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海权 意识的觉醒

时代呼唤海权 意识的觉醒
时代呼唤海权 意识的觉醒

时代呼唤中国的海权意识觉醒

王宝付

古代的中国曾是一个海上力量和航海事业十分发达的国家,自明朝中期逐渐走向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巨炮轰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从此来自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给中国人留下了无数痛苦的记忆。

中国屡遭外敌海上入侵,根本原因是封建王朝政治昏聩、经济落后造成的,但也与国人海洋观念淡薄、海权意识落后有直接关系。中国有“重塞防、轻海防”的传统,这一防务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地缘政治和社会历史原因。客观地讲,在明朝以前,中国奉行“陆防为主”的防务政策是正确的,因为那时国家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来自北部边患,海洋方向的安全问题虽有,但威胁并不突出。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海外开拓殖民地的兴起,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逐渐从陆地转向了海洋,尤其是日本从海上对中国构成的威胁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国防重点理应转向海洋方向。但是,由于统治者对海洋、海权的认识落后,始终未能跟上世界潮流的变化,致使海上安全威胁日甚一日。

中日甲午一战的结局,从根本上讲,不仅是两国政治制度、经济科技实力的较量,更是两国海洋观念与海权思想的一次撞击。马汉的“海权”理论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产物,他不仅直接服务了美国海外扩张的需要,问世之后也受到了世界其他海上强国的重视。英国、德国都曾把马汉的著作作为海军的教科书。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先接受和传播马汉海权思想

的国家,最先使用“海权”这两个字概括了马汉的理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后,即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在向海外拓展时期,日本海军选择了以当时的海上霸权国家英国为老师,陆军以德国为样板。西方的军事思想、军事制度、战略战术以及军事训练方法被大量引进日本,尤其是马汉的海权论对日本的海洋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传播,加速了日本的军事改革,日本开始建立了由中央统一指挥的常备军,完善了军队指挥体制,设立了参谋机构,实行了国民兵役制。并且成立了军事院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到了19世纪后期,日本军事力量发展重点已经明确转向了海上,反映出其对海洋竞争时代的高度敏感性。

然而,几乎是同一时期,我们看到马汉的海权论在中国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境遇。马汉“海权”思想问世的时候,正是清王朝北洋水师的成军之际。照理说,要建设一支在亚洲数一数二的海上新军,理应了解世界海权思想和海战理论的最新发展。但是,闭关锁国的清朝王宫大臣每天热衷于在颐和园观赏水师操练,却对马汉的海权理论一无所知。偶尔有过加强国家海防的呼声,催生了一支近代中国海军。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海权观念落后于人,甲午一战,花费几十年组建的海军顷刻覆没,令许多国人扼腕慨叹。直到1907年,中国才有人提出“海权”的概念。

“海权”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即使在今天也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们对海权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不少误解和盲区。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海军百科全书》,对“海权”的释义是:“海权论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出现的。它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的需要。”许多时候,我们仍认为海权应是海洋霸权国家所独有的权力。由

于这一点,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至今仍顽固坚持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不是一个海洋国家。因此,在他们看来中国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是不合情理的。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偏见。然而,从我们自身查找原因,应当说与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权意识落后也不无关系。

日本是一个被海洋环抱的岛国,自明治维新以来就确立了海洋立国的方针。在日本人的国土观念中,核心是对岛屿的拥有权。有了岛屿就拥有了广阔的海洋,进而就有了对海洋资源的支配权力,进而就可以保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海权观念支配之下,近代日本一直将中国作为掠夺目标,并一步一步地夺占了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岛屿。1879年,日本正式将琉球并入其版图。甲午战争之后,又攫取了台湾,从而导致中国海洋方向的安全环境严重恶化。

历史上,海权的丧失曾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教训。即使在今天,面对尖锐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仍有许多事关国家海权的重大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海上安全形势没有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改善,为什么我们在陆地方向能够与大多数邻国解决领土争端和划界问题,而在海洋方向却难有突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来自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日趋严峻,一些突出的矛盾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复杂、解决起来更加困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视,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对海权的理解,滞后于海洋时代与国家发展的需求。在全球化时代,海洋权益、海防安全、海权观念,是衡量一个海洋大国的重要标志。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融入世界步伐和国家利益拓展的加快,近年来,国人的海洋意识正在觉醒。

