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_翁立

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_翁立
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_翁立

056

个意义上说,“活着”的少女楚楚所受到的伤害,甚至比战场上那些倒在枪弹下的士兵要更甚得多。影片的残酷同样表现在罗小蛮的这条故事线中,一个少年,因为仇恨,与本不应该遭到生命威胁的战俘一起同归于尽。一个年少的生命就这样在本不该消失的地方和时间消失了。创作者正是以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通过两个中国少年的遭遇,来引起人们对于那场已经过去了的战争的思考。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战争片在总体格局上基本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走向。首先,革命军事历史题材仍然表现相当活跃,《张思德》、《太行山上》、《我的长征》、《革命到底》是其中的代表。尤其是《张思德》,这部源于“《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的纪念之作,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其创作观念、方式和态度,均值得以后因同样原因进行命题创作的电影创作者和制片机构借鉴。其次,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电影产业的提出,战争片继续成为投资者和创作者青睐的片种之一,《紫日》、《血性山谷》、《平原枪声》、《冲出亚马逊》、《集结号》、《南京!南京!》等影片,就是部分机构和创作者努力探索的结果。尤其是《集结号》的成功,不仅显示了战争片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电影的广阔前景,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中国电影在由事业转向产业后,在不得不面对的全球化进程中,得以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第三,进入新世纪后,对战争的反思,

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仍然是中国战争片非常重要的创作趋向。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姜文的《鬼子来了》和陆川的《南京!南京!》,两部影片以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战争中人的心理变化,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当然,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这种对战争的思考,现在已经很少再以个案的方式出现,它更多地是以一种思想、观念甚至创作方式,渗透在前两种战争片之中,成为这两种战争片的价值基础,并促使第一类战争片向第二类战争片靠拢,或者(最终)融合。实际上,经过60年的发展,新中国战争片在银幕硝烟的背后,其创作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对战争内涵的思考几乎已经触及到每一部战争片,并成为战争片创作的一种共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一部优秀的战争片,不会对战争的本质、战争与个体的关系、战争中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关注和思考。所以,我们从新世纪出品的各类战争片中,如《紫日》、《血性山谷》、《我的长征》、《革命到底》、《集结号》、《南京!南京!》等,都能或多或少地发现这种关注和思考的存在。这是一种潮流和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它关乎着一部战争片的品质和境界,是战争片创作的价值基础,也是最终引起观众共鸣的价值基础。

(皇甫宜川,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00082)

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取得的43.41亿元(不含农村市场)的票房佳绩较2007年增长30.48%(增幅为

全球之首)

,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更是首次跻身全球市场前十强之列。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作为电影产业链之腰的中国电影发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中,中国电影发行业也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计划走向市场,经历着深刻的变迁与蜕变。1993、1994、2002、

2003年和2005年……这些在中国电影发行体制改革进程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年头,更是一路见证着中国电影发行业改革变迁中的艰辛、曲折与反复。而在建国60年之际,分析和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电影发行主体和发行体制之变迁,无疑可以更加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电影发行业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电影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电影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

文 翁立/Text/Weng Li

提要:从新中国建立到2009年这60年来,中国电影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连接电影制作和放映两大环节的电影发行业也日渐成熟,在经历了打破“统购包销”、引入进口分账大片、推行电影院线制、吸引多种资本主体、迎来数字发行新时代等这一系列发展变迁后,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之势。虽然在我国电影发行市场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并正在出现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发行市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可能。关键词:电影发行 变迁 启示

The Change of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Film since 1949

沿袭“统购包销” 中国电影市场举步维艰

我国电影业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从各方面全面模仿“苏联模式”,而电影发行环节自然也不会例外。具体来说,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都在沿袭着一种“统购统销”+“层级发行”的发行模式,即大小制片厂生产的影片都一次性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公司)买断,且价格固定不变。然后再由中影公司分别按照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家电影院。

一部影片制作完成、通过审查、被中影公司一次性买断发行权后,就与片方断绝了一切经济上的联系,由影片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在制片与发行(放映)方之间形成了倒挂现象。以1991年为例,当年全国票房收人23.6亿元,但是全国制片总收入仅为1.79亿元。

影片由中影公司按照行政区域向下层层发行,在横向上几乎没有交集,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树状管理型模式结构,严重阻碍了中国电影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这种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具有高度计划性、强烈行政事业色彩的影片发行模式,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对立矛盾,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状态。

出台“3号文件”电影发行奏响改革进行曲

1993年1月5日,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终于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即业内通常所称的“3号文件”,该文件的出现改变了在我国沿袭了四十余年的由中影公司定额(1992年是每部影片100万元左右的预付发行权费)收购所有国产故事片,再统一按照中影公司—>省级发行公司—>地市级发行公司—>县级发行公司四级垂直发行的电影发行渠道形态,改由电影制片厂自办发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影片直接销售给各省级发行公司,通过省级发行公司向下发行。而中影公司的身份也由发行商变化为供片商(但是外国影片的进口和发行仍由中影公司独家经营),并代行全国放映网的行政管理职能。

“3号文件”的出台,改变了中影公司一家独大的市场现象,但是随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因为在当时中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各自内部都只有一条发行网络,各级公司间有着明确的上下级管理体系,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某一个省份,就必须跟该省的省级发行公司谈,谈妥后再由其向下发行。这就意味着,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整个中国大陆市场就需要制片公司背着拷贝走遍全国,跟所有大陆内的31家省公司洽谈发行业务。可见,虽然“3号文件”明确取消了国产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等非市场化机制,但是按行政区域层层发行的链条仍然存在,只不过发行的枢纽由中

影公司变成了全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级公司。巨大的发行成本消耗和各省地方的进入壁垒问题成为了离开中影公司“怀抱”的制片公司需要独立面对和处理的最头疼问题。

正是看到了“3号文件”出台后与市场的错位之处,不久政府又出台了专门旨在打破省级区域发行垄断的“348号文件”,规定除了西藏、青海、新疆等少数不发达地区外,各制片厂可以向其他各省内部各级电影发行机构发行影片,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1993—2002年)电影发行渠道的新型模式。很明显,这种发行渠道模式的建立意在促成多级竞争,培育健康正常的市场,而其从理论上讲是具有一定先进性、完全可行的,但由于当时存在于我国电影市场中的一些特殊原因,最终却只是一厢情愿,成了一纸空文。在这一点上当时著名的“江苏突破”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几次改革有其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随着“3号文件”的出台,针对国内电影市场形势的变化和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国家广电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又一次次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与改革,终究是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吹响了电影发行业的改革进行曲。

