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围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

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

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如生产上的安全事故;

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的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灾害与致灾因子的区别: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情况,是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影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概率和强度,而且取决于社会的抗灾能力。

灾害链现象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原生灾害: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

次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间接灾害:也称衍生灾害,指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之后引起森林火灾等。

同源型灾害链:这是指形成链的各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的二次冲击、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

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民间谚语“一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

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师大学史培军老师提出的,按照发生方式分为:串发链和并发链。

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

承灾体是指包括人类本身在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民点、城镇、工厂等人类活动的财富聚集体,人类既是承灾体又是至灾因子,如人为灾害、环境灾害中的人为过度利用等。

灾情是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一定时期生命与财产损失的情况。

自然灾害被喻为自然事件(灾害)的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异),通常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1)潜在性。在开始运动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过程,直到突破原来的平衡。

(2)触发性。自然界物质运动往往是由其他因素的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

(3)急剧性。—旦开始运动便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

因此,人类对即将发生的急切运动,即便已有所察觉也仍然会陷入卒不及防,即便已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

(4)偶发性。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可以促发部分自然界物质发生某种形式的急剧运动,因此除了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这种形式的物质运动之外,至于它到底在何时刻发生,似乎总带有偶然性色彩。

(5)有限性。部分自然界物质的急剧运动本质上仍然是以急剧运动的方式释放能量,潜伏时期积累的能量越多,急剧运动时期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但必定有个时空限度。

洪灾的形成:水流汇集(势能—动能,能量汇集)——汇集成雍,下泄不畅,水头抬高(动能—势能)——水涨压强、越堤溢流、水淹低洼(势能—动能—释放)。这就是洪灾的潜在性——能量的积累、突发性——骤然发生的能量转化、急剧性——瞬间释放积累的巨大的能量。

一个灾害事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间、地点或围、性质、强度、直接和间接损失。

从过程上看,自然灾害应当有环境条件——形成机制——启动机制——成灾机制的过程。

自然灾害的分布相对有规律的

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消亡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力量引起的为主,人类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1.2 自然灾害的分类

自然灾害的分类的意义

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对灾害本质的理论认识、指导对灾害的科学研究。

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选择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和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效的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

自然灾害的分类应于反映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

突发型和缓发型灾害

按照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长短及缓急,可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又称累积型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会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发展,表现为灾害行为,称为突发型自然灾害。

自然界存在致灾因子并对人类形成潜在或初步威胁时称为“胁迫”,再经过长时期作用危害日益明显就形成缓发型或累积型自然灾害。

灾害的分级

巨灾:死亡1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千-1万人,经济损失1千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百人-1千人,经济损失 100-1000万元人民币

小灾:死亡10人-1百人,经济损失10-100 万元人民币

微灾:死亡少于10人,经济损失少于10万元人民币

自然灾害的分类

气象灾害:由于大气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

海洋灾害:由于水圈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

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的活动所引起。

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

人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以自然态出现的灾害。

宇宙灾害:由于天体和宇宙异常现象引起的灾害。

人为灾害的分类

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水库溃坝,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房屋倒塌,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各类交通事故等。

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自然灾害按破坏程度的分类:

损失性灾害:减少了收益,对系统的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一般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如沙尘暴、冰雹;

破坏性灾害:对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实质性破坏,但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系统的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如台风;

毁灭性灾害: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造成实质性破坏,系统的基本功能无常运行,如震、大海啸。

自然灾害按影响围的大小的分类:个体灾害、局部灾害、区域灾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 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 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

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点

1 运用弹性理论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2 (1) 等产量线的含义,[没有]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 ) 等产量线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是资源既定时无法实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水平,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3.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为产品做广告? 第一,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有利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所以厂商无需做广告,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得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第二,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能根据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生产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做广告。4.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5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自然灾害学

