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七情、六淫与健康

中医的七情、六淫与健康
中医的七情、六淫与健康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 1寸白虫是指() C) 绦虫 2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是() A) 辨症求因 3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C) 手太阳小肠经 4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治宜取下列哪一项() B) 温阳散寒 5上气不足属于下列何种病变() B) 气陷 6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 脾 7病人喜笑不休多因为() C) 心气实 8肺主治节是指() C) 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9“中焦如沤”是描绘() D) 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10“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说明了脾胃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D燥湿相济 11《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12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D) 《左传》 13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D) 寒者热之 14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 15脾气下陷者应() A) 益气升提 1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D) 稳定性 17在机体水液代谢中具有输布水液作用的是() B)肺与脾 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病理性产物() C) 血瘀 19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D) 气门 20对寒因寒用的表述,下列中何项为错() C) 用寒凉药应尽量避免在寒冷季节使用 1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被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C)阳中求阴 2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寒邪 3下列哪项一般不属于心血亏虚的病理表现()D)眼目干涩、昏花4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 5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是()B)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 7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 8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言之,属于下列中哪一项()D) 标本兼治 9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 B)热者寒之 10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D) 继发 11脾主运化是指()C) 运化食物和水液 12《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1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D)脾肺肾 14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B) 足少阴肾经 15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 16心与哪季相应() B) 夏 17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D)湿邪18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D)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 19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C)推动 20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肝气的疏泄功能 1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 寒邪 2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D)水与火 3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心 4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D)表里传变 5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C)前半夜 6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C)李杲 7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 8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B)宗气 9“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C) 真实假虚证 10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是()A)经筋 11虚证的病机特点是()C)正气不足,邪气已退 12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B) 气 1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最确切地说明了脏与腑的区别( C)化生贮藏精气与受盛传化水谷 14“中焦如沤”是描绘( D)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15七情内伤首先影响()B) 心神 17属于结石停滞体内的致病特点是()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18寒因寒用,系指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下列哪一病证( B)真热假寒证 19以下哪项一般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内容()D)气虚 20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水克木 1思则() C) 气结 2阴损及阳的病机多表现为()A)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3心藏()A)神 4结石多发于()D)肝胆肾膀胱 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是()C)整体观察法 6大怒主要损伤的脏腑是()D)肝 7《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8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B)温煦与凉润9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A)胃经 12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A)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 13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火热之邪燔灼趋上 14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 15脾虚可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A)出血 17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 18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脾 19称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是()B)脾胃 1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了()D)气与血的相互为用关系 2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D)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4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B) 体型 5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肾为()D)阴中之阴 6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其标本之划分,下列何项表述为错()B)

什么是“六淫”致病及共同特点

什么是“六淫”致病及共同特点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 “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 居住环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 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 湿易感湿邪等。 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 邪即为风邪。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 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六淫

六淫 简介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各种解释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为六淫之首 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所以寒、湿、燥、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为百病之长,它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多兼其它邪气同病。平时常把六淫邪气引起的外感病,叫作伤风或冒风。因此,为了抵御和避免风邪的侵袭,需要加强卫表的能力,使人体自身皮肤腠理固密以御风邪的侵袭。例如经常参加室外锻炼;老年人、体质较差的人员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合理的饮食,纠正偏食、挑食的毛病;起居作息要有规律等等都是加强卫外能力的好办法。此外,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

中医五行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五行与情绪得关系 五行相克得循環 中医认为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就是每个人都有得对外情志反应。因此,情绪变化就是人体生理活动得一部分,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得情绪刺激,超出了人体得正常生理范围,才会造成功能紊乱。根据中医理论,精神刺激过度如狂喜、暴怒、骤惊、愤怒等,直接影响内脏得气机,导致气滞不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忧则气聚,思则气结,继而产生疾病。七情致病因每个人得性格、体质、意志、修养等而有别。一般来说,

喜悦较少致病,而惊恐致病最快,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致病缓慢。各种情绪分别对脏腑产生不同得影响。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肝,引起肝阳上亢,而表现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亦引致肝失疏泄,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就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得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有益于恢复疲劳。 但欢喜太过,致喜笑不止或疯癫之症,则就是心气受损得表现。心气动则精神散缓,还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痴呆等。 思伤脾:思则气结,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无胃口等脾气郁滞,运化失常得毛病。即等于大脑由于思虑过度,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悲伤肺:人在强烈悲哀时,会耗散肺气,而致喘咳、短气、意志消沉等,还可有干咳,咳血,声哑,消化功能混乱之症。

惊恐伤肾:过度或突然得惊恐会使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提心吊胆,神气散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继而出现耳呜、耳聋、头眩、阳痿等,甚至死亡。 为保持情绪变化与整体机能活动得协调统一,上述情况必须及时得到发泄,或积极地转移情绪,以防止疾病发生。换言之,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不可压抑感情,以达到心理与生理上得平衡。中医以五行学说为根据,提出了「以情胜情」得调摄方法。

