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主流存储厂商技术分析和比较

业界主流存储厂商技术分析和比较
业界主流存储厂商技术分析和比较

分布式存储技术及应用介绍

根据did you know(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259024.html,/)的数据,目前互联网上可访问的信息数量接近1秭= 1百万亿亿 (1024)。毫无疑问,各个大型网站也都存储着海量的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如何有效存储,是每个大型网站的架构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分布式存储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技术,下面让将会详细介绍这个技术及应用。 分布式存储概念 与目前常见的集中式存储技术不同,分布式存储技术并不是将数据存储在某个或多个特定的节点上,而是通过网络使用企业中的每台机器上的磁盘空间,并将这些分散的存储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数据分散的存储在企业的各个角落。 具体技术及应用: 海量的数据按照结构化程度来分,可以大致分为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本文接下来将会分别介绍这三种数据如何分布式存储。 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及应用 所谓结构化数据是一种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属性,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数据类型,存储在关系数据库里,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表达实现的数据。 大多数系统都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一般存储在Oracle或MySQL的等的关系型数据库中,当系统规模大到单一节点的数据库无法支撑时,一般有两种方法:垂直扩展与水平扩展。 ? 垂直扩展:垂直扩展比较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功能切分数据库,将不同功能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样一个大数据库就被切分成多个小数据库,从而达到了数据库的扩展。一个架构设计良好的应用系统,其总体功能一般肯定是由很多个松耦合的功能模块所组成的,而每一个功能模块所需要的数据对应到数据库中就是一张或多张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交互越少,越统一,系统的耦合度越低,这样的系统就越容易实现垂直切分。 ? 水平扩展:简单来说,可以将数据的水平切分理解为按照数据行来切分,就是将表中的某些行切分到一个数据库中,而另外的某些行又切分到其他的数据库中。为了能够比较容易地判断各行数据切分到了哪个数据库中,切分总是需要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来进行的,如按照某个数字字段的范围,某个时间类型字段的范围,或者某个字段的hash值。 垂直扩展与水平扩展各有优缺点,一般一个大型系统会将水平与垂直扩展结合使用。 实际应用:图1是为核高基项目设计的结构化数据分布式存储的架构图。

光存储技术与未来发展分析

2019年,第46卷,第3期Editorial 光存储技术与未来发展 ——专题导读 大数据时代对海量数据的长效低成本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主流的数据保存方法,如磁盘、磁带和固态硬盘等,都存在维护成本高、电力消耗大、记录密度低、保存时间短、读取速度慢等问题。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存储量,现有存储方式在低成本、长寿命等方面逐渐显露出问题的端倪。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存储技术,以弥补现有存储方式的不足。 以CD、DVD和BD光盘为代表的传统光存储技术,在保持数据时具有低成本和长寿命等优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近些年,由于网络传送速度的提高,经历了数代进步的光盘市场逐渐变得萧条起来。但是,面对大数据时代对长期低耗保存的需求,光存储技术又迎来了它的春天。目前,传统光盘存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数据存储行业,以全息、多维变量和超分辨等为代表的新型光存储技术也在渐渐完善和发展,有些已接近于产业化。《光存储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综述了各种光存储技术;在全息光存储方面,《光全息数据存储——新发展时机已至》概括了全息光存储技术的沿革和现状,《相位调制的同轴全息存储》综述了全息光存储在增加一维相位调制变量之后提高记录密度的有效方法,《应用于高密度存储的偏光全息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利用偏振这一维调制变量进一步提高全息存储记录密度的方法,《面向体全息存储技术的光致聚合物材料研究进展》着重回顾了全息存储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除了全息光存储利用相位和偏振增加调制维度外,利用三维空间、波长和偏振的五维调制方式可通过《基于无序金纳米棒编码的多维光信息存储》和《大容量光存储的维度扩展》两篇文章来了解;除此之外采用双光束实现超分辨光存储的技术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超分辨光存储研究进展》和《面向产业化应用的双光束超分辨数据存储技术》是这一领域的两篇代表性文章。最后我们还选择了四篇研究论文:《一种基于信息物理集成的光盘自动标识系统》介绍了光盘存储系统中对批量光盘自动标识的系统,《一种用于光盘数据存储的冗余恢复码纠错方法》介绍了一种针对蓝光光盘数据存储的数据进行纠错恢复的方法,《全息掺杂光致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定量化分析》介绍了近期热门的掺杂光致聚合物的分析方法,《GdFeCo材料全光磁反转的微观三温度模型研究》介绍了磁光存储的新进展,为快速、大面积超快激光诱导的全光磁反转提供了有效手段。 希望此次推出的“光存储技术与未来发展”专题,通过综述目前支撑光存储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基础,展现创新的光存储技术,探讨未来光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广大同行在研究未来光存储技术的物理机制,开发相应存储材料的时候,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更新我们对存储认知的传统观念,为光存储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进步。同时,推动这门古老技术的更新换代,开拓新型存储技术市场,确保我们的数据财富能够长久安全地保存下去。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对技术的评价和未来预测等观点纯属作者个人之认知,不代表本刊编辑的观点。 专题特邀组稿人: 福建师范大学谭小地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谢长生教授 暨南大学李向平教授

