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漆简介

中国生漆简介
中国生漆简介

中国生漆简介

生漆是中国最传统的天然漆,主要成分为漆酸,漆汁刷与物体表面,在空气中能自己干燥结成原色硬膜。坚韧耐久,并能耐许多化学品的腐蚀。生气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制造熟漆,广漆和各种色漆,生漆在工艺上运用早在千年已开始了。直到今日更加盛行。由于生漆膜坚韧而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及优越的电绝缘性等。中国生漆在现代红木工艺家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红木家具工艺更是锦上添花。

红木家具榫卯简介

榫卯——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式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也不同,但他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主要是用作面与面的接合。可以是两种面的结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和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式,主要用来做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线或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楔钉榫”,“半榫”,“通榫”等等。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

式,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两类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棕角榫”等。榫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

亦作“笋头”,“笋头”。漆树漆树是落叶乔木,有的可长到十数米,叶系羽状复叶,有许多是山上野生的,也有人工培植的。人工培植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分根栽培法,从漆树的只根切出培植,生长较快。但不能大量培植。二是播种培植法,用漆树果做种子。果实有一成蜡质,发芽较难播种前要用尿水浸泡,脱去表层蜡质。亦可用其它办法脱去蜡质。然后播种育苗,可以大量繁殖但生长较迟。漆农往往是两种方法兼用。漆树在我国分布很广,陕西,安徽,河南,浙江,湖南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区都有大量漆树。天然漆粘液状涂料的一大类。以漆树汁为原料经简单加工或调合干性油而成。是我国特产。其生产和运用都有悠久的历史。漆树汁经滤去杂质即得生漆,生漆经加工处理后而成熟漆生漆或熟漆调合熟桐油可制成方漆。生漆经化学加工(提取出生漆中的主要成分漆酚,与多种类型的化合物进行反应)可制成各种漆酚改性涂料。各种天然漆中调入颜料可制成各色天然漆。干燥需要一定的温湿环境。天然漆漆膜坚韧光滑,经久耐用,并且有耐许多化学品侵蚀的特性。主要用作木材建筑,木器,化工设备及工艺美术品的

涂料。生漆单纯的天然漆。将漆树干表皮割成V字型,收集流出的漆汁,经滤去杂质而得。主要成分为漆酚。涂刷于物体表面,在空气中能自己干燥结成黒色硬膜,坚韧耐久,并能耐许多化学品的腐蚀。干燥需要一定的温湿环境。干燥前,对有些人会引起皮肤发痒或肿疮。可用以制造熟漆,广漆及各种色漆,并用作防化学腐蚀,漆器和工艺美术品等的涂料。熟漆天然漆的一种。由生漆经搅拌通入空气氧化日晒或经低温烘烤而得。色棕黑。漆膜较生漆光亮。常用以配制其它天然漆及涂刷木材或制造漆器等。广漆天然漆的一种。由熟漆或生漆和熟桐油调制而成。也可用净生漆和柸油调配而成净生漆占60%——70%,柸油占40%——30%。漆膜具有坚硬,光亮、耐水烫、耐久等优良性能。最宜涂刷门窗、地板、家具等。大漆大漆即天然漆又名土漆、中国漆。它是我国著名的特产之一,属于天然树脂涂料。刚从树上割下来的生漆为乳白色胶状液体当接触空气氧化后逐渐转变为褐色、紫红色、以至黑色。其主要成分为漆酚树胶质、含氮物、水分等。由于大漆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麽性、耐热性、耐油性、耐水性、耐溶剂性及优越的电绝缘性等,因此广泛应用于特种工艺品、家具的涂饰及军工、化工、纺织等行业。大漆中的漆酚有毒能引起部分人

皮肤过敏。真红木与假红木(一)红木树种名称的确定——明清古典家具的用材鉴定自古以来主要是凭经验。视木材的材色、花纹、重硬和导管中的内含物等来确定。如把紫檀分为紫檀、金星紫檀、鸡血紫檀、牛毛纹紫檀等;也有的把不同树种混为一谈。为把紫檀归入黄檀属中把花梨归入红豆属中。也有人根据时间不同将木材分为新红木、老红木,或根据材色分为黄花梨或草花梨。古典家具学者多致力于家具的造型和工艺等的研究他们深深感到确定树种名称的重要和困难想借助植物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众所周知,植物分类是根据花、果实、叶、枝等来坚定的。但古典家具用的红木除香黄檀外绝大多数都是进口材,寻找这些进口材的枝、叶、花、果实是困难的要与木材对号更是难上加难。因而迟迟不能确定树种的正确名称。即使古典家具巨著《明式家具研究》,(1998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中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书中把紫檀和印尼紫檀混为一谈。把紫檀错误的列入黄檀属。广东学者林仰三和苏中海在《明式家具所用硬木名实考》(《中国木材》1993年,第2、3期)一文中指出除同意降香黄檀和乌木外,对其余五种木材的树种名称都提出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只有依靠木材解剖才嫩解决这个问题。降香黄檀之所以能从海南黄檀分出来要归功于木材解剖学家成俊卿和植物学家陈德昭。最近经木材解剖的研究确定了红木树种的名称,并以《红木》国家标准颁布执行已取得很