引入进口大片 确立分账发行新模式

在1994年以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策环境、外汇额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进口影片业务一直都是由中影公司统一采用以低价买断外国影片(所购入的影片多是国外一些小公司低成本制作的三四流影片或很旧的老片子)发行权的方式维持着基本运作。在这种运作模式下,由于不能与国外电影制片公司实行分账发行,使得我国国内观众在当时根本无缘观看到世界上最新的优秀影片。

直到1994年,一方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为了改变上述这种现状,满足改革开放后人们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电影文化的新需求;另一方面,自1993年随着电影发行机制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影公司的业务结构发生了重要变革。中影公司不再对国产影片进行统购包销,其工作重心开始以进口影片为主,于是中影公司在继续以买断方式进口外国影片的同时,开始积极探寻进口影片的新型输入方式。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中影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9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正式提出:中影公司每年可以以分账方式进口发行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这就是后来被新闻媒体和广大观众所俗称的“十部大片”。1994年11月11日,由中影公司组织分账发行的首部进口影片《亡命天涯》首轮上映就取得了1300万元的票房佳绩。之后,于1995年的春节贺岁档推出的《红番区》放映后,票房更是直破一亿元。

自此之后,中影公司在把握国内实际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实力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通行的电影发行

057 REWRITING THE CHINESE FILM HISTORY 重写电影史

058

方式,全面担负起了与外商洽谈、选片、签约,统计上报影片票房,开展影片宣传和版权维护,监督管理各地分账影片放映的工作,正式开始以票房收入分账的方式发行此类影片。至此,进口大片的分账发行模式正式建立起来,并逐渐成为日后影片发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随着进口分账大片发行渠道的搭建完成,自然也就引入了好莱坞电影所惯用的分账制,即中影公司与海外片商和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按照约定比例实行电影票房的分账发行。具体来说就是中影公司和海外片商占有净票房收入(即从总票房中先后扣除5%电影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之后的票房收入)的46%,省级电影公司和影院占54%,而在这54%中,影院一般可以占到45%—50%左右。另外,当时所有的影片拷贝制作费和发行宣传费均由片方负责。可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电影市场真正步入了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让中国电影人喜忧参半的“大片时代”。

接下来,在经历了七年漫长的“十部大片”时代之后,我国进口影片的发行领域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情况。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并承诺“进口影片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电影将采用分账制”。自此,中影公司每年的进口发行影片数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在每年众多的进口影片候选片目中,中影公司会依照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部分符合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影片递交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批,然后再就获批后的影片与片商进行进一步协商接洽,最终确定所采用的影片发行方式,即分账发行或买断发行,继而再转向各个省级电影公司或影院发行。

而后,随着2002年院线制改革的进行,我国进口影片的发行渠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院线公司逐渐取代了原来省级电影公司的地位,同时影片的分账比例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是无论是2001年底的进口影片数量上的增多还是2002年院线制的实施,中影公司对进口影片发行独家经营的局面一直都未改变。直到2003年,为了在进口影片发行渠道中加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进口影片发行渠道的建设,在国家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正式成立,并且开始与中影公司共同完成每年数十部进口影片(包括进口分账大片以及批片)的发行工作,我国进口影片发行主体发生了重大改变。至今为止,“中影”、“华夏”仍然是我国国内仅有的两家具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公司。每年两家公司都以联合发行或单独发行的方式共同完成进口影片的发行工作。可以说,在我国目前的进口影片的发行渠道中,“中影”、“华夏”两家发行公司的共存的确给我国电影市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两家公司在影片营销宣传、创意推广以及为院线和影院服务等方面都形成了良性竞争态势。相信,随着两家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进口影片的发行渠道建设将会日益成熟、完善,我国电影市场营销发行运作模式也将加速与国际电影市场实现接轨。

推行电影院线制 电影发行驶入产业发展快车道

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电影改革的意见,电影院线制建设被提上议程。同年12月18日出台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鼓励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用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强行规定实施院线制的时间表:“凡是在2002年6月1日之前没有形成院线的地方,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经批准的地区除外)。2002年10月1日之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要率先组建两条院线,否则将停止向其供应进口分账影片。院线所属影院的改建,可优先受影院改建贷款贴息优惠政策。”

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2002年6月1日,院线制开始运作。到了2004年院线制初步完成,全国已建成院线36条;而经过2005年全国院线的频频并购和重组,到年底,全国共组建院线36条,总计影院约1300座,银幕约3000块。截止到2008年底时,全国主流院线进一步发展整合为34条(其中跨省院线25条,省内院线9条),全国各主流院线已经拥有影院1545家,银幕4097块。随着院线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影院不断增加,银幕数不断扩大,电影终端市场日渐成熟,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电影市场已经初现端倪,成为了近年来票房佳绩创造的有力推手。

而正是伴随着院线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往国内电影市场在地域间的条块分割与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区域内发行业务的良性竞争正式展开,影片发行环节被有效减少,运营和影片交易成本得以降低,我国电影发行业的基本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与世界接轨的新型电影发行机制,推动着我国电影发行业驶入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推广数字电影 电影发行步入数字科技新时代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业也经历着一次次重大变革。而今,全球电影业又迎来了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数字电影时代全面展开。数字电影作为新时代的高端科技产物,为电影发行空间的拓展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传统的胶片电影发行相比,数字电影发行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转而以数字文件形式通过光盘、硬盘或通过网络、卫星或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不仅为电影发行商降低了发行成本,进而推动了票价的降低,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数字电影发行还增加了发行的灵活性和

适应性,发行方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数字拷贝的数量,更灵活地安排发行计划。此外,数字电影发行还完善丰富了电影的发行渠道,数字电影既可以进入高档数字影院放映,又可以下到乡镇和社区等二级市场、农村市场的中低档数字影厅放映,还可以在音像、网络等领域播放,为电影发行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3年12月,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中影集团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全国大陆地区的所有数字影片的发行工作,其宗旨是落实国家数字电影规划的实施,提高数字电影市场经营运作和协调能力,吸引外来资本共同开发中国数字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发行业正式步入了数字化新时代。而在后来的六年中,伴随着时代金典、华夏星火、广东大地、世纪东方等一系列各级数字电影发行公司和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成立,我国数字电影发行的新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截止到2008年底,数字电影已经成为了我国电影发行业中不可被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2008年,在我国主流城市市场发行的数字影片达到86部,票房收入6.93亿元,占当年全国主流城市市场票房收入(38.84亿元)的17.84%。其中,2008年的2部3D数字电影《地心历险记》和《闪电狗》,更是分别取得了5949万元和4400万元的票房佳绩(数据截止到2009年2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电影发行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虽然目前在数字电影普及和数字电影发行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数字电影发展的相关政策,数字电影发行将成为推动我国电影发行机制改革、促进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随着数字时代、3G时代的来临,除了传统的影院发行渠道以外,电影的网络发行、手机发行等多媒体发行模式也应运而生,各种新型媒介发行的盈利模式也正在确立,这些新渠道发行的开拓者正在为中国未来的“大电影”产业发展进行着有益的尝试。随着新的发行渠道的不断出现,会使更多原本无缘进入影院的国产影片获得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而同时,我国电影发行体系也正在逐渐与好莱坞成熟的“序列化发行模式”相比肩。在这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电影发行业已经步入了世界电影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国有、民营和港资 中国电影发行业百花齐放