中国笔记本市场主流厂商产品竞争力分析(1)

中国笔记本市场主流厂商产品竞争力分析 随着用户对笔记本产品需求量的日益剧增,中国市场显示出十分庞大的发展潜力。应需而生,我国市场出现的笔记本品牌已经超过40家,而从近期发展来看,国内厂商正以在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相比之下,国外品牌在技术与品质上会略胜一筹,而国内品牌则在产品应用与价位上更容易贴近用户。在ZDC 2004年9月的品牌喜爱度调查中,华硕和联想双双挺进前四强,IBM和东芝两大国际品牌也同时入围。以下将对整体市场及前四大笔记本品牌在不同价位区间上的产品数量 和用户关注情况进行分析。 一、整体市场状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42家笔记本厂商、近1500款产品,同时根据笔记本市场的消费状况,按五个等级的价格区间进行了划分。

调查显示,当前笔记本市场以15000-20000元之间的产品数量分布最多,超过了整体的1/3,在这部分价格区间内,IBM、华硕、惠普、东芝和三星等厂商的产品数量较多;与国外相比,我国笔记本市场还属于低消费水平,因而出现了很多针对低端用户的笔记本产品。8000元以下的产品数量达到总体27.9%,在这一价格区间内,除戴尔与惠普有个别产品低于8000元以外,其它全部是国产品牌,如神舟、八亿时空、方正、清华同方、京东方等。8001-12000元这个价位区间的产品数量比例也比较高,为20.5%,在这个区间之内的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厂商分布众多。其中内地领军品牌联想在这个区间的产品占有数量最多,次之是华硕、IBM、东芝、惠普、京东方等品牌;20000元以上和12001-15000元这两个价位区间段的产品分布数量较少,分别占到10.4%和6.8%的比例。 在产品数量分布上,8001-12000元价位区间的约整体的1/5,而用户对这个价位区间产品所持关注比例却高达到35.9%,说明国内

主流存储设备的现状和优缺点分析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数据存储挑战:如,数据呈线速增长、需要保证应用性能和可用性、保证业务连续性、需要缩短数据备份,以及怎样应对复杂和难以管理的存储基础设施等等。企业随着规模不断的扩张,上述问题会日渐尖锐。站在企业的立场来看,他们迫切需要适合自身规模、满足其业务需求和预算的企业存储方案。 从直接存储到网络存储,数十年间,存储的技术发展一直在延续,却没有太多令人惊喜的突破。网络存储一词已经出现了十多年时间,其内涵十分丰富。市场之所以需要网络存储,主要是因为直接连接磁盘阵列无法进行高效的使用和管理。与直接连接存储相比,网络存储不仅增加了存储容量的利用率,而且降低了存储管理成本。由于允许IT管理人员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在多个应用之间共享磁盘阵列的存储容量,所以管理员不仅能在磁盘驱动器上缩减开支,而且还能够从一个中央位置对磁盘阵列进行维护。下面我们就对DAS、NAS、SAN、SOIP 等主流存储设备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DAS-直接连接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 DAS即直连方式存储,英文全称是Direct Attached Storage。中文翻译成“直接附加存储”。顾名思义,在这种方式中,存储设备是通过电缆(通常是SCSI接口电缆)直接到服务器的。I/O(输入/输入)请求直接发送到存储设备。DAS,也可称为SAS(Server-Attached Storage,服务器附加存储)。它依赖于服务器,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 DAS直接连接存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对于多个服务器或多台PC的环境,使用DAS方式设备的初始费用可能比较低,可是这种连接方式下,每台 PC或服务器单独拥有自己的存储磁盘,容量的再分配困难;对于整个环境下的存储系统管理,工作烦琐而重复,没有集中管理解决方案。所以整体的拥有成本(TCO)较高。由于单台计算机对数据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数据的要求,这种连接方式已经在企业的解决方案中甚少被采用了。 NAS-网络附加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存储系统主流技术比较分析

