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例如: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不见其入”等於说不见师之入。“其入”是名词性结构作“见”的宾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其负大舟”等于“水之负大舟”,是名词性结构作“无力”的主语。)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偏正结构译为主谓结构,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译文来分析古代的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後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这是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中古以後,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

以上是本教材的观点。但是下面的句子似乎与此说法相悖,“其”其实可作主语。如:

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左传·襄公三年)(“其”指代魏绛)

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战国策·楚策)(“其”指代楚王新纳的美人)因此,上古汉语第三人称“其”的语法功能应该改为“一般只作定语”比较合适。

“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也就是说,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二人称。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免之”的“之”,说话人知罃自称。)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莫之继也”的“之”,指称赵盾。“则子继之”的“之”,士季自称。) 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除了“其”“之”外,还用“彼”。它本来是指示代词,但有时也用来称代人。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总之,上古的第三人称代词基本上都是借用别的词类来充当,而且用法也比较特殊。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六朝时才出现,最早是用“伊”和“渠”。现在的闽方言仍保留着“伊”,粤方言则保留着“渠”。如:

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至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其字则古已有之,但却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其他的”。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如: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词)

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传)

而表示女性的“她”,本是“姐”的异体字,见于《玉篇》,“五四”时期,由于刘半农的倡议,后用以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

(刘半农《她字问题》:“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

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人称代词的问题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以上是尊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例如:

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战国策·齐策四) (以上自称其名。)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以上称人之字。)

总的来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夫”、“之”、“其”、“若”、“尔”、“然”等。

1、是、此、兹、斯

这四个是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些”等。其中“此”的指示性最强,与远指代词“彼”相对,是真正的近指代词。“斯”有些近似远指代词的“夫”,指代性比“此”轻。“兹”出现得早,甲骨文中就有,本来是远近不分的,是个泛指代词。“是”更多的是用在承前指示中,用于复指。例如……:2、彼、夫

这两个是远指代词。如: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

“彼”的指示性很强,后来发展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於现代的“他”或“他们”。例如: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由於它表示远指,所以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如《论语·宪问》:“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意即“那人哪!那人哪!”不加以评论。),可见“彼”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所以古代汉语里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的意义。

“夫”的指代性较轻,翻译时往往不必译出;用在句首时,往往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实这种句首语气词“夫”还仍然带有指示性质,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3、之、其

“之”是一个泛指代词,“其”是一个特指代词。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天)

(于归:出嫁。)

这种“之”既非远指,又非近指,杨树达称为泛指代词。这种“之”只作定语和宾语,不作主语。

“其”是和“之”相对的一个代词,相当于“那个”、“那种”,用作定语。如: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

4、若、尔、然

“若”常作定语。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孟子)

“然”和“尔”字,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略等於现代汉语的“这样”、“那样”。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

单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例如:王曰:“然。”(孟子,梁惠王上)

这三个指示代词和前面八个指示代词的区别在于:前面八个是体词性的指示代词,而这三个是谓词性的指示代词。体词性指的是名词、代词等;谓词性包括形容词和动词。所谓体词性的指示代词,就是说它们具有形容词或动词的性质。

5、无定代词“或”和“莫”

a.“或”字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字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例如: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作“有人”。

b.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例如: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

c.在古代汉语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後相应,以表示列举。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如: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孟子·梁惠王上)

这种用法的“或”字并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译为“或者”,这是应该注意的。

“莫”是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在先秦汉语里,“莫”字一般只用作无定代词,偶尔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如:

小子何莫学乎《诗》?(论语·阳货)

汉以后,发展成为禁止性的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要”。如: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莫”字问题在“否定句否定词”一节中讲过,可参看。

(三)辅助性代词“者”字和“所”字

“者”字和“所”字在有的语法书中把它们叫做助词。但是这两个词有一定的称代作用,因此从马建忠开始,许多语法学家就把它们归到代词中。不过这两个词作为代词,又与一般的代词有所不同,它们虽然都有指代作用,但又不能独立用作句子成分,而必须与别的词结合,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辅助性代词或特殊指示代词。

一、“者”字

“者”字作为特殊指示代词,主要有两个作用。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後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後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这种“者”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不等於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是现代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不能说“勇者人”。现代能说“谁的”、“我的”、“木头的”之类,古代的“者”字没有这种用法。

2.“者”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後面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即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例如: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四者”指代鳏寡独孤四种人。)

“者”字除了作为特别指示代词外,还可以作语气词,附此简单说明:

