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旺火民俗文化

山西旺火民俗文化
山西旺火民俗文化

山西旺火民俗文化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大年初一不论贫富,家家点旺火,象征一年兴旺发达,境内传统悠久。除夕傍晚垒旺火,家户置院中,铺面置铺前。燃料因地而异,多用干草干柴。县城周围多用煤炭垒砌,某些村落一直延用劈开木材架垒旺火。大年初一子时后,手置火把点燃旺火。此时,彩灯高照,鞭炮相伴,孩童欢乐,好言相赠。旺火架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一、旺火的来源

旺火也叫火塔子,这是根据它的形状来说的。因其点燃后熊熊燃烧,火势旺盛,预示着人们的运气也会一年旺盛,所以取其意叫旺火。根据传说,远古时期,“年”和虎狼一样,是凶猛的野兽,常于寒冬新春时,在夜间深入村庄伤害人畜,令人叫苦连天。有一年腊月三十傍晚,“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好有牧童用鞭子,“年”听到后就逃到了另一个村庄,这时看见一个妇人晒出了红衣,就又慌张地跑了。

后来人们就知道这个害人的家伙害怕红色和鞭声,每到除夕之夜人们就在院内点燃篝火,挂起红灯笼,通宵达旦。其实旺火也并不一定是传说中那样由来的,主要是在除旧迎新的时候,人们图个吉祥如意,喜庆热闹。在北方地区,气候寒冷,木材匮乏,但地下的煤资源丰富,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就开始用煤炭代替木材,篝火变成了旺火,关于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兴旺,来年光景红火。

二、旺火的传说

据说孙猴子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太上老君发现后,辱骂了孙猴子,孙猴子一怒之下拿金箍棒打碎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用的八卦炉,八卦炉碎片洒向人间,碎片掉到到那里,那里就醺醺烈火,一瞬间人间一片火海,玉皇大帝忙派托塔天王想法振救人间众生,天王马上拿出他的宝物“玲珑宝塔”,念动咒语,“玲珑宝塔”一时化作无数小宝塔飞向人间,小宝塔落到人间后,烈火和浓烟都被小宝塔吸进塔肚之中,八卦炉中一些丹药粉沫也一并吸入了小宝塔,小宝塔马上仙气缭绕,香气扑鼻。人们在浓烟烈火后惊魂未定时发现了这一奇观,都围绕小宝塔争相观看,人们吸入小宝塔散发出的仙药后顿感神清气爽,有人还拿食物到小宝塔上烘烤,给被烈火浓烟烧伤醺晕的亲人们食用,伤者马上痊愈。托塔天王见火患已除,就收回宝物向玉皇大帝服命去了。天王除火患就是一会儿的事,可天上人间时差关系,人间已经过了半月有余,人们慢慢又恢复了男耕女织的正常生活。从这以后每年到这段时间(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们就会用木材等材料垒成宝塔形状,点燃后火焰似一条金龙盘旋围绕在这塔火之间,来回穿梭蔚为壮观。人们围坐塔火旁,载歌载舞,共同祈福,愿来年身体健健康康,生活平平安安,生意兴兴旺旺。

三、旺火的特点

在大同朔州地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朔州市山阴县怀仁县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

1.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2.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3.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4.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庞大。

四、旺火的技术

垒旺火有一定的技巧和讲究,人们都倾注热情为它精心打扮。如果用块煤、肥煤垒旺火,燃烧时煤块烧结在一起,不宜倒塌;如果用含量孝的煤块垒旺火,必须将煤块之间放平、放正、支实、垫牢,以防止在燃烧中坍塌。俗语说:“旺火塌,一年趴”,“旺火倒,一年恼”,反映了民间百姓寄托于旺火的祈祥祝福和避祸驱邪的信仰禁忌习俗。煤炭资源缺乏的地方,垒旺火用煤粉与粘土混合制成的“煤糕”,捏成拳头大小的元宝形状,以取财源旺盛之意。也有一些地方干脆不用煤炭而用柴禾秸秆来垒旺火。旺火的规格形制各异,有的如塔高矗,拔地而起;有的垒成一圈,中央高大如炬,四周众星拱月;有的几座旺火排成火龙,蜿蜒于山野坡梁上;有的旺火与旺火间由数百盏花灯相连,犹如火树银花,热烈壮观……

旺火风俗的盛行,反映了人们对火的崇拜,对温暖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美未来的祈愿。旺火的风俗,足以承载人类对光明与温暖的心理追求。