存储系统主流技术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系统现已进入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基础架构正在从以前复杂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IT 架构逐渐向以数据存储为中心的方向演变。 我公司目前技术系统已初步建成以SAN 存储(主要为EMC 的 Symmetrix DMX )为核心,NAS (主要为NetAPP 的FAS3170)存储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存储系统架构。下面将从存储系统架构、磁盘技术、存储管理和云存储等几个方面分析存储技术在我公司技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一、 存储系统架构 存储系统架构的发展由内臵存储进化为独立的外臵存储,再由直连式存储发展为网络式存储,由功能单一的SAN 存储网络发展为统一多功能存储,目前SAN 架构与IP 网络也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1.1、 内臵存储与外臵存储 传统的内臵存储是将存储设备(通常是磁盘)与服务器其他硬件直接安装于同一个机箱之内,且该存储设备是为服务器所独占使用。 外臵存储既是将存储设备从服务器中独立出来,根据与服务器物理连接的方式可分为: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 ,简称DAS )和网络化存储(Fabric-Attached Storage ,简称FAS );网络化存储根据传输协议又分为:网络接入存储(Network-Attached Storage ,简称NAS )和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 ,简称SAN )。 1.2、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 ,DAS ) 直连式存储必须依赖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的IO 读写和存储维护管理,所以数据备份和恢复必然占用服务器主机资源(包括CPU 、系统IO 等),直 内臵存储 外臵存储 Direct-Attached Storage 直接式存储(DAS ) Fabric-Attached Storage 网络存储(FAS ) Network-Attached Storage 网络接入存储(NAS ) 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区域网络(SAN )

王东临论分布式存储及系统指标

王东临论分布式存储及系统指标存储是IT核心技术 众所周知,美国是IT技术执牛耳者,几乎垄断了IT业。近些年,中国在IT 应用技术逐渐赶超美国,甚至在移动支付等个别领域已经反超美国。但是IT核心技术仍然被国际巨头把持,其中IT基础架构技术是最重要的IT核心技术。 IT基础架构技术为应用层提供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包括存储、计算、网络三大件。存储技术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很多存储从业人士认为,存储比计算和网络更为重要。不管这个观点是否得到认同,存储是IT核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存储产业长期被国际巨头所把持 在桌面级存储时代,中国是全军覆没。当年兴起的众多硬盘厂家,全部倒闭。FAT等流行的桌面文件系统,也全都是美国厂商的。 在企业级存储时代,Dell/EMC、NetApp、IBM、HPE、HDS等美日巨头处于一流水平,把持着产业,中国的华为存储几千人的团队奋斗十几年,已经达到世界二流水平,而且处于二流水平的前列,正在向世界一流水平发起冲击,但尚有一定距离。即使在中国市场,也是到了最近两年才有一些小银行开始尝试使用华为存储,其它银行的核心存储是宁愿用日本的HDS也不用华为的。 在云存储时代,AWS、Azure和Google位于世界一流,阿里云在马云的强力推动下成功位居世界二流水平,但阿里云虽然借助各种因素成为中国市场的霸主,在全球市场依然难以突破。最近,阿里云美国市场也不得不做出调整,从面向美国主流市场调整为面向做中国生意的美国企业。 区块链存储时代虽然还在孕育中,但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机会。抓住一个产业新机会,跃居世界一流水平,成为所有中国存储人的期盼。 分布式存储 分布式存储是一个有歧义的名词,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含义。在存储行业,

蓝光存储技术在冷存储领域的重要价值(总2页)

蓝光存储技术在冷存储领域的重要价值(总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蓝光存储技术在冷存储领域的重要价值据预测到2018年,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4ZB(1ZB=10亿TB)。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一样的,根据数据访问频率数据将分为热数据、温数据和冷数据。冷数据的存储已经成为存储领域十分重要的一个细分市场,冷数据的容量将会越来越大;而发展正劲的大数据技术,其价值挖掘很大一部分内容也将来自于冷存储,冷数据的存储在这个信息时代正显得越发重要。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基础设施来为冷数据存储提供服务。 人们很少去谈论这个冷冰冰、硬邦邦的大铁盒子,然而随着企业和云服务提供商(csp)正面临着数据量飞速增长,单一存储层的策略将导致存储成本的快速攀升。如果采用当前的基础架构,那么将是一笔非常不小的费用,如今人们将这些数据迁移到一个专为不经常访问的为冷数据设计的低成本存储层中,将大幅降低基础设计的成本。为了创建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和今后要求的基于云的冷存储,企业需要深入了解产生冷数据的使用模型、与各个使用模型相关的挑战,以及有助于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这一点至关重要。 究竟什么是冷数据? 北京计成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数据存储研究,特别是蓝光光盘库存储。我们所说的冷存储,并不是温度层面的冷热,也不是指的没人关注,这里的冷指的是那些很少被调用,但用户仍希望被保留的数据。然而,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说,可能定于冷存储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一些数据对于A用户来讲是冷数据,但对于其他存储用户并不是冷数据。我们需要给冷存储一个明确的定义,使业界可以根据这个定义开始设计冷存储产品,系统架构师需要根据定义来开发能够满足不同级别冷存储用户的需求,厂商要明确清楚冷存储的界定界限。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个层次的含义: 1、Polar Data Storage Collection:这个层次可能是我们永远也不会被使用的数据,也可能是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使用。我们将这个级别设定一个界限,那就是在这个数据集中,只有0.5%的数据在一年内被使用。例如,对于一个10PB的数据集合来说,一年最多数据被访问的为50TB。 2、Icy Data Storage Collection:这里是要使用的,但是不是很频繁的数据。这个集合的数据访问区间在0.5%-2%在一年的时间内,对于一个10PB的数据集合来说,一年被访问的数据不超过200TB。

