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测量的方法

变形测量的方法
变形测量的方法

变形测量篇

〈1〉测量目的: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把设计的建筑物高程按设计要求以一定的精度测设在地面上,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以衔接和指导各工序间的施工。

〈2〉测量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3〉测量人员及测量仪器:本工程配备经过检验合格并和工程要求测量精度相匹配的水准仪和经纬仪各三台,测量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测量知识和测量仪器,并提供相应证件。

〈4〉测量精度及控制:本工程测量精度按业主(或设计)要求的确定,当业主或设计无要求时,根据工程经验,按四等水准测量进行施测,测量基准点必须经过分包、项目部、公司三级验收,并报监理工程师复核后方可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复核,加强保护。

〈5〉基线布置:接受由业主提供的测量基点,经过验收确认满足精度要求后,以此为依据把基准点向控制点引测至施工区域内,建立支导线加密控制网并建立施工坐标

1、测量基准点的设置:本工程场地范围较大,为了更好地控制变

形测量,施工现场外设置测量基准点40~50个,布置在场地四周,相邻基准点应相互通视,已便于校核,基线和控制点应定期复核。测量基准点应设置在不易受到振动或破坏的安全地点,基准点的埋设形式

如下图:

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由设计单位根据基础沉降的要求、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特点而定。本工程采用预制混凝土形式,因此对于厂房建筑应每隔2个柱距设置一个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如下图所示:

〈7〉观测时间及周期:

观测时间和周期原则上按设计和质监站要求执行,预制柱吊装好以后应及时进行第一次观测,对于厂房结构吊车梁安装、屋架安装、天窗架安装、屋面板安装完成以及竣工验收前应分别进行观测,总体说来,整个施工期间不得少于5次。

〈8〉建筑物裂缝观测:发现建筑物有裂缝存在时,应在裂缝上设置可靠的观测标志,观测后应绘制详图,画出裂缝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并注明日期和编号,并在裂缝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裂缝进行拍摄照片。

〈9〉观测路线方案:为了保证测量的精度,每一次测量时对于相同测点应选择相同路线,此路线应保证基准点(或转点)与被测点之间距离应相等。

〈10〉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数据分析处理:

变形测量观测数据应即使整理和妥善保存。观测点埋设好以后以及每次变形测量都应请监理单位或甲方单位人员进行确认并履行签字手续。观测资料应包括: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各测点的高程和每次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并填好沉降观测成果表加盖企业公章交监理或甲方单位签认;第一次沉降观测时应填好沉降观测点平面位置布置图加盖企业公章交监理或甲方单位签认。

如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等共同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并请设计单位确定采用的措施和方案。

〈11〉测量仪器的检验和校正:

当发现测量仪器不能满足施工测量要求或仪器已经过了年检时间时应送有资质的检修单位进行检查和校核,整个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测量仪器的有效性。

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情况的处理:在地面选定A、B两点,相距100米,置仪器与A、B两点之中点,对标尺读出读数a1、b1, h1= a1-b1即为两点间的高差,然后将仪器移到靠近标尺B两米的地方C处再读数得出a2、b2,h2= a2-b2。若h1=h2或相差在2mm之间表明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如果超过上述条件则表明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应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应为:计算在C处A尺的正确读数应为:a2‘= b2+ h1,旋转望远镜微倾螺旋,使横丝对准A点标尺上的正确读数a2‘,这时视准轴已水平,但气泡

却偏离中心,拨动水准管校正螺丝使气泡居中,此项检校要反复进行,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12〉附加表式:

《建设工程沉降观测记录表》

《建设工程沉降观测点、基准点、专用水准点平面位置布置图》

挡土墙变形监测方法

挡土墙变形监测方法 在挡土监测目的 1变形监测的首要目的是要掌握变形体的实际性能、状况,为判别其安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通过对该挡土墙进行为期两年的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监测,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变形体的实际性状,为判断其安全性提供必要的信息。 3 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对挡土墙的稳定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保其挡墙的安全使用。 4 在挡墙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业主和设计单位作报告。水平位移的中误差是应小于每次变形量的1/10~1/20 在挡土墙整个施工过程中,为有效监控挡土墙沉降位移,有必要进行工程监控量测,为挡土墙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其监控量测方法如下:1. 变形监测网,由部分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构成。监测周期,应根据监测体的变形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期间,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 2. 挡土墙变形监测等级 2.1本标段最高挡土墙类型为扶壁式Ⅱ,墙高为m,此挡土墙工程为一般性的结构物,拟采用监测等级为四等。