1996、2003年和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发行史上,对于电影发行主体变革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个重要年头。

1996年,随着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行业法律效应的《电影管理条例》的出台,非公有资本正式获准介人我国电影发行环节,但不具备一级发行资格,必须要与拥有发行许可证的国有资本合作,以代理发行的面目获得合法的发行地位,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3年6月。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后来做大的民营企业如“华谊”、“新画面”等公司已经瞅准时机逐步介人到电影发行之中。在这一阶段的电影发行市场中,市场力量与计划势力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共存,而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民营资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发展壮大自己,为数年后做大做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资本。

2000—2003年,是我国民营电影发行公司实力得到实质性壮大,并正式走向成熟的时期,这种成熟不仅体现在他们已然成为国产片发行的重要力量,同时还体现在他们通过成功的市场运作和较高的影片票房,这些客观事实为自己的存在争取到了来自政策面的身份认证与认同——这些民营电影发行公司终于在历经数年的磨练后,在经济和管理体制上确立了其正式的电影发行主体地位。

以北京“保利博纳”为例,这个1998年进入电影发行的民企,2001年依靠发行《我的兄弟姐妹》(取得2000万元票房)掘得第一桶金,在2002年被电影局选中成为改革试点企业,当年签约代理发行了《和你在一起》、《寻枪》、《天脉传奇》等14部影片,取得了8000万元的票房收入,仅次于《英雄》的投资方之一、国内发行方“新画面”公司取得的1亿元票房。当年度全国票房9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占到50%以上,而民营电影公司发行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超过4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在中影公司仍然独家经营进口大片发行的情况下,民营发行企业已经壮大了国产影片的发行业务。在这种良好的态势下,2003年3月,电影局规定国产影片的发行领域,对国内的所有各类资本开放,只要够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金,有过代理发行三部国产影片(或者一部电影局推荐的国产片)的经验,就可以向电影局申请全国影片发行许可证,同年6月,“保利博纳”、“新画面”等七家民营企业终于首批获得直接发行资格,摘掉了“代理”的帽子,正式自主做起了发行。至此,非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并立于中国电影发行市场之中,中国电影市场的发行主体出现了第一次变革。

而后,在2005年,随着CEPA在我国内地得到进一步深入以后,香港电影发行公司也开始在我国内地的电影发行市场中崭露头角。截止到2008年底,香港安乐发行公司(2007年成功发行影片《色·戒》和《不能说的秘密》)、香港银都(在2008年成功发行影片《桃花运》)、香港骄阳和具有港资背景的上海思远发行的国产影片都在年度国产影片的票房排行榜上位于不俗的位置。

仅以2007年的中国电影发行市场为例(参见图1—1),在当年的年度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中,由民营发行公司参与发行的影片达到8部之多,而有港资参与发行的影片也有2部。

059 REWRITING THE CHINESE FILM HISTORY 重写电影史

060

1—1 2007年度票房前十位国产影片发行公司一览表(票房统计截止到2007年12至此,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港资在我国电影发行市场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发行人对市场和观众的不断了解和分析,我国电影档期意识逐渐成熟,影片营销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联合发行、区域轮动、以点带面等多种发行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使得一部部各类国产影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如《暖春》的区域轮动发行、《南京》的以点带面发行、《画皮》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联合发行等)。而就在肯定中国电影发行业获得的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意识到危机。

一方面,对于电影发行公司而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影发行公司作为连接制片和放映的“中腰”,并不具备像制片或放映那么明显的专业化优势。一方面,发行公司不具有影片版权和片库存量优势;另一方面,又缺乏影院等终端实体资本,很难独善其身地谋求发展。所以,对于电影发行公司来说,它如果想要求得更长远、稳定的发展,就需要选择要么靠向上游的制片环节,要么选择渗透到下游的影院环节,即采用前向或后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为发行公司创造崭新的发展机会。

例如,当电影发行公司选择进入上游制片业,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相依托,形成一体化的电影制片发行体系时,不仅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基本影片供应保证,保持发行公司可以维持正常的市场运作,降低市场竞争风险。而且,可以在影片拍摄的前期阶段就参与到影片的营销活动中去,更加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和完成影片的整合式营销,为影片获得票房成功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发行公司在参与投资和制片以后,还可以分享到相应的片方利润,增加公司的利润空间,可谓是一举多得。同样,当电影发行公司渗透到下游影院环节后,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自有影院而直接掌握市场终端,这样既有利于有效监督影院营销宣传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另

一方面,在发行公司利润中又可以多增加自有影院票

房收入这一块的利润,提高自己的公司收益。

总之,对于电影发行公司来说,若想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求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绝不能止步不前,必须要开始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延伸,与制作、放映形成联结,实现垂直一体化,才可能使发行公司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目前,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和一定资金实力的电影发行公司,如“中影”、“保利博纳”等,都已经率先主动地向制片和放映环节靠拢,着手实现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其中,“保利博纳”可以说是走在了民营发行公司垂直整合的最前列,首先,它向投资和制片领域延伸,经过近三年的投资,累积了60部电影的片库资源;其次,向影院建设和艺人经纪延伸,在2007年兴建影院的基础上,2008年又与英皇和成龙成立了博纳英龙演艺有限公司,签约了一批艺人,大力进军艺人经纪领域。

此外,对于一些不具备条件成为市场领导者和挑战者的小型电影发行公司而言,如何在今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其实仿效好莱坞“特色发行”的成功模式,专攻特色影片发行也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小型电影发行公司创业初期的发展策略。

