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3、情感目标: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司芬克斯之谜”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2、思考问题: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

3、引出课题: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

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阅读材料:教材134页“狼孩儿”并谈谈对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理解。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1)分析例子:“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繁华的村庄里,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觉得这世界太繁华、太喧闹。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想入非非,自言自语地说:“这世界上如果只留下我和一个漂亮的姑娘做我的妻子,那该多好啊!”他刚说完,忽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风过后,只有他和一个漂亮的姑娘面对面地站着,其他的一切都消失了。这时那姑娘说道:“哎!我说夫君啊!你要世界只留下咱俩人,那我们靠啥过活啊!”小伙子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说道:“我的贤妻啊,你想得

真是太周到了,那就出现一些田地和农夫吧。”话音刚落,他的眼前便出现了一些田地和农夫,农夫们便开始在田地里耕作了。这时,他的妻子又跺跺脚说:“夫君啊!你真是太糊涂了,光有谷,没有水和柴,谷子不辗成米,怎样煮饭吃啊!”小伙子听了拍了拍脑袋说:“那就留下山林、水井、樵夫和风车吧!”说着,这些东西就都来了。可是,姑娘又低头想了想,着急地说:“不行,不行,没有锅,我们怎样烧饭,没有床、被子、枕头,我们怎样睡觉呢?要有床,就要有木工,要有被子、枕头,就必须有种棉、纺纱和织布的人……”小伙子听了姑娘的话,又要来了木工、种棉人、纺纱和织布的人……就这样,姑娘点一样,小伙子就要一样,不到一会儿功夫,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小伙子心里一惊,醒来了,原来是一场梦。

(2)思考问题: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想象?离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个人能否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你是否想过逃避现实,找一个“世外桃园”去享受人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强调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有的人却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片面地认为张扬个性就不需要尽社会责任,像上面那位小伙子一样,只想建立以我为中心的两人世界,这样的梦能成真吗?

二、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

1、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二、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程度和传统文化等条件,都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2、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神舟七号”精彩瞬间。

3、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第一,要尊重人。

第二,要主动关心人。

第三,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多媒体展示: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不一会儿,成群的鸟雀飞来。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这时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有人对他说:“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能追得上啊?”鸟师答道:“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说罢,他仍紧追不舍。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争竞,闹成一团,不一会会,整个鸟网当空落下。鸟师连忙上去,所有这些鸟儿都被捕获。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小团体主义主要表现在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小团体主义危害:使国家有限的建设资金分散,科研力量分散,建设布局分散,导致基本建设战线过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但生产集中率低,经济效益低,各个企业的竞争力减弱。

小团体主义实质: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3)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这就是说集体主义从内容上看,是与个人主义根本对立的,水火不容的,所以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反对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个人主义的危害性:

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

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从结果看,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

第三,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的至上性,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

三、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1、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1)创设情境:《扬州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消息:17日清晨,扬州一位老太太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位小伙见状赶紧上前搀扶起老人,但小伙的伙伴却嚷道:“你赶紧松手,老太太要是说是你撞倒的,你麻烦可就大了!”小伙马上松手跑掉,老太太再次摔倒在地,伤势变得严重了,股骨头跌碎、胳膊和腿都骨折了。

消息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成为网友们讨论的大热点。大家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世道人心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真的面临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了吗?

(2)思考问题:如果你是文中的小伙子会怎么做?为什么?

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3)总结:所谓的公,就是社会或社会利益;所谓的私就是个人或个人利益。公和私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表现在,它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对象及其要求。其统一表现在,对全局而言为私的利益,在一个局部就是公的利益;对局部而言为公的利益,在全局就是为私的利益。

(4)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要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

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还要走出享乐主义的误区。

2、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所谓的义是指道德原则、道义等;所谓的利是指利益、金钱。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可以统一在公共关系上,公共利益既是利益财富,又是道德目的,在这里金钱和道德得到统一;两者又有对立的一面: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与利不能兼得。