五、旺火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大同市率先发明并应用了环保型旺火,通过把塑料加工成煤块状,仍旧垒成旺火状,不同的是,环保型旺火用的是电,同时有鼓风机吹动旺火顶上的装饰条;当夜幕降临,万灯齐亮,成为大同市的独特夜景。

生旺火之风俗习惯,也有发展。如今不但在过年时进行,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旺火,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

在除夕晚上垒旺火,自家自娱自乐;在元宵节晚上,在农村全体村民汇集在一起,共同转村里大旺火,同时礼花齐鸣,秧歌队、锣鼓队上场表演,一片欢乐、和谐的景象。朔州怀仁会在元宵节晚上,点燃多个旺火,来自本地和周边县市的人们共同转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图当年红红火火,别有一番风味。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篇一: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

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社会实践报告之山西传统民俗文化

社会实践报告之山西传统民俗文化 篇一: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郭曙光 单位:政管学院 联系方式: 1103班 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农村丰富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开展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活动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

繁荣。 一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参加的社会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农村的几个乡村中,有的扭秧歌,有的跑旱船,总之有多种方式。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在准备过年的同时,也在准备着这种风俗文化活动。有的村在腊月十五就开始训练,练上十来天,然后在年后的初八开始在村里练习一下,接着就出村去表演,这里我一打花棍为例来说明一下。 通常举行这种活动,会选择一个地方宽敞且人们容易观看的地方,而且在开始要准备好东西,比如花棍、鼓、锣等东西,而且参与的人 要上妆,带上眼镜,穿上统一定制的衣服,披上各自漂亮的绸子,然后挑选出一个领队,一男一女皆可,还有两个队长,分别带领男队或女队,而且队长要会带领队伍跑“花”。所谓的“花”,是指跑出一定的队形,比如“十”字形、“井”字形等而且要学会如何进场如何退场。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踩在鼓点上,就像音乐一样,要在调上,才能跳出整齐好看的秧歌。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一招一式要做到位,还要配合好,既要与男队配合好,又要与女队配合好,这就要求彼此之间协调好。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要服从队伍的领导,服从队长的领导,这就是人际关系问题。每个人必须与你所对应的人要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宋琳英(1992-),女,汉族,山西省洪洞县,硕士,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渊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各自独具特色的民俗。不同的民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他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甚至可以说,特色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将为山西旅游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活力。以大槐树为切入点,对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为现实条件下山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发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35亿人次,国内旅游超过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近1500万人,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06亿元,增长17.6%。

在此之中,民俗旅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俗旅游项目以其鲜明的民俗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民俗气息、显著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旅游者形成了巨大诱惑和感染。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 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文化生境 (一)大槐树景区的移民历史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内,洪洞县位于临汾北30公里,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从洪武六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间,发生的数以万计的大规模移民总共18次,主要是从山西迁往周边主要的省份等地。直到元末明初时期,由于灾害越来越多,战争不断,导致中部地区人空虚,耕地荒芜,同时山西因太行山、吕梁山、黄河作为屏障,这个地利优势导致易守难攻,所以人民生活安定,农作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和相邻的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正因为这些原因,各地各省的难民大量涌入山西,是的这里

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

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

老民歌。 5.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简介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山西的民俗文化

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5楼以上所写,只为垫话,未入正题。接下来详细介绍。 先介绍晋剧:说到某地特有的民俗文化,首先便想到地方戏剧,如北京京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等等。所以说到山西民俗文化,晋剧理应打头阵。 晋剧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虽远不及京剧、豫剧等,但他是山西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稍长者的最爱。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三大梆子为北路、蒲州、上党,在这里不一一介绍。

山西文化

山西文化 位置 山西,位于黄河怀抱里的山西,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多种历史因素,形成以一定的文化地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做成部分的山西饮食文化也有着自己一定特色。 民风民俗 山西人的饮食风俗,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的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玉米、沙米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 传统节日 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 添仓节 添仓节,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 桃花节 三月一日为桃花节。这个节日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节时,未婚女子,青年媳妇,甚至小孩子们都在衣襟上系绣花“桃子”,象征青春美好,而且隐喻避灾难,起到护身符的作用 寒食节 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这一天吃冷食,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 走麦罢 走麦罢,是山西晋南特有的风俗习惯,走麦罢,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 乞巧节 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间姑娘与少妇有乞巧的风俗。 中元节

太原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社火 社火实际上就是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有锣鼓、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每年的正月十五,万人空巷,老百姓上街看红火,不亦乐哉! 锣鼓锣鼓,是指流行于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南郊古寨村,据