BPM选型要点及主流BPM厂商评分

>>>下载主流BPM厂商评分表BPM选型要点及主流BPM厂商评分 一、概述 对BPM选型有一个基础认知 Gartner 对BPM 的定义是:BPM 是一个描述一组服务和工具的一般名词,这些服务和工具为显式的流程管理(如流程的分析、定义、执行、监视和管理)提供支持。 不是所有的BPM 产品都能包括BPM 需求的各个方面。目前市场上BPM 软件产品众多、良莠不齐,且每个厂商的产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有其特色,企业在软件选型时往往存在各种困惑。 二、选型参数

三、BPM软件选型要点 目前市场上BPM 软件产品众多、良莠不齐,且每个厂商的产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有其特色,企业在软件选型时往往存在各种困惑。我们认为,BPM 软件选型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综合比较,选择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合适产品。 1、快速实现流程自动化的能力 一个企业内往往存在大量的流程需要开发,如果采用传统的开发方式编写大量代码开发或者编写脚本,无疑效率太低,而且对开发人员的技能要求高。这就要求BPM 软件必须具备快速实现流程自动化的能力。易学易用,无代码开发方式的BPM 系统显然更受CIO 的欢迎,其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流程开发周期短,业务部门提出的流程需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上线使用,甚至能够做到由业务部门组织主持流程的上线应用;②对于开发人员的技能要求低,企业IT 部门工程师经过培训后就能独立开发流程,无需系统架构或者编程经验即可完成开发工作。 2、对业务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高度的不确定性是流程的特点之一,引起流程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流程设计与实际业务不符。需求调研不够深入、业务人员对需求表达的不清晰、不完整以及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沟通障碍,都是造成流程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原因。②业务本身在发生变化。企业的策略会根据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作调整,执行层根据策略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实际业务的调整就更为频繁,流程也会随之变动。③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提升以及外部市场竞争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不断调整。

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

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 未来10项主流存储技术分析--- -网络存储系统国内市场调研报告计算机世界市场研究中心 **1直接连接存储技术(DAS)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与高速发展,网络服务器的规模因此变得越来越大。Internet对服务器本身及存储系统都提出了苛刻要求。新的存储体系和方案不断出现,服务器的存储技术也日益分化为两大类: 直接连接存储技术(DAS, Direct-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网络技术。 服务器的直接连接存储技术一直和SCSI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一些厂商也推出了专有技术,如IBM的SSA (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技术等,由于兼容性和升级能力不尽如人意,在市场上的影响都远不及SCSI 技术广泛。Ultra 3 SCSI技术和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技术是当前直接连接存储的主流技术。 由于SCSI技术兼容性好,市场需求旺盛,因此新的SCSI技术几年来层出不穷。从最原始的5MB/s传输速度的SCSI-1,一直发展到LVD接口的160MB/s传输速度的Ultra 160 SCSI,另外,320MB/s传输速度的Ultra 320 SCSI接口也已出现并开始广泛应用。 RAID技术目前也从原来主要支持价格较贵的SCSI、SSA、FC(Fiber Channel)等设备扩展到支持廉价的UDMA(IDE)设备。RAID逐渐褪去"贵族"的外衣,"RAID Everywhere"也成为一些致力于存储的专业厂商的发展目标。据IDC的预测,未来几年中,全球服务器的平均增长率为19%,而RAID设备的平均增长率为38%。 **2存储网络技术 存储网络技术是近年来出现并高速发展的最新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且动态扩展能力极强。但由于应用主要集中在企业级,价格也始终居高不下,因而很少进入中低端服务器用户的视野。由于缺乏统一的业界标准,因此存储网络技术还不统一,各厂商都以解决方案的形式来提供产品,如SAN(Storage Area Network)。但许多基于工业标准的网络存储方案已经开始得到应用,较有代表性的有光纤通道技术(Fibre Channel)、分布式网络存储(EtherStorage)和Infiniband等。目前基于Fibre Channel的应用方案最多,成熟的产品也很多;分布式网络存储则是基于标准以太网的低价存储网络解决方案,利用现有以太网和SCSI 技术就可以构建;而Infiniband是Intel推动的IA-64架构的核心存储技术,在未来几年中,将会有较大发展。 **3SCSI技术 从SCSI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SCSI协议的V1版本仅规定了5MB/s传输速度的SCSI-1的总线类型、接口定义、电缆规格等技术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SCSI协议的V2版本作了较大修订,遵循SCSI-2协议的16位数据带宽、高主频的SCSI存储设备陆续出现并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也使得SCSI技术牢牢地占据了存储市场。 SCSI-3协议则增加了能满足特殊设备协议所需要的命令集,使得SCSI协议既适应传统的并行传输设备,又能适应最新出现的一些串行设备的通信需要,如光纤通道协议(FCP)、串行存储协议(SSP)、串行总线协议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最大传输速度并不代表设备正常工作时所能达到的平均访问速度,也不意味着不同SCSI 工作模式之间的访问速度存在着必然的"倍数"关系。SCSI控制器的实际访问速度与SCSI硬盘型号、技术参数,以及传输电缆长度、抗干扰能力等因素关系密切。提高SCSI总线效率必须关注SCSI设备端的配置和传输线缆的规范及质量。 **4RAID技术 RAID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但由于其价格比较昂贵,配置也不方便,缺少较为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其应用并不十分普及。据统计,全世界75%的服务器系统目前没有配置RAID。由于服务器存储需求对数据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RAID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