好的成效;但有些不法厂商公然无视国家标准,我行我素,以假乱真,混乱市场。为此,广大厂商和消费者应共同努力。打击家红木家具制造者,否则弘扬红木文化将是一句空话。《红木》国家标准制定情况一、《红木》国家标准的任务来源、负责单位及起草人……《红木》国家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由中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负责起草单位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红木》国家标准编号是GB/T18107——2000,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首次发布,2000年8月1日实施。二、“红木”系标准中八类商品材的统称。红木国家标准中的“红木”一名是在约定俗成名称中,经过仔细筛选、认真研究、反复推敲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的。红木是当前国内红木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每类均有各自的名称: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红木是流传的古典家具用材名称局限性最强,即在已有的红木名称中,比其他所指的树种很少或没有重复;也是现在流传最广和广大群众认可的名称。黄花梨木花梨木古人称“花榈”但行家们又将其分为两种“黄花梨和花梨”。黄花梨称海南檀,又有定名为“降香黄檀”黄花梨产于中国海南岛,是海南名贵木材的特产,木质佳、色质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用于雕刻工艺品及家具

之用。黄花梨之家具和工艺品极为珍贵,被行家们列为收藏

品。鸡翅木鸡翅木属红豆树,产于南亚地带,鸡翅木或叫“鸡翅木”又或叫“杞梓木”鸡翅木其肌纹、纹路变化无穷、细密精致、紫褐色、深浅相间成纹。如纵切而微斜的割面,其纹理丝细浮动,如百鸟羽毛灿烂闪耀的感觉。鸡翅木也有新老之分,上述为老鸡翅木的特征。新鸡翅木的木质纹路较为粗壮,紫黑相间,变化很大,尤如山岳起伏之势;一经入漆更是相当美丽古雅大方现如今鸡翅木家具更是盛行。黑檀木黑檀木属柿树类,主要产于印尼、印度、泰国、缅甸等国。黑檀木心边材区别明显,边材白色“带黄褐或青灰”至浅红和褐色;心材黑色(纯黑或略带绿玉色)及不规则黑色心材(其深浅相间排列条纹)。木材有光泽、无特殊气味纹理黑白相间,直至浅交错,结构细而匀。耐腐蚀、耐久性强、材质硬重、细腻,是一种十分稀少的珍贵家具及工艺品用材。酸枝酸枝属红豆科类,多产于东南亚一带。酸枝是高档家私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名贵木材之一。酸枝木也有新老之分,老红木近似紫檀,但光泽较暗,颜色较淡质地细密有光泽,有香味。心材淡黄、红色至赤色曝露与空气中,时久变为紫红色,纹理也极其精美细致。新红木简称为“白酸枝”纹路木质大致一样就是光泽和色质较淡。其木材花纹美观材质坚硬、耐久为贵重的家具、工艺美术品雕刻用材。

酸枝作品也深受行家及消费者大众的喜爱。瘿木“瘿木”不是树种的名称,而是老轩盘提错节,结瘤生瘿处的木材叫“瘿木”。北京的匠师和家具的老行家们都称之为“瘿子”,瘿瘤纹理奇特具有特殊扭曲的花纹又是包含多数小的结状

生长物,使其极富观赏价值。廮木的种类很多,在广东按其形状大小有称马眼,猫眼,雀眼山纹等收法。在“格古要论”楠木条中讲到“满面葡萄”便是用一串串葡萄来形容瘿木美丽的花纹。在制作红木家具之中瘿木是极其珍贵的装饰用材。红檀木红檀木属豆科类的树种产于非洲莫桑比克等地,其花纹木质也近是紫檀,光泽好、色质紫红色或黄红色纹理十分细密、美观,树的毛孔精细、密度高、体积重。红檀木在制造传统红木家具上比一般红木更具有价值,是工艺美术品及家具上十分通用的木材,更让大家所喜爱。紫檀木紫檀也称“青龙木”是一种极其名贵的家具用材。豆科类,常绿大乔木奇树羽状复叶。蝶形花冠黄色圆锥型花序周围有广羽纹。分布于亚热带产于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及中国南部地区。紫檀材质坚硬细密分量重。一立方尺木材重可达六七十斤重。除为紫黑色外,也有黝黑如漆几乎看不到纹理。紫檀同时也可制药。我国自古以来行家公认的名贵家具用材。倘是大型工艺家具,因用材难找,更形同珠璧、为

