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观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观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观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李雪玲现在在教育中提倡让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在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开始练习背诵。通过假期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学习,我对《弟子规》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有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话不完全正确。《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本,孩子应该学,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应该学习。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诲,是生活的规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那样,他们就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虽然能给父母一些物质享受,使他们不愁吃穿,但每天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呼唤、命令、教诲、责备都不能做到“应勿缓,行勿懒,须敬听,须顺承”。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对父母做的还很不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像《弟子规》里说的那样去做,常回家看看,抽时间多陪陪父母,使他们过的更幸福,更开心快乐。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5篇

《经营者养成笔记》读后感精 选5篇 电子产品的风靡,快餐文化的传播,已经很久没静下心来读 一本书。利用了几天的时间阅读完《经营者的养成笔记》,收益颇多。 虽然现在所在的岗位还没达到经营者的高度,却不可否认,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公司的进步,我们紧跟步伐,扩 展自己的能力。 公司的发展,一定不能一成不变,否则会应了那句,忙着一 事无成。 只有不断地给顾客提供惊喜,提供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跟 随时代的潮流,创立自己的品牌,信奉公司是为顾客而存在的经 营理念,才能在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立足长久。 酣客,顾名思义为顾客提供酣畅痛快的产品。一切有标准, 一切用标准,一切高标准,严格要求供应商,跟进生产流程,获 得各个合作伙伴的全力以赴以及支持。 坚持做我们自己的品牌,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公司文化,饮酒 文化,在全国各地打下独有的粉丝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的建立,都少不了团队的协作,个人的力量都 是弱小的。只有团结作战,才是公司的生存之道。

好的领导,为公司带来收益的前提,那便是拥有部下的信赖,对员工充满诚意,真心做到为手下着想得领导,才能得到人的支持。 成为个大家都拥护的领导,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 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要学着换位思考。放权部下,但是又能 掌握情况,张弛有度的管理才能创造最佳成绩。 当成为一家公司的员工,那势必得认可公司的使命感,为了 共同的目标,制定严格的要求,并为最终的目的而去奋斗。 一家公司的成长进程,反射在员工身上,如果只会机械性的 工作,对学习没有强烈的渴望,这样日复一日,终将被社会淘汰。 所以,平时要多问问自己,给自己一个标准,怎样才能做的 更好,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书中提到经营者是『取得成果的人』,我认为〖成果〗是对顾客(酣亲)的责任。 一个管理者的责任不是让员工喜欢,而是逼迫员工成长,让 员工获得更多的认可、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 一个员工的责任不是恭维领导,而是拿出你的实际行动来完 成目标,不需要让领导天天催着你、哄着你! 电商平台就像丛林法则,残酷无情、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如果要在丛林法则下生存、强大,必须一切以顾客为中心。 有了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后,让顾客感受到快乐,他们才会认

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蔡老师说:“知道羞耻的人,才知道奋发图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让我们规范自己,直观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警示灯。 每个人都是有羞耻心的,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是被个人成长环境所改变,变得或强或弱。由此我联想到现在大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们喜欢穿拖鞋——上课穿拖鞋,出门穿拖鞋。这可能是一件无人问津的小事,也许作为践行者你也不会觉得羞耻,但这至少是一件不雅、有伤风化的事。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同样是穿鞋,为什么就不能换上正式的谢呢?换个鞋的时间也做不了什么正事。 拖鞋是回到家时,放松你酸痛的脚部的东西,宿舍是我们在学校的家,所以你在宿舍穿拖鞋很正常,但难道天大地大,走哪儿都是你家吗?所以,大家完全是扩大了拖鞋的作用,这是一种误用。穿上拖鞋会给人一种散漫悠闲的形象,缺少精气神。大学是自由的,但绝不是散漫的。有一种文化叫做鞋文化——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鞋——你穿的鞋要符合场合和你的身份。我习惯看人先看鞋,不是看鞋的牌子或款式,鞋的干净整洁与否和与衣服的整体搭配能看出人的许多性格。如果看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脚丫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肯定很糟糕的。 我经常看见许多同学穿着拖鞋大摇大摆的进教室,还伴随着拖地发出的“咔咔咔”的声音,这种感觉就像是千万只蚂蚁在爬我的心,特