而另一方面,对于电影院线公司而言,虽然电影院线制在我国从无到有,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在这几年中,院线制的改革和发展的确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院线数量过多,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旗下影院产权分散,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联结;院线市场开发不完全,浪费了大量可利用空间;院线之间的差异性不明,观众可选择性小;院线资产规模偏小,投资主体仍旧单一,吸引社会和海外资金能力有限,以及院线公司内部严重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和标准化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电影院线公司的长足发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进一步深化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依法经营的电影市场环境。具体来说,在未来的院线发展过程中,电影院线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造:

第一,加强院线的“品牌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影院线公司的整合,鼓励电影院线公司以资产为纽带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品牌、统一供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院线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并将“品牌建设”视为院线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力求靠自己的“品牌”吸引力吸引各方面投资,进入到“输出品牌、输出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二,鼓励院线之间的公平竞争,并大力发展院线间的差异化竞争。力争做到影片类别差异化、院线服务和院线形象差异化,以求可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三,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各种资本参与影院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参股、控股或独资

061

REWRITING THE CHINESE FILM HISTORY 重写电影史

在新中国电影发展的初期,动画片相对于其他片种,基础薄弱。1949年以前的二十余年里,万氏兄弟、钱家骏等人,包括“东影”美术片组最初的动画片创作是实验性、片段化的,仅仅完成了中国人对发源于国外的卡通片的模仿和尝试,实现了“从无到有”。中国动画片的艺术形态、文化品格、创作流程、成熟的产业模式以及完整的人才配置还无从谈起。但是在新中国电影界,动画片却是成长最快、成绩最突出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的动画作品依靠鲜明的民族风格、多样化的美术风格、动画材质的成功探索,以及由之而产生的许许多多优秀作品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学派”。

近二十年来,动画片又面临重重危机,投入巨大,收效平平。不少有识之士都对中国动画的经验教训进行过总结,一谈到产业的困境,必然要涉及体制沿革、经济基础、历史流弊、思想桎梏、文化差别等原因,然而很多问题不能一时全部解决,资金、人才、原创力、管理、技术、文化市场等等产业链中的种种因素互相扭结、制约和影响,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解放,我们的落后首先是观念上的落后。这些年来产业困境促动国内学者对于

中国动画60年“观念系统”浅议

文 李镇/Text/Li Zhen

提要:我们自认为熟知的一些观念,影响和决定了60年来中国动画的艺术形态,本文通过对这些观念之来源和内涵的剖析,试图解开造成中国动画当下困境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关键词:动画 美术片 民族化 教育性 喜剧风格 动漫动画的本体属性研究,并且小有气候,例如张松林的《美术电影艺术规律的探索》、聂欣如的《没有孩子的妈妈——美术电影本体论思索》、楚汉的《动画作为一种语言——从叙事工具到动画语言的转化》、屈立丰的《非真实影像性:作为“动画性”的考察》、盘剑的《论动漫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语言与表达》、段运冬的《向本体逼近:动画艺术品格探析》、李涛的《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与传播》等。

与依靠摄影术的普通电影不同,动画的可视部分虽然也需要照相术的辅助,但它以美术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每一帧画面都是艺术家内在现实的写照,画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可能有随机的成分,而完全是创作者观念的反映;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国动画的一些特殊属性。中国动画在吸收了外来的成功经验之后,曾经发展出了一套适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动画观念和与之匹配的创作方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观念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在外来的动画冲击下溃不成军,国产动画观念的问题便显现出来。中国动画人的“观念系统”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回首这60年的一波三折,动画界一些耳熟能详的“关键词”便浮现出来,

On Concept of Chinese Animation since 1949

组建院线,加大新建现代化的多功能多厅影院的力度,加快影院建设的步伐,促进电影市场发展。

第四,注意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各细分市场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提供主旋律影片、艺术影片、“华语商业大片”、进口影片,实施供片文化层次的合理分流,并重点培育和发展艺术影片的“小众”院线,以促进电影生态环境的文化良性平衡发展。

第五,加大对二级市场的开拓能力,让各院线更主动地去关注那些市场活力相对较弱的地区,为院线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带动全国电影市场的整体发展。

总之,在看到我国院线制发展所获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目前我国电影院线制改革的障碍和发展的瓶颈,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院线制运行模式和先进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

国实际国情,进一步扩大院线经营规模,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建设合理的电影发行渠道,实现我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昌盛。

结语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政治经济持续繁荣,电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中国电影发行业也在深刻变革的不断洗礼中,随着时代前进的轨迹,逐渐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尽管其中还有一些尚未成熟或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发展势头却不可小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电影发行体制的不断健全、发行市场的不断成熟,中国电影将和中国经济一样,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更强有力的身姿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翁立,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100088)

