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研究报告

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研究报告
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研究报告

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19-07-19T09:56:57.150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下作者:陈曦程瑞雪许韵嘉杨佳欣[导读] 本文重点研究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及其矢量化可行性,对黔西南彝族人物质文化中常用视觉纹样形式,主要包括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彝族的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及其矢量化可行性,对黔西南彝族人物质文化中常用视觉纹样形式,主要包括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彝族的文化特质、黔西南彝族视觉纹样的内容及意义、黔西南彝族审美意识的表现,以及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矢量化的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彝族文化的特质以及对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以及对于黔西南彝族传统服饰纹样矢量化可行性的研究和其在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应用和价值,并对黔西南彝族纹样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关键词:彝族;服饰纹样;矢量化

黔西南州是中国贵州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因其身处云贵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以苗族、彝族、布依族等为主体,是个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一直以来,我们所经常接触到的和受到广泛关注的黔西南彝族纹样研究主要是针对其民族文化遗存中的“艺术品”进行的。对于黔西南彝族人自己来说,大众所认为的那种传统纹样艺术,其实是其日常生活一个组成部分,像服饰、歌舞、建筑等都是伴随着他们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而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地就是以黔西南为主的一些地区,以参观博物馆,翻阅相关书籍,网上资料获取为主要调查方式对黔西南服饰纹样进行研究。

彝族服饰以其色彩纷呈,种类繁多等特点更值得一辈民族研究者深入探究的民族瑰宝,然而经历岁月沉淀,彝族服饰现在能够保留下来的,被人们熟知的东西已经不多。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总是黑色黄色交织,衣服边口绣花繁复的大袖大褂,如果去某些旅游景点,看到的更多是千篇一律的黑色右衽对襟衣与黄色百褶群,配一些叮当作响的银饰。初看颜色十分艳丽,但若是仔细看去,又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品之处。因为其中并没有民族代表的经典纹样,就算有,也是大众“认可”的花纹鸟纹,一旦见识过几次,也都会觉得平平无奇了。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学习之后,却不由被其中繁复抽象又不失规律的纹样吸引住了全部的目光。它们虽身在橱窗的一侧,却仍能用它不被岁月封尘的美丽震惊众人。而我们真正身处彝族人之中时,放眼望去,竟感觉他们身着的服饰比花朵更耀眼明亮,他们聚集在一起时花团锦簇,分散开又各相争艳。

彝族服饰纹样中有着火镰、羊角、蕨芨草、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等传统纹样,有着红色、蓝色、粉色等更加鲜艳亮丽的颜色,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在窗前惊叹彝族人赋予衣物的生命力之精彩。这与他们的发展历史、居住环境、文化信仰有着莫大的关联。彝族先祖并不似汉族先祖一般选择都城定居,而是涿水草而居,以迁徙农牧业为主。在居无定所,文化发展又较为缓慢的那个时期,彝族先民不得不对大自然和祖产生崇拜与敬畏之心。

因为贵州黔西南地区彝族发展较其他少数民族更早的进入阶级社会,所以对其阶级划分更加明显,以至于“黑尊白贱”之风由来已久。虽然现在国家早已步入法治社会,尊卑贵贱之分已不似曾经那般严苛,但彝族服饰中“黑色”为尊、为重、为大局的意识却仍然保留了下来。现在彝族人常用黑色布料打底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但是白色也不是退出了舞台,只是运用较黑色少一些。

黔西南地区的彝族大多是生活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大山大水孕育出的彝族人大气真诚,所以采用的动植物纹样以变形纹为主,多用虎、蟹、杜鹃、杜鹃花等变形纹;也用几何纹,如星纹、涡纹、波浪纹、窗格纹等。涡纹在贵州彝族地区的运用非常普遍,白色涡纹,彝语称“木普木古鲁”,意为“天父”;黑色涡纹,彝语称“米莫米啊娜”,意为“地母”。彝族人尚武崇虎,在他们看来,凶猛的森林之王正是能带给他们庇佑的“神灵”。彝族人男子善武,女子善绣,所以才有了寓意丰富的绣样留在他们的服饰上。

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是游牧发展而来的民族,虽然已经经历各朝各代的更替,交融,变迁,但彝族根骨里崇尚自然与人灵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在考据各种文献,甚至是相传故事中都可以看出彝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不论是蕨纹、羊纹、火镰纹,亦或是运用的更多的花纹,都是集彝族先民之美好祈愿的灵活发展。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将这样的的纹样研究一番之后束之高阁,而是在今后的旅游文化中更多的运用。