此许多富豪把紫檀家具工艺品作为收藏品。正所谓一室有一

紫檀器正室生辉。花梨木花梨木古人称“花榈”但行家们又将其分为两种“黄花梨和花梨”。外花梨木和黄花梨木比起就低一等,其实花纹、质地、大体也和黄花梨相似,就是在色泽上毛孔有所差异。但纹理也很精美,有香味、也是高档的名贵家具用材之一,花梨木一般从缅甸、泰国、高棉等东南亚地区进口。

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上海大学2011~2012学年冬季学期通识课课程报告课程名称:《营造法式》与中国古典建筑语言 论文题目: 课程结业报告 作者姓名:张宾 学号: 11122641 成绩: 论文评语: 评阅人: 评阅日期:

中国建筑中影射出的中国文化 引言: 建筑的存在有着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从远古的山洞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建筑的发展完善历程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一个文化的体现呢? 关键字: 营造装饰古典建筑文化渊源 摘要: 中国古典建筑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论从营造结构上的独特性和高难度性,还是从其整体所体现的典型中国漫长久远文化上看,她都是独树一帜的。 正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自然也有着如此的历史厚重感。连续绵延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意境深邃的江南古典园林正如拙大的埃及金字塔、典雅的希腊帕提农神庙、雄伟的罗马凯旋门、优美的印度泰姬陵一样,无一不是一种在时间流逝中存在于空间的文化形态。 关于营造与装饰…… 中国建筑用材的最大特色在于木材和泥土(即土木)。这些材料都是东方大地自然地馈赠,也是古老的东方农业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或者也可以说是东方农业文化的一部分。远古房屋夯土为基,版筑为墙;很早北方曾盛行木骨泥舍,南方则“干栏”木屋,而后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秦之阿房宫、汉之未央宫、唐之大明宫、明清紫禁城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从刘禹锡笔下的“陋室”、为秋风所破的杜甫“茅屋”到欧阳修的“醉翁亭”、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厅堂庑榭,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当然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房屋有着其明显的缺点承重太低,跨度

不能过大,但是这也促使了“间”的出现,同时间与间的组合也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空间意象的美。 在解决承重问题上,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建筑架构中创造性的发明----斗拱。有记载,周代初期在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斗拱就已经诞生,从起初阶段用于分担梁头、枋头、外檐出挑的重量,分散节点的重力到后来向艺术审美方面的过渡,各种花式的斗拱接连出现在各种建筑上诸如宫殿,陵园等,邀人青眼。东汉末年,斗拱已臻成熟。人们现在可以从崖墓、石刻、石室、石阙以及明器见到汉代斗拱的倩影。四川渠县石阙的一斗二升斗拱、山东平邑石阙的一斗三升斗拱、河北望都明器的重叠出挑斗拱以及四川渠县无名石阙的曲拱等都是好的例子。有人说,斗拱是艺术化了的技术,技术化了的艺术。综上可知,所言不虚啊!最终的发展,斗拱成了错综复杂的“错综”之美,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伦理意义,什么品级的建筑配用什么样的斗拱,都作有明确的规定。这与后面所谈到的建筑儒家伦理是相通的。 雕刻彩画斗拱 在营造方式上又一美的标志当属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从无意识的提高视觉效果到刻意地去对建筑进行装饰,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些文化或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如殷朝辉煌的青铜文化带来的是各种猛兽的图纹,诸如龙凤等都是纹饰的主题,在建筑方面则在瓦当装饰上有了体现。梁思成说过:“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镶嵌。” 自然每一种雕饰都有着其独特的美感效应和装饰效果,在不同的朝代时段雕饰的样式不同,其所体现的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秦汉之际装饰博大、疏朗、明丽;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传入,使得建筑装饰中飞天的形象屡见不鲜。当时亦有希腊波斯等国的装饰传入中国,其中自然出现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唐代成熟的文化特征亦使得建筑装饰方面呈现丰富多样的灿烂现象;宋代建筑装饰正如整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趋于“女性化”,精致化一样,阴柔之美代替了阳刚之美;至于元明清之雕饰,梁思成说过:“明清雕饰装饰,………雕刻之功,虽

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人自杀名录

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人自杀名录 朱湘(1904--1933),诗人,字子源,安徽太湖人,出生于湖南沅陵,著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等,新月派的健将之一,诗风清秀浪漫,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1933年12月,在南京采石矶,自沉长江。 陈梦家(1911~1966),曾用笔名陈慢哉,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浙江上虞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曾于南京中央大学、北平燕京大学学习法律、古文字学等。后留校任教,主讲古文字学、《尚书》通论等课程。1944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古文字学。1947年在游历了英国、法国、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后,于同年秋季到清华大学任教。1966年9月3日,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自缢身亡。 远千里(1915~1968),诗人,原名远保坤,又名秀昆、秀峰,任丘阁辛庄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北日报》副刊组长、中共河北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受文化大革命冲击,1968年用刀片割颈动脉自杀。 闻捷(1923~1971),诗人,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1923年出生于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庭。著有诗集《祖国,光辉的十月》、《生活的赞歌》等,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开煤气自杀。 蝌蚪(1954~1987),女,诗人,原名陈泮,与丈夫,著名的“朦胧诗人一江河同为新诗潮诗人,写作之余研究佛学,还写小说。因江河对她不忠,而她始终热爱着江河,1987年3月早春的一天,在寓所用手术刀割断大腿静脉,结束人生,时年33岁。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怀宁,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