(1)分析例子:“英雄永生,大爱长存”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以身殉职的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5名机组人员来自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机长邱光华,即将退休的他其实本可不参加这次救灾的飞行。地震发生后,团党委决定让他负责地面指挥。但他坚决要求到救灾第一线,他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年轻的飞行员们尽快成长起来。”年轻的飞行员李月和空中机械师陈林,也都是主动请求执行这次飞行的。就在失事前,他们分别执行了11个和44个架次的救灾任务,不仅承担着副驾驶和机械师的职责,而且要照顾伤员、观察地形,每一次飞行结束,都疲劳得倒头就睡。李月说:“看到一架直升机装不下多少名伤员,我心里特别难受,恨不得从早到晚不停歇地飞行。”邱光华的妻子李弟燕在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说:“我能接受这个事实,他是为了抗震救灾、为了救别人的性命牺牲的,我感到很光荣……”

(2)总结:义和利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对立,因此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四、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1、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利己与利他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表现为有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们又是统一的,对于同一件事,可以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它们还因所确定的范围不同而相互转化。

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互利双赢

(1)分析例子:“职场利他主义——制售套鞋(胶制的雨靴)

亚当?斯密的观点可以借助于很生动的事例来理解。我曾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过,那个时候,哪个农民如果有一双套鞋(胶制的雨靴),就是值得炫耀一番的财富,亚当?斯密的利己促进公益最大化的理论,可以借助于套鞋来理解。

张三因看到全国9亿农民没几个人穿套鞋,投资将有大钱可赚,于是,建了一个年产10万双套鞋的工厂,假设他每双卖10元钱——10元钱在那个年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就能净赚5元。这样,9亿农民中只要有10万人能买得起,他一年毛收入100万,净赚50万。不用说,发了。李四见张三做套鞋

能赚这么多钱,就也建了一个套鞋厂,也能年产10万双。但全国9亿农民中只有10万人出得起10元钱买这种鞋,假定市场两人均分,这样,两人就各有5万双卖不出去。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只有降价。降到8元左右吧,结果20万双全卖出去了。虽然张三李四从每双鞋上赚的少了,但利润还是相当可观。为了赚更多的钱,仅仅这个极端自私的目的,两人就又扩大了再生产,把套鞋的产量各自增加到100万双,同时,王麻子也来建套鞋厂,还有其他的人也拥进这个市场,全国的套鞋年产量很快达到1亿双。为了把仓库里的鞋子都卖出去,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降到4元表面上看,跌破了原来的成本价,虽说每双的价格下降了六成,但规模大了,成本也跟着降了,同时,由于市场前景广阔,使套鞋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成本由原来的每双5元下降到每双2元。张三原来年产10万双,净赚50万,现在年产100万双,能赚到200万元。对于产商来说,他充分满足了一己之私。随着价格持续下降,全国现在有1亿农民买得起4元钱一双的套鞋了。这样,张三等人从极端自私的目的做出的投机行为,就造福了亿万贫苦的农民。试想一想,如果不允许和鼓励张三们满足一己之私,农民们是不是仍然会把套鞋当成珍视的财产?

(2)总结:个人从自私自利角度出发做出的种种努力,最后增进了社会公益的总体提高,个人越是为实现自己愿望努力得多,社会从他的行为中间接的利益也越多,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利己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之所以能促进繁荣的奥妙所在。

「课堂小结」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二、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

1、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1、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2、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1、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互利双赢「课后作业」

教材体验与探究第3题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在《提纲》第五条,他批判了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对象”而非“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人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 2.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恩提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P66-67)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 马恩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 3.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P514)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人源源不断的新的需要成为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作文利人与利己

作文利人与利己(2课时) 编写人复核人审批人 一、审清题意,正确立意 “利人与利己”是关系型作文,正确立意离不开人和己的关系: 利己不损人、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利人利己、屈己利人 要承认利己是人的本能和合理性,但是怎样利己,是不是在损人的基础上利己,怎样的利人与利己的关系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这是在写本文时应首先思考的问题。 二、正确确立作文题目:紧扣话题,明确新颖 评论下列题目: 《付出与铭记》 《铭记中永生》 《己所欲,施于人》 《崇敬的人与鄙视的人》 《先人后己》 《奉献是爱》点评:要紧扣话题(“利人与利己”),力避偏题嫌疑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利人的枝头开出利己的花》 《利人者,人恒利之》 三、如何写好开头:语言简洁、快速入题、观点明确 如果说利己是糖,那么利人就是酒,愈久弥香;如果说利己是树木,那么利人就是城墙,固若金汤;如果说利己是山谷,那么利人就是山峰,雄壮高大。是利人还是利己?这是一个问题。 评:修辞手法运用一定要合理,开头一定要稳中求胜,入题要快,展示优点。 四、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偏差(搞清什么叫“利己”、“利人”,或二者间关系。关系型话题最主 要问题是弄清二者间关系) 2、扩展作文材料 3、乱编故事 4、部分措辞牵强 5、未能紧扣话题分析 6、段落过长 7、开头结尾不知点题 8、分析不能紧扣话题,偏离主题

