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建筑抗震技术

10种建筑抗震技术
10种建筑抗震技术

10种建筑抗震技术

像地震这样的天灾总会降临在人们的头上,成功预测和有效抵御它们,成为天文和地理学家、工程师奋斗终生的目标。然而,在现实中,再强大的地震预测机制也很难打出足够的提前量,让受灾地区人民提前撤离。

但这并不意味着地震学家的学术工作没有意义:他们为另一群人——建筑工程师们——提供了最关键的抗震指导,告诉了这些工程师应该在哪些地区建造抗震等级多高的建筑物。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工程师了。

这些绝顶聪明的天才研发出了许许多多种增强建筑物强度,或提高其耐受能力的技术,当中许多你可能从来没见过,甚至没想象过会出现。今天,PingWest品玩带我们了解世界上最厉害的10种建筑物抗震科技——感谢它们和发明它们的工程师吧。

悬浮结构

绝大多数建筑物都不是你所见到的样子,为了稳固,在表面之下还有地基以及利用地基建设的地下室。然而,地基/地表建筑一体化的结构在抗震方面并不理想,当发生足够强大的地震时,地基被挤压和振动造成的形变足以对地表以上的建筑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工程师入场了,带来了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新结构——悬浮结构:将地表建筑和地基分离开来,中间加上由培林(bearing)组成的“悬浮层”,当地震袭来时,地基发生的剧烈晃动对地表建筑造成的影响将被极大地减小。

地震多发国家日本的工程师更加时髦:建筑的传感器感知到地震波,在半秒钟内启动一个压缩装置,将地表建筑和地基之间的充满高压气体,让建筑物真的“浮”在地基之上。地震结束后,压缩装置开始泄压,房屋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地基结构之上——没人受伤,地表房屋也没有遭到破坏,皆大欢喜。

减震器

你最熟悉的减震器在汽车里:简单来说,这是一套由弹簧和液压系统组成的结构,能够将汽车行驶当中产生的震动吸收转化,从而让驾驶和乘坐汽车的人感觉舒服一点。如果没有减震器,那么当你开车路过减速坎的时候可要小心点了,因为每一道坎都足以让你的脑袋顶穿车顶棚……

建筑工程师将减震器应用到了建筑当中。和汽车当中大部分垂直放置的减震器不同,建筑物当中的减震器水平或倾斜放置在每一楼层当中,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扭动使得楼层之间产生水平方向的动能,而减震器将动能的一部分呢吸收转化为热能,从而降低了这种动能对建筑物带来的撕裂效应。

阻尼器

你去过台北101大楼吗?如果去过的话,那你一定对楼顶金色大球印象深刻吧?101大楼还推出过以这个大圆球为原型的吉祥物“Damper Baby”。其实,大圆球是101大楼的“定楼神球”——风阻尼器,学名叫做Tuned Mass Damper(调谐质量阻尼器)。

对于101这样的摩天塔状大楼来说,不需要地震,当风力达到足够大时就足以对建筑物产生形变,使得居于其中的人感觉到“震感”。而大圆球被放置在楼顶,当外力作用于建筑物的时候,建筑物的摆动产生的能量会被传导至大圆球,而大圆球的质量刚刚好可以在建筑物整体摆动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向相反方向摆动,从而中和建筑物的形变。

是不是很好玩?

可更换钢连梁“保险丝”

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可能只见过空气开关了——还记得以前的保险丝吗?

保险丝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电流,而当电流强度超过额定情况时,保险丝就会熔断,从而将整个电路切断,保护电器进而保护人身安全。

工程师将保险丝的逻辑应用到了建筑当中。钢架结构建筑物由于金属的特性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可以吸收一定程度的震动能量。除了钢结构之外,建筑工程师还将在整个建筑物从头到脚用垂直的可更换钢缆“缠紧”。这些钢缆就像皮筋一样,可以将整个结构受力。当地震发生时,钢缆可以吸收相当大一部分的动能,保持建筑物的结构端正。

一旦受力过高,钢缆会向保险丝一样崩断,将能量释放给钢结构以及其他的钢缆。就像保险丝一样,钢缆是可替换的——勒紧自己,保卫生命! 摇摆墙

高科技往往意味着高造价。对于抗震要求不太高的建筑物来说,在有限的造价内实现足够的抗震等级,建筑师往往会采用core-wall(核心墙)技术: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通常是电梯井的四周)砌筑强化钢筋混凝土墙。

摇摆墙则是在核心墙上继续加装前面提到的一些弹性强化装置,比如可调节的钢筋等。结果就是在较低的造价上实现了建筑的核心结构具有足够的震动耐受性。

地震波“隐形衣”