别难受。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给自己形象烙下疤痕——留下一种散漫、随便和缺乏素质的形象。 其实,你会毫不介意的穿拖鞋,并不是说明你的羞耻心已经泯灭了,是因为你周围的人都在穿拖鞋,穿的人多了,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大家都可以做,你也可以,这种效果就如同“三人成虎”一样——一个影响一个。但反过来想,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穿戴正常的上课、出门,你还会这么毫无顾忌的穿拖鞋出门,做一个“奇葩”吗? 所以,我呼吁大家:不穿拖鞋出门、上课,注意自己的形象,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从自己做起,影响周围的人。

听张四保《做智慧型教师》有感

听张四保《做智慧型教师》有感利用假期我在电脑上观看了山西教育教学专家张四保的讲座,对《做智慧型教师》感受颇深: 一、学生班级管理方面:综合各学科以班主任为中心,学习成绩相近的两个学生分为一小组,实现小组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并采用捆绑式评价,一月一小表彰,两月一大表彰,期中一小结,期末大总结,实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管学生,学生帮学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团结的精神;使差生在优生协助下提升,优生在协助差生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二、学生学习方法: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这个点我们老师都知道,能想办法讲出来,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听讲者听懂,学会;那讲授之人肯定会。所以让学生学会复述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简单讲解,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奠定扎实基础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变教案为学案: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要学习的知识具体化,问题化,系统化,让学生从点出发,再由点汇集成线,最后形成面。学生学习的知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通过长期的积累、整理,学生学会了,学好了,教师的教案也变成了学案,变成了学习指导用书,并且老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善于取各家之长,编写出具有个人特色实用高效的学案,然

后逐年更换新内容,吸收新鲜血液,这样学案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也为备课节省了很多时间。 四、教学方式方法:“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拔,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二十四字的教学模式,经过科学、合理、灵活的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代替老师讲解,真正把课堂变成了学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开拓了学生思维;老师少讲、精讲,只讲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的知识、拓展思维的方法,既突出了重点、难点,也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五、分层优化练习:学习成绩的提升,关键是水平的提升。而水平是练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所以分层优化练习是必要的、关键的、重要的环节;习题分层设计,由易到难,由知识点到知识链,最后形成知识树,使知识系统化;太谷县教委教研室让老师把历年来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一千道题型浓缩为三百道题型,既历练了学生又形成了知识网络,借题上楼,学生拓展了思维,掌握了解题思路,提升了水平。我们也需要这样去归纳总结。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更新教学观点,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坚决不满足于墨守成规,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持续总结改进,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相信成功就近在眼前。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读后感500字10篇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读后感500字10篇【--六一儿童节祝福语】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启蒙教育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我看了《弟子规》里面的“护生爱物篇”里面有一句话叫:“放生不杀生,爱护小生命。生态保平衡,美化好环境。”给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爷爷家做客,正在外边玩的时候,我忽然看见有个爷爷在拉网,我跑过去问爷爷:“这是什么啊?”那个爷爷得意地说:“不懂了吧,这是粘网,是专门粘小鸟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这时,我看见粘网上已经有三只小鸟了,他们在痛苦的挣扎着,却一动也不能动。那几只小鸟好像在无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帮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们放了,可这事还得经过爷爷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规》所讲的“爱护生物篇”,便委婉的对爷爷说:“爷爷,您知道弟子规这本书吗?这里呀,都是你们这些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有培养我们小学生优良品质的,还有一篇讲:‘人若爱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善事吧!”他听完以后,半

