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

第二章饮食

第一节饮食结构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由中国营养学会权威在199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堪称指导中国人科学合理饮食的“教科书”)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国居民膳食的实际状况,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膳食宝塔结构

该膳食宝塔共分五层,五层里都是我们日常应吃的主要食物。膳食宝塔各层所处位置代表该层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越是底层的食物就越是基础与重要。膳食宝塔各层的面积大小则代表该层的食物在日常膳食中所应占的比重,面积越大

则比重越大。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

具体摄入量见下表:

相信大家看了上述有关膳食宝塔的文字和图片,一定对合理的饮食结构有了大致初步的了解吧!你的日常饮食结果和它有多大差异呢?希望大家都坚持向这个宝塔迈进啊!合理的饮食结构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不单单针对减肥的亲们哦。当然对于减肥的亲,这就更是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胖也是不合理饮食吃出来的嘛!那么在我们日常饮食结构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来促进我们的健康减肥呢?别着急,认真看下文。:)

饮食结构基本原则: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低糖。

小措施(措施虽小,坚持最重要):

1.每日吃不同的食物。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进食量与消耗的热量要均衡(具体知识会在第二节中讲到)。

3.避免吃太多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尽量避免食用猪油、黄油、肥肉、动物

内脏等;脂肪高的坚果也要控制食用量,如瓜子、花生、核桃等;富含棕榈油与椰子油这类饱和脂肪酸的方便面则更是大忌。而豆油、芝麻油、脱脂牛奶等更适合胖人食用。

4.多吃膳食宝塔底两层的食物。因为谷物含淀粉丰富,而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

膳食纤维,利于人体健康。如:薯类、韭菜、芹菜、卷心菜、番茄、萝卜、黄瓜、苹果、梨、菠萝等。

5.保证每日的蛋白质供应量。建议食用牛肉、鱼肉、鸡肉等。

6.少盐少糖。饮食不偏好口味,以清淡为主。拒绝高糖的甜食和饮料(当然碳

酸饮料的增肥效果呢你应该懂的)。

部分资料来源:互动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5670535.html,/wiki/%E4%B8%AD%E5%9B%BD%E5%B1%85%E6 %B0%91%E5%B9%B3%E8%A1%A1%E8%86%B3%E9%A3%9F%E5%AE% 9D%E5%A1%94

