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存储厂商高端产品大全

主流存储厂商高端产品大全
主流存储厂商高端产品大全

各厂商高端存储产品的技术对比

目录

1背景信息 (4)

2技术指标列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大型号指标列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小型号指标列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3体系结构分析 (5)

3.1HDS USP V/USP VM体系结构——先进的统一星型网络架构 (5)

3.2EMC DMX-4/DMX-4 950体系结构 (7)

3.3IBM DS8300 Turbo/DS8100 Turbo体系结构——落后的双控制器结构 (9)

4Cache技术分析 (12)

4.1HDS USP V/VM缓存技术 (12)

4.2EMC DMX-4缓存技术 (13)

4.3IBM DS8000缓存技术 (13)

5缓存并发访问能力比较 (15)

5.1HDS USP V缓存并发数 (15)

5.2HDS USP VM缓存并发数 (17)

5.3EMC DMX-4/DMX-4 950缓存并发数 (18)

5.4DS8300缓存并发数 (18)

5.5小结 (19)

6IO性能 (20)

6.1测试结果公开网站 (20)

6.2DS8300测试结果 (21)

6.3USP V测试结果 (22)

6.4对比 (22)

6.5DMX-4/950测试结果 (22)

7存储虚拟化整合技术 (23)

7.1HDS USP V/USP VM虚拟化 (23)

7.2IBM和EMC虚拟化技术 (23)

8存储分区技术 (25)

9动态供应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10各个厂商的宕机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11HDS向客户承诺的系统可靠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背景信息

存储(即智能磁盘阵列)已经成为企业IT支撑系统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分支。目前全球范围公认的主流存储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有HP、EMC、IBM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分化,上述几个主流厂商都向市场提供两个系列的存储产品:即高端存储和中端存储两个系列,分别满足不同级别和不同规模的应用需求。

为了更好地进行产品选型,我们需要对各厂商的产品进行深入分析对比,以作为我们选择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对各厂商的高端存储进行分析,中端存储的分析将在其他文件中提供。下表是各厂商高端存储型号的详细列表。

在技术分析前,我们确定了一些主要的技术方面,然后在这些技术指标上对各厂商的产品进行对比,包括主要指标列表、体系结构、Cache技术、性能、存储虚拟化功能、存储分区、以及容量动态供应技术等。

另外,还要说明一下,通过各厂商的技术资料和产品介绍,我们了解到上表中各厂商的小型号和大型号(例如HP XP20000和XP24000)在体系架构和总体功能上是完全相同的,其系统内部运行的也是同一套微码(存储操作系统),所不同的主要是系统扩展性方面,例如前端控制器、后端控制器、缓存、最大磁盘的数量等。

2 体系结构分析

体系结构决定着产品的本质特性:一个产品拥有优秀、均衡的体系结构,这个产品才能拥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才能拥有高的性能。

2.1 HP XP系列产品体系结构——先进的统一星型网络架构

HP XP系列产品作为高端存储,拥有一个适合存储系统的、没有潜在瓶颈的、全光纤交换式和点对点直连相混合的统一星型网络体系架构Universal Star Network(USN),如下图所示。

图中CHA为前端通道控制器,DKA为后端磁盘控制器,SMA是控制缓存,CMA是数据缓存,CSW是内部缓存交换机。

HP XP系列产品的技术白皮书列举了USN统一星型网络体系结构拥有2项核心技术:

第一项:数据缓存读写采用全光纤交换式架构。

交换式体系结构又称CrossBar结构,是一种高带宽、大吞吐率和无阻塞

的体系结构,已经广泛应用在IT行业、电信行业的高端设备上。不论是

大型UNIX主机(HP Superdome、Sun Enterprise Server 25K、IBM P590等),以太网核心交换机(Cisco)、存储网核心交换机(如Brocade、McData以及Cisco SAN Director),甚至是电信交换机等均采用了无阻塞CrossBar技术作为其系统架构,这已经是业界发展的方向。

Cache是存储系统的核心部件,XP把整个系统的所有缓存Cache分为两个独立部分:数据缓存(如上图CMA所示)和控制缓存(上图SMA所示)。其中数据缓存用来存放服务器/主机读写的数据,控制缓存是用来存放数据缓存的索引(我们称之为metadata)以及系统通信数据的共享区的。存储系统把数据缓存在逻辑上分为若干个page(大小为4K,8K,16K等),每个page有一个线性地址(即page ID)。每次读写都是以page为单位进行,即使是只需要读一个byte,最后对缓存的读写也是以一个page进行的。

因此对于数据缓存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持续的高带宽和大吞吐率,XP 在数据缓存读写上采用交换式结构设计——这是真正的根据存储系统的特点而设计的。

o XP24000从内部交换机到数据缓存设计有64路1.0625GB/s的通路连接起来,数据缓存共有68GB/s的带宽;

o XP20000从内部交换机到数据缓存设计有8路1.0625GB/s的通路连接起来,数据缓存共有8.5GB/s的带宽;

其次是控制缓存采用点对点直连技术。

如上文所述,控制缓存主要用来存放数据缓存的索引和共享通讯数据。其中数据缓存的索引是一张二元表,其数据结构如下:

XP任何一个操作,都需要访问控制缓存。而且对控制缓存的读写有如下

特点:

o每次对控制缓存的访问的数据量很小,一般就是一个长整数(即page ID);

o读写并发度很高,因为一次数据读写可能导致多次控制缓存的读写;

o控制缓存中还包含了大量存储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数据,但每次访问的数据量都不大。

o因此对控制缓存的技术要求是:控制器到控制缓存的通道要多,每条通道的带宽不必很宽。

XP就是遵循这个设计原则,对控制缓存的读写设计为点对点直连结构: XP24000每个控制器(包括前后端控制器)都通过4路150MB/s 的通路直接连接到每个控制缓存卡上,因此系统满配置32块控制

器的情况下,一共设计有4*32*2=256路150MB/s的通路,整个带

宽为38.4GB/s;

XP20000每个控制器都通过2路150MB/s的通路直接连接到每个控制缓存卡上,因此系统满配置8块控制器的情况下,一共设计有

2*8*2=32路150MB/s的通路,整个带宽为4.8GB/s;

结论

HP XP采用数据缓存交换式结构,控制缓存点对点直连结构是最符合存储

系统对数据访问和管理的特点的,这种统一星型网络结构是最稳定和均

衡、最先进和最高性能的体系架构。这是其他厂商所无法相比的。

2.2 EMC DMX-4/DMX-4 950体系结构

EMC高端存储系统2个型号DMX-4/DMX-4 950采用的是类似的结构,但又有不同。我们先分析一下DMX-4的结构,再阐述DMX-4 950结构的不同之处。

DMX-4采用的是DMX结构,即直连矩阵结构Direct Matrix Architecture。EMC

称这种点对点DMX结构是能够彻底消除系统带宽瓶颈的“先进”架构,是比已变成工业界事实标准的CrossBar高端系统架构还要优越的体系结构?我们分析一下实际情况。

下图就是DMX体系结构示意图。

从图中可知,DMX结构中主要可描述如下:

前端8个各类通道控制器与8块Cache卡点对点直接相连,共64个连接

通路;

8个后端磁盘控制器也与8块Cache直接相连,共64个连接通道;

这里有一点最重要,就是所有通道和磁盘控制器均连接到一个称之为“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Signals”的卡上,如图中所标示的。这个卡实际上是一个Multiplexer。Multiplexer是什么东西呢?它实际上是一个多路复用器,DMX-4/DMX-4 950采用这种多路复用器对多个通道控制器和磁盘控制器访问同一个Cache卡可能产生的冲突进行控制。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Multiplexer是什么东西。实际上在早期IBM大型机上使用的SNA网络上就是使用的这种“多路复用器”,直到网络交换机出现以后,才被市场所淘汰。与交换技术和交换机相比,Multiplexer是一种原始和低级的复用设

备,其延迟和效率都非常低,仅适合对数据量不大的某个控制信号使用,而采用到存储系统中来控制多路对Cache卡的冲突,很难适应高端存储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其本身已经为市场所淘汰。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DMX-4 950中,Cache卡只有2块,前端通道控制器与后端磁盘控制器共用一个控制器,共用一个带宽,因此其带宽很小,该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可想而知。而相比之下,HDS USP VM所有的控制器都是互相独立的,不是共享同一块控制器。

2.3 IBM DS8000体系结构——落后的双控制器结构

虽然DS8000系列产品被IBM称之为高端存储系统,但是其采用的是典型的双控制器结构,这种架构是中端存储系统采用的结构。因此有不少第三方分析师把DS8000定位为一个具有高端的可扩展性能力的中端存储产品。请看下图。

资料来源:IBM DS8000 Redbook

如图所示,DS8000实质上是由左右两边2台简装的IBM p570小型机作为控制

器,共享内部总线(RIO-G loop)的这样一个双控制器共享总线结构。这个结构是典型的中端存储的结构,下图是各厂商中端存储的体系结构,这些中端存储包括HDS AMS1000、EMC CX3-80、IBM DS4800。大家请看看有何不同?

体系结构决定着系统的档次和定位,这就是为什么众多第三方独立咨询机构都把DS8000产品定位为中端存储产品的本质原因。

HDS AMS系列存储系统架构图

总之,DS8000是由2台简装的p570,其上运行简化的unix操作系统和阵列控制软件,通过共享总线,外挂接口卡以及若干磁盘组成。特别要指出的是,2台p570上运行的unix简化版和阵列控制软件,并不是存储系统上的微码,而是普通服务器上的Cluster软件和相关的应用软件,其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都无法满足存储系统对微码的要求。存储系统的微码需要简化、高效、执行速度快、周而复始地完成服务器/主机对数据的访问请求,以及相关存储软件功能(例如数据本地复制克隆快照、远程数据复制等),而DS8000显然难于满足这个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最致命的是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众所周知,双机热备集群技术对于普通应用系统来说,基本能满足业务要求——在一台小型机故障的情况下,在有限时间里业务能切换到另一台小型机上,但是所有使用过cluster的客户都很清楚,这个有限时间是在分钟一级——就是配置得非常优化的应用系统,这个时间也往往要5分钟以上。

5分钟对服务器来说,可能是可以忍受的,而且也仅仅影响到这台服务器上的业务。但对于存储系统来说,特别是高端存储系统,这几乎是致命的。存储系统是业务IT支撑平台最中心的设备,在数据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众多客户整个企业可能所有的业务均整合在同一台存储系统中,这台高端存储系统需要支撑所有服务器和主机,每秒钟可能会发生几百甚至几千个I/O,DS8000一旦出现一台p570故障,系统需要在几分钟之后才能把这部分数据切换到另一台p570上,系统会怎样,众多业务服务器/主机会怎样,整个企业前端业务会怎样?尊敬的客户,您敢用吗?

而这一点在中端存储上都不会出现,因为中端存储采用的系统微码的实时性都要高于DS8000,例如HDS AMS1000采用的是VxWorks的切换时间都在毫秒级,对前端服务器的读写没有影响。

这是客户反映的IBM DS8000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3 Cache技术分析

存储系统中数据最终是存放在若干个磁盘。由于磁盘的读写本质上是一个机械过程,其速度比CPU速度要低1到2个数量级。因此对于存储系统来说,一边是服务器/主机高速请求,另一边是磁盘低速读写,因此必须通过相应部件和技术来调和这个高低矛盾。这个部件和技术就是高速缓存(Cache)和缓存管理技术。本小节就着重分析各厂商的Cache管理技术。

3.1 HP XP20000/XP24000缓存技术

XP20000/XP24000在Cache设计方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如下图所示。

XP采用控制缓存、控制链路与数据缓存、数据链路分离设计技术。HP实

现的是集中式缓存设计——控制缓存相当于数据缓存的集中索引。XP拥

有2块独立的控制缓存卡,互为镜像保护,不存在单点故障。任何一个读

写操作以前,均要通过控制缓存,迅速检索出某个卷的某个数据块在数据

缓存的线性地址,然后再依据该地址对数据块进行操作。这种集中式缓存

设计拥有业界最高的缓存管理效率;

XP具备缓存智能调整策略,可自动识别读、写缓存的比例已达到缓存利

用的最佳效率。30%容量是基本读缓存,30%是基本写缓存,40%是智能

调整部分,因此XP24000可根据业务特点灵活调整,使得系统能自动吻

合客户需求,表现最高的系统效率;

3.2 EMC DMX-4缓存技术

DMX-4/DMX-4 950采用的是典型的分布式缓存设计。

DMX-4的缓存满配置8块缓存卡中,每块缓存卡互相独立。DMX-4缓存为混合缓存,既包括数据信息,也包括控制信息,而不存在独立和集中的控制缓存卡,每块缓存卡上分配一定地址范围作为该缓存卡的控制信息或索引。即每块缓存卡部分内容为控制信息,其他为数据信息,这种无集中控制缓存机制的设计就是分布式缓存架构。

在分布式缓存结构中,对任一数据块的访问,必须对缓存卡进行遍历查询,至少要遍历缓存卡的控制信息区域。因此该缓存设计模式效率是比较低的,这就是EMC不参加SPC性能测试的原因之一吧。

3.3 IBM DS8000缓存技术

IBM DS8000为了提高数据写入到Cache的可靠性,在设计上引入了一个NVM 的机制。如下图所示,IBM在常规缓存(IBM也称之为volatile memory,即读Cache)外,专门增加了一块永久内存模块(Persistent Memory,也称为NVM)用来做写Cache,所有外部服务器/主机写入I/O全部先写入这个永久内存模块,然后在两台p570上分别配置独立永久内存模块,交叉将双方的写数据写入对方的写Cache中实现镜像。如下图所示。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DS8100设计的NVS镜像后最大只能为4GB,DS8300设计的NVS镜像后最大只能为8GB,根本无法满足一般应用的正常需求。一旦某

