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之我见

山西民俗之我见
山西民俗之我见

西

系别: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202

姓名:马思敏

学号:2012145203

这学期选修了谢步成老师的《旅游与山西民俗》,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增长了不少关于山西的民俗知识,从各个方面了解了山西的民俗,虽然不够精通但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通过每个星期的日记记载也确实帮助我记忆了很多课堂知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观看的一部叫《塞外有家》的电影,电影除了感人之外还展现了不同时期山西大同地区民风民俗的变化,也从小到大的反应出了山西的人情风俗,根据电影我了解到山西的老式建筑风格,当时人们的穿衣风俗,山西的具有特色的面食饮食习惯,还认识到了酸溜溜这种山西特色小吃,通过影片我看到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而我觉得这些差异的根源就是民俗习惯的分别,是人们千百年来养成的。

关于山西的婚俗是我比较不喜欢的一部分,记得老师让我们思考过关于山西婚俗的糟粕与精华的问题,我觉得婚俗中的服饰,礼仪等是精华部分,而关于迎娶新娘时打新郎的风俗是我所厌恶的,当然也是该摒弃的糟粕的部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结婚时新郎被打死的这则新闻,由此更能证明这种风俗的糟粕性。

关于山西的饮食民俗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部分,吃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山西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其民俗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是最具特

色的一部分。而说到饮食就不得不和节庆民俗联系起来,因为节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吃了。逢年过节,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饮食的改善。每个不同的节日有不问的饮食特色,不同的饮食又有各自的文化内容。年节饮食,腊月初五,晋南有吃五豆饭的习俗,取食五豆去五毒之意。腊月初八全省普遍食用腊八粥。这日天亮前即外出刨冰,回家融化冰水做粥,于太阳出山前吃毕,是谓吃“红眼粥”。腊八一过,家家就开始准备春节间的食物。蒸团子(有的地方叫米桃),烙折饼(亦叫摊糊儿),炸油布袋、炸麻花、馓子等,做年糕,蒸枣山、花糕、花馍馍,做丸子、烧肉、烧豆腐,大忙一腊月。大年三十除夕,一般地方吃交年饺饺,沁县一些地方吃接年烙烤和年糕。大年初一早吃饺子,有的地方加吃清汤豆面,谓之“宽心面”。中午馍馍,油糕、饺子为主食,各种冷菜、火锅或炒锅烩肉菜,丰盛实惠。元宵节,晋东南一带要蒸黄糕吃,同时以糕面制成各种花样食品来祭神。吃元宵的风俗过去并不普遍,人多是吃(饣合)(饣各)、饺子、白条。这些也只是山西饮食与节庆民俗中的一角,其他还有许多值得去了解与挖掘的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山西民俗的一点见解,也是作为学习了这门课程后的一些感想与总结。

山西风俗习惯

嗜好面食,兼喜汤饭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

口感都各有特色。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就是这么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诸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这些黄土坡的婆姨们!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山西民俗调查报告 篇一: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XX中文系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X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

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

社会实践报告之山西传统民俗文化

社会实践报告之山西传统民俗文化 篇一: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郭曙光 单位:政管学院 联系方式: 1103班 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农村丰富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开展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活动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

繁荣。 一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参加的社会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农村的几个乡村中,有的扭秧歌,有的跑旱船,总之有多种方式。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在准备过年的同时,也在准备着这种风俗文化活动。有的村在腊月十五就开始训练,练上十来天,然后在年后的初八开始在村里练习一下,接着就出村去表演,这里我一打花棍为例来说明一下。 通常举行这种活动,会选择一个地方宽敞且人们容易观看的地方,而且在开始要准备好东西,比如花棍、鼓、锣等东西,而且参与的人 要上妆,带上眼镜,穿上统一定制的衣服,披上各自漂亮的绸子,然后挑选出一个领队,一男一女皆可,还有两个队长,分别带领男队或女队,而且队长要会带领队伍跑“花”。所谓的“花”,是指跑出一定的队形,比如“十”字形、“井”字形等而且要学会如何进场如何退场。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踩在鼓点上,就像音乐一样,要在调上,才能跳出整齐好看的秧歌。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一招一式要做到位,还要配合好,既要与男队配合好,又要与女队配合好,这就要求彼此之间协调好。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要服从队伍的领导,服从队长的领导,这就是人际关系问题。每个人必须与你所对应的人要