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人常说:“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部,东西两侧有太行山、吕梁山,南北两端是中条山、恒山,黄河流经西南省境,地形比较封闭,这也给山西人的性格带来很大的影响。这里是人类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晋南地区还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北方地区则属于北方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非常富有地域特色的三晋文化。这些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山西独特的汉民族民俗文化——“黄河文化”(或“黄土文化”)。 一、山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包括饮食、建筑、喜庆节日、岁时节令、手工技艺、文学艺术、土特产品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方性、资源的丰富多样性等特点。 (一)饮食民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山西人的饮食风俗,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令世人瞩目。 1.丰富多样的面食。山西盛产高粱、莜麦、荞麦、豆类、玉米、小麦、谷子等数十种粮食,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汤面类主要有刀削面、剔尖、揪片、转盘剔尖刀拨面、擀面、猫耳朵、饸饹等十几种,不仅外形不同,口感各异,而且和菜肴相配更加营养丰富。炸焖面类:煎饼、锅贴水煎包、麻花、油糕等二十几种。蒸类:高粱面鱼鱼、大同烧麦等。享有胜誉的太谷饼,冷食酥而不硬、软而不皮。山西比较著名的风味名吃有太原“头脑”,平遥牛肉、太谷饼、临猗酱玉瓜、闻喜煮饼、芮城麻片、稷山麻花、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瓦酥、平阳泡泡糕等。最近几年山西省政府连续举办了四届山西国际面食文化节,展现山西面食的多彩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美味可口的菜肴。在山西的饮食习惯中,菜肴与主食同时出现。菜肴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味美爽口,最负盛名的山西特色菜肴有:大碗蒸酥鸡,入口松化而不失鲜嫩;山西的过油肉曾获烹调比赛金奖,爽口、够鲜;五花猪脸外观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烩菜是山西特色地方菜肴,由粉条、土豆、肉丸等杂烩而成,味道十分鲜美。还有属于杂粮的乔面碗托,更是既营养又精道可口,可以冷烹也可以热炒。 山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菜资源,野菜分布范围广,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食法多样,因此野菜在山西也是一种别具风味的菜肴之一。 3.酒乡醋都。山西是中国制醋的大本营,全省有一百多家醋坊。著名的除清徐老陈醋外,还有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醋、榆次南堡老陈醋。品种有老陈醋、双醋、陈醋、特醋、晋醋、味醋、熏醋等。清徐被誉为“中国醋都”,山西老陈醋更是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无醋不成味,制醋、吃醋成为山西非常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山西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汾酒的酿制创始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悠久的历史也成为了山西地域文化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山西,一个充满民间习俗的城市,风土人情浓厚。以下是xx收集的关于山西的作文,欢迎品读借鉴。 1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

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2山西民风民俗作文200字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3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山西春节元宵节民俗文化大全

山西春节元宵节民俗文化大全 灯谜竞猜、春季农民运动会、焰火晚会……中国百姓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来临之际,我省各地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在充分展示我省“十一五”期间辉煌的发展成果和致力转型、跨越,精彩开启“十二五”新篇壮志豪情的同时,也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运城市 快乐美食节邀请您品尝 今年“两节”期间运城市将举办多项文化活动,包括春节文艺晚会、民间社火表演、元宵节灯展、电影节、快乐美食节等。 据悉,运城市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举办民间社火表演和元宵节灯展活动,市区民间社火表演活动于2月17日(正月十五)上午在河东广场举办,市区灯展于2月16日至18日(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在河东街(百货大楼路口至市计委路口)、解放路(百货大楼路口至南风集团路口)举办。此外,该市组织有关酒店、饭店举办快乐美食节,并于1月23日至26日在运城宾馆举办全市名厨名菜大赛。

侯马市 百姓过好文化大年 春节联欢晚会、春季农民运动会、民间社火……在“两节”来临之际,侯马市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具体安排为,2月12日至14日(正月初十至十二),春季农民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在该市凤城乡凤城村举办。全市5个乡(街道办)分别组织农民运动队参加。 2月15日、16日(正月十三、十四),新田乡、凤城乡等各自组织社火表演队参加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选出的优秀节目将参加2月17日(正月十五)在市体育场举办的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展演活动。 从2月15日至2月20日(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元宵节灯谜会暨侯马市2011年迎新春法规知识宣传周活动将在北方轻工城举办。

