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蠕变论文

高温蠕变论文
高温蠕变论文

陶瓷材料高温抗蠕变性能综述

张灼材科1107

摘要:本文从蠕变的定义,材料在高温下蠕变的形成机理,相关理论解释和材料蠕变的影响因素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也对几种有特点的材料体系的蠕变现象和性能给予介绍,解释。

关键词:三个阶段,四个区域,晶界机理,晶格机理,位错运动,外界因素,本征因素。

正文:

我们是这样定义材料蠕变这个现象的,材料在高温和恒定的应力作用下,即使应力低于弹性极限,也会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蠕变。所以,蠕变是在恒定应力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材料持续形变的过程。我们说在常温条件下,陶瓷的脆性断裂应变很小,因为属于脆性材料。陶瓷在受到临界应力的时候,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然后就是迅速断裂,没有我们说的蠕变现象。但是在高温条件下,陶瓷材料却有着与常温下不同的蠕变行为。借助于高温作用和外力作用,陶瓷的形变障碍得到克服,内部质点发生迁移,晶界相对移动,于是蠕变现象产生了。高温蠕变是陶瓷的重要的力学性能之一,在高温情况下其抗蠕变性能远远优于普通的金属材料,所以成为了大家关注的新型工程材料。

蠕变分为几个阶段,几个区域有不同见解。有的文献把材料的蠕变分为四个阶段(我们学的《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起始区域,蠕变减速阶段,蠕变稳态阶段,加速蠕变阶段。而一般文献,科普,报刊,往往把第一个阶段忽略了,因为产生的形变微小,相对于后几个可以不计。下面主要介绍蠕变减速,稳态和加速阶段。

如图所示,Ι区域是我们熟知的高温蠕变减速阶段,曲线斜率减小,意味着应变速率随着时间的递增而递减。到达b点时,曲线斜率接近一个常数,小于在a点时的速率。Ⅱ区域我们称为蠕变稳态阶段,这一阶段特点是蠕变速率几乎不变,从图像反映出来是一条直线。而Ⅲ区域,就是加速蠕变阶段,特点是蠕变速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曲线变陡。能预言到最后,蠕变过大,材料断裂破坏。

通常认为,减速蠕变来源于材料滞弹性形变,可根据滞弹性范围内的固体的力学原理进行

解释。滞弹性过程完成后,材料便由某种或者几种机理控制,以恒定的速率进行蠕变,这个阶段也就是稳态蠕变阶段。研究表明,当外界应力增加或者温度较高的时候,稳态蠕变阶段缩短,甚至在某些时候,会不出现。当外界应力较小,温度较低的时候,稳态蠕变阶段延长。控制蠕变的机理分为两大类:晶界机理和晶格机理。晶界机理仅关系到多晶体的蠕变过程,而晶格机理不仅仅控制着单晶体的蠕变行为,也支配着多晶体的蠕变过程。

1.晶界理论

晶界理论控制的是晶界形变,即多晶晶粒的相对运动。陶瓷的晶界可能含有高温下出现液相的第二相物质,也可能是不含第二相的微晶态晶界。

(1)含第二相物质的晶界蠕变机理当晶界处含有牛顿液态或者近似液态的第二相物质,沿晶界面的切速率以下面式子表示:

液相晶界的扩散系数Dph与第二相物质的热激活性有关,若该液相层有相当的厚度,而且晶界两侧的晶粒的不规则程度对切应变过程不启阻抗作用,材料的蠕变速率就具有牛顿液体的特点,并受到处于张应力作用下的晶界分离速率的影响和控制。如果晶界的不规则程度相当严重,而且晶界层的厚度又极其有限,蠕变速率就受到几何学方面的障碍所控制,不再具有牛顿液体的流动特点。这一点可以从所学的固体物理的结论得到:面指数简单的晶面,其面密度较大,容易解理,蠕变越容易。

有实验表明

在莫来石-刚玉材料体系内,两晶相的材料的高温抗蠕变能力好于单相材料,这是因为莫来石晶体之间能形成连续的交错网络结构。而以75%的莫来石和25%刚玉的复合最佳。因为莫来石有不同的形状的晶体之间交错穿插填充,形成了更加致密的堆积和结合度更高的微观结构。这个就更加证明了晶相越复杂,结构越致密,一般来说,高温抗蠕变能力越强。

(2)单相陶瓷的晶界蠕变机理

首先考虑晶粒的纯弹性变形,由于晶粒弹性位移总量很小,基本上很难测出,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不予考虑。

然后讨论空位扩散移动。一般我们把这种空位在晶界间扩散看做蠕变的移动过程。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拉晶界和受压晶界之间产生的空位浓度差,结果导致空位从受拉晶界处向受拉处迁移。我们用下面式子表达稳态蠕变速率:

(3)晶界滑移

这里的晶界滑移是指多晶陶瓷晶界的点阵畸变区,它的形成是因为物质化学组成不均匀,易富集掺杂物,形成玻璃相或者微晶相。

对于牛顿黏滞性流体而言,我们用下面式子进行表示:

2.晶格机理

晶格机理,其实控制的是原子或者空位扩散和位错运动的相关过程。因为空位扩散在晶界机理里面已经讨论过,所以接下来主要讨论位错运动。

陶瓷的晶相的位错运动在低温情况下受到阻碍,很难发生运动。而在高温下,原子热运动加剧,激发位错,引起蠕变。很明显,温度增加的时候,位错的运动速率加快。这是因为要产生位错运动,就得能量高于蠕变激活能,不然不能产生蠕变。

外界因素对材料抗蠕变性能的影响:

(1)应力作用应力指数η是蠕变机理的判据之一。大量陶瓷高温蠕变实验表明,η约为1,表明蠕变扩散机理控制在低应力范围内。而η远大于1的时候,表明晶格位错运动机理控制在中,高应力范围内。

(2)温度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能量高于蠕变激活能,有利于材料发生蠕变。

材料的本征因素:

(1)晶粒的尺寸当晶粒尺寸较大,蠕变速率受到晶格理论的控制,用

Nabarro-Herring蠕变机理进行解释。晶粒尺寸较小的时候,晶界理论起主要作用,用Coble 蠕变解释。

(2)气孔率蠕变速率随着气孔率的提高而增大,是因为气孔减小了抗蠕变的有效横截面积。当晶界黏性流动起主要作用时,气孔的空余体积可以容纳晶粒所发生的形变。

(3)固溶物的形成固溶体的蠕变行为的影响首先取决于控制蠕变的机理,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固溶原子的分布状态的影响。陶瓷材料可以通过形成固溶体的途径来提高高温抗蠕变性能。但是我们上面讨论过,晶界的滑移起源于位错运动,加入提高晶界粘滞性和促进晶界滑移的原子,可能加速材料的高温蠕变。研究表明,与纯氧化铝单晶相比,加入三氧化二铬,红宝石的蠕变率有所下降,而略微提高了多晶氧化铝的蠕变率。这是因为单晶氧化铝的蠕变属于位错滑移机理控制,形成固溶体提高了位错激活能也抑制了晶界的移动,而多晶氧化铝的蠕变受空位扩散机理的控制,形成固溶体在晶界处的分布加速了晶界的弛豫。

参考文献:

(1)《无机材料物理性能》宁青菊,谈国强,石永胜2005年

(2)《工程材料的围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刘孝敏2003年

(3)《莫来石-刚玉系材料的高温蠕变性能研究》李庭寿,钟香崇,孙庚辰1991年

材料的高温蠕变

材料的高温蠕变相关的理论解释和材料蠕变的因摘要:从蠕变的定义,金属材料在高温下蠕变的形成机理,陶瓷以及镁质耐火材料提高A1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材料的 高温蠕变现象。其中也对多晶O3 2 抗蠕变性能给予介绍,解释。陶瓷;抗蠕变性能A1O关键词:高温蠕变;蠕变机理;多晶 32 1引言 材料具有许多的性能,有的性能在材料的使用时是有利的,但有的性能在材料的使用时是不利的。由于蠕变的产生我们就不能笼统的说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质是如何的,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与在常温下的性能不同,在高温下材料发生蠕变,因此,材料的高温蠕变使得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时性能变差,影响了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如果能提高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抗蠕变性能,能够改善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使用的品质,使得材料的使用寿命延长,可以节省材料,避免浪费。高温蠕变理论是在对多种金属所做的完整的蠕变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介绍材料的蠕变机理也是根据金属的蠕变机理来进行解释的。 我们是这样定义材料蠕变这个现象的,材料在高温下长时间承受恒温、恒载荷作用,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所以,蠕变是在恒定压力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材料持续形变的过程。在高温条件下,材料都有着与常温下不同的蠕变行为。借助于高温作用和外力作用,材料的形变障碍得到克服,内部质点发生迁移,晶界相对移动,于是蠕变现象产生了。 2.1 蠕变阶段 材料的高温蠕变分为几个阶段,几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变化。 图1 图1表示在三个不同的恒定应力作用下,材料的应变ε随时间t变化的典型蠕变曲线。曲线的终端表示材料发生断裂。t=0时的应变表示加载结束时的即时应变,它包括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蠕变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为定常蠕变所示:III为非定常蠕变阶段,应变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如图2t 阶段,应变率保持常值;在最末阶段Ⅲ,应变率随时间而增大,最后材料在r升高温度或增加应力会使蠕变加快并缩短达到断裂的时间。通常,时刻发生断裂。甚至不出现第三阶段则蠕变的第二阶段(Ⅱ)持续较久,若应力较小或温度较低,对应的蠕变曲线;相反,若应力较大或温度较高,则中1 (Ⅲ),如图 中对应的蠕变曲线。蠕变的第二阶段(Ⅱ)较短,甚至不出现,如图1