山西民居习俗

山西民居习俗 目录 第一部门 村落民居表面 建房风俗 合龙口建筑原料 建房程序 民居形式 民居院落 四合院地窨院穿心院长治民居窑洞粮仓 居室陈设 防护设施 第二部门 民居实例 柳氏民居 姬氏民居 丁村民居 砥洎城张壁古堡 阎锡山故宅 孔祥熙故宅 第三部门 晋商大院 乔家大院 曹家大院 渠家大院 王家大院 何家大院 常家大院 第四部门 民居图片 垂柱院门 双坡院门 木雕斗拱 民居照壁 石雕门楣 房基石刻 丁村木雕 祁县砖雕 晋中砖雕 葡萄百子 麒麟送子 泰山石敢当

第一部门 山西的村落山西省境内,屯子的最基层单位是村,村庄又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为了行政上管理方便而划定的.有的行政村就是一个自然村,也有的行政村由若干个小的自然村组成.不论如何,村在屯子里是最基层的单位. 山西的村,大部门是历史遗留上去或自然造成的.以部门居民在交通绝对便当、有可耕地、有水源、地势比力平展、自然条件比力优越的地址聚居而成为村落.山西的村庄,自然造成的较多,人为地会聚在一齐的极端少.大部门是依靠历史上的自然地舆身分造成. 山西村庄的名字,大部门叫"村"、"庄",也有的叫"屯"、"沟"、"堡"、"头"、"寨"、"店"、"社"等.例如"李家屯"、"张家店"、"苏家寨"、"柴家堡"、"圪撩沟"、"东社"、"水头"等等,这些村名并不能代表山西有许多稀奇奇妙的村庄名字.在一些深山沟里的村庄,往往叫得很离奇,让人听着兴趣,但写起字来却很难,有些是一些极端生僻的字. 山西村庄的名字中,有一些是与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周密联系在一齐的.有些是多数民族栖身过的村落,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像山西北部、西北部区域的奇村、胡村,明显地反映出多数民族一经栖身过的陈迹. 一些村庄的名字,是与地舆形势亲热相关而取名的:例如三县瑙(土字旁),在榆次市西北,登上高瑙可望榆次、太谷、榆社三县,以是取名. 一些村庄的名字,因历史上的名人在那里栖身过或放弃在那里而取名.如和顺县西六十里,有乐毅村,却为人们居住的舒适温暖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因战国时燕国将军乐毅被谗时避居于这里,以是取名.石勒村,位于和顺县北,这是由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曾在此栖身过而取名.寿阳县境内的尹灵芝村,因刘胡兰式的女强人尹灵芝大胆放弃后将其故乡的名字改为尹灵芝村. 一些村名,是因其为历史上的旧城故地而取名,如汾阳县境内的团城村,因是北魏所筑团城,其时为防胡人,今仍称之为团城村.又如山阴县境内的、位于雁门关北二十里的广武营,是明代洪武年间创置,名广武营,今称广武村.好似这一类村名,在山西甚多,仅汾阳县内,就有偏城村、满城村、八门城村、虞城村、东多城村等. 有一些村庄,是以寺庙为村名的,像刘空寺、清凉寺、河神庙、关王庙、三娄寺、神堂坪、迭台寺、柏山寺等. 有一些村庄,在历史上一经做过馆、驿站、店或铺,以是村名就称为太安驿、张店、翟店、夏店、古店、大牛店、天池店、恒曲站、晋庙铺等. 还有一些村名,是历史上的关口或在关口相近,以是这些村庄的名字至今依旧叫做关,如马岭关、横岭关、黑龙关、下关、薛关等. 山西境内的村庄,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恐怕几千户人家,小到几户人家.这种大小,是由多方面的身分造成的.一样平常说,距大都会近的郊区,村庄大一些的较多;距河流近、交通便当,土地沃腴,可耕地多的地域造成的村庄,往往聚居人口多,以是村庄范围大.而那些偏僻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未便、土地瘠薄区域的村庄一样平常都比力小. 村庄的造成,尤其是在山区,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殖而逐渐推广的.往往一个村庄内,有几户大姓是分为几个同宗族的.有一些村庄,单纯就是由一个姓氏的家族组成.这种自然的血缘干系,往往是村庄造成的基础. 山西境内的村庄,村内有街道,街道一样平常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者居多.这些街道中,往往有个中心肠,有的叫做十字街,工厂风水视频.有的叫做大十字.这种十字街,往往是村子的中心肠带,也是群众集会的聚集点和群众文艺活动的聚集点.这种聚集点上,往往都要设置一处戏台,逢年过节时唱些乡戏.这种戏台,在山西一样平常的村庄内差不多都有.有些地址戏台,历史悠久,例如山西临汾魏村的牛王庙元代戏台,这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戏台.在村庄内建有戏台是相当普遍的.