山西民风民俗资料

山西民風民俗的資料 每期關注:衣食住行是一個地區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習慣和人性特徵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飾和行旅的變異性較大,而飲食則不同,比如,晉東南人連吃三日白麵,就想吃小米飯,而吃慣白饃的晉南人,恐怕連一頓高粱面也吃不慣。晉中人愛吃麵食,醋總是離不開的桌上佳品。再比如民居,山西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顯。現在揀極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風俗作一介紹。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蓧面擦魚魚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 民間剪紙、民間面塑、民間炕圍畫 民間玩具、民間雕刻、民間木版畫 太原曲藝、山西戲曲、唱票 山西民間刺繡:繡荷包、繡衣、童帽、耳套、肚兜、馬甲、童鞋、繡鞋、鞋墊、圍嘴、錢袋面、腰包、窯簾、信插 山西民間年畫:福壽圖、獻壽圖、福壽中堂、麻姑獻壽、連年有餘、吉慶有餘、祖國花朵、木版年畫、戲曲年畫、門神年畫、春節門畫、春聯、窗花山西民間社火:鬧花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中黃高臺、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 黃河燈會、太原社火 懷仁旺火、平定塔火、南莊架火 威風鑼鼓、絳州鼓樂 正月十五鬧紅火圖片集 清徐背棍、鐵棍圖片集

山西民間玩具——布老虎 信仰民俗>> 山西土產>> 在山西及至全國,神靈信仰、各類禁忌與自然崇拜的各種形式做為一種民俗,隨著歷史的發展,有的已經消失了,有的發生了變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來,它們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農神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靈信仰、宗教信仰 巫術、占蔔、風水 神靈信仰 黨參、平定砂貨、大同銅火鍋 太穀餅、平遙牛肉、清和元頭腦 龜齡集、推光漆器、沁州黃小米 汾酒竹葉青酒、醋鄉話醋 山西麵食、太原麵食 山西各地土特產品:太原土產;朔州土產;大同土產;臨汾土產;運城土產;忻州土產;陽泉土產;呂梁土產;晉中土產;長治土產;晉城土產 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 山西民間婚俗:議婚、訂婚、出嫁、迎娶、婚禮、拜堂、洞房、回門、太原婚俗、彩禮與嫁妝、遠娶與遠嫁 山西民間生育民俗:得喜、添喜、報喜、坐月子、滿月、抓周、奶媽、起名、開鎖、撫養、生辰 山西民間葬俗:初終、入殮、吊祭、出殯、祭奠、靈棚、祭品、喜喪

山西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山西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山西地方民俗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对于加深大学生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 一、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事关国家文化自信、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当前,山西工商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山西籍生源占绝大多数,整体上来看,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对地方民俗文化知之甚少。民俗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爱国主义精神信仰、乡规民约、礼仪规范、和睦友善的价值原则、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立自强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等,可以说,民俗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和重要途径。 二、山西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教育内容 山西有5000年的历史积淀,其中包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近年来在国家倡导非遗保护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民俗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者余翰卿认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要保住自己的传统文化,除了宣传这一手段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民族文化具有概括包罗性的民俗走进课堂,让广大的青年接受相关的普及教育,认

识并了解民俗,使其装进脑子、扎根心田。为此,他结合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现实,主张除了高中外,各级学校的课堂(含幼儿园)都应该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笔者课程设置的总体构想是:让学生通过民俗课程的学习,感知和接受我省优秀民俗文化传统,认识自己在民俗传承中的责任和义务,热爱和保护民俗资源。课堂内容涵盖了山西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 1.民俗节日中的道德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文化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具有强盛鲜活的生命力,历经岁月的变迁,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山西洪洞古大槐树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是中华儿女“家”、“祖”、“根”的象征,当地每年清明节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祖活动,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讲授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故事,观看寻根祭祖的盛况,培养学生“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美德。清明节用来纪念介休绵山介子推,课堂上通过讲授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以及节日吃冷食、扫墓等习俗,让学生领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忠君爱国、甘于奉献、功成身退的高尚品格。山西运城的关公信俗也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每年举办祭祖活动,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弘扬“忠仁义勇”的精神品格。这类优秀民俗节日所蕴含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凝聚人心,成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精神纽带,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传统技艺中的工匠精神

山西中部民俗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山西中部民俗节日 篇一: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 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

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5楼 以上所写,只为垫话,未入正题。接下来详细介绍。 先介绍晋剧:说到某地特有的民俗文化,首先便想到地方戏剧,如北京京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等等。所以说到山西民俗文化,晋剧理应打头阵。 晋剧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虽远不及京剧、豫剧等,但他是山西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稍长者的最爱。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