初步的设想是运用平面设计来带动传统彝族服饰纹样的发展,这样在以后可以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不断将传统彝族服饰纹样文化因素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经典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元素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国际平面设计的重要主题。

为什么要将纹样转化为矢量图呢,首先,矢量图的文件较小,但是分辨率不会因此受损,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适用人群,满足不同硬件设施的要求。第二,图片可以无极缩放,因为矢量图大多会被印在广告海报等地方,所以对于图形的延展性有很高的要求,转化为矢量图形我们可以扩大他的用途,更好地提高彝族纹样的认知度。第三是可以采取高分辨印刷,这样的矢量图形文件可以在任何输出设备打印机上打印或者印刷输出,在技术方面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将不同的彝族服饰纹样在软件中编辑重新设计,将其尽量简单化,尽量扩大适用范围和适用人群。

彝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运用将其矢量化的方法来表达他还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我们如果在没有了解他的传统文化理念,他的语言背景或是民族精神的情况下,贸然的将其矢量化,可能就会造成这次设想的失败,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同传统彝族服饰纹样纹样相同的文化风格才能更好地与平面矢量化结合,我们同时也发现,缺乏兼具传统文化民族性和平面设计理念现代化这也是导致我国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和平面设计相结合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应该先分析传统彝族服饰纹样的形成的背景,风格的基础上,在研究传统彝族服饰纹样与现在平面设计也就是我们这次设想的将其矢量化的融合和表现,并且应该针对当前平面设计引进传统彝族服饰纹样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对于传统彝族纹样主要侧重于传承,设计的方法或是思维方式等,对于彝族纹样和现代平面融合这一方面研究不足,所以我们在作出矢量图的同时也应该弥补其不足,让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也有一定的理论和意义。

浅析云南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及针法特征

云南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研究 ——以云南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 许毓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摘要: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每一套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工艺都异常细致精美,纹样极其丰富。然而现代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将这一民族服饰消融于工业化中,这愈是凸显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以哨冲镇雨能后村为考察地,雨能后村民风淳朴,刺绣技艺得以完好传承。文章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针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纹样中探寻其民族的文化内涵,其次再对刺绣针法进行研究,刺绣技艺的传承最为重要。研究发现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多以花卉类题材为主,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刺绣针法则以平针绣为主,织网绣最具特色。 关键词:花腰彝族;图案纹样;刺绣针法 0引言 云南省石屏县是花腰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彝族人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1]花腰彝族大多分布在石屏县龙朋、龙武和哨冲三个镇,还有小部分布在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共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雨能后”是用彝语同音直译而来的,“雨”代表水,“能”在以前叫“怒”是翠绿之意,“雨能后”连起来就是“一塘碧绿的水”的意思,这是因为村子里历来有一潭清澈的水被族人们视为神水,传说水里还有一条神龙保佑着全村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村民们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龙仪式(图1)。雨能后全村93户人家都是花腰彝族,共378人。村子里的民族氛围比较浓厚,大人和小孩穿着民族日常装,平日里都用彝语相互交流,闲暇时间妇女们会聚在一起边绣花边说家常,或是男女老少一同载歌载舞,生活多姿多彩。独具代表性的花腰服饰只有在过节、过年或参加喜宴时才舍得穿戴。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技艺独 1

