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准确理解词义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4、“为”字主要的用法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为着”。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5、“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则”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所”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如: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8、“且”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二、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9、“莫”字主要的用法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五纳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

二、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如:

10、“盖”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一、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11、“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地”。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四、“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如:(触龙曰)“……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成然之。(《促织》)

“虽”字主要的用法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二、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12、复音虚词“虽然”字主要的用法

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3、“乃”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二、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三、“乃”有时还可作连词用,释为“如果”“至于”等。

14、“既”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可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二、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15、“即”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有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

为“如果”“假如”。如: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一、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如:(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二、用在判断句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6、“之”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7、“何”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且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18、“因”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鸿门宴》)

(完整版)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言语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 词语表达作为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的主要题型,其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基本能力。下面重点阐述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词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是选词填空,对待选词填空这类题,关键点在于应试者必须拥有大量的词汇储备,对常用词的词义、词的用法、词的结构、词的惯用句式应了如指掌。还应将每个词和句意环境联系起来,即在句子中分析、理解词义,这样才能对词义把握得更准确一些。除此之外,应试者应加强自己的语感练习,可通过多读、多写来达到这个目的,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即讲的是语感增强后,含义便会出来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个词只有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具有确切的意义。换句话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一个词汇理解得准确、具体、透彻。因此,对付这种题型的一个关键是应试者头脑中应当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对常用词汇的词义、用法等等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之二是应试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整个语句试图表达的意思,也即应当有比较好的语感才行。解答选词填空,应试者一靠理解句义、词义,二靠语感,三靠尝试,即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将每个词都放在空里尝试一下,默念一番;看哪个更通顺、更自然,则选择该词;如果一个词放在空里看着别扭、读着绕口、生硬,便不能选择该词。这种逐一尝试的方法,也可称作排除法。 在这种题型的训练中,语感的强化主要是靠诵读来获得,也就是把每一个词汇放到句子中去,然后默默地诵读一遍或几遍,直到找到语感为止。这是解题的技巧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对每个词汇的准确理解是准确答题的基本条件。如果连词汇的意义都把握不准,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的。因为对词义的正确辨析必须建立在对每个词语的词义的理解基础上。当然,在本测验中,出现的词汇都将是一些主要的常用词,而不会出现偏僻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加与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感,必须靠日常的训练和积累。

语言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词语表达题

语言理解与表达解题技巧:词语表达题 词语表达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部分的主要题型,其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的基本能力。本文重点阐述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词语表达题的解题技巧。 词语表达包括词语替换、选词填空两类题型。尽管在近年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已很少直接考查词语替换类的题,但了解这类题型对掌握同义词、近义词等易混词汇有一定的帮助,下文中也将其作为一单独的部分来讲解。 1.词语替换 词语替换的目的是考查应试者对语句中某一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即应试者能够熟练而准确地运用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来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进行替换。出题方式通常是给定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该句子里比较重要的一个词下画一道横线,然后给出可供选择的四个同义词或近义词,选出一个与句意最为接近的词语来替换画线的词语。 解答词语替换这种题,首先需要应试者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画线词语的含义;其次要求准确分析所给词语的含义,从而选择出最符合句意的词。 作为应试者,应清楚做这类题是有一定技巧的。一个原则:用所选定的词语替换画线之词语后,句子的含义基本一致。基本要求:替换之后的句意与原句意一致,同时替换的词在整个句子

中要协调,要符合原句的语境。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的考试题目中,词语替换题越来越少,可以预见,未来的题目中也许不会有此类题目。但词语替换作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一个基础,应试者还是应将这种题型的训练作为提高自己语感与理解能力的一个训练手段。词语替换要求应试者能够准确迅速地理解考题中画线部分指定的词语,同时能够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区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语义和不同语义,然后迅速选定一个进行替换。 下面,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来具体分析一下词语替换的要求与方法。 (1)老张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只要有他在,大家总是乐呵呵的。 A.动人B.和谐C.风趣D.可爱 【解析】句中的“诙谐”一词主要是指老张这个人说话幽默,与“风趣”是同义词,因此两个词语可以互相替换。 (2)为了查清事实真相,掌握第一手材料,记者们又连夜(采访)了几位知情者。 A.拜访B.寻访C.访问D.走访 【解析】几个选项中都有“访问”的意思,但只有“走访”更符合原句中“采访”的原义,所以比较理想的答案是D。 (3)领导的心理是想让人(尊重)他,特别是在一些大众场合,领导者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

