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学校:

科目:生物

教师:

班级:3.4

学情分析

高三四班是一个典型的普通理科班,自分班以来的情况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向上,严肃活泼,基本不存在突出的问题学生。

在学习方面,多名学生选择艺术理,而且在艺考结束后,这部分学生干劲十足,表现出积极的态势。且本班就生物单科成绩来看,优等生多,但多数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懒惰的习惯尤为突出,而且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其次,学习方法欠妥,部分女生依赖于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变通,而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很难跟上整体进度。

本班学生处于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阶段,虽然此时的他们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依然对遗传有所恐惧,加上不均衡,部分学生想学但起步较晚,总体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整体学习氛围较为活跃,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学生的讲解能力欠缺,出现紧张情况。

因此,针对本班学生学情,在本节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作出相应的改变:(1)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鼓励、关心、帮助补弱的后进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又营造良好的高考备考氛围。(2)因材施教,克服那种老师盲目教、学生盲目学;

老师盲目布置,学生盲目应付的现象。(3)上课过程中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三讲三不讲”。课堂结束后能做到让学生在轻松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效果分析

本节复习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考点: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遗传物质中的有关计算。

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设计对照实验,通过本节课复习总结,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一般步骤及原则有了详细了解,相信对其他实验的设计也会有所帮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基本可以解决,问题不大。本节的重难点在遗传物质中的有关计算,学生本身数学学科的欠缺,导致本身对此类题目有所排斥,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灵活讲解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个榜样,增强了其他同学的信心。与此同时,每个考点之后的变式巩固了相应的考点,效果较好。因此,整节课三个考点逐级突破,学生预习效果明显,有很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理解较为透彻,多数学生积极踊跃的表现自己,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基本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整合了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在高考考纲里包含了六方面的知识点: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II)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II) 3.基因的概念(II)4.DNA分子的复制(II)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II)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II),且均属于掌握的内容。而本讲内容是遗传模块的基础和铺垫。

对于遗传模块,学生在心理上存在恐惧和厌倦,所以在学习甚至复习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高考考纲的要求,注重考向的把握和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另外,还应考虑到本校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课堂随练

变式训练一、(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变式训练二、(2016·全国Ⅱ,2)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变式训练三、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 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B.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C. 半数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D. 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反馈案

1.(17.保定一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人类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R型菌与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R型菌都能转化为S型菌

B.噬菌体吸收和利用培养基中含有35S的氨基酸从而被标记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相同而实验技术不同

2.(18.日照一模)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ab对应的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抗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大部分具有放射性

3.(2017.海南卷)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种相应的密码子

B. 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C.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

4.下图表示发生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的某些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是核糖体,b是mRNA,过程①是翻译

B.r-蛋白含量过多时,过程②可阻滞过程①

C.细胞核中的核仁与过程④的进行密切相关

D.过程③是转录,过程④是翻译,都需要酶参与

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是某油料作物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在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的控制下,可转化为油脂或蛋白质。某科研小组通过RNA干扰的方式获得了产油率更高的品种,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油率高植株和产蛋白高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B.图示中过程①与过程②所需要的嘧啶碱基数量一定相同

C.该研究通过抑制基因B表达过程中的翻译阶段来提高产油率

D.图示表明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

6.丙肝病毒(HCV)的正链RNA(HCV-RNA,由a个核苷酸组成)能编码NS3等多种蛋白质,NS3参与解旋HCV-RNA分子,以协助RNA的复制.一个正链RNA复制时,先合成出该RNA的互补链,再以互补链为模板合成该正链RNA.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正链RNA复制n次,消耗的核苷酸数为n×a

B.翻译时,转运NS3起始端氨基酸的tRNA中含有起始密码子

C. HCV的遗传物质是正链RNA,分子内可能含有氢键

D. HCV-RNA在复制和翻译过程中遵循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存在差异

7.如图1为两种病毒(核酸不同)的物质组成,如图2为某一卵原细胞及其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个DNA分子,其放射性标记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1a中A、B共有的是______,e和f体内的④总共有______种.