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

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

老民歌。 5.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山西的民俗文化

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5楼以上所写,只为垫话,未入正题。接下来详细介绍。 先介绍晋剧:说到某地特有的民俗文化,首先便想到地方戏剧,如北京京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等等。所以说到山西民俗文化,晋剧理应打头阵。 晋剧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虽远不及京剧、豫剧等,但他是山西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稍长者的最爱。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三大梆子为北路、蒲州、上党,在这里不一一介绍。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 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

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意思是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家人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太原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社火 社火实际上就是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有锣鼓、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每年的正月十五,万人空巷,老百姓上街看红火,不亦乐哉! 锣鼓锣鼓,是指流行于地区民间的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那种“流水”,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相传,它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南郊古寨村,据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山西,一个充满民间习俗的城市,风土人情浓厚。以下是xx收集的关于山西的作文,欢迎品读借鉴。 1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

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2山西民风民俗作文200字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3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山西春节元宵节民俗文化大全

山西春节元宵节民俗文化大全 灯谜竞猜、春季农民运动会、焰火晚会……中国百姓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来临之际,我省各地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在充分展示我省“十一五”期间辉煌的发展成果和致力转型、跨越,精彩开启“十二五”新篇壮志豪情的同时,也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运城市 快乐美食节邀请您品尝 今年“两节”期间运城市将举办多项文化活动,包括春节文艺晚会、民间社火表演、元宵节灯展、电影节、快乐美食节等。 据悉,运城市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举办民间社火表演和元宵节灯展活动,市区民间社火表演活动于2月17日(正月十五)上午在河东广场举办,市区灯展于2月16日至18日(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在河东街(百货大楼路口至市计委路口)、解放路(百货大楼路口至南风集团路口)举办。此外,该市组织有关酒店、饭店举办快乐美食节,并于1月23日至26日在运城宾馆举办全市名厨名菜大赛。

侯马市 百姓过好文化大年 春节联欢晚会、春季农民运动会、民间社火……在“两节”来临之际,侯马市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化活动大餐,让群众过一个喜庆祥和的文化大年。 具体安排为,2月12日至14日(正月初十至十二),春季农民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拜年活动在该市凤城乡凤城村举办。全市5个乡(街道办)分别组织农民运动队参加。 2月15日、16日(正月十三、十四),新田乡、凤城乡等各自组织社火表演队参加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选出的优秀节目将参加2月17日(正月十五)在市体育场举办的2011年元宵节民间社火展演活动。 从2月15日至2月20日(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元宵节灯谜会暨侯马市2011年迎新春法规知识宣传周活动将在北方轻工城举办。

山西中部民俗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山西中部民俗节日 篇一: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 璀璨的山西民俗文化 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五千年时光的浸淫,成就了山西特有的民俗文化,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在介绍民俗文化之前,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只要是山西人,他的血液里就流淌着山西特有的精神,如忠,如义,如礼,如信,如孝,而这些都离不开山西特有的文化的根基,即孝道,商道,佛道。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也正是忠孝之道,使中国人,或者山西人显得更有人情味。 其次,是晋商文化。 天下最富是山西,当然这是百年前的事情了,百年前的

天下最富的山西,随着国之殇而落幕。但是晋商文化确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血液里。 再次,为佛文化。 山西是个很讲佛性的省,这跟著名的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信仰,我不好说什么,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社会里,心存佛性,也算善莫大焉。 5楼 以上所写,只为垫话,未入正题。接下来详细介绍。 先介绍晋剧:说到某地特有的民俗文化,首先便想到地方戏剧,如北京京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等等。所以说到山西民俗文化,晋剧理应打头阵。 晋剧在全国的普及程度,虽远不及京剧、豫剧等,但他是山西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年龄稍长者的最爱。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 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

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10龙舞——山西老乡俱乐部龙舞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三篇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三篇 山西,一个充满民间习俗的城市,风土人情浓厚。以下是XX收集的关于山西的作文,欢迎品读借鉴。1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

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2山西民风民俗作文200字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 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3山西民风民俗作文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

有关山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有关山西民风民俗的作文 本文是关于民风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我的家乡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第二篇】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

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山西省的民风民俗

山西省的民风民俗 太原社火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大致说来可分为日间红火和夜间红火两大类,但是,这两大类红火并不能截然分割,很多的红火可以在日、夜之间交叉进行,重复进行。而同是一个形式,同是一个内容,仅仅由于时间的差异,却产生出迥异的奇特效果。把这些红火的名称罗列出来,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不一而足。