些业务要处理大批新数据时,这是NVS写Cache显然不够用,系统将频繁地根据LRU算法更新NVS的空间,从而导致NVS的抖动,这将会急剧降低系统的总体性能。如移动公司每个月底将数据写入到数据仓库系统中时,将造成大量数据写,系统的性能会明显降低,甚至出现“假死”现象,实际上就是系统休克。

4 缓存并发访问能力比较

由于缓存在提高存储系统,特别是高端存储系统的整体性能所充当的关键作用,使得缓存的设计、缓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缓存访问的并发程度,变成影响存储性能的核心因素。下面就对几个产品的缓存并发数做一个详细说明,希望能进一步加深客户对高端存储系统的认识。

从两个表可以明确看出,HP各款高端存储的缓存并发度都极大地超过其它产品,因此尽管HP缓存容量比较小,但性能却大大超过竞争对手。

4.1 HP XP24000缓存并发数

XP24000将缓存分开设计为数据缓存和控制缓存。其中数据缓存并发度为64路,是指由内部缓存交换机到数据缓存的通道数共有64路,每路1.062GB/s带宽;控制缓存并发度为256路,只是前端通道控制器和后端磁盘控制器到控制缓存的直连通道数共有256路,每路150MB/s带宽;数据缓存和控制缓存总的通道数为320路,因此一共是320路并发访问数。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4个图,简单说明一下图中相关名词:

CHA——Channel Adapter,前端通道适配器,也称通道控制器,用于连接外部服务器/主机;DKA——Disk Adapter,后端磁盘适配器,也称磁盘控制器,用于连接内部磁盘;

SMA——Shared Memory Adapter,共享缓存适配器,也称控制缓存卡,用于存放系统用的控制信息,索引,内部通讯数据等;

CMA——Cache Memory Adapter,缓存适配器,也称数据缓存卡,用于存储外部服务器/主机读写的数据;

XP 24000控制缓存并发度为256路

XP 24000数据缓存并发度为64路

4.2 HP XP20000缓存并发数

如上文所分析,XP20000将缓存分开设计为数据缓存和控制缓存。其中数据缓存并发度为8路,控制缓存并发度为32路,一共是40路并发访问数。

XP20000控制缓存并发度为32路

XP20000数据缓存并发度为8路

4.3 EMC DMX-4/DMX-4 950缓存并发数

请到EMC官方网站上下载EMC DMX-4技术规格文件,其中“EMC Symmetrix DMX-4 Specification Sheet”中“System Resources”部分,最后一行“Concurrent memory transfers 32 4 per Global Memory Director”。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所谓“Global Memory Director”就是指DMX-4的缓存卡;

--- DMX-4最少配置为4块缓存卡,最多为8块,每块卡系统设置为4个区(region),每个区同一时刻只允许1路I/O访问,因此并发访问为16路~32路;

--- DMX-4 950固定配置只有2块缓存卡,因此一共只允许8路并发。

4.4 DS8300缓存并发数

这是DS8300两台p570控制器的互连图(interconnection),DS8100只有Loop 0,而DS8300支持2个RIO-G互联环路即Loop 0和Loop 1。其中I/O enclosure中有连接服务器的Host Adapter和连接磁盘的Device Adapter,所有外部服务器提出的I/O请求以及对磁盘发起的I/O请求,都必须经过这个RIO-G。

Processor Complex 0和1就是指p570服务器,每个服务器通过2个端口连接

到RIO-G环路上,每个端口支持2路并发环路访问,一共可支持8路并发访问。因此DS8100可支持8路,而8300可支持16路并发访问。

4.5 小结

高速缓存是影响高端存储的关键部件,高速缓存的并发访问可以成倍地提高存储系统的综合性能,并发访问数没有提高上去,后端的磁盘通路再多有什么用呢?(注:磁盘再快,都只有CPU/Memory的1/100~1/10。)

5 IO性能

存储性能衡量的指标通常只有两个:一个是持续访问带宽,另一个是IOPS。

持续访问带宽代表了存储单位时间的最大吞吐量,核心就是磁盘阵列的Cache 访问带宽。

XP 24000的Cache持续带宽是106GB/s,DMX-4是32GB/s,DS8300

也只有16GB/s。

XP 20000的Cache持续带宽是13.3GB/s,DMX-4 950是8GB/s,

DS8100也只有8GB/s;

IOPS值代表每个IO的块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存储每秒钟能随机处理的IO数量。IOPS代表了最理想情况下存储在OLTP环境下的随机IO的处理能力。IOPS各个厂商有自己公布的值,但是出入很大而且没有一个独立的标准。因此真正可以比较的是第三方独立存储性能组织SPC的测试值。

SPC有自己公开的测试标准,也是一个业界公认的独立的衡量标准。从目前在SPC已有测试结果看,目前高端只有HDS USP V和IBM DS8300 Turbo参加测试了。由于USP VM与USP V、DS8100与DS8300是统一系列不同产品,因此通过比较USP V/DS8300,可以在一个基础数据之上进行类比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

5.1 测试结果公开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c14458610.html,/results/benchmark_results_spc1

光存储技术与未来发展分析

2019年,第46卷,第3期Editorial 光存储技术与未来发展 ——专题导读 大数据时代对海量数据的长效低成本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主流的数据保存方法,如磁盘、磁带和固态硬盘等,都存在维护成本高、电力消耗大、记录密度低、保存时间短、读取速度慢等问题。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存储量,现有存储方式在低成本、长寿命等方面逐渐显露出问题的端倪。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存储技术,以弥补现有存储方式的不足。 以CD、DVD和BD光盘为代表的传统光存储技术,在保持数据时具有低成本和长寿命等优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近些年,由于网络传送速度的提高,经历了数代进步的光盘市场逐渐变得萧条起来。但是,面对大数据时代对长期低耗保存的需求,光存储技术又迎来了它的春天。目前,传统光盘存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数据存储行业,以全息、多维变量和超分辨等为代表的新型光存储技术也在渐渐完善和发展,有些已接近于产业化。《光存储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综述了各种光存储技术;在全息光存储方面,《光全息数据存储——新发展时机已至》概括了全息光存储技术的沿革和现状,《相位调制的同轴全息存储》综述了全息光存储在增加一维相位调制变量之后提高记录密度的有效方法,《应用于高密度存储的偏光全息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利用偏振这一维调制变量进一步提高全息存储记录密度的方法,《面向体全息存储技术的光致聚合物材料研究进展》着重回顾了全息存储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除了全息光存储利用相位和偏振增加调制维度外,利用三维空间、波长和偏振的五维调制方式可通过《基于无序金纳米棒编码的多维光信息存储》和《大容量光存储的维度扩展》两篇文章来了解;除此之外采用双光束实现超分辨光存储的技术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超分辨光存储研究进展》和《面向产业化应用的双光束超分辨数据存储技术》是这一领域的两篇代表性文章。最后我们还选择了四篇研究论文:《一种基于信息物理集成的光盘自动标识系统》介绍了光盘存储系统中对批量光盘自动标识的系统,《一种用于光盘数据存储的冗余恢复码纠错方法》介绍了一种针对蓝光光盘数据存储的数据进行纠错恢复的方法,《全息掺杂光致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定量化分析》介绍了近期热门的掺杂光致聚合物的分析方法,《GdFeCo材料全光磁反转的微观三温度模型研究》介绍了磁光存储的新进展,为快速、大面积超快激光诱导的全光磁反转提供了有效手段。 希望此次推出的“光存储技术与未来发展”专题,通过综述目前支撑光存储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基础,展现创新的光存储技术,探讨未来光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广大同行在研究未来光存储技术的物理机制,开发相应存储材料的时候,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更新我们对存储认知的传统观念,为光存储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进步。同时,推动这门古老技术的更新换代,开拓新型存储技术市场,确保我们的数据财富能够长久安全地保存下去。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对技术的评价和未来预测等观点纯属作者个人之认知,不代表本刊编辑的观点。 专题特邀组稿人: 福建师范大学谭小地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谢长生教授 暨南大学李向平教授