解释词语的方法图文稿

解释词语的方法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解释词语的方法 一篇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词语组成的,对词的意义和用法含含糊糊、解释不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失之肤浅,甚至造成误解;写起文章来也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现象,以致不能正确的表情达意。 要准确、鲜明、生动的使用词语,除了靠平时的学、说、用外,掌握一点解释词语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扩充解释法 扩充解释法就是将需要解释的词进行适当扩充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其中组词法是常用方法,如: 欢乐——欢喜、快乐宽阔——宽敞、辽阔 幽香——清幽的香味电灯——用电发光的灯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 二、近义解释法

近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语的近义或同义的词或词组短语等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关怀——关心美丽——漂亮 三、反义解释法 反义解释法是用需解释词的反义词或相反意思的词组短语等前面加否定副词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 四、归类解释法 根据词义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质,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可以采用把需解释的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如: 苹果——一种水果机枪——一种现代兵器 玫瑰——一种花朵火车——一种交通工具 五、比喻解释法 比喻解释法是将需要解释的词与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 六、功能解释法

功能解释法就是用需解释词的使用功能进行词语解释的方法。其中“形容***”是一种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传统方法不能都否定,任何新的教学方法都是传统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以上方法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见解,肯定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词语解释问题,但愿能抛砖引玉,为小学语文词语解释的教学及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在语文学习中,词意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在中国的语言中,有很多精炼简洁却含义丰富的词语,成语就是最好的例子,往往四个字就能表达深刻、多层次的意义。要掌握这些词语,我们不能死记硬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巧记。现在,给大家介绍几种巧记词义的方法。 一、串字成句法 有些词语,只要将组成这一次的几个字中间再加入几个字,串字成句,就是他的词义。如“争先恐后”便可解释成“争着抢先唯恐落后”;“舍己为人”便可解释成“舍弃自己为了别人”。 二、突破难字法 有些词义中,有一两个字较难理解,只要突破这一两个难字,其次一边一目了然。如“心急如焚”,期中“焚”字较难理解,通过查字典得知

六年级准确理解词语和分析句子的阅读训练

解释词义和分析句子复习课 文一: 村井 村中有一口井,在一棵高大的苦栎树下,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长、印、盖】着青苔,古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合奏成一支古老的、湿漉漉的曲子。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夕阳西下,村里的媳妇小姑们,()了竹篮,()了铝盆,()了铁桶,()了衣槌三三两两地缀着井沿。不一会儿,的取水声、的搓衣声、的捣衣声,一圈圈地漾了开去。月亮升起来,[旋即、随即、当即]又垂落在井底。井朦胧,树朦胧,月朦胧,鸟朦胧。村里地姑娘仍不愿回家,嬉闹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都听见了,井便非常的快乐。村中有诗云:“井潭落月影,村女失衣声。” 无论多大的暴雨,井总是清澈见底,水草依附,如少女的明眸。无论多么干旱的季节,井总是汪汪的,盈盈的,如十五的月亮。一线清流,不紧不慢地从井中溢去,绕乡村旁的田间…… 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依徊。 前些日子,回家过暑假。夜晚,吃了几片西瓜仍不解渴,我便提议:“去打井水吧。” 父亲低头不语。母亲说:“只怕不好打了,你要去,当心蛇。”妻子提出要同我去看看井。月牙儿淡淡的,夜虫清唱。荒草萋萋,苔痕满地。那高大的苦栎树也被砍了,干枯的根系像垂暮老人的手掌,紧紧地抓住井沿的泥土。我问母亲:“这井怎么了?这么浅了。”母亲说:“这井废了,你不见村里人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 我仍然迷惑不解。正在上理工大学的妹妹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说,井没人打,那渗水层便日渐枯萎、堵塞。照理论计算,不出十年便要成为一口枯井。我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的眼睛,空洞、干枯、死寂,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 问题: 1、在文中()处填上恰当的动词,(不能重复)。(4分) 2、在[ ]处选择合适的词语,打勾。(2分) 3、在上填上合适的象声词。(3分)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络绎不绝: 迷惑不解: 5、文中具体描写村井是盈盈的,快乐的是第()至第()自然段,在这几个语段中作者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6、当“我”看到自己在童年时留下美好印象的井完全变了,会想些什么?