1.语气词“者”字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後面表示提顿,在古汉语通论(七)里已经说过。这种“者”字又常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後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例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 2.“者”字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的後面,例如: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战国策·燕策二)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3.语气词“者”字又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後面表示停顿。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假设分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结果分句

二、“所”字

“所”字作为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主要有以下用法:

1.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三)

这种“所”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作“(所)……的”,但是古代汉语的“所”不等於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不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与及物动词结合以後“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有两点:a.位置不同:“所”字放在动词前,“者”字放在动词后;b.指代不同:“所”字表示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受事者、被动者,例如“所食”指代“食”的对象,意即吃的东西;“者”字表示行为的主动者,是施事者,例如“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意即吃东西的人。再比较: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我看见的牛没有不是全牛的。)

2、“所”字和“者”字结合,构成“所……者”的格式,表达的意思与“所”字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如“所食者”就是“吃的东西”,但加了“者”,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更加明显了。这种结构中“所”字和它所带的动词是“者”字的修饰语,“所”的指代性减弱,它的作用在于使后面的“者”字由表示行为的主动者变为被动者。如: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3、由於“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後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例如“所食”可以扩展成“民之所食”。又如“曾西之所不为”“君之所知”“须臾之所学”(荀子·劝学),等等。“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例如“其所憎”“其所爱”。

4、“所”字词组虽然带有名词性,但是离开上下文,它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事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麽人、什麽事物。因此还可以在动词後面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让“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如“所食”可以扩展为“所食之粟”。

归纳以上“所”字的用法,有四种形式:

1、?所+动词(如:所食)

2、?“所”字结构+者(如:所食者)

3、?修饰语(+之)+“所”字结构(如:“民之所食”或“民之所食者”)4、?“所”字结构+名词(如:民所食之粟)

5、“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後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相结合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表示剑从坠的地方。)

这种用法似乎比较特殊,其实应该说这也是上古汉语“所”字的基本用法。後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从……”“所以……”“所为……”“所与……”等等,但是这种基本用法并没有完全被这类新兴的结构所代替,所以我们在同一篇

作品里既可以看到“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的说法,又能看到“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的说法。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所以”的用法。在古代汉语里,“所以”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比较具体,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凭它来……”,说明“怎样”。例如:

吾知所以拒子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二个意思比较抽象,说明“为什么”,大致相当于“导致……的原因”,它用在上半句的主谓语之间,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解释原因。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第二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还沿用,有时也说成“之所以”。例如:

我所以对他比较熟悉,是因为我和他在一起工作过。

他之所以会出差错,是因为不专心。

现代汉语的“所以”除了沿用这种用法外,“所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而不是“所”加介词,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所以”去硬套古代汉语的“所以”。

6、在上古汉语里,“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前面,指代描述的对象。这样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公输)

(“所不足”指人民而言,“所有余”指土地而言。)

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书里并不常见。

7、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

“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8、在古代汉语被动句中也用“所”,不过这种“所”已经虚化,失去了指代性,在被动句中表示动词用于被动,明确句子的被动性。这种“所”有人称为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有人称为表被动的助词。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优选稿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词讲解

希望教育中心 知识点:代词 本章节主要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用法、普通不定代词及复合不定代词和代词it的用法。 一人称代词 1.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列表如下: 单数复数 一二三一二三 主格I you she/ he/ it we you they 宾格me you her/ him/ it us you them 2.人称代词的用法 (1)人称代词的主格在句中充当主语。例如: She is a good student. 她是一个好学生。 (2)人称词的宾格在句中充当动词、介词的宾语或表语。例如: I don't know her. 我不认识她。宾语 His mother is waiting for him outside. 他妈妈在外面等他。宾语 That's her. 那是她。表语 3.人称代词的语序 几个人称代词并列充当主语时,它们的顺序是: 单数形式:you he and I 复数形式:we you and they 二物主代词 1.物主代词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列表如下: 单数复数 一二三一二三 我的你的他的/她的/它的我们的你们的他/她/它们的 物主词性my your his/ her/ its our your their 名词性mine yours his/ hers/ its ours yours theirs 2.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名词,一般不单独使用。例如: His parents are both office workers. 他的父母都是工人。 3.名词性物主代词常用来代替前面已经提及的名词,相当于“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例如:My idea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hers. 我的主意和她的不一样。 4.名词性物主代词可用在of后面做定语,相当于“of+名词所有格”,表示带有部分概念或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例如: He is a friend of mine. 他是我的一个朋友。 三反身代词 1.反身代词的单复数形式,列表如下: 单数复数 第一人称myself ourselves 第二人称yourself yourselves 第三人称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 2.反身代词用法: I hope you can enjoy yourselves at the party. 做宾语