强度定义

强度定义 1、材料、机械零件和构件抵抗外力而不失效的能力。强度包括材料强度和结构强度两方面。强度问题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强度问题指各种断裂和塑性变形过大的问题。广义的强度问题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时还包括机械振动问题。强度要求是机械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 材料强度指材料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各种力学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包括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热处理制度、应力状态,载荷性质、加载速率、温度和介质等。 按照材料的性质,材料强度分为脆性材料强度、塑性材料强度和带裂纹材料的强度。①脆性材料强度:铸铁等脆性材料受载后断裂比较突然,几乎没有塑性变形。脆性材料以其强度极限为计算强度的标准。强度极限有两种:拉伸试件断裂前承受过的最大名义应力称为材料的抗拉强度极限,压缩试件的最大名义应力称为抗压强度极限。②塑性材料强度:钦钢等塑性材料断裂前有较大的塑性变形,它在卸载后不能消失,也称残余变形。塑性材料以其屈服极限为计算强度的标准。材料的屈服极限是拉伸试件发生屈服现象(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应变不断增大的现象)时的应力。对于没有屈服现象的塑性材料,取与0.2%的塑性变形相对应的应力为名义屈服极限,用σ0.2表示。③带裂纹材料的强度:常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计算强度时要考虑材料的断裂韧性(见断裂力学分析)。对于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制度,则强度越高的断裂韧性越低。 按照载荷的性质,材料强度有静强度、冲击强度和疲劳强度。材料在静载荷下的强度,根据材料的性质,分别用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作为计算强度的标准。材料受冲击载荷时,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都有所提高(见冲击强度)。材料受循环应力作用时的强度,通常以材料的疲劳极限为计算强度的标准(见疲劳强度设计)。此外还有接触强度(见接触应力)。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治理论文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析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本文对公路灾害的定义进行了阐述,针对公路工程地址灾害治理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归纳,并就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展开了探讨,提出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治理 1. 公路灾害的定义 公路灾害概念在各类公路技术标准、规范及相关文献中目前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使用的,以往大量使用的是病害、水毁、破坏等概念。由于公路灾害的复杂性,目前不可能给出一个公理性定义,仅能给出较泛的定义。即公路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作用引起公路设施损坏(或使用功能降低)、造成人身伤亡、经济损失,影响通行的事件或过程。公路灾害按成因分为:公路地质灾害、公路气象水文灾害、公路生态环境灾害、公路人为灾害和公路综合灾害5种类型,本文仅对公路地质灾害作出如下探讨。 2.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灾害、崩塌灾害、泥石流等,针对这三种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作如下探讨:

2.1滑坡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1.1滑坡成因分析 1.地质地貌条件。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同,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 2.降水和地下水条件。降雨和冰雪融水提高了地下水位,使土体饱和、液化,往往是滑坡的触发条件。一次性连降暴雨,使风化的变质岩含水量饱和,在斜坡重力作用下,表层山体沿下部坚硬岩石表面下滑。一般是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绝大多数滑坡都是沿饱含地下水岩体软弱面产生的。 3.人为因素。滑坡的人为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开挖坡脚,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在坡顶上堆积弃土、修建筑物及构筑物,加大了坡顶荷载;不适当的大爆破施工,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促进了滑坡的发生;排水不当等。除此之外,地震也是滑坡重要的触发条件。 2.1.2滑坡灾害治理措施

20号钢高温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分析

20号钢高温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分析 作者:余敏, 罗迎社, 许建民, 季忠 作者单位:余敏,罗迎社(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流变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长沙,410004), 许建民,季忠(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株洲,41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柳优质碳素结构钢温度和速率相依型本构模型研究[学位论文]2004 2.何会琴.陈礼生35号、45号钢生产技术研究[会议论文]-2003 3.刘晓英.高宏波.韩双起.赵杰.王来20号钢管材在高温时效过程中组织演变研究[期刊论文]-热力发电 2005,34(1) 4.杨胜金.肖国豪.Yang Sheng-jin.Xiao Guo-hao316L+20G不锈钢复合管焊接技术[期刊论文]-焊接2006(1) 5.范志强.高德平.覃志贤.姜涛.FAN Zhi-qiang.GAO De-ping.QIN Zhi-xian.JIANG Tao20号钢的冲击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6,19(4) 6.张莉.江慧丰.姜恒不同加载条件下316L不锈钢的疲劳蠕变行为研究[期刊论文]-压力容器2008,25(7) 7.杨柳.罗迎社.许建民.季忠20号钢热拉伸流变特性的研究(Ⅰ)[期刊论文]-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6(2) 8.苏东.毛新平.陈学文.陈麒琳.谢劲松.SU Dong.MAO Xin-ping.CHEN Xue-wen.CHEN Qi-lin.XIE Jin-song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生产20号钢的开发与实践[期刊论文]-钢铁研究2009,37(1) 9.陈卓.王佳玲.李雨田.卜宪章.谢冀江.CHEN Zhuo.WANG Jia-ling.LI Yu-tian.BU Xian-zhang.XIE Ji-jiang用316L不锈钢薄壁无缝管制备冠状动脉支架[期刊论文]-金属热处理2008,33(2) 10.康国政.高庆.杨显杰.孙亚芳.KANG Guo-zheng.GAO Qing.YANG Xian-jie.SUN Ya-fang316L不锈钢室温和高温单轴循环行为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核动力工程2001,22(3) 引用本文格式:余敏.罗迎社.许建民.季忠20号钢高温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分析[会议论文] 2006

