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七、元白诗派与新乐府运动

教学目标

新乐府运动

元白诗派定义

元白诗派的代表作家及成就

教学重难点

新乐府运动

元白诗派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元白诗派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元白诗派定义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二、概说(形成及发展)

1、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2、他们之所以形成一个流派,主要原因有两个:

①都写了许多写实性的“新乐府”诗;②风格都是通俗平易。

3、“新乐府”的概念:就是以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注:新乐府名为乐府,但象唐朝一般旧题乐府一样,并未入曲乐。)

附:“乐府诗”的发展:

“乐府诗”本来是汉魏六朝诗歌中的一种类型,初盛唐时候的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借用旧题,这种诗叫旧题乐府。中唐时期,元白等人开始大量创作自创新题的乐府诗,是谓新题乐府或简称为“新乐府”。有人说,新题乐府始于杜甫,此说不准确,因为早在三国时,曹植已经写过自创新题的乐府诗。不过杜甫写的多一些,对元白等人的影响更直接一些,也更大一些。换句话说,元、白等人主要是受了杜甫的启发而进行新乐府创作的。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新乐府。元稹指出它们都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可见元稹抓住了杜甫这类诗歌的特点。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除了受杜甫直接启发之外,也受到《诗经》和汉魏乐府传统的影响,前人曾经指出,《诗经》部分作品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而汉魏乐府大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写实性的或者叫现实主义的诗歌。因此,元、白等人的新乐府,从创作方法上看,都是写实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此外,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批评和批判现实弊病的,所以白居易把它们称为“讽谕诗”。关于《诗经》的内容,汉代以来就有“美刺”之说,元、白新乐府即讽谕诗主要是继承发扬了“刺”的传统以前一直流行“新乐府运动”的说法,但近来有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因为就中唐新乐府创作实际看,未形成“运动”,所以现在新出的一些教科书未沿用这一提法(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简示: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3、张王乐府

中唐诗人张籍和王建乐府诗的并称。南宋许顗《彦周诗话》说:“张籍、王建乐府宫辞皆杰出。”明代胡应麟《诗薮》更以“元白长篇,张王乐府”并称。

张籍、王建二人早岁同学,交谊甚深。他们出身寒素,官职低微,较能理解民生疾苦,并积极加以反映。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和重要成员,所作乐府诗,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以短篇七言歌行为主要体裁,揭露并抨击统治阶级荒淫横暴、穷兵黩武、混战不休等罪恶行径,反映并同情广大人民遭受剥削、压迫的不幸遭遇,题材广泛,主题深刻,倾向鲜明。又善于运用比兴、白描及对比、映衬等手法,语言通俗凝炼,韵律善于变化,形成了他们共同的诗风。

比较起来,王建诗题材较张籍广阔,描写比张诗更具体细致,更含蓄,口语化程度更高;张诗语言则较王诗典雅,在反映商人、士大夫的生活以及抒发收复失地、反抗入侵的爱国热情等方面,为王诗所不及。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说:“张王乐府,天然清削,不取声音之大,亦不求格调之高,此真善于绍古者。较之昌谷,奇艳不及,而真切过之。”

张籍作品: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

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王建作品:王建《宫词》(其二十五、其九十一)赏析

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赏析这两首七绝是王建《宫词一百首》(以下简称《宫词》)中的第二十五首和九十一首。它们分别写宫中竞渡之戏和宫女伤春之情。

优秀的宫词和淫艳的宫体诗虽然都以宫廷生活为题材,但二者在思想格调上却大异其趣。这与前者源于同情妇女遭遇的乐府诗有关。《乐府诗集》中的《婕好怨》、《斑婕妤》、《长信怨》、《长信秋词》、《蛾眉怨》、《宫怨》写宫廷妇女和他们的思想感情,一般都无轻佻之词。象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崔国辅的“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便可看做唐代宫词的早期名篇。王建《宫词>)以百篇绝句的大型组诗反映广泛的宫中生活,在帝王的上朝问政、召对使节、褒扬将帅、征集图书、大兴土木、射猎游乐之外,重点表现了宫中妇女的骑射歌舞、温室养殖、酥油点花、奕棋刺绣、值班看园、孤眠幽闭等等。诗人轻轻撩开皇宫一层纱幕,虽然多数作品主旨并非讽刺,但在维护宫禁尊严者看来却是太大胆了。当时宦官王守澄就企图以《宫词》为口实弹劾他,由于他的机智才得幸免于祸(详范摅《云溪友议》)。欧阳修强调它的认识价值,《六一诗话》曾说《宫词》可补史传之不足。我们今天来读它,很自然地会想到敦煌和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的壁画,在认识唐代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它们的诗意美。

唐代宫中划船比赛不限于端阳节,有的在春天,有的在秋天。盛唐多在兴庆宫举行。中唐以后常在皇家园林中的鱼藻宫比赛。《旧唐书·穆宗纪》说元和十五年九月,“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鱼藻宫位于长安大明宫北,距宫城十三里。鱼藻池池广水深,植有菱芡,中央为九曲山,宫在其上,风光宜人。

这里选的第一首诗.诗人略去了山水的清碧、宫室的富丽、簇拥的观众,水中的倒景,热闹的乐曲,仅将魚点聚于竞渡上。可以想象。只只竞渡船都经过彩绘,船上各坐着一排排身着不同颜色绣罗衣裳的年少宫女。竞赛已经开始,船头站立的宫女正挥动彩旗指挥她们划桨。艘艘船只象离弦的箭一样穿行在菱蔓芡叶乏间。划桨溅起的水花沾湿了她们的衣裳。首联突出“掉彩旗”和“湿罗衣”两个镜头,便把紧张而热烈的气氛写出来了。第三句补充写起点和终点,能勾起人们对于广阔水面的联想。拈出“争”字。点明竞争激烈。末句写竞渡结局;首先冲到终点的船只,挥旗者上岸书写“上”字,然后率队而归。全诗风格质朴,叙事明白如话。

第二首与前一首诗的风格小同而大异,表现了《宫词》的另一特色。它的语言仍出之以平易,但其精纯程度却更臻化境。生活场面,前者热闹,后者凄清,表现手法,前者迳用直笔,后者力求含蓄。幽闭深宫的宫女,由于失去了人身自由和生活幸福,总是愁多欢少。《宫词》多处写到她们的无聊与苦闷。如“未承恩泽一家愁,乍到宫中忆外头。”(第五十六首)“闷来无处可思量”(第四十一首)“每见花开即苦春”(第四十四首)等无不是很好的写照。“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这一首尤为

出色。它借景传情,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诗境。这是宫里一片冷落之处,它沉寂得象幽谷。几株桃树已经绿叶成荫,树下一位宫女在怅望。诗用“残红”写春尽花残,既点明季节,又渲染了气氛。一个“觅”字把宫女推到了画面中心,它不仅写出了宫女抬头、低头以及环顾的动作,还起了刻画心理状态的作用,和刘禹锡的《春词》“行到中庭数花朵”、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用意相近。下句看似平淡,实则精妙,是晕染春尽花残不可或缺之笔。这景象与“一片飞花减却春”不同,不是写春将归去的预兆;也和“桃花乱落如红雨”不同,不是写春盛花落,而是为了表现春归的最后踪迹。晨风中偶尔有一两片花辦飞去,或东或西,零落无主。春,一年年过去了,宫女怎能不心绪茫然?如果诗人继续着笔于花落伤心,易陷于平庸,因为那样的吟咏在古诗中太多了。王建不愧为诗坛名家,他的下两句寓哀怨于自我排解,使诗意更曲折,意境更新颖。宫女本不甘心年华消逝,桃花自由开放结于满枝也曾激起过她对爱情婚姻生活的向往,但幽闭宫中,一切都成了泡影。于是她无端地嫉妒起桃花来,她说它的零落是急于结实所致,与风吹无关。“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充满生活气息又富于哲理意味。看似超脱,实际却是怨极而悲的无可奈何之语。前入很欣赏这首诗的写法,《唐诗品汇》;卷五十一引谢叠山的评语说:“说到落花,气象便萧索,独此诗从落花说归结子,便有生意。”《石洲诗话》卷二论《宫词》“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此诗当之无愧。