地震次生灾害与防治 摘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当某一项事物发生时必将会影响到它所联系到的事物。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大都伴随次生灾害的发生。常引发的地震次生灾害有滑坡、坍塌、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以及扩散放射性污染等[1]。本文主要论述各种地震次生灾害以及关于它们的防治。 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破坏主要类型危害预防与治理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界将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2],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个体系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从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以知道,岩石圈并非一个完整的圈层,而是被例如海沟、大陆裂谷、大洋中脊等活动带分成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板块相互碰撞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地震。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的发生虽然会造成巨大的灾害,但损害最大的却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在震源或受地震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发生后,发生的例如滑坡、坍塌、泥石流、水灾、火灾以及社会灾害等二次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更是大于地震直接造成的。 上面所述二次灾害即为地震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就是指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3],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财力向城市聚集,这也就使得危险指数和损失指数增加。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发生灾害时,单位面积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会大幅度提高。一旦城市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就会大大增加[4]。因此,加强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是刻不容缓的。 2 主要类型与危害 2.1 滑坡、坍塌和泥石流危害 我国是一个地形丰富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共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些地区,特别是地形转换处,如第一、二、三阶梯交界处,地震发生时一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因此,这是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 发生滑坡和崩坍的地点,多在地质比较薄弱的地方,如地层断裂、节理发育、岩层破碎等等,由于水的浸润而分解,常表为洪水、地震的次生灾害[5]。山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暴雨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来的结构面张裂松弛[6]。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土石体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发展成严重的滑坡。地裂缝、地面坍塌、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容易引发塌陷。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滑塌。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浆,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 本世纪最大的滑坡事件就是1920年的中国海原地震引发的,这次地震死亡人数有23.4万,且大部分人死于滑坡这地震次生灾害。滑坡、崩坍又常常与泥石流迸发,在洪水期造成群发性灾害,1981年四川盆地洪水就引发了6万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民达30多万人[7]。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 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 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 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 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 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 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 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 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 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 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 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 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火山灾害

第五章火山灾害 第一节火山概述 1、火山的定义(掌握) 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山体,大多呈孤立的圆锥型。 2、什么是火山喷发?(掌握) 地球内部的岩浆最终会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 3、火山由哪几部分结构组成?(熟悉) 火山口、岩浆囊、岩浆通道和火山锥。 4、火山和火山群的形状有哪几种?(了解) (1)孤立的圆锥型(2)链状火山群。 5、火山的分类(掌握) (1)火山按按岩浆的通道类型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2)中心式喷发又主要分为宁静式喷发、爆发式喷发、中间式喷发。 6、火山喷发强烈程度取决于什么?(了解) (1)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取决于岩浆的粘滞性。 (2)岩浆粘滞性较小时,气体很容易从岩浆中跑出,岩浆一边上升,气体一边释放,到达地面时,气体几乎跑完了,岩浆就比较安静地流出地表,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宁静式喷发。(2)岩浆粘滞性很大时,气体不容易跑出,直到岩浆到达地面,压力突然减少,导致气体、岩浆和石屑一起瞬间猛烈喷出,此类岩浆的喷发多为爆炸式喷发。 7、岩浆的流动性(粘滞性)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了解) (1)温度越高,岩浆的粘滞性越小,容易流动。 (2)SiO2含量低,岩浆容易流动。 (3)岩浆是流动的液体和由该液体结晶出来的固体矿物的混合物,固态矿物含量较少,岩浆越容易流动。 8、岩体熔化可以通过哪些条件实现?(了解) (1)减少压力;(2)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进入岩石,降低了岩石的熔点;(3)增加温度。 9、地面下熔化的岩石叫做岩浆,当岩浆喷出地面后叫做熔岩。(了解) 10、在软流圈一些非常热的岩石接近熔化状态,这些岩石就构成了岩浆的源泉。(了解) 11、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猛烈程度喷发的判断依据。(了解) 12、火山喷出的物质(掌握)