生漆贴金箔工艺流程

生漆贴金箔工艺流程 真正的金箔是用真金打造而成,大小在10CM*10CM左右,它非常的薄,用手无法拿起,买来的金箔夹在毛边纸中,要配以专用的镊子夹起。大概一两金子可以制成接近平铺篮球场大小的金箔,制作金箔的工艺本身就是一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金箔有几种,根据不同的含金量而有所不同,含金量高的偏黄,低的则偏红。市面上也有假冒的金箔,我们称为铜箔,即用铜来冒充金,鉴别方法是:真金的颜色沉着,柔和,铜箔的颜色较之刺眼,颜色不纯正。如果你没有通过肉眼鉴别的经验?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任意抽取一张,用打火机烧一下,真金是不怕火炼的。至于有网友说的金箔壁纸,我也见过,不是真正意义的金箔。 在装修中金箔可见于欧式的风格(比如洛可可和巴洛克),也可以见于传统中式风格或日式风格的房间。金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佛像基本都是表面饰以金箔。在古代的家具,屏风上你可以广泛看到有金箔的影子,当然金箔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本人毕业于纯艺术院校,现在做室内设计。在校期间曾从事传统漆艺的创作,期间大量使用金箔。现在就着重谈一下金箔的施工工艺。 1.首先要把装饰金箔的表面处理平滑,不可有灰尘等污垢 2.在要贴金箔的表面薄涂生漆。这里不得不谈一下什么是生漆,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得,完全是纯天然的,这种漆现在非常罕见了,生漆的干燥时间长,此漆容易使人过敏,但干燥后对人身体绝无任何伤害,我国出土的汉代用来装食物的器皿基本都是生漆制作,现代的日本仍然很好的保留了这样的优

秀工艺,如果你去日本会发现他们餐桌上使用的器皿很多是生漆所制。当然在我国,现在很多贴金箔的已经不再使用生漆而用胶水来代替(这样省事),我并不反对新生事物,本人也是20来岁的人,但是胶水是化学合成的,它的耐久性差,时间稍长(1-2年)金箔可能会起皱,剥落。况且胶水化学合成,对人体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更关键的是生漆浑厚有力,和金箔结合得浑然一体,可以将金箔之美充分表现。我曾经看明清精品家具展,这些家具最少的也有100多年历史了,很多家具装饰有金箔,玉石,罗钿等,贴饰的金箔依然璀璨如新,美轮美奂。我在装修中采用金箔装饰手法不算酒店什么的,光别墅就至少15家,业主赞不绝口。其间一位业主问我:“我家也请了专业装潢公司,也贴金箔,为什么你们可以贴出这样的效果?”其中的诀窍就在这里。用胶水贴的金箔,显的死板,僵硬,效果平淡不够浑厚,有浮的感觉。你可以用两块小板,一个用生漆来贴,一个用胶水来贴,两者的差距不言自明。本人推荐用生漆,但是生漆不易买到(可以在红木家具厂,漆器厂买到),加之工人如果不懂生漆工艺?那么只好用胶水来代替了。 3.用上好的生宣纸或毛边纸,要薄一点,吸水性要好,以安徽产的为佳,把表面的漆液吸去,如果是用的胶水那么一定要用生宣纸来吸去胶水。把生宣贴在涂过漆液或胶水的表面,同时用纯棉布(要质地柔软的)包裹棉花拍打,使宣纸充分接触表面,然后把宣纸用镊子揭去,用新的一张宣纸再吸。这样反复3-4遍。注意:被贴表面的每一个部分都要用宣纸这样吸。若被贴的表面是不规则的,如欧式的柱子,雕像等,可将宣纸卷成笔状,像美术商店卖的擦笔,把笔头用刀削成不同的形状(尖的,圆的),那么有些凹进去的地方也不是问题了。 4.当被贴表面胶水或漆液被吸的只剩下很薄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贴金箔了。把金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中国建筑美学艺术 简介: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关键字:中国建筑艺术中国园林与自然高度协同群体组合木结构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 1 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阿赫玛托娃等诗人与中国诗歌文化