中国笔记本市场主流厂商产品竞争力分析(1)

中国笔记本市场主流厂商产品竞争力分析 随着用户对笔记本产品需求量的日益剧增,中国市场显示出十分庞大的发展潜力。应需而生,我国市场出现的笔记本品牌已经超过40家,而从近期发展来看,国内厂商正以在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相比之下,国外品牌在技术与品质上会略胜一筹,而国内品牌则在产品应用与价位上更容易贴近用户。在ZDC 2004年9月的品牌喜爱度调查中,华硕和联想双双挺进前四强,IBM和东芝两大国际品牌也同时入围。以下将对整体市场及前四大笔记本品牌在不同价位区间上的产品数量 和用户关注情况进行分析。 一、整体市场状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42家笔记本厂商、近1500款产品,同时根据笔记本市场的消费状况,按五个等级的价格区间进行了划分。

调查显示,当前笔记本市场以15000-20000元之间的产品数量分布最多,超过了整体的1/3,在这部分价格区间内,IBM、华硕、惠普、东芝和三星等厂商的产品数量较多;与国外相比,我国笔记本市场还属于低消费水平,因而出现了很多针对低端用户的笔记本产品。8000元以下的产品数量达到总体27.9%,在这一价格区间内,除戴尔与惠普有个别产品低于8000元以外,其它全部是国产品牌,如神舟、八亿时空、方正、清华同方、京东方等。8001-12000元这个价位区间的产品数量比例也比较高,为20.5%,在这个区间之内的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厂商分布众多。其中内地领军品牌联想在这个区间的产品占有数量最多,次之是华硕、IBM、东芝、惠普、京东方等品牌;20000元以上和12001-15000元这两个价位区间段的产品分布数量较少,分别占到10.4%和6.8%的比例。 在产品数量分布上,8001-12000元价位区间的约整体的1/5,而用户对这个价位区间产品所持关注比例却高达到35.9%,说明国内

主流存储设备的现状和优缺点分析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数据存储挑战:如,数据呈线速增长、需要保证应用性能和可用性、保证业务连续性、需要缩短数据备份,以及怎样应对复杂和难以管理的存储基础设施等等。企业随着规模不断的扩张,上述问题会日渐尖锐。站在企业的立场来看,他们迫切需要适合自身规模、满足其业务需求和预算的企业存储方案。 从直接存储到网络存储,数十年间,存储的技术发展一直在延续,却没有太多令人惊喜的突破。网络存储一词已经出现了十多年时间,其内涵十分丰富。市场之所以需要网络存储,主要是因为直接连接磁盘阵列无法进行高效的使用和管理。与直接连接存储相比,网络存储不仅增加了存储容量的利用率,而且降低了存储管理成本。由于允许IT管理人员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在多个应用之间共享磁盘阵列的存储容量,所以管理员不仅能在磁盘驱动器上缩减开支,而且还能够从一个中央位置对磁盘阵列进行维护。下面我们就对DAS、NAS、SAN、SOIP 等主流存储设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DAS-直接连接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 DAS即直连方式存储,英文全称是Direct Attached Storage。中文翻译成“直接附加存储”。顾名思义,在这种方式中,存储设备是通过电缆(通常是SCSI接口电缆)直接到服务器的。I/O(输入/输入)请求直接发送到存储设备。DAS,也可称为SAS(Server-Attached Storage,服务器附加存储)。它依赖于服务器,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 DAS直接连接存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对于多个服务器或多台PC的环境,使用DAS方式设备的初始费用可能比较低,可是这种连接方式下,每台 PC或服务器单独拥有自己的存储磁盘,容量的再分配困难;对于整个环境下的存储系统管理,工作烦琐而重复,没有集中管理解决方案。所以整体的拥有成本(TCO)较高。由于单台计算机对数据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数据的要求,这种连接方式已经在企业的解决方案中甚少被采用了。 NAS-网络附加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存储系统主流技术比较分析

存储系统主流技术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系统现已进入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基础架构正在从以前复杂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IT 架构逐渐向以数据存储为中心的方向演变。 我公司目前技术系统已初步建成以SAN 存储(主要为EMC 的 Symmetrix DMX )为核心,NAS (主要为NetAPP 的FAS3170)存储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存储系统架构。下面将从存储系统架构、磁盘技术、存储管理和云存储等几个方面分析存储技术在我公司技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一、 存储系统架构 存储系统架构的发展由内臵存储进化为独立的外臵存储,再由直连式存储发展为网络式存储,由功能单一的SAN 存储网络发展为统一多功能存储,目前SAN 架构与IP 网络也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1.1、 内臵存储与外臵存储 传统的内臵存储是将存储设备(通常是磁盘)与服务器其他硬件直接安装于同一个机箱之内,且该存储设备是为服务器所独占使用。 外臵存储既是将存储设备从服务器中独立出来,根据与服务器物理连接的方式可分为: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 ,简称DAS )和网络化存储(Fabric-Attached Storage ,简称FAS );网络化存储根据传输协议又分为:网络接入存储(Network-Attached Storage ,简称NAS )和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 ,简称SAN )。 1.2、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 ,DAS ) 直连式存储必须依赖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的IO 读写和存储维护管理,所以数据备份和恢复必然占用服务器主机资源(包括CPU 、系统IO 等),直 内臵存储 外臵存储 Direct-Attached Storage 直接式存储(DAS ) Fabric-Attached Storage 网络存储(FAS ) Network-Attached Storage 网络接入存储(NAS ) 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区域网络(SAN )

