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黄海北部海域潮余流的模拟研究

北黄海北部海域潮余流的模拟研究

黄炳智;胡泽建;金永德;迟万清;刘鑫仓;刘豪

【摘要】基于二维水动力模型,在仅考虑潮流作用条件下,通过计算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并结合粒子追踪方法研究了辽宁大连—朝鲜龙渊郡连线北侧的北黄海北部海域的潮余流结构和粒子运移的趋势.结果表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整体较小,呈现由南向北的流向,但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和朝鲜半岛沿岸的海域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较大.对比粒子追踪计算的结果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的结果表明,流向与粒子运移路径基本一致.该海湾的余流及粒子运动规律特点对辽东半岛东岸及朝鲜半岛西侧海域的排污及污染控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海岸工程》

【年(卷),期】2019(038)002

【总页数】10页(P134-143)

【关键词】北黄海;潮致余流;数值模拟;拉格朗日粒子追踪

【作者】黄炳智;胡泽建;金永德;迟万清;刘鑫仓;刘豪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1

北黄海北部海域位于北黄海、以辽宁大连与朝鲜的龙渊郡之间连线的北侧,是介于

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域。在北黄海北部海域,北侧有鸭绿江及其他河流的

注入,南侧是渤海与黄海之间水交换的重要通道,在辽宁的东侧沿海,海洋资源丰富,是各种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在庄河附近目前正在筹划建设核电站,由于各种人类活动

的影响,海洋环境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北黄海海水水深由南往北逐渐变浅,等深

线与岸线基本平行,平均水深38 m[1],由于海底地形的变化,结合该区域的潮流作用,使得该区域产生了一定的潮余流。分析余流的运动规律,对海洋污染调查和环境的

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海岸带物质运输方向的重要手段[2-3]。

在大洋中,潮流对海水的运动影响较小,但到近岸的海湾地区,由于潮波及地形的影响,使得潮流成为近岸海流的主要运动形式。余流是指海流滤掉周期性潮流后的剩余部分,包括风海流、密度流、径流和潮余流等[2]。潮余流产生机制稳定,对余流的贡献持续稳定,因此,潮余流对物质运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海水中的污染物、热量和营养盐等。潮余流的流速一般为每秒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是余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对潮余流的描述,可分为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5],对一个固定点的潮流流速进行潮周期平均得到的剩余流动为欧拉余流,而通过跟踪水质点的运动,在潮周期内的位

移与时间的比得到的余流为拉格朗日余流[6-7]。目前,对黄海余流的研究,主要考虑了黄海暖流[8-9]及风海流[10]的影响,虽然黄海暖流和风海流是影响余流的主要因素,但潮致余流在黄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1]。

通过直接观测较大尺度海域的余流比较困难,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可较好地计算

出余流的运动规律。国内外许多学者[12-22]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在不同海域的余

流规律以及物质输运规律。在国外的Ria De Muros[12]、曼多维河口[13]、阿尔

法克斯湾[14]、亚得里亚海[15]等不同地区的海湾,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余流结构以及物质输运规律,其研究结果解释了物质在海洋中的运动规律;在国内的象

山港[16]、北部湾[4]、海南岛[6]等海域,也有许多学者做了潮余流的研究,其中,象

山港的研究主要是潮余流的结构及水体的交换时间,北部湾潮致余流的研究考虑了

风海流的作用,海南岛附近海域主要研究了潮汐不对称。Yanagi和Takahashi[17]、Le Kentang等[18]、Xia等[19]对黄渤海地区进行过数值模拟研究,但主要是关注

季节和年平均的环流现象。余流是物质运输的主要动力,计算出余流的运动规律,也

就能得到物质运输的运动规律。在北黄海北部海域,郝子宁等[20]、龚煌等[21]、王平和张宁川[22]通过数值模拟同时耦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块,计算了辽东半岛沿

岸的庄河海域、大连湾和旅顺港的物质迁移分析,从局部地区分析了北黄海沿岸物

质运移的特性,其结论也能反映出余流的运动规律。

目前,在北黄海北部海域,分析潮致余流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利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在仅考虑潮流作用条件下,计算了该区域余流结构,通过计算欧拉余流并结合粒子追踪

模块,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研究区的余环流结构和物质的运移趋势,突出潮致余流在

北黄海北部海域的作用,对该海域因工程建设活动、渔业生产及交通运输产生的污

染物运移轨迹具有借鉴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数学模型

Mike21是由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平面二维数学模型[23],模型是基于三向不可压缩和Reynolds值均布的Navier-Stokes方程,并服从于Boussinesq假定和静水

压力(hydrostatic pressure)的假定。二维非恒定浅水方程组为

式中,t为时间;h 为总水深,且h=η+d,η 为水位,d 为静水深;x 和y 为经度和纬度;¯u,¯v 分别为沿水深平均的x 和y 方向上速度分量;S 为源汇项;f 为科氏力参

数,g 为地球重力加速度;ρ 为水密度;ρ0 为水的参考密度;p a 为当地大气压;

τs x和τs y为风应力分量;τb x和τb y为底部应力分量;s xx,s xy,s yx和s yy

为辐射应力分量;u s和v s为源汇项的水流速度分量;T xx,T xy,T yx和T yy为横向应力分量,其表达式分别为其中A 为水平涡流黏度系数。

1.2 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模型

为了研究水体及污染物质的长期输移规律,在研究水域的周围空间水体设置追踪粒子,建立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数值模式。拉格朗日余流计算公式可认为是欧拉余流与斯托克斯漂移相加的结果[24],计算公式为

式中,U L为拉格朗日平均速度,U E为欧拉余流,U S为斯托克斯漂移速度。

1.3 欧拉余流

海洋中的欧拉余流可简单定义为欧拉平均速度[24],具体计算方法为先构造x o y 右手直角坐标系,然后沿x 轴和y 轴分解流速,分解流速后欧拉余流计算形式为

式中,U E和V E分别为x 和y 方向的欧拉平均速度;t 0 为计算的起始时刻;T 为潮周期;u(x 0,t),v(x 0,t)为潮流计算所得某固定点在x 和y 方向的速度;n 为所取计算周期的个数;N=n T/Δt,Δt为数值模拟的时间步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检验

本文中的二维水动力模型基于非等距网格技术对计算区域进行空间离散。模型中的计算区域为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海域,模型中以中国日照和韩国的新安郡的连线作为开边界(图1),开边界的水位是通过对照《潮汐表》[25]中日照石臼所海洋站长期潮位资料并结合《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26]的同潮图确定的。通过非结构三角网格,对北黄海北部海湾进行局部加密,减少了锯齿岸线对计算结果的不利影响。模型中海岸线采用平均大潮高潮线,本文利用卫星Landsat 8的2016-01空间分辨率为15 m 的遥感影像,解译配准的卫片并提取岸线。水深资料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

航海司令保证部制作的电子海图中的水深数据,模型计算时间为240 d。

图1 模型网格与边界Fig.1 Grids and boundaries of the model

为检验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提取了大连和威海海洋验潮站中具有连续时间的潮位数据,对应模型计算的时间,进行潮位验证。同时,本文结合