中国要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必须具有与海洋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海权观念。但是,中国所追求的海权,与海上霸权国家主张的传统海权观截然不同,它是致力于建设“和谐海洋”目标之下的海权,是追求共同安全享有平等权力的海权。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论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失的 就不允许有任何个人的价值追求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无知,是对马克思“人民公仆”理念的背离。离开了党员个人的创造性活动,脱离了党员个人的丰富多彩的价值追求,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整个事业就必然成为被架空的乌托邦式的“空中楼阁”。 鉴于上述,在今天重温和实践马克思的“公仆理念”,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和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对于执政党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笔者想用一段关于消除封建关系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寥以回应马克思的“公仆理 念”,期待我们的社会能够步入和谐发展的良性轨道:“在一种政府采取家长统治位置而把人民看作要加以庇护因而要加以控制的对象,而不是看作政府有义务向其说明一切的全体选民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怎样能够指望从中会出现某种建设性的‘发展’呢?自由的观念———开始于选举的自由———必须被认为是任何发展努力的一个基本部分。民主的习俗必须加以培养,而这一点只有通过有意义的公民参与才能做到。事实上,发展本身必须不仅仅被看作是一个目标,而是要看作一个人民在其中可以建设性地相互结盟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 一、部分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党员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的基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先导。如果党员缺乏民主意识,那么党内民主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 “我们更多的是从领导层面来强调党内民主,而不是从党内政治生活的整体要求谈民主。”从而忽视了党员民主意识。具体讲来,导致党员民主意识缺乏的原因,可

以从外部社会历史条件和党内民主建设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外部因素 1、封建专制文化中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孕育了深厚的封建专制思想体系,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官本位”意识同“人治”意识是封建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并且至今仍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在党内生活中,有的党员仍然反映出一种突出的崇官、敬官、捧官、追官、怕官的“官本位”情结,把官职作为个人的财富和获取个人财富和权利的手段。再如有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上、生活上谋求特殊化,不讲民主,拒绝批评,特权思想严重。正如邓小平所说:“搞特权,这是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肃清的表现。”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党内生活中的家长制、一言堂、“官本位”、人身依附、个人崇拜、特权现象一类封建主义残余的滋生。社会上的特权思想对党内的影响,助长了党内反民主的个人专制主义现象,造成了党员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在党内生活中事实上的不平等。 2、计划经济体制的“遗迹”的影响。当前,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的“遗迹”的影响还大量存在。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具体制度,在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民主的实现同时,也制约了政治民主的实现和公民民主意识(包括党员民主意识)的发展。萨托利认为,“全面计划与民主不相容,而有限计划与民主相容。”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全社会的生产、疏通、分配与消费,都严格按照国家制度的计划去实行,各级行政成为实施计划和监督计划完成的绝对权力机构,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人民的独立主体意识在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蜕化,经济发展缓慢,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陷入了僵局。 (二)党内因素 1、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素质问题。从当前来看,党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相当一部分党员文化理论素质不高,现代文明意 识不强,缺乏党内民主的修养,利益意识淡薄,并由此导致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一些领导同志对党内民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不强,在党内决策的过程中,不尊重其他领导成员的民主权利,搞“一言堂”,他们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党的决策的义务,而忽视党员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使党内决策很难真正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很难认真地考虑党员的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 2、党员流动性增强使党员受教育、参加民主生活会的难度加大。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原有的单位体制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束缚,增加了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性,这使党员流动性增强,教育难度加大,给培养党员民主意识增加了新的困难。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和下海经商的党员逐渐增多,他们在地域上的分散性、外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以及所从事职业的多样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党员很难过正常的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是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党员素养,实现党内监督的一种好形式。但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谈成绩一大堆,谈缺点一点,许多党员对此失去信心。” 3、缺失民主意识的党建理论的误导。在传统的党建理论中,基本没有强调党员的民主意识,而主要是强调“组织”和“领导”的作用,在党内民主建设上尤为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影响很大,特别是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唯我独尊、个崇拜等,对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起了极坏的影响。而政治生活上“反右扩大化”等事件的冲击,也使许多党员干部在党内生活中不能直抒胸臆。二是党员对党的崇拜心理的影响。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大部分党员对党及其领袖产生了崇拜,甚至是盲目崇拜的心理。对于党的决策只重于执行,而轻于思考,甚至依赖于领袖或组织的决策,没有参与的意识,缺乏积极主动创新的意识。 二、增强党员干部民主意识的主要对策 广大党员民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良好的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论海权的重要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论海权的重要 起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美国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岛和巴拿马地峡;海军威力=力量+位置,海军必须以‘集中’为战略法则,同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海军必须积极出击,不能消极防御。” 翻开历史,确实如此。15世纪末,在西欧人领导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三代霸主美国的崛起正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日本的振兴是因为明治天皇从美国海军准将柏利仅带四条军舰就叩开国门的屈辱中领悟到,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必须“拓万里之波涛”。 这说明了有史以来海洋在有些国家和有些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海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个说法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对中国海权的发展,国内外有着形形色色的观点。毕竟这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从中国的国土的构成上看,我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最近中国在南海的问题不断升级,不管是越南还是菲律宾还是其他的国家,他们越来越不顾中国的在南海的利益,动作越来越大。这更需要呼唤中国海权时代崛起的时候。 当前主要国际海洋争端有八个,他们分别是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西沙问题,马岛争议,北方四岛的争议,里海之争,独岛之争,以及苏尔特湾之争等。八个主要的争议的海洋问题,关于中国的就有三个,这更需要我们现在的当权者更加重视我们海军的建设。我们需要“和平的发展,但是我们不需要的是为了和平我们的海权被他人侵蚀。 2000多年前,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就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的论断,为什么会有这个论断呢?首先让我看看海权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 历史上称霸与世界的国家都曾近视海洋强国,从古时候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首先,海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总值是世界的首位,生成高速发展,产品急剧增加。国内的资本和商品生产严重过剩,急需要开拓国际市场,。马汉的传世作品《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3—1783》代表了美国社会的海权的呼声,并把美国带到了辽阔的海洋。美国海军人士始终认为,美西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历次重要胜利以及美国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都应归功于马汉和他所创立的“海权论”这也是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想崛起海权是何等的最要的。 其次,海洋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要保证。曾经济角度来看,海洋为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各国可管辖的海洋范围大致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几个层次,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构成了海洋经济的重要的内容。同时。由于海洋空间远远大于陆地,随着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深入发展,将会发

