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概况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概况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概况

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概况

乔延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 300381 慢性肾衰竭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人口朝老龄化社会迈进,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表率逐年升高,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继发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越来越多。而目前尚无办法可以根治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发展至终末期,即尿毒症期,目前治疗只能进行肾脏移植或肾脏替代治疗,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身体上的病痛的折磨和心理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竭,特别是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减轻了患者病痛,而且大大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现将我国近年来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概况如下:

1中医病名

中医无慢性肾衰竭病名,慢性肾衰竭在中医属“关格”、“癃闭”、“水肿”、“肾劳”、“溺毒”、“腰痛”、“虚劳”等范畴。“关格”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篇第九》:“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主要指脉象和病理,并非病名。张仲景在《伤寒论·平脉法》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认为关格是以小便不通和呕吐为的病症,属于危重证候。现在多数医家认为关格是因脾肾衰败、浊毒内蕴,导致呕吐和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与《伤寒论》中“关格”之意相符。“癃闭”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主要指小便闭塞不通之意。

2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多因先天不足、房劳多产、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邪、劳倦内伤、久病体虚等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本病的发生。从病机上讲,病机复杂、非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常常多病邪、多脏腑同时致病,且虚实夹杂,以虚为本,以实邪为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肺、脾、肾亏虚为本,痰、湿、浊、瘀等为标,

病机复杂。故此,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特别是病情危重患者,临床辨证时须细细观察,根据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及患者现代医学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辨证。

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主要在于人体气机升降失常,并强调脾肾亏虚是导致慢性肾衰竭升降失常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中主张调脾胃、疏肝、交通心肾[2]。王少华认为慢性肾衰竭病因为先天禀赋素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外邪、久病不愈等致肾气日衰。病机关键为三焦气化无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肾失开合,气化无权,湿毒瘀潴留所致[3]。

张大宁认为慢性肾衰应归属于中医学“肾劳”,“肾风”,“溺毒”,“癃闭”,“关格”等范畴。病因多有感受先天不足、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久病正虚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或影响本病。从病机上讲,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毒内停等为临床常见证型,但肾虚,血瘀与湿毒为主要病机[4]。肾脾亏损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机,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出现水湿、瘀血、痰浊内停[5]。

有学者认为络虚是慢性肾衰竭的始动因素,络瘀是慢性肾衰竭的病理基础,邪盛络阻是慢性肾衰竭加重恶化的关键[6]。脾肾阳气是人体根本,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损害和慢性进行性恶化的临床综合征。病机是以脾肾阳气衰败在先,误用寒凉在后,临床上强调以扶阳为基本治疗大法[7]。

此外,通过对我国近十年(2002年至2012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文献研究,发现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分布以血瘀证最为常见,占17.5%,依次是脾肾阳虚证8.8%,脾肾亏虚7.0%,湿浊中阻7.0%,湿瘀互结7.0%,气阴两虚7.0%,阴阳两虚5.3%等[8]。

3治法

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目前呈现多方式、多途径治疗,其中以辨证治疗口服中药为主,同时有中药灌肠、中药结肠透析、皮肤熏蒸、穴位注射、针灸、推拿、拔罐、艾灸、中成药口服、静脉输液等多途径治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的效果。治法上注重健脾补肾、通腑降浊和活血化瘀等。

通过对临床4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中药口服、静脉给药及灌肠等综合治疗,发现大部分慢性肾衰竭患者通过多途径治疗患者的肾功能、血浆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压以及生活质量等的变化均有好转,尤其对慢性肾衰竭早、中

期效果显著,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亦有意义,结果显示有效率达81.25%,认为中药多途径给药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手段[9]。

慢性肾衰竭治疗以内服中药以化浊,中药灌肠以泄浊,药浴以散浊,敷脐以祛浊等中医综合疗法,能够克服既往中汤药难进问题,采用整体排毒措施,将多种排毒方法结合,取长补短,内外兼用,可收到较好效果[10]。慢性肾衰竭倡导采用温通补益脾肾、扶正降浊解毒、活血化瘀利水等法,并主张以张仲景《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为主,根据微量元素学说和甲壳质学说研制出以脐疗、结肠点滴、药浴及口服等多种给药途径[11]。

郑杨认为瘀血是慢性肾功衰竭病理改变征象之一,气滞、气虚、血寒、湿毒、血热等均可导致瘀血发生。临床常见证型如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湿毒血瘀等。瘀血贯穿慢性肾衰竭始终,在治疗上认为活血化瘀法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常用扶正活血化瘀法、解毒活血化瘀法、化浊祛瘀法、理气化瘀法等[12]。

龚丽娟教授将慢性肾衰竭分早、中、后三期别分进行治疗,认为慢性肾衰竭早期虚多实少,治疗以培本为主,兼以祛邪;中期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后期邪毒势甚,祛邪排毒为主,少佐培本,以保受累脏腑[13]。

于俊生认为慢性肾衰竭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但同时存在少阳枢机不利、脾胃升降乖逆、三焦气化受阻和气血运行失畅等,故治疗上倡导运用“和法”,如采用和解少阳、泄浊解毒,燮理升降、和中毒解,和络渗湿、泄浊解毒等和解之法治疗[14]。

一项72例应用中药汽浴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发现,通过中药汽浴泄浊排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研究中药汽浴方中主要组成为黄芪、麻黄、红花、大黄、车前子、茯苓[15]。此外,有学者认为“肝郁”是导致慢性肾衰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中,疏肝理气、调节肝郁是防治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的手段[16]。

