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十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十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江长仁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生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正确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生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人说,?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穿、住、用,个人物质生活的满足就是幸福。?的确,人要活着不能离开吃、穿、住、用.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及其他东西。?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就不可能继续生存下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一个基本观点。

但是恩格斯也批判过那些?只想吃得好,喝得好?,?有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一切精神内容?的享受主义。这是因为物质生活本身,既包括衣食住行等消费方面,还应该包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方面。那些只谈消费享受,不谈生产劳动的人,即使整天吃山珍海味,满身绫罗绸缎,也只不过是个衣架饭囊而已。这种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无产阶级革命者不是苦行僧,并不鄙薄物质生活,也不反对合理的个人物质生活追求,而且革命者的斗争目的,就是为了消灭阶级,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当然也包括为了个人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个人物质生活的改善,主要来自于阶级和集体利益的增长,只有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增长了,全国人民共同任务实现了,个人物质生活的改善才能获得可

靠的保证。如果脱离现实的生产水平,去考虑个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只不过是臆想。成天沉醉于所谓?现代化?物质生活的人,不可能把充沛的精力和革命热情贯注在工作和学习上,一旦个人私心物欲得不到满足,便终日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不满现实,放松眼前的劳动和斗争。更有甚者,为了满足物质的?难填欲壑?,安排其?现代化?生活,而不惜践踏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违法乱纪,逐渐转向政治上的堕落。究其根源,是这种人缺乏革命理想,精神空虚,成为物质的奴隶的结果。

一个人要不受物质所支配,就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宋代诗人苏东坡在一首咏竹的诗中曾这样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人既要有物质生活,更重要的还要有精神生活。

这是因为精神生活源于物质生活,它又高于物质生活。一个精神生活高尚的人,必然产生崇高的行为。前些时,社会上盛传我国著名力学家钱伟长教授正在申请移居国外,钱教授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不会走的,如果我迷恋国外的物质生活,当初何必在不满四十岁的盛年便放弃美国喷射推进研究所的职位,回归祖国呢??舒适的物质生活,高薪厚职,扣留不住赤子爱国之心,他毅然决然回归祖国的行动,不是物质生活的作用,而是来自崇高的思想——?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有了这个伟大抱负和决心,虽然这些年来,钱教授受了不少挫折,但他爱国?耿耿此心,未曾稍变?。可见,摆脱物质支配的人,才是一个精神生活高尚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应该包括文化生活和革命理想,而革命思想又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它支配着一个人为谁活着,又应该怎样活着。人生在世,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有所向往,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各阶级的精神生活是不同的,这是由各自的世界观决定的。奴隶主拿人头骨做饭碗当作乐趣;资本家把追逐最高利润当作幸福;而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共产党人则认定: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献身,作为自己人生最大的乐事。为什么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宁愿吃草根树皮,也不要敌人的佳餐美肴;宁愿露宿山野,也不住敌人的高楼大厦;宁愿穿粗布衬衫,也不穿敌人的绫罗绸缎;即使面对砍头枪毙的威胁,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呢?这是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失去自由比起物质匮乏有着更深的痛苦,低头乞求来的优厚物质生活是弥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的。同样,革命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如果放弃了自己奋斗目标,不坚持革命理想,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为物质所束缚,是不可能巩固与发展自己的事业的。

解放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不断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由于林彪、?四人帮?鼓吹?精神万能?论,他们侈谈?政治?、?革命?,谁要一提物质利益,改善物质生活,就被扣上?经济主义?、?修正主义?的帽子,致使人们的精神受到摧残,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的物质生活未能得到改善。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思想解放了,厌恶?四人帮?的?精神万

能?论,渴望早日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但是,有的人只讲经济利益,不讲政治利益,只讲物质生活,不讲精神生活,这也未必正确。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定不移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决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者,都应该将自己生命的年轮围绕着人民的事业来旋转,只有这样,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才能更加充实,物质生活才能不断改善,人生才有意义。

---原载《北京大学》校刊1980年9月26日第三版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 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 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 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能够使我们准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准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 准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准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 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准确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 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 学为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 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方*是 人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不存有脱离世界观的方*,也不存有脱离方*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我们能够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的学问。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实行概括、总结和反 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 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实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 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精神与物质的名人名言 关于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的名言