3. 变形监测网的设置 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3.1 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稳固可靠地位置不少3个基准点,选用挡土墙附近一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监测控制点埋设,一般地方埋设青石浇灌混凝土或现场挖坑放入不锈钢测量标志浇灌混凝土,水泥路面凿洞放入不锈钢测量标志,点位必须做到坚固、稳定、通视情况良好、宜于长期保存、便于对监测点的观测。 3.2 工作基点,点位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基准点埋石制作,水平位移基准点采用φ12钢筋,在钢筋顶用钢锯锯出十字线,垂直位移基准点采用φ12钢筋,并将钢筋头打磨成圆弧形,造好标石到现场选点埋设 3.3 变形观测点,设置在每段挡土墙地面以上0.5m处,每段挡土墙设置一个观测点,观测点采用φ12钢筋,并将钢筋头打磨成圆弧形,在圆弧位置上锯十字线,此观测点作为水平位移观测点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在第一段挡土墙浇注拆模后,用电锤在挡墙外侧钻孔10cm深,将制作好的观测点插入钻孔内,并将其固定。顶部监测点埋设在距离挡土墙顶部0.2米左右处,底部监测点埋设在距离挡土墙根部2米左右处,新增监测点采用强力胶贴薄片固定在墙上。监测点用不锈钢测量标志埋设在竣工后的挡土墙上,埋设时要用钢筋插入挡土墙里,浇

实验一 平板焊接变形的测量与分析

实验一平板焊接变形的测量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平板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的基本方法。 2.熟悉平板堆焊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的产生原因和分布规律。 3.了解不同厚度、不同线能量对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大小的影响。 二、焊接设备、实验条件及测量工具和仪器 (一)焊接方法及设备 焊接方法:手工电弧焊焊接设备:交流弧焊机及其辅助设施 (二)实验条件 1.试件尺寸:2mm×150 mm×300 mm(Q235钢)6mm×150 mm×300 mm(Q235钢) 2.试件材料:Q235 3.焊接规范 板厚焊接电流 2mm钢90A 110A 6 mm钢170A 190A 4.测点分布 如下图1、2所示 图1 2mm板测点分布

图2 6mm板测点分布 2mm板:只测角变形及挠曲变形。6mm板:横向收缩、角变形以及挠曲变形均测。 (三)测量工具与仪器 测量仪器包括:1.引申仪;2.游标卡尺;3.钢板尺 三、测量方法 1.横向收缩变形的测量 横向收缩变形采用引申仪。引申仪结构见图3 图3 引申仪结构示意图 其中:1.百分表;2.铰链;3.活动支腿;4.固定支腿;5.弹簧。 对应图2中A、B、C、F、G、H六条横线,把引申仪的活动支腿3放在竖线L上的洋冲孔内,拉动引申仪,活动支腿4放在竖线P上对应的孔内,从百分表中读出焊前孔间距的原始值B0,焊后测出间距值B1。分别填入附表内,其差值即为焊接所引起的横向收缩变形值。由于上下表面收缩不一样,取上下表面差值的平均值即为该位置的横向收缩变形值。 2、挠曲变形的测量 挠曲变形的测量采用带支腿的钢板尺和游标卡尺来测量。

3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

3 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 3.1 体积不变定律及应用 一、 体积不变定律内容 在压力加工过程中,只要金属的密度不发生变化,变形前后金属的体积就不会产生变化。若设变形前金属的体积为0V ,变形后的体积为1V ,则有: 0V =1V =常数 实际上,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其体积总有一些变化,这是由于: (1)在轧制过程中,金属内部的缩孔、气泡和疏松被焊合,密度提高,因而改变了金属体积。这就是说除内部有大量存在气泡的沸腾钢锭(或有缩孔及疏松的镇静钢锭、连铸坯)的加工前期外,热加工时,金属的体积是不变的。 (2)在热轧过程中金属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相变以及冷轧过程中金属组织结构被破坏,也会引起金属体积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都极为微小。例如,冷加工时金属的比重约减少0.1~0.2%。不过这些在体积上引起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况且经过再结晶退火后其比重仍然恢复到原有的数值。 二、 体积不变定律的应用 1、确定轧制后轧件的尺寸 设矩形坯料的高、宽、长分别为L B H 、、,轧制以后的轧件的高、宽、长分别为l b h 、、(如图3-1所示),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则 HBL V =1 hbl V =2 即 hbl HBL = 在生产中,—般坯料的尺寸均是已知的,如果轧制以后轧件的高度和宽度也已知时,则轧件轧制后的长度是可求的,即 图3-1 矩形断面工件加工前后的尺寸