彝族服饰的色彩

彝族服饰的色彩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必定会积淀下来一些极具传统色彩的风俗习惯,也必定会保留下来一些极具民族魅力的文化表象。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是民族感情认同最直观的表现。一个民族审美心理表达形式可以表现在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方方面面,而服饰作为人类的贴身之物,是民族审美心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民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民族意识的渗透和民族习俗的影响 一、彝族服饰色彩的审美渊源 彝族服饰的色调搭配五彩斑斓,以红、黄、黑为基础,以红、黄、黑、白、青为主色调。这与彝族古代“五色观”的色彩观念密切相关。在《吐鲁立咪》、《哎哺舍额》等古籍中认为:清青之气产生天。浊红之气产生地,天白地黑生成了宇宙。这样以青、红、皂、白来分天地。在《彝族源流》、《异文丛刻》等古籍中,有以五色配五方、五色配五行的观念。认为: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东方育龙、木,南方赤龙、火,西方白龙、金.北方黑龙、水,中央黄龙、土。彝族古代还有五色族称。尼、能部族即以青、红为族称,尼部即青夷,能部即红夷;慕、饵部族以白、黑为族称,“慕吐洱那”即天白地黑,慕部即白夷,饵部即黑夷;有尚黄部族“署舍乌够左”即“鸡冠黄人”部夷人。《物始纪略》中专门有《羊头青人根》、《鸡冠黄人根》、《猪毛黑人根》、《九掐脸白人》、《尼能清红九只脚》等篇章。 这些与彝族古代许多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观念相关联,反映了天文、历算、宗教、哲学、社会民俗等等方面的深层内涵。由于居住地域不同,“慕吐饵那”即“白天黑地”之白天,在高原地区变成了蓝天,相应就成了蓝天黑地。反映到服饰上就增加了蓝色色调。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以五色为基调。探究其本来的内蕴,白或蓝代表天,黑代表地,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青代表绿草森林。 二、彝族服饰的色彩审美 总的来说“黑、红、青、黄,白”构成了彝族服饰中的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黑底,装饰配色大量使用红、黄、蓝、白等色,其中以红色为主。彝族首服大多选用黑、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选用红、黄、蓝等颜色。除了绿色之外,很少用别的过渡性中间色,但经过精心调配,色调鲜艳而且和谐,具有别具一格的美感。gggg1、五彩斑斓的配色技法 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特点,它是形式特征所产生的特定心理效应。影响色彩风格的因素很多,如色彩的明度、纯度、形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色彩之间复杂的对比关系构成。在整体的彝族服饰中,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就尤为突出和丰富。包豪斯学派的著名艺术教育家伊顿就总结了色彩的七种对比要素,即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继续对比。而彝族首服,可谓是将色彩的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运用的尤为出色。明暗对比的效果,侧重在色阶的层次感上,明暗反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色彩的明快与否。彝族首服中较少使用灰层次的颜色,以明度较低的黑色蓝色为底配上纯度较高的黄色、红色,形成的对比效果较为强烈;或是以暗色为底,装饰闪亮的银饰,看上去黑白分明,格外声势夺人。在色相对比中也是选用对比跨度大的颜色进行搭配,几乎是以红、黄、蓝等反差较大的对比色为主,高纯度的色彩占较大比例,在色彩配置上呈现出“跳跃性”,加之色彩形态上经常出现形与形之间的分割、交错、重叠,服饰色彩呈现出引人注目,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效果。在众多彝族聚居地中,以云南彝族的首服配色,最为强烈而大胆,充满了色彩的张力。 2、黑白关系的巧妙运用 由于黑与白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们在色彩关系中的特殊作用,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色彩因

各地彝族服饰展示

各地彝族服饰展示——石林彝族 撒尼服饰(一) 民族服饰发表日期: 2008-12-30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撒尼人的服饰在彝族可是颇具特色的,撒尼人勤劳、善良、乐观及爱美的天性在服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电影《阿诗玛》第一次让世人领略到绚丽多彩的彝族撒尼文化,影片中的撒尼服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起这石林这片乐土上的彝族人和撒尼服饰。如今,时代在变迁,石林地区彝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撒尼人更是将爱美的天性在服饰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当你走在每个撒尼村寨,你会在随处漂来的歌声中看到一个个漂亮的撒尼姑娘的身影,那精美的绣花包头、花围腰、精面料制作的花边衣,远远看去,象一朵鲜花绽放舞动,走近了,更让人为这亭亭玉立的着装惊叹和着迷。 彝族撒尼人爱美,千百年绣制出了如此精美的花衣,撒尼人勤劳,从来没有停下过绣制美的双手。如今在石林的市场上,你可以看到形式多样,用料精致的各式撒尼服饰,其工艺之精湛,构图之精美,色泽之艳丽,可算天下一绝,这样的服饰,即使在风靡流行的年代,也不会显

得落伍。 彝族撒尼服饰不仅精美实用,而且寓意深刻,彝族撒尼人将自己的信仰崇拜和独到的审美观融合到了服饰文化中,所以撒尼服饰的精美也更让人着迷。

女子服饰: 撒尼妇女服饰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工艺精巧,一件服饰可谓一件精美艺术品。撒尼妇女头饰彝语叫"喔姐"呈半圆形,似天上彩虹。包头上的色彩和饰物随年龄,婚否略有区别。

