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正比例

认识正比例
认识正比例

《认识正比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p62-6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指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及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力。

3、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成正比例的量,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手里有10枝铅笔,借给了同学1枝,你能知道什么?

借出2枝呢?借出6枝呢?

2、请同学们观察“借出的枝数”与“剩下的枝数”,你能发现什么?(借出枝数越多,剩下枝数越少;随着借出枝数变化,剩下枝数也在发生变化。)

师:随着借出枝数的变化,剩下枝数也在发生变化。像这样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个量就是一组相关联的量。

板书:相关联的量

在刚才的活动中,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许多量,思考在常见的量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生:数量与总价,速度与路程……

3、师:人的体重与正方形的边长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4、以上是我们已学过的一些常见的相关联的量,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正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

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师:现在大家观察表格,思考几个问题:

(1)表中有()和()两个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2)路程和时间是两个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路程和时间的变化之间有什么不变的规律?速度不变。你从哪里看出速度不变的?

(4)我们任意找出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我们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从上面可以看出速度是相同的,也可以说速度是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5)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正比例。

2、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题目中的四个问题来讨论。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2)总结字母表达式

刚才我们研究了正比例,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Y/X=k(一定)

《正比例图像》教学反思

《正比例图像》教学反思 针对课标要求和前一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掌握,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表格-关系式-图像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借助直观的图像来帮助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学习作适当孕伏。通过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借助图像强化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对正比例图像的学习,把它看做是理解正比例意义的一种途径,通过分析图像,更好的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描点、连线和机械叙述等技能训练上,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减少学生枯燥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图像形成的全过程。课堂中向学生动态地展示正比例图像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通过观察帮助学生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进而掌握利用图像由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小圆的直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2厘米,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A. B. C. D. 2.在3:2中,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A.加上6 B.乘以6 C.乘以3 3.在比例3:4=9:12中,若第一个比的后项加上8,要使比例仍然成立,则第二个比的后项应加上()A.8 B.12 C.24 D.36 4.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C. D. 5.四年级(3)班男生有30人,正好占全班的.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A.30× B.30÷ C.30×(1﹣) D.30÷(1﹣) 6.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米,那么比例尺是() A.1:20 B.1:200 C.1:2000 7.请你估计一下,()最接近你自己的年龄。 A.600分 B.600周 C.600时 D.600月 8.河宽4.3米,小袋鼠一步跳4.8米,小袋鼠一步跳能跳过去吗?() A.能B.不能C.无法确定 9.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15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0天完成,两队合修()天可以完成. A.9 B.8 C.7 D.6 10.用10米长的铝合金型材制成一个长方形窗框,使它的面积为6平方米。若设它的一条边为x米,则根据题意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为()。 A.x(5+x)=6 B.x(5-x)=6

认识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认识正比例的量》说课稿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认识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来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从具体实例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说教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又潜伏悬念,激发学生动机,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说学法 1、讨论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中探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描述法:

在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是特殊的函数关系,函数思想是指导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这段谈话既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又引导学生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增强例题教学中数学问题的导向性,明确研究方向。(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成正比的量。 1、多媒体展示例 1。请学生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例 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见下表: 2、创设问题情境,导学例 1,初步粳理解路程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及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1)提出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②哪种量随着哪种量变化?怎样变化?③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比值表示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80 1=80160 2 =80240 3 =80 这三个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交流。①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涟水县外国语小学荀升亮 223400 [课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第一课时,和反比例都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虽然学生在四、五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从常量到变量,使学生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单元开始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教材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和路程的变化入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感知两种量的相依互变关系;进而通过计算、交流发现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商(比值)不变的规律。进而理解正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结合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数学思考: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初步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念; 问题解决: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学会在生活中体验、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努力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为学生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学生探究新知识,创新求异能力。[设计思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是相关联的量的例子,你认为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它。 二、导入新课 1、下面请同学拿出第一组表格,每个小组的同学试着把每个表格都填完整。并讨论每一个表格中的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表格1:骆驼的体温变化表 表格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4:长方形的长6厘米,那么面积和宽的变化表如下: 1、如果把两个互相依赖的量叫做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分别把上面4张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点做成4张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分别猜猜这4张图分别表示那一个表格相关联的量。…… 三、探索新知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张表格。从这两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格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形式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表格填写完整表表格2: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c a x) 2、填完表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表格作对照,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可以怎么写? (3)、谁是定量? (4)、他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比较上面的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师:请同学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再复述一下以上两个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2、回头看看第一组表格。找找在这一组表格中,那一个表格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为什么?如果让你用关系式表示的话,可以怎样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自来水每吨2元,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 ()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相同, 所以()和()成正比例。 2、根据第1题的回答,说说下面的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东东和爸爸的年龄 (3)、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还没看的页数 4、从下面的公式中,把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公式找出来 C=2(a+b) (a一定) C=4a C=∏d

正比例图像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2课时认识正比例图像。 教学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2、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检验一下上节课你们的学习是否过关。 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出粉率一定,面粉的质量和小麦的质量。