hb HBL l = 例题1:轧50×5角钢,原料为连铸方坯,其尺寸为120×120×3000mm ,已知50×5角钢每米理论重3.77kg ,密度为7.85t/m 3,计算轧后长度l 为多少? 解: 坯料体积 V 0=120×120×3000=4.32×107mm 3 50×5角钢每米体积为 3.77/(7.85×103÷109)=480×103mm 3 由体积不变定律可得 4.32×107=480×103×l 轧后长度 l ≈90m 2、根据产品的断面面积和定尺长度,选择合理的坯料尺寸。例题2:某轨梁轧机上轧制50Kg/m 重轨,其理论横截面积为6580mm 2,孔型设计时选定的钢坯断面尺寸为325×280mm 2,要求一根钢坯轧成三根定尺为25m 长的重轨,计算合理的钢坯长度应为多少?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选择加热时的烧损率为2%,轧制后切头、切尾及重轨加工余量共长 1.9m ,根据标准选定由于钢坯断面的圆角损失的体积为2%。由此可得轧后轧件长度应为 =l (3×25+1.9)×103=76900mm 由体积不变定律可得 325×280L (1-2%)(1-2%)=76900×6580 由此可得钢坯长度 L = mm 567398 .02803256580769002=??? 故选择钢坯长度为5.7m 。 3、在连轧生产中,为了保证每架轧机之间不产生堆钢和拉钢,则必须使单位时间内金属从每架轧机间流过的体积保持相等,即 n n v F v F v F ===ΛΛ2211 式中 n F F F ΛΛ21、为每架轧机上轧件出口的断面积, n v v v ΛΛ21、为各架轧机上轧件的出口速度,它比轧辊的线速度稍大,但可看作近似相等。 如果轧制时n F F F ΛΛ21、为已知,只要知道其中某一架轧辊的速度(连轧时,成品机架的轧辊线速度是已知的),则其余的转数均可一一求出。 3.2 最小阻力定律及其应用

变形监测方法

巷道变形监测 一、监测内容 监测工作通常用在不良岩体和受采动影响的巷道中进行。 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和增测项目。 必测项目尽可能经济而有效地判断围岩的稳定程度,以指导设计与施工。为适应井下的恶劣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很差的操作条件)下工作,故要求仪器简便、坚固耐用、可靠性高。一般为收敛量测、位移变形量测等。 选测项目是对有特殊意义和有代表性的巷道进行补充量测,以求更加深入地掌握围岩与支护的动态,具体指导未开挖区的设计与施工。根据巷道用途、服务年限、断面尺寸、施工方法来选择监测项目,一般实用意义较大的是围岩位移、围岩压力、支护压力的量测。 增测项目用于特殊工程和重大工程项目要求增加补充量测项目,如底鼓量测、地表沉陷量测等。 量测内容及要求见表1。 表1 量测内容及要求 二、巷道监测的要求 (一)掌握设计意图,把巷道监测作为地下工程总体设计的一部分,详细安排进度,使监测结果用于现行工程,用实测结果调整设计。

(二)监测设计之前,应预估巷道的变形与压力值,预估在那一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根据围岩类别、工程跨度、工程性质、经费多少明确量测目的,选择量测方法,确定观测计划。 (三)现场观测计划应编入井巷施工计划中,应仔细检查施工对观测的干扰,避免埋设地点难以靠近、埋设仪器遭受破坏,甚至仪器埋设过迟,而达不到监测目的。 (四)监测计划可能延续几年或更长。选择仪器和安设地点时,要考虑长期性和可靠性,应使系统监测方法能互相校验。 (五)培训专业人员,确保仪器埋设准确,掌握仪器性能,能识别仪器的不稳定征兆,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六)观测人员与资料分析人员不要脱节。 三、监测方法与布点设计 巷道的监测方法和布点参考表2。 表2 巷道监测方法与布点要求

