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现状与对策

(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研经费不足以及选题不准,科研成果转化较难是目前农业科研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除需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争取政府的更大支持外,自身的主观努力极其重要,如主动寻求与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则是一条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可行的途径。

一、合作模式

从风险分担、合作深度、研究开发承担角度,以及结合几十年来国内在院企合作方面的实践,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技人员兼职模式。这是一种最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行“科技直包”、“底庠侔 钡恼 撸 纾 萍既嗽背邪 ⒓际跞牍桑徽 雅┟竦耐恋胤蛋 院笤僮飧 萍既嗽保 萍既嗽北匦牍陀兑欢ㄊ 康呐┮道投 Φ取D壳埃 虾6际信┮档姆⒄垢 愦笈┮悼萍既嗽碧峁┝斯憷 氖┱箍占洹@ 纾 ┮到峁沟髡 枰 际踔С藕托畔⒅傅肌⒁恍┡┮悼萍荚扒 谏枇⒌目萍挤缦沾匆敌∏ 榷嘉 萍既嗽贝匆堤峁┝宋杼ā?BR>

2.技术攻关合作模式。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就某一项或一批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共同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相当普遍。

3.间接结合模式。指科研院所与企业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的间接联系。中介机构如经纪人、咨询公司、行业协会、联合会以及政府机构和部门等主要发挥桥梁、监督和协调功能。

4.合作建立科研机构。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明确了研究开发和服务的方向,减少了开发的盲目性和可能的资源浪费,从而缩短了研究周期;另一方面利用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人才,避免了企业的重复投入,从而缩短了产业化周期,技术创新的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通过这种模式成功地与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双方成立了上海九发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注册资本200万元人民币,其中食用菌研究所以技术入股,占20%。目前企业方就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下达研究经费。这种合作模式能很好发挥各自优势,可使科研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科研工作,减少成立合资公司所带来的人员管理、工商税务管理等问题,避免了科研力量的分散。双方经过精诚合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5.组建公司。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根据目前实际情况,组建以下三种类型公司最为切实可行:

(1)有限责任公司,适合起步阶段小规模合作。

(2)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形式适合公司规模扩张,特别是上市阶段。其它形式的公司制可以通过改制,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使公司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3)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介于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的公司组织形式,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合作基础上的股份制形式,适合一些国有或集体小型企业的改制。例如根据《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规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将该院国有全资的“上海科研食品厂”改制为“上海科研食品合作公司”,吸纳个人职工资金,使之成为职工持股占56%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为上海

市农业科学院第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充分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上几种合作模式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个体到群体的规模扩大化合作;由间接到直接的逐步深入化合作;由风险分离到风险共担的利益均衡化合作。无论哪一种合作模式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

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企合作现状

1.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从技术服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以及成立企业,该院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在合作企业的经济结构方面,出现了外资、单位外资金、集体资金乃至个人资金与单位国有资产组合的多元化经济成分,企业的性质有国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区分,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大。

2.经济效益较差,院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调查的这些院企合作企业中,大都处于草创阶段。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外部市场开发及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经济效益尚未体现出来。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出现了多极化。有些企业和经济实体已名存实亡,有的已濒临破产。

3.企业体制尚未健全,企业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一些企业的体制尚未健全,企业管理骨于缺乏应有的管理权利及发展动力。例如,有些企业缺乏用人自主权,甚至一些企业成为接纳剩余人员之地。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科技、管理骨干人员只是企业的打工者,而不是所有者,他们不能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因而没有形成一种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与企业的亲和力较差,缺乏足够的发展动力。