老年人和已婚妇女多用红、黑两色布做包头,头顶上只有一只平放的三角形饰物,表示已婚。

未婚姑娘的包头十分艳丽,做工别致,用红、黑、黄、绿、等五彩丝绸做包头,包头边沿订洁白的银泡,包头两端绣精美的花草图案,包头的双耳部各插一只刺绣精细的"彩蝶",表示未婚。包头右端缀一串玻璃珠或一绺乌亮的黑发,彝语称"抢喔"。抢喔过右肩垂露至前胸,走动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撒尼妇女身穿斜襟长衣,长略过膝,双腿两侧开衩至腰。长衣的领口、袖口用花边镶嵌。袖子用花边和五彩布叠镶成各种纹饰。长衣的边角用丝线滚镶。长衣的右前胸镶世代相传的白云图案。肩斜披披风,两条披风带分别过右肩左腋下,交搭于前胸,带端自然下垂及膝。寒则肩披绵羊皮披风。

彝族民族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四川凉山和贵州西部一带,男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多褶宽脚长裤;也有的地区穿小脚长裤: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子帖(汉称“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左耳戴黄、红大耳珠,珠下缀红线。 女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缘镶多层色布。姑娘头覆绣花瓦式方帽,压以发辫,遮住前额,尤如帽沿。戴耳环。领口有银排花。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冬天以领部有裥褶的羊毛披毡套在擦尔瓦内。

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分支最为复杂、居住分布最广,因而彝族服饰之多姿多彩多种类,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调查,仅云南彝族的服饰就可区别出上百种不同样式。但是,毕竟是一个有着共同渊源关系的民族,各地彝族的服饰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总的来说,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在色彩应用上,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特别是彝族妇女的服装最为考究。 彝族历史上曾有过“六祖分支”的事件。据彝文文献记载:大约春秋末期,一场洪水过后,彝族人曾分成六个部落,由始祖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带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开去。有学者根据六祖分支的线索和现实的情况,进行概括,将各地彝族服饰粗略地划分为楚雄型、凉山型、乌蒙山型、滇西型、红河型、滇池及滇东南型等六大类型,以便从千差万别的现象中了解其概貌。

彝族服饰特点

彝族服饰特点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年龄,性别分为男装,女童,妇女等不同的类型。 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挑花刺绣也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 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彝族的服饰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仰慕之情,人从自然中得到需要的东西,也就应该感恩于自然。同时,那些鲜艳的色彩也表现出彝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和他们豪迈奔放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

凉山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 蒋志聪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越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 越西彝族服饰,系凉山彝族中圣乍语音地域彝族服饰。黑色为服装的基本色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境内彝族曾有穿麻布和羊毛织成的男裤女裙及衣服褂褂、筒状毡袜和麻鞋、山羊皮褂褂、绵羊皮披毡(也作被盖)等,当时有用棉布做的男女服装,男上衣除了用青布和蓝布制作外,有用白布做的男上衣,在衣肩衣袖上镶一道道黑色细条纹作装饰(这种白布衣服早已消失)。女裙有黑裙、红裙、黄裙和白裙,那时布料质料差,颜色单调,做工简单,饰纹一般只有两细一宽并列直线纹和三条细线并列波浪纹两种,许多衣服不加任何饰纹就这样穿。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用棉花捻线做擦尔瓦的,有用棉

线织布做衣服的。七十年代,虽有用卡机、充贡、平绒之类棉布制作彝族服装的,但为数不多,当时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八十年代后,广大彝族民众才陆续广泛使用毛呢、纤维、棉纤混纺等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各种面料制作彝族服装。 一、服饰源流 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曵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宋代彝族服饰保持唐风,依然以“椎髻、跣足、披毡、或衣皮”(《太平寰宇记》),清代《邛嶲野录》记录凉山彝族“男子……发挽大髻,以竹簪独刺挽于额际,戴黑毡笠,大于箕。披黑白毡衣,妇女短衣长裙,肩佩铜镜螺蚌之类”。“倮倮即黑彝也……椎髻、赤足、披毡、带刀弩。女著花衣长裙,披发跣足,带金银耳环如帐钩样”“男子椎髻,裹青布帕,短褐毡衫……妇人以青布作大帽覆髻,垂幅向后,束红帛于额间,长衫短裙,皆跣足”(《皇清贡职图》卷六)小凉山一带“男椎髻、裹青布帕,短衣,披毡衫……妇挽髻,以青布作平顶帽,交缠蓝布长带,饰以珠石,项挂素珠,衣裙俱缘边,跣足不履”(《皇清贡职图》卷六)……