金属材料蠕变

金属材料蠕变 早期,人们对金属材料强度的认识不足,设计金属构件时仅以短时强度作为设计依据。不少构件,即使使用应力低于弹性极限,使用一段时间后仍然会发生因塑性受形而失效或因破断而失效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材料的使用温度逐步提高,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材料强度与使用期限之问尚有密切的联系,从而相继开拓了蠕变、蠕变断裂、松弛、疲劳、断裂力学等长时强度研究领域。蠕变则是其中研究最早、内容较丰富而成果较显着的一个领域,成为其他几个研究领域的基础。 金属在持续应力作用下(即使在远低于弹性极限的情况下)会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熔点较低的金属容易产生这种现象;金属所处的温度越高,这种现象越明显。在一定温度下,金属受持续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缓慢的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金属的蠕变。引起蠕变的这一应力称蠕变应力。在这种持续应力作用下,蠕变变形逐渐增加,最终可以导致断裂,这种断裂称蠕变断裂。导致断裂的这一初始应力称蜕变断裂应力。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工程上),把蠕变应力及蠕变断裂应力作为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强度指标来讨论时,往往又把它们称为蠕变强度及蠕变断裂强度,后者又称为持久强度。蠕变现象的发生是温度和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和应力的作用方式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变动的。常规的蠕变试验则是专门研究在恒定载荷及恒定温度下的蠕变规律。为了与变动情况相区别,把这种试验称为静态蠕变试验。 蠕变现象很早就被人们发现,远在1905年F. Philips等就开始进行专门研究。最初研究的是铅、锌等低熔点纯金属,因为这些金属在室温下就已表现出明显的蠕变现象。以后逐步研究了较高熔点的铝、镁等纯金属的蠕变现象,进而又研究了铁、镍以至难熔金属钨、铂等的蠕变规律。对纯金属的研究后来又发展到对铁、钴、镍基合金及其他各种高温合金的研究。对这些合金,要求它们在几百度的高温下才能表现出明显的蠕变现象(例如碳钢>0.35Tm,不锈钢>0.4Tm)。 蠕变现象的研究是与工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工作温度的提高,材料蠕变现象越来越明显,对材料蠕变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工作温度需选用具有不同蠕变性能的材料,因此蠕变强度就成为决定高温金属材料使用价值的重要因素。 蠕变曲线 在恒定温度下,一个受单向恒定载荷(拉或压)作用的试样,其变形e与时间t的关系可用如图9.76所示的典型的蠕变曲线表示。曲线可分下列几个阶段: 图9.76 典型的蠕变曲线 第I阶段:减速蠕变阶段(图中AB段),在加载的瞬间产生了的弹性变形e0,以后随加载时间的延续变形连续进行,但变形速率不断降低; 第II阶段:恒定蠕变阶段,如图中曲线BC段,此阶段蠕变变形速率随加载时间的延续而保持恒定,且为最小蠕变速率; 第III阶段:曲线上从C点到D点断裂为止,也称加速蠕变阶段,随蠕变过程的进行,蠕变速率显着增加,直至最终产生蠕变断裂。D点对应的tr就是蠕变断裂时间,er是总的蠕变应变量。 温度和应力也影响蠕变曲线的形状。在低温(<0.3Tm)、低应力下(曲线1)实际上不存在蠕变第III阶段,而且第II阶段的蠕变速率接近于零;在高温(>0.8Tm)、高应力下(曲线3)主要是蠕变第III阶段,而第II阶段几乎不存在。

滑坡整治论文

滑坡整治论文 专业班姓名: 年月

滑坡整治论文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修建公路、铁路、水库,以及大规模的科学实验,使处于平衡状态的山体发生病害。山体病害的发生不仅堵塞、破坏交通,而且严 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并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已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 和重视。 关键词:高速公路,防治措施,滑坡治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对于高速公路而言,滑坡灾害已成为最主要 的自然灾害之一。而由于滑坡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 性和复杂性,造成了滑坡灾害的预测和治理的难度很大。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 的加快,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各地,大量高速公路穿山而过,这也是最近高速公 路滑坡灾害日益增加的原因。 每年四五月,全国降雨普遍增加,各地关于高速公路发生大面积石质山体滑 塌自然灾害的报道逐渐增多——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23日电(记者向志强覃星星) 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部门了解到,近日连降大雨导致G65包茂高速公路广 西贺州市钟山至马江段,发生大面积石质山体滑塌自然灾害。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修建完成多条高速公路用于滑坡灾害处治的费用数以亿计,工期延误相当 严重。显然滑坡灾害防治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充分重视滑坡灾害,减少或避免滑坡灾害十分重要。 近年来,高速公路边坡滑坡自然灾害的预警及治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各种 预防措施也悉数应用到滑坡灾害防治中去。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地理信息 系统(GIS),为地质灾害的的信息化和可视化分析开辟了重要的新思路[]。尽管 如此,高速公路滑坡灾害的预警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简要分析滑坡形成的原因,例举当前滑坡防治的主要方法,以及对近年来高速公路边坡滑坡案例分析。