(2)图1中基因与d的关系可概括为______,其核心过程包括______,主要场所分别为______.(3)赫尔希和蔡斯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用了图1中哪种病毒?______,其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为实现该设计思路,他们分别标记了图一A、B中的______部位.(用图中数字表示)

(4)若将图2细胞放在含有32P的培养液中,让其只进行减数分裂.假设该细胞内只有这两个DNA,且均含有m个碱基,其中细胞内碱基T共占15%,则:

①该细胞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______.

②依照图2请在图3方框中画出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及其DNA放射性标记情况.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反思

反思一: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对于学习基础不是很理想的本校学生,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忽略了他们内在的潜力,不能放手却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束缚,潜力得不到挖掘。而对于二轮复习的课程来讲,学生已在一轮复习中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的二轮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大胆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表现力。

在本节课堂实施过程中,对于内容的处理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后对疑难问题讲解、重点内容强调。因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及讲解是本节课的主线,而且在训练解题的过程中的确能够发现许多问题,如审题的规范性、语言的表达、思维的严谨性等,因此课堂设计应该让学生在轻松课堂氛围中获取相关知识,达到了理想的预期效果。

反思二:对教育内容的反思

本节内容属于遗传模块的基础,包含三大考点: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遗传物质中的有关计算。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却是考试的重点。相关计算题,多多数同学来说相当困难,做题中应注意图解法的灵活应用。

最后通过本节学习,启发学生由物种间的关系联系自身,进行情感教育,对其自身的学习加以激励。

反思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学生的合作探究加速了某些问题的解决,还可能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及答案,一些合理的思维得以分享。本节课教师讲解约占20分钟,教师仅起到点拨引导作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主导能力。

反思四:存在的不足

1、课堂讲解仍不够凝练,占据了部分时间;

2、由于学生基础有别,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课堂上可能忽略了部分后进生;

3、时间把握上不足,以至于没有留给学生空余时间回顾整理,匆忙结束。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两章共包

含六个知识点,而且在考纲中均属于掌握内容。因此本部分是遗传的基础和重点内容,面对二轮复习,以题目为主线,通过做题、解题,主要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在讲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观,领悟高考动向,从而把握高考。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教案

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 的种类而不同.如图为伞藻的嫁接实验示意 图,分析伞帽形状发育与各部分结构的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嫁接后伞藻B长出的 伞帽形状与原来的形状。 伞帽形状发育是否受嫁接部分的影响? (2)如果对伞藻A和伞藻B相互进行细胞核 移植,移植后的伞藻A长出的伞帽形状 与一致. (3)该实验说明 3、染色体、DNA、基因都是遗传物质,是主要遗传物质。 染色体(细胞核内有被的物质)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的染色体。 成分:包括和,其中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4、DNA上有许多与相关的片段叫。控制生物的性状。 5. 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基因。 6、填写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存在的关系:(见下图) 7.图2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C 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D 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 四、达标测试 1、遗传的概念:生物学上把后代与其亲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2.【实验分析】