天没有吱声,他不情愿的把小鸟一个一个的从网上摘了下来,放飞了。做完这些事后,他说:“我还有事,我先走了。”说完,他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过了几天,听爷爷说,他的粘网已经被车=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同学们,那个爷爷有实际行动改正了他的过错,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是不是也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呢?让我们共同从自己做起,做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直没

(完整版)《活法》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活法》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活法》读后感 学会快乐的工作 在人生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是在工作、劳动中度过的。而我们该如何享受工作中的快乐呢?通过读《活法》,我有了如下感悟: 第一,要正确认识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获得薪酬,它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表面上,我们成就了事业,而实际上,工作成就了我们。 第二,要使内心强烈的热情与脚踏实地的努力相结合。 人在年轻的时候,常常眼高手低,不能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人到中年,即使有了成功的基础,但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的热情而放弃努力,从而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因此,快乐工作需要我们“非常迫切地、努力地工作”。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用“今天”积累“未来”。 成功是每一个平凡的“今天”不断积累的结果,想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就必须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第四,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凭着信心和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我们就可以展现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抱定这样的态度,即使境况再恶劣,也不会影响我们享受工作本身的快乐。 第五,要常怀感恩之心。 作为刚入职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对工作心存感激,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感谢老员工用智慧和汗水创造成果,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起点。只有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工作的满足感。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五点,请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快乐。 第二篇:活法的读后感 用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活法》,感触颇深,更知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精神粮食”,我们的精神需要不断的糯养才得以升华。 此书,让我想起贾平凹在他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第一句是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第二句是:“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大胸怀。 我们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决定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也决定我们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人原本就是一个平凡体,无论人

陈大惠传统文化弟子规讲座(一)观后感(贺晨妈妈)

陈大惠传统文化弟子规讲座(一)观后感 贺晨家长 2016年11月26日晚上,我们和孩子一起观看了陈大惠传统文化弟子规讲座(一)视频。在这次观看中,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大惠老师对“人定胜天”的深刻讲解。字典中对“人定胜天”解释是指:人的能力一定胜过天,一定胜过自然界。我们学这个过来的,人定胜天是这个意思吗?陈大惠老师认为完全错了。儒家讲“人定胜天”中的“人”就是我们社会上的人,每个成员你是做爸爸、做妈妈、做领导、做官员、做商人、做军人,社会各界人士这是人的意思。“定”,人心安定,安守本分。他定在这个位置上,他是他,而且他定;人定就是这个意思。胜天,就是人定这个力量,能够胜过自然界的力量。你看人在自然界面前很渺小,但是人心安定,安定有个标准就是安守本分,然后怎么样?这力量就是和谐,这力量能够胜过自然界的力量。那“定”字我们都做到了,做爸爸像做爸爸,做妈妈像做妈妈,做儿子像做儿子,做女儿像做女儿。人心安定了,人心都安守本分,都安定了,人定,那个力量能超过自然界,力量很大。反过来,人心不安定,那个力量也很大啊,这个破坏性的力量也很大。 对此,我们深有感触,的确如此,若每个人安守本分,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每个人内心就很安定很和谐,每个家庭也会很和谐,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和谐了。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不要讲太多大道理,每个家庭成员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么每个成员内心就会和谐,整个家庭也就和谐了。记得在贺晨上一年级时我们就和他讲过,我们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我们父母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努力工作和自我成长,同时挣钱养家和陪伴他成长;他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爷爷奶奶的主要任务是安度晚年,必要的时候带带贺晨。因为年龄太小,当时贺晨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反复跟他讲这些,跟他的爷爷奶奶讲这些,请他们不要娇惯他,他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去做。刚开始效果并不好,我们每个人不能很好地做到。慢慢地,我们开始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尤其是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同时通过收看陈大惠老师的系列教育视频,我们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曹文忠 我平时常看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报刊杂志如《电脑报》等,最近在系统的看 了蔡礼旭老师的专辑《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后,深深认识到《弟子规》在当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时尚的读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老师,告诉 我们许多道理,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规范我们做人的准则,指明我们做人 的方向。明白了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 着重要的意义。 《弟子规》是一本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学规、学则的形式,三言成语的体例,浓缩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知识的教育范本。其不论从工作到 生活,还是从做事到做人,廖廖 1080 个字,就把人类社会所提倡的、反对的,遵 道的、违德的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内涵丰富。 《弟子规》总序开篇时这样教育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 面对自身德行进行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他有 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更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 爱社会主义了。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单位、政府,如果不能谨慎处世、诚信待人,那么整个社会会怎样呢?当今社会上腐败横行,“地沟油”、毒大米、毒猪肉、染色馒头、毒奶粉等等, 不就是一个个谨信缺失的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 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 了还有余暇,则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其实教育的“教”拆开就是:“孝”和“文”,说明白了就是让人学习孝的文化,而现代社会的教育却是“不余力,全学文”,试想一个才高八斗而道德缺失的人他对社会会有怎样贡献?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 - 1 -