关于彝族服饰的介绍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658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内。广西彝族人口共计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多个村和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田林县内。 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分支最为复杂、居住分布最广,因而彝族服饰之多姿多彩多种类,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调查,仅云南彝族的服饰就可区别出上百种不同样式。但是,毕竟是一个有着共同渊源关系的民族,各地彝族的服饰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总的来说,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在色彩应用上,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特别是彝族妇女的服装最为考究。 彝族服饰之多种多采,正如其支系自称的繁多一样,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是绝无仅有。据有关方面调查统计,仅云南彝族的不同服饰,可区别至近百种。但除小凉山和少数地区外,男子的服饰多与附近汉族相似,唯妇女的服饰保留的特点为多。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料珠的鸡冠式花帽,已婚妇女包头帕,衣服的领边、袖口、衣襟边缘多有精美鲜艳的刺绣花边。石屏、峨山已婚妇女的围腰刺绣得特别精致美观,面围腰刺绣的水平则可使妇女们获得相等的社会声誉,故一幅围腰凝结着妇女们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山区彝族,过去无论男女多披一件羊皮褂子,而小凉山和滇东北彝族多身披一件“擦耳瓦”——羊毛披毡。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多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著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约三寸许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布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般粗的长椎形的“子帖”——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胡须在有闲时即一一拔光。左耳戴缀有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妇女穿百褶裙,惟黑彝妇女裙长及地,其他等级妇女裙仅及膝,多包黑色包头,戴双耳环,领口别着银排花。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是我国彝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服饰图案也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那么,你知道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吗?下面是爱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凉山彝族服饰,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凉山彝族服饰有300多个品种,不同家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位及性别有各自不同的服饰类别和图案花纹。各种服饰色彩搭配、图案选择、制作工艺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艺术之美。由于凉山地处偏僻,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奴隶社会,服饰的制作工艺、款式装饰依然保持古老的传统风格。解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十分迅速,因而服饰形制保存得比较完整,被称为民族服饰研究中的“活化石”。 凉山彝族服装面料多以麻织品、毛制品为主,颜色主要是红、黄、黑三色,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图形纹样。男子服饰特点是上身外罩“擦尔瓦”,里穿右衽青黑色土布或麻布衣,在内衣的两袖及胸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有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绣花,有挑绣、盘花等,采用涡形、回纹、波形、火镰、牛角等纹样;凉山彝族男子下装是长裤,裤脚因不同地域而有大、中、小脚裤之分,在裤脚的内侧都绣有和袖口类似的图案。凉山彝族妇女服饰特点是戴头帕,颈挂银领牌,上身穿对襟或右衽大襟大袖短衣,下身穿百褶裙。上衣领口、袖口、肩、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彩色花纹,以涡形、回纹、波形纹样为主,风格粗狂,古朴艳丽。长裙则大多数用羊毛织成,质地较为厚重。 1.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 由红、黄、黑构成的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是彝族图形图案艺术的灵魂,在彝族文化中具有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彝族服饰和彝族漆器的图案均采用大片的红、黄、黑来构造其亮丽的色彩,究其原因,红色是火的象征;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彝族人的火塘、火把节习俗、火神舞都是彝族崇拜火、重视火的表现。彝族人重视火是因为彝族往往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火,不仅是他们生活中照明、取暖的重要能源,在更为偏僻的地区和远古时代亦是驱赶野兽保护自己的工具。火能够保护彝人,彝族人崇尚火是崇尚自然的体现。黄色,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体现,在彝人传统文化中,太阳是黄色的,黄色是日月文化。太阳和月亮能够给彝人带来光明和丰收,有了太阳和月亮就有了生命延续的保障,因此彝族人崇尚黄色,在服饰或是漆器中经常见到黄色的云纹图案。黑色是彝族的“尊贵”色彩,彝族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民族,有黑彝和白彝之分。黑彝多数为

