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圆锥的认识评课稿篇目一: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甘在老师新授了《圆锥的认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和高屋建瓴处理教材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节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本课从?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

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3、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

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般的人,包括学生,他们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

在本课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信息,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4、一点建议——课前准备圆锥体实物,上课时带进课堂。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篇目二: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这学期我校的“中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展示精彩课堂”听、评课活动本周又开始了,带着欣赏与学习、借鉴与提高的心态,我每天都按时走进学校骨干教师的课堂取经。今天早自习快下的时候,学校忽然停电了,心里还在想,今天上课的老师是不是要做调整,往后推一天再上?正在做两手准备时,同组的其他老师说今天照常听课。已经听惯了借助多媒体和教学课件上课的我们,今天停电不能用电教设备了,会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呢?带着疑惑、好奇和一点点担心,我走进了本校钱老师的数学课堂。

上课伊始,老师直奔主题,在黑板上贴出了三幅自己手绘的简笔画图:绒线帽、陀螺、神舟七号火箭,抛出了问题:这三幅图片中的物品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观察后很快回答:这三幅图中都有圆锥形。老师让学生指出具体在哪个部位有圆锥形,学生也很快指出了,接着又让学生看书上的圆锥形物品,从实物图中初步感知圆锥的形状,接着,钱老师又贴上了自己用画图纸画的圆锥的几何图形,抽象出圆锥的实体,从具体实物过渡到抽象图形,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说出圆锥的组成和特征,引出圆锥由一个底面、一个侧面和一个顶点组成,底面是圆形,侧面是曲面,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圆锥的本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环节设计合理。接下来钱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圆锥有高吗?哪是圆锥的高?学生根据学习圆柱体的经验,很快也回答出圆锥的高就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并用三角板在几何图形上演示了圆锥高的画法,并引导学生质疑: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并看书上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再动手亲自用书上的方法测一测,又叫了两名学生上讲台前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时容易出现误差的地方,明确不能沿母线用三角板的直角边测量圆锥的高,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认识,措施得力,点拨及时,指导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的教学理念,很值得我学习。第三个环节,钱老师通过一个游戏环节:把一个小直角三角形绑在一根小棍上,以小棍为轴不停旋转小三角形,让学生观察会形成什么图形,再次由面到体让学生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还调动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钱老师的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由易到难,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小黑板上找出不同方向放置的圆锥的高,再次强化对圆锥高的正确认识,再动手用附页上的圆锥展开图做圆锥模型,完整地进行完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在每个环节上,最后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总结,既简洁又清楚。

就这样一节没有用电教设备上的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不急不躁,学生扎实沉稳,课堂实效很高,师生都感觉轻松,听课的老师更是觉得兴味盎然,轻松有趣,这样的课真好,少了作秀似的热闹,看电影似的喧哗,多了些学生真实、扎实、丰实的收获,我欣赏这样平时的课堂风格,也将努力向这个目标前进,提高自己的课堂实效和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 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生活中的负数”一课很好的结合了“生活”,教师用心寻找数学原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用心去学,用心去想,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数学源于生活,学在身边。 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 让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正负的概念,接着很顺利的将问题抛出:盈利次用什么表示?引导真实而具体,学生非常感兴趣了,消除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闪烁出很多思维的火花。 二、数学重于思考,从身边学。 整节课执教教师都是围绕“生活中的负数”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认识负数的大小及表示方式是通过出示温度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等活动来进行的,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负数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感受与理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三、数学需要尊重,从我做起。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

(完整版)《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稿 宁县开发区中学王寓锋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这一教学内容分为两段进行学习。第一阶段,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王金池老师讲的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内容。教学重点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是: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认为王金池老师这节课有这几个方面做的很好: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王金池老师创设了为学生带来熟知的好朋友“喜洋洋”的教学情境,并且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以开火车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以动物运动会吹泡泡的形式调动学生等等。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景能拥有生动、兴趣盎然的课堂。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新知识的教学其实就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跳首先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就摘不到苹果,太高伸