教师的情感和智慧读后感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读《教师的情感与智慧》有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如果有智慧作引导,那才是一种伟大的情感。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智慧,如果以情感作依托,那必然会是一种美丽的智慧。读了《教师博览》编辑部编写的《教师的情感与智慧》一书后,给了我这样的感受。 母爱是世界上最圣洁最伟大的爱,古往今来,无数的人赞美母爱,讴歌母爱。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应该有一个慈爱的心,对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而,母爱是一种天性,常常会充斥盲目的色彩,有时会跨越合适的尺度,变成宠爱、溺爱。这时候的母爱,“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样的母爱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有利。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与母爱相比照,师爱因为有了智慧的引导,也因此比母爱更理性,也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走进《教师的情感与智慧》一书,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为救护生病的学生,“我”度过了《特殊的新婚之夜》;罗《老师替我去相亲》,步行70多里山路,帮助“我”——一个十六七岁少年,解决了人生之初的一个难题,使“我”得以安心的学习、升学,并最终走上了教师的岗位;同时也给另一个花季少女以激励以鼓舞,避免了早婚带来的缺陷,使她走出大山,走进繁华的大上海,拥有了一个职业和美好的生活。读到此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

母不爱他们吗但他们的爱,对比罗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盲目,那么的狭隘,是出于家长一相情愿的一己私利。而罗老师的爱,那么理智、理性,也因此更伟大。 薛瑛老师用《师情母爱》,收养了“我”——一个7岁的孤儿,一直把“我”送入了大学;而她却因此一生未婚,年仅44岁就英年早逝。作者说:“我从薛妈妈那里得到的又岂止是一种亲情、母爱这种情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言喻的。”是的,这种爱她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母爱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对此有着更清楚的总结:爱学生,要爱在他们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时候,爱在他们感到沮丧、伤心的时候,爱在他们取得进步、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一句话,爱在他们需要爱的时候。这就是师爱,接近母爱而又超越母爱,一种智慧的情感。 教育是一门科学,离不开智慧的指引。而这种智慧,同样要有情感做依托,只有在情感的土壤培育出的智慧之花,才更美丽,更芬芳。 《语文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让孩子们明白了“凝聚力原则”,明白了“一个班级只有凝聚在良好的班风、学风中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老师“忘记”了一件事》,巧妙的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难言的纸条》中,教师用自己的智慧,避免了学生的恶作剧的捉弄,又使学生受到了教育,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有智慧的情感更伟大,有情感的智慧更美丽。《教师的情感和智慧》,就是通过教师的眼和手,真实地记录了一线教师原生态的生活场景,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记录了他们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弟子规》读后感3篇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弟子规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弟子规》读后感3 篇,欢迎借鉴参考。 《弟子规》读后感一 《弟子规》这本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仔细阅读《弟子规》就会发现从中得到的东西会使我们受益一生。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 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

