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

全部症状:

回肠末端:粘膜慢性炎伴急性活动,局灶区见上皮肉芽肿形成,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粘膜

组织慢性炎伴急性活动。

回肠末端粘膜组织慢性炎伴急性活动及肉芽肿形成,回盲部、升结肠粘膜组织慢性炎,组织学

检查不能完全排除克罗恩病可能;

回肠末端粘膜组织慢性炎,灶性区见微小肉芽肿,抗酸染色阴性。

炎症性肠病?

病理:回盲部:粘膜组织慢性炎,伴急性活动,炎性渗出,肉芽组织增生;肝曲:粘膜组织慢性炎。

结肠镜:回肠末段、盲肠、横结肠处有息肉样增生,部分区域可见散在溃疡,病变严重处增生性病变占管腔1/2周。

诊断肠结核?病理:回肠末端、回盲部、肝区见上皮样肉芽肿形成,肉芽肿内未见坏死,抗酸染色阴性。样肉芽肿形成。、

肠镜示:肠结核?克罗恩病?

病理:回肠末端、回盲瓣:慢性活动性肠炎伴坏死炎性渗出,回肠末端见肉芽组织增生及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肠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上皮

诊断:克罗恩病?肠结核?

病理:回肠末端:粘膜慢性炎伴急性活动,局灶区见上皮肉芽肿形成;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粘膜组织慢性炎伴急性活动。

回肠末端粘膜组织慢性炎伴急性活动及肉芽肿形成,回盲部、升结肠粘膜组织慢性炎,组织学

检查不能完全排除克罗恩病可能,请结合临床;

病理:回盲部:粘膜组织慢性炎,伴急性活动,炎性渗出,肉芽组织增生;肝曲:粘膜组织慢性炎。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 目的建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鉴别诊断评分系统,并评价其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参照CD与ITB诊断标准,确诊CD 35例,ITB3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资料,对以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模型中的B值建立鉴别诊断评分系统。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检验评分系统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PPD试验强阳性、裂隙状溃疡、环形溃疡、鹅卵石征、非干酪性肉芽肿被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模型中各变量的β值赋予分值并建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95%可信限为0.759(0.637,0.880)。结论CD 与ITB鉴别诊断评分系统对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标签:克罗恩病;肠结核;鉴别诊断;评分系统 CD和ITB的临床鉴别目前缺乏兼顾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指标,相互误诊率达50%~70%,作为难点的鉴别诊断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两者在内镜下表现和临床特点上有较多相似和重叠之处,病理学诊断是两者鉴别的最重要方法,但CD活检标本中非干酪样肉芽肿发现率仅15%~36%,ITB标本中干酪样坏死的阳性率仅为20%,以单一指标对两者进行有效鉴别难以实行,综合评价患者临床、内镜和病理等资料并结合医师个人经验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目前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主流方法,但经验不足者常做出错误的诊断判断。若能充分利用两种疾病者在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等方面的差异性,将两者在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和活检病理等方面差异所取得的经验量化为临床上一般医师可掌握的鉴别诊断评分体系,将有可能提高两者的鉴别效率。本研究遵循以上构想对建立此两种疾病的两者的鉴别诊断系统作了初步探索,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门诊与住院诊治的CD和IT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CD组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8~69岁,平均(20.2±1.7)岁。ITB组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21~71岁,平均(23.7±3.2)岁。两者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CD诊断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ITB诊断按照第6版内科学教材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收集CD和ITB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内镜检查资料与病理学检查资料,其中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腹痛、腹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冉志华朱明明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上海市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hf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在我国随着IBD患病率的增高,其鉴别诊断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1 UC的鉴别诊断 1.1 感染性结肠炎(Infectious Colitis,IC)UC和IC的临床表现(如腹痛、结肠性腹泻、粘液脓血便等)有共同之处,IC与初发型UC难以区分。据报道国内将UC误诊为IC者占21.6%[1],故只有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方能加以鉴别。 1.1.1 病史和临床表现UC多在20~40岁时发病,病程多超过6周,具有复发倾向。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结肠受侵范围及炎症程度有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以及全身症状。 急性IC常有流行病学史,如不洁饮食、疫区居住史、出国旅行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可发生在各年龄组;病程一般不超过4周;常伴有发热,腹泻可在10次/日以上,为水样或粘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多在1~2周内消散。其病因主要为志贺菌、沙门菌、大肠杆菌、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或难辨梭状芽孢杆