A(123°17′26.1″E,38°42′29.4″N),B(123°36′51.66″E,39°11′8.64″N),C(124°00′10. 32″E,38°55′58.98″N)和D(123°48′0.24″E,38°29′25.2″N)四个具有流速流向实测资料的点位(图2)进行验证。

图2 研究区网格与实测站位Fig.2 Grids and location of measuring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2.1.1 潮位验证

从潮位验证结果(图3)来看,潮位计算值与验证值基本一致。计算的高、低潮位出现的时间与实测高、低潮位出现的时间都吻合的较好。潮位平均偏差在0.2 m左右,满足模型计算要求。总体来看,潮位验证结果良好。

图3 威海和大连潮位验证Fig.3 Tide level validation in Dalian and Weihai 2.1.2 潮流验证

从流速、流向验证(图4和图5)结果来看,大、小潮各测点流速、流向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相位偏差较小,流速过程与现场基本一致,平均流速大小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在10%左右,平均流向小于15°。总体来看,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良好,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研究区的流场情况。

图4 A,B,C和D 点流速验证Fig.4 Verification of flow speeds at points A,B,C and D注:流速实测数据的观测时间为2006-10-23T20:00-24T21:00;·表示实测值,—表示计算值

图5 A,B,C和D 点流向验证Fig.5 Verification of flow directions at points A,B,C and D注:流向实测数据的观测时间为2006-10-23T20:00-24T21:

00;·表示实测值,—表示计算值

2.2 潮流场模拟结果

由利用模型计算获得的北黄海北部海湾潮流场分布(图6)可知,在北黄海北部海区,涨潮的最大流速为1.9 m/s,落急时最大流速为1.14 m/s,涨潮和落潮的最大流速都出现在朝鲜半岛附近海域。涨潮时,在靠近辽东半岛一侧的海域,海水为SW—NE 流向,在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中间的海域,海水为S—N 流向,在朝鲜半岛附近海域,海水为S—NE流向。落潮时,在靠近辽东半岛海域,海水为NE—SW 流向,在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中间的海域,海水为N—S流向,在靠近朝鲜半岛一侧海域,海水为NE—S 流向。

图6 涨、落潮流场分布Fig.6 Distributions of the flood tide and the ebb tide flow fields

2.3 欧拉余流计算结果

北黄海北部海域的欧拉余流如图7所示,大部分海域的欧拉余流流速较小,最大流速为1.04 cm/s。计算结果显示,欧拉余流流速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在朝鲜半岛近海海域、长山群岛等附近的海域以及辽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围绕海岛形成不规则的气旋式的绕岛环流,獐子岛东侧海域存在一个逆时针的环流。从研究海域的整体情况来看,在研究海域中间部分,流速比较小,呈现S—N 的流向。在辽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欧拉余流的流速为0.3~1.0 cm/s,欧拉余流的流向比较明显,整体沿着辽东半岛南部沿岸由E—W 流动。在朝鲜半岛近岸海域,流速相对较大,在离岸稍远的海域,流向主要是S—N,在沿岸海域,流向N—S,形成一个反气旋环流。

2.4 拉格朗日余流计算结果

在北黄海北部海域,拉格朗日余流的计算结果(图8)显示,整体上流速较小,最大流速为0.5 cm/s;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围绕海岛形成不规则的气旋式的绕

岛环流,獐子岛东侧海域存在一个逆时针的环流。从北黄海北部海域的整体情况来看,在朝鲜半岛近海海域、长山群岛等附近的海域以及辽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拉格

朗日余流流速较大。在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中间海域,流速比较小,呈现S—N 流向。在辽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拉格朗日余流呈现出E—W 流向,在朝鲜半岛近岸海域,流速相对较大,在离岸稍远的海域,流向主要是S—N,在沿岸海域,流向N—S,形成一个反气旋环流。由计算结果可知,拉格朗日余流的流向基本与欧拉余流一致。

图7 欧拉余流Fig.7 Euler residual current

图8 拉格朗日余流Fig.8 Lagrangian residual current

2.5 粒子追踪计算结果

本文在研究区不同位置释放拉格朗日粒子,共设置了45个粒子释放点,粒子释放点

之间相隔30 km,计算了粒子240 d的运移轨迹,粒子点位置如图9所示。通过粒子追踪分析可知,在辽东半岛附近海域,粒子的运动轨迹由SW—NE运动,獐子岛北侧

海域的粒子由E—W 运动,在庄河沿岸区域粒子沿岸线由NE—SW 运动。在獐子

岛东侧的P023位置及西北侧P030位置,出现了一个滞留区,粒子几乎是在原地运动,在獐子岛东侧P024位置及南侧P014位置,粒子做逆时针运动,形成一个闭合的

环状结构。研究区东侧区域,在P006,P007,P029,P035和P045附近点的粒子运动的位移很小,几乎处于原地运动,在大部分海域呈现出向东南或向南运动,在P043点的粒子向东北方向运动后有沿岸转向向西运动。

图9 拉格朗日粒子运动轨迹Fig.9 Lagrangian particle moving trajectory注:

图中显示了具有代表性的粒子运动轨迹,箭头指向为粒子的运动方向

3 讨论

本文仅考虑了潮流作用下北黄海北部海域的余流场,通过计算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

余流及结合粒子追踪的方法计算了北黄海北部海域的潮致余流情况,结果表明,欧拉

余流的计算结果和拉格朗日余流计算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由于余流对物质运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结合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验证了余流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在朝鲜半岛近海海域,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在沿岸海域流速较大,而且都显示流向向南,在此区域的粒子追踪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图9中P038 点),而且在沿岸余流流速较大的地方,粒子也有较快的运动速度。在辽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欧拉余流的计算结果与拉格朗日余流的流向均为E—W,粒子轨迹也同样显示了这一规律,P039和P043点的粒子沿辽东半岛南部沿岸由东向西运动。在獐子岛东侧,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显示有一个气旋式的环流,P024点的粒子同样有逆时针运输的规律。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附近,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显示围绕岛屿附近,也会形成气旋式环流,在P022点虽然没有完整地显示出有环流的运移轨迹,但仍有绕岛运移的趋势。

在獐子岛、长山群岛等附近的海域,余流相对较大,在这些岛屿的周围,整体上形成一个气旋式的绕岛流。而在这些岛屿的东侧和南侧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海域,潮余流相对比较弱。这与在獐子岛附近做过相关研究的结果[27]类似,齐继峰等[27]在獐子岛附近海域研究的潮余流的表层流速为8~12 cm/s,底层潮余流的分布形态与表层基本类似,但流速偏小。而本研究中流速没有将海水分层,计算结果比齐继峰等[27]的结果偏小,但流向基本相似。

Miao和Liu[8]在研究北黄海和渤海冬季环流的时候,把黄海暖流加入到边界条件,风力场设置为零,其结果显示黄海暖流对北黄海具有一定的影响,流速值大约为3 cm/s,与本文欧拉余流的流速相差不大,但黄海暖流具有季节性,在冬季的时候作用明显,而潮致余流的作用却是持续性的,所以对于物质的长期运输潮致余流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要考虑不同季节变化对余流造成的影响。