分布式存储发展趋势及技术瓶颈分析

内容目录 1核心观点 (3) 1.1核心推荐逻辑 (3) 1.2我们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3) 2分布式存储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 (3) 2.1以IPFS 协议为代表的分布式存储带来新思路 (3) 2.2分布式存储将带来互联网基础架构变革 (7) 3分布式存储开辟互联网基础设施产业新格局 (9) 3.1分布式存储开发新的存储市场 (9) 3.2分布式存储已和传统存储不断融合应用 (10) 4分布式存储面临的技术瓶颈与发展机遇 (12) 4.1数据价值分层是分布式存储经济激励的关键 (12) 4.2I/O 性能瓶颈需要底层和应用层联合优化解决 (13) 4.3服务质量保障 (15) 4.4在应用、运营层面中心化组织与分布式存储将进一步融合 (15) 图表目录 图表1:IPFS 协议的分布式系统 (4) 图表2:IPFS 协议构架 (4) 图表3:集中化的版本控制系统 (5) 图表4: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 (5) 图表5:Merkle DAG 数据结构及功能特点 (6) 图表6:DHT 网络工作原理 (6) 图表7:全球数据圈每年规模 (7) 图表8:IPFS 协议关注的基础问题 (7) 图表9:IPFS 与HTTP 协议的对比 (8) 图表10:IPFS 与HTTP 寻址方式对比 (8) 图表11:全球数据量增长状况 (9) 图表12:中国云存储市场规模及增速 (9) 图表13: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增速 (9) 图表14:个人云盘行业用户渗透率及MAU (10) 图表15:储迅部分合作伙伴 (11) 图表16:高性能分布式文件系统 (11) 图表17:CRUST 技术架构:工作量证明层MPoW、区块链共识层GPoW 及分布式云存储/计算层 (12) 图表18:CRUST 部分合作伙伴 (12) 图表19:数据价值分层是分布式存储经济激励的关键 (13) 图表20:IPFS 与HTTP 性能对比:远程读取操作的平均延迟 (14) 图表21:IPFS 与HTTP 性能对比:远程读取操作的延迟范围 (14) 图表22:IPFS 与HTTP 性能对比:远程读取操作的吞吐量 (14) 图表23:分布式存储面临的技术瓶颈与发展机遇 (15)