(2)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2、导入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都很棒,下面老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还记得折现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吗?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个究竟。 板书:认识正比例图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正比例图像 雁湖面粉厂新引进了一种面粉机,工人在使用过程中收集到了下面一组数据: 面粉质量(kg) 80 160 240 320 400 小麦质量(kg) 100 200 300 400 500 观察表格我们发现80/100=160/200=240/300=320/400 面粉质量/小麦质量=出粉率(一定) 当出粉率一定时,小麦质量与面粉质量的关系成正比例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作业纸,把上表中的小麦质量和面粉质量所对应的点描述在方格纸上。(就像画折线统计图一样描点连线) (1)连接上图你发现了什么?(可以使用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并指明回答发现)

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正比例教案 冀教版

课题:认识正比例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显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表中的数据,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 用小黑板出示空白表格。学生边答,教师边填数。 师:3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4小时、5小时、6小时呢? 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每增加1小时,路程就增加90千米; ●在这个过程中速度是不变的,都是每小时90千米。 ●时间越长,所行驶的路程就越长。 二、认识成正比例 ◆行程问题 1.提出“写出 相对应的路程和时 间的比,并求出比 值”的要求,师生 共同完成。 师:现在请大家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结果: 2.观察写出的 比和求出的比值, 交流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90既是 比值,又是速度, 然后得出比值都是 90的结果。 师:观察写出的比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比值都是90。 ●比值都相等。 ●比值就是汽车的速度。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个90,既是路程和时间的比,也 是汽车的速度。 师:我们以前学过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数量关系式:速度× 时间=路程。根据刚才写出的比和比值,还可以写出一个关于路程、 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谁来说说是什么? 3.在教师的启 发下,由学生归纳 出路程、时间和速 度的关系式:路程 /时间=速度(一 定) 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中,什么量是变化的,什么量是不变的? 生:在这个关系式中路程和时间是变化的,速度是永远不变 的。 师:速度永远不变,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在关系式后面写出一定。 4.提出“议一 议”的问题,鼓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说明。结合行程问 题,教师参照教材 师:谁来说说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 ●速度一定,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越长。 ●路程随着时间按比例扩大。 ●路路程是时间的倍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面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正比例的认识

《正比例》教学设计 高数组徐敏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认识(课本第19、20页) 教材分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正比例是变化的量当中一个比较常见又比较简单的函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非常难理解,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自己去发现、总结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法学法:在观察、分析、总结中形成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一套;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正比例意义教案

正比例意义教案 【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教师】何金鹤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教学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以情激趣,揭示课题 二、目标导学,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 1 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度怎求? 2 出示例1,学生把表格填完整 观察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前面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规律?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用式子怎样表示?小组交流讨论 3 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扩大,体积随着扩大;体积缩小,高度也随着缩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4 出示例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例1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下面的图像表示: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 度是 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cm3的水 有多高? 四、目标检测:1 做一做,学生先尝试练习再订正 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形式,下面是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1)你能写出几组路程和相对应的时间的比?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在下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关键: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80 =80 =80 ……

六数《 正比例图像》

正比例图像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41-43页第三单元信息窗2第2个红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并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画出图像,能看图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估一估”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成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根据图像,已知一个量求出另一个量。 教具学具:方格纸、直尺或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到啤酒厂参观了生产情况,学习了正比例的知 识,下面是具体生产情况统计表。(出示图表) 你能把上图中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在下图中表示出来吗?(出示图表)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出示图表。

温馨提示: 1.观察左图你发现了图中的哪些信息? 2.如何在图中能找到相对应的点并画出 来。 3.仔细观察画出的点,先猜一猜,再 连一连,你有什么发现? 2. 学生利用方格纸尝试画图,师巡视了解,及时指导后进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展示学生画图,感知正比例图像。 让学生在多媒体上展示,与同学面对面交流研究过程。 生猜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这些点连起来好像是一条直线。 师质疑:是不是这样呢? 验证: 学生用直尺反相延长直线到0点和右上角点。 师质疑:0点表示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说出0点表示:工作0小时就生产了0吨啤酒。右上角点表示工作8小时生产了的吨数。 教师小结:大家把所描的各点连起来都在一条直线上。可以看出正比例的图像就是一条直线。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发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大家刚才的发现和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儿的发明不谋而合,大家真了不起! 2、引导学生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师用多媒体再次出示学生画图。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 谢培培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1页例1一例3、“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