指示代词thisthesethatthose练习题及答案.doc

1.What is this/that?这是/那是什么?It’s a/an...它是... 2.Is this/that...?这是/那是...吗?Yes,it is.是的,它是。No,it isn’t.不,它不是。 3.What are these/those?它们是什么?They are...它们是... 4.Are these/those...?这些/那些是...吗?Yes,they are.是的,它们是。No,they aren’t.不,它们不是。 练习: 一.单选 1.Look,what is _____?It’s an eraser. A.this B.that C.these D.those 2.Are _____your watches over there? A.this B.that C.these D.those 3.______this your friend? A.is B.Are C.Is D.are 4.______those his dictionaries? A.is B.Are C.Is Dare 5.Is that Mary’s schoolbag?_________ A.Yes,it isn’t. B.No,it is. C.Yes,it’s. D.No,it isn’t. 6.Is this your friend?_______ A.Yes,he is. B.Yes,it is. C.No,its not. D.Yes,I am. 7.Are these Helen’s pencils?_______ A.Yes,they’re. B.No,they are. C.Yes,they are. D.No, it is. 8.What are those?______ A.They are box. B.They are boxes. C.It’s a box. D.Yes,they are. 9.What is this in English?______ A.Its an eraser. B.It’s a eraser. C.It’s my an eraser. D.It’s my eraser.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Is this your pen?(作否定回答) 2.Are those Kate’s parents?(作肯定回答) 3.These are oranges.(对划线部分提问) 4.Those are my cousins.(对划线部分提问) 5.Is this her dictionary?(改为复数)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 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英语it的用法及练习

it的用法及练习 一、概述 在英语中,it的使用相当广泛,它既可用作代词,如人称代词(personal it)、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 it)及非人称代词(impersonal it), 也可用作引导词(anticipatory it)和强调结构中的强调词(emphatic it) Someone is ringing the doorbell. Go and see who it is.有人在按门铃。去看看是谁。(人称代词)What’s this?这是什么? It’s a book.这是一本书。(指示代词) What a long way it is from Beijing to London! 从北京到伦敦真远。(非人称代词) It's best to plant trees in spring because it's warmer.春天是植树的最佳时节,因为天气更暖和。(作引导词) It was I who met him in the park last week. 是我上星期在公园遇到他的。(强调结构中的强调词) 二、it作代词 1、用作人称代词(personal it) 代替前文提到过的事物,it作真实主语或宾语。 The frog is not a warm-blooded animal. It is a cold-blooded one.青蛙不是温血动物,它是冷血动物。My pen is missing. I can't find it anywhere. 我的笔丢了,我哪儿也找不到它了。 I won't be back tonight. Please tell my wife about it .我今晚不回来了,请你向我妻子说一声。 I was disappointed with the film. I had expected it to be much better. 我对这部电影很失望,我曾盼望它更好。 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hat he should work harder, but it didn't help.汤姆的妈妈不停地告诉他要努力,但这没起作用。 2、用作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 it) 相当于this或that,it有时不特指某件东西,而代表前面已提到的或将会发生的某件事情。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谁在敲门?

古汉语通论(四)

古汉语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汉语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汉字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今天我们所能谈的只是上古文献史料所能证明的本义。了解这种本义,对我们阅读古书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注: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如"试"字。详见古汉语通论(五)163页。),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又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等。 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於面目全非;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於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试看段玉裁对"理"字的解释(注: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玉部。): 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义也。戴先生(指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曰:"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郑(玄)注乐记曰:"理者分也。"许叔重(慎)曰:"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谓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这样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的是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远的引申义就不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远了,连读音都改变了。其实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还是相当近的,因为草木滋长(zhǎng)是越来越长(cháng)了。然后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本书在讲常用词的时候,近的引申义不另立一义,较远的引申义则另立一义,以便学习。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是凭字形。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於了解词的本义。许慎的《说文》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现在有了甲骨文和金文,在字形的辨认上又有所补充。试就上文所举的"向、道、理、长"四个字加以讨论。《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mián),从口"(注:楷书"向"字的宀变为了。)。诗曰:'塞向瑾户。'"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但是,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向"字在甲骨文