合理的饮食结构

智力发育主要是通过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这几方面来判断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是不是正常。要判断发育是否正常还需要有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一般都是从对正常健康儿童的调查得来的数据,建立的参照标准,如体格发育有相应的体格发育的参照标准,通过对照相应的标准来判断这个孩子发育的状况是处于什么水平,心理、智力发育也有相应的量表用来评估,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发育标志也可用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是不是跟对应的年龄相适应。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用一个金字塔来描绘,塔分四层: 塔尖: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第二层:适量进食鱼类、蛋类、家禽、全瘦肉类、豆类、乳类; 第三层:多吃水果蔬菜; 塔底:尽量多吃谷麦类。 各层类食物的功能、营养及健康摄取量 (一) 高脂肪及高糖类 功能与养分:脂肪与糖直接或间接提供人体生理运行及活动所需热能,在一定限度内对身体有利,但摄取过多有害。 健康摄影取量:其它层类的食物中所含的脂肪与糖分一般已能满足人体所需,故应尽量避免额外进食。 (二)乳、肉、豆及蛋类 功能:肉类等可助长发育,维持新陈代谢,奶类有助于牙齿及骨髂健康。 营养成分:肉类及奶类等均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脂肪;肉类中的铁质及奶类中的钙质含量特别丰富。 健康摄取量:适量,乳类食品每日1~2杯,瘦肉、家禽类、鱼类、豆类及蛋类每日合计摄取3~7两。 (三) 蔬菜水果类 功能:增强抵抗能力,保持细胞健康,防止便秘。 营养成分:含丰富维生素A和C,各种矿物质及纤维素。 健康摄取量:多吃蔬菜水果对健康与美容均有益,蔬菜每日最少7两,水果每日最少2~3只。 (四) 谷类、面包、饭、粉及面 功能:供应热能,补充消耗,保持体温。 营养成分:含淀粉质,少量维生素B及植物性蛋白质;全麦食物含纤维素。 健康摄取量:常被人们作为主食,自然总摄取量远高于其它类食物。 牛奶(AVG)的营养成份列表 (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成分名称含量 可食部100水分(克)89.8能量(千卡)54 能量(千焦)226蛋白质(克)3脂肪(克)3.2 碳水化合物(克)3.4膳食纤维(克)0胆固醇(毫克)15 灰份(克)0.6维生素A(毫克)24胡萝卜素(毫克)0 视黄醇(毫克)24硫胺素(微克)0.03核黄素(毫克)0.14 尼克酸(毫克)0.1维生素C(毫克)1维生素E(T)(毫克)0.21 a-E0.1(β-γ)-E0.07δ-E0.04 钙(毫克)104磷(毫克)73钾(毫克)109 钠(毫克)37.2镁(毫克)11铁(毫克)0.3 锌(毫克)0.42硒(微克)1.94铜(毫克)0.02 锰(毫克)0.03碘(毫克)1.9 怎样喝牛奶更营养、更健康从1998年以来,学者们提出了早餐吃什么,牛奶加鸡蛋、为了下一代,请给孩子一杯奶和农民也要喝牛奶三个通俗而又极具感召力的口号。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牛奶哺育了一个新的生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神六的升天,一天三杯航天员专用奶是航天员食谱中很关键的一条更是掀起了一个新的牛奶饮用浪潮。人们的热门话题也从以往的为什么要喝牛奶,更多地转向关心喝什么奶更新鲜、更安全和怎样喝奶更营养、更健康等问题。为此,记者特意请来专家为读者解答这些问题。 牛奶最好饭后饮 1.每人每天喝多少牛奶好?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喝少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喝多了则难以消化吸收,所以大家应根据年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量以及自身经济条件来确定每天的饮奶量。一般来说,成年人一天应喝400~500毫升,即两瓶牛奶,建议至少要喝250毫升,即一瓶牛奶。经济条件许可最好三瓶即750毫升左右,但不宜超过1000毫升。简单地说,就是保证一瓶,争取二瓶,最好三瓶,不超四瓶。 2.什么时候喝牛奶好?牛奶是一种基础食品,以饭后饮用为宜。一天一瓶以早餐喝为好,一天两瓶以早晚喝为佳,也可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在三餐之外的时间喝,但要注意先吃点富含淀粉的食物后再喝,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

我国居民钙摄入现状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大致有四种膳食结构模式: 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三是日本模式。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 四是地中海模式。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一、我国膳食结构的现状(依据2002年全国膳食调查) (一)中国居民传统的膳食结构特点: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低动物脂肪 (二)、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 61%。 (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

饮食营养搭配

饮食营养搭配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饮食营养搭配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观念要随着饮食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在追求食物美味的同时,更要注重食物的合理选择,达到营养、卫生的要求。 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为了满足人体营养多方面的需求,必须尽量做到食物的合理搭配。 在主食上,要做到粗细粮混合,干稀搭配。这样可以从不同的食品中得到各种营养素。不仅主食要多样化,副食也同样要多样化。提倡广泛摄入各种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鱼、禽、蛋、瘦肉等等。 只有在食物搭配上达到合理、平衡的膳食结构,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构建合理的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是饮食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营养平衡的物质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就不能达到营养平衡。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营养平衡也就是饮食平衡,营养平衡是建立在饮食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合理的饮食结构首先是以营养平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合理的意识结构,就是要在符合人体健康的前提下,把各类食品合理搭配,满足人的生育、生长、发育和生活劳动的需要。 一、我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利弊 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蔬菜类丰富,肉类较少,食品多不做精细