4.研究开发内容重复,企业规模较小。一个具有几十年发展历史,而

又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科研机构,至今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一个知名产品和一个著名企业,更不用说拥有一个上市公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个研究所、各个课题组只满足于自己的一小块领域,仅满足于“四技服务”,争取课题经费等领域内“小打小闹”,从而造成“各自为战”,低水平分散开发。例如,同一个项目全院有很多所在研究,甚至同一研究所内部有几个课题组在经营同一项目。在当今社会专业分工日益细化,而且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需要一股整合的力量将农科院现有的分散资源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舰队,才能将一项事业做大,做强。但是,这股整合的力量绝不能靠行政手段来强制执行,而应该在有关部门的宏观指导、协调下,通过产权机制、利益机制等市场机制的方法来整合。

三、院企合作对策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经历了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到公司制的发展历程,公司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公司制度能带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开发处对院内经营成功企业的分析,其成功的组织保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法人行为执行畅通,得益于企业自身有一套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转系统;二是企业法人行为前的决策得到了健全的咨询、监督、管理系统的制约,避免或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院企合作中,院方处于小股东地位,无法对企业的利润分配等事项产生实质性影响,短期内无法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可试图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在合资、合作合同中增加新的条款以保护院方利益,如保证每年一定数量的现金回报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盟,以提高相对持股比例,吸引更多

的资金等资源;建立一个代表院国有资产的投资协调中心,再将资产分解到各个研究所、研究组等具体单位,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合作主体,以资产为纽带,有利于内外合作工作;鼓励员工入股,甚至给予科研、管理骨干干股,以建立一个长期激励机制;充分发掘自身价值,如科研院所长期积累下来的良好社会声誉,虽然难以量化,但可以通过增加其它资产价值的方法加以补偿。

2.管理机制创新——股权激励。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也需要现代分配激励机制相配套,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除了取得工资等劳动报酬外,作为一种资本——“人力资本”还要参与企业剩余利润的分配,这就是所谓的“股权激励”。结合上海市农科院企业的具体情况,宜采取于股、虚拟股票、股份期权、期股等几种股权激励方式。

永业农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引入风险资金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管理机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管理层(包括技术骨干)实行股权激励。管理层以现金或房产抵押等形式入股6%的同时,公司给予管理层部分期权,三年后若行权,管理层持股比例可达到20%左右,公司在今后几年内若能盈利,或通过资本运作能够上市(或二板上市),管理层行权后的获利空间将会更大。通过这种股权安排,对管理层将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他们既有压力更有动力,从而使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3.由于价值取向不同而产生的合作问题。院企合作实质上是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合作,由于从事的工作领域及发展经历的不同,双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科学家追求的是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企业家追求的是利润。而且科

研活动是艰巨的创新活动,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而企业家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要求尽快的实实在在的回报,当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科研成果一时难以取得时,合作便会出现裂隙。

针对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合作方式。院企合作有多种方式,合作建立企业只不过是多种方式中的一种,应该根据不同产业领域,科研所处的不同阶段以及各个项目的具体运行情况等,灵活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以切实维护院方利益。对一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自己有条件做的,可由院或院内部相关单位联合来开发;对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的可以横向课题的形式合作,以使科研人员能集中精力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有些比较成熟,自己没条件做,合作又很难控制的成果,可以一次性卖断,或以“入门费+提成”等方式转让出去,使自己成为一个专门进行科研的科技开发单位。

(2)合作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市场前景、科技发展趋势及竞争对手等的调研。

(3)审慎选择合作伙伴。应选择那些实力雄厚,具有丰富的实业及资本运作经验的战略合作伙伴。如上市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在引入资金的同时,着重引入本院急需的管理人才、运行机制以及资本运作经验等。

(4)正确认识院企合作。应该注意到院企合作只是科研院所得以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目的。研究机构只不过是通过院企合作,通过“双赢”获取其目前尚不具备的资源条件(特别是缺少的管理技术、产业及资本运作经验等资源),加快发展步伐。最终的发展还要靠发掘内部潜力,选好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合作领域,通过合理机制将自身的相关力量整合起来,把