地震不是简单的地面来回震动,它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震源发出地震波,具体体现为地表以下内部传递的实体波,和更复杂的、多种波型经过多次折反射在地表传递的表面波。

地震波,和光波一样,都是一种波。人们总是憧憬着隐形衣的问世,光可以直接穿过这种材质,不会让掩盖在材质后面的人或物显现出来(可以参考《碟中谍4》里伊森·亨特和他的伙伴班吉在克林姆林宫地下室通道里曾经使用过的“障眼幕布”,虽然实现原理不同,不过效果差不多,见下图)。

然而这种材质的物料,从组成的粒子大小和例子的排列结构上都十分特殊,以至于现实生活中非常难以实现……

所幸,地震波相比光波来说,因为频率、波长等参数的关系,想要实现“隐形”更容易一些,更何况隐形根本不需要那么严格,只需要将地震波偏振到其他方向,即可让“隐形衣”所保护的建筑免受地震波的波及。

2013年一次试验中,法国科学家在5米深的地下用点阵的方式排布了一系列直径0.3米左右的高强度塑料材质的圆柱。从地表下传来的地震波的动能,在进入之后被锁定在了这个结构当中,然后被平移到了结构的外侧,从而有效降低了结构上方的建筑物所接受到的动能。

然而,一种型号的“隐形衣”往往只对特定频率的地震波有效,而真实情况中的地震波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前面提到的表面波才是造成伤亡的最大原因,而这种结构对表面波几乎没有效果;更何况这种结构本身就很脆弱,在对抗大地震时自身也脆弱的不堪一击……

但,有效果总比没效果好,对吧?

形状记忆合金

建筑当中主要采用两种材料:(钢筋)混凝土和钢铁,因为他们的坚固性较高。但是,抗击地震不仅需要坚固性,还需要耐受力。耐受力高的材质在地震发生时可以产生形变而吸收地震的动能,同时将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一旦动能太过强大,材质的形变程度超过其可耐受的程度,就会直接断裂、破碎。

人类社会最早使用极为粘土结构建造房屋,后来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粘土结构,开始使用木头;还不满意,有了砖木混合;还不满意,有了混凝土;依然不满意,有了钢筋混凝土;仍然不满意,有了纯钢架结构。但即便是最为坚固的钢架结构依然会有耐受力不足的情况。于是,材料科学家和建筑工程师开始考虑使用一种更为强大的材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

由镍和钛组成的镍钛记忆合金可以比现有的建筑用钢在弹性上提升30%的水平。当一次足够灾难性的地震发生,连钢架都因为强大的动能被撕裂的时候,形状记忆合金和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建筑物依然坚挺。这种合金在被人们形象地成为“智能合金”。

它就像你的记忆枕一样,可以在你躺下的时候用最合适的姿势承受脑袋的质量,在你起床的时候回复原来的形状。形状记忆合金用在建筑上并不一定能回复到100%原模原样,但至少建筑里的人没事,财产受到的影响不大,足够伟大了。

哦对了,矫过牙吗?镍钛记忆合金就是你钢牙里的那条金属线哈~

碳纤维加固改造

在刚刚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一方面,许多历史遗产建筑遭受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保护这些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提升其抗震性,可能远比修建新的抗震建筑在过去重要,然而尼泊尔过去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警钟已经敲响,我们该怎样提升这些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抗震性能的建筑?

工程师们用碳纤维和尼龙、聚酯、乙烯基质等化纤材质的线缆缴合在一起,捆绑在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上,比如桥梁的桥墩,建筑物的承重墙,从而用较低的成本实现对非抗震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改造。这种方式叫做FRP——Fiber-Reinforced Plastic wrap。研究显示,经过这种方式进行多次加固的建筑物抗震能力能够获得20-40%的提升。

生物材质

蜘蛛和海蛎子,给材料科学家和建筑工程师带来了新的灵感。

在单位粗细和数量上对比,蜘蛛丝比钢铁还要坚韧。然而材料科学家们发现蜘蛛丝拥有一种特别有趣的、“非线性”的坚韧表现:当被拽压变形时,蜘蛛丝的韧度先提升;当力度到达一定程度时,蜘蛛丝开始变得柔软以应对形变;力度继续提高,蜘蛛丝又开始变得坚韧——很显然,彼得·帕克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生物学家们还发现了海中的一些有壳软体动物和他们的壳相连的那段部分(对,就是你们经常吃的瑶柱)在坚固和柔软之间的配比极为合适——大约为4:1。这种配比使得这些贝壳类生物在面对海上的风浪时得以存活。