彝族服饰

楚雄彝族服饰中刺绣图案探析 摘要:楚雄彝族服饰刺绣图案历史悠久,且图纹种类繁多,刺绣图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刺绣图案在服饰中体现了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表现出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显示 了彝族原始古朴的崇尚意识,也反映出渗透和交融其他民族和近代艺术多姿多彩的和谐美 这一艺术特点,并从针法、色彩的分析上描绘出了楚雄彝族服饰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对图 案的实用、审美及市场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探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这一民间艺术珍品传 承与保护下去。 关键词:彝族服饰;刺绣图案;艺术特点;价值 引言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语言文字的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彝族的服饰反映了本民族的个性特点,是漫长历史的产物。由于彝族人散居面广,在外族的融合和族内支系分衍的影响下,形成其服装与装饰图纹的多样化。有资料记载,彝族的服饰按彝人居住的地域,划分为四川的凉山型,云南的滇西型、滇东南型、滇南红河型、楚雄型以及贵州的乌蒙型等,其款式达300余种之多。其中楚雄型是基本保持了彝族独特完整服饰文化体系的代表之一,这里主要是以分析楚雄型的彝族服饰中的刺绣图案为主。 一、楚雄彝族服饰刺绣的历史溯源 楚雄型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及邻近彝族地区,穿着人口约70余万人。楚雄州地处滇池与洱海之间,东接乌蒙,北依金沙,南临哀牢,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徒之地,为彝语几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服饰也纷 繁多彩。《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有记载,古哀牢人曾 织“桐华布”;唐代,彝族先民曾绣“斑衣”,元明清 时期,刺绣即在彝族妇女中盛行,可见彝族纺织刺绣 具有悠久的历史。楚雄型分布区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 是彝族支系最多最集中之地,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 较多的地区之一。 在民间,有许许多多关于彝族刺绣的传说。关于 楚雄彝族刺绣,流传最多的是:很久以前,昙华山上 有两个彝族姑娘,一个叫咪依噜,一个叫咪波嫫。她 俩又聪明又漂亮,虽然到了出嫁的年龄,可惜连件象 样的衣服都没有。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天仙园里来 了个女神仙,叫她们放下手中的活儿,跟她到山林中 转一转。她们走到山林间,只见百花开放,虫鸟争鸣。 神仙对两个彝家姑娘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些景致绣到 你们的衣服上,你们的衣服就非常漂亮了。”聪明的姑图1 三台少女自己绣制的嫁装

东川干彝族服饰制作方法分析

东川干彝族服饰制作方法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众多支系的民族。不同的彝族支系都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干彝是生活在云南昆明东川红土地镇的一个彝族支系,干彝的传统服饰是众多彝族服饰中的一朵靓丽花朵,是彝族文化重要遗产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干彝的服饰,追寻传统干彝服饰的制作工艺,最终记录一整体干彝服饰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东川干彝服饰分析制作 彝族的分支和多样化 彝族服饰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显现出彝族服饰文化特征,据彝族古藉书中记载,从“六祖”分支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分布的各个地域在保持原来服饰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大同小异,以地域提升了绚丽多姿的服饰精华。长期保持极其强烈的民族传统优秀服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彝族服饰文化代表体系。是绽放在民族花丛中的亮丽花朵。 彝族服饰不仅是体现了审美特征,而且还体现了地域特征,土司、贵族与贫民的等级制度的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以及习俗等多方面的传统观念,代表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智慧内涵。彝族居住地域广阔,随着历史岁月的不断进化,以两个支头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差异和众多支系,彝族服饰代表地域款式不下百种,其中滇中滇南以楚雄为代表的大支头、二支头和四川大小凉山为代表的三支头、四支头服饰最具有代表性;滇东北一代、贵州、广西、北京彝族为代表无、五支头、六支头分支的支系。虽然语言文字保持完好,但不少分支系服饰与其他民族逐渐同化,滇东北,昆明东川区落音山彝族发祥地之一的彝族女装是完整的保持了原貌特征的款式之一。东川区太阳神鼓队参加全国鼓舞大赛中夺得最高山花奖,其中这款彝族服饰就是一大亮点。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了解这一符号,就是了解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了解该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历史文化。以下论述就以东川彝族服饰为例,通过对服饰的详细分析,了解这一彝族支系的文化传承。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分析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包括:帽饰、上衣、腰带、外褂、裙子、鞋。这套服饰由昆明东川区红土地镇蚂蟥箐村…的苏文花制作,年龄有五十多,擅长绣平绣、十字绣,戳纱绣,曾在红土地镇举办的绣花比赛中两次拿一等奖。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