加工,糖的食用量较少,茶为大众的饮料,烹调油中荤油占有一定比例。 1、传统饮食结构的特点 (1)以谷类为主的饮食结构正是目前西方一直推崇的饮食结构。由于谷类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碳水化合物产生的热能占总热能的60% 以上,故谷类是热能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 (2)由于蔬菜品种丰富,食物不做精细加工等,使我们摄入了大量的膳食纤维,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及肠癌的发病率极低。 (3)豆腐、豆制品、腐乳、豆浆、豆汁的摄入,补充了一部分优质蛋白和钙。 (4)饮茶、吃水果和甜食烧,减少了糖的过多摄入。 (5)丰富的调料,如葱、姜、蒜、辣椒等,起到杀菌、降脂、增加食欲、助消化等诸多功能。 2、传统饮食结构的不足 (1)牛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饮食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钙的摄入粮只达到每日推荐量的一半略多。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又是钙的最好来源,因此应提倡多喝牛奶,每日不少于250毫升。 (2)缺乏瘦牛肉、瘦羊肉、鱼类动物性食品,导致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3)食盐摄入过高。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平均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的建议中提出的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在6克以下的标准相差太远。 (4)白酒的消耗量过多。 二、国外饮食结构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形成与特点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大致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初始阶段。当时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与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时便已奠定中国饮食的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胜饮食结构的基础。随后燧人氏教“砖木取火”,人类进入了石烹熟食的时代,把植物的种子放在石片上炒,把动物放在火上烧。神农氏发明耒耜,教人类稼穑。皇帝是最早的灶神,发明了蒸锅,使食物速熟。 2、夏商西周 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真正形成时期。经过夏商周的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在商周时期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提出五昧,五味调和之说”成为后世烹调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之 一。"主副食搭配平衡膳食的理论的确立及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的“五谷为养”之学说的确立,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千古不变的理论。以“色、香、味、形”为核心的美食标准初步建立。中国品食的首要标准为“至味”,同时兼及“色、香、形”在饮食礼仪方面也开始走向完善,周代在饮食内容、使用餐具、座次、入席、上菜、待客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台礼法,当事人可以拒绝用餐。同时夏商西周时期谷物已备,粮食作物已作为日常的食源。夏朝非常重视帝王的饮食保健,在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了食医结合的第一步。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而且蔬果五谷俱列食谱。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儒家的饮食思想也备受推崇儒家的讲究营养.注重卫生,以饮食涵养人性.完善人性等饮食观开始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饮食简朴而平凡,认为茶淡饭一样美味。 4、秦汉

膳食结构模式

膳食结构模式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尤其是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不仅是要吃出滋味,更需要吃出健康吃出美,因此必须保障机体每日所需营养。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需物质,但是饮食不当则又会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要清楚了解膳食结构,培养正确的饮食方式,科学饮食,合理搭配饮食。饮食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因此日常必须特别加以注意,并加以调理,了解了膳食结构,我们便可以更清楚地关注自己的营养与健康,更注重营养均衡,令自己吃出健康。 (一)概念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这些因素是在逐渐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适当的干预可以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分类及特点 依据动、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构成中的比例划分不同的膳食结构,一般将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东方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一些国家等属此类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平均能量摄人为2000~2400kcal,蛋白质仅50g左右,脂肪仅30~40g,膳食纤维充足,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维生素A摄入量常会出现不足。这类膳食容易出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以致健康状况不良,劳动能力降低,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营养慢性病低发。 (2)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北欧诸国的典型膳食结构,属于营养过剩型膳食。食物摄入特点是:粮谷类食物消费量小,人均每天150~200g,动物性食物及食糖的消费量大,肉类300g左右,食糖甚至高达100g,蔬菜、水果摄入少。人均日摄入能量高达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以上,脂肪130~150g,以提供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为主要特点。这种膳食模式容易造成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营养过剩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3)日本膳食模式:是一种动植物食物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以日本为代表。膳食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适当。特点是谷类的消费量平均每天300~400g左右,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平均每天100~150g左右,其中海产品比例达到50%,奶和奶制品100g左右,蛋类40g左右,豆类60g。能量和脂肪的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每天能量摄入为2000kcal左右,蛋白质为70~80g 左右,动物蛋白质占总蛋白的50%左右,脂肪50~60g,该膳食模式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特点,又吸取了西方膳食的长处,少油、少盐、多海产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合适,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疾病,膳食结构基本合理。 (4)地中海膳食模式:该膳食模式以居住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希腊)的居民为代表。膳食结构的主要特点为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每天350g左右)、水果、蔬菜、豆类、果仁等;每天食用适量的鱼、禽、少量蛋、奶酪和酸奶;每月食用红肉(猪、牛和羊肉及其产品)的次数不多,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脂肪提供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25%~35%;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7%~8%),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复合碳水