好吃,救命……

纸板

相对较复杂的多层纸板结构极为坚固——这其实并不需要科学家去研究,把你家买电器产品留下的纸板箱多折几层就能发现了。

日本建筑师有坂茂将纸板卷成筒,刷上用作密封、粘合和防水保温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聚氨酯,当做建筑物的主要框架材料。2011年2月新西兰百年大教堂因地震倒塌,夺走了近200条人命。现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新大教堂就是用上面描述的这种纸板筒结构,加上加固用的木梁建成的。

纸板结构非常坚固,兼具弹性,质量极轻。用这种材质结构建造的建筑,抗震性能较好;一旦倒塌,也比传统的混凝土/钢架结构建筑对人员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小到不知道哪儿去了……

上完厕所,也许你应该重新认识一下用完的纸卷筒……

完整版抗震支架技术方案

江苏格瑞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抗震支架工程 抗震支架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人:准批 江苏格瑞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2019.1.21 页1 第 江苏格瑞思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3工程设计总则 ................................................ 第一章 ................................................................. 31.1 工程概 况............................................................... 31.2 设计依 据: ..................................................... 3机电管线抗震的意义: 1.3 ............................................... 41.4机电抗震设计应达到的要求:5抗震支架的设计 .............................................. 第二章 ................................................... 5 2.1抗震支吊架系统设计依 据 ......................................................... 52.2抗震支吊架的概 念 ......................................................... 52.3抗震支吊架的种 类 ................................................... 52.4机电管线抗震设计范 围: ....................................................... 72.5抗震支吊架设计流 程 ..................................................... 82.6抗震支吊架的布置原则.......................................................... 14.抗震支架的计算 2.718抗 震支架施工技术说明 ....................................... 第三章.................................................................. 18材料要 求 .3.1.................................................... 18 .3.2抗震支吊架系统施工说 明...................................................... 20.3.3 抗震支吊架的安装步 骤........................................................ 22.材料设备及人员配置 3.4.................................................................. 23 .3.5安全措 施.................................................................. 23环保措施 .3.6 页2 第 工程设计总则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质量安全监督站:基坑监测单位: 1.2工程及环境概况表1.3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摘要: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的施工工艺非常的多,为了满足 建筑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建筑 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及发 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在科技水平的发展之下,我国的建筑技术也逐渐的成熟起来,有 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技术与国外的发达 国家相比而言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阶段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 进行摸索,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施工经验,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加强建筑施 工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目前,建筑装饰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材料制造技术方面更是有了 很大的突破,逐渐趋于成熟,如石材毛面铺设技术、陶瓷复合技术、石材研磨技术、木制品集成技术等,使用性能较强,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装饰施工中。 2.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钢结构安装技术 钢结构安装技术,一般用于大跨度的建筑物建筑施工中。在此基础上,钢结 构预应力技术也逐渐研究出来,由此而形成了多样化的钢结构体系,包含了预应 力网架钢结构体系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钢结构安装过程中的操作简便性和 可靠性。 3.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泵送技术是我国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项关键的技术,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先进 行列。外加剂技术和减水剂技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一些新 型的混凝土形式,如泵送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等也成功地研制出来。大面积混凝土浇注技术是混凝土施工的难点,目前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诸如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清水饰面混凝土技术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并且获得 了广泛的应用。 4.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护技术 水泥墙技术、土钉墙技术以及排桩技术,这些都属于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 筑施工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 目前,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中,复合土钉墙技术发展得最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区,可以获得很好的施工效果。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铁车站和人防工程中,应用 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而逆作法施工工艺, 作为深基坑支护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可以使施工成本降低,并缩短施工周期。 5.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混凝土灌桩技术 随着桩检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灌桩技术也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尤 其是后压浆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建筑施工所需的成本,桩体体积明显减少。而混 凝土灌桩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三、建筑施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工业化水平的推进在下一阶段下,需要在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上吸取传统