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 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读后感二 最近,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不过360 句,计1080 字,其基本内容,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规》即据此编写,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 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效率。 如果没有一定形式,任何一个事物也难以保存。 汉代班固上说“六艺之文,乐以精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规范只是形式而已,它不是文化精义所在, 倘若没有认识到规范的目的,规范则会变成累赘和负担,且会限制人们。 孔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忠孝仁义” 孔子并不像宋儒以及后世所刻画的那样死板。 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最好是能够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办 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现代管理学之父: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就是管理成为学科。 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确保人和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出来。 1、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2、管理作为科学史有规律可循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的质疑上司,质疑公司的规定,因为我们喜欢用对错来评价管理。 我们一开始就是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责任到人。遇到问题马上就去解决,这就是管理的思维。 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日本公司的5s现场管理造就好的品质管理:整顿、整理、整洁、清扫、素养。海尔的星级服务:三个一(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地毯)和一个服务效果追踪电话。 管理出问题的原因一般都在于管理者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界定应该做的事情。 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忠诚的衡量应该是 员工对于组织目标的贡献。需要不断的去关注人们的个人目标的变化,让组织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实现提升。 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资源并有权利使用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企业组织的管理内容 企业第一先解决计划管理的问题,之后解决流程管理,依次组织管理,然后战略管理,最后文化管理。 一、计划管理:回答资源和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目标管理实现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高层强有力的支持;第二目标要能够检验;第三使目标清晰。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目标与资源两者的匹配关系式计划管理的结果。 计划管理: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目标只有必要性。不要和上司探讨目标的合理性问题,而是探讨资源问题,承接目标,不断寻找资源。 我们应当把目标放在一边,花费所有的时间来讨论、分析和总结实现目标的行为合理性、资源的安排以及时间控制。 计划最关键的是寻找解决差距的策略点,围绕策略点展开资源和行动,目标就会实现。 计划的步骤:1、计划先由财务部门确定预算,确定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多少,之后再安排目标和资源的分解,计划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2、同时安排激励政策,匹配责任。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中埠中学李强 近几年来,我们张店区的教育提倡学生诵读《弟子规》。自己以前虽然大致看过,知道所说的大致内容,但是,还真没有认真读过,在假期中,利用空余时间,比较仔细的翻阅了台湾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阐述《弟子规》的书,而是通过讲解《弟子规》并结合许多事例和道理,教会人们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里?要想营造幸福的人生,首先,要完美自己。我们普通人都是对别人要求太多,对自己要求太少,“严以待人,宽以待己”,寻找真诚时,自己没有对世界付出真诚,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别人完美。其实最应该完美的是自己。只有主动付出人生才会幸福,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幸福还在于安于职守,敦伦尽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在家你是一个好的父母,在学校你是一个好的老师,,那你就会时时体会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幸福还在于把握当下,要和谐对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关爱他人,心胸宽广“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生天地之间,要演出天地无私之德”,只要心中有爱,幸福就在身边。 “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要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人生也要抉择轻重缓急,什么事请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先后顺序要下对抉择,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育好。怎么教孩子?身教。我们知道教孩子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态度,而不是分数最重要,但是我们还是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名利,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太注重名利。应该教孩子学会做人,与人相处。做事要有责任心,一个孩子有责任心,,他才会有担当。让孩子明白念书,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一种责任。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让父母放心,希望让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这样的孩子才会大有发展。“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业家,学历都不是顶尖的。”什么样的特质才会让人成功呢?诚实、责任心、谦虚、信用、耐心。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现在西方人一经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影响企业的因素,就是员工的德行。既然德行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孩子又善良的心,就会有善的行为,自然会有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就会幸福。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读很多的书,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当我们表现出善的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假如现在你的孩子扎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经让他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抉择最重要,你抉择要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将会影响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会影响到你的幸福。 我们如何才能下对抉择?建立理智。如何才能建立理智?还要透过学习,有好的判断力,才能下对判断。理智要愈早建立,人生才会下对重要的抉择。当我们理智时,我们会下对抉择。抉择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观念。思想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决定你的习惯,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幸福,关键是“思想”思想会影响你的一言一行。但是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自私。如何才能教育孩子不自私呢?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当我们真正修养身心,就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很大的力量。百善孝为先,其实要对社会有贡献,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首孝悌”,你让一个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对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他都会恭敬。子让回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所以重视孩子的德行,整个社会就会呈现祥和之气。如果孩子从小注重物质享受,家长不给于合理的管教,等到花钱习惯了,就很难改。他的努力目标就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不是为了照顾妻儿,而是满足他的物质欲望,就会变得自私。因此从小要教育孩子要有仁爱之心,要替他人着想,他将来一定会为社会造福,自己也就会过得幸福。