4、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背景:(1)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唐音癸签》)初唐诗人写乐府诗,多数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杜甫善于用乐府诗体描写时事,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等,“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人,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元结还提出诗歌创作应“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使“上感于上、下化于下”(《新乐府序》)。他们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新乐府运动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这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分别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元和四年(809),李绅首先写了《新题乐府》20首(今佚)送给元稹,元稹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写作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12首。后来白居易又写成《新乐府》50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白居易还有《秦中吟》10首,也体现了同样的精神。新乐府作为诗歌运动,其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当时张籍、王建、刘猛、李余等人,既写新题乐府,又写古题乐府,都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元稹原与白居易、李绅约定“不复拟赋古题”,后来见到刘猛、李余所作古乐府诗,感到“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于是又和了古题乐府19首。虽用古题,但或“全无古义”,“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元稹《乐府古题序》),其实质、作用与新乐府是一致的。这样,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歌运动,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W

理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伤唐衢》、《读张籍古乐府》等诗文中,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序》、《乐府古题序》等诗序中,阐述了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所谓“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明确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所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与元九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谕作用;所谓“惟歌生民病”(《寄唐生》),“但伤民病痛”(《伤唐衢》),“讽兴当时之事”(《乐府古题序》),反对“嘲风雪、弄花草”(《与元九书》),是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所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新乐府序》),“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则是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这些诗歌理论,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以来的优良的诗歌传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主要在白居易《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写时事,要有现实意义,写作目的是向朝廷敬献:“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2)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重内容轻形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来之者传信也,其体质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3)写作方式。写作新乐府,即事名篇,首章标其题,卒章显其志。

新乐府诗的瑕疵:

①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

②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

创作:新乐府运动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上述理论主张。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的乐府诗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反映了中唐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如

(1)白居易的《杜陵叟》、《卖炭翁》,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都是直接描写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他们的悲惨命运鸣不平的;

(2)白居易的《缭绫》、《红线毯》、《重赋》、《轻肥》等,是直接刺责统治阶级的骄奢淫佚,并从中反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

(3)白居易的《宿紫阁山北村》、张籍的《猛虎行》、王建的《羽林行》等,是揭露特权阶层恶势力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

(4)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元稹的《夫远征》、张籍的《塞下曲》、王建的《渡辽水》等,是反映边地士兵之苦和反对穷兵黩武的;

(5)白居易的《盐商妇》、元稹的《估客乐》、张籍的《贾客乐》等,是反映当时商业经济的畸形发展,富裕商人和穷苦农民之间的矛盾的;

(6)白居易的《上阳人》、《井底引银瓶》,张籍的《妾薄命》,王建的《望夫石》、《去妇》等,是同情妇女们不幸遭遇的。

诸如此类的作品,大都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在艺术上,尽管各人的成就不同,风格互有差异,又大都体现出平易通俗,直切明畅的共同特色。它们展示了新乐府运动的实绩。

新乐府运动的创作,既要针砭现实、指斥时弊,自然就不能不触犯许多权势者。白居易说,他的诗曾使得“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竟至“言未闻而谤已成”(《与元九书》),可见斗争是很激烈的。元和十年,白居易横遭毁谤,远谪江州,以他为主要倡导者的新乐府运动也因此受到挫折。事实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现实政治的黑暗,也使得新乐府运动已无法

再继续下去。尽管如此,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唐皮日休作《正乐府》10篇,聂夷中也多写反映现实的乐府诗,就是对新乐府运动传统的直接继承。

三、元稹

1、生平简介(779一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其先世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后以“元”为姓,从北魏至隋,地位均极显赫,不过到元稹父、祖一辈时已渐趋没落。元稹八岁丧父,由母亲携往舅家抚养,少年时代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但他因此早知发愤,十五岁应明经科考试,一举及第。这以后,他益发“苦心为文”“勇于为诗”,诗文创作渐得社会名流好评,并开始了最初的政治活动。

二十一岁时,元稹在河中府(治蒲州,在今山西永济县)任职。就在那里,传说发生了他在《莺莺传》中所描述的爱情故事。这是不切实地沿袭旧说,在未加严密考证的情况下以讹传讹。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论《莺驾传》:“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然而这是不严正公允的。后来元稹与韦从的爱情,也是真挚的,这从韦离世后,他所做的《遣悲怀》《离思》中均可看出。

元稹一生坚持“达则济亿兆,穷则济毫厘”的政治理想,这与白居易的有所不同,也就造成两人后期政治生涯的差异,从政初期便是以刚直闻名的。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元稹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名列第一,被授为左拾遗。他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

几年之后,元稹被任为监察御史,受委去剑南东川按狱。在出使过程中,他了解到许多民间的疾苦和官吏的不法行为。他写了《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状》,检举严砺“擅没管内将士、官吏、百姓及前资寄住等庄宅、奴婢,今于两税外加征钱、米及草等”,揭发了严砺总计数十万的赃罪。元和五年(810),河南尹房式不法事发,元稹一面向朝廷上表报告,一面命令房式暂停职务由其代摄。这本是御史行使职权的惯例,却被忌恨元稹的人当作了把柄,攻击他“专达作威”,朝廷罚他俸料一季并立即调回西台。在回长安途中,元稹与宦官争宿,被打伤脸面。回到朝廷后,宪宗不敢得罪宦官,几位宰相本来对元稹不快,于是加他一个“少年后辈,务作威福”的罪名,把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元稹虽遭贬滴,却因此获得很大的声名。朝中正直之士纷纷为他抱不平,如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均当面向宪宗陈述曲直,他的好友白居易更是“累疏切谏”(参《旧唐书·白居易传》),还在诗中赞美道:“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赠樊著作》)当时远在朗州贬所的刘禹锡特意给他寄去文石枕并赠诗“奖之”,后来为了酬谢元稹的回赠,又写了《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以“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之句,赞扬元稹的品节。

元稹同平章事不过数月,就被外放到同州当刺史去了。这以后他还担任过浙东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等职,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五十三岁时暴卒于武昌任所。

2、文学成就

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认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对杜诗推崇备至。元诗学杜而又能变杜,力求平浅明快,便于读者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1)乐府诗在元稹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元和四年,他看到李绅所作《乐府新题》20首,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作《上阳白发人》等12首(《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其内容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往往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不及白居易后来所作的《新乐府》50首。元和十二年,他看到刘猛、李余的《古乐府诗》数十首,感到“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于是又和了古题乐府19首,“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者”,“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者”(《乐府古题序》)。如《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估客乐》、《捉捕歌》诸篇,或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或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平,或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内容充实,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2)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稹集中也被列为乐府类。全诗借“宫边老翁”之口,追叙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兴衰征象及其原因,旨含讽喻。此诗与白居易《长恨歌》齐名,曾被后人赞为“铺写详密,宛如画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但也有写得分散的缺点,人物形象不及《长恨歌》鲜明。元稹另有一些小诗颇为出色。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可谓“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人称“乐天《长恨歌》,凡120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瞿佑《归田诗话》)。