事业做大,做强。

4.建立健全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合理的企业体制安排、效果的有效发挥,需要良好的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做保障。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如永业农科生物工程公司在成立初期没有建立一套良好的日常科研工作记录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工作资料,使得科研进展情况掌握在个人手中,当人员流失时,这些资料也白白流失,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又如没有一套合理的业绩考核评价制度,个人工作绩效难与报酬挂钩,工作积极性不能有效发挥。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乏使企业难以形成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工作团队,而一个高效的团队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改组在引进风险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管理制度与人才;各项基本制度尚在逐步完善之中。

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院方以无形资产、仪器设备等作价入股建立合作企业,以所占股份为限对被投资企业享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院方只是投资者之一,它与企业之间只是股权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关系。在用人制度上,应按照企业的要求,逐步把事业单位的人转变为企业的人,进而转变成为社会的人,逐步打破过去“一院两制”下,人员定位不明确,“脚踏两只船”的情况,使进入企业人员的利益真正与企业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概要

农业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模式、现状与对策 (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研经费不足以及选题不准,科研成果转化较难是目前农业科研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除需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争取政府的更大支持外,自身的主观努力极其重要,如主动寻求与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则是一条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可行的途径。 一、合作模式 从风险分担、合作深度、研究开发承担角度,以及结合几十年来国内在院企合作方面的实践,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科技人员兼职模式。这是一种最简单而又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行“科技直包” 、“底庠侔钡恼撸纾萍既嗽背邪⒓际跞牍桑徽雅┟竦耐恋胤蛋院笤僮飧萍既嗽保萍既嗽北匦牍陀兑欢ㄊ康呐┮道投Φ取D壳埃虾6际信┮档姆⒄垢愦笈┮悼萍既嗽碧峁┝斯憷氖┱箍占洹@ 纾┮到峁沟髡枰际踔С藕托畔⒅傅肌⒁恍┡┮悼萍荚扒谏枇⒌目萍挤缦沾匆敌∏ 榷嘉萍既嗽贝匆堤峁┝宋杼ā?BR> 2.技术攻关合作模式。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就某一项或一批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共同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相当普遍。 3.间接结合模式。指科研院所与企业通过中介机构进行的间接联系。中介机构如经纪人、咨询公司、行业协会、联合会以及政府机构和部门等主要发挥桥梁、监督和协调功能。 4. 合作建立科研机构。这种合作模式一方面明确了研究开发和服务的方向,减少了开发的盲目性和可能的资源浪费,从而缩短了研究周期;另一方面利用研究机构

或大学的人才,避免了企业的重复投入,从而缩短了产业化周期,技术创新的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通过这种模式成功地与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双方成立了上海九发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注册资本 200万元人民币,其中食用菌研究所以技术入股,占 20%。目前企业方就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下达研究经费。这种合作模式能很好发挥各自优势,可使科研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科研工作,减少成立合资公司所带来的人员管理、工商税务管理等问题,避免了科研力量的分散。双方经过精诚合作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5.组建公司。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根据目前实际情况,组建以下三种类型公司最为切实可行: (1有限责任公司,适合起步阶段小规模合作。 (2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形式适合公司规模扩张,特别是上市阶段。其它形式的公司制可以通过改制,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使公司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3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介于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的公司组织形式,是一种建立在劳动合作基础上的股份制形式,适合一些国有或集体小型企业的改制。例如根据《上海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规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将该院国有全资的“上海科研食品厂”改制为“上海科研食品合作公司” , 吸纳个人职工资金,使之成为职工持股占 56%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为上海 市农业科学院第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充分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上几种合作模式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个体到群体的规模扩大化合作;由间接到直接的逐步深入化合作;由风险分离到风险共担的利益均衡化合作。无论哪一种合作模式都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