菌等,经抗生素药物治疗后少有复发。但慢性感染者也可迁延不愈,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除血吸虫性肝硬化及阿米巴性肝脓肿外,IC肠外表现较为少见。 1.1.2 结肠镜下表现UC和CD在结肠镜下均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红斑、质脆、易出血和溃疡形成,以及腔内存在渗出物等。 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分布。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溃疡一般表浅。炎症进展后可出现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大小不一的炎性息肉形成。 IC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分布不均匀或呈片状分布。溃疡可能较小或几厘米大小,形态多变。溃疡间的黏膜可能正常或呈发炎的颗粒状,特异性的表现有助于IC的诊断,如阿米巴性烧瓶状溃疡、血吸虫结节等。 当内镜下鉴别IC和UC有困难时,可根据情况选择超声内镜或者双气囊小肠镜作进一步检查。 1.1.3 组织病理学检查黏膜活检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IC和UC的可靠手段。典型UC活动期的病理表现为:①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炎症或脓肿形成,黏膜糜烂溃疡,肉芽组织增生;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等。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 ②隐窝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等。 急性IC黏膜隐窝多数正常,固有膜和隐窝上皮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恢复期IC常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的隐窝炎,固有膜内大量浆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浸

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1例体会

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1例体会 关键词肠结核误诊误治克罗恩病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管所引起的慢性感染,且此病的临床表现与炎症性肠病或肠道肿瘤相似容易误诊,本文以1例误诊病人为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现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病历资料 患者,男,35岁。主诉:因“反复腹泻,腹痛2年余,加重2周”入院。病史:患者2年来反复发作脐周持续钝痛,伴腹泻,2~4次/日,有黏液,无黑便、血便,曾多次外院就诊,考虑为“结肠炎”,给予输液等治疗(具体不祥)后症状可缓解。但今年来疼痛频发,持续加重,为求系统诊疗故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结肠炎”收住。患者自起病以来体重下降5kg,夜间有盗汗,大便溏结不稠,但形状未有改变,无脓血黏液,饮食、睡眠尚可。入院后医院经结肠镜检诊断为克罗恩病(CD),病理报告: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符合CD。胸片未见明显异常。遂予5-氨基水杨酸(5-ASA)口服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加用泼尼松(强的松)50mg/日口服,病情继续恶化,并出现右下腹绞痛,压痛及反跳痛,肌紧张,诊断为“急性腹膜炎”转入外科行剖腹探察,术中发现回盲部溃疡及穿孔,切除病变肠段。病理检查:发现肉芽肿结节,部分肉芽肿中央有干酪性坏死,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再次复查胸片提示:满肺粟粒状结节影,遂诊断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转感染科经抗痨治疗好转出院。 体会及教训 该病例是将肠结核误诊为CD而使用激素导致病情恶化。由于无肠结核的典型表现,起病初未发现肠道外结核病变;临床医生过分相信肠镜与病理诊断结果,胸片未见异常导致临床医生轻易放弃了结核的诊断。5-ASA与激素疗效不佳的时候医生又未重新考虑诊断。故在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确切的情况下,需再反复复查,再次确认诊断,切不可盲目使用激素。

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炎症性肠病(IBD)目前对其病因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具体发病原因尚有 待进一步分析。由于IBD具有进展性,并且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因此加强对其诊 断和治疗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我国自2006年成立IBD协作组以来,相关领域 专家和学者不断对IBD标准化诊治指南进行讨论,丰富其诊治意见,使其更具科 学性,同时兼具普及性。结合循证医学相关要求,针对IBD的诊断和治疗,广泛 寻找支持依据。2020年5月,国内专家对IBD的诊断和治疗提出共识意见,以 IBD中的克罗恩病为例,对其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进行如下分析。 1.克罗恩病诊断 1.1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克罗恩病以慢性起病为主,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 主要位置为右下腹、脐周,反复发作,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梗阻、肠瘘、肛门病变,同时合并高热、发育迟缓、贫血等全身性症状。 (2)影像学检查:目前,推荐采用胃肠钡剂造影检查方法,如有需要,可 为患者联合钡剂灌肠进行辅助检查。两种检查可发现狭窄、裂隙状溃疡,同时可 观察到鹅卵石样改变。同时CT、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患者存在腹腔 脓肿、盆腔脓肿,且肠壁有增厚表现。 (3)肠镜检查:专家共识意见中指出,对克罗恩病患者开展结肠镜检查, 应保证镜体深入到末段回肠位置,进而对病变情况进行明确。肠镜检查可观察到 克罗恩病患者出现黏膜炎症,主要特征为节段性、非对称性,或有鹅卵石样改变。如果患者合并上消化道症状,建议配合胃镜检查。而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和诊断,则能够对病变范围进行确定,同时明确组织损伤深度,可及时发现腹腔内脓 肿表现。 1.2诊断内容

(完整版)鉴别诊断.