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3篇

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之一,是一部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全部需要身体力行,执行力与示范性很强的读物。下面是网带来的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

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篇二: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 冬天带走了秋天最后一片黄叶,收获,交杂着工作的欢乐与泪水;喜悦,记载着孩子成长的点滴。今年九月来到龙岗幼儿园后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经过一学期培训与学习,使我对《弟子规》有了深刻认识与了解。 每日的中午是我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的时间----听《细讲弟子规》讲座。蔡礼旭老师从生活中点滴讲起,教导我们平时应如何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教导我们与朋友、同事之间应怎样相处;还教导我们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及人生怎样创造幸福等等。每听一次蔡老师的讲座,都会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回想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蔡老师所说的相差无异。 生活中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是毫无怨言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们;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有没有真心的去孝顺我们的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哪怕是短短的一声问候;对于朋友及亲人是否真诚相待;对

读《做智慧型教师》有感

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水平只有靠水平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这与我们一直在说的做一名智慧型教师不谋而合。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假期中,我读了《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注重的55个问题》这本书,书中关于教师对教学细节的注重、对教师智慧的注重、对教学实效的注重、对自身发展的注重、对教学创新的注重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的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一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课,应该能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情感态度、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读后感《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做智慧的教师》读后感》。它将好课的标准提升到了一个人文的水准,更让人觉得无法捉摸,无从评判,但也吸引了我细细读下去。书中认为好课应让学生受益一生,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应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方法适当、课堂组织高效,并且给好课定了三条评价标准:学生喜欢,质量合格,基本功过关。说实话,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互动,是一个时刻在变化的现象,是无法实行量化,自然也无法实行标准化的评价。好的课堂应该是讲究效率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凑的,都是目的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的语言是生动的,流畅的,具有启发性的,是能够让学生有所感悟的。我想看一个老师的课是否受到学生的认可,只要看这个老师踏进课堂时学生的表情就知道了。一堂好课更多的应该是注重人文的东西,注重学生的心灵世界,基本知

弟子规谨而信读后感

弟子规谨而信读后感 篇一:关于《弟子规》的作文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让我们写《弟子规》的读后感,在我的姐姐的引导下,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弟子”也有“规”。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结钮扣,有定位,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顺便说一个故事:以前着名诗人王安石是当时国家的重臣,可他有一个坏习惯:不爱洗澡。有一次,国家开大会,他也参加了。正当国王在大会上公开地对王安石说话时,一只虱子,从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脸

上,会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这件事就传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话。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不然也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笑话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你会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学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亲仁,当然好,好日来,坏日少”我们可要努力啊!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要以它作为行为准则 篇二:《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现将从书中学到的一点小皮毛总结如下: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 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在我们的管理中,为什么效率非常低,陈教授认为,原因在于 很多人做出决定,不是马上去执行,而是去评判对错。 人会犯错误,但对错在管理中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领导是错误的,也于事无补,最重要的是做事情的结果。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通过读书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争取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培养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在总公司的三天培训过程中,我只是粗略的把陈春花教授《管理的常识》通读了一下,回家的10多个小时的路上,我又重新的读了一次,心中的感慨又深了一步,陈教授厉害之处在于,他把管理总结的就像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样,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我们可以直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500字 这个学期通过参加研究学习活动,我接触到并且开始学习《弟子规》。我和许多人一样,提到《弟子规》都存在一个误解:那是给小孩子学的,我都这么大了,学它何用?但当我开始学习《弟子规》就发现我错了,里面所说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我做到的很少,有一些道理还不太明白,有一些虽然明白了,但是没有落实到生活中。不过我很庆幸我在高二就接触到《弟子规》并认真去学习,它使我能够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能够少留下遗憾。 首先,提到《弟子规》会让我想起”道德”二字,我总以为自身与人相处时内心最初的反应,便是道德的根本。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从以往的错误认识中醒悟过来,原来道德的根本是孝。更让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很少做到“孝”这个字,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有道德呢!此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弟子规》中“孝”的部分,它让我懂得了以前对父母的诸多不是。《弟子规》中有不少孝敬父母的准则,虽然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但都体现了“孝”这个字,也说明孝顺父母不需要多少财富或多大的名气,就算是一些小小的关怀也能让父母感到开心满足。世上不求回报地对你