建筑结构抗震大作业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大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题干指明为多选的,有多个选择答案是正确的;未指明的题为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关于地震波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 地震波包括面波和体波两种; B. 纵波相对于横波来说,周期较短,振幅较小; C. 横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纵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震动方向一致 D. 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体波为主; 2. 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两者都是表达地震发生时能量的大小; B.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能有若干个烈度; C. 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地震烈度; D. 震级表达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烈度表达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3 多遇地震指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C )的烈度。 A. 2% B. 10% C. 63.2% D. 80%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建筑场地选择时,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等。 B.同一结构单元采用同一基础形式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时,要按地基承载力较弱的地基土类型来进行基础设计; C.从抗震的角度来看,对体型复杂的建筑物可采用防震缝将其分成几个独立的抗震单元。D.结构体系宜有多道抗震设防,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力。 5. 下列关于场地土对震害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B )。 A.在同一地震和同一震中距离时,软弱地基与坚硬地基相比,软弱地基地面的自振周期长,振幅大,震害较重; B.软弱地基在震动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不稳定状态和不均匀沉陷,甚至会发生液化、滑动、开裂等严重现象; C.软弱地基对建筑物有增长周期、改变震型和减小阻尼的作用;(增大) D.高柔建筑在坚硬地基上的震害比软弱地基上的严重。 6 质点所受到的水平地震作用力的与下面哪个因素无关( D )。 A.结构质量 B. 结构的阻尼 C. 结构的自振周期 D.结构的抗震等级 7. 关于主振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C ) A. 结构体系的主振型数量与结构的质量、刚度等相关 B. 主振型反映的是结构在振动过程中两质点的位移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C. 主振型是体系的固有特性,是不因外荷载的改变而改变的

大工《高层建筑结构》大作业题目及参考答案

大工《高层建筑结构》大作业及要求 题目一:底部剪力法计算题 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十层,高度为40m 。房屋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Ⅳ类场地。已知该楼的基本自振周期1 1.0s T =,经计算已知每层楼屋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为12000kN ,每层楼面和屋面的活荷载标准值均为2000kN 。要求:确定该楼各层的水平地震作用值EK F 。 解: 1、该楼高度40米,且各层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2、根据抗震设计规范,知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查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特征周期 阻尼比 衰减指数 4、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5、 地震影响系数 6、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7、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8、主体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08.0max =αs T g 65.0=05 .0=ξ9.0=γi i G kN G kN G 923.012000130005.020000.11200010===?+?=KN G G E eq 109650)20005.012000130009(85.085.0=?++?==s T s T g 65.011=>=0543.008.00.1)0 .165.0( )(9 .0max 21=??==αηαγT T g s T s T g 91.065.04.14.111=?=>=06.002.0108.002.008.01=-?=-=T n δkN G F eq EK 59541096500543.01=?==α90.065954357(1)(1)59543575597(123456789100.923) 4216.9236 559725.836928.8 n n EK i i i EK n i i EK n i i i i F F kN G H F F G H F kN G H G G Gi F δδδ?==?== --=-==+++++++++???=?= ?=?=∑∑∑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2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2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说,某地点的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作寿命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双指标划分为4类。 4.震害调查表明,凡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接近时,会导致建筑物发生类似共振的现象,震害有加重的趋势。 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判法和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构造措施要求。 8.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我国规范通过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9、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 11、丙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查 表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15.地震反应谱的定义为:在给定的地震作用期间,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速度反应、最大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17、柱的轴压比n定义为:n=N/f c A c(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18、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扭转效应、应力集中。 1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二、选择题

1.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 C )。 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 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 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 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3.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D )。 A. 加速度峰值 B.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 C. 地震持续时间 D. 地震烈度 7.大量震害表明,多层房屋顶部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水箱等,它们的震害比下面主体结构严重。在地震工程中,把这种效应称为( B )。 A.扭转效应 B.鞭端效应 C.共振 D.主体结构破坏 9.在利用反弯点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时,当梁的线刚度k b和柱的线刚度k c之比大于( B )时,节点转交θ假定等于零。 .3 C 13.地震系数k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 ) / A.地震基本烈度 B.场地卓越周期 C.场地土类别 D.结构基本周期 15.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刚度时,T1与水平弹性地震作用F e有何变化( A ) ↓,F e↑↑,F e↑↑,F e↓↓,F e↓ 16.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A )A.柱宽的1/4 B.柱宽的1/8 C.梁宽的1/4 D.梁宽的1/8 17. 土质条件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土质越松软,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 (A ) A.谱曲线峰值右移B.谱曲线峰值左移 C.谱曲线峰值增大D.谱曲线峰值降低 19、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 D ) 】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摘要: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关键词:耐震,减振,免震,强震观测,振动台 0引言 据我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月3日4时20分,在智利中部发生7.1级地震。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地震一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地震重灾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1]如图1、2所示。然而,频繁的地震灾害,却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自1998年至2007年,日本共发生震级为6.0以上的地震199次,约占全球同等规模地震总数961的20.7%左右,但由其导致的灾害死亡人数仅占世界的9%(中国却占约30%)。由此可见,日本抗震技术体系的先进与完善。 图1 全球地震分布图2 日本周边发生过的地震 1.日本的地理概况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 2.日本建筑抗震发展历史 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很早日本就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早在一百多年前,1891年浓尾大地震砖结构建筑被毁严重时,就开始探讨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地震破坏。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日本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后,不久,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于1914年发表了《家屋抗震结构论》。首先提出了“抗震结构”的概念,并创造性提出了用“静态”的水平力,代替“动态”的地震力的“度震法”,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为现代结构抗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浅谈对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