9、开头结尾戴帽穿鞋,行文与话题无关 10、立意不高甚至反动 11、取材老套 12、文体不分(记叙不记叙,议论不议论) 13、文面太乱 14、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太多 15、通篇不提材料之中的内容,另起炉灶 五、赏析优秀作文 例文1:储蓄利人,他人利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点评:名言作题记) 根瘤菌若不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豆种植物就无法很好地生长;豆种植物若不给根瘤提供糖类,根瘤就无法生存。石斑鱼不允许跟在后面游小鱼就不会为它消除身上的细菌。自然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利己与利人并不矛盾。拒绝别人的帮助和拒绝帮助别人都是错误的。 (点评:由自然界两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你对别人微笑,别人就会对你报以微笑;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在生活中,我们要储蓄利人,那么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别人对你是那么的好,孟尝君倾其全部家产供养三千食客,那些食客穷尽鸡鸣狗盗之能还他以危难之间的急救;刘邦礼贤下士,虽无德无才,却在众人的帮助下击几项羽,创立了延续了几百年的大汉严正声明;海尔集团“真诚到永远的承诺”,以利人为宗旨,赢得顾客的信任,由一个快倒闭的公司发展成一间世界500强企业。凡事利人为先,方能人和,别人才会利己,自己才能成就大事业。 (点评:第3段为结合生活的分析段。第4段正面论证,结合2个古例,1个今例,分析总结) 假酒、假奶粉、豆腐渣工程……太多的人只看到一己私利,没有顾别人的死活。甲醇中毒,大头婴儿,房屋无故倒塌……那么,那些自以为取得利益的人又怎么样呢?制假酒的主谋枪毙了,卖假奶粉的公司取缔了,制造豆腐渣工程的追究刑事责任了…… 事实表明,在当今社会,只想着损人利己的人没有他们生存的空间。凡事顾及别人,方是生存之道。在分工十分严格的社会,大家都坐在同一条船上,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受害的将是整船人。 (点评:第5段结合现实社会中现象进行反面排比论证。第6段结合现实分析说理。) 为什么秦桧、汪精卫受人唾弃,而岳飞、雷锋、焦裕禄受人敬佩和侨汇诵?究其本质区别就是他们以利己先还是以利人先,最后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就截然相反。 我国以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为先,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日本出于自己利益考虑,追随美国,为中东的不稳定推波助澜,引起世界的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利己”还是“利他”》材料题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利己”还是“利他”》材料题解析及范文 【作文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题解】 1.审原材料--此一模作文属于“话题型”材料作文,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利己和利他”。原材料以老子名言引出“利他“精神,然后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贤人“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境界,即,融利己于利他之中,完成自他二利。最后是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审情境限制--本次命题的情境限制是“班会发言稿”与同学们交流,班会是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阵地,班会场合发言目的,不能止于思想观点的争鸣,关键是促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发言主题要积极向上,有正能量。演讲稿发言稿的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入心。好的演讲稿发言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审驱动任务--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是: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所写作文不能只说空话、套话,要求文章有真我、真生活。 4.对标“双核心”--“双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考场作文不是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立意,尤其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和指向。 【范文】 利他之水润己之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 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亚当·斯密问题的利己主义思考 摘要: 本文的讨论要点在于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上。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中,首先对于“亚当·斯密问题”和利己主义作出相应的界定和说明,即:“亚当·斯密问题”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为出发点。 在相关的界定和说明基础上,立足于外延宽泛的利己主义,具体阐述了“亚当·斯密问题”解决思路。其中,如何实现利他行为和利己动机的同意这一问题,贯穿于各个思路,并且成为本文的讨论重点。 最后,根据本文对于解决“亚当·斯密问题”的分析思路,提出相关的现实要求,使得“亚当·斯密问题”的思考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利己主义行为动机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定义及相关说明 这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的归因存在差异,因此引发人们思考斯密的理论体系是自相矛盾。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而“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所以,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就是指在分析人们的行为动机上,归因于利己心理和利他心理的矛盾的这一问题。 其实,斯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已经在“亚当?斯密问题”上有所解析,或者可以说是解决。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自爱”(Self-love)这一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的概念。因此可知,斯密在人们的行为动机分析上,是归因于利己心理的。 然而,笔者认为,把道德行为归因于利他心理,而又把经济行为归因于利己心理,这是不矛盾的。但是,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是思考,与斯密简单归因于利己心理有所不同。这是需要特别指出、说明的。而笔者的思路,则是以一种较复杂的利己主义为出发点,把利他心理也纳入利己主义思考。具体的论述会在下面详细阐明。 二、本文中利己主义的外延及相关预设的说明 在伦理学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上,一般归结为心理上的和理论上的利己主义。但这两个角度的区别并不影响本文对于利己主义的界定。从分析人的行为动机角度看,笔者认为,利己主义是指在个人行为动机的选择上,以满足自身需要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仅供借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费尔巴哈以前的哲学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的的抽象物”,认为,人的本质抽象的存在于人的共同性之中。脱离了具体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去空谈人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对人的本质的求解,必须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表现为在一定经济所有制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等。 当每个人降临人间时,社会已为他准备好了现成的社会关系,他无可选择地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经由社会化过程,形成一个社会人,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形成人的本质。(3)总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各种社会关系不是永远平等的,而是有重有轻;分析人的本质要用系统论的方法。在诸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主要的,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思想关系。 (4)人的本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的本质也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不是人的本质。 第一,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我们知道,科学早已经证明,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是什么东西使人和猿区别开来的呢?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气候变冷,森林大大减少,这就使类人猿不能象以前那样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和条件生活了。地理环境的变化迫使类人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猿变成人的一个外部条件,显然不是人的本质。类人猿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界不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要战胜自然界,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单靠个体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结成一定关系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就是劳动。由此可知,正是由于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劳动,类人猿才变成人,人才和猿区别开来。劳动是人的活动,劳动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但不是人的本质。决定劳动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一产生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就怎样劳动创造,人们也就怎样存在和发展。我们还知道,人和动物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目的意识性。人的目的意识性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人的目的意识性也就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所以说,不仅劳动创造性,而且目的意识性,都是由于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具有的。由此可知,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心理学论文(附调查问卷)