初中语法大全讲解--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精讲 1 指示代词 表示“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意思的代词叫做指示代词。图示如下: 单数this这个that 那个same 同样的such这样的it 它 复数these这些those 那些same同样的such这样的 2 指示代词的用法 1) this, that, these, those, such和the same可指人或物。it通常指物 1.作主语 例:This is a chair.这是一把椅子。That is Linda's book.这是琳达的书。 Whose pens are those? 那些是谁的钢笔。Such is my wish.这就是我的愿望。 It's a butterfly.它是一只蝴蝶。 2.作宾语 例:Have you read this? 你读过这个吗? I like these but she likes those.我喜欢这些,而她喜欢那些。 All the newspaper say the same.所有报纸都有同样的报道。 3.作表语 例:Her plan is this.她的计划是这样的。His worries are those. 他的烦恼就是那些。 4.作定语 例:You can't swim at this time of the year.你不能在这个时候游泳。 I don't like that man.我不喜欢那个人。She is fond of those books.她喜欢那些书。 2)指示代词的用法区别 1.this和these一般指在空间和时间上较近的事物,that和those一般指在空间和时间上较远的事物。 例:This is a map of China and that is a map of the world.这是一张中国地图,那是一张世界地图。 Please come this way. We'll go in by that door. 请这边走,我们从那扇门进去。 In those year they led a hard life.在那些岁月里,他们生活得很艰难。 2. this和these常指后面将要讲到的事物,有启下的作用,that和those常指前面已经讲到过的事物,起承上的作用。 例:I shall say this to you: he is an honest man.我将对你说这一点: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He felt ill. That is why he didn't come.他病了,那就是他没来的原因。 He broke the glass, and that cost him five dollars.他打破了玻璃,那花费了他5美元。 3.在电话中,this表示打电话者,that表示接电话的对方。 例:A: Hello! This is Bob (speaking).喂,我是鲍勃。

指示代词 this,that,these,those

指示代词: this 这个that 那个these 这些those 那些肯定句,否定句: This is Mr Smith, and that is Ms Green. This is(not) my elder brother Tony. That is(not) my younger sister Jones. This is(not) my first time to come to China. That is to say,he is a wise man. These are(not) my parents. Those are(not) his children. This is my football. This football is mine. That is your basketball. That basketball is yours. These are his apples. These apples are his. Those are their books. Those books are theirs. 一般疑问句: ---Is this a football? ---Yes,it is. ---Is that a basketball? ---No,it isn`t. ---Are these apple trees? ---Yes,they are. ---Are those books yours? ---No,they aren`t. Is this your football? Is this football yours? Is that his basketball? Is that basketball his? Are these her apples? Are these apples hers? Are those their books? Are those books theirs? 特殊疑问句: ---What`s this(in English)? ---It`s a dictionary. ---What`s that? ---It`s a bike. ---What are these? ---They are their coats. ---What are those? ---They are cars. ---Whose sweater is this? Whose is this sweater? ---It`s Mr Hu`s.

指示代词的用法讲解

1)指示代词分单数(this / that)和复数(these / those)两种形式,既可作限定词又可做代词,例如: 单数复数 限定词:This girl is Mary. Those men are myteachers. 代词:This is Mary. Those are my teachers. 2)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a. 作主语 This is the way to do it. 这事儿就该这样做。 b. 作宾语 I like this better than that. 我喜欢这个甚至那个。 c. 作主语补语 My point is this. 我的观点就是如此。 d. 作介词宾语 I don’t say no to that. 我并未拒绝那个。 There is no fear of that. 那并不可怕。 说明1: 指示代词在作主语时可指物也可指人,但作其他句子成分时只能指物,不能指人,例如: (对)That is my teacher. 那是我的老师。(that作主语,指人)

(对)He is going to marry this girl. 他要和这个姑娘结婚。(this 作限定词) (错)He is going to marry this. (this作宾语时不能指人) (对)I bought this. 我买这个。(this指物,可作宾语) 说明2: That和those可作定语从句的先行词,但this和 these不能,同时,在作先行词时,只有those可指人,试比较: (对) He admired that which looked beautiful. 他赞赏外表漂亮的东西。 (对) He admired those who looked beautiful. 他赞赏那些外表漂亮的人。(those指人) (错) He admired that who danced well. (that作宾语时不能指人) (对) He admired those who danced well. 他赞赏跳舞好的人。(those 指人) (对) He admired those which looked beautiful. 他赞赏那些外表漂亮的东西。(those指物)