在对余流的研究中,风海流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王宗山等[28]认为黄渤海的风海流能达到每秒十几厘米的量级,这个量级比本研究的潮致余流流速大,所以在本研究区风海流也是余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风海流同样受季节变化影响大,

而计算潮致余流可以得出相对长期的物质运输规律。本文所得的结果对于研究北黄海的余流结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结论

通过运用二维水动力模型,在仅考虑潮流作用条件下,本文模拟计算了研究区域欧拉余流场和拉格朗日余流场,并对比了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的结果,同时结合粒子追踪的方法,研究了研究区域物质输运的趋势以及潮致余流在研究区域的作用,得出主要结论:

1)在北黄海北部海域,涨潮的最大流速为1.9 m/s,落急时最大流速为1.14 m/s,涨潮和落潮的最大流速都出现在朝鲜半岛附近。欧拉余流在北黄海北部大部分海域流速较小,但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和朝鲜半岛沿岸的欧拉余流流速较大,最大流速为1.04 cm/s。拉格朗日余流除了在辽东半岛南部沿岸流向与欧拉余流相反外,其他海域基本相似,但整体流速比欧拉余流小,最大流速为0.5 cm/s。

2)在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中间部分海域,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比较小,呈现S—N 流向,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围绕海岛形成不规则的气旋式的绕岛环流,獐子岛东侧海域存在一个逆时针的环流。在辽东半岛南部沿岸海域,欧拉余流与拉格朗日余流的流向均沿着辽东半岛南部沿岸由E—W 流动。在朝鲜半岛附近海域,余流流向主要是S—N,在沿岸海域,流向N—S,形成一个反气旋环流。

3)在北黄海北部海域,通过粒子的运移轨迹与潮余流的流向对比结果显示,粒子的运移轨迹与潮余流的流向基本吻合,说明潮余流是影响物质输运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相关文献】

[1]FENG S Z,LI F Q,LI SJ.Introduction to ocean science[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9.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JIANG H D,TANG H W.Dictionary of water conservancy[M].Shanghai: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2015.姜弘道,唐洪武.水利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3]LI X W.Chinese pocket encyclopedia 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ume[M].Beijing:The Great Wall Press,2001.李学文.中国袖珍百科全书地球环境科学卷[M].北京:长城出版

社,2001.

[4]CHEN B,LI P L,SHI M C,et al.Numerical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of tide-induced residual currents and winddriven currents in Beibu Bay[J].Guangxi Sciences,2009,16(3):346-352.陈波,李培良,侍茂崇,等.北部湾潮致余流和风生海流的数值计算与实测资料分析[J].广西科学,2009,16(3):346-352.

[5]LU Y,LI Z W,LI SJ,et al.Subtidal current in the southeast offshore area of

Hainan[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2017,35(1):53-61.卢燕,李泽文,李淑江,等.海南万宁近岸余流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7,35(1):53-61.

[6]LIN G Y,GONG W P.Tidal asymmetry and tide-induced residual currents in the Yinggehai Coast,Hainan Island[J].Haiyang Xuebao,2017,39(7):36-42.林国尧,龚文平.海南岛莺歌海近岸的潮汐不对称与潮致余流研究[J].海洋学报,2017,39(7):36-42.

[7]TEE T K.Tide-induced residual current,1:2-D nonlinear numerical tidal model[J].Journal of Marine Research,1976,34(4):603-628.

[8] MIAO J B,LIU X Q.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wintertime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Huanghai Sea and the Bohai Sea partⅠ: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rcu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88,6(3):216-226.

[9]LIU X Q.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Yellow Sea wintertime circulation[J].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1996,27(5):546-555.刘兴泉.黄海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与湖

沼,1996,27(5):546-555.

[10]LIU Z L,HU D X.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uanghai Sea coastal curr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wind in summer[J].Haiyang Xuebao,2009,31(2):1-7.刘志亮,胡敦欣.黄海夏季近岸海区环流的初步分析及其与风速的关系[J].海洋学报,2009,31(2):1-7.

[11]SUN W X,LIU G M,LEI K,et al.A numerical study on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 a SeaⅡ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e and tide induced circulation[J].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1,31(3):297-304.孙文心,刘桂梅,雷坤,等.黄、东海环流的数值研究Ⅱ潮及潮致环流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297-304.

[12]CARBALLO R,IGLESIAS G,CASTRO A.Residual circulation in the Ría de Muros(NW Spain):a 3D numerical model study[J].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2009,75(1):116-130.

[13]VIJITH V,SHETYE S R,BAETENS K,et al.Residual estuarine circulation in the Mandovi,a monsoonal estuary: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study[J].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6,173:79-92.

[14]CERRALBO P,ESPINO M,GRIFOLL M.Modeling circulation patterns induced by spatial cross-shore wind variability in a small-size coastal embayment[J].Ocean

Modelling,2016,104:84-98.

[15]LIUBARTSEVA S,COPPINI G,LECCI R,et al.Regional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transport of floating plastic debris in the Adriatic Sea[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6,103(1-2):115-127.

[16] WANG P,CHEN W B,ZOU W F,et al.Numerical study of the tidal residual current structure and the water halfexchange time in Xiangshangang bay[J].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37(1):107-115.王平,陈伟斌,邹文峰,等.象山港潮余流结构及水体半交换时间数值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8,37(1):107-115.

[17]TETSUO Y,SATORU T.Seasonal variation of circulati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J].Journal of Oceanography,1993,49(5):503-520.

[18]LE K T,FENG M,WANG Y.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wintertime circulation in the Bohai and Huanghai Seas[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93,11(2):149-160.

[19]XIA C S,QIAO F L,YANG Y Z,et al.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summertime circulation in the Yellow Sea from a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2006,111(C11).DOI:10.1029/2005JC003218.

[20] HAO Z N,ZHANG M L,ZHANG Y P,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ollutant migration trajectories in Zhuanghe aquaculture sea area of North Yellow Sea[J].Wa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5(2):41-46.郝子宁,张明亮,张云鹏,等.北黄海庄河养殖海域污染物运动轨迹数值模拟[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5(2):41-46.

[21]GONG H,SUN D P,SUN Z G.Three-dimensional tidal-flow numerical study of impact of artificial island on pollutant movement in gulf[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13,34(3):263-271.龚煌,孙大鹏,孙志国.采用三维潮流模型分析人工岛对海湾污染物运动的影响[J].水道港口,2013,34(3):263-271.

[22] WANG P,ZHANG N C.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conservative pollutant mig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alian Bay[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13,32(3):265-274.王平,张宁川.大连湾保守污染物迁移三维模型及应用[J].海洋通报,2013,32(3):265-274.

[23]AN Y N,YANG K,WANG Y,et al.Application of MIKE21 model into marine engineering research[J].Coastal Engineering,2013,32(3):1-10.安永宁,杨鲲,王莹,等.MIKE21模型在海洋工程研究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3,32(3):1-10.