(3)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泛写的艳诗。《赠双文》、《春晓》、《莺莺诗》、《杂忆五首》、《会真诗三十韵》等,都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梦游春七十韵》兼及其妻韦丛。今人陈寅恪评此诗“实非寻常游戏之偶作,乃心仪浣花草堂之巨制,而为元和体之上乘,且可视作此类诗最佳之代表者也”(《元白诗笺证稿》)。但这些诗往往也含有轻薄庸俗的成分,《唐国史补》说元诗“淫靡”,主要即指这类作品。至于其悼亡诗,则为悼念韦丛而作,多述韦丛安贫治家之事,眼前景,口头语,情真意挚,颇能感人。流传最广的《遣悲怀三首》,一往情深,如话家常,在悼亡诗中可称翘楚。

此外,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他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说:“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为诗,……小生自审不能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他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都是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自己就曾提出,当时的仿效者“力或不足”便造成“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等现象。所以严羽认为“和韵最害人诗”,指出“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沧浪诗话》)。

(4)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而朝廷制诰仍沿用骈体。元稹始创新体,以古文作制诰,格高词美,为人仿效,“自是司言之臣,皆得追用古道”(《制诰序》)。《旧唐书》说:“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也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后世戏曲作者用它的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见《董解元西厢记》)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艳情诗——他生性风流,有《莺莺传》记其事。苏轼评曰;“元轻白俗”。元诗“轻”大概指有些作品“轻佻”、轻薄,

如《会真诗三十韵》等艳情诗,这是中唐文学世俗化的表现之一。另外可能也与《莺莺传》(又名《会真记》)的影响有关。“白俗”指白诗通俗平易。

悼亡诗——妻韦丛贤惠,早逝,追思亡妻。这些诗使他永垂不朽。

作品鉴赏

元稹《离思(其四)》赏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写照。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后来又有新欢。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轻薄的,从而也就否定了这首《离思》诗的应有价值。我认为,今天我们评论古典文学的价值,并不能依据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来作为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标准。文学作品往往会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产生巨大的

《遣悲怀三首》:

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日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乡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不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诸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无不浅俗之极.也伤痛之极.再如[泥他沽酒拔金钗"的[泥"字.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在取材上.诗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

清代蘅塘退士在评论此诗时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这至高的赞誉.元稹是当之无愧的.

元稹《连昌宫词》赏析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笛。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压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途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舞榭攲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拱,菌生香案正当衙。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动,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旁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我闻此语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痍。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

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西十九里。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任司马,写下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

全诗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从“连昌宫中满宫竹”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宫边老人诉说连昌宫今昔变迁。

前四句是一段引子,先从连昌宫眼前乱竹丛生,落花满地,一派幽深衰败的景象下笔,引出宫边老人。老人对作者的泣诉可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小年进食曾因入”至“杨氏诸姨车斗风”,写连昌宫昔日的繁华盛况。

寒食节,百姓禁烟,宫里却灯火辉煌。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望仙楼上通宵行乐。琵琶专家贺怀智作压场演奏,宦官高力士奉旨寻找著名歌女念奴进宫唱歌。邠王李承宁(二十五郎)吹管笛,笙歌响彻九霄。李谟傍靠宫墙按着笛

子,偷学宫里新制的乐曲。诗人在描绘了一幅宫中行乐图后,又写玄宗回驾时万人夹道歌舞的盛况。

第二层从“明年十月东都破”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安禄山叛军攻破东都洛阳,连昌宫从此荒废。安史乱平后,连昌宫也长期关闭,玄宗以后的五位皇帝都不曾来过。直到元和十二年,使者奉皇帝命来连昌宫砍竹子,在宫门开时老人跟着进去看了一会,只见荆榛灌木丛生,狐狸野兔恣纵奔驰,舞榭楼阁倾倒歪斜,一片衰败荒凉。安史乱后,玄宗依然下榻连昌宫,晚景凄凉。宫殿成为蛇燕巢穴,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当年杨贵妃住的端正楼,如今物是人非,再不见倩影了。

第二大段从“我闻此语心骨悲”至“努力庙谟休用兵”。通过作者与老人的一问一答,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及朝政治乱的因由。

诗中称赞姚崇、宋璟作宰相秉公选贤任能,地方长官清平廉洁,因而出现了开元盛世。姚、宋死后,朝廷渐渐由杨贵妃操纵。安禄山在宫里被贵妃养作义子,虢国夫人门庭若市。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专权误国,终于给国家带来了动乱和灾难。接着诗笔转而称赞当今宪宗皇帝大力削平藩镇叛乱,和平有望。结句,作者意味深长地点明主旨:祝愿朝廷努力策划好国家大计,安定社稷,结束内战,不再用兵。

这首诗针砭唐代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奸相弄权误国;提出所谓“圣君贤卿”的政治理想。它含蓄地揭露了玄宗及皇亲骄奢淫佚的生活和外戚的飞扬跋扈,具有一定的历史上的认识意义。前代诗评家多推崇这首诗“有监戒规讽之意”,“有风骨”,把它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同为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连昌宫词》在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显然受到当时传奇小说的影响。诗人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又不囿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虚构一些情节并加以艺术的夸张,把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事件集中在一个典型环境中来描绘,写得异常鲜明生动,从而使主题具有典型意义。例如,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连昌宫中的一段生活,元稹就不是以历史家严格实录的“史笔”,而是用小说家创造性的“诗笔”来描摹的。据陈寅恪的考证,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没有一起去过连昌宫。诗中所写,不少地方是根据传闻加以想象而虚拟。如连昌宫中的所谓望仙楼和端正楼,实际上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李谟偷曲事发生在元宵节前夕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并不是在寒食节夜里连昌宫墙旁。其他如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等,都不出现在寿安县的连昌宫内或宫前。元稹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的事件集中在连昌宫内来铺叙,并且还虚构一些情节,用以渲染安史之乱前所谓太平繁华的景象,突出主题思想。从诗的自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对念奴唱歌、李谟偷曲等事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不知道的,他如此处理,实在是有意识地学习唐人传奇所常用的典型化方法来创作。这样一来,整首《连昌宫词》在某些细节上虽不符合具体的历史事实,但却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至于诗中说到平吴蜀、定淮西等历史事件,则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浓烈的现实感。

这首诗的情节,写得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假相衬,互相对照。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那样:“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在我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连昌宫词》有独自的风格特色。

四、白居易(772—846)

(一)其生平和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以四十四岁贬谪江州司马为界:

前期: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主导思想。

出生河南新郑,十一二岁随家人迁符离,后迁越中。二十岁后在符离勤奋读书、写作,二十八岁在宣城应乡试,二十九岁省试及第,三十二岁与元稹同登科第,授校书郎。后又应制举。三登科第,正在长安传为美谈。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在朝为官,其中在四十岁丁母忧。四十四岁,宰相武元衡遇刺死,任闲职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当天就上疏主张捉捕凶手,受诬被贬。(原因①宰相以为白为东宫官,不该在台谏官之先言事。②诬白母亲因看花落井死,而作“赏花”、“新井”诗,有伤名教。)