滑坡体小论文

北京周口店太平山西坡滑坡形成机理与预防措施 摘要: 滑坡(LANDSLIDE)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等。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本次实习以太平山西坡滑坡为研究对象,探寻其成因机制及对预防整治措施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周口店太平山,滑坡体,成因与防治 引言: 在周口店的实习过程中,我们在周口河这条路线观察滑坡体与河流阶地时,由于当时只能远观,对滑坡体好奇并产生了兴趣,实习期间的雷雨天气使得我们更加关注这一问题。 我们将在滑坡体的简介,太平山西坡滑坡体,野外鉴别及预防机制,成因这几方面进行论述。 正文: 一、滑坡体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其简要理解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滑坡有三大要素,即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床。根据其地貌特征,包括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由此可见,滑坡也可以归为一种特殊的断层构造,只不过是上盘下降而下盘不动而已。 滑坡的形成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①蠕动变形阶段或滑坡孕育阶段。斜坡上部分岩土体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缓慢、匀速、持续的微量变形,并伴有局部拉张成剪切破坏,地表可见后缘出现拉裂缝并加宽加深,两侧翼出现断续剪切裂缝。②急剧变形阶段。随着断续破裂面的发展和相互连通,岩土体的强度不断降低,岩土体变形速率不断加大,后缘拉裂面不断加深和展宽,前缘隆起,有时伴有鼓张裂缝,变形量也急剧加大。③滑动阶段。当滑动面完全贯通,阻滑力显著降低,滑动面以上的岩土体即沿滑动面滑出。④逐渐稳定阶段。随着滑动能量的耗失,滑动速度逐渐降低,直至最后停止滑动,达到新的平衡。以上4个阶段是一个滑坡发展的典型过程,实际发生的滑坡中,4个阶段并不总是十分完备和典型。由于岩土体和滑动面的性质、促滑力的大小、运动方式、滑移体所具有的位能大小等不同,滑坡各阶段的表现形式及过程长短也有很大的差异。 二、结合太平山西坡研究滑坡的形成机制 (1)地形地貌条件: 滑坡体形成时坡度一般在10°到45°之间,需要前方地形开阔,留有滑动空间,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较为典型的地貌应是上陡中缓

地质灾害论文(新、选)

题目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住这些地区,地震一般都伴随不同程度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它是又一类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崩塌实际上是滑坡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本书中一般不再单独说明崩塌的问题、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爆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本节仅就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称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进行介绍和讨论,而自然滑坡和泥石流一般不予赘述。 关键词:地震滑坡泥石流防护措施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a mountainous country, mountainous, hilly and more rugged plateau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nation's total. Live in these regions, the earthquake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disasters, it is another kind of serious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Collapse is a steep hill chunks of multiple fractures of rock mass under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urst phenomenon. Landslide is unstable slopes and soil (or rock)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along a slip surface (sliding zone) slide down the phenomenon as a whole. Collapse i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the landslide, therefore, generally no longer alone in this book explained the problem of collapse, debris flow is a mountain under the ac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or gravity broke out

强度-刚度--弹性模量区别

强度-刚度--弹性模量区别强度定义: 1、材料、机械零件和构件抵抗外力而不失效的能力。强度包括材料强度和结构强度两方面。强度问题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强度问题指各种断裂和塑性变形过大的问题。广义的强度问题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时还包括机械振动问题。强度要求是机械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 材料强度指材料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各种力学性能指标。影响因素包括材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工艺、热处理制度、应力状态,载荷性质、加载速率、温度和介质等。 按照材料的性质,材料强度分为脆性材料强度、塑性材料强度和带裂纹材料的强度。①脆性材料强度:铸铁等脆性材料受载后断裂比较突然,几乎没有塑性变形。脆性材料以其强度极限为计算强度的标准。强度极限有两种:拉伸试件断裂前承受过的最大名义应力称为材料的抗拉强度极限,压缩试件的最大名义应力称为抗压强度极限。②塑性材料强度:钦钢等塑性材料断裂前有较大的塑性变形,它在卸载后不能消失,也称残余变形。塑性材料以其屈服极限为计算强度的标准。材料的屈服极限是拉伸试件发生屈服现象(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应变不断增大的现象)时的应力。对于没有屈服现象的塑性材料,取与0。2%的塑性变形相对应的应力为名义屈服极限,用σ0。2表示。③带裂纹材料的强度:常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计算强度时要考虑材料的断裂韧性(见断裂力学分析)。对于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制度,则强度越高的断裂韧性越低。 按照载荷的性质,材料强度有静强度、冲击强度和疲劳强度。材料在静载荷下的强度,根据材料的性质,分别用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作为计算强度的标准。材料受冲击载荷时,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都有所提高(见冲击强度)。材料受循环应力作用时的强度,通常以材料的疲劳极限为计算强度的标准(见疲劳强度设计)。此外还有接触强度(见接触应力)。 按照环境条件,材料强度有高温强度和腐蚀强度等。高温强度包括蠕变强度和持久强度。当金属承受外载荷时的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已滑移晶体能够回复到未变形晶体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时,塑性变形后的应变硬化由于高温退火而迅速消除,因此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变形不断增长,称为蠕变现象,以材料的蠕变极限为其计算强度的标准。高温持续载荷下的断裂强度可能低于同一温度下的材料拉伸强度,以材料的持久极限为其计算强度的标准(见持久强度)。此外,还有受环境介质影响的应力腐蚀断裂和腐蚀疲劳等材料强度问题。 结构强度指机械零件和构件的强度。它涉及力学模型简化、应力分析方法、材料强度、强度准则和安全系数。 按照结构的形状,机械零件和构件的强度问题可简化为杆、杆系、板、壳、块和无限大体等力学模型来研究。不同力学模型的强度问题有不同的力学计算方法。材料力学一般研究杆的强度计算。结构力学分