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变革

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变革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详细阐述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变革;大数据时代;具体措施 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被世界上各个国家重视。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深入发展和挖掘大数据的巨大潜能,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效率,就需要深入探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时代我国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下,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有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观念过于陈旧,使用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及时更新,往往是"拍脑袋";制定各种学科的规划,没有充分的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没有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不能及时补充紧缺的相关人才,并且日常行政事务管理上仍然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不仅时效性差,还缺乏有效的协调。这就导致岗位权责不清晰,极大的影响了行政效率。并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没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十分严重,极大的影响了工作效率[1]。 2大数据的应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 2.1变革科技推广方式,瞄准需求精准发力 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将这些信息资源更加高效的进行利用,这就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推广部门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从而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为研究方向提供参考。而且,推广部门不仅可以从提供的数据之中获取最新的科研动态,明确了解有哪些技术的研究的已经非常成熟,可以推广到市场之中,并且还能明白有哪些研究已经快要成功,可以提前做好推广的准备。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可以知道有哪些推广到市场上的新技术受欢迎,使用效果又如何,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完善科研成果,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科研的实用性[2]。 2.2变革人事管理方式,全方位管理提效能

农业科研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科研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阐述了影响农业科研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要素,并结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际,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战略目标问题、组织制度问题和对策措施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行动方案。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思考 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统一;二是发展战略目标的明确;三是组织制度的保证;四是政策措施的得当。本研究结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际,试就省级农业科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进行分析论述,以研究探讨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特有环境的影响,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干部职工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当前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利于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主要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不谋发展;目光短浅,不管长远;各自为政,不顾全局;自我封闭,不善变通;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投机钻营,追名逐利等。经过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影响和制约农业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意识观念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 1.1 “等、靠、要”思想 “等、靠、要”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一个单位在发展上不是主动去“闯市场”、“谋发展”,而是“等改革、等政策”,靠上级、靠支持,要拨款、要项目、要待遇,一些单位负责人养成了凡事喜欢“向上伸手”、“找领导”的习惯。 1.2 小农经济意识 有的农业科研单位缺乏长远的奋斗目标,没有将单位事业做精做强的雄心壮志,求稳怕变,仅满足于不出乱子、只求安稳过日子;只适应“关门”办院办所,不善于对外交流与协作合作,不善于通过造势、借力来发展自己。 1.3 因循守旧意识 虽然我国早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经不起“风吹雨打”。安逸于事业单位的身份待遇,不想动、不愿变,仿佛只愿“生要做事业单位的人,死要做事业单位的鬼”,稍有变革,就会有人抵制、闹事,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和平稳定与和谐发展。这些单位为做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财

农业生物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摘要

农业生物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摘要) 生物技术是战略高技术的重要领域之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生物技术产业也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是当前国际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已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能源、环境、粮食等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将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生物技术与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支持和投资的重要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生物技术进入第三次浪潮,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重点投资的战略高技术领域,生物技术与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乃至经济竞争的重点,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相关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及工业生物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美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5670亿美元,利润1005亿美元。2004年全球1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植物面积达8100万公顷,8年增长40倍。生产近200种生物药物,防治200多种疾病的370余种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全球3.25亿人受益。2003-2004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价值达到439亿美元,其中中国为39亿美元,预计在十年后将达到2110亿美元,增长5倍。 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作物分子育种体系正在形成;转基因植物发展十分迅猛,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进入新阶段;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体系已经形成,进入实用阶段;利用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特殊药物和功能性食品;分子诊断技术和基因工程疫苗成为畜禽重大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成为产业化的重点;生物可降解材料开始进入市场;农林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方兴未艾。从战略需求的角度出发,要满足以下需求: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需求;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品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生态安全的需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高和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综合国际竞争能力的需求;提高重大畜禽疾病防控水平,保障人民健康的需求。 针对以上需求,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方面:共性关键技术及平台;功能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作物品种设计;转基因植物及产业化;新型畜禽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等产品研制;农业微生物工程及产品;生物质能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动植物生物反应器;人畜共患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及产品。目前生物技术的应用方面,运用功能基因组学进行相关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蛋白质组和功能蛋白的大规模表达技术;对生物信息的收集、加工、利用;RNAi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芯片及产品开发;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Knock-out和Knock-in技术及应用;化学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 最终的目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农业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获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建立一批基地,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培养一批人才,增强创新能力;研制一批产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农业生物技术的突破点与应用前景 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水稻基因组研究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人染色体测序,结果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我国已建成转基因牛生物反应器基地;初步建立了棉花