精神与物质的名人名言关于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的名 言 引导语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精神与物质的名人名言大全,欢迎阅读! 1女人在物质需要满足之后,精神中枢必将更加敏感饥渴,这是确定无疑的真理。 2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3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丰衣足食,不过精神生活却明显的贫乏。 4一年只穿一双破鞋子一件破衣服也是世界上最自信最骄傲的人!千万不要因为物质贫困而自卑!精神贫困最可怕!李阳 5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6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7文明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文明是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滴水,文明是李白笔下的一句诗,文明是岳飞气壮山河的一声吼,文明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文明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文明是莱特兄弟的试验飞机,文明是苏维埃的全国电气化,文明是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大捷,文明是大庆荒原上的石油井架,文明是珠峰上飘扬的红旗,文明是奥运场上奏响的国歌,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明是文化修养的大标尺,文明是物质,是文化,也是精神,文明是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8幸福看起来很物质,实际上很精神。有理想,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有幸福感;没有理想,精神空虚的人缺乏幸福感。 9物质生活的贫困,精神生活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为改变这种现状去吃苦。 10我们生活在时下一个信息量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

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漂泊,只有用美来陶冶情趣,用传统文化来铸造性情,用人文品格来指导人生,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呵护成长的旅程,规范发展的轨迹。 11生命无法用来证明爱情,就像我们无法证明自己可以不再相信爱情。在这个城市里,诚如劳力士是物质的奢侈品,爱情则是精神上的奢侈品。可是生命脆弱无比,根本没办法承受那么多的奢侈。 12酒是一餐中的精神部分,肉仅是物质而已。 13工作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工作能创造奇迹;两者兼而有之的,工作有成绩;仅以后者为工作终极目的的,不仅工作少乐趣,不仅会陷在钱眼里难自拔,工作也难出成绩。 14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快乐的真蒂。从古到今,许多人曾经试图定幸福的含义,然而纷繁复杂的文化酝酿出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人们都把快乐之树种在了各自的心田上。但是,不管是顺应自然的知足常乐,还是勇于进取的不知足常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教育。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印发与本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部分资料。 学生准备: 1、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搜集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采访社区的老人,了解当时社会变迁情况。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二)教学过程

高考作文素材:物质和精神

高考作文素材:物质与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60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但不脏乱。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典型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是美国典型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也开始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居然还有很多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请根据对上则材料的感悟,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二、考场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揣摩材料主旨方法:认真审读原文提炼关键词看原材料看提示) 2、补充材料留下的思维空白(对关键词进行排列组合,优选最佳写作角度) 3、精心锤炼标题 4、确定擅长文体 5、罗列可选材料 6、在草稿纸上写好关键语句 友情提示:这是考场作文的重中之重,成败的起点,控制在5—10分钟为宜。请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也是阅卷教师在快速浏览的时候能留下印象的部分。 三、探究最佳写作角度 (一)、当事人语: 不妨让罗伯特道出其中的秘密: “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我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摘自2010《人民文摘》第1期作者沈岳明