分享三款主流数据库及其特点

分享三款主流数据库及其特点 1.Oracle数据库 Oracle Database,又名Oracle RDBMS,或简称Oracle。是甲骨文公司的一款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在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可以说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适用于各类大、中、小、微机环境。它是一种高效率、可靠性好的、适应高吞吐量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基本介绍: ORACLE数据库系统是美国ORACLE公司(甲骨文)提供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或B/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比如SilverStream就是基于数据库的一种中间件。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作为一个关系数据库,它是一个完备关系的产品;作为分布式数据库它实现了分布式处理功能。但它的所有知识,只要在一种机型上学习了ORACLE知识,便能在各种类型的机器上使用它。Oracle数据库最新版本为Oracle Database12c。Oracle数据库12c引入了一个新的多承租方架构,使用该架构可轻松部署和管理数据库云。此外,一些创新特性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率和灵活性,如Oracle Multitenant可快速整合多个数据库,而Automatic Data Optimization和Heat Map能以更高的密度压缩数据和对数据分层。这些独一无二的技术进步再加上在可用性、安全性和大数据支持方面的主要增强,使得Oracle数据库12c成为私有云和公有云部署的理想平台。

蓝光存储技术在冷存储领域的重要价值(总2页)

蓝光存储技术在冷存储领域的重要价值(总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蓝光存储技术在冷存储领域的重要价值据预测到2018年,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4ZB(1ZB=10亿TB)。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一样的,根据数据访问频率数据将分为热数据、温数据和冷数据。冷数据的存储已经成为存储领域十分重要的一个细分市场,冷数据的容量将会越来越大;而发展正劲的大数据技术,其价值挖掘很大一部分内容也将来自于冷存储,冷数据的存储在这个信息时代正显得越发重要。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基础设施来为冷数据存储提供服务。 人们很少去谈论这个冷冰冰、硬邦邦的大铁盒子,然而随着企业和云服务提供商(csp)正面临着数据量飞速增长,单一存储层的策略将导致存储成本的快速攀升。如果采用当前的基础架构,那么将是一笔非常不小的费用,如今人们将这些数据迁移到一个专为不经常访问的为冷数据设计的低成本存储层中,将大幅降低基础设计的成本。为了创建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和今后要求的基于云的冷存储,企业需要深入了解产生冷数据的使用模型、与各个使用模型相关的挑战,以及有助于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这一点至关重要。 究竟什么是冷数据? 北京计成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数据存储研究,特别是蓝光光盘库存储。我们所说的冷存储,并不是温度层面的冷热,也不是指的没人关注,这里的冷指的是那些很少被调用,但用户仍希望被保留的数据。然而,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说,可能定于冷存储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一些数据对于A用户来讲是冷数据,但对于其他存储用户并不是冷数据。我们需要给冷存储一个明确的定义,使业界可以根据这个定义开始设计冷存储产品,系统架构师需要根据定义来开发能够满足不同级别冷存储用户的需求,厂商要明确清楚冷存储的界定界限。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个层次的含义: 1、Polar Data Storage Collection:这个层次可能是我们永远也不会被使用的数据,也可能是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使用。我们将这个级别设定一个界限,那就是在这个数据集中,只有0.5%的数据在一年内被使用。例如,对于一个10PB的数据集合来说,一年最多数据被访问的为50TB。 2、Icy Data Storage Collection:这里是要使用的,但是不是很频繁的数据。这个集合的数据访问区间在0.5%-2%在一年的时间内,对于一个10PB的数据集合来说,一年被访问的数据不超过200TB。

常见主流数据库的分类与详细比较

常见主流数据库分类 1、IBM 的DB2 DB2是IBM著名的关系型数据库产品,DB2系统在企业级的应用中十分广泛。截止2003年,全球财富500强(Fortune 500)中有415家使用DB2,全球财富100强(Fortune100)中有96家使用DB2,用户遍布各个行业。2004年IBM的DB2就获得相关专利239项,而Oracle 仅为99项。DB2目前支持从PC到UNIX,从中小型机到大型机,从IBM到非IBM(HP及SUN UNIX 系统等)的各种操作平台。 IBM绝对是数据库行业的巨人。1968年IBM在IBM 360计算机上研制成功了IMS这个业界第一个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层次型数据库中最为著名和最为典型的。1970年,IBM E.F.Codd发表了业界第一篇关于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Banks”,首次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1974年,IBM Don Chamberlin和Ray Boyce通过System R项目的实践,发表了论文“SEQUEL: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我们现在熟知SQL就是基于它发展起来的。IBM 在1983年发布了DATABASE 2(DB2)for MVS(内部代号为“Eagle”),这就是著名的DB2数据库。2001年IBM以10亿美金收购了Informix的数据库业务,这次收购扩大了IBM分布式数据库业务。2006 DB2 9作为第三代数据库的革命性产品正式在全球发布。 作为关系数据库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人,IBM在1977年完成了System R系统的原型,1980年开始提供集成的数据库服务器——System/38,随后是SQL/DSforVSE 和VM,其初始版本与SystemR研究原型密切相关。 DB2 forMVSV1 在1983年推出。该版本的目标是提供这一新方案所承诺的简单性,数据不相关性和用户生产率。1988年DB2 for MVS 提供了强大的在线事务处理(OLTP)支持,1989 年和1993 年分别以远程工作单元和分布式工作单元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库支持。最近推出的DB2 Universal Database 6.1则是通用数据库的典范,是第一个具备网上功能的多媒体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包括Linux在内的一系列平台。 2、Oracle Oracle 前身叫SDL,由Larry Ellison 和另两个编程人员在1977创办,他们开发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市场上大量销售,1979 年,Oracle公司引入了第一个商用SQL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公司是最早开发关系数据库的厂商之一,其产品支持最广泛的操作系统平台。目前Oracle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Oracle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也是近年业务增长极为迅速的软件提供与服务商。IDC(Internet Data Center)2007统计数据显示数据库市场总量份额如下:Oracle 44.1% IBM 21.3%Microsoft 18.3% Teradata 3.4% Sybase 3.4%。不过从使用情况看,BZ Research的2007年度数据库与数据存取的综合研究报告表明76.4%的公司使用了Microsoft

BPM选型要点及主流BPM厂商评分

>>>下载主流BPM厂商评分表BPM选型要点及主流BPM厂商评分 一、概述 对BPM选型有一个基础认知 Gartner 对BPM 的定义是:BPM 是一个描述一组服务和工具的一般名词,这些服务和工具为显式的流程管理(如流程的分析、定义、执行、监视和管理)提供支持。 不是所有的BPM 产品都能包括BPM 需求的各个方面。目前市场上BPM 软件产品众多、良莠不齐,且每个厂商的产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有其特色,企业在软件选型时往往存在各种困惑。 二、选型参数