4经典方剂运用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病程日久,病情迁延,致脾肾衰败,浊毒、瘀血壅滞经络,肾元衰败是其本质,湿浊毒瘀内留是其关键,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为其特征,治疗以温复肾元,健运脾气,利湿解毒化瘀之大法。标本兼治,功补兼施,使邪去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济生肾气丸原名加味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由金

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济生肾气丸原方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治疗慢性肾衰竭效果较好,符合温复肾元,健运脾气,利湿解毒化瘀之大法[17]。

一项通过对85例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别分给予不同剂量的大黄附子细辛汤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大剂量组的大黄附子细辛汤对于慢性肾衰竭症状及肾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小剂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18]。

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为脾肾虚衰、命门火弱、浊毒瘀阻、本虚标实、以邪实为重,治疗以补益脾肾、扶正降浊、活血利水、发汗排毒为法,方药以大黄附子汤为主加减,采用多种给药途径,如口服透析、皮肤透析、结肠透析等中医无创伤透析疗法,通过对16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观察,结果发现,给方法具有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血肌酐、升血色素、调节血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的作用,在挽救和延长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19]。李向新等通过临床观察85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运用甘露饮加减进行治疗,发现甘露饮可以有效地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提高血红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延缓肾功能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20]。

另外,临床研究发现以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真武汤、当归补血汤、加味温胆汤、温胆汤、黄连温胆汤、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柴苓汤、清署益气汤、温脾汤等为主进行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21-32]。

5中成药及注射液制剂

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尿毒清颗粒、海昆肾喜胶囊、金水宝、黄葵胶囊、肾康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制剂对慢性肾衰竭具有一定治疗作用[33-44]。

6小结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有效果显著、副作用小、费用低、服用方便等优点。目前治疗以多途径治疗为主,包括口服中药汤剂、中药灌肠、熏洗、结肠透析、穴位注射、针灸、推拿和艾灸等,延缓了肾功能进展,缓解了患者疾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2011,6,(1):218-229.

[2] 刘禹,童安荣.运用升降理论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探讨[J].中医学报,2012(10):1286-1288.

[3] 严志林,王冠华,王少华,等.王少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3):516-517.

[4] 张勉之,李树茂,何璇.张大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思辨特点研究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8):662-665.

[5] 晋中恒.浅谈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思路与方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8):50-52.

[6] 李杰一,马进.从络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148-149.

[7] 叶俊玲,晏子友,王茂泓,等.扶阳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探析[J].四川中医,2012(4):40-42.

[8] 吕佩佳,魏连波,陈香美,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系统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8):701-703.

[9] 郭补林,郭亚平,郭琴,等.中药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2(8):966-967.

[10] 姜威,于艳,赵刚.中医药多途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6):1402-1403.

[11] 蔡文,王志甫,翟磊,等.仲景系列方治疗慢性肾衰41例[J].世界中医药,2012(3):217-219.

[12] 郑杨.从瘀血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4(12):2258.

[13] 许陵冬,陶兴,陈继红.龚丽娟主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总结[J].新中医,2013(3):204-205.

[14] 于俊生.和法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衰竭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12):1996.

[15] 付利梅,段丽娟.中药汽浴治疗慢性肾衰竭7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345-346+374.

[16] 陈佩.从“郁”调治慢性肾衰竭[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7):164-165.

[17] 张玲玲.济生肾气丸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39):61-62.

[18] 王兵.不同剂量大黄附子细辛汤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7):34-36.

[19] 王志甫,翟磊,郝毅,等.高惠然老中医无创透析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1):30-34.

[20] 李向新,王铁良.甘露饮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3-4.

[21] 高辉,汪涛,余仁欢,等.以加味参芪地黄汤为主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队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39-42.

[22] 唐抗,陈嘉.六味地黄丸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258-259.

[23] 晏石枝,常峥.大补阴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联合海昆肾喜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2(7):754-755.

[24] 王秀芬,刘会英,赵苍朵.真武汤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08例[J].陕西中医,2006(4):407-408.

[25] 张少崇.加味温胆汤治疗慢性肾衰竭47例[J].光明中医,2011(9):1838-1839.

[26] 周德文,潘向荣.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4(8):71-72.

[27] 罗试计.真武汤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肾衰竭32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5(9):56-57.

[28] 蒋红霞,车玲艳,杨洁红,等.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慢性肾衰竭4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190-191.

[29] 赵爱军,申社林.地黄饮子加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6例[J].陕西中医,2010(4):394-395.

[30] 杜治红,李俊.柴苓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0例[J].陕西中医,2008(8):970-971.

[31] 邱明山,陈进春,阮诗玮,等.清暑益气汤化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通报,2011(2):50-54.

[32] 章洁,万毅刚.温脾汤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6(17):1473-1476.

[33] 李冠斌.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

学,2011(25):141-142.

[34] 杜丽娟.海昆肾喜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0例[J].陕西中医,2009(12):1582-1583.

[35] 周清华.金水宝治疗慢性肾衰竭4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8(10):680-681.

[36] 曾雪姣,张胜容.黄葵胶囊对慢性肾衰竭模型肾纤维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804-805.

[37] 刘雪辉,王慧敏,段光堂.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11):1698-1699.

[38] 黄明,孟爱军.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0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15-16.

[39] 梁淼,熊玮.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0):1624-1626.

[40] 尹智功,韦锐斌.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32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7(2):5-6.

[41] 于敏,王安娜,史耀勋,等.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机理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6(1):60-61.

[42] 赵怡蕊,宋跃飞,王琴,李宜放.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11):669-670.