对蠕变的初步认识

对蠕变的初步认识 温度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大,随着温度升高,材料的强度降低而塑性增加;而材料在高温下,载荷持续时间对力学性能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在高温下工作的材料,其力学性能与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所谓高温,是指金属 的服役温度超过了它的再结晶温度约0.4~0.5T m ,T m 是金属的熔点。在这样的高温 下长时服役的金属,其微观结构、形变和断裂机制都会发生变化,在宏观上则会出现高温蠕变、持久断裂、应力松弛、高温腐蚀等现象。 材料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其应变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由于蠕变而导致的断裂称为蠕变断裂。金属在低温下也会产生蠕变,但通常只有当温度升高到0.3T m 以上时,蠕变现象才会比较显著。金属在高温下还会发生应力松弛现象,即在保持应变恒定的情况下,应力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的现象。由于蠕变和应力松弛的发生,应力和应变之间已不是单值的对应关系,而必须考虑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温度对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大,随着温度升高,材料的强度降低而塑性增加;而材料在高温下,载荷持续时间对力学性能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在高温下工作的材料,其力学性能与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所谓高温,是指金属 的服役温度超过了它的再结晶温度约0.4~0.5T m ,T m 是金属的熔点。在这样的高温 下长时服役的金属,其微观结构、形变和断裂机制都会发生变化,在宏观上则会出现高温蠕变、持久断裂、应力松弛、高温腐蚀等现象。 1. 蠕变曲线 蠕变:材料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其应变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由于蠕变而导致的断裂称为蠕变断裂。金属在低温下也会产生蠕变,但通常只有当温度升高到0.3T m 以上时,蠕变现象才会比较显著。金属在高温下还会发生应力松弛现象,即在保持应变恒定的情况下,应力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的现象。由于蠕变和应力松弛的发生,应力和应变之间已不是单值的对应关系,而必须考虑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蠕变曲线:常载荷条件下的典型单轴蠕变曲线见图1 , 从图中可以看出蠕变的3 个典型阶段: 第一蠕变阶段AB (减速蠕变阶段),第二蠕变阶段BC (稳定蠕变阶段),第三阶段蠕变CD(加速蠕变阶段) 。在第二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 , 蠕变速率近似为常数; 而在第三蠕变阶段, 蠕变速率逐渐增加,直至试件完全破坏。图1 中εe 代表瞬时弹性(或弹塑性) 应变,εp表示塑性应变,εc代表蠕变应变。

滑坡治理 论文

论滑坡整治 摘要:滑坡是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危害性巨大,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 安全造成极大隐患。我国广东梅州地处五岭山脉南缘,区内岩层主要有泥盆系石英砂岩、二叠系的石灰岩和分布较广的侏罗系、白垩系红色砂岩,地质环境脆弱,是滑坡的多发区。本文通过实例对对滑坡危害及整治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防治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滑坡损失防治展望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梅州山体滑坡梅州山体滑坡 梅州是山体滑坡灾害的多发区。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共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6280宗,171人死亡,16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亿元;平均每年发生地质灾317宗,9人死亡,8人受伤,经济损失3千多万元;现有6816个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的人口超过10万人,受威胁财产达5亿多元。 鉴于滑坡造成的巨大危害,因此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进行防治。 治理滑坡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因此,滑坡的整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1.排除地表水。滑坡以外的地表水多采用拦截和旁引方法排走;对滑坡以内

滑坡灾害防治案例论文

滑坡灾害防治案例剖析 摘要:中国国土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并且大多以山地为主,是世界上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滑坡也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古今中外,关于滑坡的案例举不胜举,成功的不少,失败的更多。本文作者主要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结合之前的地质实习以及分析其它滑坡案例,对滑坡发生的各类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做了详尽阐述。 关键字:新滩滑坡关岭山体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措施滑坡保险 第一部分滑坡简介 一、滑坡的概念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定义反映出滑坡现象具备以下特点: 1、滑坡体的物质成分就是那些构成原始斜坡坡体的岩土体; 2、滑坡是发生在地壳表部的处于重力场之中的块体运动,产生块体滑动的力源是重 力; 3、滑坡下部的软弱面(带),即滑动面(带)是发生滑坡时应力集中的部位,斜坡坡 体在这一位置上发生着剪切作用; 4、破体内的软弱面(带)往往有很多; 5、整体性是滑坡体的重要特征,滑坡体至少在启动时呈现整体性运动; 6、通常情况下,滑坡是包含着滑动过程和滑坡堆积物的双重概念。 二、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