各系统鉴别诊断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 鉴别诊断 1、哮喘:以发作性喘息为表现,伴咳嗽咳痰。常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多有特异质。发作时以双肺弥漫性哮鸣音为主要表现。肺功能可正常或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阳性。使用吸入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疗效良好。 2、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咯血,脓性痰而且量大为特点。部分患者幼年曾患麻疹肺炎或百日咳。肺部可闻及固定性湿性罗音,可有午状指。胸片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囊状改变、双轨征。CT见支气管囊状或柱状扩张。 3、肺结核:为持续的咳嗽咳痰,尤其是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体格检查时,常于上肺发现湿性罗音。X片以上肺病变多见,可有空洞、纤维索条、钙化表现。肺容积缩小、肺门上提。痰找抗酸杆菌阳性。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为进行性加重的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胸片为双肺弥漫发布的小结节影。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晚期可支扩、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4、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老年多见。干咳。CT见双下肺网结状阴影、蜂窝状阴影。 二、肺炎 鉴别诊断 1、金葡菌肺炎:感染中毒症状更重,可有脓血痰。WBC技术显著增高,胸片见大片状阴影, 病变密度不均,可有多发气囊,病变形态变化快。 2、克雷白杆菌肺炎“老年人多见,典型为转红色胶冻样痰。胸片见上肺病变,可叶间裂下坠, 内可见空洞。 3、支原体肺炎:中低热、干咳,一般症状较轻,WBC计数常不高,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免疫学 试验有助鉴别。 4、急性肺脓肿:大量脓臭痰,胸片见空洞和液平。 5、肺癌:40岁吸烟者多见,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可引起阻塞性肺炎。抗感染治疗反应慢, 可有肺不张。CT或支气管检查见肿瘤。细支气管肺泡癌见大片状阴影但无发热,有多量白色泡沫痰、病理检查证实。 三、支气管哮喘 鉴别诊断 1、心源性哮喘:见于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多有心脏病史和体征。心脏扩大,奔马律。胸片见心脏增大,肺淤血。 2、COPD:中老年人多见,常有长期大量吸烟史。以慢性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部分可合并喘息,并有间断加重,可有肺气肿和湿性罗音,可合并哮喘。 3、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阻塞大气道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哮鸣,可咯血。常于单侧出现固定性哮鸣音。胸片、CT可确诊。 4、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症:致病原为寄生虫、原虫、花粉、化学品等。部分可有哮喘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胸片见片状或斑片状阴影为重要特点。

克罗恩病的诊断与鉴别

克罗恩病的诊断与鉴别 作者:暂无 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6期 副主任医师安萍主任医师罗和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 克罗恩病是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以胃肠道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具有进行性 和破坏性,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克罗恩病的诊断依赖于症状、放射学、内镜检查 和组织学标准的结合,同时侵入性较小的生物标记物也正在开发当中。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克罗恩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消化道黏膜节段性炎症、纵行和锯齿状溃 疡是典型的内镜表现。节段性炎症表现为由正常组织区域分隔的炎症浸润黏膜。内镜检查可以 直接根据肠黏膜的表现评估克罗恩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末端回肠的溃疡等病变对于克罗恩病 的初次诊断很重要。因此,对疑似克罗恩病的患者应该进行内镜检查。为了准确评估疾病活动 程度,在克罗恩病患者第一次内镜检查中,即使黏膜内镜下显示无明显异常,也应对回肠末端 和全结肠进行活检。在早期克罗恩病中,病变表现为小但明显的溃疡,周边黏膜无明显异常; 在中度克罗恩病中,较大溃疡形成,并可相互融合,受累肠段可形成鹅卵石样改变;而重度克 罗恩病可表现为深纵溃疡。黏膜愈合是克罗恩病的重要治疗目标,因此结肠镜检查在监测疾病 活动性方面极为重要。而对于空、回肠病变且结肠或末段回肠未累及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价 值极其有限,应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小肠镜或胶囊内镜的检查。但对于存在肠道狭窄的患者, 应避免胶囊内镜检查所致的胶囊嵌钝。 以外,由于克罗恩病可伴有上消化道受累,因此,患者也应进行胃镜检查,以排除或评估 食管及胃相关黏膜的累及情况。克罗恩病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DEIS)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其根据病变位置和类型对疾病程度进行分类,将病变描述为溃疡性狭窄、深溃疡和浅溃疡等, 并对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回肠的病变位置进行分类。评分范围从0到44,评分小于6被定义为内镜缓解,小于4被定义为完全的内镜缓解。临床上使用广泛的则是Mayo评分,用以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影像学检查 美国放射学会(ACR)推荐CT小肠成像作为克罗恩病的首选检查,而磁共振小肠成像 在大多数情况下与CT小肠成像效果类似。急性期患者表现为腔内外病变,如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慢性炎症性肠壁明显增厚,肠黏膜内环和外环明显强化,呈“双晕征”;病变呈节段式特点。此外,肛周CT和磁共振检查是了解患者有无肛周脓肿及瘘肿情况的有效检查手段。 组织学检查 炎症性肠病必须评估三个关键的组织学特征:慢性损伤、疾病分布和疾病活动性。黏 膜的慢性损伤是在几个月到几年的反复损伤后形成的,而不是几天到几周。因此,必须有慢性 损伤的特征性组织学特征,才能做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疾病分布即根据解剖部位评估疾病累 及的部位;接下来评估活动性疾病的程度,或中性粒细胞炎症的程度,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提示克罗恩病的组织学特征包括慢性局灶性炎症、跨壁炎症、裂隙溃疡和非干酪性肉芽肿。 检验指标