[43] 黄克基,曲爱君,刘先英,等.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5):44-45.

[44] 关晓清.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湿热型30例[J].吉林中医药,2004(10):19.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一、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中医学经过历代医家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和香港奕世堂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研究成功的纯中医六逆重生疗法疗法,对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肾衰竭、尿毒症产生颠覆性影响,解救了不计其数的肾衰竭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免除了透析、换肾的痛苦。 慢性肾衰古中医文献没有专门论述,但从文字描述的症状、表现特征及发生过程来看,可贵类以现代医学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呃逆”的范畴。历代医家对肾衰竭的论述:《黄帝内经》:“肾病者,腹大胫肿,咳喘身重”。张景岳:“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症也,水道不通,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本破难堪,必致危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内在因素:肾虚为本,各种慢性肾脏疾病久治不愈,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涉及脾、肝、心、肺四脏,久治不愈所致,是发病的先决条件; 2、外来因素:指外邪侵袭、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情志失节、失治误治,是疾病发展恶化的诱发因素;肾元亏虚则阴阳气俱虚,卫外功能下降,易招外邪;无论劳心劳力皆可伤及五脏,令其虚损加剧;情志失节则周身气机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而损伤脏腑。 二、病机: 总论:慢性肾衰竭虚实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本虚指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衰败失调;标实指本虚前提下水湿、痰浊、淤血等毒邪蕴蓄。脾肾衰败,五脏失调,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是其证候特点;结局往往是阳衰阴竭,阴阳不相维系而离决。辩证首当明辨虚实,本病无论处于何阶段,具为正虚,所以应辨别阳虚、阴虚、气虚、气阴两虚之各异;正虚多夹实邪,当辨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淤血、风动之偏盛。 (一)正虚为本 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其中气血双亏临床普遍存在。阳虚表现为脾肾两虚,阴虚表现为肝肾亏虚,但阴阳互根,故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表现为阴阳俱虚。 (二)邪实为标 1、湿浊内盛:正气不足,肾之亏虚、气不化精、湿浊内生、湿浊上逆、湿浊泛滥而发生临床诸症。脾肾阳虚则浊从寒化为寒湿瘀阻,肝肾阴虚则浊从热化成湿热浊毒。湿浊内蕴,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湿热之邪始终贯穿本病。慢性肾衰竭湿热形成或因外感水湿,或因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生,或因正虚复感外邪与内湿相合,郁而化热,或温补太过气化之机不行,水湿无以宣行,内蕴成湿热。在慢性肾衰竭病理中,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内蕴之湿蕴久,渐以热化,无形之邪热与有形之湿相合,湿热逗留三焦,损伤脾肾气阴,升降开合失常,精微不攝而出,水浊反而潴留,湿浊不得泄,充斥中焦,清浊相干,导致SCR\BUN升高。 2、淤血内阻

治疗瘊子皮肤疣的小偏方

治疗瘊子、皮肤疣的小偏方 “瘊子”是人们对寻常疣(或跖疣)的俗称,中医称“千日疮”。本病是由人类 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外伤对HPV感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瘊子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治疗方法有很多种, 大体上可分为 以下四类:(1)全身治疗。中药水煎内服,或以清热解毒为主,或以理气活血、 软坚散结为主,多能奏效。(2)局部药物治疗。(3)物理疗法:包括冷冻、电灼、 激光等方法。(4)手术切除。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网友提供的小偏方不妨一试 香蕉皮可治瘊子 我曾得到一个小偏方:用香蕉皮敷在疣(俗称瘊子)的面,使其软化,并 一点点地脱落,直至痊愈。我用这个方法已将我头及脸部的两个瘊子治好了。 我是用香蕉皮多次敷,用手指一点一点掐掉的,治好后再未长出来。 4双极磁银针治刺瘊有效 亲友送我一支双极磁银针。我试用它在头部太阳穴长的一个如麦粒大小的