国内主要网络设备厂商

得益于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投入,国内网络市场非常繁荣,目前市场中有着数量众多的网络设备提供商,常见的厂商包括:思科(CISCO),瞻博网络(Juniper)、华三通信(H3C)、Force 10、博科(Brocade)、Exterme、HP Procuve、华为、中兴、迈普、博达、神州数码、锐捷、D-LINK、TP-LINK、联想、NetGear、华硕、TCL、腾达、`金星等。 针对这些常见的网络设备厂商,根据厂商实力、技术研发实力、服务能力等,进行简单的分析:第一梯队:ciscoJuniperH3C 在网络设备厂商中,思科、瞻博、华三是目前市场上的最主流供应商,三家厂商各有擅长,在各自领域内都有非常出色的业绩。 思科 作为一家传统的网络通信产品供应商,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网络设备份额,其产品做工精良、运行稳定,在网设备最长记录为12年,是当之无愧的网络通信老大。 优势:全球第一批网络厂商,和施乐、3COM等以太网始祖为同一时代公司,技术积累深厚,对行业理解深刻,引领技术潮流,产品技术过硬; 劣势:在国内不提供原厂服务(在北美和欧洲都是提供原厂服务),全部依靠渠道完成服务交付;设备价格高,基本为国内最高价格,性价比不足。 Juniper Juniper为思科部分员工离开后创办的网络通信公司,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技术品牌,在行业内突出的产品不是其网络设备而是安全设备,号称全球技术最先进,其实Juniper的网络产品在全球骨干都拥有非常大的份额,约35%的骨干路由器为Juniper提供,国内很多厂家也通过OEM方式销售Juniper路由器,其交换机产品线为新推出,正在加强对企业网的投入,意图获取更多份额; 优势:良好的技术品牌和口碑,相对而言,产品线较全; 劣势:在国内没有原厂服务,国内渠道资源不足,在产品及服务交付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主流超融合厂商技术优劣对比

主流超融合厂商技术对比 超融合基础架构(HCI)是继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之后的一次重大IT技术革新,其特点是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将各个计算节点(Hypervisor)的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存储资源池,给虚拟化平台提供存储服务,实现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的统一管理和资源的横向扩展,保障用户业务的高可用。 在超融合基础架构中,虚拟化是基础,而分布式存储则是超融合的技术核心。从架构而言,HCI的分布式存储通常有两种方式来支持虚拟化,一种是以Nutanix NGFS为代表的采用控制虚拟机方式支持Hypervisor,如图一;另一种是直接在Hypervisor中集成分布式存储功能,如VSAN。业界除了VSAN外,其它HCI全部采用控制虚拟机方案支持VMware虚拟化,而对于KVM虚拟化,各厂家采用在物理主机中实现分布式存储功能。 图一 主流的超融合厂商有Nutanix(NGFS),VMware(VSAN),以及国内新兴代表力量如华为(FusionCube),H3C(OneStor),SMARTX(ZBS),深信服(aSAN),和道熵(Titlis)。 其中Nutanix的NGFS和SMARTX 的ZBS 脱胎于Google的GFS分布式文件系统;华为的FusionCube和H3C的OneStor是基于Ceph的定制化开发;而深信服的aSAN则是基于GlusterFS;VSAN在很大程度上和Ceph架构类似;而道熵的Titlis分布式存储在接口层兼容了标准Ceph接口,底层采用了磁盘阵列中常见的存储虚拟化技术。 根据对超融合产品的重要程度,我们选择了几方面的技术功能进行了相关考察: 1、抗xx错误 2副本或3副本机制可以保证在硬盘损坏甚至节点宕机的恶劣环境下,仍然保持高可用。但是面对“静默错误”的情况,分布式块存储的副本机制则无能为力,腾讯云在不久前的“静默错误”风波证明了这一点,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用户的所有数据全部丢失,无法修复。静默错误译自英文:

各厂商高端存储产品技术对比

各厂商高端存储产品的技术对比

目录 1背景信息....................................................... 2技术指标列表................................................... 大型号指标列表 ............................................ 小型号指标列表 ............................................ 3体系结构分析................................................... HDS USP V/USP VM体系结构——先进的统一星型网络架构.......... EMC DMX-4/DMX-4 950体系结构................................. IBM DS8300 Turbo/DS8100 Turbo体系结构——落后的双控制器结构. 4Cache技术分析................................................. HDS USP V/VM缓存技术........................................ EMC DMX-4缓存技术........................................... IBM DS8000缓存技术.......................................... 5缓存并发访问能力比较........................................... HDS USP V缓存并发数......................................... HDS USP VM缓存并发数........................................ EMC DMX-4/DMX-4 950缓存并发数............................... DS8300缓存并发数............................................ 小结 ...................................................... 6IO性能........................................................ 测试结果公开网站 .......................................... DS8300测试结果.............................................. USP V测试结果............................................... 对比 ...................................................... DMX-4/950测试结果........................................... 7存储虚拟化整合技术.............................................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的研究与分析——李世敏——1143041362