[24]LI F.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al currents and tide-induced residual currents in Bohai Sea[D].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09.李斐,渤海海域潮流及潮余流的数值模拟[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5]National Marine Information Center.Tide tables[M].Jinan:Shan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2005.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潮汐表[M].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5.

[26]Editorial Board for Marine Atlas.Marine atlas of Bohai Sea,Yellow Sea,East China Sea climatology[M].Beijing:Ocean Press,1993.海洋图集编委会.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27]QI J F,CAO S S,GUO K C,et al.3-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al field near Zhangzi Island,NE China[J].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2013,44(6):1469-1478.齐继峰,曹圣山,郭可采,等.基于FVCOM 的獐子岛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J].海洋与湖沼,2013,44(6):1469-1478.

[28] WANG Z S,GONG B,LI F H,et al.A numerical calculation for the wind-driven current in the Huanghai and Bohai Seas[J].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1992,10(1):12-18.王宗山,龚滨,李繁华,等.黄渤海风海流的数值计算[J].海洋科学进展,1992,10(1):12-18.

连云港附近海域潮汐与潮流特征分析

连云港附近海域潮汐与潮流特征分析 黄卫明;王维华;章卫胜;张金善 【摘要】Since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Lianyungang Port has carried out a lot of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n coastal engineering data with its development toward a large - scale and deepwater port. Based on multiple wide range hydrometric data in adjacent waters of Lianyungang and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in noah and south waters of Lianyungang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of tides and tidal currents, the velocity of flow,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water and the residual current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t may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coastal engineering in noah and south waters of Lianyungang.%进入21世纪以来,连云港向大型化、深水化发展,进行了大量海岸工程资料的观测和研究。利用连云港海域近年来多次大范围水文测验资料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连云港及南北翼海域潮汐和潮流进行统计分析,从潮汐潮流性质、流速大小和方向平面分布、垂线分布以及余流等角度对潮汐和潮流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连云港和南北翼海域海岸工程开发和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3 【总页数】6页(P1-5,14) 【关键词】潮波系统;前进波;驻波;旋转流;余流

黄海环流4

10.3.6黄海环流的数值模拟 10.3.6.1夏季 数值模拟的水位分布表明,黄海中部的水位比近岸低,表明总体上在黄海存在气旋式环流(图1)。夏季黄海最特出的水文特征是存在着黄海冷水团、冷水团环流和长江冲淡水。黄海冷水团产生气旋式环流,在黄海南部和中部各有一半封闭的气旋式环流,黄海中部西侧有一较弱的半封闭的气旋式环流,黄海北部有一大的封闭的气旋式环流(图2)。因此整个黄海冷水团环流是由上述3个气旋式环流构成,形状并不是一个较规则的圆。在南韩西侧外海存在着一反气旋式小环流,沿朝鲜海岸基本为向北的沿岸流。在北黄海中部,存在着向北的流动,流速约5cm/s。长江冲淡水沿苏北海岸一直可流到34o N附近。长江冲淡水、部分台湾暖流流经济州海峡,在通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对马暖流在济州岛以东流入对马海峡。在渤海海峡,存在北岸流入渤海、南岸流出渤海的环流特征,通常称为的“北进南出”现象。 下面结合定点观测余流资料和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轨迹来进一步讨论黄海环流。我们在图中也画出了渤海的余流观测,但因本书不讨论渤海的环流。1958年8月在渤海海峡南侧的3个测站表明,该处的余流流向偏东,表明在渤海海峡南侧余流确为流出的情况(图3),数值模拟的结果与之一致。1958年9月,渤海海峡南侧东边测站的余流向东南,计算结果与之一致,但西侧测站余流向南,与计算偏东结果有不符(图4)。在东海中西部,西边余流向西北,尽管计算值较小,但方向确向西北,下面的一些卫星漂流浮标的轨迹也显示该处的流向西北;中间测点余流偏南,东边测站余流偏北,均与模拟结果一致。1959年8月,渤海海峡南侧测站余流流向东南,南黄海西侧测站流偏东南,计算结果与之相近,但黄海中部测站余流偏东北,南部东边测站余流偏南,计算结果与之有差别(图5)。 从1997年(Tang等,2001)、1986年(Beardsley等, 1992)、1994年(Tang等,2001)和2001年黄海夏季卫星跟踪浮标轨迹(图6、7、8和9)可见,夏季黄海环流模拟的结果与卫星跟踪浮标轨迹基本一致。如黄海中部卫星跟踪浮标29578和5483轨迹呈气旋式走向;黄海北部卫星跟踪浮标29568、6985和21579轨迹向北漂流;黄海西南侧卫星跟踪浮标29572和6971轨迹向东南漂流;朝鲜海岸西侧卫星跟踪浮标6984轨迹向北漂流;长江口外卫星跟踪浮标29569、6986轨迹向东北漂流,卫星跟踪浮标23021轨迹向东漂流,代表了长江冲淡水的扩展;济州岛以南卫星跟踪浮标23081轨迹代表了台湾暖流的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卫星跟踪浮标29576轨迹和6971初始轨迹朝西北漂流,以往对此很难作出解释,数值模拟结果确实再现了这个流动。作者参加的973海洋环流03课题“黄东海总环流形成变异与长江冲淡水相互作用”于2001年8月在黄海8月投放了8月卫星跟踪漂流浮标,一个丢失,7个轨迹如图9所示。013363和049073卫星漂流浮标轨迹走向西北,该处模拟的流速尽管很小,但流向确实偏向西北。黄海中部的132993、133013、255203、132983和133023卫星浮标轨迹均为东北偏北,与黄海的总的气旋式环流流向大体一致。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现场观测和以往研究结果,我们给出夏季黄海表层环流示意图(图10)。黄海从整体上看,夏季环流为气旋式的,在黄海西南部为半封闭的反气旋式环流,南

北黄海北部海域潮余流的模拟研究

北黄海北部海域潮余流的模拟研究 黄炳智;胡泽建;金永德;迟万清;刘鑫仓;刘豪 【摘要】基于二维水动力模型,在仅考虑潮流作用条件下,通过计算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并结合粒子追踪方法研究了辽宁大连—朝鲜龙渊郡连线北侧的北黄海北部海域的潮余流结构和粒子运移的趋势.结果表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整体较小,呈现由南向北的流向,但在獐子岛及长山群岛的附近岛屿和朝鲜半岛沿岸的海域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流速较大.对比粒子追踪计算的结果与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的结果表明,流向与粒子运移路径基本一致.该海湾的余流及粒子运动规律特点对辽东半岛东岸及朝鲜半岛西侧海域的排污及污染控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海岸工程》 【年(卷),期】2019(038)002 【总页数】10页(P134-143) 【关键词】北黄海;潮致余流;数值模拟;拉格朗日粒子追踪 【作者】黄炳智;胡泽建;金永德;迟万清;刘鑫仓;刘豪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6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1