阿赫玛托娃等诗人与中国诗歌文化 汪介之 对于诗歌的热爱,在俄罗斯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城市的广场旁、街头的白桦树下、地铁里或者公共汽车上,往往都可以看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手捧开本不一的诗集,沉迷入阅读欣赏之中。与这一景象相适应,俄罗斯写诗的人也不少,所以才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诗人诗人何其多,每片树叶都有两人去讴歌。看来,除中国之外,俄罗斯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诗国”了。 然而俄罗斯诗歌的历史并不十分悠久。12世纪的民间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之后,诗坛沉寂了数百年之久。18世纪才出现第一批俄罗斯诗人,但其诗歌成就很为有限。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天才的诗人普希金为先导和核心,俄罗斯才出现了诗歌的真正繁荣,形成了俄罗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诗歌再度勃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诗人,与“黄金时代”交相辉映。在20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俄罗斯诗歌和它的创造者一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留下了累累硕果。其间,由于中国诗歌传统的巨大存在,俄罗斯诗人们心仪中国这一诗歌大国,与中国诗歌文化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因此而丰富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在中俄文化关系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页。 这里我们首先应当提及的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安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这位女诗人在自己的国度被认为是20世纪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几十年间始终使读者怀有好感的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则被看成“复 杂而伟大的时代百感交集并思考许多问题的现代人的抒情日记”①。除此而外,她在诗歌翻译方面也颇有成就。1965年,《诗人的声音:安?阿赫玛托娃所译外国诗人作品选》一书在莫斯科出版,其中就有她所翻译的中国诗人的作品。1969年出版的俄文版译诗集《东方古典诗歌》,也收有阿赫玛托娃翻译的中国诗以及印度诗、朝鲜诗和埃及诗。 让我们先看一下20世纪50年代阿赫玛托娃给她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 我在继续看中国古文献,又碰到了匈奴。这是公元一世纪的事。两位汉人 (苏武和李陵两位将军)被匈奴俘虏,在 匈奴那儿住了19年。后来一位将军(苏 武)返回故乡,另一位吟诗相送,这首诗 歌已被译成英文(无韵体)。② 列夫是阿赫玛托娃和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的唯一的儿子。他历经磨难,后来成为专门研究东方历史和文化的史学专家,写有关于匈奴的学术研究专著多部。因此,阿赫玛托娃总是把自己所接触到的、和东方历史文化有关的资料及时告诉他。阿赫玛托娃信中所说的苏武、李陵之事,见于我国东汉时代班固所撰《汉书?苏武传》。她所阅读的“中国古文献”,此处当指《汉书》(具体为何种译本,不详)。《汉书》中记载:匈奴与汉和亲之后,苏武终于获准返汉,于是李陵置酒祝贺苏武。席间,李陵起舞并歌,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71

红木家具的生漆工艺详解

全国访问量最高的建材导航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411036312.html, 【家具百科】红木家具的生漆工艺详解 说起红木家具的涂饰工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生漆(又名"国漆")。生漆作为我国的一种特产,在世界上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我们的祖先在栽培、收割、使用生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文字记载,我国先秦时代就已发展种植漆树与用漆技术。《诗经鄘风》中载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曰,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桐、梓、漆"。可见先秦时代,漆树就已是我国常见的栽培经济树种。而在使用上,从已发现的古物中,我们也见到了不少先民早期使用生漆的例证,如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掘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涂漆木碗,等等。 中国生漆和割漆工艺 红木家具在我国作为高档、贵重的木质家具,其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又是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工艺品。它比一般的普遍木质家具对涂料有较高的要求,涂饰工艺也较为复杂,其通常使用传统揩漆工艺(俗称"生漆工艺")来处理家具表面。涂层漆质成膜的机理为漆汁(含漆酚、水、有机物及漆酶等成份)有效成份漆酚在漆酶催化作用下自然干燥成漆膜(环境条件: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为80%左右)。 什么是生漆? 生漆是中国最传统的天然漆,主要成份为漆酸。漆汁刷于物体表面,在空气中能自己干燥结成原色硬膜,坚韧耐久,并能耐许多化学品的腐蚀。生漆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制造熟漆、广漆和各种色漆。生漆在工艺上运用早在千年已开始了,直至今日更是盛行。由于生漆腊坚韧而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及优越的电绝缘性等。中国生漆在现代红木工艺家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红木工艺家具更是锦上添花。 红木家具的生漆工艺 生漆:天然生漆又名国漆、生漆、土漆、大漆等。这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涂料,来自原始森林和自然漆树科类,是由人工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漆树液,具有防腐蚀、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说明介绍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于世的建筑美学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在飞檐斗拱的有机组合下,成就了足以屹立于世而为万方敬仰的地位。《诗》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廊园庙塔,殿宇亭台,在一大批能工巧匠的精心建构下,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树立了时代的标榜,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作为传统建筑最富有灵魂力的部位——屋顶,位于屋身的上部份,形制多样,体积庞大,不但是显示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精华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内而外依次由三部分组成,是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传统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制,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 屋顶的形制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按照形制等级高低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制因为不用在重要的建筑,故而不列入等级。 一、主要的屋顶形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主要的建筑形制,一般用在宫殿建筑、官府、皇家园林、寺院等。