科学的膳食结构

科学的膳食结构 2006-6-23 10:45【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究竟什么是膳食平衡,又怎么达到这一标准呢??所谓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即:氨基酸平衡、热量营养素平衡、酸碱平衡以及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也要平衡,只有这样才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必需食物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粮食类,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一般轻体力劳动者每天的摄入量以300-500克为宜,其余的热量由副食品供给,所以,粮食类食物的占热能供给量为60%-70%,约占膳食总量的32%。 第二类是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包括瘦肉、蛋、禽、鱼等,成人每天应摄入70-100克的蛋白质。据研究,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率高于植物蛋白,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摄入应是,动物蛋白占1/4,豆类蛋白占1/4,其余2/4?则粮食供给。因此,营养专家建议,每人每天应摄禽、畜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此类食物应占膳食总量13%.第三类是豆、乳及制品,因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接近人体需要,所以每人每天应补充豆类50克,?奶类100克,此类食物占总量的9.5%.第四类是蔬菜、水果,这是人体维生素、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的主要来来源,但因蔬菜品种很多,营养成分也存在很大差异。如,绿叶类蔬菜含大量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以及钙、磷等无机盐;根茎类蔬菜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胡萝卜素;鲜豆类蔬菜中的碳水化合物、铁及硫胺素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比的,所以每人每天应摄入400-500克,共中绿叶菜应保持1/2以上。?新鲜的水果是抗坏血酸的良好来源,可以提供大量的蛋白质、磷、铁等无机盐,故而每人每天应摄入100-200克鲜果。此类食物应占总量的40%。 第五类是油脂类,油脂类可供给热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供给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动物油高,而动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多,脂肪熔点也比较高,因此不易为人体消化吸收,故而应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植物油。因此,营养学家建议油脂的摄入比例为饱和脂肪酸与多稀不饱和脂肪酸及单烯不饱和脂肪酸各占1/3.油脂应按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1克,约占总膳食比重的1.5%。 综上所述,以上五类食物长期缺乏任何一种都会影响身体健康,为保持均衡膳食,人们每天的膳食不宜吃的太精,更不应在节日中暴饮暴食,真正做到粗细搭配、有荤有素,健康就会更有保障 每日膳食中应尽量包含膳食宝塔中的各类食物。但无须每日都严格照着膳食宝塔建议的 各类食物的量吃。也就是说食物种类的摄入一定要全面,防止偏食缺食的状况出现。 怎样合理饮食? 第一是全面平衡,即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达到平衡膳食之目的。食物按其成份可分成五类,第一类是谷类、薯类,主要提供碳水化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是中国膳食的主要热能来源。第二类是动物性食品,如肉、禽、蛋、鱼、乳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以及必需脂肪酸。第三类为大豆及其制品,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第四类为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纤维素、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文化综合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饮食文化与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饮食文化是发展饮食产业必不可少的媒介。挖掘饮食文化价值,将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饮食产业发展,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营销饮食产业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食物生产与消费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社会物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活动相结合,在食品的生产、营销和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关系的重点是,在饮食消费日益商业化的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与揭示现代食品文化和食品消费服务文化,让饮食文化在商业中发挥精神旗帜作用、价值支撑和对未来发展的牵引作用,并成为发展商业的有效促进因素(李志刚,1997)。 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等的文化综合体。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因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文化往往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内容可以国家、地域、民族、宗教、食源、生产工艺、炊饮器皿、消费层次、文化品位等进行分类。从饮食文化的内部结构可分为:饮食物态文化、饮食制度文化、饮食行为文化、饮食心态文化等。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在饮食生活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如饮食风俗、饮食思想、饮食行为、饮食技术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随着原料的几经变化、烹调技术的完善以及外部物质条件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地形成独有的特征(冯玉珠,2009)。 一是生存性。以“民以食为天”为例,可见对于饮食文化的生存性这一特征是没有疑义的。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世界上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而所有的生命都需要营养。 二是传承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区位文化的长久迟滞及内循环机制下的代代相传,使得区域内的饮食文化保持着传承。诸如食物原料品种及其生产、加工,基本食品的烹制方法,饮食习惯与风俗等等。 三是地域性。由于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地。人类为了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观察、利用和改造环境,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活动,从而直接获取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形成因地域不同而千差万别的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特点霍永明[精心整理]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特点霍永明[精心整理]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及其特点 山野国际霍永明高级营养师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既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水平高低,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膳食结构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方法,但最重要的依据仍是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在膳食构成中的比例。根据膳食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重,以及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作为划分膳食结构的标准,可将世界不同地区的膳食结构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动植物食物平衡的膳食结构 膳食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比例比较适当。韩国人、日本人的膳食可以作为该类型的代表。 特点是:能量能够满足人体需要,又不至于过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合理。来自于植物性食物的膳食纤维和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等)均比较充足,同时动物脂肪又不高,有利于避免营养缺乏病和营养过剩性疾病,促进健康。此类膳食结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膳食结构的参考。 2,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 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膳食属此类型。 特点是:谷物食品消费量大,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小。动物性蛋白 质一般占蛋白质总量的10%—20%,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近90%。该类型的膳食能量基本上能满足人体需要,但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均低,主要来自于