2016北师行管考研唐任伍《经济学原理》核心讲义,

第1章导论 本章节包括4个大知识点,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和经济学研究方法。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而后分析教材的例题知道怎么去掌握重要知识点,最后通过查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就能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易错点到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1.1本章知识点串讲 【知识点1】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 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 产 【知识点2】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名师注:相当重要) 市场机制的运行基础: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得同样简单明了,他把价格在经济的作用简要归 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作者观点: 1.市场价格能传递信息。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市场价格提供了重要信息从生产的角度说,市场价格提供了消费者对每种商品评价的最新信息。市场价格也为生产过程中豺资源 或要素的使用提供重要信息。 2.市场价格能协调人们的行为。 3.市场价格能提供有效激励。 4.市场价格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总之,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通过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调节,最终会使需求与供给相等。当需求等于供给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生产者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分配于各种用途,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 化得以实现,这种配置就是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维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提出来的,用来评价资源使用和配置是否有效率,是资源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富山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镉。 2、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客观事物的整体,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3、在人类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遇到的环境问题依次是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污染的转嫁。 4、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活动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而人类在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将资源转化为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5、环境的组成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6、资源从自然环境中提出利用,然后以“三废”的形式,即废气、废水、废渣再排向自然环境。 7、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是: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痛痛病事件。 8、大气按组成成分可分为:恒定成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 9、不是所有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只有波长为290—430nm能量较大的太阳短波紫外辐射,才能使NO 2 分子激发产生光解。 1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 11、臭氧浓度升高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 12、通常微观粒子处在能量最低的能级称作基态,原子较稳定。 13、SO 2 在大气中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光化学氧化作用和催化氧化作用。 13、大气污染的人为来源按行业分类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4、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表明:NO 2推迟3小时,O 3 滞后5小时出现峰值, 同时NO和CO的浓度随之相应降低。 15、基态的原子受到光照射后,如果能够吸收电磁辐射,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光子,就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称作激发态。 16、酸雨属二次污染,它的主要一次污染物是NO X 和SO X 。 17、五种典型的烟型分别为爬升型、平展型、漫烟型、波浪型和锥型,漫烟型污染最严重。 18、形成光化学烟雾前提是大气中存在NO x 和HC,汽车尾气和石油化工是主要来源。 19、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递减率平均约为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20、山谷风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 21、低层大气中SO 2的吸收光谱表明,在294nm处为强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 后转变为1SO 2(单重态SO 2 );在384nm处为弱吸收,SO 2 吸收此波长的光转变为 3SO 2(三重态SO 2 )。 2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化学元素是氮、磷。 23、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大气。 24、按水循环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25、胶体的吸附作用是使重金属从不饱和的溶液中转入固相的主要途径。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2火山:地球内部有许多炙热的岩浆,而地球表面则是一层冷的固体的地壳。地球内部的岩浆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凝后,就形成了火山。 3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4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空间灾害: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地震三要素 2、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3、地震背景构造:海底扩张是什么? 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4、海啸的特点、形成条件 1)海啸的特点: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能量大、传播速度快 2)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深海。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2)大地震。只有6.5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只有一部分地震(约占海底地震总数的1/5~1/4)能产生海啸,多数人认为只有伴随有海底强烈垂直运动的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5、我国有哪些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六大类1、气象灾害:(1)暴雨(2)雨涝(3)干旱沙尘暴(4)干热风(5)高温、热浪、热岛(6)热带气旋(7)冷害(8)冻害(9)冻雨(10)结冰(11)雪害(12)雹害(13)风害(14)龙卷风(15)雷电(16)连阴雨(17)浓雾(18)低空风切变(19)酸雨2、海洋灾害:(1)风暴潮(2)海啸(3)海浪(4)赤潮(5)海岸带灾害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隔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2)农作物虫害(3)农作物草害(4)鼠害。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森林虫害(3)森林鼠害 6、洪水(数井盖有关) 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2.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4.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5.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7、广东遭遇过哪些大的自然灾害? 广东的旱灾:干旱也是广东的严重灾害之一,80%以上的年份都有旱灾发生。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影响范围最大,发生次数也较多。 广东的水灾:南岭山脉横贯广东北部,是寒潮南侵之屏障,但山脉重迭,其间北江河谷纵贯广东南北,又是冷空气南下之通道。南岭山地以南,地势渐低,但分布有多条呈东北一西南向的山脉,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抬升而致雨,使之在粤东、粤中和粤西形成三大暴雨中心。沿海地势平坦,属台地平原区,其中河网交错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是洪水常泛之地。 广东的风灾:南海是热带海洋,是热带天气系统特别活跃的海区,夏季台风活动频繁,冬季受冷空气影响,而且在冬、夏季风盛行时期常形成季风潮,所以海上多大风、大浪和风暴潮,是海洋灾害多发区。这类灾害每年都有发生,不仅发生频率高,而且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广东的冻灾:由于广东是冷暖气团强烈交绥之地,所以北方来的寒潮大风、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异常活跃。冷害是影响广东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它对喜温、喜热作物,越冬与冬种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与果树常造成严重危害。