后期:中年时由于受到政治挫折,思想趋于消极,奉行“独善其身”的处世原则,

元和十年(44)至长庆四年(53),任地方官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等。最后二十年任秘书监、河南尹、太

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由八品至二品,由月俸一万六至月俸十万。晚年虽然官职不断升迁,但却采取了明哲保身信奉佛道的人生态度。闲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修香山寺,号香山居士。其《竹楼宿》云:“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负春》:“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趟。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牛李争起,为避祸,分司东都。)

(二)白居易诗歌现存有近二千七八百首,为唐人之最。在江州自分其诗七八百首为四类(《与元九书》):

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新乐府150首。

闲适诗——移病闲居,知足保,吟玩情性,100首。

感伤诗——事牵情动,随感而吟咏,100首。

杂律诗——亲朋离散,释恨佐欢,一时一物,一笑一吟,400首。

(说明:①讽谕诗列为第一,说明白居易对新乐府诗很重视。②分类不严谨,因为前三类是以内容为准的,而后一类则是以形式为准的。闲适诗里有近体,感伤诗中也有讽谕。)

去世前,自编其诗文“三千八百四十首”,分五本保存,这样他的诗文大部分得以保存。

讽谕诗,以《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议婚、重赋、不致仕、伤宅、伤友、立碑、轻肥、歌舞、五弦、卖花)为代表。此类诗之特点:

1、题材广泛,多反映揭露时弊;

2、主题集中,“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

3、叙议结合,对比强烈;

4、人事典型,形象鲜明;

5、语言质朴、浅切。

【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此诗原列《秦中吟十首》组诗中的第十首。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情景的描写,揭露了社会不平现象与矛盾本质,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为两大段,前十四句写买花情景,“春欲暮”点时,“牡丹时”点花,以见所买并非平常之花,所以接着写出花价之高昂与护花之精心。酬直,指付给的价钱。戋戋,形容众多貌。此段对这一“习为俗”现象作客观描绘,仅由“迷不悟”微露作者倾向并启转下文。后六句诗人以独特眼光发现了一位被人忽视的“田舍翁”,并借其口说出一丛花价等同于十户赋税,回应篇首“喧喧车马”,如此多的买花者将要耗去多少农民的赋税呢!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长恨歌】【赏析一】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

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如诗人步入仕途不久所作、列在白集“闲适”第一篇的《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一诗,即表现出对“帝都名利场”的厌倦、对现有生活的满足。诗末四句这样写道: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另一首作于盩屋尉时的《官舍小亭闲望》也有类似的诗句: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

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却别有一番意趣。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尝黄醅新酎忆微之》)闲适生活与诗酒人生、拂道心境全都表现在闲适诗里:“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坛经》说佛心”(《味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白居易的知足保和,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他炼丹服药,诵经坐禅,释、道二家在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中都留下了甚深的印记。当然,也源于根深柢固的浅俗思想。他的很多闲适诗,都热衰于铺叙身边琐事,将衣食俸禄挂在嘴边,千篇一律,令人生厌。在大和八年所作的《序洛诗》中,他这样说:“自(大和)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这一时期的诗作,多“称心而出,随笔抒写”(越翼《瓯北诗话》卷四),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浅之又浅,俗之又俗。苏轼说“元轻白俗”(《祭柳子玉文》),所谓白之俗,主要就表现在这里。

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如那首长达1300字、被后人评为可与韩愈《南山》诗“匹敌”(《唐宋诗醇》)的《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叙述游踪条理分明,步骤井然,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摹景写情既形象生动,又自然散朗。写山风是:“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抟。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写日落月出是:“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千里翠屏外,走下丹沙丸。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写游山之意是:“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诗情画意弥漫其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如他被贬之后写的《题浔阳楼》、《读谢灵运诗》、《宿简寂观》、《咏意》等诗,都能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特点。他的《大林寺桃花》虽仅短短四句,却理趣悠长,活泼可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闲适诗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又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初读之下,尚觉清爽,数篇之后,便觉陈陈相因,了无新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怪拙言词。”(《自

吟拙什因有所怀》)但白居易诗也有说理说得好的,如组诗《效陶潜体十六首》便将议论与叙述、描写结合起来,以饮酒为契机,表现诗人“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的真实情态,较之一般纯发议论的说理诗,自不可一概而论。

(三)白居易诗歌风格及其得失:

各类诗歌总的风格特征:通俗平易、随物赋形、直抒胸臆。

《艺概·诗概》:“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非易到。”

《剑溪说诗·又编》:白居易诗“往往意太尽,语涉粗俗,似欠澄汰之功。”

(四)影响:白诗在当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罕有其匹。元稹《白氏长庆集序》:“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几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侧,无可奈何。……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自居易《与元九书》:“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

王定保《唐摭言》卷15:唐宣宗吊白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四、李绅、张籍、王建

(一)李绅,因“短李”。曾官至宰相。他是新乐府的最早创作者,原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可惜已佚。《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流传甚广。诗云: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张籍、王建:两个都擅长写乐府诗,后世并称为“张王乐府”。

王建有《宫词》一百首著名。

张籍与韩愈友善,有诗赠答。据说他焚烧了一卷杜诗,将诗拌蜜糖服食,以期换内脏作出好诗。(云仙杂记)

附一:元白叙事诗

两类:一是乐府:承“三吏”、“三别”,短小、写实。

一是歌行:长篇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

长篇叙事诗的艺术风貌:

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长恨歌》:结合、惊变、思念、寻觅、致辞。

《琵琶行》:送客、闻乐、相邀、演奏、叙身世、感伤、再演奏。

《连昌宫词》:宫边老人的追忆,记叙变迁。

2、卓越的叙事艺术。

《长恨歌》:以李杨爱情为主线。

《琵琶行》:以演奏贯穿,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联系琵琶女与作者的身世之悲。

《连昌宫词》:宫边老人的见闻写盛衰。

3、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如杨玉环、琵琶女。

4、浓郁的抒情气氛。

《长恨歌》:抒悲情。

《琵琶行》:抒“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之悲。

5、与抒情、叙事紧密相联的景物描写。

附二:关于元和体、长庆体、元白体。

1、顾陶《唐诗类选诗后序》:“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

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2、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又指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3、“元和已后,文笔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歌行学流荡于张籍,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元和体’。大抵天宝之风尚党(风格一致),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也。”(唐语林)

作品讲解

《上阳白发人》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50首中的第七首,是以“怜幽闲”为主题的政治讽谕诗。全诗塑造了一个老宫女的形象。集中概括了她一生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荒淫享乐,摧残无辜女性、断送她们青春和幸福的罪恶行径。全诗既有叙事、议论,又有写景,抒情。诗人的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浓郁的悲惨气氛,将环境的凄凉、冷落和老宫女内心孤苦情愁结合起来,突出表现了老宫女寂寞、辛酸的内心世界。诗中还运用对比映称的手法,将老宫女的服饰、装束、自我嘲弃的“女尚书”空衔以及春色美景等与老宫女老宫女的绝望情感交织在一起,相互衬托,委婉含蓄却极深刻细致地刻画了地倍受折磨下的变态心理。欲悲还笑,自我解嘲的神情还隐含着老宫女一生的悲苦和辛酸。全诗情调哀婉,音韵随着情潮灵活变幻,长短句工错落有致,语气通俗、含蓄,生动而富于感染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被迫害宫女的无限同情之情。