浅谈对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 现代建筑技术是指通过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它是集现代建筑、现代通信网络、现代控制网络和现代计算机于一体的技术。 标签:现代建筑发展分析 1 现代建筑的内涵 现代建筑的内涵实质就是:在建筑构架中,根据系统工程原理,适应特定人群的需求,融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所建立的舒适、环保、节。能、高效、安全、信息有效传递并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环境。 2 现代建筑施工中应用的新技术 2.1 光纤接入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建筑和智能家庭设备开创了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基于Web的Intranet网络技术正成为建筑物或企业内部的信息主干网的主流形式。现代建筑要求网络具有足够大的带宽和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使得多媒体信息能够在用户浏览器平滑显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生活方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信息网络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致使:①降低了人们和现代建筑内外部信息通信与信息发布、传播的成本;②采用开放的网络传输协信息系统软硬件投资和性能提升与维修成本;③提高建筑内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建筑物业管理层,制定管理方案和全局事件协同处理的工作能力;④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操作以及综合信息数据的访问;⑤能够增加通讯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与数据的交换能力,可通过防火墙实现无缝连接;⑥信息与控制系统集成可直接使用建筑物中的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互联与扩展很容易实现。 2.2 电视传输信号传输技术是宽带网传输技术的关键。实现3种信号(有线电视信号、计算机信号和电话信号)在同一传输介质中的无干扰传输是采用双向传输方法。为了构成双向线路需要设置上行和下行线路。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技术的实现是采用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上行传输的信号主要是计算机信号、有线电视模拟信号和电话语音信号,下行传输的信号主要是电视信号和数据信号。双向电视传输技术使现代建筑内的传统CATV网改造为可提供交互信息与数据传输的宽带高速网络,为未来现代建筑内实现电视网、计算机网、电话网的综合传输模式提供预留网络接口。双向电视传输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有:①数字或模拟电视点播;②交互式电子游戏;③提供宽带网络接入。 2.3 住宅智能化智能住宅的构想和构成来源于现代建筑。智能家庭网络是指信息家电和其它设备通过物理方式连接在一起,使之能相互通信,从而形成家庭式网络系统或家庭局域网。它的构建有利于信息家电的统一化、智能化管理。