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 those 巩固练习题

代词用法练习 一、请用所给的代词填空。 1. These keys are mine. _____________ are yours. 2. What's _____________? It's an egg. What's _____________ over there? It's an orange. 3. Look at _____________ pencils. Are they Lucy's? No, those are hers. _____________ are mine. 4. Hi, Mum, _____________ is my friend, Lucy. 5. What is ?is an apple. 6. Are your friends? Yes, are. 二、将下列句子改写为复数形式。 1. What is this? 2. That apple is red. 3. It is my book. 4. This is my friend. 5. - Is this your pen? - No, it isn’t. 6. That is a cute dog, it is white. 7. Open that door, please. 三、用适当的代词填空。 1. is a dog. (近处) 2. is a cat. (远处) 3. are some pens. (近处) 4. are some trees. (远处) 5. Hi, Ann! is Jack. 6. Mum, is my friend Tom. 7. is a ruler, is a pen. 8. Jane, are my parents. 9. - Are your books ? (近处) - Yes, are. 10. – Are bears ? (远处) - No, are not. 11. - What’s _____ in English? - _____is a toy. - How do you spell_____? - T—O—Y—,toy. 12. - What are _____ in English?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赋的构成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 赋是文体的一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於诗人,拓宇於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古人把赋与诗(《诗经》)骚(《楚辞》)分开,主要是从思想内容来看的。譬如骚之所以有别於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赋之所以异於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於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於铺陈事物。王逸、陆机、刘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这一点。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扬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可以说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试举其中一小段: 於是乎蛟龙赤螭,(gèng) (měng)渐离,鰅(rǒng)鰫 (qián)魠(tuō),禺禺魼(qū)鳎(t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欢声,万物众夥。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ruǎn),水玉磊呵,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鷫鹄鸨,驾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鵁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陈出来。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写都看成实有其事。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批评说:“相如凭风,诡滥愈甚。”实际上这并不是司马相如个人的缺点,而是汉赋的共同特色。这种描写苑囿和京殿(如班固《两都赋》)的赋,与诗骚不同是很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例如上册文选《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例如扬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 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於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至於所谓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

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those语法强化与扩展

语法强化与扩展: 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those 1.this和these指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that和those指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 this和that指单数,be动词用单数形式is,同时后面的名词用单数形式。 these和those表示复数,be动词用复数形式are,同时后面的名词用复数形式。 2.在回答主语this或that的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时,在答语中用it代替句中this或that; What is this/that?这是/那是什么?It’s a/an...它是...; Is this/that...?这是/那是...吗?Yes,it is.是的,它是。No,it isn’t.不,它不是。 3.在回答主语these或those的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时,在答语中用they代替句中these或those; What are these/those?它们是什么?They are...它们是...; Are these/those...?这些/那些是.吗?Yes,they are.是的,它们是。No,they aren’t.不,它们不是。 4.在介绍某人时,用this或that,而不用he或she;例如This is my mum. 5.打电话时,说自己是谁用This is...,问别人是谁用Who’s that? 一:填空 1. I like _____ pants. _______ pants are red.(这些) 2. I don’t like ____ shoes. ____shoes are too small.(那些) 3. I want _____(这个) sweater. I don’t want________(那个) sweater. _____ (那个)is too big. 二:选择 ()1. __________ pen is red. ________ pencil is green. A. this, that B. These, Those C. That, Those D. This, That ()2. Is _____ a panda over there? A. this B. that C. those D. these ()3. __________ two girls are Mary and Linda. A. This B. They C. That D. Those ()4. Look,what is _______? It’s an eraser. A.this B.that C.these D.those ()5. Are ________your watches over there? A.this B.that C.these D.those ()6. _______those his dictionaries? A.is B.Are C.Is D.are ()7.——Is that Mary’s schoolbag?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指示代词-英文