边坡、挡墙及路堑开挖监测方案

陡路堤、挡土墙及路堑边坡监测方法 一、填方路基的监测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路基填筑过程中的位移和变形,确保路基填筑的顺利完成和控制不均匀沉降,同时根据测定数据预测稳定时间和工后沉降量,同时利用观测数据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和侧向变形情况,以确保路堤填筑施工安全和稳定。所以对路基填筑施工进行全过程现场监测非常必要。 1、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监测点布设在土路肩、路基中心以及坡脚处,根据边坡的地质情况按照50m间距布设一条横断面且每处高填或陡坡路堤不少于一条监测断面。 监测点位的布设位置应符合如下原则: (1)同一路段不同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保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测点及观测元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对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数据能连续,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2、监测断面类型及适用条件见下表。 监测断面类型 位移桩埋设位置:设计路基坡脚线向外1m处、5m处各1个,路基填土前埋设。挡墙位移钉埋设:挡墙外侧向内0.2m处,挡土墙施工完毕时埋设。 3、监测频率 沉降观测频率取决于沉降量的大小、加载方法。本项目的路堤填筑采用分级填筑加载的方法,要求施工期每填筑1层应观测一次,若两层填筑间隔较长时,则每7天应观测一次,直到路基施工期结束,沉降稳定,路槽交验结束。

4、判稳条件 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如沿路堤中线地面沉降速率≥1.0cm/d或水平位移速率≥0.5cm/d,视为不稳定状态出现,应立刻停止填土。当停止填筑后每天仍需进行观测,当连续观测三次沉降量或位移量在规定控制范围之内时,才能继续填筑施工。当填筑至上路床顶面时,连续两个月的观测沉降量每月不超过8mm,确定为沉降稳定,此时方可开始路面施工。 5、埋设要点 沉降板在填土前埋设;沉降板用8mm厚500×500mm的钢板焊接φ40的测杆而成,测杆外套PVC管保护,测杆和套管每节长1.0米,随填土的升高而加长。位移桩采用C30砼预制,断面0.15m×0.15m。长度为2.0m,桩顶预埋钢筋头,钢筋头上锯切十字作为观测点。位移桩埋设深度1.5m,桩周围夯填密实,确保埋设牢固。 (1)填筑路堤前在经监理工程师抽检合格的填前压实层上安装沉降板。每50m一个断面内在两侧路肩内缘和路中心线各设置一块沉降板。 (2)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方便观测时水准尺直接置于测杆顶,若套管高于测杆则无法立尺。 (3)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物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套管盖高度应满足封住管口而套管盖不接触测杆的要求,套管盖与套管连接采用螺纹接口对接。 6、观测要点 初始读数:沉降板安装好后即可测取初始读数;观测精度:1.0毫米。 路堤施工监控程序如下所示。

变形测量方法

一、变形测量的常规方法 变形观测的常规方法主要指经纬仪或全站仪平面位移测量和水准仪沉降观测。 平面位移经纬仪(全站仪)测量方法: 1、小角法 在测站上测量位移点的距离及固定方向与位移点方向间的夹角,以确定位移大小、位移方向的方法。 2、视准线法 以两固定点间经纬仪的视线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3、极坐标法 根据一个已知点的坐标和一个已知方向,在已知点上观测已知方向与待定方向的水平角和已知点到待定点之间的距离,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4、交会法 根据两个以上已知点用方向或距离交会确定待定点坐标和高程的方法。 ?前方交会 根据两个以上已知点的坐标及观测角值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后方交会 在待定点上向三个以上已知点进行水平角观测然后根据三个已知点的坐标及两个水平角观测值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侧方交会 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和一个已知点及待定点上观测的水平角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法: 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观测点两次高程之差,以确定观测点的沉降量。 二、变形测量的其他方法与仪器设备 1、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用装有联通管的贮液容器,根据其液面等高原理制成的装置进行高差测量的方法。 2、激光准直法 以激光发射系统发出的激光束作为基准线,在需要准直的点上放置激光束的接收装置,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3、引张线法 在两固定点间,以重锤和滑轮拉紧的金属丝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4、经纬仪投点法 用经纬仪在两个正交的方向将建筑物、构筑物顶部的观测点投影到底部观测点的水平面上,以测定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及倾斜度的方法。 5、正锤线法 在固定点下,以金属丝悬挂重锤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筑物、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6、倒锤线法 以下端固定在变形体下的基岩内,上端联接在油箱内的自由浮体上,拉紧的金属丝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筑物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边坡挡墙变形监测新技术研究