北黄海北部海域位于北黄海、以辽宁大连与朝鲜的龙渊郡之间连线的北侧,是介于 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域。在北黄海北部海域,北侧有鸭绿江及其他河流的 注入,南侧是渤海与黄海之间水交换的重要通道,在辽宁的东侧沿海,海洋资源丰富,是各种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在庄河附近目前正在筹划建设核电站,由于各种人类活动 的影响,海洋环境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北黄海海水水深由南往北逐渐变浅,等深 线与岸线基本平行,平均水深38 m[1],由于海底地形的变化,结合该区域的潮流作用,使得该区域产生了一定的潮余流。分析余流的运动规律,对海洋污染调查和环境的 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海岸带物质运输方向的重要手段[2-3]。 在大洋中,潮流对海水的运动影响较小,但到近岸的海湾地区,由于潮波及地形的影响,使得潮流成为近岸海流的主要运动形式。余流是指海流滤掉周期性潮流后的剩余部分,包括风海流、密度流、径流和潮余流等[2]。潮余流产生机制稳定,对余流的贡献持续稳定,因此,潮余流对物质运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海水中的污染物、热量和营养盐等。潮余流的流速一般为每秒几厘米到几十厘米,是余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对潮余流的描述,可分为欧拉余流和拉格朗日余流[5],对一个固定点的潮流流速进行潮周期平均得到的剩余流动为欧拉余流,而通过跟踪水质点的运动,在潮周期内的位 移与时间的比得到的余流为拉格朗日余流[6-7]。目前,对黄海余流的研究,主要考虑了黄海暖流[8-9]及风海流[10]的影响,虽然黄海暖流和风海流是影响余流的主要因素,但潮致余流在黄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1]。 通过直接观测较大尺度海域的余流比较困难,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可较好地计算 出余流的运动规律。国内外许多学者[12-22]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在不同海域的余 流规律以及物质输运规律。在国外的Ria De Muros[12]、曼多维河口[13]、阿尔 法克斯湾[14]、亚得里亚海[15]等不同地区的海湾,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余流结构以及物质输运规律,其研究结果解释了物质在海洋中的运动规律;在国内的象

中国海内潮波和内孤立波破碎与混合的若干问题的机理研究

中国海内潮波和内孤立波破碎与混合的若干问题的机理研究中国具有广阔的陆架海域,并且内潮波与内孤立波频繁出现。研究内潮波与内孤立波的非线性演变过程以及破碎与混合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黄海内潮波的非线性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所使用的数学物理模型是适用于连续分层海洋的一般化的KdV模型(简称之为GKdV)。 研究表明,内潮波和内孤立波在其传播及非线性演变的过程中,背景流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并且背景正压涨潮流与落潮流的作用是不同的。影响GKdV 模型中的非线性系数α的因素有很多,如水深,层化结构,背景流场等。在南黄海的南部,背景正压潮流与背景环流相对来说比较强,甚至出现了超过内孤立波速度的情况,此时内潮波的传播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在涨潮期间(相对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来说)背景正压潮流与背景环流的方向一致,从而使得计算出GKdV模型中的非线性系数α的绝对值比较大,导致内潮波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非线性裂变;在南黄海的北部,背景正压潮流与环流相对来说比较弱,因此内潮波不会发生明显的非线性裂变,故在南黄海北部内潮波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内孤立波。因此才会出现南黄海的内孤立波主要分布于南黄海的南部的现象。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南黄海的内潮波和内孤立波在传播过程中引起的垂向湍流混合进行参数化研究。 在南黄海由内波所致的垂向湍流混合主要集中在水体的上层(大约30m以上深度)。实际上,在内波第一模态最大值以上的深度,内潮波与内孤立波的流速剪切值很大,并且所造成的垂向湍流混合也很强,而在该深度以下水层中内潮波与内孤立波的流速剪切值很小,并且所造成的垂向湍流混合也很弱。该发现成功地解释了在存在强内波和强混合的条件下,为何黄海冷水团能够长期保持的现象。

渤、黄、东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研究

渤、黄、东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研究 宋泽坤;俞亮亮;向芸芸;施伟勇;许雪峰;杨万康;潘冲 【摘要】A high resolution grid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calculated areas including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the East China Sea,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Ryukyu Islands by using the MIKE software and a nonstructural triangular mesh,in which the actual water depth and shoreline are considered and the open bound-ary is resulted from the comprehensive Northwest Pacific tidal model.Based on this model,the tidal wave processes in the China seas are simulated,a harmonic analysis is made for the vertical motion processes of the tidal waves and thus the propag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ight tidal components like M2 ,S2 ,K1 ,O1 ,N2 ,K2 ,P1 and Q1 in the Bohai Sea,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 obtained.The re-sults from the model have been validated by using the harmonic constants of 14 tide sta-tions located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indicating that the model is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agation of the 4 maj or semidiurnal tides (also the diurnal tides)are similar in the above seas,that means,the propagation prop-erty of the tidal waves along the coasts of the above seas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astal Kelvin Wave.Moreover,4 amphidromic points of the semidiurnal tide component and 2 amphidromic points of the diurnal tide component in the calculated areas are reproduced successfully.The diurnal tidal amplitude is minimal around the amphidromic points and maximal at the free zone of the

黄河入海径流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思路构建

黄河入海径流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 思路构建 摘要:通过对黄河入海径流变化条件的研究,明确河口附近海域盐度的扩散 情况,能够为海域生物资源多样性维护创造有利条件。实际研究时,相关人员可 利用黄河下游水文站长序列实测径流数据资料,以及具体的分析模型,了解径流 变化对黄河口海域盐度的影响。本文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对黄河入海径流 对河口海域盐度影响研究方法进行介绍,论述了具体研究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黄河;河口;海域盐度 近年来,受自然因素以及水库建设等因素影响,黄河入海径流量明显下滑, 进而到整个海域的温盐场带来巨大影响。针对该类问题研究,相关人员可通过计 算机模拟技术,以及海洋数值模型,执行现场综合测量任务,该过程具备计算速 度快、成本低等优势,能够将之前研究中的观测时间长、资源投入量大等问题解决,规避其他因素的限制,属于是目前河口海域物理研究中的常见手段,为后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明确方向。 1.研究方法介绍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该模型最早应用于美国,提 出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陈长胜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Beardsley。从模型 应用角度来说,主要是依靠三维N-S方程,利用有限体积法开展控制方程的离散 求解操作,突出相关计算范围内的单元间标量以及动量守恒。总的来说,通过模 型融合有限体积法以及三维原始方程等内容,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建立起φ坐标,实现对复杂地形的全面拟合,让河口海域海底地形实现高度拟合。针对水平方向 的研究,以无结构化三角形网格为基础,能够将复杂岸线内容展示出来。更为重 要的是,依靠FVCOM源代码开源,能够让模型与海湾、河口等区域研究要求相适