国家开放大学2016春本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业答案4y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单选题 1. 多遇地震烈度所对应的超越概率为_(D) 63.2%____。(5分) (A) 10%(B) 2%(C) 3%参考答案:D 2. 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___(D) 地震烈度__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5分) (A) 加速度峰值(B) 频谱特性(C) 地震持时参考答案:D 单选题 1. __(A) 底部剪力法___适用于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5分) (B)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 时程分析法(D) 顶点位移法 2. 下列__(B) 半挖半填的地基土地段___地段属于对抗震不利的地段。(5分) (A) 稳定岩石地基地段(C) 中密的砾砂地段(D) 平坦开阔的中硬土地基地段 5. 为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完整性,对于多高层钢结构的所有节点连接,除应按地震组合内力进行弹性设计验算外。还应进行__(A) “强节点弱构件”___原则下的极限承载力验算。 (B) “强构件弱节点”(C) “强梁弱柱”(D) “强柱弱节点” 多选题 3. 地表破坏表现为__ A,B,C,D ___形式 (5分) (A) 地裂缝(B) 地面下沉(C) 喷水冒砂(D) 滑坡 4. 地震的破环作用主要表现为__ A,C,D ___三种形式。(5分) (A) 地表破坏(B) 人员伤亡(C) 次生灾害(D) 建筑物的破坏 5. 影响地震反应谱的两个主要因素是__ A,B ___。(4分) (A) 体系阻尼比(B) 场地条件(C) 地震动(D) 地震波类型 6. 场地类别时根据__ A,B ___两个指标综合确定的。(4分) (A)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B) 场地覆盖层厚度(C) 岩石阻抗比(D) 场地的固有频率 7. 下面__ A,B,C,D ___是影响土的液化的因素。(4分) (A) 土中黏粒含量(B)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 (C) 土的密实程度(D) 地震烈度和震级 8. 体波的两种形式为__ C,D ___。(4分) (A) 纵波(B) 横波(C) 瑞雷波(D) 乐夫波 多选题 1. 墙体在侧向力作用下一般包括__ A,C ___两部分。(5分) (A) 弯曲变形(B) 轴向变形(C) 剪切变形(D) 扭转变形 2. 通过内力组合得出的设计内力,还需进行调整以保证_ A,B,D ____。(5分) (A) 梁端的破坏先于柱端的破坏(B) 弯曲破坏先于剪切破坏 (C) 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D) 构件的破坏先于节点的破坏 3.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__ A,B,D ___。(5分) (A) 加强结构的整体性(B) 保证抗震计算目的的实现 (C) 保证结构不被地震破坏(D) 弥补抗震计算的不足 4. 结构布置不合理可能产生下面___ A,B,C,D __震害。(5分) (A) 扭转破坏(B) 薄弱层破坏(C) 应力集中(D) 防震缝处碰撞 多选题 1. 梁柱刚性连接裂缝或断裂破坏的原因有__ A,B,C,D ___(9分) (A) 焊缝缺陷(B) 三轴应力影响(C) 焊缝金属冲击韧性低(D) 构造缺陷 2. 多高层钢结构抗震设计在总体上需把握的主要原则有__ A,B,C,D ___。(9分) (A) 保证结构的稳定性(B) 提高结构延性(C) 保证结构的完整性(D) 设置多道结构防线 判断题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总复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习题汇编 一.填空题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多发型)和孤立型(单发型)。 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面波 5.体波包括纵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 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烈度等反映。 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10倍之多。 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3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板块构造说 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 16.面波分为瑞雷波;洛夫波 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已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21.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和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 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24.桩基的抗震验算包括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和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两大类。25.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拟静力方法(等效荷载法)和直接动力分析法。26.工程中求解自振频率和振型的近似方法有矩阵迭代法、能量法、等效质量法、顶点位移法。27.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引起扭转的原因主要有地面运动存在着转动分量和结构本身不对称两个。28.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包括结构抗震承载力的验算和结构抗震变形的验算。 29.结构的变形验算包括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 30.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31.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决定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 32.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 33.选择结构体系,要考虑建筑物刚度和场地条件的关系。 34.选择结构体系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 35.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36.在工程手算方法中,常采用反弯点法和D值法(改进反弯点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析。37.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 38.影响梁截面延性的主要因素有梁的截面尺寸;纵向钢筋配筋率;剪压比;配箍率;钢筋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39.影响框架柱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强度;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等。 40.轴压比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41.框架节点破坏的主要形式是节点核芯区剪切破坏;钢筋锚固破坏 42.影响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柱轴向力;正交梁约束;混凝土强度;节点配箍情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次作业-黄俊龙1126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次作业 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 2.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答: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结构延性有利于抗震,因为结构的延性变性能吸收地震能量。 3.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4.怎样判断结构薄弱层和部位? 答: 1)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 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部位)和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3处; 3)单层厂房,可取上柱。 5.哪些结构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答:应该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有:(1)高层建筑;(2)平板型网架层叠和跨度大于24层的架;(3)大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如: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 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1)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可按各构件承受重力荷载的比例分配并且乘以增大系数1.5 (2)平板型钢架竖向作用标准宜取重力荷载(3)大悬臂和其它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可分别取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0%和20%。 6.怎样理解多层砖房震害的一般规律? 答:1). 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 2). 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 3). 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震害; 4). 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 5). 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重; 6). 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考试大纲 一、命题范围和基本要求 1、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了解地震波的运动规律; (2)掌握震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等术语; (3)了解地震动的三大特性及其规律; (4)了解地震动的竖向分量、扭转分量及其震害现象; (5)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6)了解多遇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 (7)了解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 (8)掌握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 (9)掌握场地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并了解抗液化措施。 2、结构抗震计算 (1)了解地震作用的机理和计算基本原则; (2)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适用范围; (3)掌握设计反应谱和地震影响系数的确定方法; (4)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用于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 (5)了解时程分析法的原理和要点; (6)了解竖向地震作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7)掌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截面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3、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1)了解结构抗震设计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2)掌握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的要点。 4、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1)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震害特点; (2)掌握结构的抗震等级的确定; (3)了解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受力特点、结构布置原则、屈服机制、基础结构要求和各自适用范围; (4)掌握框架结构内力和变形的计算和验算; (5)掌握框架柱、梁和节点的抗震设计要点及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6)了解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抗震墙结构设计要点和构造措施。 5、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1)了解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布置原则、层数、高度和高宽比的限值要求; (2)掌握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计算要点和抗震构造措施。 6、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1)了解钢结构房屋的常见震害; (2)了解高层钢结构体系及其各自特点; (3)了解高层钢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4)了解钢构件及其连接的工作性能和抗震设计要点; (5)了解网架的抗震设计要点。 7、建筑结构基础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1)了解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机理、工作特性和适用范围; (2)了解夹层橡胶垫的基本性能参数;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6T10:09:07.90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1期作者:宁升圆[导读] 本文详细分析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性帮助。宁升圆黑龙江千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近些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的引入全新的施工技术、施工理念,不仅在施工成本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同时施工质量、施工效益等多方面均有明显的提升空间。对此,为了更好的推动建筑领域长远发展,本文详细分析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前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国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也涉及到了建筑领域。当前我国部分施工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建筑领域属于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建筑施工技术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施工效率以及施工经济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对此,探讨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前景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兴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衍生出了大量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建筑技术当中的智能化技术主要是体现在施工技术、电子信息、网络化技术以及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在于管理方面。在建筑物当中和建筑之间可以实现电子信息化的管理以及无线网络的对接化管理,其能够显著提升信息共享效率以及应用效率。智能化技术可以科学的应用当前的科学技术,并在目前的建筑系统当中可以有效的表现智能化的作用,其中建筑技术智能化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市场分析、工序报告、智能化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工程监理等多个方面,同时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还可以应用到验收竣工等方面。 2.节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落实以及我国建筑领域的快速发展,建筑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同时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也间接提高了建筑领域中绿色节能理念的应用必要性。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项目当中的应用是以降低施工成本以及减少或消除建筑施工对于周边环境、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在实现项目经济价值的同时突出建筑项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环境效益,从更高的角度提高建筑施工效益。 目前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有所成就,下面提出几点关于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发展:(1)建筑墙体的发展。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墙体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施工任务,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最多的一个环节,所以在绿色节能理念之下墙体的改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通过对墙体施工技术的改进,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的节省作用,同时还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作用。在节能环保的环境之下,建筑墙体的施工材料普遍使用绿色、环保的为主,在生产工艺方面主要是以低能耗的制作工艺为主,在保障材料对环境污染较低的同时采取低能源消耗的施工方式。另外,建筑墙体的绿色施工材料一般还具备防火与防辐射的功能,对于人体健康普遍具备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进行类型分别,可以将绿色的墙体材料划分为烧制、蒸压、胶凝三种类型。对于烧制而言,其最为普遍的应用时空心砖,其具备减轻建筑结构自重的优势,同时空心砖的厚度相对比较高,所以在建筑中可以尽量多的使用砂浆,这也间接减少了施工周期,同时对于人工劳动力也有一定的节省作用;(2)施工工艺的发展。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目的,整个建设周期都需要高度重视绿色节能理念[3]。因为建筑工程属于周期性的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使用周期,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必然会形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这也间接导致大量的污染与噪音的发生,与绿色节能理念存在冲突。对此,有必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发展,采取具备一定科学性的施工工艺。例如,提升施工人员的节能环保方面的意识,提升其节能环保的施工技能,根据施工过程中所衍生出的问题采取绿色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应用到施工项目当中。另外,对于监理部门而言,可以要求施工部门的施工工艺必须在噪音、粉尘等方面做到良好的控制,降低建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施工技术,同时在原本基础上进行发展。例如,在气候环境较为寒冷的地区,可以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与程序进行适当优化,墙体的施工尽可能规避大风大雨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施工效益;(4)环保与能源的发展。建筑建设过程中,节能环保与能源利用是突出施工项目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筑施工技术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建筑施工当中,节能环保的工作方向应当是以降低能源消耗与提升能源使用率两个方面为主。在气候环境相同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保温性能较差的材料必然会导致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的额外消耗。 3.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建筑施工技术行业的基本目标就是以最小的投资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这一点,谈一下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新的技术已经在建筑领域多层次,多方面的得到了应用,在建筑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技术促使建筑技术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同步发展,向着运转长久化、功能多样化、操作智能化、结构精致化、驱动电力化为一体的高技术方向发展。技术也向着功能多样化,结构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向这种发展趋势,施工单位应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施工高效化,合理化运转。 3.2 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开发高性能质量,低消耗浪费,循环利用废弃物是走生态化道路的要求。所以建设单位要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对建筑工程的未来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的考虑,选择符合环保的材料,做到质量、成本和环保三者的平衡,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建筑物和环境和谐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对建筑技术者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考虑成本,注重质量,还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在新形势下,要研发一种新的高科技材料,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结束语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作业