藻的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的形状因伞藻的 种类而不同.如图为伞藻的嫁接实验示意图, 分析伞帽形状发育与各部分结构的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嫁接后伞藻B长出的 伞帽形状与原来的形状。 伞帽形状发育是否受嫁接部分的影响? (2)如果对伞藻A和伞藻B相互进行细胞核 移植,移植后的伞藻A长出的伞帽形状 与一致. (4)该实验说明 4、染色体、DNA、基因都是遗传物质,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染色体(细胞核内有被的物质)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点:同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的染色体。 成分:包括和,其中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4、DNA上有许多与相关的片段叫。控制生物的性状。 5. 每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基因。 6、 填 写 细 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存在的关系:(见下图) 7.图2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C DNA上只有一个基因 D DNA中储存有遗传信息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对《遗传的物质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本节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共有两部分内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学生对本节内容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课前引导学生搜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遗传、染色体、基因等概念。 (2)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教学,渗透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难点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寻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生物学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与父母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写下来。(学生进入角色,集中精力思考。)然后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言,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趁机引导:与父母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与父母不相似的现象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遗传与其他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大屏幕出示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提出问题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氨基酸多种多样的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1 (2 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 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 是。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思考: 1、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有没有毒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它是开始注射进去的,还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分析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 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多糖等物质,那么那一种成分才是转化因子呢?(1)实验的思路 (2)实验过程 ①R型细菌+S菌的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②R型细菌+S菌的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R型细菌+S菌的加墨多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R型细菌+S菌的DNA+DNA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是遗传物质。思考:1、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巧妙之处? 2、为什么艾弗里的实验在当时还是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高中生物_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看似玩笑的一句话有没有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蕴藏着遗传的奥秘。 提出问题:遗传的本质是什么? 遗传物质是什么?结论是如何得来的? 二、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指导学生读教材,提取信息:在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为什么? 分析当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有20种,蛋白质的多样性很容易和生物的多样性相联系。 讲述:受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遗传物质认识的研究,为实验的讲解做铺垫。 三、DNA是遗传物质的的证据I——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一)格里菲斯的实验 先介绍两种肺炎双球菌的类型,播放视频资料(或出示挂图),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格里菲思实验: a、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活 b、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 c、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活 d、R型活菌+加热杀死S型细菌→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活菌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获取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解释格里菲斯的实验问题: (1)分析第1、2组,说明了什么? (2)第4组实验与哪一组结果相同?说明什么问题? (3)第4组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2)与第2组相同,说明只有活的S型细菌可以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3)说明第四组产生了活的S型细菌,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引导学生重温科学探究历程,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学习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 (二)艾弗里的实验 设疑: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是S型细菌的荚膜呢?是蛋白质?还是DNA呢?现在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来进一步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将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边讲述边投影: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遗传物质本质。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_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选自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包括“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三部分内容。 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列为必修三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所起的练习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份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而且,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见本节在高考中的地位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能力目标: (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三)教学重难点

高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学校: 科目:生物 教师: 班级:3.4

学情分析 高三四班是一个典型的普通理科班,自分班以来的情况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向上,严肃活泼,基本不存在突出的问题学生。 在学习方面,多名学生选择艺术理,而且在艺考结束后,这部分学生干劲十足,表现出积极的态势。且本班就生物单科成绩来看,优等生多,但多数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懒惰的习惯尤为突出,而且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其次,学习方法欠妥,部分女生依赖于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变通,而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很难跟上整体进度。 本班学生处于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阶段,虽然此时的他们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依然对遗传有所恐惧,加上不均衡,部分学生想学但起步较晚,总体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整体学习氛围较为活跃,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学生的讲解能力欠缺,出现紧张情况。 因此,针对本班学生学情,在本节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作出相应的改变:(1)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鼓励、关心、帮助补弱的后进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又营造良好的高考备考氛围。(2)因材施教,克服那种老师盲目教、学生盲目学;

老师盲目布置,学生盲目应付的现象。(3)上课过程中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三讲三不讲”。课堂结束后能做到让学生在轻松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效果分析 本节复习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考点: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遗传物质中的有关计算。 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设计对照实验,通过本节课复习总结,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一般步骤及原则有了详细了解,相信对其他实验的设计也会有所帮助。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基本可以解决,问题不大。本节的重难点在遗传物质中的有关计算,学生本身数学学科的欠缺,导致本身对此类题目有所排斥,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灵活讲解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个榜样,增强了其他同学的信心。与此同时,每个考点之后的变式巩固了相应的考点,效果较好。因此,整节课三个考点逐级突破,学生预习效果明显,有很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理解较为透彻,多数学生积极踊跃的表现自己,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基本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整合了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在高考考纲里包含了六方面的知识点: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II)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II) 3.基因的概念(II)4.DNA分子的复制(II)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II) 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II),且均属于掌握的内容。而本讲内容是遗传模块的基础和铺垫。 对于遗传模块,学生在心理上存在恐惧和厌倦,所以在学习甚至复习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高考考纲的要求,注重考向的把握和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另外,还应考虑到本校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课堂随练 变式训练一、(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 1.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大概念) 2.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重要概念) 3.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次位概念) (二)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中的次位概念“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中的“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具体要求是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其中要通过有关探究DNA、RNA作为遗传物质的大量事实和证据为形成次位概念奠定基础,进而通过对次位概念的概括和提升,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最终为形成大概念“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服务。 (三)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首先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长期争议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教材中提供了如烟草花叶病毒的相关资料,对“DNA是遗传物质”这一论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教学过程中将通过层层设疑,带领学生重温历史,引导学生对相关实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并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奠定基础。(四)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遗传有初步的了解,必修1又学习了DNA 和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再加上必修2前两章有关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内容的学习,已经明确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知道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确定谁是遗传物质水到渠成。 从学生掌握的实验研究方法分析,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过同位素标记法,对其作用、原理已有深刻认识,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理解该实验方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从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分析,前面通过第1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稍加点拨,学生能很好地回想梳理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高中生物_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证实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能概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 (5)掌握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 (2)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 (3)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学 生课前 的准备, 给出本 内容的 考点和 相应知 识点,学 生思考 讨论回 答相应 的问题 逐一分析讨论各考点对应的知识点和由学生分析回答相应的练习巩固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类,作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回忆。 复习内容: (1)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 (2)DNA、RNA的分子结构; (3)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投影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LT