刺瘊上进行刺激,经几次按压后,用手掐瘊子,一点血没出便自然脱落,长了多年的瘊子,根除了。梁惠敏 大蒜能治瘊子 数月前,我的右脸庞上长出一颗小米粒大小的瘊子,后来渐渐长到绿豆那么大。我试着将蒜瓣切成小块,用以擦抹患处。先是猴子表面出现干痂,最后竟至完全脱落.现在患处光洁如初,未留任何痕迹。 生猪油治瘊子 去年我手背上长了个瘊子,日渐增大。友人说可用生猪油(或肥肉)每天抹几次。我试用月余,瘊子竟自行脱落,一点迹也没留。 拉拉秧可治瘊子 拉拉秧的梗上有刺,像小挫一样。用拉拉秧的梗挫手上的瘊子,一挫即平, 而且不感染。这是邻居告诉我的。我手上的瘊子,已经挫掉。 瘊子和皮肤熬生物简易治法 准备碘酒、75%酒精和细丝线一根(其他结实的细线也可)。用碘酒消毒瘊子,其面积要超过瘊子两倍,然后用酒精脱碘,用细丝线在瘊子根部勒紧系 住(余线剪断),阻断血液供给,如瘊子蒂大,过三四天再紧一回。这样,小的瘊子和赘生物,四五天即干枯脱落,大的一周以后脱落。我从医多年,以此法治瘊子,无痛苦,不出血,不留瘢痕,效果甚佳。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衰病(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 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 年制订的 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 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持续< 60ml/min · 1.73m2≥3 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 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CKD-3期: GFR30~59ml/min ·1.73m2,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2.CKD-4期: GFR 15~29ml/min ·1.73m2,临床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3.CKD-5期:GFR <15ml/min ·1.73m2,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1.脾肾气虚证: 症候:饮食减少,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2.脾肾阳虚证: 症候:形寒怕冷,纳差,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五更泻,面 色萎黄,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3.气阴两虚证: 症候: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阴阳两虚证: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认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以“正虚、水湿(湿热)、瘀血”立论,提出“扶正祛瘀化湿”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根本大法。临证处方屡获奇效,深受患者喜爱和同道的尊敬。笔者拜师门下,甚觉荣欣,聆师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恩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求古训,探寻病机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肾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直至终末期肾病。古代中医虽没有慢性肾衰病名的记载,但查阅中医古医籍“水肿”、“血尿”、“虚劳”、“癃闭”“关格”等病证中关于慢性肾衰的记载较为丰富,为探寻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提供宝贵资料。 1.正虚—脾肾亏虚为本虚 慢性肾衰患者临床常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水肿、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证。吾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根本责之于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先天之精气以助机体之生长化收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以培育和充养先天之肾精,脾肾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若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见受纳不能、运化失健、水湿停留、精微不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有云“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小便而精微出也”;《灵枢·口问》亦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水湿—湿热浊毒为邪实 《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水湿(湿热)之邪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广泛存在,临床见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濡等。肾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可发生水肿,内至脏腑,则致胸腹腔积液。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水湿之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正所谓“积湿成热”。吾师强调,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是导致慢性肾脏病不断进展的根本原因,湿热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慢性肾脏病的迁延波动特点[1]。 3. 瘀血—正虚邪实久为瘀 现代研究发现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2]。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提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可见慢性肾衰病情迁延不愈,湿热积聚,蓄久成瘀;湿热是关键因素,瘀血是最终结果。临床上患者常出现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二、辨证论治经验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虚,水湿(湿热)、瘀毒为标实,本虚与标实又相互影响,脾肾亏虚,湿浊内生,有湿就有血瘀,有湿就有湿热,血瘀与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肾功能不断恶化。 吾师临证必详询病史,推究病机,根据病机特点,将“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治则,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1. 健脾益肾固本虚 慢性肾衰病程漫长,脾肾亏虚为病之本,可见诸多虚损之候。吾师在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肾二脏。选择健脾补肾药物时但求平和温润之品,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正所谓“痼疾当缓不宜急”。健脾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补肾常用杜仲、川断、怀牛膝、狗脊、桑寄生

治疗寻常疣的几个实用小偏方

治疗寻常疣的几个实用小偏方 *导读:寻常疣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它是由于皮肤破损等原因感染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引起的,同时与患者自身免疫机能有关。…… 寻常疣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它是由于皮肤破损等原因感染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引起的,同时与患者自身免疫机能有关。瘊子,也就是那种长在手脚或者四肢上的一些黄色角质的凸起物,大部分时候它是不会疼也不会痒的,只有在受到压迫的时候会有一些异样的疼痛,虽然感觉上不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麻烦,但是如果它成片蔓延增生的话,就会比较恐怖了。所以对于寻常疣,我们还是要早一些治疗,防止它蔓延,影响美观。但是有一些人也是尝试过很多种的办法和药物,还是没有办法将它去除,那么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推荐一些治疗寻常疣的小偏方,大家不妨一试。 方法一:用生大蒜切片或者捣碎,将患处用开水擦拭,使得表面变软,用消过毒的针尖将疣体顶部挑一些小孔,将蒜汁和蒜泥敷在患处,并且包扎固定,每日一次,连续一周左右即可消除寻常疣。方法二:用丝瓜的叶片或者藤蔓捣碎敷患处。或者用生芝麻和蓖麻仁也可以。方法三,用热烟灰涂擦患处。每次连续涂擦多次,直到有灼烧感,每天早晚各一次。方法四:用星星草籽或者草茉莉的种子捣碎后涂患处。方法五:对于那些根部比较细