在新中国60多年的电影历史上

在新中国60多年的电影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电影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并在时间的流逝中积淀为具有永恒魅力的经典。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生产主要集中于上海,电影发行主要依赖上海和南洋,电影观众则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小市民阶层。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性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合力的推动下形成了与其它任何电影形态都不一样的新中国电影范式。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体制下形成了独特的“工农兵电影流派”,并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其主旋律,最终完成了“英雄神话” 在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大量工农兵形象以主人翁的姿态走上了银幕,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一个划时代的特色。“十七年”电影无论是解放叙事(如《白毛女》、《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英雄叙事(如《南征北战》、《董存瑞》、《上甘岭》、《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烈火中永生》),革命历史叙事(如《林则徐》、《甲午风云》),还是新生活叙事(如《今天我休息》、《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民族叙事(如《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阿诗玛》)等,都充满了自信、向上、乐观的精神,洋溢着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最具光彩和感染力的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这些充满着性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力量的英雄形象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精神理想和价值追求,培养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英雄主义情结。这些英雄形象不仅是属于个人的,更是属于时代,属于集体,属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所蕴含的主流价值、核心价值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在艺术表现方面,这些作品都注重情节的丰富性、多样性,注重民族文化叙事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建构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流行的电影。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以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塑造了一种难以复制的乐观的、向上的社会生活氛围,培养出了“50年代”和“知青”一代人的英雄崇拜情怀和情结。这一时代氛围感染了他们,成为他们不可磨灭的终生记忆。“十七年的电影的主流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健康的情趣,迥异于那种游离于历史潮流之外、热衷于琐亵情欲和迎合庸俗趣味的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为移风易俗,把人民培养成为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健康审美趣味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挥了强大威力。” 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下,不少作品关注现实人生,对社会生活、民族传统进行文化观照和反思,具备了一种史诗品格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发展时期。老中青艺术家都焕发出了空前的创作热情和激情,同台献艺,创作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佳作如《小花》、《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城南旧事》、《少林寺》、《牧马人》、《人生》、《孙中山》、《芙蓉镇》等。不少作品体现了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内涵,其代表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电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电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新媒体电影已经成为当今网络时代重要文化形态之一。新媒体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创作中草根与精 英的界限,为众多电影爱好者涉足影视艺术圈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同时,新媒体电影也契合了移动互联技 术带来的自媒体传播时代的变革,在新媒体环境之下,观众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 分享电影。 一、新媒体电影的“微”特征 新媒体电影是新形式的电影,是带有明显电影特征的视频短片,具备传统电影的基本要素:明确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的逻辑结构。2010年的凯迪拉克广告短片《一触即发》被认为是中国的首部新媒体电影,而较早些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被视为新媒体电影的雏形。后者模仿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无极》,通过剪辑拼凑与制作,对电影中的元素进行颠覆性的解构与重现,“恶搞”性的表现方式背离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审美需求,与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电影”存在差距。 新媒体电影的“微”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微时长,微周期,微规模,微平台。对比传统电影,新媒体电影的时间通常较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在有限的时间裡,故事的主题直接明确,人物清楚,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微周期指一部新媒体电影的构思、拍摄、剪辑、发布以及推广的周期较短﹔微规模指的是其制作规模小,投资成本低,相较于传统电影更易让普通大众参与其中﹔微平台是指,与传统电影的大银幕相比,新媒体电影的播放平台主要是手机、iPad等微型终端。 二、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电影的“四微”特征,使得新媒体电影的制作简单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也使得新媒体电影的发展能够与新媒体环境实现高度的契合,充分享受新媒体时代为其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为新媒体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1、广阔的网络播放平台。国内互联网上的主要视频网站都有自己的新媒体电影频道,并陆续推出原创新媒体电影项目,其中的“优酷原创”更是在2010年以“11度青春”电影行动掀起了一轮新媒体电影狂潮。这些视频网站不仅为优秀的新媒体电影作品提供了广播的播放平台,也让观众在收看新媒体电影时有了更多选择。 2、便捷的移动播放工具。传统电影的播放渠道相对单一,而不断更新换代的新媒体设备,则打破了电影播放的时空界限,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收看新媒体电影。 3、病毒式的传播与扩散。新媒体环境下的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在SNS平台上发布消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日程。新媒体电影借助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一系列SNS平台,以超链接的方式转发与分享,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同时制造热门#话题#,吸引更多人的参与。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能够实现病毒式的扩散,最终实现信息的无限传播。 (二)新媒体的受众特点为新媒体电影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20—29 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佔比最大,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了较高水平, 新媒体的受众主体也是这个年龄段的高学历人群。80后、90后群体是新媒体电影的主要受众,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最新设备,追求新鲜感,喜欢享受最新的娱乐方式,快餐文化正合他们的胃口。 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越来越反感被动收看传统观影模式,新媒体的移动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自主选择性等特点更加符合他们的要求。80后、90后的年轻人,面临著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日趋繁重的工作压力,渴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简短、活泼、轻鬆诙谐的新媒体电影正好满足了受众的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奉献一场视觉和心灵的享受。除此之外,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新媒体电影有著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为时下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抒发情绪的通道,他们可以不受拘束、随时随地地参与讨论,发表观点,满足情感与精神上的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营销需要新媒体电影 随著新媒体环境的日渐成熟,传统媒介上的广告投放已经无法满足广告商的需求,“填鸭式”的诉求方式更是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新媒体电影以其特有的电影叙事和情感诉求,得到了广告界的追捧与宠爱,成为炙手可热的广告营销模式。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关于中国电影的100个第一

1.xx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 1896年8月11日,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 2.第一位放映电影的xx人是xxxx。 3.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 4.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是由西班牙人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建造的“虹口大戏院”。 5.中国第一个影片公司是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片公司。 6.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片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导的《难夫难妻》。 7.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庄子试妻》(1913年)。 8.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是严姗姗,她在《庄子试妻》中饰使女。 9.xx电影史上第一位导演是xx。 10.中国第一部风光片是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西湖风景》。 11.第一个由中国人投资建设的电影制片机构是1917年在上海设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2.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0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的《阎瑞生》。 13.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影戏杂志》,陆洁、顾肯夫主办。 14.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是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 15.中国第一次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清虚梦》(1922年,商务印书馆摄制)。 16.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是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

17.中国第一本电影理论专著是《影戏学》(1924年由徐卓呆译著)。 18.中国第一部童话片是1925年民新公司出品的《飞行鞋》。 19.中国第一次公映美国有声电影《飞行将军》是1929年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 20.中国第一部正式发表的电影剧本是《申屠氏》,洪琛1925年创作。 21.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编剧是濮舜卿,1925年创作《爱神的玩偶》。 22.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1925年自导自演《孤雏悲声》。 23.中国第一部系列影片是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18集)。 24.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制作的《大闹画室》。 25.中国第一支电影歌曲是《野草闲花》(1930年)中的“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2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被选为电影皇后的影星是蝴蝶。 27.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1931年);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是《歌场春色》(1931年);第一部配音歌 唱的有声片是《野草闲花》(1930年);第一部正规有声片是1934年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 28.中国第一部部分彩色影片是《啼笑因缘》(1932年)。 29.中国第一部在片上发音的电影音乐是《母性之光》(1932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田汉编剧,聂耳作曲)。 30.中国第一部有声戏曲纪录片是天一公司录音的《四郎探母》(1933年)。

网络大电影新媒体营销发行合同

网络大电影新媒体营销发行合同 甲方:宁夏布谷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联系人电子邮箱: 乙方:北京麦基影业传媒有限公司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联系人电子邮箱: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针对影片《》网络发行及营销推广一事 达成如下协议。本协议中所提及附件《宣传发行策划案》需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7 个工作日后制定完成并提交甲方同意确认 第一条推广内容及相关要求 1、推广内容甲乙双方针对电影《__ _》网络及运营商发行及网络营销推广乙方为甲方该项目策划制定新媒体网络大电影的发行及整合营销方案。 其中甲方需向乙方提供关于本片的相关花絮、预告、剧照、海报等宣传材料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根据宣传进度及要求提供相应宣传材料,甲方必须保证以上宣传所用材料都为成 品如不符合宣传运营商要求由甲方负责修改、编辑。乙方可以提供协助修改等。但需经过甲方把关、确定 2、针对该项目制定如下发行及营销行为 1.乙方针对影片宣传义务