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

《认识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认识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比和比例,掌握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提供图表,安排学生观察数据,求比值,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揭示正比例关系,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以后学习成反比例的量以及中学学习函数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能力,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过比和比例,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认识两个相互依赖变化的量,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能利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学习单。 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分析与判断--归纳与概括--应用与提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谈话:今天我们要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为一组,每组各玩5次,每赢一次得20分,边玩边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下你赢得的次数。 适时引导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表格 赢得次数 1 2 3 4 5 得分20 40 60 80 100 (设计意图:运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后继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再来玩一个成语猜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水涨船高和风吹草动的画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水涨了船就高了,风吹了草就动了,一种事物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那在数学中是否存在这种关系的问题呢,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相关联) 三、探究新知 1.谈话: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唐僧师徒四人,我们将跟随他们一起去“取经”。同学们都知道取经的路上非常艰辛和漫长,于是我们购买一些饼干带去当着口粮,这种饼干的销售情况如下表。 数量/盒 1 2 3 4 5 6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亲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3.熟练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方法,会正确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并能正确判断。 难点: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等术语的含义。能够比较有条理的叙述判断过程。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方法,会正确判断,并且我们要掌握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内容,形成初步感知。(2)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它的具体内容是 巩固新知: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与新知发生作用,建立实质性的关系。 学生先建立起新知的上位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以此为生长点,,引导学生参与把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从而过渡到下位概念——正、反比例意义的学习。 它是如何在题目中应用的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1.电视机厂生产一批电视机,如果每天生产300台,可以生产42天;如果每天生产420台,可以生产30天,那么他们的工作效率比是(),他们所用的工作时间比是(),因为()一定,所以()和()成()比例。

答:300:420、42:30、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反 根据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练习: 《学习宝典》是一种同学们喜爱的工具书,现在有两种版本,如果买4.8元一本的,能买90本;如果买5.4元一本的,能买80本,那么它们的单价比是( ),它们的数量比是( )。 答案:、(3)接着,我们再来看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内容,它的具体内容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它是如何在题目中应用的呢?我们也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判断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答: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不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总数量不一定。 根据例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练习: 面积一定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判断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答:面积一定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成反比例,因为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它们的乘积一定。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它们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1)巩固新知: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不能直接与新知发生作用,建立实质性的关系。 学生先建立起新知的上位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以此为生长点,,引导学生参与把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从而过渡到下位概念——正、反比例意义的学习。 (2)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答:树的高度与它的生长年数不成比例,因为它们的总数量不一定。 四、习题检测 1.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成( )比例。 2.如果那么和成( )比例3.面积一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判断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4.8 5.4: 9080:57 x y x y

认识正比例的量(教案)

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等) 引入:我们共同研究这些数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新知识交流探究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小组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

认识正比例

认识正比例 教学内容: 教材P62-63,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知识,认识一些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比例的量,学会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体验点: 在数学探知活动中,自主得出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意义作出判断,获得成功经验。

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理解相关联的量 1、谈话: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事物之间有一定联系,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比如生活中:穿衣和天气有联系,天气越冷,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多,反之,天气越暖和,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少;再如学习中: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有联系,学习方法越科学,学习效率越高,花的时间少,学习成绩好,反之,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花的时间多,学习成绩反而差。 生活和学习中这些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事物或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你能举出生活中或学习中这样的相关联量吗? 数学中也有许多相关联的量,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些规律你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数学中一些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共同合作,一定会很好地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有信心吗? 2、理解数学中相关联的量 (1)出示表一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①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2020六年级数学下册3.2《正比例》正比例图像教案(新版)西师大版

正比例图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页例2,第55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第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像,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2.通过探索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思想。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直角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教学难点 在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基础上会根据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中国少年报》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②小明的跳高高度和他的身高。 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④水稻每公顷产量一定,水稻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请你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3)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昨天我们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2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请你写出几组面粉质量与相对应的小麦质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板书: 面粉质量小麦质量×100%=出粉率 教师:表中的面粉质量和小麦质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用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 出示空白坐标系。 教师:正比例关系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图像来表示。 教师:仔细观察这个图表,谁能明白这个图表所表示的意思? 在这里引导学生认识图表要达到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横着的这根有箭头的轴即横轴,表示小麦质量,单位是千克,竖着的这根有箭头的轴即竖轴,表示面粉质量,单位也是千克;第二层,横轴上的数从左往右数据从0开始逐渐增加,竖轴上的数从下往上数据从0开始也是逐渐增加的。 教师:例题中的每一组数据你能用一个点来表示吗?

正比例的意义_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正比例的意义文章内容由收集!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幻灯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师: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师:(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两种量,时间和路程。 师: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生:时间1小时,路程是60千米;2小时,路程为120千米;3小时,路程为180千米……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由1小时变2小时,路程由60千米变为120千米……时间扩大了,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变为420千米、360千米…… 师:从上面变化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同桌进行讨论。)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发表意见。

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9.2.2正比例函数图像及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图像。 【教学难点】 正比例的性质与常数k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学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彩色粉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过渡】我们学习了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了函数的基本知识,如变量与常量,函数的解析式等等,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几个基本概念吧。 1、正比例的解析式是什么? 2、已知y与x成正比例,且当x =-1时,y =-2,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可以由学生回答) 【过渡】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不同种类的函数解析式,那么,这些函数解析式有没有哪些具有共同的特征呢?又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种具有独特性质且简单的函数:正比例函数。 二、新课教学 1.正比例函数 课本P86思考内容。 【过渡】这几个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很容易就能得到,大家观察这四个关系式,这几个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 列表更清晰直观。 【过渡】根据大家的观察,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乘积的形式! 【过渡】在数学中,我们将这样的函数称为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

人教版小学数学《正比例图像》优质课教案

第2课时正比例图象 【教学内容】 正比例图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 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