边坡挡墙变形监测新技术研究 2 摘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出现,为边坡挡墙变形监测提供了新的监测手段,本文选用在测量领域中使用较广的脉冲式扫描仪,以监测某立交桥的边坡挡墙变形为实例,进行了点云数据采集。根据边坡挡墙变形监测的特点及数据处理的要求,使用机带软件RIEGLVZ-1000进行了点云数据预处理之后,再引入第三方点云处理软件GeomagicStudio和GeomagicQualify,进行了数据处理及变形分析。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边坡挡墙变形监测新方法。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挡墙;变形监测;点云数据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ree - 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means to monitor deformation of slope and retaining wall. The paper uses the pulsed scanner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measurement, we scan a slope and retaining wall of a bridge which is taking as an example and collect the point cloud data.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lope and retaining wall data processing, we use the RIEGL VZ - 1000 which comes with the machine to finish point cloud data preprocessing, use the third - party point cloud processing software Geomagic Studio and Geomagic Qualify to process data and analysis deformation. After the research, we presented a new method to monitor deformation of slope and retaining wall based on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Key words:3D laser scanning; slope and retaining wal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point cloud data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而滑坡灾害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占

变形测量数处理系统(Ver4.1)说明书

形变观测数据处理系统(Just v4.1版) 使 用 说 明 书 南京星星图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 3 -第二章系统安装、简介与基本设置 ............................................................................... - 5 -2.1 系统基本概况 ............................................................................................................ - 5 -2.2 安装与调试方式 ........................................................................................................ - 5 -2.3 系统的功能简介 ........................................................................................................ - 7 -2.4 工程夹的建立 ............................................................................................................ - 7 -2.5 位移和沉降限差设置 ................................................................................................ - 8 -2.6 文件的创建与保存等 ................................................................................................ - 9 -第三章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 11 -3.1 初始页面设置 .......................................................................................................... - 11 -3.2 测量数据录入 ........................................................................................................ - 13 -3.3 分次计算沉降量 .................................................................................................... - 14 -3.4 单点处理 ................................................................................................................ - 15 -3.5 多点处理 ................................................................................................................ - 19 -3.6 沉降分析 ................................................................................................................ - 21 -3.7 撰写沉降报告和编制沉降成果表 ........................................................................ - 24 - 3-7-1 撰写沉降报告................................................................................................... - 24 -3-7-2 编制观测成果表............................................................................................... - 26 -3.8 观测点坐标录入 .................................................................................................... - 28 -3.9 绘位置平面图 ........................................................................................................ - 29 -3.10 沉降量展开图绘制 .............................................................................................. - 29 -3.11 绘沉降等值线图 .................................................................................................. - 32 -3.12 沉降速率等值线 .................................................................................................... - 33 -3.13 等值线注记............................................................................................................ - 34 -第四章位移数据处理 ..................................................................................................... - 35 -4.1 表格向导 ................................................................................................................ - 35 -4.2 彩条设置 ................................................................................................................ - 36 -4.3 位移计算 ................................................................................................................ - 37 -4.4 位移图绘制 ............................................................................................................ - 37 -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资料归档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

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臵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

挡土墙变形监测方法

挡土墙变形监测方法 在挡土墙整个施工过程中,为有效监控挡土墙沉降位移,有必要进行工程监控量测,为挡土墙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其监控量测方法如下: 1.变形监测网,由部分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构成。监测周期,应根据监测体的变形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期间,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 2.挡土墙变形监测等级 2.1本标段最高挡土墙类型为扶壁式墙高为7.464m,此挡土墙工程为一般性的结构物,拟采用监测等级为四等。 3.变形监测网的设置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3.1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稳固可靠地位置不少 3 个基准点,选用挡土墙附近一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 3.2工作基点,点位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基准点埋石 制作,水平位移基准点采用? 12钢筋,在钢筋顶用钢锯锯出十字线, 垂直位移基准点采用? 12钢筋,并将钢筋头打磨成圆弧形,造好标石到现场选点埋设 3.3变形观测点,设置在每段挡土墙地面以上0.5m 处,每段挡土墙设置一个观测点,观测点采用? 12 钢筋,并将钢筋头打磨成圆弧形,在圆弧位置上锯十字线, 此观测点作为水平位移观测点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在第一段挡土墙浇注拆模后, 用电锤在挡墙外侧钻孔10cm