《杜陵叟》

这首诗是也是《新乐府》中的一首。诗人选择许多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和贪污故意隐瞒灾情,横征暴敛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充分发挥乐府民歌语言的传统特点,以三五七言相参差,巧妙地讽刺了皇帝赐予花氏的一切空恩典。通过杜棱发叹,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残酷剥削农民的强烈义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篇长恨有风情——《长恨歌》

《长恨歌》是以历史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任周至县尉的白居易和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不胜感慨,遂写下了《长恨歌》一诗,陈鸿则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两篇作品都很出色,且相得益彰,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结构上看,全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统摄全篇,诗人以“重色“的特点为基调,塑造了李隆基的形象,并从这个角度来塑造杨玉环的形象。对唐明皇“重色”误国和杨玉环以“色”邀宠乱政的行径做了讽刺和大胆的批评,点明了导致“长怀”的原因,为后一部分作了铺垫。随后即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收上启下,为要杨的“长恨”谱写哀歌。后一部分,则着意写“长恨”这一主题,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等多个侧面描写了他们的悲剧遭遇,表现了对死者的坚贞不渝和无限相思,并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全诗以人物的性格的发展而安排情节,结构作品,表现了“长恨”这一主题的复杂性。主线分明,构思精巧,剪载得当。人物的服饰、容貌、姿态、动作、语言及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细腻传神,悱恻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自具首尾的情节描写曲折离奇。诗人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审景注重细节,常运用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艺术手法,通过人物对事件、环境的感受和反应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抒情气氛浓厚。夹叙夹议,悲剧色彩强烈、浓郁。

全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融合了古诗、乐府以及说唱艺术的特点,语言精炼,自然流丽,形象性强、散文化的句式和特有的具有自然的音乐美的感人诗境,使人物性格和情节发的发展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浪漫主义的境界表现得至真至诚、生动逼人。《长恨歌》成为后世广泛传颂的名篇,也奠定了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 作者介绍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元稹》作品介绍《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 《赠元稹》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 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阑:全诗校:“一作兰。”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科,全诗校:“一作第。”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诗潮。其显著特点,是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这一特点恰好与韩、孟一派诗人相背反)。他们中包括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以前人们曾把这一新诗潮称为“新乐府运动”。 1、白居易 (1)生平:前期(兼济天下时期):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后回乡守母丧。起复不久即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时年四十三岁。后期(独善其身时期):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之后历任要

职。后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香山居士”。年七十五卒。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2)诗歌主张:白居易分自己的诗作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其主张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种种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白居易明确地提出诗应“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民所作。(3)创作情况:第一、《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展示了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代表作如《卖炭翁》、《轻肥》。第二、《长恨歌》和《琵琶行》。《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当然,《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所有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

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诗

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诗 和乐天赠樊著作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和乐天感鹤 我有所爱鹤,毛羽霜雪妍。秋霄一滴露,声闻林外天。自随卫侯去,遂入大夫轩。云貌久已隔,玉音无复传。吟君感鹤操,不觉心惕然。无乃予所爱,误为微物迁。因兹谕直质,未免柔细牵。君看孤松树,左右萝茑缠。

既可习为饱,亦可薰为荃。期君常善救,勿令终弃捐。 和乐天折剑头 闻君得折剑,一片雄心起。讵意铁蛟龙,潜在延津水。风云会一合,呼吸期万里。雷震山岳碎,电斩鲸鲵死。莫但宝剑头,剑头非此比。 酬乐天早夏见怀 庭柚有垂实,燕巢无宿雏。我亦辞社燕,茫茫焉所如。君诗夏方早,我叹秋已徂。食物风土异,衾裯时节殊。荒草满田地,近移江上居。八日复切九,月明侵半除。 酬乐天劝醉 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沉机造神境,不必悟楞伽。酡颜返童貌,安用成丹砂。

元稹唱和诗语言表达特点

元稹唱和诗语言表达特点 元稹一生仕途失意,然而却意外造就了其诗歌上的成就,由于其失意的内心需要倾诉,所以在他仕途不顺时写了很多唱和诗,这些唱和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语言表达特点上对后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河南洛阳人,六世祖时迁居长安。生于唐大历十四年,死于大和五年(779—831年)。元稹的一生,命运多舛,爱情上失意,仕途上也屡屡被贬,自十五岁登明经科到五十三岁去世,短短的一生五次被贬。元稹的兴趣不在诗歌,他一生的真正抱负是“达则济亿兆,穷则济毫厘”,诗歌只是他抒发牢骚的一个工具,然而他的仕途不顺却意外地成就了他的诗歌。纵观元稹一生的诗歌创作,大部分都是创作于被贬时期,他一生中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都是在贬谪时期,尤其是被贬江陵、通州时期,可以这样说恰恰是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本文主要就其唱和诗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次韵作品大量出现 所谓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关于唱和诗的类型,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交代得比较清楚:“和诗用来诗之韵曰‘用韵’,依来诗之韵尽押之不必以次曰‘依韵’,并依其先后而次之曰‘次韵’。”可见次韵难度最大。在元稹的唱和诗里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次韵相酬诗,而且元白还首创了五十韵、百韵次韵唱和以及次韵组诗唱和的形式。如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云: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元稹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诗一百韵》云: 昔岁俱充赋,同年遇有司。八人称迥拔,两郡滥相知。逸骥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元稹与白居易的故事 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白居易、元稹的交往不但时间长久,诗歌唱和数量巨大,交情也十分深刻。白居易自己说是“金石胶漆,未足为喻”(《祭元微之》)。他们之间,曾经有“千里神交,若合符契”的奇迹发生。《本事诗?征异第五》记载,元稹为御史,奉派到梓潼(在今天四川江油一带)办案。白居易在京城,跟一班名流游览慈恩寺(大雁塔),于花下小酌。当时白居易写了一首寄给元稹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凉州。 凑巧的是,元稹当时正好走到梁州(在今天陕西省城固以西的汉水流域)褒城,而且也在同一时间里寄出了一首《梦游》诗,诗是这样写的:

《梦游》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梦中所见,完全符合白居易的生活情形! 白居易、元稹唱和频繁,不在一处的时候,通常以竹筒贮诗派人递送,“竹筒递送”遂成诗坛佳话。两人唱和诗篇的数量,白居易自己说是九百多首,其实应该有一千多首。有的时候,一次就能唱和上百首。白居易《因继集重序》云:“去年,微之取予《长庆集》中诗未对答者五十七首追和之,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一。今年,予复以近诗五十首寄去。微之不逾月,依韵尽和,合一百首,又寄来,题为《因继集》卷之二……”。难怪白居易说自己与元稹的唱和之多,“从古未有”。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多数是应酬之作,套话、场面话而已。但是,数量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可以说明他们两人互相关注、交往密切,是无人可比的。自然,毕竟都是优秀的诗人,这其中也不乏深情动人之作。例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诗云:《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再比如白居易的《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

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世人常把岑参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元稹、白居易两人年龄相近,又同为著名诗人,两人交情颇深。相识 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