大学生利他人格情况分析 XXX 5090109139 XXXX大学 F0901006 摘要:考察了大学生利他人格的情况。考察的样本人群为各高等院校的2009届本科生62人。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 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 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利他主义这一词最早由19世纪法国 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养成源自于。。。 受什么什么影响。。。结果表明什么。。。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主义利己主义 一、引言: (1)利他主义的定义: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2)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分析;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 (3)利他行为的动机: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 能具备人的本质。 3.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机的,它们彼此影响、制约、渗透,形成纵横交错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的、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第二层含义指各种社会关系在有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

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对工作负责是基本要求和做人的良知。把本职工作做好,是一个人事业生涯中能否充实而又有意义的起点。 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首先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学会享受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业绩,同时享受自己的生活。当工作之余或者静坐的时候,回眸自己所从事岗位,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本职”的含义。然后,工作才会有目标、有范围、有动力、有责任。其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每个有职业生涯的人的基本要求。 有个哲人说过,人一旦有了爱心和责任心,就能够生出一股无穷的力量,朝着想要实现的目标去努力,哪怕要经历挫折、痛苦和磨难,但一想到要尽一份责任,人就会变得无所畏惧。结合“本职”工作想一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 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人,工作起来不会推委、不会漫不经心。很多时候如果在自己岗位上敷衍于事,一定不是看中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很可能看中的是这个岗位上的待遇、名誉等。于是,占据有利地位或颐指气指或神秘兮兮或当和尚撞钟,这样的态度肯定做不好本职职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体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重视自己的工作岗位 一个公司或单位,需要由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一个团队。不同的岗位形成不同的职责,履行不同的职责才会实现团队即定的目标。根据团队的组织设计,如果每