根据影片《》的发展进度将影片分为周期进行宣传每个周期所需具体天数按照双方协商及影片具体发展进度进行确定宣传及发行所需物料均由甲方提供乙方不 负责进行物料修改、调整等与宣传发行事项无关的工作事宜。具体基本宣传内容如下 1建立影片《》百度百科/搜狗百科具体形式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百科要求 有名人明星的可以通过网络大电影通过几率较低。 2建立影片《》新浪微博 3负责影片新闻稿件的撰写及发布。 4官方微博、微信发布海报、预告、花絮等与影片相关的宣传物料。 5官方微博论坛话题策划及维护。 2.乙方针对影片发行义务 根据影片内容及实际情况甲方所提供影片《》达到所有网站网络大电影评级标准评级标准为视频显示格式为1080P、时长达到60 分钟以上、影片内容不触范网站审核条例。若其中未达到某网站评级此网站该影片便无法发发行的发行版权可按照以下合作形式进行选择,根据甲乙双方进行沟通双方均达成一致后确定影片《》 发行合作形式。合作形式中所涉及到的合作网站及合作期限根据每家网站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如因特殊情况无法进行发行合作需提前通知甲方。具体可选择的发行合作模式如下合作模式一第一阶段全网付费首播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电影行业分析报告 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分析 20xx年全国电影票房达217.69 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票房进入200 亿量级的发展阶段;电影投融资空前活跃,电影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从制作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资本驱动的力量不断显现。 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日渐成为影视资本市场的趋势;而上市公司新片上映前夕,股价出现波动,也是2013 年电影相关资本市场的突出现象。股价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及实际表现形成直接关联,一方面凸显了电影作为特殊的产品,其风险性与市场敏感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影视上市公司仍需要积极与市场互动,促使股民对这些文化创意股票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以改变“一片成败定股价”的尴尬境地。

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内已经出现的一些积极的、结构性的变化,将会促使电影创作和消费格局发生相应变化,促成电影产业整体升级换代。 二、中国电影制片机构市场份额 2013 年,从总票房产出看,中影仍然占据头把交椅,地位从短期内无法撼动。中影2013 年度共有35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26.78 亿元,参与制作影片中有7 部过亿。光线凭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厨戏痞》等“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影片,表现突出,全年共上映影片8 部,共实现票房17.95 亿。华谊兄弟今年共有7 部影片上映,产出票房14.83 亿,风头不如往年强劲。《私人订制》饱受争议,未达到10 亿预期,《大明猩》、《忠烈杨家将》票房惨败。威秀亚洲、文化中国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制作方,单部影片获得12.46 亿元,进入制片机构TOP10。总体上看,2013 年市场份额TOP10 的制片机构名单与2012 年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民营企业市场份额的波动尤为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发展还不成熟和稳定,与市场发展稳定的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三、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

2010中国电影年鉴目录-翻译

2010年中国电影年鉴目录 1、电影界庆祝建国60周年特载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迎接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童刚——电影局局长童刚在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上的总结讲话 新中国电影60年成就及其展望………………………………………………………饶曙光 电影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综述…………………………………………………洪宇 2、电影工作会议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09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在哈尔滨召开 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2009年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电影局召开通气会总结2009年电影工作成绩 全国电影素材工作会在京召开 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3、电影文件选编 电影产业振兴规划 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电影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素材收集工作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贴片广告和映前广告管理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和加强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质量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 4、故事片 2009年国产故事片创作综述…………………………………………………黄治 站在产业的起点上………………………………………………………………张宏森张煜——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谈《建国大业》 《建国大业》导演感言………………………………………………………韩三平黄建新 我们未必把正义写在脸上………………………………………………………高群书 用心做电影细节定成败………………………………………………………王坪 新时代的“铁人”——尹力访谈………………………………………………尹力胡克 《十月围城》的坚守与突围——陈德森访谈…………………………………陈德森罗卡 零下26度——《高考1977》片场手记………………………………………………周显欣( 49 ) 2009年故事片目录(456部) 2009年故事片简介 5、纪录片 奉献精品共庆华诞…………………………………………………………郭本敏 ——中央新影2009年创作巡礼 纪录片《筑梦2008》和《永恒之火》的创作特色…………………………顾筠 表达与肯定……………………………………………………………………郝蕴 ——有感于金鸡奖评委会对《决战太原》的评语 中国,依然要挺住——评优秀纪录片《人民至上》………………………陈光忠 《决战太原》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唐义路 ——评文献纪录电影《决战太原》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电影改编

论新中国初期革命电影对原著的再创造 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2016级 指导老师: 摘要: 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见证共产党带领之下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更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有以《苦菜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以及《小兵张嘎》等在内的诸多作品涌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对于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这些经典的革命小说开始登上大荧幕。可以说,质量高的电影的制作从画面、情景以及背景音乐等诸多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同时,由于电影的特殊性,在情节方面,电影较小说也具有删减与增补等环节。本文对比研究电影与小说在情节、细节、人物塑造、叙事视角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革命电影是如何对原著进行再创造分析。 关键词:革命电影;红色经典;改编;创作分析 A bstract:The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not only witness the difficult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also are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Chinese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hina, there were many classics, including Cauliflower, The Song of Youth, The forest, etc. It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upgrading of people's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 that a batch of revolutionary novels are adapted and become world-famous revolutionary film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film, in terms of plot, the film also has cut and supplement links compared with the novel. This paper,which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nges between film and novel in plot, details, characterization,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so on. Finally, it analyzes how the revolutionary film in the early New China Recreated the original works. Key words:Revolutionary film;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adaptation; creation analysis 品质一流的革命题材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红色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英雄先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回新中国的安宁与繁荣,另外一方面,红色象征着共产党,这个令世界惊艳的政党,借助其先进的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国各族人民带来繁荣富强的生活。这个红色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关于红军的小说就是:“红色经典”,而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是“革命电影”。未来的社会是需要靠媒介与平台传播精神的,影视作品是一种最为普遍、也最能打动人的一种。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以及我国对于文化自信的宣传力度,本文将基于“革命电影对小说的再创造分析”,围绕具体的革命电影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论述。 一、红色经典再创作概述 对于经典的红色电影的改编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不论是电视剧、动漫或是电影,关于革命历史的描述从未停止,笔者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以及文献阅读法将从红色经典的改编情况、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电影整合营销策略分析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 《市场营销实务》期末试卷 (文秘 1301) 考试形式课程论文 考试时间 班级文管 1301 学号100132341 姓名陈镝 成绩