现代散文欣赏学案四 (词义、句意的理解) (教)

散文阅读专题训练 第四节散文词义、句意的理解 【导入学习】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理解”层级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蕴含深意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警策作用的句子的含意。对于“词义、句意”的理解,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合作学习】 题型一理解词语的含义题 一、什么是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如:“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019·天津高考)“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2017·全国卷Ⅱ)“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2015·江苏高考)“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2015·广东高考)“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2014·湖南高考)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分析”等作答动词和“词语”“含义”“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怎样答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3步骤”理解标题含义题

文言文——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一)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1.常用实词 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偻、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2.如何掌握文言实词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

言语理解与表达自己整理汇总

言语理解与表达 题型: 1.片段阅读(重点)、 2.选词填空(重点)、3。篇章阅读、4。语句表达 一.片段阅读(重点) 片段阅读实战技法: ( 1分步解题法 2替换压缩法 3成分分析法4背景铺垫法5表达倾向法 6援引观点法 7举例论证法 8原因推断法 9反面论证法10标点符号法11指代引导法 12选项差异法13主体排除法14排同求异法 15相对绝对法)(15) 一、分步解题法:审设问——读题干——选答案 考生应该首先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根据提问方式快速确定考查题型与考查要点,之后有的放矢地阅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与问题相关的语句和答案所在,最后查看选项进行对比,选择最大程度地吻合原文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替换压缩法: 命题人通常会将原文中需要命题的语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主要的命题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同义替换”,另外一种是“精简压缩”。 “同义替换”:即通过同义语句替换的方式来增加考生辨识选项匹配度的思考时间。如:第一位=首们、消极=负面、能否=也许、差异=多样性,等等。 “精简压缩”:即将原文中表述较长的命题语句进行主要成分的提炼与压缩,将长句的主要意思用更为精炼的短句进行概括归纳,变为选项。此时考生需要注意对长句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进行有效提炼。 三、成分分析法: 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在压缩提炼的过程中将修饰的定状补成分删去,简洁明了地把握住该句的核心观点。 四、背景铺垫法: 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针对社会现实类文体而言,其大多在材料之初首先交代一个大的背景,或者大的趋势,抑或客观陈述一下现实问题.接着可能会引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或者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这类文段,考生要明确哪一部分才是阅读重点:通常材料之初的大背景、大趋势公公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因此可心称之为“背景铺垫”,并非阅读重点。一方面考生可以快速浏览,明确之后的语句为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如果有选项是围绕大背景、大趋势进行陈述的,也应排除在正确选项之外。此法被称为“背景铺垫法”。 对于背景的铺垫,常用的句式如下: “形势分析":随着……的变化/的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6个)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 “时间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目前、日前、当下、当前(6个)……的变化/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 (二)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三)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4、查找工具书理解词语(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 5、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6、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7、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8、还有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9、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10、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11联系插图我们小学生的读物,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有时细心看看插图,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 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需充分借助文本,联系

2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练习题w

1.据说泰山是古代名匠鲁班的弟子,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干活总是____,但往往耽误了鲁班的事,于是惹恼了鲁班,被撵出了“班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巧夺天工B.别出心裁 C.尽善尽美 D.任劳任怨 2.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拿起相机,游走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去探寻城市中那些____的古迹和古迹后面那些有韵味的老故事。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闻名遐迩B.门庭冷落 C.鲜为人知D.人迹罕至 3.这次去成都多了半日时光,谢绝了主人盛情的陪伴,终于可以自由随意地逛逛宽窄巷了。这是两条充满了成都风情的小巷,从名字上看就知一宽一窄,其实巷子的宽窄并不明显,小巷的历史____未变,生态极好,经过修缮,充分保留了成都人安逸的心态,里出外进,参差不齐,让今天各地人造的佳景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地位黯然失色 B.价值自叹不如