个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从理论上讲既定的目标就能够如期实现。因此,重视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首要条件。 一个不重视自己工作的员工,绝不可能尊重自己,也决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很多时候因为“专业不对口”“兴趣不相投”影响自己当下心情,常此下去很难在自己岗位上有所建树。很多事业上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学会从最底层干起。有些志向高远的人可能会因为处在基层岗位很失望,一心想着如何往上爬,在岗位上不研究岗位,作事情不研究事情,两个眼睛时时向上看,总想得到一个官位号令别人,这是非常错误和有害的想法。 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既然给你支付相应的工资,就自然认为你所承担的工作有无法替代的范围和作用,你的劳动成果的重要性自然会因为岗位而显现。小事不做大事做不来的人大有人在,这种人说起事情起来夸夸其谈,做起事情来退避三舍,难以成就大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可以理解为不管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情作好十分重要。重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一定会成就大事。一个职业人只有对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视,才有可能将工作做好。一个企业的内部,不同岗位的人拥有不同的岗位职责,不应该因为主管不在或者没有人监督,就放松了对自己岗位职责的要求。 国外很多跨国公司都明确规定,工作表现是决定员工薪酬和职业发展的唯一标准。恪尽职守是一个员工价值和责任感的最佳体现。虽然在我国,尤其在国有企业,决定员工薪酬和职业发展还不只一个标准,但是作为一个优秀员工热爱本职岗位同样是基本素质。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人的本质作业

试题例析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2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只有与他人和社会隔离起来才能显现。 这种观点是( ) A抽象的人性论B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C夸大主观意识的唯心论D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3人的价值是价值关系的特殊形式,这意味着这种价值关系的客体是( ) A一种特殊的物B人的有用性 C人的实践活动D人的工具性 4人在价值关系中() A只能是价值主体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 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6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反映和创造的关系B为己和为他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工具和目的的关系7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是()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有善有恶D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8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 A现实的人出发B个人出发C抽象的人出发D人的自由出发 9人性决定于() A先天的禀赋B遗传的因素 C后天的社会实践D家庭自身 10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的属性D意识特性单项选择题[答案]1C2A3C4D5D6D7D8C9C10 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人的属性问题上,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C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D思维属性可以归结于社会属性E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 2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A人生而自由B人性善C人性恶 D人的本性是天赋的E人性善恶决定于社会实践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教你如何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很靠谱

教你如何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很靠谱,很现实 1.不吸烟饮酒的人,都很自私。一般不可托终生。 2.对你吹拍人,最可能背叛你。伤你最深的人,一定是你最爱的人。百分之七十的凶杀案发生于熟人之间。“生虎犹可近,熟人不可亲。” 3.胆小的男孩一般能成大事。打仗前思后想的,才是帅才。流泪的男人一定有爱心。举棋不定是一种美德。 4.爱骂人的人,内心都很恐惧。长角的动物都不是食肉动物。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动如火掠,不动如山。” 5.背叛你的女孩,再侮辱你,一生命薄。恶有恶报。早年的“班花、校花”,有几个会有晚年的幸福?“猛虎别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6.重情之人,难有爱情之幸福。当你说岀爱字,你就处于被动。爱情的真谛是“欲擒故纵”,鲜花大都插在牛粪上。“骏马常驮痴汉走,巧女常伴愚夫眠。” 旧上海老大杜月笙语录,很值得看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2.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 3.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 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4.杜月笙有句挂在嘴上的话: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 5人活在世上要靠两样东西,胆识和智慧. 6.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这些话说给懂得人听 1 打什么都别打女人。打了,你就什么理由都没有了。 2伤什么都别伤心爱人的心。伤了,你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3不要用女朋友的数量来显示你的魅力。你完全可以用事业和顾家好男人来展示你的优秀。4学会帮女人做家务。一个回家就只是躺在沙发上等待老婆开饭的男人,会让婚姻生活淡的比白开水还无味。 5如果你爱一个人,请你温柔的呵护她;如果不爱,直说。女人都很傻的,从她爱上你的那一刻,便身心俱付。 6帮你爱的人买礼物。你赚钱为了什么?而且,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是不会乱花你的钱的。 7不要真的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还不如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 8你工作再忙,也要记得打个电话给你心爱的人,不会花掉你太多时间金钱.因为她在等待,少给她失望. 9女人是用来疼的,如果你没有把握让一个女人幸福,反倒一直给他难过痛苦,请记住这不是在爱她. 10不要认为每个女子都爱钱如命。你赚钱很辛苦,但这个世界上能养活自己的女人比比皆是。 11记得给她家里打电话,而不是她催着你打。人家老人家将养了几十年的女儿嫁给你,那是你多么大的福分。 12记得她的生日,否则有可能下一个生日她跟别人过去了。 13不要认为情人节送花是无聊的行为。又不是每天都要你送,找那么无聊的借口干嘛?