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如铁、钙、维生素A等)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病是这些国家人群的主要营养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膳食纤维充足、动物性脂肪较低,有利于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预防。 3,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 这种膳食结构是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典型膳食结构,属于营养过剩型的膳食。 特点是: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低膳食纤维。与植物性膳食结构相比,营 养过剩是此类型膳食结构国家人群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4,地中海膳食结构(理想的健康模式) 该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的,意大利、希腊可作为该种膳食结构的代表。 特点是: 1,膳食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薯类、谷类、豆类、坚果等; 2,食物加工程度低,新鲜度较高,该地区居民以食用当季、当地产食物为主; 3,橄榄油是主要食用油,所点比例较高; 4,每天食用少量、适量奶酪和酸奶; 5,每周食用少量、适量鱼、禽、蛋; 6,以新鲜水果作为典型的每日餐后食品; 7,甜食每周只食用几次; 8,每月食用几次经肉(猪、牛、羊肉及其制品) 9,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地中海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已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注意,并纷纷参照这种膳食模式改进自己国家的膳食结构。 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

科学的减肥是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

科学的减肥是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适量的体运动来实现的。 一、吃饱肚子也能减肥 有人以为,只要节食就能减肥,其实不然。因为食物中所含的热量不同,吃得多不一定热量摄入多,吃得少不一定摄入的热量就少。比如,吃35克馒头与70克甜薯、120克土豆所获热量是一样的。这就提示我们,减肥者在选择食物时,只要进食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就可以既饱腹又不长胖。 各种蔬菜中,冬瓜、黄瓜、白菜、豆类等含热量最低,如欲获得同样减肥效果,吃两份上述蔬菜和吃一份扁豆或蒜苗是一样的。若要选择藕、芋头之类,则只吃半份就够了。在水果中,西瓜的减肥作用最大。吃200克梨、桃、苹果、香蕉、柑桔等任何一种,所获得的热量与吃750克西瓜是一样的。干果的热量远比鲜果高。因此减肥者不宜吃杏干或葡萄干等干果。 减肥者多吃鱼类比肉类,特别是熟肉类对减肥更有益。吃120克鱼和50克瘦肉或25克香肠所获得的热量同样多。从减肥角度看,鱼肉类的排列顺序是:鱼肉优于鸡肉,鸡肉优于牛肉、羊肉。营养学家对肉类的评价是:四条腿不如两条腿,两条腿不如没有腿。 豆类的热量最低,因此,豆制品是减肥者的首选食物。把豆制品当成零食来取代苹果亦是一种好办法。减肥的关键是降低热量的摄入。因此,选择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就可以吃饱肚子减肥。 下面介绍部分食物热量的换算公式:10克烹调油=250克花生、瓜子=25克米或面=50克瘦肉=120克土豆=120克鱼类=150克豆腐=200克水果=500克青蒿=750克西瓜。 二、越吃越瘦的食物 许多身体偏胖或担心发胖的人,总认为吃蔬菜不会发胖,因而对蔬菜往往不加选择、不加控制地食用。实际上,过多地食用含有碳水化合物高的蔬菜,过剩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那么,胖人吃哪些蔬菜好呢? 黄瓜黄瓜中含有的两醇二酸,有助于抑制各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白萝卜白萝卜含有辛辣成分芥子油,促进脂肪新陈代谢,可避免脂肪在皮下堆积。 韭菜韭菜中含纤维较多且不易消化,可促进肠蠕动,有较强的通便作用。 冬瓜冬瓜含的营养成分较少且能去掉体内过剩的脂肪,具有较强的通便作用。 绿豆芽含水份多,食人体内后产生的热量少,更不容易形成脂肪堆积皮下。 大豆及大豆制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分解体内的胆固醇,促进脂肪代谢,使皮下脂肪不易堆积。特别是醋豆里的皂素能排除粘附在血管壁上的一种脂肪,并能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醋豆的制法是:将黄豆洗净,沥干水,炒三四分钟(注意别炒焦),待冷却后,装瓶,倒入食醋腌泡,加盖封好,一周后即可食。每天早晚各吃数粒,即有减肥效果,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三、越吃越瘦的方法 以节食方法来减肥,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用头脑来吃东西。 不要减少饮食的量,而以改变吃的方式来代替……,可以说是现在最聪明的减肥法。首先,不要让肚子太饿再吃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不喜欢的食物不要勉强吃,这些都可以是造成热量消耗不良,吃下的食物容易变成脂肪的原因。还有,每天在一定的时间用餐,比想像中还重要,因为可养成有规律的消耗。 1.矫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肥胖者大部分的饮食都是自动而不自觉的,而且缺少思考,也没有真正的鉴赏。所以,错过了许多从食物中可得到的乐趣,而且常会超过应该摄取的热量。试问,当我们大口咀嚼一大袋的洋芋片时,你清楚自己吃了多少吗?是否品尝了每一口的滋味?是否食入了过多的热量呢? 下述一位减肥者,就是一个不自觉饮食的例子。她很喜欢冰淇淋,每天晚上都会吃上一碗。在减肥指导者的要求下,她开始计算吃了多少口,同时注意每一口所带给她的乐趣(满足程度)。结果,她平均每天吃16口,并且发现,前4口是可口的,然后约10口左右,是较没有感觉的(即不自觉、习惯性的饮食);而最后两口是美味可口,因为她快吃完了。有了这些新的认识后,她明白中间的10口为多余而不需要的卡路里。 检视饮食日记时,以下数点应特别注意: (1)进食时间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