凉山彝族是我国彝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服饰图案也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文化。 那么,你知道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与什么有关吗?下面是爱汇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凉山彝族服饰,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据不完全统计,凉山彝族服饰有300多个品种,不同家支、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位及性别有各自不同的服饰类别和图案花纹。 各种服饰色彩搭配、图案选择、制作工艺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艺术之美。 由于凉山地处偏僻,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奴隶社会,服饰的制作工艺、款式装饰依然保持古老的传统风格。 解放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十分迅速,因而服饰形制保存得比较完整,被称为民族服饰研究中的“活化石。 凉山彝族服装面料多以麻织品、毛制品为主,颜色主要是红、黄、黑三色,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和几何图形纹样。 男子服饰特点是上身外罩“擦尔瓦,里穿右衽青黑色土布或麻布衣,在内衣的两袖及胸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有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绣花,有挑绣、盘花等,采用涡形、回纹、波形、火镰、牛角等纹样;凉山彝族男子下装是长裤,裤脚因不同地域而有大、中、小脚裤之分,在裤脚的内侧都绣有和袖口类似的图案。 凉山彝族妇女服饰特点是戴头帕,颈挂银领牌,上身穿对襟或右衽大襟大袖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上衣领口、袖口、肩、襟处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绣各类工艺精美、颜色明亮的彩色花纹,以涡形、回纹、波形纹样为主,风格粗狂,古朴艳丽。 长裙则大多数用羊毛织成,质地较为厚重。 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特征 1.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由红、黄、黑构成的三色文化和崇尚黑色,是彝族图形图案艺术的灵魂,在彝族文化中具有神秘的色彩。 古往今来,彝族服饰和彝族漆器的图案均采用大片的红、黄、黑来构造其亮丽的色彩,究其原因,红色是火的象征;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彝族人的火塘、火把节习俗、火神舞都是彝族崇拜火、重视火的表现。 彝族人重视火是因为彝族往往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火,不仅是他们生活中照明、取暖的重要能源,在更为偏僻的地区和远古时代亦是驱赶野兽保护自己的工具。 火能够保护彝人,彝族人崇尚火是崇尚自然的体现。 黄色,是彝族宗教文化的体现,在彝人传统文化中,太阳是黄色的,黄色是日月文化。 太阳和月亮能够给彝人带来光明和丰收,有了太阳和月亮就有了生命延续的保障,因此彝族人崇尚黄色,在服饰或是漆器中经常见到黄色的云纹图案。 黑色是彝族的“尊贵色彩,彝族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民族,有黑彝和白彝之分。