焊点高温蠕变性能测试

焊接点高温蠕变性能测试 (1)焊接接头短时高温拉仲强度试验:焊接接头在高温下工作时,其强度、塑性与在常温下工作时有所不同。高温短时拉伸试验按GB 2652-89《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试验法》及GB 4338-84《金属高温拉伸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以求得不同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屈服点、伸长率及断面收缩率。 (2)焊接接头的高温持久强度试验:在高温下,载荷持续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例如高压燕汽锅炉管道,虽然所承受的应力小于工作温度下的屈服点,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管道破裂。对于高温材料,必须测定其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的能力,即高温持久强度(在给定的温度下,恰好使材料经过规定时间发生断裂的应力值)。 材料的高温持久试验按GB 6395-86(金属高温持久强度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在试验中测定试样在给定温度和一定应力作用下的断裂时间,用外推法求出数万小时甚至数十万小时。同时还可测出反映高温时持久塑性-伸长率及断面收缩率。 (3)焊接接头的蠕变断裂试验 金属在长时间恒温、恒应力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蜗变可以在单一应力(拉力、压力或扭力)下产生,也可在复合应力下产生。典型的蠕变曲线如图3-14所示。Oa为开始加载后所引起的瞬时变形;ab为蠕变第l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蠕变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bc为蠕变第Ⅱ阶段,蠕变速度基本不变;ed为蠕变第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蠕变加速进行,直到d点断裂。 蠕变极限是试样在一定温度下和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产生的蠕变形量或蠕变速度等于某规定值时的最大应力,可通过蠕变断裂试验来测定。例如汽轮机叶片在长期运行中,只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量,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蟠变极限。 焊接接头的蠕变断裂试验可按GB 2039-80《金属拉伸蠕变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关于地质灾害的论文 浅谈现阶段我国多发的地质灾害的防治 摘要:据目前我国各地频发地质灾害,本文以实例简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更是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下文将以具体实例来浅谈目前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泥石流形成原因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此次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1)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

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2)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3)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4)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2010年7月19日零时10分左右,重庆市城口县庙坝场镇至县城方向一处山体滑坡,将流经庙坝境内的罗江河阻断,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坝体长100余米,坝高18米左右,坝宽50余米,整个坝体约10万立方米,形成近5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库容1500~2000万立方米,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和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①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区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内;或将滑坡区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②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

材料的高温蠕变

材料的高温蠕变 摘要:从蠕变的定义,金属材料在高温下蠕变的形成机理,相关的理论解释和材料蠕变的因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材料的高温蠕变现象。其中也对多晶A12 O3陶瓷以及镁质耐火材料提高抗蠕变性能给予介绍,解释。 关键词:高温蠕变;蠕变机理;多晶A12 O 3陶瓷;抗蠕变性能 1引言 材料具有许多的性能,有的性能在材料的使用时是有利的,但有的性能在材料的使用时是不利的。由于蠕变的产生我们就不能笼统的说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质是如何的,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与在常温下的性能不同,在高温下材料发生蠕变,因此,材料的高温蠕变使得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时性能变差,影响了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如果能提高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抗蠕变性能,能够改善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使用的品质,使得材料的使用寿命延长,可以节省材料,避免浪费。高温蠕变理论是在对多种金属所做的完整的蠕变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介绍材料的蠕变机理也是根据金属的蠕变机理来进行解释的。 我们是这样定义材料蠕变这个现象的,材料在高温下长时间承受恒温、恒载荷作用,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所以,蠕变是在恒定压力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材料持续形变的过程。在高温条件下,材料都有着与常温下不同的蠕变行为。借助于高温作用和外力作用,材料的形变障碍得到克服,内部质点发生迁移,晶界相对移动,于是蠕变现象产生了。 2.1 蠕变阶段 材料的高温蠕变分为几个阶段,几个区域有着不同的变化。 图1 图1表示在三个不同的恒定应力作用下,材料的应变ε随时 间t变化的典型蠕变曲线。曲线的终端表示材料发生断裂。t=0时的应变表示加载结束时的即时应变,它包括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蠕变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金属蠕变强度和持久强度基础知识

为保证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的机件不致产生过量变形,要求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蠕变极限。和常温下的屈服强度σ0.2相似,蠕变极限是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材料对塑性变形抗力的指标。 蠕变极限两种表示方法: 1.在给定T下,使试样产生规定蠕变速度的应力值,以符号公斤力/毫米2表示(其中为第二阶段蠕变速度,%/小时)。 在电站锅炉、汽轮机和燃气轮机制造中,规定的蠕变速度大多为1×10-5%小时或1×10-4%小时。例如,=6公斤力/毫米2,表示在温度为600℃的条件下,蠕变速度为1×10-5%小时的蠕变极限为6公斤力/毫米2。 2.在给定温度(T)下和在规定的试验时间(t,小时)内,使试样产生一定蠕变形量(δ,%)的应力值,以符号公斤力/毫米2表示。 例如,=10公斤力/毫米2,就表示材料在500℃温度下,10万小时后变形量为1%的蠕变极限为10公斤力/毫米2。试验时间及蠕变变形量的具体数值是根据机件的工作条件来规定的。 以上两种蠕变极限都需要试验到蠕变第二阶段若干时间后才能确定。 3.两种蠕变极限在应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以蠕变速度确定蠕变极限时,当恒定蠕变速度为1×10-5%小时,就相当于100,000小时的应变量为1%。这与以应变量确定蠕变极限时的100,000小时的应变量为1%相比,仅相差(见图9-2),但其差值甚小,可忽略不计。因此,就可认为两者所确定的应变量相等。同样,蠕变速度为1×10-4%/小时,应相当于10,000小时的应变量为1%。