9+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9+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

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 (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

(2)多数患者解黏液脓血便。 (3)腹泻次数及便血与病变轻重程度有关。 (4)复发率高。 2、内镜下特点: (1)病变呈连续性对称性,从远端直肠向近端结肠发展; (2)黏膜充血、水肿、质脆、触之易出血,或黏膜呈颗粒状,失去光泽; (3)溃疡大多表浅、多发、形态各异。小者如针眼大小,大者可达2厘米以上,溃疡表面可有黄白色渗出物形成的苔,也可带血性黏液,有的溃疡边缘或中心出现岛状黏膜或息肉; (4)慢性修复期可出现肠管变细、肠壁僵直、结肠袋消失、肠管短缩、假息肉或称炎性息肉,息肉形态多样,有蒂或无蒂,有时形成黏膜桥。 表2 UC临床表现评定标准

肠结核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34岁,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间歇发作右下腹部疼痛,餐后加重,每次发作持续3-4天,经过服药和对症治疗后,排便后随之腹胀、腹痛缓解。5天前起,再次发作,上述症状加重,服药无效,发病以来,饮食差,睡眠差,小便正常,乏力盗汗明显。 【既往史】 平时体差,其父有开放性肺结核病史,目前已经痊愈,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有“乙肝”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输血、献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余系统回顾未见异常。 【查体】 T:37.3℃,P:85次/分,R:22次/分,BP:130/70/mmhg。发育正常,消瘦,慢性病容,步入病房,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颜色正常,弹性减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无紫绀,腹式呼吸,呼吸频率22次/分,两侧呼吸运动对等,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未触及,心界未叩出,心率85次/分,律齐,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右下腹部可扪及包块,边界不清,包块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呈生理弯曲,活动自如,各棘突无明显压痛,两侧上、下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血沉示:27mm/h,钡剂示:回盲部变形,黏膜毛糙。破坏,边缘不规则出现跳跃征;肠镜示:回盲部新生物有溃疡形成 【初步诊断】 肠结核 【诊断依据】 青年女性,右下腹部疼痛,餐后加重,其父有开放性肺结核病史,查体:体温:37.3℃,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右下腹部可扪及包块,边界不清,包块轻度压痛,辅助检查:血沉示:27mm/h,钡剂示:回盲部变形,黏膜毛糙。破坏,边缘不规则出现跳跃征 【鉴别诊断】 克罗恩病:病程更长,病情呈缓解和复发交替X线检查病变呈节段性分布;有瘘管、肛门直肠周围病变更为常见;溃疡形状:肠镜下溃疡呈纵行、裂隙状(鹅卵石状);抗结核治疗:无效 【诊治经过】 入院后给予完善血、钡餐、肠镜等相关检查,嘱患者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抗结核药物、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经过10天治疗,患者自诉无腹痛,体温恢复正常,今日出院,嘱口服药物巩固治疗。 【临床诊断】 肠结核 【分析总结】

肠克罗恩病诊断思路与鉴别

肠克罗恩病诊断思路与鉴别 病 例分析 [病史]: 男,62 岁,上腹部隐痛3 月余入院。3 月前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糜烂;3 月来症状持续存在。入院时:患者上腹部隐痛不适,偶有头晕耳鸣及心慌症状。高血压20 余年,长期服药,血压控制尚可。