1.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宋称为“五脊殿”、“吴 殿”;清时称为“四阿殿”,《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庑殿建筑成为中古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在封建社会时代,他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所以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它建筑如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从《过零丁洋》看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从《过零丁洋》说中国诗人的生死观 在《红楼梦》中,自称“槛外人”的妙玉最喜爱的一句诗词是范成大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门槛”在此指代富贵人家,而”土馒头”“即代表了坟墓,因其二者形似,故称之为“土馒头”。可见,不管一人生前多么富有,但总是逃不过死亡。而在中国诗人们的眼中,又有着怎样的生死观?让我们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开始说起。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首《过零丁洋》将自己舍生取义、不畏死亡的民族气节表现得淋漓至尽。零丁洋是今天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首句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被敌人困于战船之中,望着这破碎的山河,心中悲痛万分。想起自己早年辛苦读书,也是要实现辅佐君主、治理天下的抱负,却怎么没有想到自己最后却拿起“干戈”并随军征战了四年的时间。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不知文人风骨最是可敬!在国家危急存亡关键时刻,文天祥奋勇而起,不惜倾其家产,招募三万勇士,组成义军,义无

反顾地加入了抗元的大军之中。但因起兵勤王的人寥寥无几,文天祥等人虽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南宋战败的事实。这里更显出文天祥的忠心,对局势的痛心,以及对投降派的谴责与愤怒。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再次从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入手来抒发感慨。相信每个人都明白,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现今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因此而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风飘絮”和“雨打萍”,在此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同样,诗人杜甫也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感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实,诗人与国家,这两个名词早就融为一体了,诗人总是为国家而存在,当国家遭受灾难时,他们因为身在民间,所以对苦难的感受比统治者们更加深切。再加上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渴望国家安定繁荣的期望也就愈加强烈!所以他们的诗词“字字读来皆是血”!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前句为追忆,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滩,原名叫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文天祥当年起兵时曾路过这里,后被元兵打败,撤到福建。无法挽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经过零丁洋,这一句是写实。这两句今昔对比,跨越时空,高度概括,既叙事,又抒情,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若没有亲身经历、深沉的情感积淀,是写不出如此精绝的对句来的。作者借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表现他的战斗经历和忠愤之心。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把地

生漆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浅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1036312.html, 生漆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浅述 作者:徐俊贤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生漆脱胎文化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也是一个难得的奇迹。将现代生活文化的理念融入这个古老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它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漆艺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理想。只有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文化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漆文化;历史与发展 中国漆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几千年来,充满魅力并独具中国气派的漆器作品,是我国艺术史中辉煌的一页,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漆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晋丘衍《学古篇》中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韩非子《十过》篇中写道:“尧禅天下,舜变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犹器黑之以为器,舜洋天下,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囫其内。”在我国出土文物的漆工艺,距今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色泽艳丽如新,远非现代合成漆所能媲美,称“国漆”。 大漆是中国特有的天然材料,漆工艺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已经超过了七千年,古典阶段的漆器始终是中国高级用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的先人经过几千年对漆工艺的磨砺,摸索出的丰富多样的特殊工艺形式,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漆文化历史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数漆器是为过去的皇宫贵族所享用。古代平民化的漆器一直受到轻视。在王朝政权没落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之转型,对于器物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工业文明的声势浩大使很多传统观念消失殆尽。大漆,作为器用的主要功能也开始逐渐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特有媒材,继续保持着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形式。从漆文化观念上讲,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大漆的创作中,过多的精力被投入漆画的发展中,漆画在漆用领域中占据主流,忽略其器用的创作和价值探讨,使漆器的日用功能萎缩。漆因器而生,又有其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河姆渡发现的漆碗,到战国的漆棺,从汉代的九子奁盒,到宋元的雕漆器皿,明清的螺钿镶嵌,大漆作为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器物,从未在历史中消逝过,这正是因为它的器用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的缘由。大漆的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绿色特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大力提倡利用的可循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作为未来造物的材料与种类,在现代器物的应用与发展中应该有其特殊的地位。只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将漆的器用领域开发出来,还没有将它的存在形式从古代置换到现代的大众生活中来。我们对于漆器的形态设计还停留在 几百年以前各时期出现的风格样式上,仍然在模仿着古人。 早在虞舜夏禹时代,食器和祭器已经髹涂一色或朱黑两色漆。在追溯中国古漆器的源头之前,先了解下神奇的大漆。大漆是养人的,它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了实用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在人文情感以及文化理念上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夏、商、