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相思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来,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此处甲戌本脂批就道:“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相伴 元稹和白居易,他们真正是一对患难见真情的“伴侣”。 当元稹母亲去世,归乡守丧“丁忧”时,过得十分艰苦,《遣悲怀》中说爱妻韦丛跟了他后,是“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情景也不完全是艺术夸张。这时,是白居易大力资助他,帮他度过

【课外阅读】白居易《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鉴赏

【课外阅读】白居易《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鉴赏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白居易 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白居易晚年与“香山九老”之一的卢子蒙侍御交往,一天,翻阅卢的诗集,发现集子里不少诗篇是赠给元稹的。而此时元稹已去世十年了。白居易不禁心酸,他迅速把诗集翻到最后,蘸满浓墨,和着热泪,在空白页上写下了这首律诗。 诗一开始,全是叙事,好象与卢子蒙对坐谈心。诗句追溯往事,事中自见深情。头两句,把三十多年前与微之论诗衡文,睥睨当世,谈笑风生的情景,重新展现在眼前。接下去,三、四句写今日与卢君聚首,共同披阅他的诗卷,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叙事。然而,情景一转,诗集中突然跳出了元微之的名字,眼前便闪现出微之的影子,诗情也就急转直下,发为变徽之音。五、六两句,转入正面抒情。“相看”一句,描绘了一瞬间的神态:两个老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老泪纵横,却都不说一句话。 诗篇至此,一种无声之恸,已够摧裂肺肝,而全诗也已经神完气

足了。最后两句,诗人又用“闻道”一语领起,宕开诗境,跳到了微之坟上。墓木拱矣,黄土成阡;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是这样快,悼念之情又怎能不这样深? 这首诗,直抒胸臆,纯任自然,八句一气贯串,读起来感到感情强烈逼人,不容换气。全诗用“四支“韵,本来是不十分响的韵部,到了诗人笔下,却变得浏亮哀远,音乐效果特别强烈。古来怀友的名篇,共同的特点是真挚、深刻。白居易此诗是悼亡友,在真挚、深刻之外,又多了一重凄怆的色彩。

古代文学

A唐代诗歌 一初唐诗歌 风格:宫体诗(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陈子昂) 内容:风骨刚健引向广阔社会现状 形式:上官体——王绩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苏味道李峤)(暗合格律)——沈宋(沈全期宋之问)(律诗定型) 王勃是四杰成就最高的人 初唐四杰对诗歌的贡献 陈子昂贡献 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他的诗中能够细致地体察景观饼摆脱从类书拾掇辞藻的陈规陋习,自铸新词一描摹景色,这种笔法精细而境界浑成的诗体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稳固,成为人们学习模仿的新诗体。 上官体特点 永明体——上官体(六对八对)——沈宋体(律诗近体诗) 王绩的《野望》唐代第一首山水田园诗 理解格律(近体诗) 理解古体与近体诗(从沈宋明确分开) 五言律诗意义 吴中四士:包融张旭贺知章张若虚(《春。。》王闿孤篇横绝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盛唐诗歌 1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名词解释: 山水诗:描写大自然四时变化规律,精神实质在于理 田园诗:广义:以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的诗狭义:像陶渊明写的诗,表达自己的看法 理解比较山水诗和田园诗 王维,字摹诘,以禅入诗,以画入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数量最多质量最好0 孟浩然,《孟浩然集》 2边塞诗派 高适,字达夫,《高常侍集》 岑参,边塞诗最好 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王翰,《凉州词》,204 王昌龄,七绝圣手,只有李白可以与之抗衡,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赛》(边塞诗成就最高)王之涣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草堂集》 中国诗歌史上五位伟大的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集》 三中唐诗歌 中唐前期:山水田园诗:刘长卿(五言长城)韦应物 大厉十才子(姚合《极玄集》) 边塞诗人李益(盛唐与中唐边塞诗的区别) 中唐后期: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孟诗韩笔)——苦吟诗派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甌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第一节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元稹的诗歌创作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叶燮《己畦集》卷八《百家唐诗序》:“贞元、元和之间,窃以为古今文运诗运至此时为一大关键也。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啟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於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於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有关唐代文学由雅入俗的变化,其远源可以追溯到叁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杜甫晚年饱经战乱,深入地接触了下层社会,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苦难的优秀篇什,如有名的“叁吏”、“叁别”、《兵车行》、《彭衙行》、《悲陈陶》、《哀江头》等即是。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杜甫入蜀以后,这种倾向更得到新的发展,有时直以方言俚语作诗,“朴野气象如画”(王嗣奭《杜臆》卷四)。明人胡震亨引焦竑批评杜诗说:“杜

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雅道大坏,由老杜启之也。”(《唐音癸签》卷六)这些批评,正好反证了杜甫在打破精雅的古典诗歌传统,将诗歌引向通俗、写实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 杜甫诗中的写实性和通俗化倾向,在与他同时或稍后的元结、顾况、戴叔伦等人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继承,而到了贞元、元和年间,则有了强烈的迴响。元稹、白居易都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白居易说得更为具体:“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餘首,……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叁四十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与元九书》)这里,白居易将其全部注意力都投向了杜甫的写实讽时之作,对于杜的其他作品以及“不逮杜”的作家作品,则评价偏低,说明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除了注目于杜甫的诗歌内容,还对杜诗的通俗化倾向寄予一瓣心香:“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酬孝甫见赠十首》之二)“当时语”即当时民间的俗语言。在诗中使用“当时语”,既然有老杜在前导源,则后继者便有了坚实的依据。于是,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人纷纷起而效仿,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白居易作诗甚至要求老嫗能解(释惠洪《冷斋夜话》),一时间蔚为风气。 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歌诗。如张籍的《白鼉鸣》、《云童行》、《春别曲》,王建的《神树词》、《古谣》、《祝鹊》,白居易的《竹枝》、《杨柳枝》、《何满子》等,都平实浅易,自然明快,充满乡土市井气息。

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诗

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诗 和乐天赠樊?著作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和乐天感鹤? 我有所爱鹤?,毛羽霜雪妍?。秋霄一滴露?,声闻林外天?。自随卫侯去?,遂入大夫轩?。云貌久已隔?,玉音无复传?。吟君感鹤操?,不觉心惕然?。无乃予所爱?,误为微物迁?。因兹谕直质?,未免柔细牵?。君看孤松树?,左右萝茑缠?。

既可习为饱?,亦可薰为荃?。期君常善救?,勿令终弃捐?。 和乐天折剑?头 闻君得折剑?,一片雄心起?。讵意铁蛟龙?,潜在延津水?。风云会一合?,呼吸期万里?。雷震山岳碎?,电斩鲸鲵死?。莫但宝剑头?,剑头非此比?。 酬乐天早夏?见怀 庭柚有垂实?,燕巢无宿雏?。我亦辞社燕?,茫茫焉所如?。君诗夏方早?,我叹秋已徂?。食物风土异?,衾裯时节殊?。荒草满田地?,近移江上居?。八日复切九?,月明侵半除?。 酬乐天劝醉? 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沉机造神境?,不必悟楞伽?。酡颜返童貌?,安用成丹砂?。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和白居易