灾害类期刊排名

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复合影响因 子 综合影 响因子 被引次数 1 灾害学优先出版陕西省地震局 1.880 1.34 2 20225 2 暴雨灾害优先出版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 1.516 1.000 3878 3 自然灾害学报独家 授权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 力学研究所 1.268 0.735 34364 4 气象与减灾研究优 先出版 江西省气象学会0.802 0.525 3720 5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独家授权 江苏省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0.790 0.524 7899 6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 学报独家授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0.667 0.437 18934 7 火灾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681 0.406 7281 8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 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0.284 0.273 1662 9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 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0.459 0.265 10258 10 生物灾害科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昆虫学会;江西 省植保学会;江西省植病学会 0.350 0.203 2693 11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优先出版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防灾科技学院0.426 0.200 2527 12 震灾防御技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0.345 0.195 1426 13 中国减灾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0.254 0.099 4636 14 防灾减灾学报辽宁省地震局0.127 0.064 2042 15 城市与减灾北京地震局2060 16 地震地质译丛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1 17 防灾博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643 18 湖南安全与防灾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301

经济学重点总复习1.0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重要内容回顾 1、稀缺性定义:人类需要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引发的选择的必要性。 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3、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练习题 1、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 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经营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2、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为零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指(B) A.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B.尽管市场参与者是利己的,但自由市场仍能达到合意结果的能力。 C.即使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管制,但政府管制仍然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能力。 D.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给无关旁观者带来成本的方式。 4、政府可能为了( D )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A.保护产权 B.纠正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C.达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D.以上全对 第二讲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讲重要内容回顾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的定义: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反向变化关系- 需求定理 ②收入(income)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③相关物品的价格。 -互补品( complements ) PA↑→ QA↓→ QB↓ -替代品( substitutes ) PA↓→ QA↑→ QB↓ ④爱好(偏好)( preference )。⑤预 期(预测)( expectation )。