以色列农业科研机构介绍

以色列农业科研机构介绍 以色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农业研究组织(Agricultural ResearchOrganization,简称ARO)和希伯莱大学农学院(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Facuty of Agriculture,简称FOA),这两个单位开展的农业科研活动分别占全国的65%和25%。全国参加农业科学研究的有1400多名科技人员,ARO占85%。科技人员中450名有博士学位,ARO占67%,所以ARO是以色列最主要的农业科研机构。直属农业部领导的ARO,位于以色列第二大城市Tel Viv 东南约30km的Bet Degan的Volcani中心,下设大田和经济作物、动物科学、土壤和水、植物保护、农产品储存加工、农业工程和园艺等7个研究所,一个直属ARO的观赏植物系,还有7处试验场(站)。 ARO集中力量研究以色列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培育引进和推出动植物新品种,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由于国家地理、气候等不利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发展创汇农业。其主要科研成就有。淡季(冬、春季)水果、蔬菜栽培技术l水果、蔬菜、花卉的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储存加工技术,确保全年正常供应国内市场和冬春季出口的方法,减少农作物平均需水量40%的灌溉技术,城镇排放水及

微咸水用于农业的技术;奶牛提高奶量的育种及饲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的防治作物病虫害综合技术,运用分子生物新技术防止生态恶化及不卫生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ARO通过研究项目和培训,积极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些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和开发。如过去20多年内就有60个国家每年派人来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国际灌溉培训班。 位于Rehovot的FOA,创建于1942年,当时仅有21名学生,1962年达325人,1992年学生已增到1920名,其中研究生占25%以上。该学院能授予农学、兽医药和营养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师和研究生中约有60%力量从事科学研究,重要的科研成就有。用咸水种番茄技术,牛、羊非常规饲养技术,控制由土壤带给植物的病虫害,利用太阳能处理土壤技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8个月棚架生育期的洋葱育种技术,引用DNA指纹印技术改进动植物品种;通过新实验室试验改进酒质量技术。目前正开展的研究课题有300项,主要为t培育开发柑桔、番茄、花卉、棉花和葡萄良种l增加蔬菜和谷类作物产量;防治虫害和土壤污染,最有效地利用水,改进灌溉技术等.1992年科研经费为500多万美元。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促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 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发体现代农业的重要驱动力量。早在2005年“中 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主题锁定农业科技创新[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地市级农业 科研单位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起到显著的技术 支撑和辐射带动的作用[2],其创新水平建设对于驱动地区农业科技 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 简称“里下河所”)成立于1949年,在“十五”、“十一五”全国农 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水平评估中,均位居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第一位。当前,里下河所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稻、麦、经济作物育种、核技术应用、生态农业产品技术研究等,累计育成新品种119个,研发新技术 90多项,研究成果获各类科技奖196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为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1里下河所科技创新水平建设成效 1.1科技项目经费大幅提升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水平建设的支撑。 “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数进一步增加,项目经费 大幅提升。“十五”期间,里下河所共承担科技项目210项,到账经 费3652万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项目数达到335项,到账经费达8857万元,2011-2014年,立项项目数已达到327项,到账经费超过1.14亿元。通过对立项项目梳理,有以下三点显著变化:一是项目来 源明显丰富。“十一五”以来,新开辟了国家发改委专项、国家及省 引智项目、省标准化项目、市环保课题等申报渠道,获得的项目经费 已占到经费总数的18%以上;二是基础研究实力增长。里下河所是以应 用型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向来是薄弱环节,“十一五”以来,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基金2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位 居全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前列,有效地开拓了前瞻性研究思路;三是