我们要做到利人利己

我们要做到利人利己 近期发现小区的电梯里经常有人放垃圾,吐痰,有的还撒尿。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太让人作呕和嗤之以鼻,作为小区的一员,不给小区做贡献也就罢了,还破坏小区,实在是太不应该。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决不能做,我们生活在小区,一定要遵守道德,我们要做到利人利己。 小区刚刚住进来的时候,那时候小区呈现的是一番美丽的景象。平整的草坪,鲜花绽放,树木郁郁葱葱,电梯明亮,透着一股新意。大家都还遵守小区的管理规定,但是时间一长,很多人的手就按捺不住了。我们小区有门禁,需要刷卡才能进入,结果很多人有卡不带,或者带了卡,打开门以后,用一块砖头将门给挤住,始终保留一个缝隙,这样能够出入自如,光方便自己。门禁本来是防盗,保护大家安全的。结果部分人的素质太差,最后门禁也不知道哪位下三滥直接给砸坏,门禁上的键盘都烂了,如果不带卡,根本没法按键。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看出很多的人素质直接为零,做的太过分了。 小区的车位是免费的,结果很多人提前用凳子或者自行这占上位子,不让别人用。有的还将装修剩下的沙子堆在停车位上,长时间不处理,车位被占用,小区的车多位少,很紧张,大白天进了小区停不下车。很多人被迫挡在别人车的前面,早晨起来急着上班,很多人连个电话都不留。让准备上班的人拖延到迟到。更有甚者碰了别人的车,直接逃之夭夭,到物业调监控后,一开始还不承认,在证据面前才服软。 这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损人利己的行为。一幕幕的丑恶行为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感到小区的部分人的素质太差,这些人脑子没有毛病,瞪着两个眼珠也挺精神,感觉也不傻啊!怎么做出个事来,让大家无法接受呢?这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能做出来的事。这些行为和正常人不相符啊。 话就不多讲了。大家都住在一个幸福的小区,小区的每一个花草树木我们都应该爱护,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是大家的,也是你的。希望在搞破坏的时候想到这一点。不要以为这些不是你的,这些也是你的。如果说雷锋精神你已经忘却,但是你要是不帮助大家。也不要损坏大家的财物。我们应该树立利人利己的责任,真是的做到利人利己,让自己在小区受益,让大家在小区受益。让自己生活的有价值,更加的幸福,展现我们的高素质,高水平,被大家所尊重。

高考预测:材料作文“利他还是利己”审题分析与范文导写

高考预测:材料作文“利他还是利己”审题分析与范 文导写 【经典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文题解析】 1.审原材料--此一模作文属于“话题型”材料作文,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利己和利他”。原材料以老子名言引出“利他“精神,然后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贤人“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境界,即,融利己于利他之中,完成自他二利。最后是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审情境限制--本次命题的情境限制是“班会发言稿”与同学们交流,班会是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阵地,班会场合发言目的,不能止于思想观点的争鸣,关键是促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发言主题要积极向上,有正能量。演讲稿发言稿的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入心。好的

演讲稿发言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审驱动任务--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是: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所写作文不能只说空话、套话,要求文章有真我、真生活。 4.对标“双核心”--“双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考场作文不是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立意,尤其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和指向。 【范文导写】 利他之水润己之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 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以利他之水,养有根之木。世上万事万物,向来都不是绝对的。倘若别人都在承受苦难,幸福也不会落在一个人的头上。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应只是“利己”,更因“利他”,为集体着想。这样方可在路过的每一处风景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而我们做人的格局正恰恰是我们未来的那张锅。或许你不曾在意,但一滴雨露便可唤醒一株顽强的生命,一句温馨的话语便可使人心生善意,迷途知返。有根之木须利他之水,方可枝繁叶茂,无限荣象。 以利他之水,胸怀天下。当今的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融合的。同样如今的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脚下的长征路,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能够融入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定是那些善于“利他”的人,而后“利己”的“爱人”仁者,更是“兼相爱,交相利”的互利共赢的合作者。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驰骋于时代的疆场。修身正心,从自己做起,“养吾浩然之气”。不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何以臻于完美。有利他之水,何愁不能滋润干旱的土地,绽放灿烂的心花。同样,没有“利他”的胸怀,何以成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我”中脱离,关注人类的“大我”,才是真正的“利己”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润己之心”的人,是能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doc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

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 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