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

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

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

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 三、中国饮食审美观 中国饮食在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饮食文化本来属于形而下的活动领域,但要对此深入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必须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入手。中国传统旨学重视阴阳相配,强调宇宙大化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作为生存之本的饮食活动,中国人也讲究“配菜之道,需所配备物融洽调合,如夫妻、如兄弟,斯可配合。” 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言论,尽管是基于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但也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同时,这一观点又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审美要求。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特点的极好概括,即其精神实质在于以饮食为媒介,寻求一种更高的精神领域的满足。从美食、美味、美器,美境的和谐统一所给人的愉悦,进入自由、充实、审美的理想境界,从中体会人生的乐趣和美妙。 四、中国饮食礼仪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无论从古代的“饮和食德”,还是到如今的现代饮食文明,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的文明饮食风貌。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包括了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餐桌礼仪等诸方面,是较发达、完善的,并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对现代社会仍产生着深远影响,成为文明时代重要的行为规范。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整个世界都是享有盛誉的,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合理的膳食结构

合理膳食结构 在刚刚闭幕的政协会上,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等政协委员们共同呼吁,“要重视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小康不小康,先要瞧健康”。 一、膳食结构的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百姓菜篮子越来越丰富,不少家庭天天都有鸡鸭鱼肉。一些人饮食结构从开始的“吃饱求生存”(温饱型),转型到“好吃求口味”(嗜好型),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膳食,把我们带进入了“饮食的误区”。 结果怎样呢?请瞧下面的一些数据。 1、这就是发表在《北京日报》上的北京市统计局目前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 本市居民家庭人均蔬菜、水果、植物油、肉类、蛋类5种食品的消费量超标,与此同时,粮食、豆类、食糖、奶类、水产品5种食品的消费量未达标。 本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2588千卡,蛋白质96.8克,脂肪129.6克。 由于营养过剩,北京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富贵病”发病率大幅攀升,生活好了,得病的反而多了,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 2.“协与医院 的糖尿病专家向红丁教授在谈到糖尿病、肥胖病的发病情况时说, 我国糖尿病病人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20世纪70