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几点思考

文章编号:1001-8611(2017)02-0032-03 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几点思考 熊立根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南昌 330200) 摘要:文章从学科发展、经费保障、人才引进、工作效能、考核机制、管理队伍等方面阐述了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存 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明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功能定位、简化科研项目检查评估程序、建立健全人才考核机制、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基层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49/https://www.360docs.net/doc/c318428113.html,KI.ISSN1001-8611.2017.02.010 收稿日期:2017-02-14 作者简介:熊立根(1977-),男,副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畜牧。 第36卷第2期2017年4月农业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6,No.2Apr,2017 科研管理创新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根据国家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在地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一些明显成效。但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仍然是摆在基层科研单位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笔者由院部机关的人事管理岗位调整到下属基层科研所的科研管理岗位后,在履行管理工作职责的同时,还直接参与完成了一些具体的科研任务。通过调研、座谈、科研工作亲身经历,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主 要问题 1.1学科发展不均衡,团队协作不够紧密基层科研院所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及生产实际需要分门别类设立多个研究学科,学科设置小而全,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全覆盖,但受人员编制限制,有些团队人员配备不足,缺乏学科领军人才,致使学科发展极不均衡。一些小团队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明确,难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申请研究课题,大多处于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而艰难维持生存的尴尬境地。另外,研究所基本上是在原有课题组、项目组的基础上组建团队,直 接把管理课题组的那套办法生搬硬套用于研究团队 管理,团队之间的科研合作方式比较松散,统筹学科布局、联合协作攻关的能力普遍不强,各自为战、条块分割问题依然存在[2]。1.2事业经费保障不足,科研人员生存压力较大基层科研单位普遍实行事业经费包干制度,科研人员没有像公务员一样被纳入地方财政工资统发体系,新增人员、编外聘用人员的基本工资开支,工资外的公积金、社会保险、奖励性工资等大部分经费都需要自筹,而项目经费又有不能挤占挪用的严格规定。作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开发创收渠道过窄,自主经营收入有限,因此,必须投入较大精力应付如何弥补人员经费开支缺口的问题,导致科研人员生存压力较大,无法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1.3高学历优秀人才引不进,一般性实用人才进不来受地域及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条件、试验平台及收入待遇与高校和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优秀人才。另外,受现行人才流动趋势及事业单位进人政策制约,一般性人才准入门槛较高,空余的有限编制只能优先用于引进高学历人才,一般性人才进入的通道受阻,一些基层科研所多年来都没有招进硕士学历以下的人才,从而导致科研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人才梯队结构的不合理。1.4项目中途检查评估过多,科研人员不能全身心

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简述了开发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总结分析了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 关键词: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当前,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2 农业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 农业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在综合开发中要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农业综合开发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的。农业综合开发所包括的土地治理项目、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专项科技示范项目等几类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农民的生活宽裕及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总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及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及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始终保持农业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农业科技创新之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为主体的农业科研体系框架。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为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农业科研机构岗位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技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导致自主持续创新能力不强。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科研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本文研究的农业科研系统主要是指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即农业部部属“三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作物研究院)、省级农科院及部分研究所、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和县级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就是根据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技术性的难易繁简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在分解具体专业技术任务的基础上,运用职位分类原理,明确相应的工作岗位,确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专业技术职务档次。农业科研创新团队是指在农业科研单位中以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农业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一定数量的专业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创新群体。 本文主要采用系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作者在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管理学、教育学、人才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和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文中,作者分析了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的基本情况、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改革重点和改革步骤;同时,结合岗位设置改革,对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岗位设置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农业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农业科研机构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其科技运行效率状况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农业研究、推广、应用之间客观上需要通过市场建立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科研院所也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农业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农业市场化改革遭遇的瓶颈问题 一是定位不清,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既是事业单位,带有传统行政管理的烙印,又是市场主体,带有市场化的改革需求。内部尚未建立科学决策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有效的人员使用、培养、交流、考核、奖罚和退出机制。二是我国农业生产还在缓慢发展。现阶段及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是农户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缺乏强大的农业科技企业,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难以把科研成果通过市场进行转让。三是国家层面配套改革还需深化。农业科研院所市场划还需要一系列其他的配套制度,比如现有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还有地处边远一些科研院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剥离、分流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四是公益性研究在市场化进程中发展失衡。近年来国家通过竞争性项目经费大幅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由于太关注短期行为和绩效,缺乏对长期发展战略性规划,国家农业科研立项和科研选题很多同农业农民的技术需求严重脱节,农业科技产品供需存在着结构和数量的双重失衡。 农业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的纠正和发展 (一)要正确理解市场化改革的含义,明确农业科研院所公益性定位 不能简单地认为市场化就是要把事业单位改成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本意是要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科研体制。农业科研成果大多数具有研发周期长、保密性较差、风险较大、需求主体购买力较弱等问题,粮食等大