深,将制作好的观测点插入钻孔内,并将其固定 4?每期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 校正,并做好记录 5?各期的变形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2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3使用同一台仪器设备。 4使用同一把观测尺 5观测人员相对固定。 6采用统一基准处理数据 6.为满足监控量测需要,确保监控量测的质量,我部配备测量仪器和设备如下: 序号 器具名称 型号 精度 单位 数量 1 全站仪 拓普康GTS-332N 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 为 2mm+2ppmD 台 1 2 水准仪 苏州一光DSZ1 每公里往返测量标准偏差土 1mm 台 1 3 双面尺 木板尺3m 1 mm 把 2 7?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当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下列 情况之一时,必须即可通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采取相应 措施: 1 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允许值 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观测点示意图

变形测量级别

如何设置拨号连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三十五--变形测量 2010-11-28 14:23:50| 分类:注册测绘师|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2、变形测量方案设计 (1)基本要求 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收集相关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及工程设计图纸,根据变形体的特点、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观察方法和仪器设备、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提交变形 成果内容等,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般应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方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但也可采用独立系统。当采用独立系统时,必须在技术设计书 和技术报告书中明确说明。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的反应所测变形体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对高精度变形监测网,应该同时顾及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及费用准则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 计,以确定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观测方案。 在变形测量过程中,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即刻通知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 的措施: (a)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或接近极限值; (b)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c)变形体、周边建(构)筑物及地表出现异常,如裂缝快速扩大等。 (2 )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 变形测量的等级与精度取决于变形体设计时允许的变形值的大小和进行变形测量的目的。目前一般认为,如果观测目的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其变形过程,则其 观测精度还应更高。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规定的变形等级和精度要求如表1所 示。

金属塑性变形与断裂

金属塑性变形与断裂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与断裂的关系 摘要:金属的断裂是指金属材料在变形超过其塑性极限而呈现完全分开的状态。材料受力时,原子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当局部变形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原于间结合力遭受破坏,使其出现了裂纹,裂纹经过扩展而使金属断开。任何断裂都是由裂纹形成和裂纹扩展两个过程组成的,而裂纹形成则是塑性变形的结果。金属塑性的好坏表明了它抑制断裂能力的高低。 关键词:塑性变形解理断裂准解理断裂沿晶断裂冷脆疲劳应力腐蚀 氢脆高温断裂 一、解理断裂与塑变的关系 解理断裂在主应力作用下,材料由于原子键的破断而产生的沿着某一晶面的快速破断过程。解理断裂的的产生条件是位错滑移必须遇到阻力,且位错滑移聚集到一定程度。断裂面沿一定的晶面发生,这个平面叫做解理面。解理台阶是沿两个高度不同的平行解理面上扩展的解理裂纹相交时形成的。形成过程有两种方式:通过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交形成;通过二次解理或撕裂形成。 第一种,当解理裂纹与螺型位错相遇时,便形成一个台阶,裂纹继续向前扩展,与许多螺型位错相交便形成众多台阶,他们沿裂纹前端滑动而相互交汇,同号台阶相互汇合长大,异号台阶相互抵消,当汇合台阶足够大的时候便在电镜下观察为河流状花样。

第二种,二次解理是指在解理裂纹扩展的两个互相平行解理面间距较小时产生的,但若解理裂纹的上下两个面间距远大于一个原子间距时,两解理裂纹之间的金属会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结果由于塑性撕裂而形成台阶,称为撕裂棱晶界。舌状花样是由于解理裂纹沿孪晶界扩散留下的舌头状凹坑或凸台。 从宏观上看,解理断裂没有塑性变形,但从微观上看解理裂纹是以塑性变形为先导的,尽管变形量很小。解理断裂是塑性变形严重受阻,应力集中非常严重的一种断裂。 二、准解理断裂与塑变的关系 准解理断裂介于解理断裂和韧窝断裂之间,它是两种机制的混合。产生原因: (1)、从材料方面考虑,必为淬火加低温回火的组织,回火温度低,易产生此类断裂。 (2)、构件的工作温度与钢材的脆性转折温度基本相同。 (3)、构件的薄弱环节处处于平面应变状态。 (4)、材料的尺寸比较粗大。 (5)、回火马氏体组织的缺陷,如碳化物在回火时的定向析出。 准解理断裂往往开始是因为碳化物,析出物或者夹杂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纹,然后沿某一晶面解理扩展,之后以塑性变形方式撕裂,其断裂面上显现有较大的塑性变形,特征是断口上存在由于几个地方的小裂纹分别扩展相遇发生塑性撕裂而形成的撕裂岭。准解理断裂面不是一