[影像学表现] 1. 位置:回盲部及末端回肠; 2. 形态:回盲部增厚,肠壁不规则非对称性增厚,最厚处约1.1cm,肠腔狭窄与扩张交替,病灶长度约35cm; 3. CT 平扫:密度不均匀;动态增强:不均匀分层样强化;

4. MR 平扫:T1WI 不均匀低信号,T2WI 不均匀高信号,DWI:粘膜及粘膜下层不均匀高信号;ADC:低信号;动态增强:明显不均匀分层样强化; 5. 其它征象:肠系膜多发稍增大淋巴结;

鉴别诊断 【小肠腺癌】 典型征象:肠壁偏侧性增厚,黏膜中断,不均匀明显强化;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可继发肠梗阻;多向腔外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浑浊,伴周围淋巴结肿大;易出现肝转移 病例1.男 63 岁,CT568095,空肠溃疡型癌—腺癌,中高分化,肿瘤近端肠管扩张,小肠梗阻

病例2.男81 岁CT564786,回盲部腺癌,肿瘤近端肠管扩张,小肠梗阻本例排除小肠癌的理由:病灶范围长,部分肠管非梗阻性扩张,周围淋巴结未见转移征象 【小肠淋巴瘤】 好发于末端回肠局,分为肠壁增厚型与腔内肿块型,肠壁广泛增厚,多超过1cm,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黏膜连续,密度/信号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偶见坏死,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包绕血管,可见“三明治”征,可伴溃疡,坏死、穿孔、梗阻少见,管腔“吹气球样”扩张多见; 女62 岁CT421687 末端回肠粘膜相关性边缘带B 细胞淋巴瘤,肠镜示:回肠末端多发不规则隆起,局灶糜烂,表浅溃疡形成 中段回肠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冠状位CT 示末端回肠长段肠壁环形增厚无梗阻(箭) ,肠腔未见明显狭窄,未见分层样强化,邻近脂肪间隙清晰,

克罗恩病(CD)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

克罗恩病(CD)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 克罗恩病(CD) 一、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腹部肿块、肠瘘和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CD家族史有助于诊断。 2. 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表现确定作钡剂小肠造影或钡剂灌肠,必要时可结合进行。可见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B超、CT、MRI检查可显示肠壁增厚、腹腔或盆腔脓肿等。 3. 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粘膜炎症、纵行或阿弗他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可有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等,病变呈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发现腹腔内肿块或脓肿。 4. 活检:可见裂隙状溃疡、结节病样肉芽肿、固有膜底部和粘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而隐窝结构正常,杯状细胞不减少,固有膜中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粘膜下层增宽。 5. 切除标本:可见肠管局限性病变、跳跃式损害、鹅卵石样外观、肠腔狭窄、肠壁僵硬等特征;镜下除以上病变外,更可见透壁性炎症、肠壁水肿、纤维化及系膜脂肪包绕病变肠段等改变,局部淋巴结亦可有肉芽肿形成。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0)结合CD的临床、X线、内镜和病理表现,推荐了6个诊断要点(见表1)。 表1 WHO推荐的CD诊断要点 项目临床表 X线表现内镜表现活检切除标本 现 ①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②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 +++ 疡 ③全壁性炎症病变++++

(腹块)(狭窄)(狭窄) ④非干酪性肉芽肿++ ⑤裂沟、瘘管+++ ⑥肛门部病变+++ 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及白塞(Behcet)病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CD。 1.具有WH0诊断要点①②③者为疑诊,再加上④⑤⑥3项中之任何一项可确诊。有第④项者,只要加上①②③3项中之任何两项亦可确诊。 2.根据临床表现,若影像学、内镜及病理表现符合,可以诊断为本病。 3.根据临床表现,若影像学或内镜表现符合,可以拟诊为本病。 4.临床表现符合为可疑,应安排进一步检查。 5.初发病例、根据临床、影像学或内镜表现及活检改变难以确诊时,应随访观察3~6个月。与肠结核混淆不清者应按肠结核作诊断性治疗,以观后效。 二、疾病的活动度、严重度、病变范围及并发症诊断成立后,应列出疾病的活动度、严重度、病变范围、全身表现及并发症。 1. 活动度:CD活动指数(CDAI)可正确估计病情及评价疗效。临床上采用较为简便实用的Harvey和Bradshow标准(简化CDAI)(见表2)。 表2 简化CDAI计算法 1.一般情况O:良好;1:稍差;2:差;3: 不良;4:极差 2.腹痛0:无;1:轻;2:中;3:重3.腹泻稀便每日1次记1分 4.腹块(医师认定)O:无;1:可疑;2:确定;3: 伴触痛 每个1分 5.并发症(关节痛、虹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 性脓皮病、阿弗他溃疡、裂沟、新瘘管及脓肿等)