中国文学传统

一.抒情的智慧 1.与西方诗歌的根本区别:抒情诗传统与史诗传统的不同 2.源头:西方是由《荷马史诗》开始,中国是由《诗经》开始, 3.内容:西方是注重表现英雄,神,妖怪即超凡越俗的世界;而中国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原则上不表现英雄,唯一的例外是后稷这一农业英雄。 4.原因:1)哲学观不同。西方哲学,世界被分成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这两个部分,同时认为本体世界高于现象世界,是有价值的。而中国哲学没有区分,并且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其主流。 5.中国抒情诗告诉我们空想是建立在现实经验之上时,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世界。 6.中国抒情诗特点:1)由偶然的事件激起,表现个人经验,通过叙写个别事例而广泛地提出社会问题而非像西方史诗把握客体的全部。但是同时也有着普遍性的意义,蕴含于个人经验的表象之中,具体的共相。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2)形式短小。因为中国人往往注重选取最有感发意义的瞬间,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面面俱到,像汉大赋一样3)含蓄。力求引起言外之意,暗示文外曲致。4)1)的原因:○1时空意识的导入○2含蓄的写法,模糊了人物,地点 ○3语言特征,不指名人物和主语,没有时态变化。 二.意象的智慧 1.中国诗歌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原因:中国诗人具有通过感觉把握事物的倾向。 2.单一意象与复合意象。 单一意象运用较多,是一个字或一个词。 3.意象的凝练性。直接表现事物的中心。重准确的描写,突出事物中心。柳色黄金嫩。 4.意象的丰富性。不是指铺陈细节而是指若干意向的巧妙组合。 5.意象的并置叠加。楼船夜雪瓜州渡。不需要语法联系,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事物本身,留下鲜明的感觉。 6.常见地名人名的意象。通过语言唤起某种视觉效果。 7.象征:在意象的运用中,常赋予其象征意义。 8。人格象征意义:各种植物的象征。 三.时间观的智慧 1.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当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2.时间意识乃是人类独有的东西 3.时间是客观的,因为万物和人的变化过程是客观存在的 4.时间也是主观的,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也处于从过去经现在到未来的时间过程当中,应经进入了主观性时间意识当中。 5.从客观性时间到主观性时间的变化在中西方是不同的 中国:在形象的诗歌领域中进行的 西方:在抽象的思辨领域中进行并完成的 6.1)时间是一种会迅速带来死亡的东西(不断流逝性,一去不复返性),对时间强烈的流逝之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担心时间的不断流失还会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 2)及时意识的产生,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珍惜年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生漆研究现状

经济林——漆树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漆树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经济、速生和水土保持树种,从漆树韧皮部采割的生漆,是一种珍贵的生态材料。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林木的开发、利用不断广泛和深入,工业原料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篇主要依据国内生漆资源的分布,概述了漆树资源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旨在说明生漆在目前工业原料开发中的地位以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生漆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漆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一)、生物学特性 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 Barkl.),为有毒植物,其毒性在树的汁液,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 漆树属漆树科,落叶乔木,高达20米,有乳汁。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林。漆业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漆树可取蜡,籽可榨油,木材坚实,生长迅速,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漆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灰岩、板岩、砂岩及千枚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上均可生长;对土壤pH值要求不严,而对土壤物理性质要求较高。喜光照,忌风,宜于背风向阳山地。 (二)、我国漆树资源状况 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漆树在我国分布地域辽阔。 东经97°~126°,北纬19°~42°之间的广大区域都有生长。分布遍及13个省、600多个县,陕西、贵州、湖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漆树资源最多,产量最大。陕西秦巴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年生产量约1000吨左右,在该区域内漆树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可读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我们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二、可塑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三、内向性 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四、超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 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 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 篇一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 简单绝对的褒或贬。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 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 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五、容《易》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大漆的品质工艺

大漆的品质和工艺 大漆的品质 决定大漆的品质有六个方面:A. 所含成分。 B. 漆树的品种。 C. 生长地区。 D. 树龄。 E. 采割季节。 F. 加工、贮存方法与贮存期。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大漆中所含的成分。成分的大致组成为:A. 漆酚含40%至70%。 B. 漆酶含氮物10%以下, C. 树胶汁约10%, D. 水分15%至40%,E. 其它物质。这五种成分中尤以漆酚中三烯酚的多少决定大漆的品质。因为三烯酚为硬木家具表面所擦大漆的主要成膜物质,含量越多越好。湖北毛坝漆之三烯酚占漆酚总量的90%,故为“漆中珍品”。擦大漆的工艺 (一)荫房必备条件:擦大漆必须在无尘、封密、温度保持在20℃至40℃、大气相对湿度为70%至80%的荫房中进行。其科学道理在于大漆中的漆酶能促进漆酚加速氧化成膜,为生漆涂层固化成膜的天然催干剂。这一催干作用与漆酶的活性有关,活性强弱决定生漆涂层干燥的快慢。漆酶的活性受制于气温、大气湿度及大漆中的酸性物质。经过实验得出结论:气温为20℃至40℃,大气相对湿度为70%至80%时最适宜于擦大漆,且在大漆中不能加入带强酸性或碱性物质。温度过高过低、过干过湿均不能对硬木家具擦大漆。在荫房中可以进行人工升温、泼水或在地面放置浸湿的麻袋、草包来达到擦大漆所必备的气温与湿度的要求。 (二)工艺:一般由两大步骤二十一道工艺第一大步骤:1.硬木家具表面处理 2.上第一道生漆腻子 3.砂磨 4.刷涂水色 5.上第二道生漆腻子 6.砂磨7.拼色8.上第三道生漆腻子9.砂磨。第二大步骤:10.上第一道生漆11.砂磨12.上第二道生漆13.砂磨14.上第三道生漆15.砂磨16.上第四道生漆17.砂磨18.上第五道生漆19.磨水砂20.抛光21.上天然蜡。 工艺程序的增加或减少应根据家具表面处理效果而定,不应拘泥于窠臼。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简介1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简介1 1、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 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此时屈原受靳尚等人排挤,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于同年农历五月初五写下《哀郢》,之后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誌》說他「才武絕人」。 公元175年舉孝廉,任洛陽部尉。公元177年任丘頓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起義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行刺大臣董卓不遂,逃亡。 公元192年,正式組建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他名義上還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公元221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魏武帝。他是魏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解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編。 史書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中国建筑节介绍