C.格局相形见绌 D.内涵望尘莫及 4.当人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小说越来越缺乏想象力的时候,网络上的小说却用____的想象力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网络小说可以穿越时空,让现代人与古代人对话,也可以____一个魔幻的世界,让人的灵魂和身体相互置换。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虚拟 B.五彩斑斓想象 C.光怪陆离创造 D.天马行空开辟 5.在这里,历史是可以被享受的。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之上, ____、物华天宝,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牯牛山古城址、千峰山土墩墓群等历史的遗迹星罗棋布;流传千年的神怪、劝善的戏种《十兽灯》、《目连戏》、《送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群英荟萃 B.钟灵毓秀 C.山清水秀 D.藏龙卧虎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校图书馆为我们____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②部队在陈村进行了整编,____了不少人员。 ③____教师节,市里派来了慰问团。

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理解关键字在用“顾名思义”这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时候,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那么,“假”这个关键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最好能请教一下字典这个老师。字典中关于“假”的意思有好多个: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一个义项呢?想想那个寓言故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理解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顾名思义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找近义词优秀的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某个意思往往不用常见的词语来表达,而选用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例如,有一篇介绍未来海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其中的“低廉”怎样理解呢?我们就可以找它的近义词“便宜”来解释。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那个词语试着读读那句话,如果句子意思不变,你就可以确定那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推荐三种方法: 1、联系上下文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样一个词语:飞来横祸,这个词语该怎样理解呢?在上下文中找一找,我们发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词:“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就是降临到司马迁头上的“飞来横祸”。 2、理解关键字在用“顾名思义”这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时候,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那么,“假”这个关键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我们最好能请教一下字典这个老师。字典中关于“假”的意思有好多个: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反;借用,利用;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一个义项呢?想想那个寓言故事,我们就会觉得应该理解为“借用、利用”。“假”字理解了,再用顾名思义的方法,狐假虎威的意思就理解了。 3、联系生活实际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络绎不绝”,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

201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解析词语色彩

2013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之词语的色彩义练习题 上一周中公教育专家讲述了词语的核心义(即理性义)。这一周我们通过词语的色彩义来进一步掌握词义辨析的解题方法。色彩义是词的理性义之外的附属义,附着在词的理性义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 词语的色彩义包括三个方面: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和词语的形象色彩。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它指的是词语中附着的人们对所描述对象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词语一般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示例1】“节约”VS“吝啬” ①这个人平时一个钱也舍不得花,真节约 ②这个人平时一个钱也舍不得花,真吝啬。 上述两个句子虽然只有最后一个词语不同,但表达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情感:①句因“节约”为褒义词,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这个人”的赞扬;②句因“吝啬”为贬义词,所以表达的是作者对“这个人”的排斥。 【示例2】“美英联军”VS“占领军” 美英在伊拉克的军队,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全都称为“美英联军”,而伊拉克100多家各种背景、各种色彩的报纸全都称其为“占领军”。 “美英联军”是个中性词,没有什么感情色彩,而“占领军”显然是个贬义词,包含了伊拉克人民对美英在伊军队的敌对、排斥情绪。两个称呼反应的是西方媒体与伊拉克人民完全不同的立场。 【例题1】在当前的涨价风潮中,有的商品确系成本增加而导致的终端消费价格上涨,但是也有不少商品却属于无须涨价之列,只不过看到其他产品涨价,便想搭上涨价的顺风车,为自己私利。这种跟风涨价的势头,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牟取遏制 B.谋取遏制 C.牟取遏止 D.谋取遏止 中公解析:“谋取”与“牟取”意思相近,但前者为中性词,后者为贬义词。对应“私利”可知,作者在句中持贬义,故应选“牟取”。“遏制”是去阻止,侧重阻止的过程。“遏止”是指阻止,侧重结果。对于“跟风涨价的势头”不能仅仅是控制,要彻底阻止,强调结果。因此用“遏止”更恰当。故本题答案为C。 二.词的语体色彩 它指的是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所使用的词语的特点。它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两大类。口头语比较通俗、自然,书面语相对文雅、庄重。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公务员考试选取的命题材料多是书面语。从表达内容看,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政论语体、新闻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广告语体。 【示例1】“小气”vs“吝啬” 点拨:二者都指过分看重自己的财物。但“小气”是口头语,“吝啬”是书面语。 【示例2】“老套”vs“窠臼” 点拨:二者都指陈旧过时。但“老套”是口头语,“窠臼”是书面语。 【例题2】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将继续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其质量安全自控体系,确保出口日本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将继续加强与日 方,其尽快解除对其余三十七家企业产品的检查命令,保证输