建设现代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建设现代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建设现代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关系人民温饱和国家命脉。农业发展问题被摆到国家战略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农业能否赢得未来竞争,关键在于人才。作为我国农业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农业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关键,也是实现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核心。然而,由于编制有限、农口单位提供的待遇条件有限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公益性、特殊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传统的激励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又存在着研究周期长、受外界不确定因素干扰多、出成果难等客观因素,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原有的干部人事激励机制逐渐失去其强大的激励作用,日渐暴露出其弊端,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农业科研院所对其科技人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研究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只有构建有效激励和评价创新人才的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进而保障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构建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及调查问卷概述 本研究共选取15个单位,其中中央级农业科研院所11家,省级农业科研院所4家,研究领域涉及农作物、粮油作物、农业机械、兽医兽药、农业信息、环境保护以及基因遗传等,选取样本单位时充分考虑了地域分布。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68份,回收率为94.67%,其中有效问卷为557份,占回收问卷的98.06%。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笔者设置了物质激励、人才培训现状、人才工作状况认知、人才考核制度、人才评价政策认知情况等调查项目,在每个项目之下又设定了若干问题,各个问题中的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满意度依次统计赋值为5、4、3、2、1。不同人群对某项内容的满意度为此类人群的此种需求满意度所选答案的平均值,以此来对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人才就人才激励的共性问题进行调查[2]。对于回收问卷中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个体特征要素的初步数据统计分析详见表1至表4。对于个体特征要素进行初步统计分析有助于归纳出总体样本情况规律的个体因素特征。首先,对样本数据情况进行性别特征的统计分析(表1)。通过统计可以发现,总体样本中男性所占比例远高于女性,约是女性占比的2倍。其次,不同学历特征的统计结果详见表2。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受访对象的学历是硕士

农业生物资源消长状况与保护路径探讨【论文】

农业生物资源消长状况与保护路径探讨 云南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从上述情况可看出,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依然十分丰富,其中地方品种的多样性高于培育品种,该地区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别是地方品种多样性仍然保留至今。经调查得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如生态条件的影响,交通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小宗作物、畜禽的育种力量薄弱等的影响,但是少数民族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调查得知有的少数民族十分喜欢糯性食物,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等都要用糯性米做民族食品,如泼水粑粑、麻脆粑粑、五色米饭等。而且,傣族等多居住于热区,习惯早出晚归干农活儿,经常在山上吃饭,经常是一片芭蕉叶包上一团糯米饭和一些酸辣菜。糯米饭因为便携、耐饿,而且冷后不变硬、不回生,成为傣族最好的劳作午餐。而新平县彝族每年糯谷丰收后,在7月半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做炒糯米花。据说在炒制糯谷过程中,当糯谷受热爆裂发出的劈啪声,有如打仗时的枪炮声,会把妖魔鬼怪驱赶走,祈求一