小而疣体比较大的瘊子来说,可以先用热水浸泡患处,直到疣体变软后用酒精涂抹患处进行消毒,然后用细线缠绕根部进行紧拉,以微微痛感为宜,次日再进行一次加紧,以此类推,数日以后即可完全去除。 【相关推荐】: 寻常疣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什么叫做寻常疣 偏方治疗寻常疣(瘊子)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肾实质损害引起的临床综合症[1]。其临床症状复杂,死亡率较高,透析和肾脏移植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费用昂贵,尚未普及。CRF的非透析疗法为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目前尚缺少积极有效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CRF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是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中医药通过补益脾肾或清利活血排毒等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疗效,其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药界同行的重视,因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也有积极作用[2]。近年来临床报道使用中医药治疗CRF较多。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CRF的治疗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1.扶正药物 近年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可加快CRF患者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同时脂代谢紊乱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至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3]。通过百令胶囊联合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CRF,结果出现血TC、TG明显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得到纠正,BUN、Scr明显下降,贫血明显改善,同时提高血浆白蛋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延缓了CRF的进展[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一a(TNF—a)是常见的炎症标志物,有很多报道显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中有明显增高,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同时也参与DN的病理生理过程[5]。陈劲松等[6]通过对补肾益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CRP和TNF一0t的影响的研究发现补肾益气汤可以明显减少UAER,同时对于CRP及TNF—a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能延缓DN的进展。 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存在密切联系,两者共同构成影响CRF预后的主要因素,并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中均独立和(或)共同发挥作用。营养不良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炎症因素在此起重要作用,既可直接引发蛋白质营养不良,又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构成“营养不良一炎症一动脉粥样硬化综合症(MIAsyndrome)”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金水宝胶囊能够改善CRF患者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相关指标。治疗后治疗组hs—CRP、SGA、和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lb 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对照组BUN、Scr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hs —CRP、SGA、Alb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hs—CRP、Alb、SGA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炎症状态标志物hs—CRP、营养评估指标和肾功能的变化,从而为改善CRF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的治疗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8]。 另有研究显示,益气化湿胶囊可减轻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红细胞脆性,降低骨髓甲状旁腺素含量、血浆中分子物质总量和血清SCr、BUN含量,对肾衰大鼠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升高趋势。表明益气化湿胶囊对腺嘌呤引起的肾衰大鼠造血功能改变具有调控作用,可改善血虚动物的能量代谢,保护造血细胞,促进EPO的生成,改善造血系统功能[9]。 AQ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基因家族,它是生物膜水转运的分子基础。维持机体水代谢平衡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研究表明:在肾脏至少存在7种水通道蛋白J,因此研究水通道蛋白在肾脏中表达的变化对于揭示各种疾病导致水代谢平衡紊乱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肾脏中AQP1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细段的管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 发表时间:2017-08-02T13:29:08.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作者:李翰 [导读] 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 (成都金沙医院四川成都 610091)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9例,给予其中医药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有效性。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内服汤药;膳食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43-02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分别给予其西医西药及中医药治疗,以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所收治的5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29例对照组及29例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5±4.5)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7例,Ⅱ期患者10例,Ⅲ期患者6例,Ⅳ期患者6例。观察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6±4.9)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4±0.4)年;其中肾功能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12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2例。此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 0.05)。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以膳食干预,为其选择高热量低蛋白类食物,减少豆类及花生等植物蛋白较多的食物摄入,尽量以动物蛋白摄入为主。为防止患者因蛋白摄入限制而发生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可给予患者以马铃薯等食物进行营养元素补充。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需在其膳食干预的基础上补充适量维生素以及叶酸,对于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贫血患者,可为其注射50U/kg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生产厂家: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808),3次/周,并依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对注射剂量进行调整,并口服补铁药物;对于酸中毒患者,可以给予其2片大黄苏打片(生产厂家: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0),3次/d;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为其提供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批号:湖北省益康制药厂;生产批号:20140922)口服治疗,25mg/次,2次/d。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膳食干预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药方组成:大黄15g、丹参15g、黄芪18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10g、白术10g、党参12g。以400ml水煎熬至200ml汁,早晚分服,连续用药两个月。 1.3 疗效判定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贫血情况有所改善,血红蛋白有所上升,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明显下降,即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有所改善但幅度不甚明显,即为有效; 经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未有改变,血肌酐以及血尿素氮水平未有改变或者升高,即为无效。 (有效+显效)/29×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有研究指出[1],借助于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升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本次研究特选择我院今年所收治患者为对象,并给予其不同治疗选择,以观察中医药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价值。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96.55%>75.8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服中药方中党参、白术、黄芪、茯苓补气健脾以固本,脾气健运则湿浊自化;当归养血,川芎、丹参、赤芍活血祛瘀,大黄排毒泻浊[2]。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排毒化浊之功,扶正而不滞邪,祛邪而不伤正[3]。现代研究表明[4],通过大黄的泻下的作用,可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清除出去,从而保证患者体内无过多的废物和有毒物质。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与川芎、丹参、赤芍等同用,可改善患者的高黏、高凝状态;大黄中含有许多人体必需氨基酸,能纠正肾衰时的脂质紊乱;大黄具有保护残存肾单位,改善肾功能和微循环,因而在治疗慢性肾衰竭上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高的有效性,因此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跖疣最佳治疗方法

跖疣最佳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跖疣最佳治疗方法*二、跖疣的症状*三、跖疣的具体诱发因素 跖疣最佳治疗方法1、治疗跖疣的最好办法 局部治疗:激光或者冷冻,大部分医院都采用此业务,属于物理治疗,容易复发。 手术治疗:用切除的或者腐蚀的方法对跖疣的角质皮层去除,属于物理治疗,容易复发。 中药治疗:用木贼,香附等中药煎熬,用来浸泡患处,一般需 要一个月的时间。 西药治疗:目前还没有专业治疗跖疣的西药药水,常涂点抗 病毒,杀菌的的皮肤药水,周期长点。 中西药结合治疗:跖疣康。用跖疣康中药泡患处,泡完涂上跖疣康药水,每天重复即可。 2、治疗跖疣的小偏方 2.1、试着将蒜瓣切成小块,用以擦抹患处。先是瘊子表面出现干痂,最后至完全脱落。 2.2、取数十粒枸杞浸泡白酒中,月余后,用枸杞沾酒涂在瘊子上,每天坚持数次,健忘者可家里、单位都预备药液,轻者数日就好,重者几周痊愈,且不痛不痒。 2.3、用手捏住螳螂颈部,使它的嘴对准瘊子,它马上大口大