2014/10/17 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式存储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李世敏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 of Distributed Storag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nalysis LI Shi-Min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City ChengDu,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2586975148@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259024.html, Abstract: cloud computing describes a new IT service value based on the Internet, use and delivery mode, is a combination of data sharing and Shared services computing mode.As the cloud of promotion and popular, how high rate, low cost of storage and management of large amounts of data generated in the clouds,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study of major enterprises and organizations, which requires good cloud structure design, data storage and processing pattern and cloud storage platform.From the combin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and cloud storage technology, aiming at how to improve the scalability of the storage, fault tolerance and lower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storage, such as target, from the design of the data center network, data storage, etc were summarized, the key technology in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storage, and on this basis, to the cloud environment of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 under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ummarized and expounded.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The data center;Data storage way;Storage challenges 摘要: 云计算描述了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的IT服务增值、使用和交付模式,是数据共享与服务共享计算模式的结合体。随着云计的推广和流行,如何高速率、低成本储存和管理生成于云端的大量数据,也成为各大企业和组织研究的重点,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云结构设计、数据存储及处理模式和云存储平台。从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的结合入手,针对如何提高存储的可扩展性、容错性以及降低存储的能耗等目标,从数据中心网络的设计、数据的存储方式等方面对当前分布存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云环境下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 云计算;数据中心;数据存储方式;存储挑战 1 引言 云计算是随着计算、存储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共享基础资源的商业计算模型,被誉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云计算不同于传统的以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本地计算,它以互联网为中心,通过构建一个或多个由大量(百万级以上)普通机器和网络设备连接构成的数据中心,把海量的数据存储到数 1

六大Wi-Fi芯片厂商主流产品及参数盘点

六大Wi-Fi芯片厂商主流产品及参数盘点 Wi-Fi(WirelessFidelity)凭借较高的传输速度,很长的有效距离和较高的兼容性成为了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短距离无线技术。对于产品的设计者而言,选择合适的wifi芯片十分重要,本文将盘点博通、TI等厂商的wifi芯片及其参数。 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又称802.11标准,通常使用2.4G UHF或5G SHF ISM 射频频段。连接到无线局域网通常是有密码保护的;但也可是开放的,这样就允许任何在WLAN范围内的设备可以连接上。无线保真是一个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所持有。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 Wi-Fi技术的优缺点 WiFi技术的优点 (1)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 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基于蓝牙技术的电波覆盖范围非常小,半径大约只有50英尺左右约合15米,而Wi-Fi的半径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100米 (2)速度快,可靠性高 802.1 lb无线网络规范是IEEE 802.11网络规范的变种,最高带宽为l1 Mbp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Mbps、2Mbps和1Mbp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WiFi技术的缺点 WiFi技术只能作为特定条移动WiFi技术的应用,相对于有线网络来说,无线网络在其覆盖的范围内,它的信号会随着离节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弱,WiFi技术本身ll Mb/s的传输速度有可能因为距离的增加到达终端用户的手中只剩1 M 的有效速率,而且无线信号容易受到建筑物墙体的阻碍,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反射、衍射,使信号传播受到干扰,无线电信号也容易受到同频率电波的干扰和雷电天气等的影响。

最新安防行业存储主流技术剖析

安防行业存储主流技 术剖析

物联网知识 在安防日夜发展的今天,抑或今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哪一种存储技术会引领**,其目前的市场主流技术都有哪些呢?本文为您解答。 安防存储需求 首先,安防存储对于海量存储的需求。监控数据是7×24小时写入,存放时间从7天、15天......甚至到1年,数据量随时间增加线性增长。对于一个平安城市项目而言,总的监控路数通常几千到上万路,上千TB的项目比较常见,这对于传统的存储行业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性能的要求。视频监控主要是视频码流的写入,表征性能的是存储能支持多少路码流(通常是384Kbps-2Mbps)。在多路并发写的情况下,对带宽、数据能力、缓存等都有较大影响,对存储的压力很大,这时候存储需要有专门针对视频性能的优化处理。 第三,安防存储价格的敏感。安防监控行业的海量存储,由于总容量大,造成总的价格成本上升。反而言之,对单位容量成本(每TB价格)的要求很高。 第五,集中管理的要求。安防监控应用中,由于需要大量存储设备,存储设备中的海量数据,必须被有效的管理起来,对最终用户的使用提供方便、可靠、透明的支持。 最后,网络化要求。TCP/IP网络是安防监控技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网络基础,基于TCP/IP网络的存储技术将在安防监控技术网络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对以上应用的理解,存储给了我们一个值得借鉴的结论:监控领域的安防存储可能朝着两大领域发展,一对于节点不是太多的中小型应用中,NVR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次是大型的监控系统,视频管理平台+SAN存储(以ISCSI存储为主)仍旧是大型监控系统的不二选择。 安防存储技术 1、DVR存储。DVR存储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存储模式,编解码器设备直接挂接硬盘,目前最多可带8盘硬盘。但由于编解码设备性能的限制,一般采用硬盘顺序写入的模式,没有应用RAID冗余技术来实现对数据的保护。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大,单片硬盘故障导致关键数据丢失的几率在同步增长,且DVR性能上的局限性也影响了图像数据的共享及分析。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价格便宜,使用起来方便,通过遥控器和键盘就可以操作;DVR方式适合于小规模、分布式的部署。国产DVR产品例如海康、大华的产品,都已经十分成熟。 2、编码器直连存储。编解码器外挂存储设备,通过编解码器的外部存储接口连接,主要采用SATA、USB、iSCSI和NAS等存储协议扩展。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编解码器容量的再扩展,适合于中小规模安防存储的部署,监控视频数据通过RAID技术在可靠性上得到了一定保证。 其中SATA/USB模式采用的直连方式,不能共享并且扩展能力较低,目前应用逐渐被淘汰;IP网络(iSCSI和NAS)方式下具有更好的扩展能力和共享能力。比如的系列网络存储产品就可和多个主流厂商的编码设备实现视频数据的直接写入,减