词语理解的十八种方法

词语理解的方法 一、近义词解释法:用找词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陌生:生疏。恬静:安静、宁静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慷慨:大方。遨游:漫游,游历。 纯熟:(很)熟练。眷恋:(深切地)留恋。渺小:(非常)微小。 二、反义词解释法:用找词语的反义词,在前面加“不”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紧张:不镇定。懦弱:不勇敢。缓慢:不快速。崎岖:不平坦。 陌生:不熟悉。慷慨:不吝啬。朦胧:不清楚。隐藏:不暴露。 三、归类解释法:对一些比较简单但又不好解释的词语采用把词语进行归类的方法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苹果——一种水果机枪——一种现代兵器芬芳:一种香气。 玫瑰——一种花朵火车——一种交通工具喜鹊:一种飞鸟。 四、比喻解释法:将词语和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用比喻句式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红色:像鲜血一样的颜色绿色:像树叶一样的颜色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样,形容残酷的杀人。 人声鼎沸: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车水马龙:车子象流水,马好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五、功能解释法:对词语的使用功能进行解释的方法。“形容……”是常见形式,如: 马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态度坚决果断。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的大(都快把耳朵震聋了)。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 六、扩词解释法:将词语所组成的字进行逐个扩词(组词)而对词语进行解释的方法。如: 恳求:诚恳地请求。疾驰:飞快地奔跑。教导:教育指导。 幽香:清幽的香味。幽静:幽雅寂静。圣洁:神圣而纯洁。 诚实守信:为人诚实、遵守信用。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重(大)。轻捷:轻快敏捷。 七、串字解释法:有些词的词义,就是这个词中各个语素(字)的意思的总和。例如: 肆虐:肆,任意地干;虐,残暴。肆虐:任意地干残暴的事情。肃立:肃,恭敬地,庄严地;立,站着。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不毛之地:毛,草木;之,的;地,地方。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致敬:致以敬意(表达敬意)。 遥望:遥,远处;望:看。遥望:向远处看。暴毙荒野:暴,突然;毙,死;荒野,荒郊野外。暴毙荒野:突然死在荒郊野外。 八、以旧带新法:有些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可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 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的。宝,宝贝。合起来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九、重新组合法:对互文词进行重新组合理解的方法。如: 心满意足:心意满足。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 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 十、描写法:对词语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常用“……的样子”的形式。如: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十一、下定义法:用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如: 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十二、找词眼法。有些词从表面上看深奥难懂,但词中有的语素(字)是常见的,因此只需借助字典找出不易理解又是这个词里比较重要的语素的含义就行了。如: 和蔼:此词的重点在“蔼”字,它就是这个词的词眼,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和气、态度好”。因此,“和蔼”的含义就是“和气,态度好”。十三、联系上下文解释法:认真阅读文章,推断词语在文段中要表达的的意思。常用“文中指……”的形式。如: 真挚:本义指(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两位母亲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6课)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十四、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法。 恍然大悟:做一道数学题,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可就是做不出来。忽然想到了以前老师讲过的一种办法,试一试,一下子会做了这道题。十五、造句理解法。如: 分秒必争:非常珍惜时间。同学们对学习时间抓得很紧,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放过。真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啊! 十六、表演理解法。 十七、搭配词语理解法。 十八、查字词典法。