口地吃起来,很快瘊子就被它吃掉,当然要流点儿血,但不疼。这时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用纱布擦掉血迹,几分钟后不再流血,两二天伤口就会愈合。 2.4、外用0.05%~0.1%维A酸软膏1小时后加涂丽珠君乐乳膏、也可外用自制的5%5-FU软膏。外用时先小面积少量使用,适应后再扩大治疗范围。 3、怎么预防跖疣 3.1、选择宽松的鞋子,使足趾不受挤压,防止足趾变形。 3.2、当感觉有些部位有挤压时,应用一些足科小支具。 3.3、应用矫正鞋垫恢复足底受力平衡。 3.4、发现脚部畸形时,及时找专业医师诊治,避免病情发展。例如:软性槌状趾畸形早期可以通过足科支具来矫正,避免发展 成硬性槌状趾(只能通过手术治疗)。 跖疣的症状初起时为一帽针头大小的发亮的丘疹,逐渐增大至如黄豆大或更大,由于压迫形成灰黄色或褐色胼胝样斑块,粗 糙不平呈圆形、境界清楚、表面常有散在小黑点,此系乳头层血管破裂后,有微量血液外渗凝固所致。好发于足跟、跖骨头或跖间受压处,有时可在胼胝的基础上发生,或两者同时并存。 一般多单侧发生,数目多少不定,明显触压痛。有时在一个较大的跖疣的四周,有散在性针头大的卫星疣。有时数个疣聚集在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 1.CKD1期 2.CKD2期 3.CKD3期 4.CKD4期 5.CKD5期 (二)证候诊断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

大便干结。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 (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4)溺毒证:呕恶纳呆、口有氨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衄血或便血,舌苔污浊垢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正虚证 (1)脾肾气虚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茯苓、山萸肉、菟丝子、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实脾饮合肾气丸加减。熟附子、白术、茯苓、党参、干姜、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菟丝子、巴戟天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山萸肉、党参、熟地、淮山、茯苓、丹皮、首乌、菟丝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熟地、淮山、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白芍、泽泻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阴阳两虚 治法:阴阳双补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至丸加减。肉桂、仙灵脾、山萸肉、熟地、茯苓、泽泻、淮山、女贞子、旱莲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治疗瘊子偏方大全

瘊子偏方大全 螳榔可治瘊 去年6月,我脸上、手上长出了很多瘊子,越长越大,已类似黄豆。到处求医无效,无意中听到有人议论螳螂能吃瘊子,便试验起来:用手捏住螳螂颈部,使它的嘴对准瘊子,它马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很快瘊子就被它吃掉,当然要流点儿血,但不疼。这时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并用纱布擦掉血迹,几分钟后不再流血,两二天伤口就会愈合。至今已一年,一个瘊子也没再长。 香蕉皮可治瘊子 我曾得到一个小偏方:用香蕉皮敷在疣(俗称瘊子)的面,使其软化,并一点点地脱落,直至痊愈。我用这个方法已将我头及脸部的两个瘊子治好了。我是用香蕉皮多次敷,用手指一点一点掐掉的,治好后再未长出来。 4双极磁银针治刺瘊有效 亲友送我一支双极磁银针。我试用它在头部太阳穴长的一个如麦粒大小的刺瘊上进行刺激,经几次按压后,用手掐瘊子,一点血没出便自然脱落,长了多年的瘊子,根除了。梁惠敏 大蒜能治瘊子 数月前,我的右脸庞上长出一颗小米粒大小的瘊子,后来渐渐长到绿豆那么大。我试着将蒜瓣切成小块,用以擦抹患处。先是猴子表面出现干痂,最后竟至完全脱落.现在患处光洁如初,未留任何痕迹。 生猪油治瘊子 去年我手背上长了个瘊子,日渐增大。友人说可用生猪油(或肥肉)每天抹几次。我试用月余,瘊子竟自行脱落,一点迹也没留。 拉拉秧可治瘊子 拉拉秧的梗上有刺,像小挫一样。用拉拉秧的梗挫手上的瘊子,一挫即平,而且不感染。这是邻居告诉我的。我手上的瘊子,已经挫掉。 瘊子和皮肤熬生物简易治法 准备碘酒、75%酒精和细丝线一根(其他结实的细线也可)。用碘酒消毒瘊子,其面积要超过瘊子两倍,然后用酒精脱碘,用细丝线在瘊子根部勒紧系住(余线剪断),阻断血液供给,如瘊子蒂大,过三四天再紧一回。这样,小的瘊子和赘生物,四五天即干枯脱落,大的一周以后脱落。我从医多年,以此法治瘊子,无痛苦,不出血,不留瘢痕,效果甚佳。 鲜芝麻花可治瘊子 我小时候手背上长了一个玉米粒大的刺瘊。1948年秋,一位解放军战士告诉我可用鲜芝麻花在患处轻轻摩擦,经试用20次后,发现患处开始干裂,并逐步自行脱落,未留任何痕迹。1960年手背上又长了一个瘊子,仍用此法消除。 紫药水治瘊子 我25岁时长了3个瘊子,后又发现3个。我无意中拿出棉花蘸紫药水涂在瘊子上作记号,