手就可摘到。起点体现了一个基础,跳体现了一种迁移、创新和跨越。在《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教学上这个起点就是《用2 —6的乘法口决求商》,在王金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这种方法的迁移。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些环节都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迁移。 三、巧妙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观念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教书就是教教材,就是把课本从头到尾一致不变的讲述出来。本节课教材的主题图是快乐的节日,它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王金池老师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的整合起来:先出示“有56面小旗,每行挂7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挂几行?”引导学生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并求商。最后再变式为:有56面小旗,平均挂8行,每行挂几面?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变式”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学习的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在教学第一个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两个除法算式后,没有结束学习下一个信息,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两个除法算式的异同:有的学生说条件不同,问题不同;有的学生说每个算式想的口诀都一样……,层层贴进,没有教师一份强加的成份。在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总结之后,利用“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今天,观了老师执教的《自行车里的数学》一堂课,我感触颇深。总的说来,王老师的这这一堂课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引领人。”一节课下来,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现就本节课谈一点自己粗浅 的看法。 其次,在讲授新知这一环节,王老师把握住了这一教学重点。她先引导学生说出自行车是怎样转动的,这就是按照《课标》的要求:“要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解 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逐步的引导中,老师总结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方便,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奠定了 基础。 然后,通过新知识的讲授后,王老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练习这一环节,王老师照顾了全体学生,先进行简单的练习,再逐 此文转自步推进,进行稍微复杂一些的练习。练习时,王老师还是 以学生为主,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汇报交流。在探究问题时,她 还适时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 王老师不仅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还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课堂上她能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 对学生有些不太准确的回答也能及时给予纠正。由于老师对学生的 重视,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层层的练习中学到了新知识,并把它们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这就印证《课标》中提出的:“生活 中有数学,数学中也有生活”的原则。从王老师的这一堂课,我学 到了很多,为我今后的教学获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课稿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 课稿 昨天,向老师学了《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这节课,觉得上得很好,下面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 一、巧妙地构思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安排了复习,既巩固了已学的口诀,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对于乘除法计算的重要。然后安排了一个孩子学过的儿歌《九九歌》,学生觉得语文上的儿歌还可以放在数学课上来探索,很有趣,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在对儿歌的初步探索中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主环节时,洪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图,找到规律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编写口诀,找出口诀规律帮助记忆口诀,在学生有了一定记忆的基础上,练习了几组乘除法有关联的题组,并进行小结:一般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书中的教学内容到此结束,洪老师又增加了9星瓢虫,9元超市两道有趣的题,学生在主动解题的过程中又一次巩固了口诀。然后又回归到开头的《九九歌》上,找出了蕴藏其中的9的口诀,然后学生心中豁然开朗,为什么叫九九歌,原来如此啊,既加深了对口诀的记忆,又体会到儿歌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数学。 这样首尾相接的教学设计有趣,完整,又层次清晰。

二、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学过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多次编口诀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诀中蕴含的规律来记忆口诀并加以应用。洪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出了口诀中的好多规律:十位数+个位数=9,得数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刚好相反,1个9比10少1等等,学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效果是明显的。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学生较好地应用了口诀去解决。 三、合理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学中洪老师没有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发现星星方格图排列规律后学生独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写,同桌讨论编写口诀、探索口诀规律、如何记忆口诀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灵活地设计了板书内容。 书中星星方格图表格是横着的,洪老师将它竖着画,更方便编口诀,和编出的口诀相对应,直观地帮学生理解了口诀含义,方便了学生找规律。 五、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洪老师对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大体上比较合理,因此,一节课下,也刚刚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没有对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的全盘把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郑晓娜 我听了黄超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的这堂课,总体感觉好比是一节随堂课,然而却是非常的扎实、有效。下面我从三点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想。 一、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黄老师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黄老师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上课伊始,教师给出汽车实际长度375厘米,模型长度为15厘米,要求学生写出汽车模型与实际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接着,教师又给出汽车实际高度为150厘米,模型高度为6厘米,再次要求学生写出模型与实长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师: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黄教师马上给出六组让学生辨别是否可以组成比例。辨别了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中,黄老师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辨一辨、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比例在数学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二、有效课堂教学

这节课,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学难点。黄老师突破难点教学中,不是通过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引起注意,而是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了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三、练习设计有效 黄老师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起到的很好的巩固作用。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材的不同规格的国旗主题图被嫌弃,那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得到挖掘与开发。另外,黄老师没有提到两个分数形式的比组成的比例。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评课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5、16页信息窗1。 教学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冰淇淋盒,引发学生提出“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认识圆柱、圆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大小不一自制圆柱或一个圆锥形模型若干个。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学生的体验出发,让课程更贴近学生所熟悉事物,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到学习数学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里老师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并认真地实施,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节课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前面3个气球上分别写着数字7、14、21,让学生观察,接着把后面4气球上数填完整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识7的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老师还创设一个富有人文性的古诗情境,告诉学生《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也有乘法口诀,让小朋友找找看。学生在这个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新授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2——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已交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老师让学生根据每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做转转盘游戏等练习,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六年级数学听评课总结