【内科学】克罗恩病

【内科学】克罗恩病 【病理】病变同时累及回肠末段及邻近右侧结肠者为最多,余依次为回肠、结肠、空肠,病变亦可涉及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但少见。 克罗恩病变呈多节段或跳跃性,不呈连续性;黏膜溃疡早期呈鹅口疮样溃疡,随后溃疡增大,形成纵行性溃疡和裂隙溃疡,将黏膜分割呈鹅卵样外观。因病变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易并发肠梗阻。组织学上,最具特征的病变是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可发生在壁肠各层及局部淋巴结。深达黏膜下层甚至肌层的裂隙溃疡也是特点之一。 【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为痉挛性阵痛或绞痛。常于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缓解。并发肠梗阻时出现持续性腹痛和明显压痛,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内脓肿形成。全腹剧痛和腹肌紧张,应考虑病变肠段急性穿孔。 2. 腹泻主要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粪便多为糊状。直肠病变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3. 腹部包块由肠壁增厚、肠粘连、肠系膜淋巴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为网膜包括所见、 4. 瘘管形成病变肠段溃疡向周围组织及胀器穿透易透易形成内、外瘘,为本病的特征性之一。内瘘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等处,后者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肠段之间内瘘形成可致腹泻加重及营养不良,外瘘或通向膀胱、阴道的内瘘均可见粪便与气体排出。 5. 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可有肛门周围瘘管、脓肿及肛裂等病变。有时这些病变可为本病的首发或突出的临床表现。 (二)全身表现 急性期有间歇性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有高热,偶有以发热为主要

症状者。严重者或晚期可有明显营养障碍,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等。 (三)肠外表现 以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及眼病常见。 【并发症】以肠梗阻最为常见,其次是腹腔或腹膜后脓肿。偶并发急性穿孔或大量便血。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 常见贫血,活动期周围血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严重者血清白蛋白降低。 (二)粪便检查 隐血试验呈阳性,吸收不良综合征者粪脂排量增加,有相应吸收功能改变。 (三)X线检查 钡餐或钡灌肠检查,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黏膜褶壁粗乱,典型见纵行溃疡或裂沟、瘘管及鹅卵石征。由于病变肠段激惹痉挛,钡剂很快通过而不停留,称为跳跃征。后期间肠腔狭窄,肠壁僵硬呈管状,重者纤细如线,称为线样征。 (四)结肠镜检查 可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病变常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见阿弗他溃疡或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炎性息肉,病变肠段之间肠黏膜外观正常。内镜下活检可发现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 【诊断和鉴别诊断】对青壮年患者有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特别是伴有肠梗阻、腹部压痛、腹块、肠瘘、肛周病变。慢性发热等表现,X线或结肠镜检查发现末段回肠与近邻结肠,或X线发现小肠有节段分布的炎性病变者,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如结肠镜下活检找到非干酪性肉芽肿而能排除其他肉芽肿性疾病者则可作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1. 肠结核:病变组织活检抗酸杆菌阳性有助于与克罗恩病鉴别。

临床执业医师消化系统考点:克罗恩病

临床执业医师消化系统考点:克罗恩病 1. 好发部位: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 2.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3. 临床表现:右下腹痛、腹泻,绝对无脓血便,多为粘液糊状便。 4. 并发症: ①肠梗阻(最常见)、 ②痿管形成(特有)。 5. 确诊:结肠镜活检。 ①可见裂隙状纵行溃疡、匍行沟槽样、鹅卵石、铺路石样改变。 ②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干酪性肉芽肿。 ③X线可见“线样征”。 6. 治疗: ①首选柳氮磺毗嚏,或米沙拉嗪; ②如果出现发热、加重等活动期表现,首选糖皮质激素; 激素无效加用硫哇喋吟。 ③如果出现梗阻、出血、癌变,必须手术。 溃疡性结肠炎与Crohn的鉴别

肠道疾病(18~20分)