渤黄海潮汐潮流精细化数值模拟及可视化预报系统

渤黄海潮汐潮流精细化数值模拟及可视化预报系统 冯兴如;尹宝树;杨德周 【摘要】A refined two-dimensional tide and tidal current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ocean model ADCIRC (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 The model is forced by 8 tide constituents of M2, S2, Kl, Ol, etc, and the corresponding 8 tide harmonic constituents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model result. The tide and tidal current forecasted by the calculated harmonic constituents agrees well with the observation. A visual tide and tidal current forecasting system which can be operated independently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Matlab. The system can forecast the tide and depth-integrated tidal current in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Some of the tide characteristics also can be shown through the system. The tide and tidal current forecasting system can be operated fast and conveniently and provide forecasting service for the offshore operation.%利用有限元海洋模式ADCIRC (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建立了高分辨率的渤黄海二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该模型以M2,S2,K1,O1等8个分潮的水位作为驱动,模拟出了该8个分潮的潮汐潮流调和常数;利用该调和常数预报的潮位和二维平均潮流与实测资料相比,符合较好;利用模拟得到的潮汐潮流调和常数,以Matlab为平台,建立了能独立运行的可视化潮汐潮流预报系统,该系统可以预报渤黄海任意时刻、任意地点的潮位和平均潮流,并且可以查询渤黄海任意地点的部分潮汐特征值,该系统运行快捷,使用方便,可为海上作业提供环境预报服务. 【期刊名称】《海洋预报》

青岛港港口概况

青岛港港口概况 一、港口位置及综合交通情况 青岛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黄海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9′、北纬36°05′。水路距上海港404海里、天津港460海里、广州港1169海里、香港1160海里,距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等港口超过5000海里,目前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现有集装箱班轮航线几十条,并有国际邮轮不定期来港。陆路距烟台市168公里、日照市104公里、潍坊市135公里、济南市318公里,公路有济青、同三、青威、青银四条高速公路和204、308、309三条国道,以及多条省级干线公路;铁路通过胶济线与全国铁路网衔接。航空方面,青岛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78条,国际和地区航线14条,每周航班密度达到1400余班。 二、自然条件 (一)气象 采用1960~1996年海军团岛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 1、气温 青岛年平均气温12.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5.4℃(1968年8月1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6.0℃(1970年1月4日)。 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685.4mm;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6月下旬至9月上旬,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 3、风况 年平均风速5.5m/s。常风向为SE,频率为12%;次常风向为NNW,频率为11%。强风向为NNW,最大风速为23m/s;次强风向为N,风速为22m/s。>6级大风天数年平均为18d。

4、雾 年平均雾日46.9d。每年的春末夏初(4月~7月)海雾盛行,平均每年能见度小于1km的雾日约15.8d。 (二)水文 1、潮汐 本海区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外海潮波由东向西传播,高潮时间东部早于西部,潮差西部略大于东部;胶州湾的潮差由湾口向湾底逐渐增大。各港区潮位特征值分述如下(以下给出的潮位值均从当地理论最低潮面起算): (1)老港区 ①潮位特征值 平均高潮位 3.80m; 平均低潮位 1.02m; 平均潮差 2.78m; 平均海平面 2.42m。 ②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 4.34m 设计低水位0.37m; 极端高水位 5.43m 极端低水位-0.85m。 (2)黄岛油港区 ①潮位特征值 平均高潮位 3.85m; 平均低潮位 1.08m; 平均潮差 2.77m; 平均海平面 2.46m。 ②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 4.32m 设计低水位0.47m;

东中国海波浪分布特征研究

东中国海波浪分布特征研究 谢冬梅;陈永平;张长宽 【摘要】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作为驱动风场条件,运用第三代海浪模式WAM的第四版本(WAMC4)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建立二级嵌套波浪模型,利用连云港、冷家沙现场观测波浪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检验了该模型在东中国海波浪研究中的适用性.针对东中国海进行了连续60年(1950-2009)的波浪后报模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东中国海波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季的平均有效波高等值线与岸线形状基本保持一致,且由南向北逐渐递减;有效波高分布的季节差异显著,冬季浪高最大,其次为秋季,春季、夏季最小.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波浪要素和5%累积频率波浪要素的定量关系发现,在渤海范围内,5%累积频率有效波高与平均有效波高之比约为2.75,黄海与东海大部该比值则分别约为2.50和2.35,而5%累积频率平均周期与平均周期的比值在整个东中国海范围内约为1.45. 【期刊名称】《水运工程》 【年(卷),期】2012(000)011 【总页数】8页(P14-21) 【关键词】东中国海;WAMC4;有效波高;平均周期;季节分布;累积频率 【作者】谢冬梅;陈永平;张长宽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39.2 波浪是重要的海洋动力因素之一,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在加深对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防灾减灾、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东中国海的波浪研究,不少学者基于实测资料分析[1-4]或者波浪数学模型[5-7]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测资料分析方面,受到海洋观测站台布设以及极端天气过程等限制和影响,基于该种方法开展的波浪分布特征研究往往具有区域性,通常无法满足开展大范围、长时间波浪分布特征研究的要求。近年来,波浪数学模型,尤其是第三代海浪模式,由于其对波浪生成、传播和耗散物理机制的准确描述,以及高效、经济、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目前,在东中国海开展的波浪模型研究多集中在模型适用性分析,基于模型后报结果的波浪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鲜有见诸笔端。 WAMC4[8]是第三代海浪模式WAM(the Wave Model)[9]的第四版本,该模式对于深水和中等深度海域的海浪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被广泛运用于全球以及区域海浪的预报中。该模式对描述二维海浪谱的基本传输方程进行积分,方程中的3个源函数清晰地描述了风能量输入、波—波非线性作用和白浪耗散作用的物理机制。采用WAMC4进行波浪长期预报和后报已经成功运用到多个研究区域,如黑海西部[10]、日本海岸[11]、朝鲜半岛邻近海域[12-13]。WAMC4在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浪后报中也得到相关运用[14-15]。 本文以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作为驱动风场条件,采用WAMC4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建立二级嵌套波浪模型,对东中国海进行大范围、长时间序列波浪后报,并根据模型后报结果讨论分析东中国海波浪的季节和区域分布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海洋科学 黄海层化与混合演变过程探讨 前言 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黄海海底地势比较平坦,但是地貌形态比较复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有黄海槽、潮流脊和水下阶地。同时又有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海,东岸主要有鸭绿江、大同江和汉江,西岸主要有沂河、灌河、沭河及苏北灌溉总渠等。长江口虽然位于东海之内,但长江径流对南黄海的影响却很大,许多的研究都认为,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可以达到济州岛附近。黄海的层化和混合演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黄海的水温分布、盐度分布以及当地的环流结构。而黄海的水温、盐度以及环流的改变都会对进入渤海的热通量和物质通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也会对当地的气候和天气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渤、黄海周围是我国京津塘经济圈,同时也有着我国重要的渔场,所以探讨黄海的层化和混合演变过程是极具学术和经济意义的。 1 黄海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特性 对黄海混合和层化过程的分布规律和季节特性的认识, 首先是建立在对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基础上。毛汉礼和邱道立基于1958- 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资料, 对黄海温盐密跃层的分布和消长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黄海跃层以温跃层为主,提出用跃层的强度、厚度和上界深度这3 项示性特征来描述跃层; 并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 即成长期(4- 5月)、强盛期(6- 8月)、消衰期(9- 11月) 和无跃期(12- 3月) ; 黄海区内有双跃层及逆跃层现象存在; 海区中存在几个强温跃层区。蓝淑芳等用1975- 1980年的BT 观测资料分析了渤黄东海(28°N以北) 的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的统计特征。将水温垂直分布结构归纳为垂直均匀性、单梯度型、双梯度或多梯度型、逆转型4 种基本类型。根据海区的具体特点和差异, 对跃层的4 个阶段进行更详细的划分,黄海具有无跃期短、消衰期长的特点, 1- 2月为无跃期, 成长期和强盛期与渤海相同, 9- 12月为消衰期。他们对温跃层的3项示性特

