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内伤讲稿

七情内伤讲稿
七情内伤讲稿

七情内伤讲稿

大家好。这节课由我来上,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2009级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的研究生,,讲课呢也是我在读研究生期间的教学任务,由于是第一次讲课,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同学们能给与支持和谅解。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病因里面的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又称内伤,主要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七情内伤。(写板书)

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我们先讲第一个内容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写板书)

什么是七情呢?七情就是指人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变化,(写板书)它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正常的人都有这七种情志的变化,该喜的时候就得喜,该怒的时候就得怒,如果没有正常的情志变化的话也就不能称之为人吧。因为呢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所以呢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它一般不会使人致病。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七情会成为一种病因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成为病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当人们受到突然的、剧烈的或者是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写板书)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比如说暴怒暴喜都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受到强烈刺激,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身体健康,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范进中举。在后面我还将仔细讲解一下这个例子。另外一个呢就是当人体的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写板书),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我们中医里面讲正气从内,邪不可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正气的虚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正气不足的话,就算是遇到我们这种正常的情志刺激他也会因为正气虚衰而失去调节能力。比如说呢,同样是一件让人很愤怒的事情,我们正常人听见后一般不会使我们致病。而对于久病、正气虚衰的病人来说可能会加重他的病情。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二个内容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写板书),情志活动不仅与外界刺激密切相关,更取决于脏腑的功能状态。《内经》里面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就明确指出七情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七情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1)可见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写板书)而七情是脏腑气血阴阳功能活动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现,所以脏腑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就会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另外还有“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论述。所以只有五脏精气调和,情志活动才能正常;而五脏精气不足或过盛时,都会导致情志异常。(写板书)。七情不仅是机体对客观刺激的心理体验和反应,同时也是脏腑功能紊乱或不足时的病理表现。但是当情志过激时,又反过来会加重脏腑功能的紊乱,使病变持久而难以排解。情志调畅则气血和调,脏腑精气功能活动正常。对外界刺激因素的承受

和调节能力强,不易生病。反过来当情志失调时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如大惊大喜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等。所以说情志活动是影响脏腑气机的。(写板书)

既然七情内伤是一种病因,那么它的致病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三个内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写板书)。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不同于我们前面所学的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的。它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脏腑,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外界的不良刺激有许多方面,如社会地位上的巨大落差、工作方面的压力过于巨大;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无法解决等,都会不断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当不良刺激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了患者的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时,就会形成七情内伤而致病。而心里承受和调节能力,又与个体脏腑气血阴阳、心理特征、身体素质等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性格开朗,形体壮实勇敢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和调节能力较强,一般不易发生情志异常而生病;而性格内向,形体瘦弱胆小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和调节能力较差,比较容易发生情志异常而形成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是直接伤及内脏(写板书),这个特点也包括四个方面:①损伤相应之脏②首先影响心神③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④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①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对应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如肝主怒,怒伤肝;心主喜,喜伤心;脾主思,思伤脾;肺主悲,悲伤肺;肾主恐,恐伤肾等。

②我们前面学过心藏神,这个“神”又一分为五,分为神、魂、魄、意、志,并且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主喜;肝藏魂,主怒;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肾藏志,主恐等(小板书)。又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所以人身上总的神只有心才能统摄。为精神情志活动的主宰。心神一动就决定了以后很多病理的变化。《内经》中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明了这个问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态决定一切。比如说对别人的一句话,你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以后思想的方向以及行动的成败,例如说别人让你去做一件事,你认为是一件好事你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做,以后所有的发展都会向好的一面进行,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想方设法去克服,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是坏事,你所有的态度行动都变得消极,一点点地问题都会让你放弃,后面所有的结果也都变了。这就是你的思想,心神决定了日后的发展变化。课本里说的“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就是说明了心神在七情所伤时的主导作用。

③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情志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如过于惊喜易伤心,可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等症;郁怒太过则伤肝,肝气郁结,可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月经延后等症,甚则可见痛经、闭经、癥瘕(子宫肌瘤)等;忧思不解易伤脾,脾失健运,可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大便溏泄等症。