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10龙舞——山西老乡俱乐部龙舞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

山西省的民风民俗

山西省的民风民俗 太原社火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佛教开光 什么叫开光 如果说这一尊佛菩萨形像,请一位法师来给他开光,他就灵了,不开光他就不灵。因为有很多人找我去开光,给佛菩萨开光。我就老实告诉他,你不要供养佛菩萨了,他问为什么?我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我比他还灵,你供养我就好了,你供养他干什么?你想想对不对?这叫迷信。所以我也可以去装模作样比划比划,我帮他这一比划,他就灵了,你们想想,我岂不是比他更灵吗?连这一点都想不通,那你是愚痴迷惑到极处。一个头脑冷静聪明人一看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事实真相。我说替佛菩萨开光,他就灵,这是欺骗众生,你们未免也太愚痴、太糊涂了,那有这种道理!所以开光是宣说这个佛菩萨代表的意义。譬如说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本愿宣说出来。我们供养佛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就要效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这一种悲愿。所以见到观音菩萨的形像,听到观音菩萨的名号,就把我们大慈悲心引发出来。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以大慈大悲,真正去爱护、关怀、帮助,这是这一尊名号,这一尊形像开发我们自性慈悲的光明,这叫做开光。所以是藉佛菩萨名号,开发我们自性的光明;藉佛菩萨的形像,启发我们自性的光明,是这个意思。决定不能搞错,错了,那你就迷信。迷,决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智才能解决问题。这个是学佛不能不知道的。

最新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导语:每个地方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山西也不例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山西的民风民俗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父。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父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父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父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父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父佩服至极。

第二篇: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

山西民俗之我见

山 西 民 俗 之 我 见 系别: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202 姓名:马思敏 学号:2012145203

这学期选修了谢步成老师的《旅游与山西民俗》,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增长了不少关于山西的民俗知识,从各个方面了解了山西的民俗,虽然不够精通但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通过每个星期的日记记载也确实帮助我记忆了很多课堂知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观看的一部叫《塞外有家》的电影,电影除了感人之外还展现了不同时期山西大同地区民风民俗的变化,也从小到大的反应出了山西的人情风俗,根据电影我了解到山西的老式建筑风格,当时人们的穿衣风俗,山西的具有特色的面食饮食习惯,还认识到了酸溜溜这种山西特色小吃,通过影片我看到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而我觉得这些差异的根源就是民俗习惯的分别,是人们千百年来养成的。 关于山西的婚俗是我比较不喜欢的一部分,记得老师让我们思考过关于山西婚俗的糟粕与精华的问题,我觉得婚俗中的服饰,礼仪等是精华部分,而关于迎娶新娘时打新郎的风俗是我所厌恶的,当然也是该摒弃的糟粕的部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结婚时新郎被打死的这则新闻,由此更能证明这种风俗的糟粕性。 关于山西的饮食民俗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部分,吃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山西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其民俗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是最具特

色的一部分。而说到饮食就不得不和节庆民俗联系起来,因为节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吃了。逢年过节,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饮食的改善。每个不同的节日有不问的饮食特色,不同的饮食又有各自的文化内容。年节饮食,腊月初五,晋南有吃五豆饭的习俗,取食五豆去五毒之意。腊月初八全省普遍食用腊八粥。这日天亮前即外出刨冰,回家融化冰水做粥,于太阳出山前吃毕,是谓吃“红眼粥”。腊八一过,家家就开始准备春节间的食物。蒸团子(有的地方叫米桃),烙折饼(亦叫摊糊儿),炸油布袋、炸麻花、馓子等,做年糕,蒸枣山、花糕、花馍馍,做丸子、烧肉、烧豆腐,大忙一腊月。大年三十除夕,一般地方吃交年饺饺,沁县一些地方吃接年烙烤和年糕。大年初一早吃饺子,有的地方加吃清汤豆面,谓之“宽心面”。中午馍馍,油糕、饺子为主食,各种冷菜、火锅或炒锅烩肉菜,丰盛实惠。元宵节,晋东南一带要蒸黄糕吃,同时以糕面制成各种花样食品来祭神。吃元宵的风俗过去并不普遍,人多是吃(饣合)(饣各)、饺子、白条。这些也只是山西饮食与节庆民俗中的一角,其他还有许多值得去了解与挖掘的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山西民俗的一点见解,也是作为学习了这门课程后的一些感想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