慢性肾衰竭有哪些类型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来说,多数都不了解这个疾病,其实在临床中,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达到终末期的表现,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一般有比较长的病程,慢性肾衰竭的类型有什么?*濟南腎病醫院* 按其肾功能损害程度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期。而且慢性肾衰竭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应引起患者朋友的重视。 临床中,慢性肾衰患者根据病情的发展不同,慢性肾衰竭分型有四个阶段:其中有代偿期:在代偿期的时候,肾病综合症病人的血肌酐效益178微摩尔、血尿素氮小于9毫摩尔每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一般没有临床症状表现。失代偿期:血尿素氮在九毫摩尔每升以上、血肌酐达到178微摩尔以上、内生肌酐清除率每分钟在25-50毫升以上。 除有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和贫血症状之外,慢性肾衰竭患者夜尿增多处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是在感染、血压波动、进食蛋白质过多、劳累时,症状会加重,此期又被称为是氮质血症时期。 临床中还有最常见的肾功能衰竭分型:在这时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为每升 221-442μmoL、血尿素氮每升为17.9-21.4毫摩尔、内生肌酐清除率每分钟为10-25毫升。 大多数患者为比较明显的贫血和消化道的症状表现,有轻度钙磷代谢异常或是代谢性的酸中毒,但是没有明显的水盐代谢紊乱,称为是尿毒症早期。尿毒症期:血尿素氮每升大于21.4毫摩尔、血肌酐每升大于442微摩尔。 常常会出现有各种尿毒症的症状,如明显的贫血、严重的呕吐、恶心和各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状,甚至昏迷。明显的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当出现血肌酐每分钟大于707微摩尔、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十毫升的时候,被称为是尿毒症的晚期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应及时掌握此知识,对治疗有所帮助,在治疗的时候,可以直接针对具体的类型治疗,效果会更好。

中医护理方案(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个病种)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优势病种慢性肾衰竭精深中医诊疗方案设计2018

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2018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1996)及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Ⅱ,人民卫生,2005年)。 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病人某一系统损害时,就可有该系统的体征。如: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经过肾活检或检测损伤标记物证实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910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持续<60m1/min/1.73 m2≥3个月。肾脏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条或尿沉渣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二)病期诊断 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超过50%(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一177umol/L,临床上无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之50%(GFR50—20ml/min),血肌酐达186—442umoi/L,临床出现乏力、轻度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3.衰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umoi/L,病人出现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707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ml/min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 (三)证候诊断 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及邪实证,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1.正虚诸证: ①脾肾气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 次症: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③气阴两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次症:夜尿清长,舌淡有齿痕,脉沉。 ④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治瘊子的最佳偏方大全

治瘊子的偏方大全 最近有朋友向我诉苦,说身上长了很多瘊子,并且越来越多,头皮上都长了,不痛不痒,看着却瘆人,很是苦恼。记得当年我有一兄弟也是为这事苦恼,不过后来用无花果叶梗的白汁点好了,治疗过程很奇怪,只是点了手上局部的几个,点的那几个慢慢萎缩,后来掉了,再后来身上其他的也在不知不觉间全掉了。据说瘊子也是沿经络长的,没做过研究,道听途说而已,搞深研究的同学不要笑话。 先说说什么是瘊子。 我们俗话说的瘊子学名叫疣,疣是病毒引起的以细胞增生反应为主的一类皮肤浅表性良性赘生物。受到感染后,约潜伏四个月左右发病。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背、指背、甲缘、足缘、面部等处,初为局限性稍隆起的粗糙皮肤损害,色灰白,边清无晕,表面粗糙不平质硬,一般无自觉症状,位于甲缘者常因碰触而发生疼痛,生于足底者,因受压力于周围形成很厚的角质圈,形如鸡眼,行走时痛。 皮肤疣的种类有多种,现介绍常见的三种; 1寻常疣,又称千日疮。如谷粒、黄豆大小的角质性丘疹;半圆形、质硬、灰褐色或正常肤色、顶头可分裂成花蕊状或刺针状,初发一个,逐渐增多,少数有触痛。 2跖疣:发生于足底,大多为4-5毫米,扁平状,黄色角质增厚的丘疹,有压痛。角质下可见白色松软角质芯。 3扁平疣: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圆形或不规则扁平丘疹,淡褐色或肤色,好发于颜面及手背部,多见于青少年。呈圆形或长圆形,边缘清楚,直径约1-5毫米,表面平滑,数目常很多,可持续多年不变,不痛不痒,病程呈慢性经过。 自疗注意事项 (1)疣在2-3年内可能自行消退,但也有不少病例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故自疗必须坚持不懈。