④易损伤潜病之脏腑,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潜病呢,潜病是指病症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症。相对应的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主要是因为潜病之脏腑的气血早已经失和,七情过激最容易干扰该脏腑气机,使其功能愈加紊乱。比如说原来患有胃痛的病人,虽然胃痛这个症状已经治好了,但是如果遇到剧烈的情绪刺激,容易出现的还是胃痛这个疾病的症状。

第二个特点是影响脏腑气机(写板书)七情损伤脏腑首先是损伤脏腑气机。而气机的升降失常,又会使相关脏腑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脏腑失养就会导致疾病发生。如《内经》中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论述。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大括号板书)

①怒则气上:怒是指遇到不合理清理的事情而气愤不已或情绪激越的表现,气上是指因为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逆乱,当降不降。因为怒为肝志,如果事与愿违,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是暴怒、郁怒就会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就可以见到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甚至呕血或昏厥;肝气很逆也会影响到脾而导致腹胀、飧泄,飧泄就是水谷不化,大便呈完谷不化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吃什么拉什么。如果影响到胃呢就会出现呃逆、呕吐等。

②喜则气缓:喜为心志,心神愉悦时则表现为喜。气缓指心气迟缓。“喜则气缓”这个“缓”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生理状态下,喜是一种积极的情志,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气机调和,营卫畅达,就会让我们愉悦而高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内经》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而有节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如果卒逢意外快事,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时,往往导致喜志过用,大喜尤其是突然狂喜,不能自控时则会使心气散乱迟缓。轻则运气无力,心神失养,出现心悸、乏力、精神不能集中、失眠等;甚至会使心神浮越,神不守舍,以致时喜时泣,哭笑无常,像如神灵所作。咱们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就是范进中举,多年考取功名不中,好不容易考中了,这就是卒逢喜事,加上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心里承受能力较差,导致狂喜精神不能自控。这就告诉我们了暴乐暴喜会使阳气不收,导致昏厥、癫狂。

③悲则气消:悲就是悲伤,是受到生活中不良的刺激而产生的痛苦情绪。气消是指肺气消耗之意。肺在志为悲,如果过多的悲伤会使上焦心肺之气不得宣通,营卫之气不得布散,肺气不利则会出现喘息、胸闷、胸痛;悲哀哭泣,使肺气受损则见意志消沉,语声低怯、四肢无力。例如我们大家都看过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就是因为长期的出于悲忧的情绪之中,导致了她经常生病,过早的死去。所以说悲哀过程就像能源枯竭过程,于人于事都十分不利。

④恐则气下:恐即恐惧,是人们突然受到来自外界的强烈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和心理活动的表现,气下就是指肾气下陷,因为恐为肾志,而肾藏精,开窍于二阴。恐惧过度则伤肾,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就会表现为肢冷汗出,大小便失禁,甚至会出现遗精、滑精、阳痿等症。例如1930年,印度一名医生曾用死囚做了一次心理学试验,证实了恐惧可以致命。医生预先通知死囚将会给他

放血流干致死,实验当天,死囚双眼被蒙,绑在一张桌子上,当医生刺破他的手脚皮肤后,挂在桌下的容器开始滴水,让死囚犯误以为水滴声是自己的血流出,造成恐惧,导致气绝身亡。然而实际上他一滴血液没有滴过。这是因为惊恐可以引起肾上腺分泌大量激素,使人的心脏活动加强、加快、呼吸加快,导致功能衰竭而致死。

⑤惊则气乱:是指因为突然受惊而伤到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过度受惊时使肾气受损,封藏失职则见大小便失禁或者遗精、滑精等。我们讲的恐和惊,虽属同类都为肾志,却有所不同,因为恐为自知,惊则往往难以预测。惊与恐又有一定的联系,惊为恐之因,恐为惊之果,二者常相继出现。

⑥思则气结:思是指思考、思虑,气结是指脾气郁结。因为思为脾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如果思虑过度就会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在临床上就会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等症。又因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临床上就会出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症。