超融合厂商产品与技术比较分析

超融合厂商产品与技术比较分析

一、超融合基础架构市场现状 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或简称“HCI”)是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终极技术途径。HCI在目前国内市场销售非常火爆,除了传统的联想、华为、H3C等硬件厂商,甚至还有深信服这类安全厂商也在做HCI产品。其他新兴的厂商有达沃时代、大道云行、StorWind、青云HCI、SmartX等,这些厂商的市场份额虽然不大,但是每个产品却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厂商的特点,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环境。 HCI市场能够实现快速的增长,一是随着软件定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带动X86开放架构市场的兴起,HCI成为了IT基础设施进化的必然结果。二是对传统架构的创新,在IT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上相比传统架构更加灵活,特别是超融合系统的分布式存储架构。 HCI在数据中心中承担着计算资源池和分布式存储资源池的作用,极大地简化了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而且通过软件定义的计算资源虚拟化和分布式存储架构实现无单点故障、无单点瓶颈、弹性扩展、性能线性增长等能力。 通过超融合架构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市场上的HCI领导者是Nutanix和VMware这些软件厂商,而不是传统的IBM和EMC之类的硬件厂商,因为硬件厂商还是想通过核心硬件产品占领市场。但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软件和硬件厂商已经走到了一起,共同发布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 2015年初,EMC基于VMware的超融合软件EVO:RAIL,EMC推出了VSPEX BLUE超融合系统,据说从打开电源到配置好虚拟机只需要不到15分钟的时间。2016年,EMC又推出的VxRail,是VSPEX BLUE 的升级替代版,VxRail是VMware与EMC独家合作的产品。2016年,联想与Nutanix建立了全球合作协议,联想设计了计算和存储融合的超融合解决方案,正式发布了基于联想X86服务器并搭载Nutanix 软件的HX系列全新超融合产品家族。VxRail和联想HX都可以在单一系统中实现虚拟化、计算、存储、

明晰三种常见存储技术

明晰三种常见存储技术:DAS、SAN和NAS 随着企业网络应用的时间和应用的数据量的加大,企业已经感觉到存储容量和性能落后与网络的应用发展需求,特别是流媒体企业,在这种应用条件下满足用户的存储需求的技术应用诞生,DAS、NAS和SAN三种存储技术成为当今主流的存储技术。 发现自己知识还是非常匮乏的,首先我还是来总结一下基础知识吧,当然这些都是存储互联网上找到的资料,原创不属于本作者,这里也是为了分析存储知识而已。希望能够跟更多的人来探讨存储,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存储的分类,根据服务器类型分为:封闭系统的存储和开放系统的存储,封闭系统主要指大型机,开放系统指基于Windows、UNIX、Linux等操作系统的服务器;开放系统的存储分为:内置存储和外挂存储;外挂存储根据连接的方式分为: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简称DAS)和网络化存储(Fabric-Attached Storage,简称FAS);网络化存储根据传输协议又分为:网络接入存储(Network-Attached Storage,简称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简称SAN)。 是不是看着有点乱,那我们对照下面的图片来看一下,这样也许就会清晰多了。 DAS存储 DAS存储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应用中,DAS是最主要的应用模式,存储系统被直连到应用的服务器中,在中小企业中,许多的数据应用是必须安装在直连的DAS存储器上。 DAS存储更多的依赖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的IO读写和存储维护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要求占用服务器主机资源(包括CPU、系统IO等),数据流需要回流主机再到服务器连接着的磁带机(库),数据备份通常占用服务器主机资源20-30%,因此许多企业用户的日常数据备份常常在深夜或业务系统不繁忙时进行,以免影响正常业务系统的运行。直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