克罗恩病:好发于回肠末端;(“克、罗、恩” 口多,口口为回, 所以在回肠) 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溃疡=快阳,快要见到阳光的是直肠和乙状结肠) 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结核=结婚,结婚肯定忙;结婚后要回娘家, 所以在回盲部) 结肠癌:好发于乙状结肠。(结肠癌=快要见鬼了,在拐弯的地方才容易见鬼。所以在乙状结肠) 克罗恩不干活,回家过节:克罗恩病属于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常呈节段性分布。 故事: 八路军在“咸阳” (X线呈线样征)城打了场胜仗,“回”(好发部 位是回肠末端)城路上遇到“一股”(呈节段性分布)日本鬼子,战士们决定“非干”(非干酪性肉芽肿)不可,开始挖“壕沟”(结肠镜下呈裂隙状纵行溃疡),“匍匐”(匍行沟槽样)前进,扔出“手榴弹”(治疗用柳氮磺毗嚏)和“石头”(鹅卵石、铺路石样),虽然少有“阻挡”(最容易并发肠梗阻),仍大获全胜,战士们“激动”(发热加重时首选激素)不已。 壶腹周围癌 1. 壶腹周围癌是指壶腹部、胆总管末段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腺癌。 2. 常见临床症状为:波动性,间歇性的进行性黄疸。 3. ERCP对于壶腹周围癌和胰头癌的鉴别诊断都有价值。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比较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比较 解丽;吴赟;张明黎;王巧民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年(卷),期】2009(012)004 【摘要】目的对肠结核(IT)与克罗恩病(CD)进行临床及内镜分析和比较,以期找出对鉴别诊断有帮助的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既往确诊的肠结核30例与克罗恩病24例资料进行复习,分析其临床表现、放射影像学、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异同之处.结果肠结核腹水形成更常见(53.3%).B超或CT下IT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2/30例(40%),CD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24例(8.3%).肠镜下表现及病理包括病变常见部位、节段性病变、横形溃疡、息肉形成情况、上皮样肉芽肿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IT组肠镜下活检黏膜标本结核菌PCR阳性率22/30例(73.3%).结论 IT 与CD的鉴别需要多方面综合判断,活检黏膜结核菌PCR有助于鉴别诊断. 【总页数】3页(P362-364) 【作者】解丽;吴赟;张明黎;王巧民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合肥,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消化内科,合肥,2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4;R574.62

【相关文献】 1.回结肠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特征比较研究 [J], 韦霞 2.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表现的比较 [J], 郑琴芳;覃江;农兵 3.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J], 毛华;丘文丹 4.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的对比研究 [J], 潘霞;张钢志 5.肠结核和克罗恩病临床病理改变的比较 [J], 曾锐;欧阳钦;胡锦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罗恩病的介绍

疾病介绍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于1932 年由Crohn、Ginzterg 和Oppenheime 最早描述,曾被称为“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慢性肠壁全层炎”等。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该病定名为克罗恩病。它是一种消化道的慢性、反复发作和非特异性的透壁性炎症,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以末端回肠最为常见,结肠和肛门病变也较多。 流行病学 克罗恩病在欧美发病率较高。美国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大约为5/10万人口和90/10 万人口,且种族差异较明显,黑人发病仅为白人的1/5。我国发病数较少, 据推测我国大陆地区克罗恩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分别为0.848 /10万人口和2.29 /10万人口,但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 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克罗恩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终生性疾病,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大量研究证明吸烟可增加克罗恩病的患病和复发危险。而一些潜在的环境因素亦可激发克罗恩病的发生。精制糖已被确认是不利因素。产期也可作为一种刺激因素而使一些孕妇于产后发病。[1] 临床表现 疾病症状 克罗恩病起病隐袭,早期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容易被忽略。从有症状到确诊,一般平均1~3 年。病程常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多见于青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 其症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便困难、脓血便、里急后重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穿孔、腹腔脓肿、肠瘘、出血、甚至癌变;进行性消瘦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当高,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皮肤、眼部、口腔、骨骼关节、肺部、肝脏、胆道等肠外表现也较多见。阵发性痉挛性腹痛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程进展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回肠病变常出现右下腹痛,进食后可加重,常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大便性状改变及排便次数增加也是该病常见症状之一,约85%的患者可出现腹泻,40%~50%的患者可有血便,出血部位主要为回肠和结肠。 合并症 克罗恩病可合并肠瘘(内瘘或外瘘)。内瘘指病变肠段与其他肠段、膀胱、输尿管、阴道或尿道等处形成交通;外瘘是指病变肠管与体表皮肤相通。合并肠瘘的患者常有腹腔脓肿,出现发热、腹痛和腹部包块。肛周病变如肛周脓肿和肛瘘是克罗恩病常见的并发症,有些患者甚至是因为反复的肛周脓肿、肛瘘或肛瘘手术后伤口经久不愈而就诊,经检查才发现为该病。许多患者出现肠腔狭窄或形成肠