最新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 ,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 ,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 ,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

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处在漩涡中心的林则徐便在时代波潮的鼓荡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了解到的西方形象和情态。他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但是,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至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悔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识的开明。“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又指点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位,官府四处探听,按日呈递。”(魏源《海国图志》,卷81,页6)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参合着种种旧见,但民族意识的觉醒也由此可见。同时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创深痛巨唤起了民族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

历史学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历史学2017考研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 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笔者将从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海权时代”的到来 “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生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却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即使排除海洋霸权的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所拥有的海洋权益要大于小国和正在衰落国家的海洋权益。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由于中国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三、中国海权扩展原则——永不称霸 从近中期看,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统一台湾及周围属于中国

中国海权策

中国海权策 《中国海权策》——外交、海洋经济及海上力量是一本研究中国海权发展战 略的学术专著。该书全面分析了中国海权发展的先天禀赋、国际环境、历史传 统积淀及时代特征等条件,系统规划了海权战略目标体系;重点论述了外交、 海洋经济及海上力量这三大战略手段如何为既定的战略目标服务。作者的论证 逻辑充满了近乎冰冷的理性,但字里行间却又饱含激情。 作者简介 胡波,1981年4月生于湖北宜昌,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外交学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曾于2008年至2009年赴美访学,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合作理论、海权战略及东亚安全,曾在《国际观察》、《外交评论》、Th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梦想与争鸣 第一节百年海权梦想 / 3 一、历史铸就百年梦想 / 3 二、现实呼唤强大海权 / 5 第二节中国海权研究的现状 / 11 一、情况介绍与形势分析 / 11 二、战略研究 / 13 三、研究评论 / 17 第三节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争鸣 / 18

第二章中国海权发展的条件及环境 第一节中国海权发展的自身条件 / 27 一、中国具备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先天禀赋 / 27 二、中国海权发展面临着诸多先天缺陷或不足 / 28 第二节中国海权发展的两大前提 / 31 一、时代条件的限制 / 31 二、中国和平主义外交传统的影响 / 33 第三节中国海权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 / 37 一、美国的遏制 / 38 二、日本的制衡 / 48 三、印度和澳大利亚作用的不确定性 / 55 四、周边其他邻国的猜忌与防范 / 58 五、联合遏制的风险 / 59 第四节中国海权发展的机会 / 63 小结 / 66 第三章中国海权的战略目标 第一节海权战略目标的确定原则 / 71 一、基于中国海权利益的分布 / 71 二、根据中国陆权优势的递减原则 / 79 三、对自身实力的客观认识 / 81 四、必须符合和平发展的大战略 / 94 第二节中国海权发展目标的总体规划 / 99 一、中国近海海洋权益的基本诉求 / 100 二、地区性海上军事强国 / 111 三、世界性海洋经济强国 / 117 四、世界海洋新秩序的重要塑造者 / 119 小结 / 121 第四章外交革新与海权发展 第一节外交思维的革新 / 128