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妨碍机体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因此,情志内伤引起的病理变化是相当复杂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诱发,都与七情内伤有关。

第三个特点是七情内伤多发为情志病证(写板书)

什么是情志病呢?情志病是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它包括:1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2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3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对于情志疾病的治疗,心理疏导和精神调摄是必要的治疗手段和方式。

第四个特点是七情变化影响病情(写板书)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有利于疾病康复。另一个就是相反的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所以在疾病过程中,要教育病人正确对待七情活动,不可过分压抑,当怒则怒,当悲则悲,但要做到怒而不过,悲而不消沉。经过适当的发泄之后,可舒缓精神心理压力,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痊愈。但适当的发泄绝对不是鼓励病人放纵自己的情感,若不加控制的发泄,只会造成情绪的剧烈波动,从而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保持良好的情志活动,对于疾病的治疗有时会超过药物的作用。

结语:从以上的内容看,七情既属于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地意义。由于情志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中医防病保健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同时,根据五志与五行的配属关系,用五行相克原理,可以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 1寸白虫是指() C) 绦虫 2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是() A) 辨症求因 3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C) 手太阳小肠经 4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治宜取下列哪一项() B) 温阳散寒 5上气不足属于下列何种病变() B) 气陷 6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 脾 7病人喜笑不休多因为() C) 心气实 8肺主治节是指() C) 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9“中焦如沤”是描绘() D) 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10“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说明了脾胃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D燥湿相济 11《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12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D) 《左传》 13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D) 寒者热之 14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 15脾气下陷者应() A) 益气升提 1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D) 稳定性 17在机体水液代谢中具有输布水液作用的是() B)肺与脾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病理性产物() C) 血瘀 19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D) 气门 20对寒因寒用的表述,下列中何项为错() C) 用寒凉药应尽量避免在寒冷季节使用 1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被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C)阳中求阴 2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寒邪 3下列哪项一般不属于心血亏虚的病理表现()D)眼目干涩、昏花4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 5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是()B)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 7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 8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言之,属于下列中哪一项()D) 标本兼治 9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 B)热者寒之 10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D) 继发 11脾主运化是指()C) 运化食物和水液 12《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1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D)脾肺肾 14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B) 足少阴肾经 15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 16心与哪季相应() B) 夏 17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D)湿邪18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D)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 19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C)推动 20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肝气的疏泄功能 1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 寒邪 2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D)水与火 3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心 4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D)表里传变 5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C)前半夜 6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C)李杲 7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 8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B)宗气 9“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C) 真实假虚证 10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是()A)经筋 11虚证的病机特点是()C)正气不足,邪气已退 12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B) 气 1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最确切地说明了脏与腑的区别( C)化生贮藏精气与受盛传化水谷 14“中焦如沤”是描绘( D)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15七情内伤首先影响()B) 心神 17属于结石停滞体内的致病特点是()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18寒因寒用,系指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下列哪一病证( B)真热假寒证 19以下哪项一般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内容()D)气虚 20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水克木 1思则() C) 气结 2阴损及阳的病机多表现为()A)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3心藏()A)神 4结石多发于()D)肝胆肾膀胱 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是()C)整体观察法 6大怒主要损伤的脏腑是()D)肝 7《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8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B)温煦与凉润9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A)胃经 12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A)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 13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火热之邪燔灼趋上 14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 15脾虚可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A)出血 17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 18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脾 19称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是()B)脾胃 1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了()D)气与血的相互为用关系 2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D)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4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B) 体型 5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肾为()D)阴中之阴 6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其标本之划分,下列何项表述为错()B)