灾害学考试复习资料

灾害的定义:所谓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生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 社会现象。 灾害的三因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 灾害的分类(按成因):自然灾害,人为自然灾害,人类及社会灾害。 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 2、灾害分类的意义 (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 (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 (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 (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 灾害学内容:包括灾害运动学、灾害成因动力学、灾害预测学、灾害防治对策学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定义:自然地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 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 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 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 1999年世界地球日(4月22)主题:防治地质灾害 地震: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震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中区:震中附近的地区。 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较浅时,波及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震源深度较深时,波及范 围较大,而破坏程度较小。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M,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以及岩土性质有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而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灾害学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火山喷发可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157 3、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155 4、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251 5、全球四大沙尘暴发生地有北美、中亚、中北非、澳大利亚。210 6、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197 7、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有三种:熔岩流、火山泥石流、火山灰。 8、在一个喷发过的火山附近,能否找到泡沫岩,可以作为火山喷发的猛烈程度判断依据。 9、气象观测分为三类系统。地基是地面上的观测系统;空基指的是测量近地面层以上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天基是指气象卫星。 10、气象学将沙尘天气分为如下四个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210 11、绝大多数地质活动都集中发生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上。两个板块沿着边界发生相对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式,可以把板块边界分成三类: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164 12、地球最外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外壳,叫做岩石圈,岩石圈破碎成为7个大的部分,它们叫做岩石圈板块。14 13、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50 14、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成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51 15、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它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56 16、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67 17、全球的地震基本上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分别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洋中脊地震带。68 18、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就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5 19、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105 20、海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海海啸,海啸波达到沿岸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很难防御,灾害极大;另一类是远洋海啸,是从远洋甚至横越大洋传播过来的海啸波。113 21、火山大多是孤立的圆锥型的,它是由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岩、火山灰和碎石落下后堆积而成的。151 22、火山喷发方式有两种,分别为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火山喷发按其猛烈程度分为爆发性和非爆发性两种。154 23、气象灾害是发源于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全球大气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常表现为各种波状和涡旋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不断积累和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会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188 24、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o C 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o C 以下时,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 25、台风和飓风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 级或以上(即风速32.6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产生的海域不同而称谓有别。 194 26、沙尘暴是指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的天气现象,是一种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频次较高的自然灾害。208 27、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大约97%的水在海洋中,在剩下的3%的水中,77%储存在冰川里,22%为地下水,而河流、湖泊中的水则占不到1%。尽管河流水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7 28、河流的上游,坡度大,水的流速快,切割作用明显,河床陡峭,两岸多为峡谷;而在下游,河床坡度小,水的流速慢,河水中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河床开阔,两岸多为平原。263 29、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逐渐形成的平原就叫做冲积平原。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与冲积—洪积平原均可统称为冲积平原。268 30、洪水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洪水的形成原因,将洪水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272 31、在水文学中,常将洪峰流量(或洪峰水位)、洪水总量、洪水历时(或洪水过程线)称之为洪水三要素。269 32、中国是一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310 33、滑坡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312 34、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5、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地形、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源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327 36、长期以来,房屋、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工程损失一直是地震灾害损失中最主要的部分。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商业中断、社会功能瘫痪、信息丢失等非工程损失在总损失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406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 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NNP –间接的企业税+ 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 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 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 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C + I + G + NX = 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最新统计学原理作业(1)答案电子教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4.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5.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6.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7.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8.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9.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10.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二、单项选择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C )。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单位称为(A )。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状况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C)。 A、它有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具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5.总体的变异性是指( B )。 A.总体之间有差异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D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57分、68分、7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8.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9.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B )。 A、社会总产值 B、产品合格率 C、产品总成本 D、人口总数

灾害学概论

一:主要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 (2)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 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 (3)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 (4)天文灾害:天体碰撞,太阳活动异常等。 (5)其他如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也属于自然灾害。 二:主要的人为灾害 (1)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2)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 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 (3)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 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三:从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看,灾害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突变型。比如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它们的发生往往缺少 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 一定时间内重复发作。 (2)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 正常自然过程累积的结果。它们发展较迅速,比突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 ,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3)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虫害等。 (4)环境演变型。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 海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 ,是自然环境演化或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必然伴生结果。 四:灾害的分级 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经济)损失来分级。根据我国国情,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人民币。 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100万人民币。 微灾:死亡小于10人,经济损失小于10万元人民币。 五:灾害危害人类的后果 (1)造成人员的伤亡。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工程事故及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日益严重。 (2)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破坏环境资源,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六:亚洲的主要危害 1.地震亚洲位于两大地震带相会的地方,地震灾害最突出,特别是日本、中国更为频繁。 2.火山特别在日本,共计有火山270座,活火山约80座,约占世界活火山的10% 3.沙漠化沙漠化在中国、印度最为突出。 4.水土流失中国、印度的最为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