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研究之:元稹和白居易 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当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了“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李肇《国史补》卷下)。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历任要职,并做过两年宰相,兼有政声和文名,“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新唐书》本传)。在他现存的三百八十多首诗中,不乏清新可诵、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但其后期诗歌,大都是与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诸如《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长因呈许陈二阁老》、《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值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等等,从冗长的标题即可看出诗人们的交往概况。这些诗的内容并不充实,艺术性也不强,却对贞元末年的诗坛风尚颇有影响。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曹丕尝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典论. 论文》)。然微之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辛文房亦云:"微之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唐才子传》),元稹初期作品在写实风格和音律方面都深受白居易影响,宗法其新乐府诗歌和讽喻写实的诗歌创作之风,在两者订交后,又以相互间的唱和而闻名。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十年后与白居易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元和元年(806)又与白居易一起以制科入等,授左拾遗,后转监察御史。元稹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或实地纠劾,惩治猾吏,也因此而多次遭贬,先后为江陵士曹参军、唐州从事、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末年回朝,历任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知制诰等,并于长庆二年升任宰相。因与裴度发生冲突,为相仅四个月即被罢为同州刺史。此后又任过浙东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等职,53岁得暴疾卒于武昌任所。有《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馀首。 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元和四年(809),他读了李绅写的20首“新题乐府”后,写

各校古代文学真题集剖析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一、简答:试论<诗经>的艺术特征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二、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唐传奇江西诗派公安三袁元白诗派“三言、二拍”南开大学1999年中国文学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叶儿索隐派《全唐文》楚辞南杜 二、简答题:“诗无达诂”“沉郁顿挫”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默写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三、论述题: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南开大学1999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五经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3.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赵崇祚编的《花间集》。 4.散曲包括散曲和小令两种主要形式。 5.《墙头马上》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裴少俊和李倩君。 二、判断题 1.《关雎》是一首吟咏“后纪之德”的诗歌。错误(爱情诗)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抒情诗的艺术典范。错误(叙事诗)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自常建的《乌鸣涧》错误(《题破山寺后禅院》)4.“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是苏拭对柳宗元在散文史上地位的评价。错误(韩愈)5.《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正确(又名李宝嘉) 三、名词解释《乐府诗集》“郊寒岛瘦”婉约派南戏四大传奇 四、简述故事梗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桃花扇》 南开大学2000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2000文学综合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将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l0分) 1.《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2.《七发》的作者是枚乘。 3.阮籍长于五言诗,其代表作为《咏怀》八十二首。 4.刘义庆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5.《河东先生集》是唐朝柳宗元的文集。 6.《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蒋防。 7.成语“江郎才尽”的“江郎”指南朝梁诗人江淹。 8.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是黄庭坚。 9.元杂剧《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 10.《三遂平妖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二、判断 1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是词人辛弃疾。错误(李清照) 2《诗经》中的“三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正确 3“桃花庵主”是清代孔尚任的号。错误(唐寅) 4《三国志平话》属于讲史话本。正确 5传奇小说《会真记》就是《莺莺传》。正确 三、名词解择:骈文《昭明文选》唐宋派欧阳修《浣纱记》 复旦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简称中作家的全名(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2)前七子 2、写明下列作家生活在公元几世纪及其著作集名(1)贾谊(2)蔡邕(3)江淹 (4)韩愈(5)陈与义(6)元好问(7)钱谦益 二、名词简释:笙诗元和体变文浙西派谴责小说 三、论述:试比较“古诗十九首”与阮籍《咏怀》的主题与风格。 “子美集开诗世界”,试述其在诗上的创辟之处。 试述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宗尚的异同。 华东师大文学专业 永明体公安派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试论《史纪》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桐城派比兴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试述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经过。 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互见法性灵说沈宋《鸣凤记》正始体《论小说与群治关系》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白居易与元稹,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对于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解读一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相识 白居易和元稹自贞元中(公元802年左右)结识,因为这一年他们同登科第,一起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漫狂”),成了同事。然后他们两人就“一见钟情”,由此开始了至死不渝的“恋情”。 他们当校书郎时,流连于花前月下,有诗为证:“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而且竟然是“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这个,这个,读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味道了没?而一旦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时,元稹就痛苦地写诗道:“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类似的亲密之句不胜枚举,如元稹诗《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中有:“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等句,白居易见到这诗后,也情意绵绵地回道:“昨夜云四散,千里同月色。晓来梦见君,应是君相忆。梦中握君手,问君意何如……”还有这首,《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中,竟然写道:“诗仙归洞里,酒病滞人间。好去鸳鸾侣,冲天便不还”。 相思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白居易回京升为左拾遗,但元稹当年却任职为监察御史,经常要四处办案。这一年,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三月,在长安的白居易与弟弟白行简及好友李杓直等人,游玩了大雁塔下的慈恩寺后,就一起饮酒叙谈。 席间,白居易题诗一首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而后来,元稹恰好是到了梁州(今陕西褒城),写诗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晚唐郑谷诗中就这样说:“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这就是妻子挂念丈夫的事情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此处甲戌本脂批就道:“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相伴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1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1中唐通俗化诗风出现的原因 A杜甫的影响 安史之乱前后,新题乐府诗,写实,通俗。 B创作时尚的影响 元结、顾况、戴叔伦,以及张籍、王建、李绅,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相继提倡响应,共同有意追求,形成时尚。 C民歌的影响 民歌是通俗化的样板。 2张籍、王建:“张王” A张籍 《野老歌》;《秋思》 B王建 《田家行》,《羽林行》,《新嫁娘词》 3元稹(779——831) 存诗830多首。 他比白居易小7岁,交谊甚深,主张相同,诗风相近,号称“元白”。

A“新题乐府”受李绅影响 B代表作《连昌宫词》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生平 772——846,活了七十五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元和十年(815)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是他一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在文学方面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表明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二是自编诗集,分为四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2诗歌主张 白居易奉行“兼济”“独善”。他在《与元九书》中宣布自己“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对他所分四类诗中,看重的是前两类:讽谕诗,闲适诗。讽谕诗是体现兼济之志的,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义的。 他的诗歌主张,是就前期所写的讽谕诗提出来的。 A内容要写实,语言要通俗。 B及时反映:为时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功利目的:为君为民而作。 不足处:过分突出讽谕功能,文学性削弱了; 一味强调现实功利,文学功能夸大了,创作的路子狭窄了。 三、白居易的讽谕诗、闲适诗 1讽谕诗170多首 揭露达官贵人奢侈:《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轻肥》,《买花》 反映弊政及民生疾苦:《新乐府》五十首,“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卖炭翁》 《新乐府》诗直面现实,爱憎分明,痛快淋漓。其不足是:诗末添加议论尾巴是通病,政治说教味浓;有的枯燥乏味,有的直露无遗,艺术性薄弱。 2闲适诗 另外一付面孔:“独善”“乐天”,悠然自得。前期有,后期更多。 四、感伤诗中杰作:《长恨歌》、《琵琶行》 1《长恨歌》(806年作) 历史题材,为情而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

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知己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但是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一直传承到现在。今天小编来告诉大家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有哪些吧,请阅读下面的内容!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禁中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拓展阅读】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诗 [赠樊著作]白居易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和乐天赠樊著作」元稹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感鹤]白居易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元稹与他的情诗