《中医学基础》第六讲课后作业

第六讲病因 第一节六淫致病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 A.六气 B.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六种毒气 D.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季节性 B.地区性 C.传染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 ) A.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暑邪 E.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 A.津液 B.气 C.血 D.精 E.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 A.手足震颤 B.四肢抽搐 C.四肢游走性疼痛 D.角弓反张 E.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 A.凝滞 B.黏滞 C.涩滞 D.瘀滞 E.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 ) A.阻滞气机 B.损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气机收敛 E.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 E.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D.湿邪 E.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2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致( ) A.气消 B.气耗 C.气泄 D.气乱 E.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 A.暑热炽盛 B.扰及心神 C.耗气伤津 D.暑湿夹杂 E.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 A.心火上炎 B.肝火上炎 C.胃火炽盛 D.肺火炽盛 E.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黏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 ) A.风 B.寒 C.湿 D.火 E.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 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欢迎参加本次测试,祝您做题愉快。答题时间60分钟,只限一次做答。 第1项:班级(例:1703中医入门A班) ____________ 第2项:姓名 ____________ 第3项:学号(例:01) ____________ 第4项:单选题。下列题目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题,每题2分。 第5项:1. 下列关于整体观念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6项:2.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六腑() ○ A. 大、小肠 ○ B. 脾胃 ○ C. 三焦 ○ D. 膀胱

第7项:3. 人体五脏之阴阳,则心为()○ A. 阳中之阳 ○ B. 阳中之阴 ○ C. 阴中之阳 ○ D. 阴中之阴 第8项:4. 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 ○ A. 病 ○ B. 证 ○ C. 症 ○ D. 主诉 第9项:5.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体现的是()○ A. 阴阳的消长平衡 ○ B. 阴阳的相互转化 ○ C. 阴阳的交感互藏 ○ D. 阴阳的对立制约 第10项:6. 下列关于阴阳属性不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的、相对静止的 ○ B. 外向的、内守的

○ C. 寒冷的、温暖的 ○ D. 晦暗的、黑暗的 第11项:7. “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A. 实寒证 ○ B. 实热证 ○ C. 虚寒证 ○ D. 虚热证 第12项:8. 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 阴阳平和质 ○ B. 偏阴质 ○ C. 偏阳质 ○ D. 阳虚质 第13项: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异病同治() ○ A. 胃下垂 ○ B. 痛经 ○ C. 直肠脱垂 ○ D. 子宫脱垂 第14项:1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 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

“悲则心系医学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 “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迅速恶化。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

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它也体现了中医神志学说,如我们前面讲的,既有整体观念,又强调某一个脏腑系统在执行这样一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特殊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将这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七情内伤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在病理情况下来治疗情志性疾病:从整体角度来调节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重在调节心神。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在讲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七情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讲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七情是神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神,神志活动,其中情志活动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意味着健康。就七情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神反馈于形,有利于形体的功能的协调,有利于五脏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机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就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就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就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与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瞧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就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三就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就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就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就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与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与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与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就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本病论》怒伤肝,就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就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与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就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浅说七情致病与治疗 副主任医师张玲 何大娘平日里身体不错,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也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可前些天,由于天天观看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节目,心情总是郁郁寡欢,动情之处还会随着主持人流泪,就是晚上关了电视眼前总有那些撼人心扉的场面,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起初尚无大碍,可几天下来感到头晕目眩,难以支撑,家人赶紧送往医院。大夫了解了病情,做了相关检查后,告诉家人说,是因为心理受到持续的刺激,引发的躯体症状,治疗得从心理调整入手。 这可以说是典型的情志致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但七情太过,就会引发各种心身疾病。 七情致病的机理 七情致病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明确指出情志大多伤及内脏之气机。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内所因惟属七情交错,爱恶相甚为病,能推而明之。”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形神合一”的,“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整体联系。以五脏为中心,七情可归纳为五志,即喜、怒、忧(悲)、思、恐(惊),并分属于五脏,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通过七情、五志与五脏相配应的关系,来表明脏腑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愉快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能使机体气血流通,脏腑协调,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