准确理解词义

1.3 词汇理解 翻译时要照顾到具体词语的正确理解和传译,因为词是构筑词组、句子、段落和篇章最基本最具体的单位。翻译中的错误,大多表现在词语方面。英语词语讲究一词多义,越是普通常用的词,其在词典中的义项就越多。翻译者免不了误判词义,影响到译文内容的精确性。这种一词多义可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1)专有名词先天性歧义;2)普通词语先天性歧义;3)普通词语结合后产生新义;4)普通词语与专业术语的词义混淆。导致望文生义的主要原因是疏忽大意,未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正确选择词义。 1.3.1 专有名词先天性歧义 [1] A succulent desert cactus, …native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merica. 译文:一种多汁沙漠仙人掌,…原产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评析:此句中的America 不能译为“美国”,这里涉及普通历史、地理常识。事实上,America 和American 严格来说应作“美洲”和“美洲的”解,现在则更多地用来指称“美国”,即“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利坚合众国)。因此此词应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注意区分,否则就造成上义词与下义词关系的混淆。例中的America 应为自然地理概念,而非行政概念。 [2] the first permanent Anglo-American settle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821. 译文:第一个永久英裔美洲人定居点建立于1821 年。 评析:本词皆可解作“英裔美洲人”或“英裔美国人”,根据上下文判断,得克萨斯1821年成为开发地,直到1845 年才加入联邦,成为美国第28 州。因此,“英裔美国人”是以后的事。 [3] there are now 35 in England, eight in Scotland, two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one in Wales. 译文:现在在英格兰有35 所,苏格兰有8 所,北爱尔兰有 2 所,威尔士有1 所。 评析:England 常泛指“英国”。而“英国”和“英格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英国”之谓有其历史由来,它的英文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UK,即联合王国。其中英格兰历来势力最大,主宰大不列颠事务,故转而代表全国。如今约定俗成,只好将就,但翻译时务必弄清其具体所指。就有人将England 翻译成“英国”,结果和后面的“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在本句中,England 只宜译成“英格兰”,它和“苏格兰”、“ 北爱尔兰”和“威尔士”等构成英国(UK)整体。 [4]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is of Indian and mixed descent, with minorities of African descent, East Indians , and others. 译文:居民以印第安人和混血人为主,有少数非洲后裔、东印度人等。

言语理解与表达超全面知识点概括

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概述 【考查能力】 理解→片段阅读+ 篇章阅读 表达→选词填空+ 语句表达 【做题顺序】 审题干→读题面→看选项作对比 【正确答案的标志】 转换的两种模式: ▲同义替换 ▲精简压缩 片段阅读 知识点:主旨概括题 【辨别标志】 ▲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讲述(谈论、强调、说明、阐明、阐述、分析、介绍主要等)的是? 主旨类:找重点 ▲对这段文字概括(复述、归纳、总结)最准确的是? 概括类:突出重点,兼顾其他(重点是第一位的,其他其次,择优原则) 【做题原则】 ▲找重点,即文段主题句。 ▲对比选项进行转换(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忠于原文,无需引申。 ▲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 【解题技巧】 宏观(行文脉络)▲文章结构 微观(关联词语)▲逻辑标志 知识点:递进复句 【典型格式】不但……,而且……。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 而且=并=并且=也=还 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 【多重递进】不但……,而且……,甚至…… 【典型例句】 1)黄金不只是一种名贵的金属,也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万能语言。 2)寿昌不仅学习戏里的唱腔身段,还从母亲那里弄些碎布学剪戏中的人物。 3)犯罪官员们所面对的不单是牢狱之灾,他们似锦的前程也毁了。 4)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总结】 ▲递进复句重点在递进之后。 ▲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 【技术链接】▲反面论证法