二、蠕变极限测定方法 测定金属材料蠕变极限所采用的试验装置,如图8-11所示。试样的蠕变试验用试样的形状、尺寸及制备方法、试验程序和操作方法等,可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 现以第二阶段蠕变速度所定义蠕变极限为例,说明其测定的方法。 1.在一定温度和不同的应力条件下进行蠕变试验。每个试样的试验持续时间不少于2000~3000小时。根据所测定的应变量与时间的关系,作出一组蠕变曲线。每一条蠕变曲线上直线部分的斜率,就是第二阶段恒定蠕变速度。 2.根据获得的不同应力条件下的恒定蠕变速度,在应力与蠕变速度的对数坐标上作出关系曲线。 3.实验表明,在同一温度下进行蠕变试验,其应力与蠕变速度的对数值之间呈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可采用较大的应力,以较短的试验时间作出几条蠕变曲线,根据所测定的蠕变速度,用内插法或外推法求出规定蠕变速度的应力值,即得到蠕变极限。 三、持久强度及其测定方法 蠕变极限表征了金属材料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但不能反映断裂时的强度及塑性。与常温下的情况一样,材料在高温下的变形抗力与断裂抗力是两种不同的性能指标。因此,对于高温材料还必须测定其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的能力,即持久强度。 金属材料的持久强度,是在给定温度(T)下,恰好使材料过规定时间(t)发生断裂的应力值,以公斤力/毫米2来表示。这里所指的规定时间是以机组的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论文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院(系)名称: 专业年级: 团队成员: 指导教师: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方面已有了许多的了解和进步。但当面对自然灾害时,防治措施仍尤为重要。 关键词 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的概述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且对人类社会造成了的危害的现象和事件。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龙卷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人类破坏自然,导致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灾害的种类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同时自然灾害还分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缓发性自然灾害两类,一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及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二、缓发性自然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

滑坡问题论文

基于斜向层状岩质边坡滑坡机理的物理建模:一个案例研究 摘要:鸡尾山滑坡说明了一个斜厚层滑坡的失稳模式。由四组节理组成的边坡离心模型被用来探讨滑坡的诱发机理。当离心加速度增加的时候,贴于底部和滑块之间的裂纹应变计从后往前依次失效。当加速度达到16.3g的时候,关键块体的瞬时失稳会触发所有岩块的一个明显的倾斜滑动。物理建模和前期的分析表明,弱层强度不足和关键岩块的瞬时失稳是鸡尾山滑坡的主要原因。离心实验也验证了之前提出的驱动块——关键块模型斜向,即岩质边坡的斜向滑动的可行性。另外,由极限平衡的方法和离心实验表明,尽管关键块体的失效是瞬时的,一种渐进的稳定到不稳定的转变是存在的。 关键词:离心关键块体驱动块体岩溶带明显的斜向滑动斜厚层状岩质边坡 1,介绍 2009年6月5日,在中国重庆武隆的鸡尾山山顶,一场由巨大的岩质边坡失稳所引发的岩石崩塌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断了经济活动。图一是鸡尾山滑坡的地形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高约60米所组成的500万方的巨大岩石块体在山谷底部长达160米的地方发生剪切破坏后向前移动了1500米,最终覆盖了大约0.47平方公里的地方。 从1994年开始,当地政府在鸡尾山地区已经陆续开展了几项地质灾害调查;可是,要预测像这样大规模的滑坡和岩石崩塌是很困难的。之前的调查和分析预测东部悬崖上20万方的潜在岩体可能会横向失稳,威胁到直径100米的区域。显然,这一事件和之前的预测在岩石的失稳模式,滑动方向,规模以及最后的结果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软弱夹层上部的岩体缓慢下倾并挤压它前部的“关键块体”,随着软弱夹层强度的降低,关键块体上的应力就会不断累积,最后导致沿着岩溶带的剪切破坏。当出现明显倾角的时候,关键块体的剪切破坏也会发生,此时,关键岩体后面的大量岩石就会形成岩石滑坡。滑动的岩石体积高达500万立方,最后堆积在长达1.5千米的路上。人们不能预测此次鸡尾山灾难性岩石滑动和崩塌的原因是我们很难准确认识斜厚层岩石滑动的失稳模式。最初的失稳模型和原理建立在滑坡能量的大小和运动特点的基础之上,这可能会影响灾难模式和运行过程的分析。成功对大规模岩质边坡失稳进行预测和分析的关键取决于对失稳模型的认识。通过对比三峡的莲子崖滑坡和鸡尾山滑坡,我们发现,莲子崖滑坡在分析时考虑了重力、岩溶和采矿活动的综合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去分析滑坡行为和一个明显的倾斜岩体是如何发展成为滑坡的过程。一个“驱动块-关键块”的模型被建立起来,在这个模型中,驱动块受后边的坚实的岩体所限制,只能缓慢向前移动,最终导致前面的关键块瞬时失稳而崩塌(见图2)。为了揭示鸡尾山滑坡最初的破坏原理,我们做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去再现它。这个试验的结果被用来分析和证实运用“驱动块-关键块”的模型模拟斜厚层岩体滑动的可行性。 2,鸡尾山滑坡 鸡尾山滑坡的产生可以看做是由于岩石岩性,岩石结构、岩溶作用和采矿活动的共同作用。从图3中可以看出,滑动的岩体是由MaoKou组的厚石灰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