中医基本护理选择题

1、“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相结合”是属于下列哪一项的内容:(C) A.药物预防 B.加强锻炼 C.起居有度 D.调摄情志 E.既病防变 2、根据病室环境安排的要求,需要光线较暗的病人是:(B ) A、风寒证的病人 B、急性热性的病人 C、长期卧床的病人 D、阳虚证的病人 3、根据病室环境安排的要求,需要光线较亮的病人是:( A ) A、长期卧床的病人 B、急性热性的病人 C、肝阳亢进的病人 D、痉证病人 4、在生活护理中对于病室环境管理的要求,以下不正确的是:(A ) A、春防凉 B、夏防暑 C、秋防燥 D、冬防寒 5、春季养生应重在:(B) A、养阴 B、养阳 C、养血 D、阴阳并养 6、根据四时气候护理要求,秋季人们的生活起居应:( C ) A、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B、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C、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D、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8、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B ) A.火旺体质 B.痰湿体质 C.心气虚体质 D.脾气虚体质 E.肝郁体质 9、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 B ) A.阴阳平和质 B.偏阴质 C.偏阳质 D.阴虚质 E.气虚质 10、易致人体阴阳失调的饮食因素是:( D ) A.饮食过饥 B.饮食过饱 C.五味偏嗜 D.寒热偏嗜 E.饮食不洁11、得神的表现提示( A ) A.精充气足神旺,或虽病精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12、小儿指纹显于命关,多属( B ) A.气血旺盛,正常表现 B.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C.邪气入经,邪深病重D.邪气入络,邪浅痫轻 E.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由内伤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内伤病。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 一、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七情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七情还与机体本身的耐受、调节能力有关。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七情则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规律是: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这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相关之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对人体脏腑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志活动与人体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

杨家桥乡卫生院中医学习讲稿08 ——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和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 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 “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 “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素问·本病论》说: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

“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 “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 “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 “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 “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 “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 “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素问·举痛论》说: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医醇剩义·劳伤》说: “悲则气逆,膹xx不舒,积久伤肺。” 恐伤肾,是指恐惧过度,耗伤肾的精气。肾藏精,《素问·举痛论》说: “恐则精却。”《灵枢·本神》说: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惊伤心胆,是指大惊可以伤心神及胆。《素问·举痛论》说:

七情六欲之七情伤

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

中医基础理论》作业9答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作业9答题 2009-12-18 19:38:05| 分类:远程教育|字号大中小订阅 A型题: * 1.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 2.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B.寒邪 * 3.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 4.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E.传染性强 * 5.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C.为阳邪,性炎上 * 6.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D.突然受惊 * 7.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D.刺痛 * 8.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C.脾阳 * 9.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凝滞 * 10. 一经病症未罢,又见它经病症的发病类型是:E.并病 * 11.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A.伤气 * 12. 湿邪致病缠绵难愈的主原因是:C.湿性粘滞,不易祛除,病难速愈 * 13.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A.心、肝、脾 * 14.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B.心

* 15.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16.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B.为阳邪,其性开泄 * 17.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C.伤津 * 18.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A.风性善行 * 19. 饮在肠间的为:A.痰饮 * 2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21.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C.过怒 * 22.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D.风性数变 B型题: * 23. 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特点的邪气是: A.风邪 * 24. 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 25. 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B.寒邪 * 26. 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消 * 27. 过度愤怒对气机的影响是:C.气上 * 28. 具有善行数变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 29. 具有重浊粘滞致病特点的邪气是:C.湿邪 * 30. 具有干涩伤津致病特点的邪气是:D.燥邪 * 31. 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E.火邪 * 32. 具有易袭阳位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 情 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

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 藏神。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它也体现了中医神志学说,如我们前面讲的,既有整体观念,又强调某一个脏腑系统在执行这样一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它的特殊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将这一个观点告诉我们七情内伤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疾病,一和五脏系统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在病理情况下来治疗情志性疾病:从整体角度来调节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重在调节心神。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理解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在讲述七情致病的特点之前,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七情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第一、讲七情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七情是神的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神, 神志活动,其中情志活动必须处于正常状态下,意味着健康。就七情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处于和合状态,也就是说它的活动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神反馈于形,有利于形体的功能的协调,有利于五脏系统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表现为机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和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是直接伤及内脏。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和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和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和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