(6)那么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通过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与R 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 才能够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①S 型细菌体内DNA 不受加热影响,当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 型细菌DNA 进入R 型细菌体内,这叫DNA 传导。其结果在S 型DNA 的控制下,利用R 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 型细菌的DNA 和蛋白质,从而组成了具有毒性S 型细菌。 ②用各种酶分别处理S 型细菌的DNA 、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分别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步,只有DNA 被处理后,小鼠正常生长,也充分说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都不是遗传物质。 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因为噬菌体的结构成分比较简单,所以用它来做分析研究非常方便。“实验是由赫 尔希和他的学生蔡斯在1951~1952年做的。他们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 对 两组噬菌体进行了巧妙的标记: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 个标记噬菌体内部的DNA ,另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于放射性物质会不断放出射线,可以检测出来,这样通过观察放射性物质的行踪,就可以判断放射性物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行踪,从而判断DNA 和蛋白质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的作用了。”如图所示: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 标记DNA 有32P 标记DNA DNA 有32P 标记 DNA 分子具有连续 性,是遗传物质 35S 标记蛋白质 无35S 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 标记 结论: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首先,是噬菌体的DNA 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其中。但是在细菌细胞内部却产生出了新的既有DNA ,又有蛋白质的噬菌体。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显然,新噬菌体的DNA 是在细菌细胞内复制的,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的。这个结论学生自然会形成。“只有噬菌体的DNA 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内部,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这一事实说明:进入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DNA ,不仅携带了DNA 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而且也携带了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具有我们分析过的遗传物质所应具有的四个特点中的两个特点——能够自我复制和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由此可见,DNA 是遗传物质。”德尔布吕克、卢里亚、赫尔希因发现噬菌体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共享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 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 以外,还有RNA 。有些病毒不含有DNA ,只含有蛋白质和RNA ,如烟草花叶病毒。在这些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习题反馈 1、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 )。 A.都是DNA B.都是RNA C.是DNA 和RNA D.是DNA 或R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了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外,还附带能够说明DNA 的什么特点?( AC ) A.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 B.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教师:孟德尔提出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摩尔根提出基因的染色体理论后,基因在人们的认识水平中不再是抽象的“因子”,而是存在于染色体上的一个个单位。基因是什么?DNA 还是蛋白质?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进行问题探讨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DNA的认识水平如何?2、当时的人们更认同遗传物质是哪种,为什么?3、你认为遗传物质具备什么特点? 教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和大家一起重走科学家探索DNA是遗传物质之路。 新课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学生活动: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展示两种菌的菌落图片 小组讨论: 1、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对照说明什么问题? 2、第三组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有致病能力吗? 3、前三组实验说明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细菌是什么细菌? 4、第四组小鼠死于什么病? 5、结合2、3问,第四组小鼠因什么因素死于败血症? 6、第四组实验死亡小鼠体内的S型细菌是怎么产生的? 得出结论:S型细菌内存在转化因子,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教师:格里菲斯没有继续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 探究活动二: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学生活动: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1、艾弗里实验设计中的关键设计思路是什么? 2、当时为什么依然有人对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有没有比细菌更为好的 实验材料可以解决蛋白质和DNA完全分开的问题呢? 探究活动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44页,噬菌体的物质组成、结构、生活习性是? 2、为什么赫尔希和蔡斯会选择噬菌体作为研究材料? 3、用什么方法可以跟踪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教师:多媒体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 学生活动:探讨交流展示 1、应该选择哪种元素对T2噬菌体的DNA 和蛋白质进行标记? 2、应该怎样对T2噬菌体进行标记?能否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培养基标记T2 噬菌体? 3、能否同时用32P和35S标记同一个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4、侵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DNA还是蛋白质?请你设计实验确定侵入大肠杆菌体 内的是DNA还是蛋白质,并预期实验结果。 5、分离大肠杆菌检测它的放射性,如何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分开?如何得到 大肠杆菌? 6、有没有办法确认侵入大肠杆菌的物质? 7、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分子,却不能检测 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这一结果说明什么? 8、思考拓展: (1)为什么用35S标记的实验结果显示沉淀物中也有少量的放射性?放射性从何而来?(2)为什么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实验结果显示上清液中也有少量放射性? 9、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材料具有哪些优点?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有相同的地方吗?为什么赫尔希的实验结论对支持DNA是遗传物质更有说服力? 教师:回顾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探究活动四: 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教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SARA病毒的图片,介绍其结构特点,说明它们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分析归纳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该目标体现了科学思维的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通过学习、讨论几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能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确立生物学的基本研究规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重温遗传物质的发现之路,能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理解生命的物质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4、辩证地理解遗传物质有DNA和RNA,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及过程分析。 