建筑节 建筑节简介 建筑节是一种流传于建筑圈儿的民间节日。农历六月十三,建筑节,源于这一天是中国古代巨匠鲁班的生日,而鲁班被中国的土木工匠尊为祖师,所以建筑节是中国建筑人尊师敬祖的日子,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建筑节”(Chinese architecture festival)。 建筑节产生于建筑从业人员,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建筑节的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选在建筑节进行项目启动和奠基仪式,于此同时,也是各大商家以建筑节为由打折促销的时期。 建筑节由来 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鲁班为祖师,据传鲁班的生日为农历六月十三,因此有筑龙网友建议将祖师爷的生日定为中国建筑节,弘扬中国建筑文化,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数百万网友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除中国的建筑节外,也有“世界建筑日”的说法,但目前中国建筑界尚未普及。 世界建筑日:“世界建筑日”确定为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1996年前是7月1日),1985年6月9日,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第63届理事会。为了促进建筑事业的共同进步和感谢那些为人类创造了生活空间的人们,此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7月1日定为“世界建筑节”。 建筑节面向人群 从事建设投融资、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和业主等人群。

建筑节意义 促进建筑行业交流 建筑节借助互联网和专业建筑媒体之力,带动一大批专家学者、技术人才的互动交流,使整个行业的机构和人员沟通更加便捷。 拉动建筑经济繁荣 建筑节可整合建设投融资、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等企事业单位资源,发挥最大的市场效益。 提升建筑技术水平 建筑节系列专家论坛和技术展示,可以大大促进全国建筑领域技术、工艺工法的发展,整体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水平。 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建筑节不但是建筑相关产业及从业人员的节日,也是广大业主的节日。满足广大业主的需要,不断改善人们生活与居住环境,是建筑节热点话题之一。 关怀建筑工作群体 众所周知,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行业,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聚少离多是行业特色,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建筑节号召社会关注这一群体,给他们的工作减少一点忙碌,带来一点轻松,多一点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弘扬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建筑文化。而从清末至今,西式建筑逐渐成为中国主流建筑形式,不但中式建筑从外观形式上日渐衰退,工艺工法和文化内涵亦相继失传。作为泱泱大国,建筑行业最具规模,必须要认祖归宗,抓住属于中国建筑行业的特色。

九位中国诗人作品赏析

九位中国诗人作品赏析 郭沫若 《凤凰涅槃》本诗“象征了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的再生。” 1、凤凰的形象 诗借凤凰“借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诗人笔下的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她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它是年青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2、艺术特色 想象瑰奇,色彩明丽,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诗作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汇在一起,造成一种万物同源、和谐一致的境界,既表现诗人与祖国人民溶合为一的愿望,也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在诗歌形式上,它彻底打破了旧诗格律的镣铐,借鉴西方自由体诗,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重奏的手法。 闻一多 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新月社诗人,《红烛》《死水》。最早

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洗衣歌》1、1925写于美,通过华侨洗衣工人的遭遇和感受,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反帝的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1)对答的形式。首尾两节是洋人趾高气扬的吩咐,中间六节是工人激愤的回答,自然平易,有民歌风味。 2)诗形整饬,有建筑美。主干每节五行末行为低行,句式大致相同;主干之外,头尾又配以两节对称的低行诗句。 3)有音乐美。全诗韵位固定,相同句式反复出现,迭唱手法的运用。 《死水》1、主题思想 1)抒发诗人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而引起的悲愤心情。 2)诗中描摹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涵蕴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 3)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 2、以本诗为例看作者的“三美”艺术主张。 《死水》是其“三美”理论的最满意的试验。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三字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