中国电影的营销策略 如今,全球经济 ( 包括娱乐产业 ) 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 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的典范,美国电影在全球电影票房收入中占到80%以上,而对 于拥有 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电影市场拥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有专家指出,不超过 1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6]电影营销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迫切要求,而目前国 内电影市场不容乐观,国产影片大量生产但良莠不齐,加上进口大片对市场的争 夺,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学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使很多国产影片埋没其中, 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回报,更不能开发出非荧幕后续产品使效益最大化。 中国的电影现在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也没有科学的宣传营销策略,没有商品化的 运营模式,娱乐完了也没有附加产品的接轨。外国许多电影的广告,产品醒目地出现在 各大商场,电视,一边宣传电影本身,一边为电影做着营销。本文将对中国电影如何开 拓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营销之路进行分析。 一、中国电影的营销现状 (一)中国电影营销方式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界开始有些摸到影片整合营销门路的发行方操作起各种营销手段 来开始有些发展。主要宣传手段除以往的搞盛大首映式曝炒负面新闻加大各传统媒体的 广告投放力度外,新媒体(户外电视,网络 ) 。流行元素嫁接、利用强势媒体互动等手法 也被越来越多地惜鉴,其中有些是效法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有些则是土法造车但不 论是打西方牌还是东方牌,其营销作用都是相当明显的。[8]中国电影营销主要采用的方 法有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 1.拉式营销 指的是利用电影的强势品牌力,制造市场轰动,让消费者和媒体充满期盼、主动靠近, 如张艺谋《十面埋伏》的演唱会营销策略和《泰坦尼克》主题歌营销法。这种方法 撕开市场的力度大,立竿见影,省时省力,《十面埋伏》数天内票房达到 5000 万人民币, 就是利用从 CCTV《同一首歌》那里学来的演唱会营销法。 2.推式营销 指的是电影品牌力还没有得到认同,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主动把自己的电影推向市 场,绝大部分电影产品采用的就是这种营销传播法。但是如果策划不周、营销不力,很 容易难以立足于市场。 3.联合促销 联合促销是电影营销的一种合作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商家所采用。它可以网聚 消费者的“眼球”,使一个企业或产品的营销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可以帮助产品实现接 触更多消费者的目标,接触到许多传统企业广告无法企及的消费者。 对电影企业来说,联合促销则意味着获得更多额外 ( 免费 ) 的电视与平面广告宣传,以 及出现在全国各个大型超级商店和公共场所的广告机会,扩大了电影本身的广告宣传效果, 增加票房。联合促销确实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有效技法,但是,若运用得不好,一不小心 就可能招来官司,甚至导致市场惨败。《英雄》与多普达,《十面埋伏》与方 [15] 正电脑进行联合促销,实际上是在相互借势,共同造势,共占鳌头,以求双赢。 (二)近年中国电影营销成果 这些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票房比起以前也可以算是有长足发展。青春偶像 片《头文字 D》7200 万票房,武侠片《英雄》 2.5 亿票房,新年档的文艺片《黄金甲》 3 亿,魔幻票房史诗《无极》 1.7 亿票房,还有功夫片《功夫之王》首周突破 8000 万票房。 [10]但是中国电影目前只注重票房,对电影后的娱乐产品、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是少之又 1

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一)

新中国电影发行变迁谈(一) 提要:从新中国建立到2009年这60年来,中国电影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连接电影制作和放映两大环节的电影发行业也日渐成熟,在经历了打破“统购包销”、引入进口分账大片、推行电影院线制、吸引多种资本主体、迎来数字发行新时代等这一系列发展变迁后,中国电影发行市场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之势。虽然在我国电影发行市场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并正在出现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电影发行市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与可能. 关键词:电影发行;变迁;启示 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取得的43.41亿元(不含农村市场)的票房佳绩较2007年增长30.48%(增幅为全球之首),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更是首次跻身全球市场前十强之列。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作为电影产业链之腰的中国电影发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变革中,中国电影发行业也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计划走向市场,经历着深刻的变迁与蜕变。1993、1994、2002、2003年和2005年……这些在中国电影发行体制改革进程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年头,更是一路见证着中国电影发行业改革变迁中的艰辛、曲折与反复。而在建国60年之际,分析和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电影发行主体和发行体制之变迁,无疑可以更加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电影发行业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电影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电影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沿袭“统购包销”中国电影市场举步维艰我国电影业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从各方面全面模仿“苏联模式”,而电影发行环节自然也不会例外。具体来说,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都在沿袭着一种“统购统销”+“层级发行”的发行模式,即大小制片厂生产的影片都一次性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公司)买断,且价格固定不变. 然后再由中影公司分别按照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家电影院. 一部影片制作完成、通过审查、被中影公司一次性买断发行权后,就与片方断绝了一切经济上的联系,由影片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在制片与发行(放映)方之间形成了倒挂现象。以1991年为例,当年全国票房收人23.6亿元,但是全国制片总收入仅为1.79亿元. 影片由中影公司按照行政区域向下层层发行,在横向上几乎没有交集,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树状管理型模式结构,严重阻碍了中国电影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 这种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具有高度计划性、强烈行政事业色彩的影片发行模式,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极大的对立矛盾,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状态. 出台“3号文件”电影发行奏响改革进行曲1993年1月5日,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终于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即业内通常所称的“3号文件”,该文件的出现改变了在我国沿袭了四十余年的由中影公司定额(1992年是每部影片100万元左右的预付发行权费)收购所有国产故事片,再统一按照中影公司—>省级发行公司—>地市级发行公司—>县级发行公司四级垂直发行的电影发行渠道形态,改由电影制片厂自办发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影片直接销售给各省级发行公司,通过省级发行公司向下发行。而中影公司的身份也由发行商变化为供片商(但是外国影片的进口和发行仍由中影公司独家经营),并代行全国放映网的行政管理职能. “3号文件”的出台,改变了中影公司一家独大的市场现象,但是随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因为在当时中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各自内部都只有一条发行网络,各级公司间有着明确的上下级管理体系,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某一个省份,就必须跟该省的省级发行公司谈,谈妥后再由其向下发行。这就意味着,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整个中国大陆市场就需要制片公司背着拷贝走遍全国,跟所有大陆内的31家省公司洽谈发行业务。可见,虽然“3号文件”明