▲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加强之前正面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加强之前正面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标志词:否则、不然、如果不、如果没有等。 ▲围绕反面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否则”,反面论证,起到再次强调先前论述的正确性,之前的内容也就是文章重点所在。} 知识点:成分紧缩法 ▲长难句就找主谓宾,宾语通常是一个复合结构或小句。 ▲标志词:的→定语(前置)(重点)地→状语(前置)得→补语(后置) 知识点:转折复句 【典型格式】虽然……,但是……(强转折) 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弱转折) 【关联词语】虽然=尽管=虽说=固然 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总结】 ▲转折复句重点在转折之后。 ▲弱转折与强转折同现时,强转折是重点。 知识点:观点援引法 ▲援引目的:为了引出之后作者的观点,援引之后的语句很重要。 ▲援引类型:正向援引(如:正如) 反向援引(一家之言,如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认为、 人们认为、传统认为) 知识点:因果复句 【典型格式】因为……,所以…… 【关联词语】因为=由于 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看来=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 =概而论之 【特殊格式】之所以……是因为、导致、造成、使得、致使 【总结】 ▲正常语序下,原因为结论服务,结论之后是重点。 ▲“之所以……是因为”通过倒装的形式来强调原因,符合汉语核心语义置后的原则。 ▲注意不能因果倒置。 【技术链接】▲举例论证法 ▲例子的作用是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本身不重要,阅读可省略。 ▲例子可以由数据、故事、事例等来充当。 ▲标志词:例如、比如、、、、为例、、、、就是一个例证等。 ▲围绕举例论证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知识点:必要条件复句 【典型格式】只有……,才…… 【关联词语】显性:只有=必须=需要=应该=应当=务必=除非=如何=怎样等 隐性:才{尤其要注意“才”,其实是隐含了“只有……才”这样的结构} 【典型例句】 1)传统相声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基础篇)

言语理解与表达知识树 误区一:言语理解≠语文基础知识 误区二:言语理解≠单纯、逐字阅读

长难句就找主谓宾,宾语通常是一个复合结构或小句。 动宾短语=v.+n. 标志词: 的——定语(前置) 地——状语(前置) 得——补语(后置) 审题干——读题面——看选项 1、具有审题意识 2、明确题型分类 1、同义替换 2、精简替换 1、背景常出现在段首,引出下文重点,故背景不重要。 2、背景的类型: (1)时间/地点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明清之际、建国初期、目前、日前、当下;在美国、在中国北方 (2)分析形势:随着……的变化/提高/下降/紧张/发展/日益突出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 /情况下 1、作用:为了引出之后作者的观点,重点阅读援引之后的语句。 2、类型: 前半句 后半句 (1)正向援引 (正如) 结论性引导词——因此、所以等 (2)反向援引 一家之言 转折性引导词——但是、然而等 有人认为、大多数人们以为、有一种看法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 分步解题法 替换压缩法 成分分析法 背景铺垫法 援引观点法 片段阅读十五大技法

1、正确答案的倾向性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2、类型: (1 )积极的倾向性 ( 2 )消极的倾向性 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的、遗憾的是 1、作用:(1)为了证明前后出现的观点,例子本身并不重要,可以略读或快速浏览。 (2)围绕例子的选项不是主旨题的答案。 2、类型:(1)显性:比如、例如、XX 就是一个例证、以XX 为例 (2)隐性: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 1、前提:代词指代的是前文的宏观内容。 2、运用:指代类的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 1、作用:(1)为了证明前后出现的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2)原因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阅读。(3)围绕原因进行表达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2、类型:(1)阐明援引——引出观点 (2)点明观点——阐明原因(原因补充) (3)点明观点——查明原因——重申观点 相对绝对法 表达倾向法 举例论证法 原因推断法 指代引导法 片段阅读十五大技法 1、绝对法:通常过于绝对化的选项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各个、总是、一定、全部、不可能、必将 2、相对法: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通常、往往、一般、未必、是否