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同时,爆米花也是过节时小孩子喜爱吃的零食。正是因为这些民族传统习俗,使得糯稻、糯玉米、糯谷子等糯性地方品种在少数民族中保留种植下来。如系统调查收集到的稻类和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中,糯性资源所占的比例很大。本次调查的10个少数民族中糯稻和糯玉米的分布情况,其中哈尼族、傣族、彝族、佤族、景颇族对于糯性资源占有数量较大。哈尼族糯稻最多,达到46份;彝族的糯玉米最多,达到30份;傣族的糯性资源所占比例最大,糯稻和糯玉米均占到该民族所调查收集稻和玉米资源的近70%。 云南省各族居民普遍喜食米线、米干(卷粉)、饵块等,因此,适宜制作成米线、饵块的韧性好、米质硬的粳稻品种被普遍种植。傈僳族的“红根细”(又名老鼠牙)(2008534145,为采集号,下同)米粒硬、食味好,傈僳人用来做凉粉、米线。“细芽谷”是拉祜族地区种植的地方老品种,生长期长,耐贫瘠,因其米质好、味香,专做优质米凉粉和米线筋骨好而被保留。佤族的“黄砂”(2008532434)有适应性广,耐旱耐瘠性强,抽穗后灌浆速度快,子粒饱满度好的特点。米粒成浆后韧性强,不易碎断,是佤族群众用来做凉粉、米干的主要栽培品种。“矮粳饭谷”(2008534091)是景颇人做凉粉、米线专用品种,抗病虫害,耐寒,米粒色泽好,米质硬。彝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今年工作目标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 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 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6、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创科技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等形式,发展现代种养殖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河 蟹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普及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7、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联动科技示范户,培养技术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 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中 的带动作用。

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分析研究

文章编号:1001-8611(2019)05-0036-04 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分析研究 谷佳林1 梁丽娜1 赵同科1 耿冬梅2杜连凤1邹国元1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97;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处 北京 100097) 摘要:近年来,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和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分析了应用型农业科研 院所的定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有利于科研与服务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为服务区域农业,提升科研成果水平和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全面引入质量管理的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以期使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更好地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及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关键词: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科技服务;区域农业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f Applie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Gu Jialin 1Liang L i′na 1Zhao Tongke 1Geng Dongmei 2Du Lianfeng 1Zou Guoyuan 1 (1.Institute of Plant Nutrition and Resources,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100097;2.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100097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 work of applie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has made some progress,but there are also some shortcomings.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orientation,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applied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beneficial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of applie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be guided by market demand,designated as serving regional agriculture,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an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while introduc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an all-round way.This will make the applied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better adapt to the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Applied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Regional agriculture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49/https://www.360docs.net/doc/c318428113.html,KI.ISSN1001-8611.2019.05.009 收稿日期:2019-08-13 作者简介:谷佳林(1979-),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农业环境研究,新型肥料研发。 邹国元为本文通讯作者。 第38卷第5期2019年10月农业科技管理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8,No.5Oct,20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为应用型农业研究院所的定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也赋予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两大基本职能,农业科研管理伴随着农业科学研究的开展而产生,伴随着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并且随着农业科研的深入而不断细化、完善[1-2]。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4]。 1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位 基础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 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它是基础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对基础研究的发展和深化[5]。我国多数省或直辖市级农科院的研究所都属于基础应用型科研单位,肩负着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应用的双重职责。对于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来说,科研是根本也是服务农业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对实用技术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应用研究在农业科研院所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应用型农业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 【法规类别】农业科技与农机 【发布部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 新台阶的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2012年,是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业农村发展“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按照“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在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新突破。 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增强科技兴农基础保障 (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农业科技创新要把保供给促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着力突破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在良种培育、地力提升、作物丰产、优质安全、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工储运、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绿色防控、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支持农业高等学校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展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试点。加强市(州)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校、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增强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农业企业创办科技研发机构。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三)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强化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川种”优势。建立优势种质资源和种业生产保护区(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