【教学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及过程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科学史的材料进行适当地选择和组织,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为主线,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逻辑思维路线,经历一个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领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树立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回望历史,方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今天咱们就一起跟随着科学家的脚步重温一下遗传物质发现历程中的精彩片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知道: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实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后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已经知道,基因可以伴随着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研究发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提出问题:谁才是遗传物质呢?DNA还是蛋白质? 【设计意图】引入科学史,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和总结,为下面探讨什么是遗传物质做好铺垫。提出探究的问题,引起悬念。 二、“问题”引领,重温历史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师问:20世纪早期,科学家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资料5页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丰第二中学刘宏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的: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理解)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 (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边讲述边投影: 对最后一组进行深入分析。种物质的作用。 结果预测:如果在培养基上出现粗糙的菌落,就说明有R型细菌产生,加入的物质不是转化因子。如果出现了光滑的菌落,说明有S 型细菌,那么这种物质就是转化因子。 最后一组与加入DNA的一组形成对照,单一变量是DNA是否完整。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是遗传物质。 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II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讲述: 为了把DNA和其他物质彻底的分离 开,最终只能把蛋白质含量降低到 0.02%,没有彻底分离提纯。所以,严格 来说他的实验并没有构成单一变量。不能 另一个实验能够将DNA和蛋白质彻 底分离开,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讲述并投影: T2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说明其结 构特点、物质(元素)组成,培养条件。 投影其电镜下的照片,说明根据电镜 照片显示的其可能的寄生和繁殖方式。 回忆病毒的特 点,认识噬菌体 分析:DNA进入 细菌,蛋白质没有进 入细菌,两者彻底分 离开了。DNA能够在 亲子代之间保持连 续,是噬菌体的遗传 物质。 思考并尝试回 答:(1)化学成分 让学生认 识到一个正确 的结论可以通 过不同的途径 获得。 认同人类 对遗传物质的 认识是不断深 化、不断完善 的过程; 认同科学 的发展离不开 技术的支持。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中有两个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②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③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②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总结两个经典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3、重点与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与难点)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实验设计思路(重点与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本课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讲授、问答、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在指导学生了解了实验过程之后,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由浅入深,获取各实验的目的、思路,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实验过程,体会到生物现象的物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获取新知识的渴望。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高中生物_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轮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考纲要求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小组讨论,习题分析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遗传学事件:(板书) 1.1866年,孟德尔利用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在形成配子的时候,遗传因子会分离,自由组合。 2.1909年,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取了个名字叫基因。 3.1910年,摩尔根利用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接下来的若干年,人们在研究基因是什么? 4.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发现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当时的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5.首先向这一观点提出挑战的是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6.1944年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高中生物_必修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入:《吕氏春秋》中记载“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 生:核酸,DNA等 师: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来看一下,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探究一: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请看屏幕,思考并回答: 1.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 2 .20世纪初期,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哪里? 3.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什么成分组成? 请阅读课本42-43页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为谁是遗传物质,为什么? 2. 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探究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屏幕展示资料和动画 分析资料和背景知识,找出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什么? 资料1 1928年,英国医学细菌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小知识: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 R型,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没有毒性,菌落粗糙。 S型,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菌落光滑,可引起人的肺炎或小鼠的败血症。 动画展示肺炎双球菌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考相关的问题: 分析实验D组小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格里菲思推论: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成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提问:哪一种物质是转化因子呢?如何证明,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设法把它们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就可以证明何种物质为“转化因子”了。师:如何得出哪一物质的作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一下。 探究:DNA、蛋白质和其他物质谁是遗传物质?请以R型和S型的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 1、从活的S型细菌中分离,提取出各种成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 2、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其后代是否有S型细菌出现. 屏幕展示艾弗里的实验过程,分析相关问题: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课型:新授 一、教材分析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改变是遗传和变异的实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主要内容有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DNA分子上的小片段、每个基因携带某种特定遗传信息、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表达遗传信息等。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有关遗传物质的概念,从而构建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等为主的概念体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变抽象为形象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举例说出生物体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并且是成对存在的; 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讨论分析,能够归纳出细胞核是