好的就是父母了,只要给父母一点点关爱他们就心满意足。回想以前我对父母的种种不好的行为,我就感到愧疚。父母辛苦地工作赚钱养育我们,我们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但我们并没有懂事,和父母顶嘴,惹父母生气,让父母伤心。我常常因为父母的一句轻声责骂就非常地不高兴,因此两三天不理睬父母,现在想起真是非常后悔,就因为那么一点小事我就如此对待父母,父母心里肯定也伤心难过。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一点帮助而感激不尽,却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难道父母对我们好我们才对父母好,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就应憎恨父母吗?不是这样的,《弟子规》中有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就是无论父母对我们好不好,我们都应孝顺父母,岂能因父母一时对我们不好而憎恨他们呢?父母对我们好,我们做到孝顺不难。若父母对我们不好,而我们仍不变其心地孝顺父母,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的孝顺和高尚品德。“孝”不仅是对父母的行为,还是对师长,对朋友的的行为。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开始学习与他人如何相处,《弟子规》中有在家、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这些准则无一不体现出先贤所凝聚的大智慧,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它正确地引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落实。书中提到的“欲平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1)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七集)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道人善,即是善』。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风范,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是绝对会这样,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在这几天当中,一定有人已经做到『愈思勉』,已经学到了,一定有。从诸位朋友的脸上就看得出来有法喜。这个法喜绝对不是念经念出来,而是有落实在生活之中。所以这个道人善很好,因为会让更多的人得利益。所以现在卢叔叔的名字已经到全中国去了,这也是我落实《弟子规》的结果,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我们也要非常用心去把这些好的风范记在脑子里,随时都可以告诉别人,让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效法的对象,甚至於从中找到一些很好的方法。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对方假如知道了,可能会非常难受,所谓「背后之议」,背后的议论,说他的是非;「受撼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时时想著报复你。这都是在意气用事,这样不可取。所以不要去『扬人恶』,可能会树立敌人。十个朋友不嫌多,一个敌人可以给你烦死了。所以我们存心仁厚,不与人起冲突。当假如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更大的罪过,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你看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人家的善,都只宣扬人家的恶,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所以言语不可不慎。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善相劝』。我们之前课程也提到,「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在《了凡四训》这一本书。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那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孔子赞叹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都会直接说到「有颜回者好学」。对於颜渊这个学生,夫子非常欢喜,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德皆建』。 在古代所有当官的,我们都称他是「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比方说一个县令,他与整个人民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都是由县长在负责,所以他也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能够「爱民如子」的这种态度,所以也称为父母官。那当然这一些地方领导人,他也有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那我们现在当官的有没有这个态度?还是有,我们要隐恶扬善。但是为什么比例没有像以前那么高?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错了,我们也没有把《弟子规》跟他们讲,现在又功利主义这么炽盛,所以重利轻义。只要他能够有这个机缘看到《弟子规》,应该会唤醒他那种为官的责任心。 在隋朝时代,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姓比较少。诸位朋友,这个父亲取的名字好不好?他取这个名字,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他一定全身都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