(2)疣个数少者一般只需外治,多而经常发作,才需要配合中医内治疗法。 (3)心情郁怒,肝火易动会诱发扁平疣等生长。某些患者不用针对性药物治疗,而采取直接、间接暗示疗法治疗,疠也会脱落痊愈,足见精神与疣有一定关系。故患者内心世界宜恬静欢快。 (4)忌酒和辛辣热性食品。多吃新鲜果蔬,保证有足够的维生素。大便也需保持畅通。 (5)疣发数量多,选用外治上药方法时,无需全数涂药,只要选取最早生出的母疣上药,母疣脱落,其它子疣也会相继消失。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首乌片(复方)每次5片,每日3次。 (2)柴胡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生三七粉,每次1克,每日3次。 (2)红花,每次6克,冲泡代茶。 (3)土茯苓、生米仁、板兰根、生地各15克,山豆根、木贼草各10克,每日1帖, 分2次煎服。 3、饮食自疗法 生米仁60克、板兰根30克、柴胡10克、煮后弃药加糖食用。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机和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邵命海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无相应病名,据其临床演变过程属于中医学的“溺毒”、“关格”、“癃闭”、“肾风”、“水肿”、“虚劳”、“肾劳”等范畴。著名专家们对慢性肾衰病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专家认为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多个病症范畴。如叶任高[1]、方药中[2]和时振声[3] [4]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归属于中医学的“关格”、“水肿”、“癃闭”、“虚劳”、“溺毒”、“肾风”、“水气病”、“尿毒”等范畴;还有一部分专家主张以一个中医病名概括慢性肾衰,如任继学[5]认为慢性肾衰应以“虚损性肾衰”命名,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属中医“肾劳”的范畴。根据朱文锋、王永炎等编著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现统一将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命名为慢性肾衰。 一、病因病机 关于病因,一般认为大致有三方面:①外邪侵袭,由表入里,病情反复而加重;②是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房室不节,起居异常;③素有肺脾肾亏损,复因感外邪触发,或劳累过度,或治疗不当,使脏腑、阴阳气血进一步失调,风、寒、湿热、瘀、毒等实邪滋生。《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脾胃论》也有“形体劳役则脾病”;郑平东[7] [8]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分为“本因”、“标因”和“诱因”,“本因”为脾肾虚损,“标因”为肾病日久,损失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湿浊”贮留体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而引发本病。这种“湿浊”何廉臣称之为“溺毒”,并谓“溺毒入血,血毒入脑”。“诱因” 为突然感受外邪,肺气不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贮留加之原有脾肾虚损,猝感外邪后,脾肾损伤更甚;或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损伤脾胃,而使脾肾虚损加重。 关于病机,大部分医家认为主要是脏腑升降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逆乱的结果,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围绕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诸多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如叶任高[1]认为本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病机关键。方药中[2]认为慢性肾衰的病机属于正虚邪实,虚而生邪,因虚致实;病位或在脾,或在肾,或在脾肾; 病性属虚,或为气虚、阳虚,或为血虚、阴虚,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同时存在。张琪[9]认为慢性肾衰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正虚邪实贯穿始终,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潴留为标。时振声[4]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机关键系肾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正气虚损为发病的主因。邹燕勤[6]认为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末期出现的肾元衰竭、湿毒潴留、虚实错杂的病证。刘宝厚[10]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的重症,脾肾衰败、水毒湿浊潴留是病机的关键,湿浊、瘀血是贯穿病程始终的病邪,肝脾肾是损害的主要部位。郑平东[7] [8]认为本病的形成存在着“虚、实、瘀、毒”四大病理机制,其中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且以肾虚为中心,日久波及心、肝、脾、肺各脏。 二、辨证分型研究 1、全国中医会议分型及国家标准 1983年在第一次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炎分为3个阶段,即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其中肾劳和肾衰阶段即为慢性肾衰。肾劳阶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 1985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脏病学术分型会议制订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 1987年天津会议上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及后来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11],都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及邪实八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正虚五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八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 1993国家卫生部于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正虚为纲,以邪实为目主要将慢性肾衰分为以下几型: 脾肾气(阳) 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夹邪实证(湿浊、水气、瘀血) 。 2002 年 [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五型,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五型,包括湿浊、湿热、水气、瘀血、风动。

慢性肾衰病人的中医护理

慢性肾衰病人的中医护理 陈岩(宁夏固原师专医疗系756000) 陈玉珍(宁夏固原市医院756000) [摘要] 慢性肾衰病人的中医护理和中医治疗一样,在临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是笔者的一些经验总结。 [关键词] 慢性肾衰中医护理 慢性肾衰病人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中医护理对取得疗效也有重要的作用。几年来通过对慢性肾衰病人的护理和观察,总结出下列主要经验: 一饮食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应忌用豆制品,最好用麦淀粉和玉米淀粉做主食,菜谱以素为主。根据病人肾功能损害的适度来调节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每日的摄入量不超过50g。对有合并水肿的病人,应根据“咸伤肾”、“淡伤湿”的原则,饮食宜淡不宜咸。对合并感染的病人,应忌服辛辣鱼虾、老母鸡等助热发物。 二精神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病情重,病程长,致使病人常有悲观失望情绪,这时应多接触病人,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脏腑气血功能得以恢复。另外慢性肾衰的病人相当一部分是年轻患者,应劝其清心寡欲,避免房事以免更伤肾气,使病情加重。 三起居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辩证多属正虚浊阻,正虚则卫外减弱,浊阻则气血不和,营血失调,易受外邪侵袭,而使病情加重,故病房要通风,冷暖要适宜,要有充分阳光,并做到每日用食醋熏蒸消毒。 四皮肤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浊邪弥漫,亦易袭犯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皮肤瘙痒,病人往往因搔痒而抓破皮肤,故应注意皮肤护理,防止损伤感染。可用地肤子水煎液擦洗,并嘱其常洗澡,或用温水擦浴,水温以40℃左右为宜,使其机体微微出汗,对排出浊邪有一定好处。 五口腔护理:慢性肾衰的病人,由于脾阳不振,湿浊内生,胃气上逆,浊邪上泛,而出现口有尿味和舌苔厚腻,影响食欲。秽浊之气,抑制精神,故口腔护理极为重要,饭前饭后应漱口,睡前醒后应刷牙。尿味明显时可用双花和七叶一枝花泡水含漱,口腔糜烂时,可用冰硼散涂抹患处。 六灌肠操作:中药灌肠是使药物在结肠内发挥作用,排除体内的毒素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要想灌肠取得较好的疗效,除了灌肠方药的辩证使用外,灌肠的方法也至关重要。灌肠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插管深度、药温和药量。在灌肠前嘱病人排尿排便,以降低腹压及清洁肠道。操作时让患者取右侧卧位,垫高臀部约10㎝,选择细肛管,插入深度约15㎝,用50ml针管抽吸药液后缓慢推入,如有阻力,可移动肛管。如病人有便意,可让病人做深呼吸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同时也可稍停留一会再注入药液。注入药量一般为200ml左右,但要因人而异,以达到肠内能保留2小时为目的,若保留的时间短,可减少灌肠药量,药液温度在40℃左右。注入完药液应反折肛管拔出,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并嘱患者平卧10分钟后,再采取左侧卧位10分钟,以利药物保留在肠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