结构抗震及高层建筑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 随高度增加,多、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侧移增加较内力增加()。 (A) 一样; (B) 更慢; (C) 更快; (D) 无规律。 正确答案:C 2.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是()。 (A) 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水平荷载为次要荷载; (B) 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竖向荷载为次要荷载; (C) 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均为主要荷载; (D) 不一定。 正确答案:C 3. 框架是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大侧移小; (B)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大侧移小; (C)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小侧移大; (D)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C 4. 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它适用于()。 (A) 单层建筑; (B) 多层建筑; (C) 高层建筑; (D) 多层及高度不大的高层建筑。 正确答案:D 5. 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灵活,刚度小侧移大; (B) 平面受限,刚度大侧移小; (C) 平面灵活,刚度大侧移小; (D) 平面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B 6.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A)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小侧移大 (B)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大侧移小 (C) 平面布置灵活,刚度大侧移小 (D) 平面布置受限,刚度小侧移大 正确答案:C 7. 下列条件中,满足高层建筑规则结构要求的是()。 (A) 结构有较多错层 (B) 质量分布不均匀 (C) 抗扭刚度低 (D) 刚度、承载力、质量分布均匀、无突变 正确答案:D 8. 高层建筑在天然地基上时,其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A) 1/20 (B) 1/18 (C) 1/15 (D) 1/12 正确答案:D 9. 在框架结构布置中,梁中线与柱中线()。 (A) 不宜重合 (B) 必须重合 (C) 偏心距不宜过小 (D) 偏心距不宜过大 正确答案:D 10. 在地震区须设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房屋,缝宽均按()考虑。 (A) 伸缩缝缝宽 (B) 沉降缝缝宽 (C) 防震缝缝宽 (D) 三者平均值 正确答案: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有不定个选项正确,共5道小题) 11. 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主要缺点是()。