基于地波雷达观测资料的烂沙洋海域表层海流特征研究

基于地波雷达观测资料的烂沙洋海域表层海流特征研究 吉会峰;李用留;高清清;朱建斌;刘吉堂 【摘要】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urface currents and residual currents in coastal area of Rudong County,in JiangSu Province,using long-term ocean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by HF Surface Wave Radar.Results show that,the sea surface current direction is generally NW-SE.The maximum monthly flow is between 125~ 150 cm/s so that tidal energy is strong here.The average flood current velocity is between 39~63 cm/s and the average ebb current velocity is between 37~64 cm/s.The surface tide is regular semidiumal and M2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tidal current velocity in east-west is 114cm/s,which exceeds the tidal current velocity value of 62cm/s in north-south.The direction of residual current is west-south,and the direction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hourly residual current shows that southward is the largest,followed by southwestward.%利用江苏如东海域地波雷达获得的长期的海流观测资料对烂沙洋海域表层海流特征和余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表层海流总体上呈西北-东南向,海域潮流动力较为强劲,各月最大流速介于125~150 crn/s;各月涨潮平均流速介于39~63 crr/s,落潮平均流速介于37~64 cm/s;表层潮流为正规半日潮,M2分潮为最主要分潮,潮流为往复流;东西向潮流流速大于南北向,东西向潮流最大流速为114 cm/s左右,南北向潮流最大流速为62cm/s左右;该海域余流基本上呈现西向-南向流动,逐时余流方向频率方向为S向或SSW向.

未来大规模海岸工程对渤海湾潮动力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未来大规模海岸工程对渤海湾潮动力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李希彬;牛福新;王鲁宁;李杰;崔健;孙晓燕 【摘要】利用FVCOM海洋数值模型,建立渤海湾,尤其针对天津近海的水动力和水交换模型,经潮汐和潮流实测资料验证,模拟结果可信.通过模拟,研究了海岸工程对渤海湾内潮动力环境和水交换能力的影响,模拟显示,未来海岸工程建设后,天津近海最大局部海域流速变化可达0.25 m/s,纳潮量减少3.2×108 m3.水体半交换周期延长10天,建议在未来的海岸工程建设时,事先考虑其对水动力环境和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期刊名称】《海洋通报》 【年(卷),期】2018(037)003 【总页数】8页(P320-327) 【关键词】海岸工程;渤海湾;水动力环境;数值模拟 【作者】李希彬;牛福新;王鲁宁;李杰;崔健;孙晓燕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 300457;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 300457;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天津300457;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3 渤海湾地处渤海西部,北至河北唐山乐亭县,南至山东东营黄河口,涧河、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北排河等河流汇入,渤海湾是半封闭海湾,滩涂大、水深浅、生态环境脆弱。且近年来,海岸工程大规模建设,黄骅渤海新区、南港工业区、临港工业区、天津港、中心渔港、曹妃甸新区等陆续上马,对渤海湾的水动力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 前人们对海洋环境模拟及围填海对海洋动力环境的影响进行过大量研究,叶安乐等(1995)利用考虑引潮力的非线性球面潮波方程,数值模拟渤、黄、东海的潮波 运动。运用数学模型,黄祖坷等(1996)对东海沿岸海域M2分潮进行三维潮流 数值计算,得出各层水平余流和垂直余流。秦华鹏等(2002)以深圳湾为例,研 究了不同填海方案下的纳潮量、流场、潮位等海湾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讨论了流速、潮位的变化对防洪、港口航道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综合考虑,给出了最优填海方案。吕咸青等(2002)采用伴随法反演渤海海域的开边界条件,从而实现 渤海潮波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正确地反映了渤海潮波的基本性质。魏皓等(2002)介绍了几种水交换的不同概念和模型,并以渤海为例,利用水质模型模 拟了渤海水体的对半交换时间。宋威娇等(2012)用FVCOM对威海中心渔港围 海工程建设前后,葡萄滩湾海域水动力环境进行分析。王勇智等(2015)利用MIKE3模型,分析了罗源湾围填海前后海域纳潮量和水交换能力的变化。鲁友朋 等(2014)釆用FVCOM,分析了舟山海域不同时段的水动力特征。袁德奎等(2015)利用水动力模型和拉格朗日法分析了围填海对渤海湾水交换能力的影响。侯庆志等(2013)通过维渤海湾水动力模型,研究了围填海对渤海湾水动力环境

海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长江口关键站位潮汐周期内浮游植物粒径变动研究

文献综述报告 (2011届本科) 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专业:海洋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6月

1长江口概况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干流先后流经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黄海与东海的交界处入海,全长约6300 km,年均入海径流量约x1011m3,其长度、径流量分列世界第3位和第5位。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至鄱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自安徽大通向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缘(约30~50111等深线)为长达700km的河口区。河1:3区又可划分为三个区段:大通至江阴,为近口段;江阴至口门(拦门沙滩顶),为河口段;自口门向外至30~50m等深线附近,为口外海滨(图)。 江苏常熟市的徐六泾是一个河流节点,此节点以下河道变宽。崇明岛把长江分为南支和北支:长兴岛和横沙岛又将南支分为南港和北港;南港被九段沙分为南槽和北槽,形成长江在河N--级分汉四口入海的态势。一般把徐六泾作为长江河口的上界,而水下三角洲的外缘(゜E的水域)作为长江口的外界。 图长江口入海形势(引自中国海湾志,1998) 长江口两侧陆地为工农业生产先进、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平原,面积×104km2,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x10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长江口外水域与东海和南黄海相毗邻,长江冲淡水、黄海沿岸流、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此交汇(中国海湾志,1998)。长江冲淡水携带大量的有机碎屑和丰富的营养盐,使得长江口水域无机营养盐含量不断增加,富营养化加剧;而不同流系的相互作用使得该水域表现出复杂的水文特征。 1.1 气候特征 长江口位于北亚热带,属于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春末夏初是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夏季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口区气温季