焊接变形的控制和预防

1、焊接变形的定义 在焊接过程中,焊缝金属和基材的冷热循环所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形成焊接变形。焊接时,沿 同一边持续焊接引起的变形比两边交叉焊接的变形大。在焊接引起的冷热循环中,很多因素 影响金属的收缩并导致变形,如金属在受热时其物理、机械性能发生变化。当热膨胀增加、 热量增大时(见图1),焊接区域温度升高,焊接区域钢板的弯曲强度、弹性、热导性能将降低。 2、产生焊接变形的原因 在金属冷热变化过程中,应了解怎样产生变形、为什么产生变形。图2 为一组钢板冷热变化 时产生的变形示例。均匀加热钢板时,向各个方向均匀膨胀,见图2a。当钢板冷却至室温时,也是均匀收缩并恢复至原始尺寸。如果钢板在加热时给予刚性约束(见图2b),两个侧边就不 会产生变形。但是,加热时钢板一定会膨胀,所以只能在无约束的垂直方向膨胀(厚度方向),从而使钢板变得更厚。同样,当钢板温度降至室温时,也将在各方向上收缩(见图2c),这样,工件就发生了永久性弯曲或扭曲变形。

在焊接受热过程中,膨胀和收缩作用于焊接金属和基材上,焊缝和基材因局部被加热而形成 很大的温度梯度。冷却时,焊接金属试图正常收缩至室温时的体积。但是,熔化的焊接金属 因基材而受到约束,焊缝金属和基材之间就会产生应力集中。焊缝附近区域因此产生应力集 中而伸展或弯曲或变薄,这些超过焊缝金属屈服应力的集中释放就形成了永久变形。当焊接 温度接近室温,整个基材受到约束而无 法变形,金属的伸缩应力接近屈服应力。如果约束(夹具固定工件或反收缩力)取消,残余应 力释放,基材将发生迁移,焊接工件将产生变形。金属内部结构因焊接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 产生的内应力叫焊接应力,由焊接应力造成的变形叫焊接变形。不同的焊接工艺引起的焊接 变形量不同。 3 影响焊接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和变形的种类 (1)影响焊接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 a.焊缝在结构中的位置; b.结构刚性的大小; c.装配和焊接顺序; d.焊接规范的选择。 (2)焊接变形的种类。 a.纵向收缩和横向收缩(在焊缝长度方向上的收缩称纵向收缩,在垂直于焊缝纵向的收缩称 横向收缩); b.角变形; c.弯曲变形; d.波浪变形; e.扭曲变形。 (3)从焊接工艺上分析,影响焊接收缩量的因素。 a.采用焊条电弧焊焊接长焊缝时,一般采用焊前沿焊缝进行点固焊,有利于减小焊接变形,同时也有利于减小焊接内应力。 b.备料情况和装配质量对焊接变形也会产生影响。 c.焊接工艺中影响焊缝收缩量的因素有: ①线膨胀系数大的金属材料其焊接变形大,反之焊接变形小。 ②焊缝的纵向收缩量随着焊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角焊缝的横向收缩比对接焊缝的横向收缩小。 ④间断焊缝比连续焊缝的收缩量小。 ⑤多层焊时,第一层引起的收缩量最大,以后各层逐渐减小。 ⑥在夹具固定条件下的焊接收缩量比没有夹具固定的焊接收缩量小,减少约40%~70%。

材料变形全视场测量系统技术参数

材料变形全视场测量系统技术参数 1)功能要求: 获得准静态和低速实验条件下的试件表面全场位移场、应变场及其历程。 2)系统技术指标 设备应变测量精度:全局应变精度:≤10με;局部应变测量精度:≤50με; 应变测量范围: 0.005%~≥2000%; 设备位移测量精度: ≤0.01像素; 设备应变测量尺度范围: 8mm×8mm至≤10m×10m; 图像处理计算速度: >80,000点/秒/CPU; 识别裂纹最小宽度:7~10μm; 进口原装设备; 设备组成主要包括: - 试验数据采集控制软件与测量分析处理软件; - 微距测量包; - 控制与计算单元组件 - 远程控制端硬件 - 数据图像采集子系统组件; - 专用工具; 3)试验数据采集控制软件技术要求 试验数据采集控制软件内置驱动数据图像采集器,可多图像采集器同步图像采集。 可在同一采集界面同时驱动图像采集器数量不少于16个; 可驱动快门时间从10μs到26.8s; 可驱动图像采集器帧率从小于1帧/秒至1,000帧/秒; 可驱动图像采集器分辨率从1百万像素到2900万像素; 可通过计算机在局域网内图像采集服务器采集数据,实现实时传输和分析 自动间隔图像拍摄,手动图像拍摄,定时结束拍摄,手动结束拍摄。 4)测量分析处理软件技术要求 可扩展虚拟应变片和引伸计测量,包括虚拟应变片,测量应变范围0.005%到5000%;

