.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 .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低镁血症可以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倾向于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水中毒,特点是患者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血钠下降。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 ..丝虫病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淋巴回流受阻。 .水肿的发病机制(简答)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的平衡。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是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③淋巴回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当上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影响了这一动态平衡,使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就会引起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而发生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毛细血管流体静

最新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病理生理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3、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4、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5、各种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的共同机理是 A、抑制近曲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C、通过血容量的减少而导致醛固酮增多 D、远曲小管Na+-K+交换增强 6、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7、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8、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急诊入院,血气检测表明PH7.39, PaCO 25.9Kpa(43.8mmHg),HCO 3ˉ26.2mmol/L,Na+142mmol/L,Clˉ96.5mmol/l,可判定该患者有 A、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B、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C、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9、血浆【HCO 3ˉ】代偿性增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10、严重的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 A、脑内H+含量升高 B、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 C、脑内r-氨基丁酸含量减少 D、脑血流量减少 11、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12、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13、下述哪种不属于内生致热原 A、干扰素 B、淋巴因子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4、发热激活物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产印细胞 C、淋巴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15、下列哪项是DIC的直接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