三、BPM软件选型要点 目前市场上BPM 软件产品众多、良莠不齐,且每个厂商的产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有其特色,企业在软件选型时往往存在各种困惑。我们认为,BPM 软件选型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综合比较,选择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合适产品。 1、快速实现流程自动化的能力 一个企业内往往存在大量的流程需要开发,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发方式编写大量代码开发或者编写脚本,无疑效率太低,而且对开发人员的技能要求高。这就要求BPM 软件必须具备快速实现流程自动化的能力。易学易用,无代码开发方式的BPM 系统显然更受CIO 的欢迎,其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流程开发周期短,业务部门提出的流程需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上线使用,甚至能够做到由业务部门组织主持流程的上线应用;②对于开发人员的技能要求低,企业IT 部门工程师经过培训后就能独立开发流程,无需系统架构或者编程经验即可完成开发工作。 2、对业务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高度的不确定性是流程的特点之一,引起流程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流程设计与实际业务不符。需求调研不够深入、业务人员对需求表达的不清晰、不完整以及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沟通障碍,都是造成流程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原因。②业务本身在发生变化。企业的策略会根据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作调整,执行层根据策略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实际业务的调整就更为频繁,流程也会随之变动。③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提升以及外部市场竞争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不断调整。

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

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 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 -网络存储系统国内市场调研报告计算机世界市场研究中心 **1直接连接存储技术(DAS)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与高速发展,网络服务器的规模因此变得越来越大。Internet对服务器本身及存储系统都提出了苛刻要求。新的存储体系和方案不断出现,服务器的存储技术也日益分化为两大类: 直接连接存储技术(DAS, Direct-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网络技术。 服务器的直接连接存储技术一直和SCSI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一些厂商也推出了专有技术,如IBM的SSA (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技术等,由于兼容性和升级能力不尽如人意,在市场上的影响都远不及SCSI 技术广泛。Ultra 3 SCSI技术和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技术是当前直接连接存储的主流技术。 由于SCSI技术兼容性好,市场需求旺盛,因此新的SCSI技术几年来层出不穷。从最原始的5MB/s传输速度的SCSI-1,一直发展到LVD接口的160MB/s传输速度的Ultra 160 SCSI,另外,320MB/s传输速度的Ultra 320 SCSI接口也已出现并开始广泛应用。 RAID技术目前也从原来主要支持价格较贵的SCSI、SSA、FC(Fiber Channel)等设备扩展到支持廉价的UDMA(IDE)设备。RAID逐渐褪去"贵族"的外衣,"RAID Everywhere"也成为一些致力于存储的专业厂商的发展目标。据IDC的预测,未来几年中,全球服务器的平均增长率为19%,而RAID设备的平均增长率为38%。 **2存储网络技术 存储网络技术是近年来出现并高速发展的最新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且动态扩展能力极强。但由于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级,价格也始终居高不下,因而很少进入中低端服务器用户的视野。由于缺乏统一的业界标准,因此存储网络技术还不统一,各厂商都以解决方案的形式来提供产品,如SAN(Storage Area Network)。但许多基于工业标准的网络存储方案已经开始得到应用,较有代表性的有光纤通道技术(Fibre Channel)、分布式网络存储(EtherStorage)和Infiniband等。目前基于Fibre Channel的应用方案最多,成熟的产品也很多;分布式网络存储则是基于标准以太网的低价存储网络解决方案,利用现有以太网和SCSI 技术就可以构建;而Infiniband是Intel推动的IA-64架构的核心存储技术,在未来几年中,将会有较大发展。 **3SCSI技术 从SCSI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SCSI协议的V1版本仅规定了5MB/s传输速度的SCSI-1的总线类型、接口定义、电缆规格等技术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SCSI协议的V2版本作了较大修订,遵循SCSI-2协议的16位数据带宽、高主频的SCSI存储设备陆续出现并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也使得SCSI技术牢牢地占据了存储市场。 SCSI-3协议则增加了能满足特殊设备协议所需要的命令集,使得SCSI协议既适应传统的并行传输设备,又能适应最新出现的一些串行设备的通信需要,如光纤通道协议(FCP)、串行存储协议(SSP)、串行总线协议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最大传输速度并不代表设备正常工作时所能达到的平均访问速度,也不意味着不同SCSI 工作模式之间的访问速度存在着必然的"倍数"关系。SCSI控制器的实际访问速度与SCSI硬盘型号、技术参数,以及传输电缆长度、抗干扰能力等因素关系密切。提高SCSI总线效率必须关注SCSI设备端的配置和传输线缆的规范及质量。 **4RAID技术 RAID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但由于其价格比较昂贵,配置也不方便,缺少较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其应用并不十分普及。据统计,全世界75%的服务器系统目前没有配置RAID。由于服务器存储需求对数据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RAID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

常见主流数据库的分类与详细比较

1、IBM 的DB2 DB2是IBM著名的关系型数据库产品,DB2系统在企业级的应用中十分广泛。截止2003年,全球财富500强(Fortune 500)中有415家使用DB2,全球财富100强(Fortune100)中有96家使用DB2,用户遍布各个行业。2004年IBM的DB2就获得相关专利239项,而Oracle 仅为99项。DB2目前支持从PC到UNIX,从中小型机到大型机,从IBM到非IBM(HP及SUN UNIX 系统等)的各种操作平台。 IBM绝对是数据库行业的巨人。1968年IBM在IBM 360计算机上研制成功了IMS这个业界第一个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层次型数据库中最为著名和最为典型的。1970年,IBM 发表了业界第一篇关于关系数据库理论的论文“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Banks”,首次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1974年,IBM Don Chamberlin和Ray Boyce通过System R项目的实践,发表了论文“SEQUEL:A 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我们现在熟知SQL就是基于它发展起来的。IBM 在1983年发布了DATABASE 2(DB2)for MVS (内部代号为“Eagle”),这就是著名的DB2数据库。2001年IBM以10亿美金收购了Informix 的数据库业务,这次收购扩大了IBM分布式数据库业务。2006 DB2 9作为第三代数据库的革命性产品正式在全球发布。 作为关系数据库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人,IBM在1977年完成了System R系统的原型,1980年开始提供集成的数据库服务器——System/38,随后是SQL/DSforVSE和VM,其初始版本与SystemR研究原型密切相关。 DB2 forMVSV1 在1983年推出。该版本的目标是提供这一新方案所承诺的简单性,数据不相关性和用户生产率。1988年DB2 for MVS 提供了强大的在线事务处理(OLTP)支持,1989 年和1993 年分别以远程工作单元和分布式工作单元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库支持。最近推出的DB2 Universal Database 则是通用数据库的典范,是第一个具备网上功能的多媒体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包括Linux在内的一系列平台。 2、 Oracle Oracle 前身叫SDL,由Larry Ellison 和另两个编程人员在1977创办,他们开发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市场上大量销售,1979 年,Oracle公司引入了第一个商用SQL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公司是最早开发关系数据库的厂商之一,其产品支持最广泛的操作系统平台。目前Oracle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Oracle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也是近年业务增长极为迅速的软件提供与服务商。IDC(Internet Data Center)2007统计数据显示数据库市场总量份额如下:Oracle % IBM %Microsoft % Teradata % Sybase %。不过从使用情况看,BZ Research的2007年度数据库与数据存取的综合研究报告表明%的公司使用了Microsoft SQL Server,不过在高端领域仍然以Oracle,IBM,Teradata为主。