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2017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

海洋强国,海权必争

题目:海洋强国,海权必争 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号:201521151037 姓名:吴雪瑄 中国曾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有过一次通过海洋走出去的机会,不过被明朝的闭关锁国给阻断了。清末,中国的海军实力却被1894年的甲午大海战毁于一旦,此战几乎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自此中国陷入一场半个世纪的内战中,而日本由此战跻身列强之中,成为亚洲唯一一个列强。而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的集中爆发,再次敲响了海洋问题的警钟,或许这能成为中国的契机。反思国家海洋战略,建立海洋秩序及加强海上执法能力,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建设海洋强国梦,已经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海洋强国梦,才会进一步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海洋强国与世界强国伴生,互为倚重。真正的世界强国必然需要海权的支持;而无强大的国力则无法形成和维持强大的海权。要了解海洋强国的意义,需要准确把握几个基本的相关概念。 海洋强国与海权 海洋强国(Maritime Power)与海权(Sea Power)概念密不可分。在很多场合二者通用甚至同义。近年来,与海洋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吸引国人的目光,海权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引用、和论述。但客观地说,海权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即使是“专业”人员也有将海权(Sea Power)与制海权(Command of Sea)混为一谈的。这既缘于“海权”(Sea Power)的概念与理论发源于西方,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有较大的距离,也由于海权概念本身就定义模糊,甚至用其“母语”去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海权理论的是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马汉,他对海权的解释是“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而强大的所有事情(embracing in its broad sweep all that tends to make a people great upon the sea or by the sea)”。但在论及“海权”(Sea Power)与“陆权”(Land Power)之争时,海权的含义又是“海洋强国”。 海洋强国的“强”是个综合概念,需要综合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等领域的多个因素,用多个指标或参数来衡量。在经济上主要是:海洋总产值、海洋产业的从业人数、海洋产业人均产值、海洋产业门类是否齐全,特别是海外贸易额、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海运依存度等等;在科技上主要是:海洋开发利用工具的科技水平、海洋科研水平及其代表成果、海洋科研的投入、海洋科研门类齐全程度、海洋科研总体实力、海洋产值的科技含量即科研对海洋业产值的贡献率等等;在军事上主要是海上军事力量与海上执法力量的实力与活动范围,海军兵力规模、装备类型与技术水平等;在政治上主要是国际海洋事务的影响力、制定海洋规则的话语权等。海洋强国的“强”是个比较概念,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海洋产值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与排位、海外贸易额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亦即对外依存度、海外贸易额在世界所占份额与排位等等。如15世纪,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军事实力无可匹敌,两国于1494年在教皇亚历山大仲裁下,签订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以“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海洋。但严格地说,两国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能力却远不足以控制世界海洋。按照海权理论,海

加强公民民主意识

“加强公民民主意识,争做合格小公民”教育活动记录 近年以来,我们学校重点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小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扩大普法工作的宣传效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启蒙为先 要让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法律观念须先立。为此,我们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活特点,先后举办了"让法与我们同行"、"让法扎根在我们心里"等法律启蒙教育讲座,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身边的典型案例,启发引导孩子们了解法是什么、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关系等基本问题,从而帮助其建立法的公正观、善良观、秩序观等基本观念,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为下一步学习、运用具体的法律打下一个良好思想基础。 二、突出重点 法制教育要有针对性,才能收到实效。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为抓手,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中注意抓好四个重点:一是以特殊家庭子女为重点教育对象。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对特殊学生进行了分类统计,建立了特殊学生的档案。将部分行为习惯特殊家庭子女和其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学生组成"阳光小队",成立帮教小组,制定帮教措施,学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品德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让这些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转变不健康思想倾向和不良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家访等渠道,向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法制宣传,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成长环境。二是以六年级和八年级为重点教育年段。针对六年级新生行为习惯差、容易成为校外被侵害对象等特点,我们重点抓行为习惯和安全常识教育,开设了《守护生命,人人有知》等专题法制讲座,让学生一进校门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针对六七八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辨别是非能力弱的特点,我们着重通过思想教育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四是以双休日、节假日为重点宣传教育期。在这期间,我们重点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习掌握好防火、防电、防暑、防盗、防灾等安全常识,同时与社区、德育基地联合举办消防演习、法制夏令营等与法律有关的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假期中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三、形式多样 要让法律的精神真正深入每个孩子的心灵,应力戒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刻板化和被动性。为此,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摸索,力求将“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开学初,我校组织学生重温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20字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多项规范制度。再如,在开展交通法规教育宣传中,我们除采用出宣传板报外,还邀请交警中队的民警来校讲座,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师生进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交通安全宣传画展览。组织学生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主题”征文活动和主题班队活动观摩。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做到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举办以防止家庭暴力为主题的模拟审判、参加“科学消费”演讲比赛、参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不定期带法律宣传材料回家等多项活动,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法律知识,而且激发了孩子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浅谈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危机