高层建筑结构大作业

高层建筑结构大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作业 说明:《高层建筑结构》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掌握核心知识点,同时也为了较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次作业没有考虑大型设计作业,而是采用了分散的题型,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一、基础题 1,一幢10层的框架结构,柱网尺寸为8m×8m,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试完成下列各题: (1)按高规6.4.2条估算底层中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2)假设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a=120kPa,确定底层中框架柱的基础尺寸(独立基础)。 答:(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66,6.4.2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4.2的规定:对于VI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框架结构三类抗震等级,柱子轴压比限值为0.85.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可知,当选用HrB400钢筋时,竹子的配筋率最小为0.55%,最大为5%。珠子配筋率选为4% 。则混凝土柱承受的最大轴向应力值σ=0.04*360+0.96*30=43.2MPa。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P13,楼层竖向荷载值取13KN/m2.仅考虑柱子受竖向荷载作用,则每根珠子承受的竖向荷载值N=10*64*13=8320KN。柱子的截面积S=8.32/(0.85*43.2)=0.227m2,设柱子截面为方形,边长a=0.48m。 (2)8320./120=69.3m2,设独立基础为方形,边长b=8.3m。 2,确定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南桥镇和徐汇区的徐家汇等区域的地面粗糙度。答:《高层建筑结构设计》P13提到,地面粗糙度应分为四类: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盗、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墨迹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建筑工程技术基本现状及发展前景

建筑工程技术基本现状及发展前景 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行业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一、国际基本情况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潜力巨大,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未来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根据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全球建筑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5.1%年均增长率。亚洲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据统计,2013年亚洲地区国际工程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33.1%,此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欧洲紧随其后,所占份额保持在20%以上;从增长情况看,亚洲和欧洲市场上工程合同额(营业额)基本持续正增长。与此相对应,中东、非洲和拉美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下降。 未来15年,亚洲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并将保持5%~6%的增长速度,亚洲的国际建筑承包市场大致保持在600亿美元左右。 国际建筑市场的行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从国际工程市场的行业结构看,的变动趋势看,过去10年形成的结构变动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总体的行业结构特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近年来,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为了提高竞争能力,特别是扩展在世界各地承揽工程的地缘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筑承包商开始走向合作的道路,跨国兼并活动不断增多,国际建筑市场的集中程度随之不断提高,金字塔的顶端更加尖锐。这种发展趋势对后来居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建筑企业,正在提出新的挑战。 从独立的技术创新到全球技术资源的共享。为了降低风险,减小研发成本,同时保持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开始走向合作,并逐步形成了全球技术资源共事的新局面。一方面,一些建筑企业为了降低研发成本,让其他企业共同分担研发成本,正逐步将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从母体脱离出来,同时引进新的投资者;另一方面,这些机构为了提高研发成果的效益,也开始向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是国际建筑业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的融合。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两方面力量的互相促进和融合,促使国际建筑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能够以更快捷和更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传递,极大地减小了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在此推动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管理跨度不断增加。这一方面缩短了企业的管理流程,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快速扩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