佛教开光 什么叫开光 如果说这一尊佛菩萨形像,请一位法师来给他开光,他就灵了,不开光他就不灵。因为有很多人找我去开光,给佛菩萨开光。我就老实告诉他,你不要供养佛菩萨了,他问为什么?我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我比他还灵,你供养我就好了,你供养他干什么?你想想对不对?这叫迷信。所以我也可以去装模作样比划比划,我帮他这一比划,他就灵了,你们想想,我岂不是比他更灵吗?连这一点都想不通,那你是愚痴迷惑到极处。一个头脑冷静聪明人一看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事实真相。我说替佛菩萨开光,他就灵,这是欺骗众生,你们未免也太愚痴、太糊涂了,那有这种道理!所以开光是宣说这个佛菩萨代表的意义。譬如说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本愿宣说出来。我们供养佛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就要效法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这一种悲愿。所以见到观音菩萨的形像,听到观音菩萨的名号,就把我们大慈悲心引发出来。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以大慈大悲,真正去爱护、关怀、帮助,这是这一尊名号,这一尊形像开发我们自性慈悲的光明,这叫做开光。所以是藉佛菩萨名号,开发我们自性的光明;藉佛菩萨的形像,启发我们自性的光明,是这个意思。决定不能搞错,错了,那你就迷信。迷,决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智才能解决问题。这个是学佛不能不知道的。

山西民俗之我见

山 西 民 俗 之 我 见 系别:管理系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202 姓名:马思敏 学号:2012145203

这学期选修了谢步成老师的《旅游与山西民俗》,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增长了不少关于山西的民俗知识,从各个方面了解了山西的民俗,虽然不够精通但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通过每个星期的日记记载也确实帮助我记忆了很多课堂知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观看的一部叫《塞外有家》的电影,电影除了感人之外还展现了不同时期山西大同地区民风民俗的变化,也从小到大的反应出了山西的人情风俗,根据电影我了解到山西的老式建筑风格,当时人们的穿衣风俗,山西的具有特色的面食饮食习惯,还认识到了酸溜溜这种山西特色小吃,通过影片我看到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而我觉得这些差异的根源就是民俗习惯的分别,是人们千百年来养成的。 关于山西的婚俗是我比较不喜欢的一部分,记得老师让我们思考过关于山西婚俗的糟粕与精华的问题,我觉得婚俗中的服饰,礼仪等是精华部分,而关于迎娶新娘时打新郎的风俗是我所厌恶的,当然也是该摒弃的糟粕的部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结婚时新郎被打死的这则新闻,由此更能证明这种风俗的糟粕性。 关于山西的饮食民俗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部分,吃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山西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其民俗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是最具特

色的一部分。而说到饮食就不得不和节庆民俗联系起来,因为节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吃了。逢年过节,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饮食的改善。每个不同的节日有不问的饮食特色,不同的饮食又有各自的文化内容。年节饮食,腊月初五,晋南有吃五豆饭的习俗,取食五豆去五毒之意。腊月初八全省普遍食用腊八粥。这日天亮前即外出刨冰,回家融化冰水做粥,于太阳出山前吃毕,是谓吃“红眼粥”。腊八一过,家家就开始准备春节间的食物。蒸团子(有的地方叫米桃),烙折饼(亦叫摊糊儿),炸油布袋、炸麻花、馓子等,做年糕,蒸枣山、花糕、花馍馍,做丸子、烧肉、烧豆腐,大忙一腊月。大年三十除夕,一般地方吃交年饺饺,沁县一些地方吃接年烙烤和年糕。大年初一早吃饺子,有的地方加吃清汤豆面,谓之“宽心面”。中午馍馍,油糕、饺子为主食,各种冷菜、火锅或炒锅烩肉菜,丰盛实惠。元宵节,晋东南一带要蒸黄糕吃,同时以糕面制成各种花样食品来祭神。吃元宵的风俗过去并不普遍,人多是吃(饣合)(饣各)、饺子、白条。这些也只是山西饮食与节庆民俗中的一角,其他还有许多值得去了解与挖掘的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山西民俗的一点见解,也是作为学习了这门课程后的一些感想与总结。

山西民俗

细数山西民间锣鼓感受三晋深厚文化 鼓是我们祖先的乐器,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不但有黄帝造鼓的传说,还有出土文物佐证,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传至今日,全国的鼓有上千种,山西的鼓品种亦不下几十种,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现在从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到小才几寸的手鼓,山西确是中国鼓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鼓在山西,族旺支繁。既有自成一家的清锣鼓,又有吹打锣鼓、鼓舞、锣鼓经及庙堂锣鼓。丰厚的积淀,多彩的艺术,凝聚了多少民众,又使多少中外学者专家把取景框对着它来。鼓文化已成为三晋文化的代表,成为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不但为三晋大地添彩,更为中华民族增光。 一、清锣鼓 清锣鼓主要有《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孤子》、《斤秤锣鼓》等。 威风锣鼓 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即音响威风、曲式威风、场面威风、舞姿威风。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流水”,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人胜。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绛州鼓乐 新绛县,古称绛州。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这里降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请命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