年代末期,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足1.0%。1996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上升至3.2%左右,而且还在以1.0%的速度逐年增加。 北京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 高于5.0%。 据估计,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病人已达400万人,2?√?⊕⊕≡??4000 ≡ 我国城市平均肥胖发生率约为14.7%,北京的成年人每3个人中就有1个超重的。中小学生肥胖儿的比例也已超过20%。 以上的数据表明,一个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就是合理的膳食结构呢?首先,来瞧瞧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 二、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 我国就是饮食的王国,就是食文化的故乡。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皇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益,五菜为冲,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饮食原则,充分说明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讲究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 以粮食为主。由于谷类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所以粮食产生的热量占了我们全日总热量的60%以上,就是最经济、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另外,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肉类的供应不足,粮食还为我们提供了50%以上的蛋白质。

家庭饮食结构改善计划表

家长会材料三 改善家庭膳食结构,每天选择的食物品种越多越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膳食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与膳食不平衡和身体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突出问题。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2007年9月1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起了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口号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确定每年的9月1日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 据悉,行动第一阶段为“健康一二一”行动,其内涵为“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以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倡导和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推广技术措施和支持工具,开展各种全民参与活动。随着活动的推进和深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最终将涵盖与健康相关的所有

生活方式和行为。“大力倡导和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各种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人的基本健康行为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疫苗接种、日常卫生和合理用药等六个方面,合理饮食排在第一位。 专家表示,要实现合理饮食,必须保证每天都能吃到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奶类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五大类食物。通俗讲就是,每天选择食物品种越多越好。如果条件所限无法面面俱到,可暂时用豆类代替乳类、肉类,或用蛋类代替鱼、肉。一般而言,成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量以250~400g为宜,需注意粗细搭配,少选择研磨太精的稻米和小麦;平时尽量选择新鲜和应季蔬菜,多摄入深色蔬菜,如菠菜、油菜、韭菜、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红苋菜等。同时,每天最好坚持饮奶300g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吃新鲜卫生的水果。还需足量饮水,养成主动喝水习惯,不要感到口渴时才喝。晨起空腹、睡前2小时可喝一杯温开水,但不宜喝生水和反复加热的水。

1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论述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谷物作主食,副食则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烹调大多使用植物油且搭配大豆酱、醋等发酵食品。其特点是:食物中70%的热量与67%的蛋白质来自占人均60%-65%的主食谷物。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类食物为主,多食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指导 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即“五谷”,不仅有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薏米等。且以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为主的高温烹饪方式,不仅保证了食品安全(不含丙烯酰胺),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食物品种。除米饭、馒头、面条外,如八宝粥(包括红小豆、豇豆、蚕豆、花生、糯米、粳米、绿豆、莲子等)、八宝饭(包括糯米、红豆沙、薏苡仁、花生、瓜子仁、红枣、核桃、葡萄干等)、腊八粥(多种谷类、豆类干果混合熬制)、荞麦面、莜麦面和各种杂粮粥,米糕、面糕等。正是谷物带来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功效,使中国人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世间万物米称珍”。人们保持了“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饮食清淡,素食为主”,“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的日常膳食原则,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粮 物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提倡食品来源多样化及不同营养成分食物之间的互补。孔子在《论语·乡党》篇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指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无论什么场合,肉类菜肴再多,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这一论述框定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而且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典型表现,也是人类进化的基础。中国最早的农耕专著《齐民要术》中收集的食物原料,包括谷类(含豆类)10 多类,200余种;蔬菜20 多类,100多个品种(包括豆荚类);鱼、肉、蛋约百余种,充分体现了食物原料多样性的原则。中华民族的传统膳食结构具有的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使之不仅符合人类消化道的组织结构,适应人体生理全面营养的需要,有助于人类的健康和种族繁衍,而且还能够缩短人类的食物链,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提高食物资源效益。 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特点 我国人民当前的膳食结构既由目前的经济生活水平、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平衡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人民千百年来的饮食生活经验积淀而成。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这里他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这种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实践中已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饮食营养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生的生理、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当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饮食,这也是值得重视的。 根据脾胃的生理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采用食物以调养脾胃之气,是中医营养学的重要内容。早在古代,就有“以食代药”的主张,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的见解。在调治疾病、养生防病中,包括着不少药用食物。在运用食补过程中,尤重保养脾胃之气。如服桂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