遗传的控制中心。 描述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个概念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同生命科学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自身与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在相貌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课前查阅染色体、DNA、基因等大分子物质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 遗传的概念:1、【交流课下调查结果】自身与父母貌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展示】:成龙父子照片,我们每个人和父母都或多或少的有相似的地方。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 【过渡】: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是怎样

高中生物_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高中——井婕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三章第一节,是在前面学习了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特别是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并且了解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既是对前两章中“基因”的本质性阐述,又是学习 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了解了生物生殖发育过程,掌握了染色体、蛋白质与DNA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熟悉同位素标记技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关于DNA的生物学知识,学生乐于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对实验进行分析,亲身体验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具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本学期要迎接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任务重,时间紧,再加上必修二逻辑性强,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 ⑵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⑶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⑵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总结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家善于总结他人经验、在工作中互相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⑵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⑶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 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⑵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五、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_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设计 生物组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因的本质和作用,是关乎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的根本问题。通过前两章,学生已经知道基因(遗传物质)位于染色体上,但是还不清楚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本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介绍了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这三个实验的关系是,格里菲思实验是艾弗里实验的基础,艾弗里的实验结论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第一个确凿的证据,赫尔希——蔡斯实验则支持了艾弗里的结论。这三个实验的方法不同、思路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合起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反映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每个实验中的科学思维及实验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也帮助学生认识到了遗传物质的本质,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实验技术在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教学设计思路

馈学生预习情况双球菌转化实验微课》和《噬 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微课》的情 况反馈 慧教育平 台后台学 生观看微 课的次数 和时长 况反馈预习情况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的区别: 思考以下问题 1、肺炎双球菌的毒性体现在什 么方面? 2、是荚膜多糖本身有毒吗? 3、为什么S型细菌有荚膜就有 毒性? 打开智慧教室的“NoBook虚拟 实验室”程序以供学生边操作 边讲解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 转化实验过程。 思考以下问题: 1、第1组和第2组实验分别说 明什么? 2、第3组与第2组实验对比说 PPT展示, 学生思考、 讨论并回 答 NoBook虚 拟实验室 教师提问, 学生小组 讨论并回 答 学生回答两种肺炎双球 菌的区别,然后思考老 师提出的三个思考题, 并在小组内讨论回答。 1、引起人类肺炎和小鼠 败血症。 2、不是 3、荚膜的存在使S型细 菌不被宿主的正常防护 机构所破坏,因而导致 宿主感染。 学生上讲台利用智慧教 室的“NoBook虚拟实验 室”讲解格里菲思的肺 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1、第1组说明R型肺炎 双球菌无毒,第2组说 明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 学生明确两 种肺炎双球 菌的区别并 进一步为接 下来格里菲 思实验做好 铺垫。 利用数字技 术将实验过 程可视化,能 让学生更直 观的了解实 验过程,并激 发学生兴趣。 学生通过讨 论这四个思 考题,对格里 菲思的肺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