《中医学基础》第六讲课后作业

第六讲病因 第一节六淫致病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 A.六气 B.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六种毒气 D.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季节性 B.地区性 C.传染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 ) A.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暑邪 E.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 A.津液 B.气 C.血 D.精 E.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 A.手足震颤 B.四肢抽搐 C.四肢游走性疼痛 D.角弓反张 E.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 A.凝滞 B.黏滞 C.涩滞 D.瘀滞 E.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 ) A.阻滞气机 B.损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气机收敛 E.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 E.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D.湿邪 E.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2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致( ) A.气消 B.气耗 C.气泄 D.气乱 E.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 A.暑热炽盛 B.扰及心神 C.耗气伤津 D.暑湿夹杂 E.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 A.心火上炎 B.肝火上炎 C.胃火炽盛 D.肺火炽盛 E.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黏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 ) A.风 B.寒 C.湿 D.火 E.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 梁承谋 北京体育大学心理教研室 摘要 情绪是心理学中较为复杂然而又日渐升温的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分析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情绪学说——七情说与西方现代情绪心理学的差异,发现:注重对情绪的整体认识是七情说突出的特点;缺恨多忧是对古代中国人情绪生活的直觉把握;忽视强度区别则反映了东方思维方式在数量把握上的不足。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多有各种不同的情绪提法和表述。秦、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其《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灵枢·百病始生篇》中又说: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态致病的大概雏形。十二世纪中叶的南宋医学家陈无择,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情志学说。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明确指出:夫五脏六腑,阴胆升降,非气不升。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又说:七情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陈无择推崇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并加以发挥:七者不同,各随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紧;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y@于气。明确而概括地勾画出七情学说的清晰轮廓,这对中医病因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此后,中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从不同的认识方面发展了情志致病学说。寒凉派的刘完素把惊、惑、悲、笑、谵、妄等情志异常归纳入火热病机,强调辛凉解表,泻热养阴的原则。攻下派的张子和不仅在用汗、吐、下法时对不同情志的病人区别对待,而且对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技高一筹;对此,他在《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中作了透彻而全面的发挥: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误之;恐可治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补士派医学家李东坦虽强调人以脾胃为本,但在他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仍强调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亦认从七情学说,他强调情志过激而动心火,火盛伤阴,阴常不足,必致病,须节喜怒,戒色欲,养阴精。 七情学说在明清两代已为众多医家广为接纳,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就有七情诊断,清代名医家叶天士在其《临床指南医案》中对情志病作了详尽的分类记载及典型分析,表现了这类病症的广泛性及普遍性,七情成为中医三因(六淫、七情、不内外因)致病的重要方面和原因。 那么,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应如何认识七情说呢?它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理论有什么区别和呢?它们的比较对我们认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认识人类心理的共同特质有什么积极作用呢?经过探索,我们有如下看法: 一、七情说对情绪是一种宏观的整体认识 现代心理学把情绪看成一种心理过程,一般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对情绪、情感这两个概念,中国、前苏联主张区别的心理学家强调情绪发生中主体需要的生物性质,而对情感则强调主体需要中更多的社会性质。西方心理学家往往不大注意这两者的差异,笼统地使用情绪(emotion)这个概念,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在研究情绪时看重实验工作,有人用动物实验结果类比人类,也有人专门研究病人和儿童……凡此种种,不一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 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中医七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概述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6, 5(4), 105-11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16130309.html,/journal/tcm https://www.360docs.net/doc/116130309.html,/10.12677/tcm.2016.54017 文章引用: 郭平, 郝一鸣, 许朝霞, 郭睿. 中医七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概述[J]. 中医学, 2016, 5(4): 105-110. The Seven Emotions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Ping Guo 1, Yiming Hao 2, Zhaoxia Xu 2, Rui Guo 2* 1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uizhou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uizhou Hubei 2Key Laboratory of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Received: Oct. 14th , 2016; accepted: Nov. 5th , 2016; published: Nov. 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1613030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even Emotions” are important parts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 It is the pathogenic factor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eases as well.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ven Emotions”, psycholog-ical therapy of diseases due to “The Seven Emo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disease such as cance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pression. Keywords Seven Emotions, Etiology,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Application 中医七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概述 郭 平1,郝一鸣2,许朝霞2,郭 睿2* 1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骨科,湖北 随州 2 上海中医药大学健康评估与辨识重点实验室,上海 Open Access *通讯作者。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欢迎参加本次测试,祝您做题愉快。答题时间60分钟,只限一次做答。 第1项:班级(例:1703中医入门A班) ____________ 第2项:姓名 ____________ 第3项:学号(例:01) ____________ 第4项:单选题。下列题目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50题,每题2分。 第5项:1. 下列关于整体观念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6项:2.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六腑() ○ A. 大、小肠 ○ B. 脾胃 ○ C. 三焦 ○ D. 膀胱