近代民族危机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压迫,无数的仁人志士也在积极寻找救亡图存的途径,同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觉醒。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可是中国自己足足的小农经济打消了她们的念头,于是罪恶的鸦片贸易开始了。鸦片危害之巨,终于使得清政府派出了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禁烟初期取得了很大成效,随后英军开始进犯,虽然有林则徐坚守的广东没让英军站到便宜,但当英军继续北上,攻占定海,直逼北京的时候,光绪帝怕了,连忙派大臣和谈并罢免了林则徐的官职,后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自此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有一部分人开始觉醒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数魏源的海国图志了。鸦片战争爆发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不知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王。《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他提出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

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些清政府大臣也意识到了要自强方能与洋人抗衡,洋务运动的兴起真是放映了她们的需求。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人才,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揭示了中国面临的严峻的亡国危机,提出维新变法,力图促使全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最终由于封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这变法虽然失败,但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思想,是一次进

《海权论》 对后世的影响

海权论对后世的影响 (一)美国:一九〇一年老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後,极受马汉海权思想之影 响,致力发展海权。除舰队的扩建及积极夺取太平洋各战略岛屿外,且开凿并控制巴拿马运河及加勒比海之战略海上基地,成为当今海权霸主。 (二)英国:英国对马汉之海权思想推崇备至,在一八八九年英国政府提出海军扩充计划时,马汉的理论成了最强力的辩护理由。 (三)法国:法国很重视马汉对于法国海军政策的批评,并且称赞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四)德国:德皇威廉二世及海军部长铁毕兹(Von Tripitz)亦深受马汉影响,致力发展海军,但德国却忽略了马氏的一项重要训条:“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导致德国陆军反而受经费影响而减 海权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

小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研究

小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研究 民主关乎个体人生的幸福,也是现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由于我国 缺乏与现代“民主”意识有关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国民的民主意识 至今仍然比较淡薄。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教育是一件紧迫 而重要的时代课题。小学生可塑性较强,若要培养未来一代的民主意识,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论文聚焦于小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探讨的 主要问题是,小学生民主意识的构成与表征是什么,目前的发展现状 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民主意识。为了回 答这三个问题,论文首先回顾、梳理了历史上各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民 主和民主教育思想,包括民主的类型、民主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典 型的民主教育思想,以期为后面探讨小学生民主意识的具体构成及表征、意义与价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小学生民主意识的四种类型及表征,包括政治民主意识、决策民主意识、学 术民主意识和交往民主意识,并分析了对小学生进行四类民主意识教 育的可能性。接下来,论文选取上海某小学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教材文本分析方法,对该校小学生民主意 识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从教师自身的民主意识、课程教 材中的民主渗透、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氛围、班级生活中的民主实践等方面,对可能影响小学生民主意识发展现状的相关因素作了归因分析。最后,结合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提升小学生民主意识的 相关建议。个案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的民主意识发展整体水平 不高,许多小学生对什么叫民主、为什么要民主、如何做才是民主,

缺乏充分的了解。相应地,教师自身的民主意识也不高,更缺乏综合运用校本课程、各科教材、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渠道培养小学生民主意识的自觉性。据此,论文建议,社会和学校应切实增强人们对民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学校设计和开发独立的民主教育校本课程;在相关学科的教材编写中充实和丰富民主教育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研读有关民主、民主教育的经典著作;深入研究小学生的品德学习心理特点;把直接民主教育与间接民主教育结合起来;把认知民主、体验民主、践行民主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