克罗恩病临床诊断与鉴别

克罗恩病临床诊断与鉴别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胃肠道慢性炎症,医学上称为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肉芽肿 性炎症。克罗恩病常见的部位是下段小肠(回肠)和临近右侧大肠(结肠),但也可发生于从口腔 至肛门整个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一)流行病学 克罗恩病的根本原因未明。有证据表明遗传性素质导致机体对外环境、饮食、感染因素产生 不能调节的肠道免疫反应。然而,激发的抗原还未被证实。吸烟似乎与克罗恩病的发展或恶 化有关。 约1/6患者在第一代亲属中至少有一个患有同样的疾病或溃疡性结肠炎,但后者较少见。大 多数始发于30岁前,发病高峰在14~24岁。 (二)病因 克罗恩病病因尚未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因素有关。 1.环境因素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发病的情况不同,其他种族的人移民到高发区,也会变得高发,这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包括吸烟、发生于儿时的事件、感染、饮食因素等等。 2.遗传因素因为白人比黑人和亚洲人发病要高(种族差异),而且大多数患者亲人有患病史(家 族聚集性),所以像很多疾病一样,遗传因素成为该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遗传家族中的发 病率较高,占10%~20%。 3.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黏膜免疫系统异常是被经常提到的免疫方面的原因;同时没有确切的 病原微生物与克罗恩病有恒定关系,正确的原因都尚待研究。 总之,克罗恩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是环境因素对容易感染的人群产生 作用,使肠道炎症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最终炎症病变和组织破坏。 (三)病理生理 克罗恩病可侵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最多见于回肠末端,可同时累及小肠、结肠,病变局限 在结肠者较少见,直肠受累者不及半数。病变可局限于肠管的一处或多处,呈阶段性分布。 炎症波及肠壁各层,浆膜面充血水肿、纤维素渗出;病变黏膜增厚,可见裂沟状深溃疡,黏 膜水肿突出表面呈卵石路面状;肠壁增厚,肉芽肿形成,可使肠腔变窄;受累肠系膜也有水肿、增厚和淋巴结炎性肿大;病变肠襻间及与周围组织、器官常粘连或因溃疡穿孔而形成内瘘、外瘘。 (四)分类 1.按临床表现可分类 (1)轻型无全身症状或仅有极轻微的全身症状。 (2)中等型轻型与重型之间。 (3)重型每日多次黏液便、水样便;发热、脉数等全身症状明显;血沉加快。 2.国外还有人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四型即急腹症型、肠溃疡型、瘘管型和不全肠梗 阻型。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参考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消化道 病例6-1 【临床病史】 患者,男,64岁,主因“进食哽噎3月余”来我院就诊,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未见明显异常。CEA(癌胚抗原)8.52ng/ml。 【描述】 食管中段管腔不均匀狭窄,表面粘膜皱襞破坏、中段,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轮廓不清,局部管壁僵硬。 【诊断】 食管癌。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食管肌瘤、慢性炎症相鉴别。食管癌肿块常呈偏心性增厚突向管腔,食管壁僵硬,周围组织侵润,结合胃镜活检可协助诊断。 病例6-2 【临床病史】 患者,男,78岁,主因“腹胀、腹痛3天”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4.91×109/L,中性粒细胞 3.71×109/L。CEA(癌胚抗原)20.56ng/ml,CA125 7.25U/ml,CA199 11.98U/ml。 【描述】 乙状结肠局部肿块,肠腔狭窄,病变以上肠管扩张积液,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诊断】 乙状结肠癌并癌性肠梗阻。 【鉴别诊断】 1.肠息肉:多呈突向肠腔的结节,引起梗阻少见,肠壁浆膜面光整,一般不累及。 2.克罗恩病:病变多发,呈跳跃性,一般不形成肿块,肠镜可协助诊断。 病例6-3 【临床病史】 患者,男,61岁,主因“发现右下腹包块伴腹痛1周”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生化常规:总蛋白58.5g/L,白蛋白38.5g/L,CEA(癌胚抗原)6.18ng/ml,CA125 16.94U/ml,CA199 25.31U/ml。 【描述】 右下腹见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病变与小肠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强化。【诊断】 回肠间质瘤。 【鉴别诊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