国内主要网络设备厂商

得益于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投入,国内网络市场非常繁荣,目前市场中有着数量众多的网络设备提供商,常见的厂商包括:思科(CISCO),瞻博网络(Juniper)、华三通信(H3C)、Force 10、博科(Brocade)、Exterme、HP Procuve、华为、中兴、迈普、博达、神州数码、锐捷、D-LINK、TP-LINK、联想、NetGear、华硕、TCL、腾达、`金星等。 针对这些常见的网络设备厂商,根据厂商实力、技术研发实力、服务能力等,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一梯队:ciscoJuniperH3C 在网络设备厂商中,思科、瞻博、华三是目前市场上的最主流供应商,三家厂商各有擅长,在各自领域内都有非常出色的业绩。 思科 作为一家传统的网络通信产品供应商,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网络设备份额,其产品做工精良、运行稳定,在网设备最长记录为12年,是当之无愧的网络通信老大。 优势:全球第一批网络厂商,和施乐、3COM等以太网始祖为同一时代公司,技术积累深厚,对行业理解深刻,引领技术潮流,产品技术过硬; 劣势:在国内不提供原厂服务(在北美和欧洲都是提供原厂服务),全部依靠渠道完成服务交付;设备价格高,基本为国内最高价格,性价比不足。 Juniper Juniper为思科部分员工离开后创办的网络通信公司,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技术品牌,在行业内突出的产品不是其网络设备而是安全设备,号称全球技术最先进,其实Juniper的网络产品在全球骨干都拥有非常大的份额,约35%的骨干路由器为Juniper提供,国内很多厂家也通过OEM方式销售Juniper路由器,其交换机产品线为新推出,正在加强对企业网的投入,意图获取更多份额; 优势:良好的技术品牌和口碑,相对而言,产品线较全; 劣势:在国内没有原厂服务,国内渠道资源不足,在产品及服务交付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全球知名排气系统企业排名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与此同时,汽车尾气排放也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车辆排放的限制,已成为政治、经济、决策的一个焦点。改善发动机燃烧状况,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或是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已经成为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电子控制缸内直喷+精确控制空燃比+三元催化器可使发动机能耗及排放大幅降低。多气门技术、稀燃技术、连续气门正时及升程可变技术、分层充气、废弃再循环(EGR)与电控技术相结合,是目前车用汽油机的发展方向。 汽车排气系统属于相当成熟的行业,2013年全球汽车排气系统市场规模大约为317亿美元,比2012年微增1.3%。主要原因包括欧盟市场疲弱,日元大幅度贬值,中国推迟柴油车国IV标准。不过随着排放标准的进一步严格,排气系统的市场规模将稳步成长,尤其是柴油车(Diesel Vehicle)领域。预计2014年汽车排气系统市场的规模可达330亿美元,增长4.1%。 目前中国汽车排气系统可以分欧系、美系、日系、韩系和本土系。 欧系:主要有Faurecia、Bosyen、Eberspacher。Faurecia包揽大部分欧系中低端车型,包括一汽大众FAW、上海大众SVW、东风雪铁龙DCAD、东风标致DPAD、上海通用SGM、宝马奔驰的中低端车型。高端车型由Bosyen和Eberspacher分享。 美系:主要有Tenneco、Katcon。主要客户也是上海通用SGM。Tenneco和Eberspacher 的合资厂分享部分FAW中高端车型市场。 日系:主要有Sango、Futuba、Yutaka、Hirotec。Sango和Futuba主要客户是丰田,Yutaka主要客户是Honda,Hirotec主要客户是MAZDA。 韩系:只有Sejong。包揽韩国现代所有车型的市场。 本土系:主要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In-house完成,如重庆长安、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另一种由专业厂家来完成,这些专业厂家主要有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天津卡达克汽车等。 2013年1月,环境保护部就《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国五标准进入到正式公布的最后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施时间改为视满足《轻型车国五标准》的燃油供应情况而定。随着国家对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的加强,及汽车排放标准的增强,未来对汽车排气系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对汽车排气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来看,汽车排气系统的市场潜力较大。 由于被称作新一代汽车革命的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尚需一段时间,因此内燃式汽车仍占主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净化汽车排出的废气、减轻车身重量、降低燃料费、保护环境毫无疑问是汽车厂家理应承担的社会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汽车厂家对生产汽车用原材料特性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虽然可以说汽车排气系统的不锈钢化已基本实现,但今后必将采用性能更高且价格更低的材料。 全球知名排气系统厂家: 1.Faurecia(法国佛吉亚) 年产值:80亿美元(2012) 配套客户:大众、通用、标志雪铁龙、宝马、福特等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c14458610.html,/ 2.Tenneco(美国天纳克)

各厂商高端存储产品技术对比

各厂商高端存储产品的技术对比

目录 1背景信息....................................................... 2技术指标列表................................................... 大型号指标列表 ............................................ 小型号指标列表 ............................................ 3体系结构分析................................................... HDS USP V/USP VM体系结构——先进的统一星型网络架构.......... EMC DMX-4/DMX-4 950体系结构................................. IBM DS8300 Turbo/DS8100 Turbo体系结构——落后的双控制器结构. 4Cache技术分析................................................. HDS USP V/VM缓存技术........................................ EMC DMX-4缓存技术........................................... IBM DS8000缓存技术.......................................... 5缓存并发访问能力比较........................................... HDS USP V缓存并发数......................................... HDS USP VM缓存并发数........................................ EMC DMX-4/DMX-4 950缓存并发数............................... DS8300缓存并发数............................................ 小结 ...................................................... 6IO性能........................................................ 测试结果公开网站 .......................................... DS8300测试结果.............................................. USP V测试结果............................................... 对比 ...................................................... DMX-4/950测试结果........................................... 7存储虚拟化整合技术.............................................