跨海大桥建设对胶州湾北部冬季结冰现象的影响

跨海大桥建设对胶州湾北部冬季结冰现象的影响 石晓雨;张日东;张文静;张可玟 【摘要】本文利用台站观测、卫星遥感以及专项调查等多种数据,综合分析了近年来胶州湾典型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建桥前后水动力环境等的变化对冬季冰情的影响.结果显示,建桥以来冰情较重的年份冬季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均处于近30年的低位,重冰期与年最低气温时段相吻合,且以跨海大桥为界,北部海湾结冰现象严重,而南部几乎无结冰.基于区域海洋水动力模型(ECOM)的模拟结果显示,跨海大桥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影响胶州湾北部海冰的生消,即大桥建设使胶州湾尤其是大桥北侧的水动力环境弱化,落潮时桥北侧水体堆积,涨潮时桥北侧向陆一侧水位减小;大桥对桥位南北1.5 km周围涨、落潮流场产生影响;流场的变化又使得悬浮物对流扩散和沉积物输运发生改变,大桥北侧局部区域水深变浅. 【期刊名称】《海洋通报》 【年(卷),期】2018(037)006 【总页数】10页(P633-642) 【关键词】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冰;气温;水动力;沉积 【作者】石晓雨;张日东;张文静;张可玟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29.1 胶州湾位于黄海中部,胶东半岛南岸,是青岛市境内的半封闭扇形海湾,平均水深7 m 左右,海湾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形成了青岛市及周边地区城市化 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优势(李乃胜等,2006;马立杰等,2014;王春莉等,2017;贾臻,2017)。胶州湾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一般年份,冰期短、 范围小,通常湾内沿岸于12 月上、中旬开始结冰,翌年2 月中、下旬海冰消失,流冰外缘大致沿2~5 m 等深线分布(张方俭,1986)。 胶州湾跨海大桥始建于2006 年12 月,于2011 年6 月全线竣工(图1)。大桥 东接青岛主城区,西至黄岛红石崖,北侧与红岛相接,南临黄海,全长41.58 km,桥上共有桥墩864 个,约占总桥长的10%(Zhang,2009)。大桥包括三座可以 通航的航道桥和两座互通的立交桥,此外还包括路上引桥、黄岛侧接线工程和红岛连接线工程等,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赵苗苗,2017)。 图1 胶州湾卫星遥感图像(袁本坤等,2015) 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胶州湾原本的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王春莉等,2017),张莞君等(2015)应用MIKE21建立胶州湾平面二维潮流模型,对大桥建设前后胶州湾内的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大桥建设对周边海域的潮位、潮流、潮通量等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王雪(2014)应用无 结构网格三维有限体积海洋模式FVCOM,建立了适用于胶州湾的三维正压高分辨率数值模型,基于大桥的实际桥长、桥域数目和空间分布及桥域的直径参数等调研数据,生成含大桥的高分辨率网格,对比研究了大桥建桥前后的水动力特征。发现大桥建成后,在冰情较重年份,胶州湾冬季海冰呈现以桥为界南北分布不同的现象。本文基于台站观测、卫星遥感以及专项调查等多种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从气温、水动力环境、沉积环境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了胶州湾冬季结冰特征以及胶

北部湾北部潮流谱分析和余流特征研究

北部湾北部潮流谱分析和余流特征研究 陈波;侍茂崇;郭佩芳;高劲松;陈宪云 【摘要】[目的]研究北部湾北部的潮流谱和余流特征.[方法]利用1988年10月至1989年8月的涠洲岛附近10m、20m和30m海流观测资料进行谱分析.[结果]无论频率f>o或f<o,全日潮谱峰都高于半日潮谱峰.其中,主要半日潮周期为12h、12.4h,主要日潮周期分别为23.9h和25.8h.在半日潮和全日潮分量中,顺时针分量是主要的.从余流前进矢量可以看出:冬半年,10m、20m和30m层平均余流矢量方向分别为302°、338°和43°.夏季,10m、20m和30m层平均余流矢量方向分别为246°、298°和292°.[结论]风对1988年10月至1989年2月余流影响明显,但是制约余流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北部湾北部环流. 【期刊名称】《广西科学》 【年(卷),期】2014(021)001 【总页数】10页(P54-63) 【关键词】北部湾;谱分析;潮流;余流 【作者】陈波;侍茂崇;郭佩芳;高劲松;陈宪云 【作者单位】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科学院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1 【研究意义】北部湾位于南海西北部,在北纬17°00′~21°30′和东经105°40′~110°00′,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靠海南岛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西靠越南民主共和国,南连南海,以海南岛莺歌嘴与越南来角之间的联线为界(图1)。北部湾全部位于大陆棚内,平均深度约为50m,属于大陆架上一个浅海湾,水下地形平坦,最大水深不超 过100 m。由于观测数据局限,北部湾北部的潮流谱研究还较少。【前人研究进展】20世纪60年代初,中越合作开展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1,2],一举奠定了北部湾海洋研究的基础。此后还有一些调查,例如:1964~1971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投放了大量漂流瓶,用来研究北部湾的表层海流状况;1980~1986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3],1988~199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4]等。基于这些调查,我们对北部湾环流,特别是近岸部分有了进一步认识。在调查的基础上,不少学者专门对北部湾潮汐、潮流进行分析和数值研究[5~15]。这些研究对于北 部湾的季节性环流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北部湾夏季环流结构有着不同的认识,甚至是 截然相反的观点。传统上认为北部湾受季风控制,冬季为逆时针型环流,夏季为顺时 针型环流。与此对应,琼州海峡冬季为西向流,夏季为东向流,风生流在环流中占主要的成分;事实上近期对琼州海峡和粤西沿岸流的研究结果[16~19]表明:琼州海峡终 年为西向流,并且对北部湾夏季逆时针环流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本研究切入点】由于过去使用的资料基本都是周日连续海流观测结果,用这些资料分析余流,有较多 的偶然性和误差。基于此,本文采用由涠洲岛之南,水深40m处定点观测的海流数据,测流共分3层:10m、20m、30m,采样间隔1h。从1988年10月1日起,至1989年8月6日止,持续时间11个月,观测站位如图1中“☆”号所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使用一整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涠洲岛附近的潮流谱特征;(2)分析北部湾北部的余流生成机制。 在海洋中广泛地存在各种现象,他们大多可用标量过程或矢量过程来描述。在其研

温州鳌江近海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温州鳌江近海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潮汐潮流数值模拟 单慧洁;张钊;汪一航;吕和娜;申伟杰 【摘要】This paper have collected the measured tides and some tidal currents measured data in different stages of many projects in past three to five years near the Aojiang River. The harmonic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ide and tidal currents data observed at five stations in the sea adjacent to Aojiang Riv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de is mainly regular semidiurnal in the sea adjacent to Wenzhou Aojiang. The tidal amplitudes of M2 constituent are between 170 ~193 cm and the lags are between 260~280°.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results of harmonic constants of these stations in 2007, 2010, 2011. The maximum change of tidal amplitudes and phase-lags range for the main semidiurnal tides (M2、S2、 N2) , the diurnal tide (K1、 O1) and the shallow water tide (M4、 MS4、M6) are 1.8~4.4 cm and 3°~7°, respectively. After analyzing the tide and tidal current characteristic of Aojiang River, this paper used an unstructured grid and 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FVCOM) to test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The new shoreline and depth produced by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closed in major years, the tide and tidal current field for the new shoreline and depth are constructed. This characterizes the superimposed influences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 Aojiang estuary.%收集了近年来鳌江口附近海域多个工程不同阶段5个潮位站的3-5年潮位实测数据和部分海流实测资料,通过对鳌江口附近海域的不同年份的水位资料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