2015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之词语的核心义

2015年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词义辨析之词语的核心 义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根据往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推测: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在2014年10月份中旬发布,报名时间为10月中旬到下旬期间,准考证打印时间为11月下旬,笔试时间为11月底,面试时间与资格复审时间待定。各位考生可以时刻关注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我们将会第一时间更新相关信息。 词义辨析是逻辑填空题的一大考查重点。正确理解、准确辨析词语的含义,对解答逻辑填空题至关重要。进行词义辨析,可从词语的核心义、词语的色彩义和词语搭配三方面着手。今天中公教育专家主要为大家介绍如何根据词语的核心义来辨析词义。 词语的核心义,又称概念义或理性义,它是词语最基础的含义,主要包括词义所指的范围、所侧重的点、所表现的轻重程度。 一、词义所指的范围 词义所指的范围,有大小的不同,也有所指对象的不同。公务员 1 宁德中公教育·公职类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考试中,对范围大小不同的近义词辨析考查较少,多是对词义所指对象的考查。在辨别词义所指对象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对象的类属划分 有些词语词义相近,但所针对的对象属于不同的类别。 示例一“度过”VS“渡过” 度过:指过去的意思,多用于表示与时间有关的对象,如“光阴”“童年”等; 渡过:渡,水字旁。指经过与水有关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经过困难、危机等。 【误用】社会各界好心人士捐款共计20余万元,帮助这家人暂时度过了难关。 【辨错】句中说的是“难关”,应该与“渡过”搭配。 2 宁德中公教育·公职类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示例二“驱除”VS“祛除” 驱除:驱,马字旁,赶牲口的意思。故“驱除”的适用对象为蚊虫、敌人等具体事物; 祛除:祛,示字旁,故“祛除”的适用对象多为疾病、疑惧或迷信等抽象事物。 【误用】经过众多专家的会诊,王教授的头风病终于被驱除了。 【辨错】句中说的是将疾病治好,疾病为抽象事物,故应用“祛除”,而非“驱除”。 【例题1】法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皮埃尔·马南的《民主的本性——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堪称研究托克维尔的众多著作中最精彩者之一。马南格外重视并不惜笔墨剖析民主的种种____,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欧洲民主当前遭遇的____的感受。在马南看来,造成民主的____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民主的教义除了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 3 宁德中公教育·公职类考试培训首选品牌

理解词义的方法

普爱教育不要尽力而为,只求全力以赴。 普爱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 学生姓名:授课老师:授课科目:语文 学生年级:上课日期:上课时间:

授课内容: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的技巧 1.理解字面义 字面义是文字表面上的意义,是相对于隐含义、附加义而言的。词义是词语所表达的内容,一般分为概念意义、附加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运用中的言外之意和会话含义等)三种,字面义主要是指词语的概念意义。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词义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词义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往往具有多种相关语义,形成多个义项。阅读时一方面要求我们把握词的意义范畴,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正确选择有关义项。要做到这两点,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就要对词语进行识别、推断,其技巧有几点: (1)以已知推未知 在词语内部语素之间和具体的上下文之间,一定存在着大量我们所熟知的基本知识,若灵活借助这些已知的知识,就不难推求生僻的语义。如“情深意笃”中的“笃”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根据“情深”与“意笃”的并列关系得知“深”与“笃”意思相近,便可推断出“笃”即深厚的意思。还如“含辛茹苦”中的“茹”,“党同伐异”中的“党”等都可运用此法推断含义。 (2)结合语境推断 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可以为我们理解词语的字面义提供依据。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利用有效语境(上下文)因素,帮助理解词语。例如“他山攻错,只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借此补救自己的短处,人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文中的“他山攻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根据其后

具体的语言情景或语言修辞中获得,离开了上下文的联系,就没有隐含义可言了。理解其含义必须深入文本寻求作者的表达目的,可通过背景分析,文章中心,材料观点等去体会作者意图。例如:“甲说:‘我炒的菜,味道怎样’乙回答:‘最近我病了,口不太识味。’”乙有意回避作答,使这句获得特定含义:这菜味道不好。 3.理解指代义 指代词又叫指代语,是特定语境中表示信息的词语,指代词可以是代词或词语、短语。理解指代词的含义:就是结合语境分析出指代的具体内容。其方法如下: ①找出与指代词相关的语言材料。有效信息或在代词前面,或在其后。 ②找出自己所认为是其指代的内容后,进行分析、概括、提炼要点。 ③将指代内容(语言信息)代入原文通读,看是否符合其语境。 例如:下午两点钟,小张找小李不在,便写留言:“刚才找你不在,一小时后我再来。” 那么“刚才”指什么时候据文可知是“下午两点”。再问:“一小时后”指什么时候分析便知是下午三点。 4.品语言优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词,它们或表现作者旨趣,或在结构上彼此关联或语意贴切、色彩鲜明、声调和谐。这些独特的表达作用和艺术特色需要在阅读理解中结合具体语境作出分析。品味语言优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