(二)、考场点睛 【分析品悟】不能只比物质。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这位记者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 【最佳立意】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适用主题】物质与精神、幸福感。换个角度 素材: 1、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 2、青海玉树地震(热门素材用好不易,建议回避尖新示例) 车辚辚,风萧萧,行人远望各心焦。山川河流走相送,尘埃不见西宁桥,千里驰援志如刀!前方有生命的等待,后面有国家的催促,这些志愿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征程。 3、曹德旺、曹晖父子黄富荣陈光标才仁旦舟 4、著名作家阿来拒上《百家讲坛》 5、为什么贫穷的尼泊尔、不丹、老挝、智利人均幸福指数那么高?为什么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自杀率节节攀升? 6、知名心训师林A的心灵富豪榜——参见所转博文(我关注信义兄弟时看过《武汉城市圈》对林A的专访,专为收集反面素材而用) 信义兄弟怎么用,反面材料有哪些:黄光裕入狱、刘晓庆逃税、史玉柱“伪信用”、荣智健黯然退出 示例一: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当然是诚信和道义的象征,但光“信义”两字还无法诠释他们价值的全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元素,“伪诚信”、“伪道义”在我们国家比比皆是。我记得大名鼎鼎的史玉柱“重出江湖”做脑白金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还债,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诚信典型”,其实目的还是获得银行的信任。所以,其后来被曝出的“漏税”丑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不同,他们的信义行为因为哥哥一家五口的灾难而凸显出来,更因为弟弟的主动接力而得到彰显。中国人讲究“人死账消”,但孙水林一家五口都死了,但他的账不但没有消,而且在没有账目的情况下由民工凭良心领工钱。这说明孙水林、孙东林兄弟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而不是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导入4)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物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从小学习、努力,都是为了长大以后能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不是么?但是,如果人类缺了精神生活,那是不是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了呢?因为人类能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精神与感情。对于牛来说能吃到草就是一种幸福,实质上就是说它只满足于肉体上的快感,也就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这就是动物。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动物。而人类却还有精神。精神生活是人类幸福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是人类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层建筑,人类要得到幸福首先要把自己的物质生活安排好。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升华。所以说二者缺一不可。 这些天看了一篇外国文学的作品。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细读了好多遍,以我现在的思想来看,才发现小说的主人公是不是太过于执拗了。为了展示自己的饥饿艺术值得沦落以致饿死么?他想表达对饥饿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可是他是否认识到其实他自己本身就是饥饿艺术的载体呢?没有他自己,他怎么能完成他想展示的饥饿艺术呢?如果说别人可以来帮他完成。那么这又可以算是他对饥饿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吗?这就成了别人的信念与热爱。别人的艺术追求。小说主人公实际上也就忽视了物质生活,太过注重精神生活也是没有用的,到最后还不是两空了。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没有物质生活作前提,那精神生活就不能长久。为什么在国富民强物质生活已相当富裕了的现代社会,有的人仍然感觉不到一丝幸福感呢?大家都明白,也都能回答出个缘由。因为他没有精神生活。是的,他缺少精神生活。当人们物质生活已得到满足时,还需要的就是精神生活来强化他现在的幸福感。他就会不断地奢求精神方面的快感。 人们总是说,人虽然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也属于社会的人。社会的一成员。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元素等等无一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的象征的时候,你高贵的额头还是得在物质生活上低头。但是,你们得明白。当你不得不在物质上低头的时候你内心快乐么?得到满足了么?这是被迫屈服的。有心甘情愿么?我们讲究的始终是幸福感快乐感。这样的人是不是太过于注重物质生活而失去了生活秤的平衡呢? 人的一生都处于精神成人的过程之中。你的一生到底能体验多少幸福感,是否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在于你对物质和精神的态度,在于你是否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这把巨尺上找到中点。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哲学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①哲学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不大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③人人都懂哲学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②③、②④ D、③④ 2、我们应这样看待哲学的产生() ①与人类同时产生的②产生于人的主观情绪 ③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④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A、①② B、③④、①③ D、②④ 3、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B、世界观人皆有之 、要形成哲学,必须把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4、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总结 D、哲学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 5、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6、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7、“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的时代内容“这是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构成部分 B、哲学是一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哲学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有反作用 D、哲学对社会变革有先导作用 8、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代表着金、木、水、火、土,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五行说”属于() A、古代唯心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高考作文素材:物质和精神精选

高考作文素材:物质和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60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但不脏乱.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典型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是美国典型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也开始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居然还有很多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请根据对上则材料的感悟,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二、考场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揣摩材料主旨方法:认真审读原文提炼关键词看原材料看提示) 2、补充材料留下的思维空白(对关键词进行排列组合,优选最佳写作角度) 3、精心锤炼标题 4、确定擅长文体 5、罗列可选材料 6、在草稿纸上写好关键语句 友情提示:这是考场作文的重中之重,成败的起点,控制在5—10分钟为宜.请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也是阅卷教师在快速浏览的时候能留下印象的部分. 三、探究最佳写作角度 (一)、当事人语: 不妨让罗伯特道出其中的秘密:

“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我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摘自2010《人民文摘》第1期作者沈岳明 (二)、考场点睛 【分析品悟】不能只比物质.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这位记者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 【最佳立意】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适用主题】物质与精神、幸福感.换个角度 素材: 1、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 2、青海玉树地震(热门素材用好不易,建议回避尖新示例) 车辚辚,风萧萧,行人远望各心焦.山川河流走相送,尘埃不见西宁桥,千里驰援志如刀!前方有生命的等待,后面有国家的催促,这些志愿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征程. 3、曹德旺、曹晖父子黄富荣陈光标才仁旦舟 4、著名作家阿来拒上《百家讲坛》 5、为什么贫穷的尼泊尔、不丹、老挝、智利人均幸福指数那么高?为什么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自杀率节节攀升? 6、知名心训师林A的心灵富豪榜——参见所转博文(我关注信义兄弟时看过《武汉城市圈》对林A的专访,专为收集反面素材而用) 信义兄弟怎么用,反面材料有哪些:黄光裕入狱、刘晓庆逃税、史玉柱“伪信用”、荣智健黯然退出 示例一: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当然是诚信和道义的象征,但光“信义”两字还无法诠释他们价值的全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元素,“伪诚信”、“伪道义”在我们国家比比皆是.我记得大名鼎鼎的史玉柱“重出江湖”做脑白金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还债,把自己包装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追求精神生活

追求精神生活 随着科技的一天天进步,物质的一天天变化, 生活水平的一天天改善,我们似乎都已经忘记了 有精神一词。 精神在我们周围慢慢变得少的可怜,如今生活 似乎都是以物质为载体,以物质为条件,以物质 为最终目的。文化也是如此,随着与国际的日益 接轨,中国人慢慢变得不再那么热爱自己的文化了,不再重视自己的精神文明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精神是中华民 族之粹。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文化和精神都抛 弃了,那不是不攻自破吗?还有什么可以慰藉住 国人的心灵呢?又怎么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呢? 我们也时常叹息,当今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影 响世界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等等。也 许原因就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 对纯粹的精神事业不够重视,不够支持。 须知,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 值本身看的至高无上。 如果我们不重视精神其本身的价值,又怎么去 创造精神呢?又有什么力量引导我们去创造精神

呢? 随着科技的革作文新,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人们往往去追求物质的享受,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去把抛弃精神作为代价。这又怎么能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呢? 随着国际的影响力,我们中国人慢慢淡化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些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都抛弃的无影无踪,那么那些优秀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文明自然也就被抛弃了。 前些日子,父母带我去祭祖,恰逢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诞辰日,父母就带我去参观了一些道观寺庙。回来后,我把所见所感告诉同学们,想表达一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多的是想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却被同学们嗤之以鼻。 呜呼!追求物质生活并不错,但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精神。 精神领导着一个人的全部,如果没有了精神的指引,那不是行尸走肉吗? 努力追求精神文明生活,真正的重视,支持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热爱人类的文化遗产,坚持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人生两大生活中,精神生活是指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德与才如知识文化的过程;物质生活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包括名和利的实践过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存在的条件而不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明,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物质为第一需要,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物质条件,人生失去了生存基础,人及人的精神将不复存在。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精神生活,可以反过来促进物质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客观、辩证、科学的发展关系,缺一就不客观、轻重就不辩证、失衡就不科学,两者之间需要相对的保持平衡发展。物质丰富而精神贫困,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丰富而物质贫困,不利于物质文明建设。物质和精神都贫困,更不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不是健康人生、健康社会所需要的。按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的观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科学的发展,不宜重一边,轻一头;重物质、轻精神的失衡发展。过去视金钱为“粪土”和如今把金钱视为“生命”都不是科学发展的观点。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铺垫,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的源泉,这两者在任何时候都是相铺相成的,没有人可以把这两种生活分离开来。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不可能是有完全的物质生活或者是单纯的精神生活。没有物质生活的支持,精神生活就是空谈,没有精神生活的支持物质生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物质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与发展之中的,人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会一层不变;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物质匮乏时,物质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就如当你吃不饱的时候,餐餐有饱饭吃,对你就是最重要的;当你时常因为没衣服穿而挨冻的时候,天天能穿暧,对你就是最重要的!当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需求,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高,这时,精神生活就显得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了,就如农家事对农民而言是物质生活,但对一些享受农家乐的人来说就是精神生活了。但对个体的'人'来说,就不尽相同了。有的人喜欢追求物质生活,在他们眼里物质生活永远是第一,精神生活可有可无,甚至是无聊的。有的人喜欢追求精神生活,在他们眼里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变化”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知识梳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梳理与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使命: 哲学的使命在于对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对往古来今的追寻,并在这种探索和追寻中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航标,展示思维的行程。 3、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的作用: (1)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2)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3)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 (4)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5)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5、真正的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社会变革的先导: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世界观、方法论及二者的关系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7、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2)联系:

谈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

谈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 观《一个也不能少》有感 在我们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物质需求时,我们会去追求精神的满足吗?请思考这个问题,也许答案各有千秋,但请试想,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里,人们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无法满足,他们会很热衷教育事业、追求精神的升华吗?现在,请让我来叙述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里,这里只有一所小学叫永泉小学,学校里只有一个班,班上只有二十四个学生,而带领这个班的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高老师是个很尽职,并且很有爱心的老师。但有一天,高老师的母亲重病了,他不得不放下学生去医院看望母亲,所以,村长只得找人来代课,因事情紧迫,所以没有人来代课,只找到一个只上过小学的13岁女生来代课,村长允诺她,做完之后,会给他50块钱。 临走之际,叫魏敏之的13岁女生因为村长不给50块钱而跑来找高老师,此刻,高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魏敏芝:“只要我回来的时候,班里的同学一个也不少,那么,村长不给那50块钱,我来给,只要你看好了班里的学生。”魏敏芝就是为那50块钱,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才在后来不顾一切地找回张慧科。 那个很调皮的男生是不懂爱的,他还很小,但却懂得要钱,那次,魏敏芝藏起了明新红,因为城里的老师来招特长生时,选上了明新红。但魏敏芝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她藏起了明新红,在村长来找人时,问张慧科,他说:“我不知道。”当村长说给他钱时,他却懂得讨价还价,要先给钱了才说。这种现象是可悲的,张慧科还那么小,他却知道了要满足物质生活,他的童年充满物欲,被蒙上了阴影,而影响他的是身边的坏镜中的人和事,他是祖国的新生力量,但这却让我感到悲伤。而在这件事中的魏敏芝,她也是不懂的,明新红进城,代表着她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也让她的未来增加了无限可能性,但魏敏芝却不知道这对明新红来说是件好事,她只记得要一个也不能少,才能那到那50块钱,她才13岁,但她同样也是为了生存。 我相信,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学习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所以,当学习这条路无望时,人便会另谋出路。张慧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这样的魏敏芝代课的几天后,张慧科跟随同乡的人去了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就去找村长,希望找回来,但村长告诉她,这没办法,因为没钱,张慧科没钱,所以去了城里,他也没钱,所以不能去城里找张慧科。而且就是去了也不会回来。这是个很残酷的现实,但魏敏芝也是因为那同一个原因: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她没有放弃。她和同学们一起凑钱去城里找张慧科。而在这其中,又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在没钱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去骗、去抢、去偷,而是用劳动去换取财物,所以尽管环境恶劣却还不至于湮灭人性。在做工无法完成目标的情况下,魏敏芝走路去了城里,经过几番波折,最终通过媒体传播,找到了张慧科。也因此引来了社会的关注,使永泉小学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改善。 虽然,此时得到了改善,但却是一时的,因为帮助不是永久的。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阻碍贫困山区教育的本质是贫穷,因为贫穷,所以人们极力追求富裕,而富裕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读书,二是外出做工。读书是一种投资,所以必然会有风险,因此,再看不到效益的情况下,人们都会很现实的选择看得见有摸得着方法。但是做工是以消耗青春和生命为代价的,所以人们仍寄希望与读书。但贫穷却一直不曾改变,这个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解决。所以,要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就必须给人们以基本的物质保障,而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提高其精神追求,才会提高人们的素养,达到教育的本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生活与哲学》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 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

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 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高中议论文:物质与精神

高中议论文:物质与精神 关于物质与精神作文:篇一 社会发展迅速,物质资源丰富,我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但不同的人对价值有不同的观点。精神胜于物质,还是物质胜于精神? 生活中,有的人物质生活贫乏,在解决生存的问题上并不贫乏。他们,清贫,但是精神生活充满了乐趣。二有的人富有物质,但这样奢靡的人,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 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雨果说过:“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 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我们已经明白,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极大贫瘠形成这时代最鲜明的对照。中国首富黄光裕因商业贿赂锒铛入狱,影视明星刘晓庆因逃税声名狼藉,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因为利益而代言虚假广告极度丰富的物质让人索然无味,孤独痛苦。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物质世界离我们很近也很远,绚丽的精彩在于拥有永存的精神。让我们追求永恒的物质吧! 关于物质与精神作文:篇二 今天是科学理性统领一切的时代,为什么在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却可以毫不含糊的捕捉到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这些作品或多或少表现出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 的特征,同时也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一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代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