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研究报告

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研究报告 发表时间:2019-07-19T09:56:57.150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下作者:陈曦程瑞雪许韵嘉杨佳欣[导读] 本文重点研究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及其矢量化可行性,对黔西南彝族人物质文化中常用视觉纹样形式,主要包括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彝族的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及其矢量化可行性,对黔西南彝族人物质文化中常用视觉纹样形式,主要包括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彝族的文化特质、黔西南彝族视觉纹样的内容及意义、黔西南彝族审美意识的表现,以及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矢量化的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彝族文化的特质以及对黔西南彝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以及对于黔西南彝族传统服饰纹样矢量化可行性的研究和其在现代视觉艺术中的应用和价值,并对黔西南彝族纹样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关键词:彝族;服饰纹样;矢量化 黔西南州是中国贵州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因其身处云贵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以苗族、彝族、布依族等为主体,是个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的地方。一直以来,我们所经常接触到的和受到广泛关注的黔西南彝族纹样研究主要是针对其民族文化遗存中的“艺术品”进行的。对于黔西南彝族人自己来说,大众所认为的那种传统纹样艺术,其实是其日常生活一个组成部分,像服饰、歌舞、建筑等都是伴随着他们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而同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地就是以黔西南为主的一些地区,以参观博物馆,翻阅相关书籍,网上资料获取为主要调查方式对黔西南服饰纹样进行研究。 彝族服饰以其色彩纷呈,种类繁多等特点更值得一辈民族研究者深入探究的民族瑰宝,然而经历岁月沉淀,彝族服饰现在能够保留下来的,被人们熟知的东西已经不多。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总是黑色黄色交织,衣服边口绣花繁复的大袖大褂,如果去某些旅游景点,看到的更多是千篇一律的黑色右衽对襟衣与黄色百褶群,配一些叮当作响的银饰。初看颜色十分艳丽,但若是仔细看去,又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品之处。因为其中并没有民族代表的经典纹样,就算有,也是大众“认可”的花纹鸟纹,一旦见识过几次,也都会觉得平平无奇了。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学习之后,却不由被其中繁复抽象又不失规律的纹样吸引住了全部的目光。它们虽身在橱窗的一侧,却仍能用它不被岁月封尘的美丽震惊众人。而我们真正身处彝族人之中时,放眼望去,竟感觉他们身着的服饰比花朵更耀眼明亮,他们聚集在一起时花团锦簇,分散开又各相争艳。 彝族服饰纹样中有着火镰、羊角、蕨芨草、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等传统纹样,有着红色、蓝色、粉色等更加鲜艳亮丽的颜色,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在窗前惊叹彝族人赋予衣物的生命力之精彩。这与他们的发展历史、居住环境、文化信仰有着莫大的关联。彝族先祖并不似汉族先祖一般选择都城定居,而是涿水草而居,以迁徙农牧业为主。在居无定所,文化发展又较为缓慢的那个时期,彝族先民不得不对大自然和祖产生崇拜与敬畏之心。 因为贵州黔西南地区彝族发展较其他少数民族更早的进入阶级社会,所以对其阶级划分更加明显,以至于“黑尊白贱”之风由来已久。虽然现在国家早已步入法治社会,尊卑贵贱之分已不似曾经那般严苛,但彝族服饰中“黑色”为尊、为重、为大局的意识却仍然保留了下来。现在彝族人常用黑色布料打底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但是白色也不是退出了舞台,只是运用较黑色少一些。 黔西南地区的彝族大多是生活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大山大水孕育出的彝族人大气真诚,所以采用的动植物纹样以变形纹为主,多用虎、蟹、杜鹃、杜鹃花等变形纹;也用几何纹,如星纹、涡纹、波浪纹、窗格纹等。涡纹在贵州彝族地区的运用非常普遍,白色涡纹,彝语称“木普木古鲁”,意为“天父”;黑色涡纹,彝语称“米莫米啊娜”,意为“地母”。彝族人尚武崇虎,在他们看来,凶猛的森林之王正是能带给他们庇佑的“神灵”。彝族人男子善武,女子善绣,所以才有了寓意丰富的绣样留在他们的服饰上。 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是游牧发展而来的民族,虽然已经经历各朝各代的更替,交融,变迁,但彝族根骨里崇尚自然与人灵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在考据各种文献,甚至是相传故事中都可以看出彝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不论是蕨纹、羊纹、火镰纹,亦或是运用的更多的花纹,都是集彝族先民之美好祈愿的灵活发展。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将这样的的纹样研究一番之后束之高阁,而是在今后的旅游文化中更多的运用。 初步的设想是运用平面设计来带动传统彝族服饰纹样的发展,这样在以后可以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设计当中,并不断将传统彝族服饰纹样文化因素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设计理念的经典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元素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国际平面设计的重要主题。 为什么要将纹样转化为矢量图呢,首先,矢量图的文件较小,但是分辨率不会因此受损,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适用人群,满足不同硬件设施的要求。第二,图片可以无极缩放,因为矢量图大多会被印在广告海报等地方,所以对于图形的延展性有很高的要求,转化为矢量图形我们可以扩大他的用途,更好地提高彝族纹样的认知度。第三是可以采取高分辨印刷,这样的矢量图形文件可以在任何输出设备打印机上打印或者印刷输出,在技术方面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将不同的彝族服饰纹样在软件中编辑重新设计,将其尽量简单化,尽量扩大适用范围和适用人群。 彝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运用将其矢量化的方法来表达他还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我们如果在没有了解他的传统文化理念,他的语言背景或是民族精神的情况下,贸然的将其矢量化,可能就会造成这次设想的失败,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同传统彝族服饰纹样纹样相同的文化风格才能更好地与平面矢量化结合,我们同时也发现,缺乏兼具传统文化民族性和平面设计理念现代化这也是导致我国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和平面设计相结合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应该先分析传统彝族服饰纹样的形成的背景,风格的基础上,在研究传统彝族服饰纹样与现在平面设计也就是我们这次设想的将其矢量化的融合和表现,并且应该针对当前平面设计引进传统彝族服饰纹样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对于传统彝族纹样主要侧重于传承,设计的方法或是思维方式等,对于彝族纹样和现代平面融合这一方面研究不足,所以我们在作出矢量图的同时也应该弥补其不足,让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也有一定的理论和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