长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

长影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不适应,遇到空前危机,到1997年时,已连续六年亏损,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一些老同志甚至预测:1998年10月长影将寿终正寝。 为了拯救长影,吉林省委、省政府组建了新一届长影领导班子,当1997年11月新班子上任时,长影财务帐上仅有3万元资金,面对的是3000名职工当月工资无钱发放,冬季供暖无钱购煤的残酷现实。许多人愁叹:拍电影找死,不拍电影等死。一些老同志甚至预测:长影在1998年10月将无法存活,寿终正寝。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影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启动了改革,历经八年时间,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国电影业中第一家完成改革。长影从困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拼出了一条"活路"、闯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特色"新路"。一些下属企业由过去的"鸡肋"变成了"蛋鸡",一些职工由过去"闹事"变成了"干事"。长影由改革前连续六年亏损到2011年实现税后净利润6500万元,创长影建厂以来历史新高;影片生产由改革前年产3—5部到2011年年产53部,增长了10倍多;总资产由改革前的2.5亿元到2011年末的20亿元,增长了8倍。 一、电影创作日益繁荣。2008年,长影从实际出发,决定发挥多年来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传统优势,走差异化电影创作之路,立足服务"三农",申请设立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这一设想得到中宣部、广电总局、财政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年7月获得批准,并设立1亿元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四年来,在全国六大区设立六个联络站共征集剧本1300多个,拍摄完成影片130余部,提前一年完成刘云山部长和中宣部交给长影的任务。《云上学堂》、《北极雪》、《斗牛》、《大太阳》、《信义兄弟》等一批优秀影片先后走进院线、走向乡村,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基地运作越来越好,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已真正成为全国性的农村题材影片创作和交流平台。十八大献礼影片《索道医生》正在云南紧张拍摄之中。当前,与团中央合作的"我们村里年轻人"电影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首先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拍摄一部影片。通过一部电影,展现当地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新风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长影在坚持差异化发展之路的同时,抢抓机遇,投拍重大题材影片。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创作一部展示辛亥革命历程的优秀电影作品,是电影人的追求,也是电影人的神圣使命。长影举全集团之力,与各方精诚合作,共同投资1.5亿元拍摄了史诗巨片《辛亥革命》。该片的拍摄被全国政协确定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大活动之一。9月1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亲切接见电影《辛亥革命》主创人员并观看了影片,给予高度评价。10月16日,《辛亥革命》再次作为六中全会三部推荐观看影片之一,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这部影片是中国人自己打造的主流大片,是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精品力作。9月23日全球同步上映后,社会反响非常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票房业绩。先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11年度'走出去'突出贡献奖"、第31届大众百花奖多项提名等荣誉。另由周润发、刘亦菲主演的、投资1.3亿元的商业大片《铜雀台》将于今年9月份全球上映。拟投资1.5亿拍摄的影片《张学良》明年开机。 2012年8月25日,在第11届长春电影节上,《辛亥革命》获得电影节最重要奖项——最佳华语故事片奖,《大太阳》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同时《辛亥革命》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奖,

网络大电影新媒体营销发行合同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网络大电影新媒体营销发行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宁夏布谷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联系人电子邮箱: 乙方:北京麦基影业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联系人电子邮箱: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建就甲方委托乙方针对影片〈〈》网络发行及营销推广一事 珪 达成如下协议。*本协议中所提及附件〈〈宣传发行策划案》需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 日后制定完成并提交甲方同意确认纨 第一条况.推广内容及相关要求 1、推广内容况甲乙双方针对电影〈〈》网络及运营商发行及网络营销推广于老乙方为甲方该项目策划制定新媒体网络大电影的发行及整合营销方案。 其中是甲方需向乙方提供关于本片的相关花絮、预告、剧照、海报等宣传材料是乙方有 权要求甲方根据宣传进度及要求提供相应宣传材料,甲方必须保证以上宣传所用材料都为成 品垣如不符合宣传运营商要求理由甲方负责修改、编辑。35乙方可以提供协助修改等。芝但需经过甲方把关、确定 * - 2、针对该项目制定如下发行及营销行为机 1.乙方针对影片宣传义务况 根据影片〈〈》的发展进度珪将影片分为周期进行宣传珏每个周期所需具体大 数按照双方协商及影片具体发展进度进行确定壬老宣传及发行所需物料均由甲方提供壬专乙

方 不 负责进行物料修改、调整等与宣传发行事项无关的工作事宜。具体基本宣传内容如下况 *1统建立影片〈〈》百度百科艘狗百科;H具体形式依据实际情况而定是百科要求 有名人是明星的可以通过是网络大电影通过几率较低祝。 葛2靴建立影片《》新浪微博 葛3靴负责影片新闻稿件的撰写及发布。 *4统官方微博、微信发布海报、预告、花絮等与影片相关的宣传物料。 官方微博论坛话题策划及维护。 2.乙方针对影片发行义务 根据影片内容及实际情况璃甲方所提供影片〈〈》35达到所有网站网络大电影评 级标准是评级标准为况,视频显示格式为1080P、时长达到60分钟以上、影片内容不触范网站审核条例。若其中未达到某网站评级是此网站该影片便无法发发行貌的发行版权可按照以 下合作形式进行选择,根据甲乙双方进行沟通璃双方均达成一致后是确定影片〈〈》 发行合作形式。合作形式中所涉及到的合作网站及合作期限根据每家网站实际情况进行确 定是如因特殊情况璃无法进行发行合作珪需提前通知甲方。具体可选择的发行合作模式如下 合作模式一M 第一阶段况全网付费首播 合作期限抑3个月---6个月以上合作分成利润兄非独家付费分成 合作网站况十大网站同时发布菖包括爱奇艺PPS网、优酷土豆网、搜狐视频、乐视网、PPTV 聚力、迅雷看看、腾讯视频、360影视、华数TV、1905电影网貌 第二阶段可免费发行 合作期限况2年以上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中国电影发展状态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于全球经济均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均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于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于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于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且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均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均频频出当下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壹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于过去几年里,中国电影播放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城市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众多大型购物中心,而这些也均建了许多多剧场影剧院。为了提高观众的体验效果,这些新建的电影院壹般均配备了现代化的视听放映设施。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多剧场影剧院数目已由2005年的838家增加至2009年的1,509家。电影院和银幕的数目也分别由2005年的1,243和2,668增加至2009年的1687和4723. ——电影产业的市场渗透潜力巨大: 尽管增长迅速,但跟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较成熟的市场比,中国的电影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也主要靠票房拉动,非院线渠道发展仍比较落后。但我们相信这壹块产业的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电影娱乐的市场渗透也将持续增加。 ——有利的监管环境: 中国政府壹直均支持电影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政策使得中国整个电影产业价值链上的参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