听评课总结 六年级数学 本学期的组内相互听课,已经结束。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们都精准备,虚心学习,中肯评课,认真总结。老师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显各自的风采,都讲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到的教风,让听课的老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活动中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与,精心备课,亮点纷呈老师们在本次讲课活动中讲得都很成功,这都是与课前精心备课分不开的。老师们不但精心地备教法、学法,还精心地选择制作切实可行的教具,使教学直观,使训练到位。严密考虑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发挥自身优势,讲出自己的特色在本次听评课活动中,大部分老师教学思路新颖,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注重了自身的形体语言的运用,使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有的老师语言亲切,善于组织和调控课堂。有的老师善于开拓思路,激发创新,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力求语言精当,虽言语不多,但多点睛之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易老师的课堂,他的语言风趣幽默,知识体系把握到位,及时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很好多,但多点睛之处。他的语言风趣幽默,知识体系把握到位,及时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很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拓宽思路,发现规律,从而掌握方法。

三、小组合作式的学习逐步成熟本次活动中,老师们都特别注重运用我校的“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互动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较上学期,我们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小组合作式学习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当然,在本次活动中,我也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使自己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在听课评课中,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法,真是受益颇丰。 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生“读一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三、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五、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如-3。 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 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分正整数,正分数和正无理数。 3、正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4、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 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6、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 10 8=80﹪,六折五=0.65=65﹪。 2、成数: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现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3、税率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

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 = 总收入×税率 4、利率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 或: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利息税率 或: 税后利息=利息×(1-利息税率) 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 1、圆柱:以矩形的一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圆柱。如蜡烛、石柱、易拉罐等。 圆柱由3个面围成。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S表=S侧+2S底=2πr(h+r)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S侧=Ch(注:c为πd) 3、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青水镇中心小学何明斌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甘在安老师新授了《圆锥的认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和高屋建瓴处理教材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节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本课从?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二: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一、优点: 第一,教师教态大方、自然;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7的乘法口诀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七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教者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归纳起来本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飞机――汽车――轮船),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三、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镇级教研评课稿 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4 1块就是43块,而3块的41相当于1块的43,也就是43块。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总结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

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第一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2篇 篇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评课记录 在这节课中,代老师紧紧抓住新课标中“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理念,从备教材、用教材、备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备课,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代老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 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和圆锥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和圆锥的初步表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你对圆柱体和圆锥体有哪些认识”

有个别学生汇报了他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分别用纸做了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一个正方体,用同样重的重物放在这两个物体上,结果他发现圆柱体比较稳固,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学生的勤学好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这一节课中,代老师提供了多次的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认识圆柱的特征之一: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提了一问题: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两个底面是相等的“ 一问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研究、讨论等活动,很快学生就有了多种方法: (1)把圆柱物体的盖与另一个面重叠,看是否重合; (2)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面积看是否相等; (3)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周长看是否相等; (4)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压在橡皮泥中弄一个洞,再把圆柱的另一个底放进这一个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时,学生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再认真思考:“圆柱的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两周前,我们听了赵老师上的一节数学教研课《7的乘法口诀》。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就教材而言,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显得很枯燥,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赵巧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 —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与7有关的话题,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直观生动的活动情境。课的一开始,通过用三角形拼小船”的情境,很直观的帮助学生展现了1只小船需要7个三角形,2只小船需要2个7的三角形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加法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并让学生根据表格说出1个乙2个7是14,21是几个7相加的和,28里面有几个7等等,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算式来源,也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为后面学生编写乘法口诀作了很实在的准备。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 7 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表格填写

的结果和以前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7 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7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知识处理方面,能够用“摘苹果” ,观察古诗词,以及找出《西游记》歌词的数字中隐藏的乘法口诀,算七星瓢虫的星星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 《 7 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整节课,赵老师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 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 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找规律背口诀时,我觉得还是看算式找规律更清楚些,便于学生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 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习。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 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 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 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 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 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 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巧用网络技术,设计生动课件。 根据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恰当好处。教学中,王老师通过演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理解6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一 个鸽舍里有2只鸽子。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早上,观摩了张老师的课,有三点体会和感受。 一、精彩的预约 张老师设置了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从七个方面对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和分析,从中体现了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质疑,注重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包括学具的准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兴趣。 二、和谐的实施 从教学方式来看,张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构建了从“问题情境——数学 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 有用。 从激发学生思考来考虑,圆是平面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区别 较大,教师能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能力。数学思考即数学思维,在三维目标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 考就能学好数学。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的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张老师的课,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这方面做到了发 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成长的质疑 数学知识背景的了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课堂上老师说有四种方法来画圆,其实剪刀和圆规来画圆是同出一辙,原理一样。画圆经历了借助实物磨印,到借助绳子或木棒来画圆, 最后才到圆规,这些只是工具的演变过程,并不能说用什么工具来圆,就有几种方法。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除了半径,还应有直 径和周长,这三者都是决定圆的大小的因素,说法不同,性质相同。 总之,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是为“有效性”而展开,“是否有效”应作为每一节课前和课后询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特级教师刘可钦提出课堂教学三境界: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启迪智慧,三是点化生命,愿老师们为第三种境界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