推荐几个有名又好用的排气改装品牌

推荐几个有名又好用的排气改装品牌 1.AKRAPOVIC 天蝎 Akrapovic来自斯洛文尼亚,在摩托车排气管领域拥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大家都会熟悉的称它为“蝎子管”(天蝎)。主要生产钛合金材料的排气管,供全球各地的高性能车型市场,包括超跑。 2.ARQRAY 艾克锐 日本ARQRAY艾克锐高性能排气系统,由具备40年经验的日本工艺大师-藤壶武志所创立,专车专用的世界跑车式设计和制造工艺,100%日本制造。所有突出的性能,所有工艺的完美细节,还有在各大赛事的频频出现,都让ARQRAY 艾克锐在短短几年之间,成为了全世界最顶尖的高性能排气品牌之一。 3.Repose Repose是一家提供全方位排气系统改装解决方案的品牌,具有悠久的历史。Repose的技术源于德国、设计理念源于德国,同时Repose有多名德国籍专业汽车改装工程师,为广大车主提供了改装车的完美动力与安全性的保障。 Repose排气改装品牌只专注于奥迪、奔驰、宝马、大众四个品牌。全系列选用国标SU304不锈钢材质,首创了Ra和Rb两种声浪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非常的大。 4.ASPEC ASpec排气管秉承ASpec一贯的严谨风格。熟练技师用氩弧焊技术将精细和均匀的电脑焊接消音鼓和共振器焊接到高流量顺畅的弯管芯式弯管,再准确接上不漏气的法兰或套嘴 接口。配以刻有A Spec 商标的抛光或烧嘴尾嘴。 5.REMUS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匹来自奥地利的年轻之狼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它就是REMUS(威曼斯)。REMUS是由著名世界跑车排气管专家 Mr.OttoKresch和Mrs.AngelikaKresch所创建的。 REMUS以狼头作为品牌的象征标志,其实是有典故的,REMUS就是罗马城创建者的名字,REMUS以此为名,即取其创新与领导者的意义,而相传REMUS从小是由野狼所养大成人,因此REMUS就以狼头作为企业的象征标志。 小编总结:以上是今天自己总结的五个排气系统品牌,这些品牌都是有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市场中有一定地位的,他们对于品质的追求也是孜孜不倦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注重的无非是质量、声音还有价格。这些品牌的品质都是无可厚非的。声音是需要看个人喜好的,有些人喜欢厚重的有些人喜欢咆哮的,我了解到,像AKRAPOVIC和REMUS声音都比较大,要是喜欢在马路上赚回头率可以选这个;ARQRAY最近日货比较抵制,所以我周围很少有朋友用这个牌子的,不过听说还不错啦;Repose有同一车型两种声浪选择的,低调还是咆哮可以选择,有选择的还不错;ASPEC嘛,声音说不出什么感觉,就是一听肯定知道改装过的。 价格的话,AKRAPOVIC和REMUS还是比较贵的,荷包受不起,相对的Repose 比较实惠一点,价格不是很离谱可以接受的了。以上纯属小编的个人意见,改装的学问还很大,选择好的品牌是改装成功的第一步。

四种主流数据库的比较

四种主流数据库的比较 四种主流数据库的比较2010-06-11 19 08四种主流数据库的比较目前有 许多DBMS产品如DB2、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Sybase SQL Server、Informix、MySQL等它们在数据库市场上各自占有一席之地。下面 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1)DB2 DB2第一种使用使用SQL的数据 库产品。DB2于1982年首次发布现在已经可以用在许多操作系统平台上它 除了可以运行在OS/390和VM等大型机操作系统以及中等规模的AS/400系统之 外IBM还提供了跨平台(包括基于UNIX的LINUXHP-UXSun Solaris以及 SCO UnixWare还有用于个人电脑的Windows 2000系统)的DB2产品。应用程 序可以通过使用微软的ODBC接口、Java的JDBC接口或者CORBA接口代理来访 问DB2数据库。DB2有不同的版本比如DB2 Everyplace是为移动用户提供的 一个内存占用小且性能出色的版本DB2 for z/OS则是为主机系统提供的版本 Enterprise Server Edition(ESE)是一种适用于中型和大型企业的版本 Workgroup Server Edi on(W SE)主要适用于小型和中型企业它提供除大型机 连接之外的所有ESE特性而DB2 Express则是为开发人员提供的可以免费使 用的版本。IBM是最早进行关系数据库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公司在关系数 据库理论方面一直走在业界的前列所以DB2的功能和性能都是非常优秀的 不过对开发人员的要求也比其他数据库系统更高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宕机、 死锁等问题DB2在SQL的扩展方面比较保守很多其他数据库系统支持的SQL 扩展特性在DB2上都无法使用同时DB2对数据的类型要求也非常严格在数 据类型不匹配的时候会报错而不是进行类型转换而且如果发生精度溢出、数 据超长等问题的时候也会直接报错这虽然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但是也使得 基于DB2的开发更加麻烦。因此很多开发人员称DB2为"最难用的数据库系统 "。(2)Oracle Oracle是和DB2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数据库产品也是第二个采 用SQL的数据库产品。Oracle从DB2等产品中吸取到了很多优点同时又避免 了IBM的官僚体制与过度学术化大胆的引进了许多新的理论与特性所以 Oracle无论是功能、性能还是可用性都是非常好的。(3)Microsoft SQL Server Microsoft SQL Server是微软推出的一款数据库产品。细心的读者也 许已经发现我们前面提到了另外一个名字非常相似的Sybase SQL Server这 里的名字相似并不是一种巧合这还要从Microsoft SQL Server的发展史谈起。微软当初要进军图形化操作系统所以就开始和IBM"合作"开发OS/2最终当 然无疾而终但是微软就很快的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视窗操作系统而当微软 发现数据库系统这块新的市场的时候微软没有自己重头开发一个数据库系统 而是找到了Sybase来"合作"开发基于OS/2的数据产品当然微软达到目的以 后就立即停止和Sybase的合作了于1995年推出了自己的Microsoft SQL Server 6.0经过几年的发展终于在1998年推出了轰动一时的Microsoft SQL Server 7.0也正是这一个版本使得微软在数据库产品领域有了一席之地。正 因为这段"合作"历史所以使得Microsoft SQL Server和Sybase SQL Server 在很多地方非常类似比如底层采用的TDS协议、支持的语法扩展、函数等等。 微软在2000年推出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这个版本继续稳固了 Microsoft SQL Server的市场地位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在个人计算机领域 的普及Microsoft SQL Server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很多数据库开发人员的接触 的第一个而且有可能也是唯一一个数据库产品很多人甚至在"SQL Server"和" 数据库"之间划上了等号而且用"SQL"一次来专指Microsoft SQL Server可

六大Wi-Fi芯片厂商主流产品及参数盘点

六大Wi-Fi芯片厂商主流产品及参数盘点 Wi-Fi(WirelessFidelity)凭借较高的传输速度,很长的有效距离和较高的兼容性成为了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短距离无线技术。对于产品的设计者而言,选择合适的wifi芯片十分重要,本文将盘点博通、TI等厂商的wifi芯片及其参数。 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又称802.11标准,通常使用2.4G UHF或5G SHF ISM 射频频段。连接到无线局域网通常是有密码保护的;但也可是开放的,这样就允许任何在WLAN范围内的设备可以连接上。无线保真是一个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 Wi-Fi技术的优缺点 WiFi技术的优点 (1)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 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基于蓝牙技术的电波覆盖范围非常小,半径大约只有50英尺左右约合15米,而Wi-Fi的半径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100米 (2)速度快,可靠性高 802.1 lb无线网络规范是IEEE 802.11网络规范的变种,最高带宽为l1 Mbp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Mbps、2Mbps和1Mbp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WiFi技术的缺点 WiFi技术只能作为特定条移动WiFi技术的应用,相对于有线网络来说,无线网络在其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信号会随着离节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弱,WiFi技术本身ll Mb/s的传输速度有可能因为距离的增加到达终端用户的手中只剩1 M 的有效速率,而且无线信号容易受到建筑物墙体的阻碍,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反射、衍射,使信号传播受到干扰,无线电信号也容易受到同频率电波的干扰和雷电天气等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