元稹与他的情诗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惟有爱情的想象可以自由飞翔,那低回缱绻,于千万人中只爱一个人的浪漫情感,足以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心灵颤栗。下面是元稹与他的情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继齐梁宫体和初唐宫廷诗之后,中晚唐是一个艳体诗的时期。 只不过,诗歌主角从宫廷侍奉转到了外廷士大夫,诗歌内容从感官享受转到了真情实事。中唐时期的元稹,便是一个写情诗的高手。他在元和七年自编诗集,称“有悼亡诗数十首,艳诗百馀首”。既为艳诗,那就不是写婚内的情感。读元稹的《遣悲怀》就可以知道,婚姻生活都是充满柴米油盐,远不如艳遇更能表现文人的浪漫情调。 元稹的《会真诗》便是写男女幽会的情景。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言自瑶华浦,将朝碧玉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这首诗见于元稹的《莺莺传》,实际上是元稹写自己年轻时的情史。以露骨文字描写甜蜜的爱,这似乎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家表现人性的特权,尽管这算不上好的文学。 贞元十六年,元稹游蒲州普救寺,遇见美丽多情的莺莺,堕入情

网,在三五明月夜逾墙爬树,终于私会西厢。后来元稹赴京应试,与莺莺断了关系,还自诩能“忍情”,获得时人“善补过”的赞许。这也证明,《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本人。今人大多同情莺莺,鄙视张生。莺莺多愁善感,能歌会诗,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而张生始乱终弃,还振振有词,实在是个负心的男儿。一般说来,人们还是更喜欢没有男女间道德冲突、结局圆满的《西厢记》。 陈寅恪曾考证“会真”就是遇仙,东晋的游仙诗是求长生,唐代的游仙诗则是狎妓。 元稹出身士族,其母持家礼法甚严,虽然元稹少年时就冶游放荡,但他后来另娶韦丛,显然是为了门当户对而背弃出身低微的莺莺,否则他用不着这样做。这里,还有一个有力的旁证。《会真诗》中的“宋家东”典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在六朝和唐代有着固定的内涵。遍检《全唐诗》,凡是用“宋家东”或“东邻”的,无一例外都专指歌伎一类社交女子。如晚唐崔涯久游维扬,每题诗倡肆,立时传颂,其《杂嘲》:“二年不到宋家东,阿母深居僻巷中。”便分明是写倡肆之作。 我们还可以比较另一篇唐传奇《霍小玉传》,倡女小玉母亲本为显宦宠婢,主人卒后遣居胜业坊古寺曲,而莺莺母女也是在主人卒后寄寓蒲州普救寺。看来这是唐代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显宦家的妾媵在主人逝世后,常常会被遣居在外,莺莺的身份大概就类似小玉。虽然这样的女子仍以嫁人为正途,在社交方面,又比贵族少女有更多的自由。细读小说,莺莺母亲郑氏对于崔张的结合,也是处处在故意促成。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悼念元稹的诗 白居易 悼念元稹的诗是《梦微之》,著名的元白,元指的是元稹,白则是白居易。 虽然年龄相差七八岁,但是两人却是至交好友,而且情趣相投,无论是写诗,还 是纵情享乐,两人都可以相互切磋。而一对好友,如果死去一个,对于另一个来 说,可谓极尽悲伤。元稹去世,白居易给他写出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 雪满头”的悼亡诗。情感真挚,意境悲凉到无以复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白居 易悼念元稹的诗,欢迎大家阅读。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梦微之》 注释 微之:唐朝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 生诗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为悼念亡友之辞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阿卫:微之的小儿子。 韩郎:微之的爱婿。 夜台:指坟墓,因为闭于坟墓,不见光明,所以称为夜台,后来也用来指代 阴间。 茫昧:模糊不清。 《梦微之》 译文 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 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梦微之》赏析 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中颈联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古往今来更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伤怀! 公元 801 年,30 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 23 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 采精华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真是相见恨晚! 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 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 考试, 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 虽是个闲官, 倒也可自得其乐。 饮酒赋诗赏花听书, 好个诗酒风流!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 效。公元 815 年,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同是天涯 沦落人!此后,二人只能互通书信、倾诉衷肠!公元 831 年,60 岁的白居易正 赋闲于东都洛阳,惊闻元稹病逝于武昌,悲痛不已!当元稹的灵柩运回老家陕西 咸阳时,途径洛阳,白挥泪写下祭文。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梦中乐天与微之重逢,二人携手同 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 污浊;可能耻笑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 乐天的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时年,乐天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他想起了元稹当年还和过他的一首诗,诗中有这么两句:“我今因病魂颠倒,惟 梦闲人不梦君”。 确实, 生时不能相见, 梦见还可以慰藉相思, 梦不见是悲痛的! 可是,死后故人梦更是痛彻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 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死亡,切断了所有一切可 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 咸阳草树八回秋”。 乐天说他自己在漳浦这个地方已经 生了几次病了,长安城草生草长不知不觉已有八个年头。时间蹉跎了芳华,元稹 死后,乐天的一把老骨头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长安城的草生草长。如果 人的生命也能够像草生草长一样该多好,就像乐天 17 岁时写下的《赋得古原草 送别》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乐天与元稹一别已是九年,而且还 会有好几个九年,直到乐天也身赴黄泉。乐天的生老病死,已经没有了元稹的参 与!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元稹埋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着他 的身体,也许早已和泥化作尘土,乐天也只是顶着满头白发暂时居住在人间。乐 天是一位“深入浅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荡。这句话正是白诗 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浅显,而情意、内涵甚深的表现。我想起了祖父,我那逝世 不久的祖父。很多时候,在我们的亲人活着时,我们是羞赧于将悄悄写下的那些 关于他们的赞美文字与人分享的,尤其是不愿让他们本人看到。而今,祖父魂归 大地、深埋黄土,他在人间的最后一席之地只是水泥石碑下一方小小的骨灰盒, 家人把祖父与已逝世 13 年的祖母合埋了。写着这些文字时,我想起祖父总是在 清明前后轻轻擦拭着太祖父、太祖母及祖母的祭框,擦着擦着就出神地望着。可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7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7.1 复习笔记 一、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1.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 2.张籍 (1)诗人生平 张籍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八十馀首。张籍一生交游甚广,与韩愈关系最为密切。但从性格上讲,张籍更近于白居易的平易通脱。 (2)诗歌创作 ①张籍有乐府诗90首,有古题,也有新题,取材非常广泛,其中写得最集中、最深刻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 ②张籍的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都是些“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如《牧童词》。 ③张籍乐府还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多追求一种平易而意蕴深厚的风格。如取材于吏人生活的《乌夜啼引》《秋思》。

3.王建 (1)诗人生平 王建有《王司马集》,存诗五百三十馀首。 (2)诗歌创作 ①王建所作古题乐府约30首,新题乐府175首,其中有不少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 ②王建还有不少边塞题材和反映宫女生活的诗作,如《辽东行》《送衣曲》《宫词》等。 (3)王诗与张诗的异同 王建与张籍虽都以写实见长,但相比之下,张诗主观色彩强,情感充溢,古质委婉,时具远韵;王诗更具客观性,长于描写,多用俗语,较近本色。在表现方法上,也往往含蓄、隐曲一些。 (4)张籍与王建的贡献 在扭转大历风调,继承汉魏乐府和杜诗传统,将诗歌创作导向重写实、尚通俗之路的过程中,张籍、王建的贡献不可忽视,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4.元稹 (1)诗人生平 元稹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或实地纠劾,惩治猾吏,也因此而多次遭贬。有《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三十馀首。 (2)诗歌创作 ①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元稹所作19首《乐府古题》,改进了新题乐府的不足,每首只述一意,使得题旨集中明确,多用三五七言相间杂的句式,“虽用古题,全无古意”,以《织妇词》《田家词》为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