第7项:3. 人体五脏之阴阳,则心为()○ A. 阳中之阳 ○ B. 阳中之阴 ○ C. 阴中之阳 ○ D. 阴中之阴 第8项:4. 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 ○ A. 病 ○ B. 证 ○ C. 症 ○ D. 主诉 第9项:5.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体现的是()○ A. 阴阳的消长平衡 ○ B. 阴阳的相互转化 ○ C. 阴阳的交感互藏 ○ D. 阴阳的对立制约 第10项:6. 下列关于阴阳属性不正确的是()○ A. 剧烈运动的、相对静止的 ○ B. 外向的、内守的

○ C. 寒冷的、温暖的 ○ D. 晦暗的、黑暗的 第11项:7. “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 A. 实寒证 ○ B. 实热证 ○ C. 虚寒证 ○ D. 虚热证 第12项:8. 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 阴阳平和质 ○ B. 偏阴质 ○ C. 偏阳质 ○ D. 阳虚质 第13项: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异病同治() ○ A. 胃下垂 ○ B. 痛经 ○ C. 直肠脱垂 ○ D. 子宫脱垂 第14项:1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病因 一、填充题: 1.六淫致病具有、、相兼性和转化性的共同致病特点。 2.风邪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3.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征。 4.火邪的致病特点是____ 、_____ 、___ 、_____ 、、。 5.寒邪的致病特点_____ 、、。 6.湿邪的粘滞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7.七情内伤常可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怒则气上,喜则,惊则、则 气下、悲则。 8.七情的变化对病情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9.饮食不节主要包括、。 10.劳神过度最易损伤的脏是、。 11.瘀血所致的出血,通常表现为和。 12.痰饮致病的特点,除易阻气机,壅塞经络气血,易扰心神外,还包括 和。 二、选择题: 1. 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2. 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3.寒邪的性质是:() A 其性开泄 B 其性重浊 C 其性凝滞 D 其性干涩 4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5.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阻遏气机 B 损伤阳气 C 凝滞收引 D 粘滞重浊 6.造成着痹的主要邪气是:() A 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湿邪

7. 其性干涩易伤津液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8. 六淫中最容易导致出血的病邪是:() A 热邪 B燥邪 C寒邪 D湿邪 9. 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征:() A 上炎 B 动血 C 耗气 D 伤津 1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 热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11.六淫中易伤人阳气的病邪是:() A.寒湿 B.寒风 C.湿邪 D.火湿 12.易引起气血凝结阻滞不通的病邪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13.与痰饮成因关系最小的内脏是:() A.脾 B.肺 C.心 D.肾 14.形成淤血的原因是:() A.气虚 B.气滞 C.血热 D.以上都是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A.肌肤甲错 B.出血、紫绀 C.刺痛据按 D.唇甲色淡 16.七情致病首先影响的是: () A. 脏腑 B. 经脉 C. 血液 D. 气机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 A.痰 B.饮 C.水 D.湿 18.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 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 19.“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是因:()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过度 D.过逸 20.下列哪种不是结石形成的常见原因:() A.饮食失调 B.情志内伤 C.过度劳累 D.服药不当 三、名词解释: 1. 病因 2. 风性主动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直接伤及五脏: 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 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

“悲则心系医学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 “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 迅速恶化。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就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就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就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与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瞧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就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三就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就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就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就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与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与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与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就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本病论》怒伤肝,就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就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与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就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人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 自我。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 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 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 三十余种。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 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 有治病功能。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 药系统——七情。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 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 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 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 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现代许多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脑卒中、某些精神病等都与喜过度有关,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喜伤心(中医心它又包括大脑功能)、恐胜喜,也就是说适当恐惧可以制约过喜所致病变。

浅谈中医术语“六淫”的英译

浅谈中医术语“六淫”的英译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mportant component, is rich in content, the thought is profound, has an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syste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face the world, face future, face moderniz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ke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volves multiple specific discipline and many aspects of other disciplin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especially is the key. TCM term is the most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notation is rich, the implication is profoun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or not, relates t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lation to the fu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CM terms, must follow the certain translation principle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CM terms shall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five characters", i.e.,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information, normative principles, to accept the principle, cultural principle. The "six excesses " of the translation, must be based on basic theories of TCM, to understand "six excesses" of the sequence of events,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norms of acceptabl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stringent attitude, not only requires the accurate expression of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to meet the English language inherent laws, in line with the English expression, pay attention to English style, style, flexible, not dogma.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ise, practical, custom and convention. Key words: Nomencl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tional exchange;English translation principles; Excesses of the six factors 1前言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药卫生的对外交流,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理论体系已越来越引起国际上的重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