指示代词-英文 分类 指示代词分单数(this / that)和复数(these / those)两种形式,既可作限定词又可做代词,例如: 限定词:This girl is Mary.Those men are my teachers. 代词:This is Mary.Those are my teachers. 分为指人与指物. 句法功能 指示代词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 主语 This is the way to do it.这事儿就该这样做。 宾语 I like this better than that.我喜欢这个多于那个。 介词宾语 I don't say no to that. 我并未拒绝那个。 There is no fear of that.那并不可怕。 表语 My point is this.我的观点就是如此。 定语 This room is mine. 这间房间是我的。 用法 1、this和these指在时间或空间上较近的人或者事物,that和those指在时间或空间上较远的人或者事物。例如: This is a pen and that’s an eraser. 这是一支笔,那是块橡皮擦。 This is a boy and those are girls. 这是个男孩,那些是女孩。 2、指示代词所指的对象取决于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熟悉的语境。如: I liked this movie today better than that concert last night. 我喜欢今天的这个电影,胜过昨晚的那个音乐会。 3、指示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性质,既可指人也可指物。但是在相当于名词时一般指物多于指人。如: I found this wallet. I found this. 我找到了这只皮夹子。我找到了这个。(this 等于this wallet) Is she going to marry that man? 她打算跟那人结婚吗?(that man不得用that代替,否则有轻蔑之意) 4、相当于名词的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时,则指物指人均可。如: What are these? 那些是什么?(指物) This is Bill. Is that George? 我是比尔。你是乔治吗?(电话用语)(指人) 5、打电话过程中,介绍自己时通常用this指代“我”,不用代词I;询问对方时用that指代“你”,不用代词you。例如: ----Hello. This is Mary. Who’s that? 喂,我是玛丽。你是谁? ----This is Tom. 我是汤姆。 6、当指示代词所指的事物已确定时,后面的指示代词则用it或they代替。如:This (suit) is expensive, isn't it? 这套衣服昂贵,不是吗?

指示代词词专项练习图文稿

指示代词词专项练习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指示代词词专项练习 一、单项选择 1..I find ____very important to study English well. A. its B. that C. this D. it 2.Lucy finally found _________exciting to have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in Chinese. A. that B. this C. it D. it’s 3. I found _______ difficult to finish all the work in such a short time. A. that B. it C. this D. both A and B 4. is really hard them to climb Mount Huang. A. This, to. B. It, for C. This, for D. It, to 5.---Simon, ___________ is my cousin Andy. ---Nice to meet you, Andy. A. he B. she C. that D. this 6. Are ______ her parents? A. this B. these C. that D. he 7.The weather in Guangzhou is hotter than _______ in Beijing. A. that B. it C. this D. one 8._______ is really hard _______ them to climb Mount Huang. A. This, to. B. It, for C. This, for D. It, to 9.—What are _____ in English? —They are _______. A. these , boxes B. these, box C. this, boxes 10.—What is this —____is a cake. A. That B. This C. It

初中英语 巧用指示代词this, that 和it 专题辅导

初中英语巧用指示代词this, that 和it 专题辅导 提起this 、that 和it ,大家对它们并不陌生。this 、that 既可作为形容词,又可作为指示代词,而it 只能作代词用,使用时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1. this 指离说话人较近的人或物,that 则指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如: This is a book. 这是一本书。(指近处) That is a banana tree. 那是一棵香蕉树。(指远处) 2. 向别人介绍某人时,要说“ This is …”,而不说“ That is …”,也不能说“ He is …”或“ She is …”。如: This is Li Mei. Li Mei,this is Wei Hua. 这是李梅。李梅,这是魏华。 3. 叙述在一起的两样东西时,先说的用this ,后说的用that .如: This is a computer. That is a TV set. 这是一台电脑,那是一台电视机。 4. 在回答this 或that 作主语的疑问句时,要用it 代替this 或that .如: -What's this?这是什么? -It's a ruler. 这是尺子。 -Is that a car?那是一辆小汽车吗? -Yes,it is. 是的。 其实,我们平时在第一次提到某物时,常用this 或that 来指代,后文中再出现此物时,就用it 来代替this 或that 了。 5. 有时候,人们在打电话时,向对方介绍自己用this 指代“我(I )”,询问对方则用that 指代“你(you )”。如: -Hello,is that Mike?喂,你是迈克吗?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地理,职官,科举(一)地理 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涵义大有区别。有些名称则是上古所没有的。现在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传舜时分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从冀州分出并州、幽州,从青州分出营州。这样,疆域的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罢了。到了汉代,中国的疆土更大了,於是增加了一个交州,一个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比较,增加六州。(1)把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2)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3)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4)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从汉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后或称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后来刺史都掌兵权,不是单纯的监察官了。),有时也是行政区。不过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渐渐地缩小了。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宋元所谓州,则与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为府,所以有“兗州府”、“扬州府”等名称,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於省,散州隶属於府。 郡--郡是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宋废郡。 国--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国”连称。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於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兗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注:冀州共出现两次,表示是冀州的一部分。下仿此。这些说法根据郑樵《通志》卷四十《地理略》。);(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开元年间,又分为十五道,这是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再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注:此外还有少数特为军事而设的路,不领民事。)。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陕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注:广东路又称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