针对高温开放环境试验,具备图像时间平均功能,用以降低高温热浪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数据; 内置去除刚体位移功能。 内置可扩展显微测量和电子扫描镜测量,并具有漂移校正校正功能并提供证明文件; 针对应变范围在100%-2000%的超大应变测量,散斑完全变形难以区分和进行相关性计算,要求系统具有起始位置预估算法和图像分析顺序调整功能,保证数字图像分析的精度和速度。 可计算曲率分布、速度分布、应变速率。 具有多系统阵列能力,实现超大组件测量或多离散区域同步测量。 支持CSV、ASCII、TECPLOT、MATLAB等不同格式的全场数据点输出。以彩色云图显示形变或应变分布,并与原始图像贴合。 以动画播放变形及应变分布图像序列,播放速度可调。可指定点集数据输出:包括不同线段、多边形、点、网格所投影到物体表面所获得数据。可以输出全场的位移,应变等数据。 可提取任意两点间直线区域的变形数据,或者任意一点时间变形数据,并绘出应力-应变曲线图。 开放的后处理接口,可以输入函数对结果做各种后处理如常规运算和复杂的代数函数处理。 裂纹成长实验测量。能够针对静态、动态的断裂以及疲劳试验进行图形化COD测量。 软件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有中英文操作手册。 5)精度提升辅助工具软件技术要求 具有标准数字散斑生成软件。针对特定测量尺寸和图像采集器成像规格由该软件自动生成标准散斑参考样板。 6)微距测量包组件技术要求 提供满足120mm镜头,光源、及支撑系统等额外专用工具。 7)控制与计算单元组件技术要求 硬件结构: 航空箱式控制与计算单元一体集成机柜,具有移动脚轮,便于实验室内搬移。机柜应具有自封闭快速锁紧密封功能,满足航空或陆运时无需额外包装,到达试验现场直接开箱使用。 计算性能: 英特尔? 酷睿? i7,3.5GHz处理器,16G内存,2TB硬盘,240G固态硬盘; 内置固件加密授权; 集成2个以上USB口; 具有2个或以上千兆有线以太网接口;

变形测量技术总结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第一部分、测量项目概述 一、任务来源 为了保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物安全,小组接到了对10、11宿舍楼建筑物垂直度监测的任务。 该几栋楼建筑地基为中密卵石土,属中压缩土,地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级别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第3.0.4条的规定为二级,沉降观测精度指标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测区概况 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西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 (4)测区内地势平坦,地形并不复杂,但杂草较多。 (5)黄河水院内设有小卖部食堂开水房洗浴中心理发店住宿区,基本符合一般城市生活标准。 测量现有2011年生产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其坐标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经现场踏勘,该地形图内测区现有地形基本没改变,可作高程基准点点位设计用。 二、测量项目内容 按照委托方要求,测量项目内容为:

10#、11#楼施工期、使用期头三年的建筑物沉降测量: 沉降测量周期为两天,每两天观测一次,工期为一周共测量测量2次。 三、测量项目所执行的技术标准 建筑物沉降测量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执行; 建筑物垂直度测量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8.3.11相关内容执行。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 一、高程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设计 1、高程基准点应距建筑物施工场地有一定距离,又能保证用较短的水准路线连测到高程工作基点,更重要的是要稳固和安全。根据现场踏勘,建筑物施工场地东面为宿舍区,人员较复杂,很难保证点位稳固和安全,水准路线增长,宿舍区内人员较复杂,点位安全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将高程基准点选择在西面的环路边,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高程基准点点位与邻近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的要求。 2、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案及点位埋设要求 闭合的水准路线组成高程控制网,为什么我们要布似乎多于的宿舍楼高程基准点呢?一是宿舍楼东面无可靠的布点位置,二是多一组高程基准点能使基准点更安全,不致于发生被破坏后无法实施沉降观测的情况,三是便于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因此,高程控制网测量时,环路高程基准点为起点,先设站测量两个基点的高差后,再以该站测向工作基点, 高程控制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数据从施工控制网引测。 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及高程控制网测量路线见《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